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ID:82423603

大小:751.6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9-27

上传者:155****1689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冯友兰先生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重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     )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根据彭泽益编《新编朱泾镇志》介绍,在明清时期,上海市朱泾镇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但是,鸦片战争后,“手织土布逐渐衰落,朱泾镇四乡发展为纯水稻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B.农业经济的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工商业市镇兴起3.据记载,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大量外流,1831年外流超500万两,鸦片战争后十年间,白银外流量高达一亿五千万两以上。这最有可能(     )A.促进清政府自身不断进行改革B.推进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C.引发如太平天国式的农民起义D.加快西方进一步侵略中国4.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为209万英镑,但在1848—1852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却降至166.4万英镑。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作用B.鸦片贸易影响了中国人的购买力C.太平天国影响外国商品的销售D.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5.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不顾国际公法,在中国的大沽口扣留了丹麦的三艘货船。中国为此同普鲁士进行交涉,强调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之处是“中国专辖之内洋”,“外国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中国之权”,最终中方交涉成功。这一事件反映了(     )A.传统宗藩外交体系逐渐解体B.国际法的引人避免了中国主权丧失C.近代外交意识推动主权维护D.中国传统外交理念开始向近代转变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清政府的禁烟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政策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B.传统思维影响晚清官员行为模式C.清朝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禁烟运动D.天朝上国观念持续影响国人思想7.据《粤海关志》载,19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

1或转往内地。之后,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汕头成为与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的兴起C.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长D.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8.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9.魏源的《海国图志》对法国有如下描述:佛兰西国虽精神好礼,但其民轻诺寡信,豪兴喜武。后人王韬在其著作《法国志略》中说道:法国的政治、经济、科学虽很优秀,但这些东西在中国三代时就存在过,法国不过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好习惯和好政策而已。由此可知(     )A.记载因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B.国人对法国的研究趋于客观C.后世研究比早期观点更可信D.历史认识应置于特定的时代10.1855年,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以上言论说明日本(     )A.当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B.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C.军事实力远超亚洲其它国家D.当时已经占领朝鲜半岛11.1904年5月,大清王朝外务部批准济南正式开埠。同年,《东方杂志》撰文评论道:“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这可用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     )A.出于抵御帝国主义瓜分的考量B.阻断了列强抢占租借地的潮流C.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D.回应了全世界华人的舆论呼声12.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开办了开平煤矿。产煤质优价廉,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据此可知,开平煤矿(     )

2①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侵略③利于降低百姓生活成本④对外国资本主义存在依赖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沈葆桢和左宗棠兴办福州船政,与外国人的合作方式是合同制,即船政与外国人个人签合同,而不是与外国政府签合同。马尾区当时开了一系列车间,但凡船上用到的东西,都对应有一个机构能制造。福州船政的这些举措(     )A.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B.提高了福州船政的行业地位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妥协与退让D.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14.1860年,太平天国控制了南京,俄国人在蚕食中亚,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而且英法联军因为中国不同意新条约的条款而烧毁了圆明园。为避免走向崩溃,清政府必须采取紧急的行动。清政府采取的紧急行动中最为典型的是(     )A.联合英法镇压太平天国B.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设立总理衙门等新机构D.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15.奕䜣曾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器,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锢习。”这从侧面反映出()A.洋匠挟技居奇谋私利B.华匠缺乏生产积极性C.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D.洋务派缺乏维权意识16.从1861年到1884年,广东督抚不无热心洋务者如郭嵩焘、刘坤一等,但任期长、受朝廷信赖的多为传统的满员。1884年张之洞就任两广总督后,博采西学,大办洋务,广东近代化终于有了新气象。这反映出(     )A.广东开近代化风气之先B.督抚制影响洋务运动兴衰C.汉族官僚遭到满人压制D.洋务运动的发展步履维艰17.有学者指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证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为克服这一“狭隘性”(     )A.清廷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性B.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C.群众性反割台斗争此起彼伏D.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浪潮18.维新派不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还创办《算学报》、《格知新报》等介绍自然科学的报刊,在报刊上开辟“格致”,“算学”等专栏。谭嗣同等人在南学会举办的演讲会上讲述地球公转和自转,地震、日食等天文地理知识。维新派如此重视科学的主要原因是(     )

3A.争取洋务派官员的支持B.营造变法的思想氛围C.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19.某晚清人士说:“康有为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此言论反映出该人士(     )A.启迪民智,破除迂腐B.古今贯通,中西兼容C.救亡图存,排斥西学D.维护传统,立场保守20.“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桂格,解放思想,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此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A.是成功的政治运动B.是全面的社会变革C.是深刻的思想解放D.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1.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2.英国人赫德评价义和团运动:“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B.“扶清灭洋”顺应了时代发展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D.阻止了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2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24.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凸显的共同主题是(     )A.国家出路的探索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C.思想解放的潮流D.清政府统治的崩溃25.“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

4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二、主观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一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引起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启蒙主义哲学家竭力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孔夫子的睿智,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然而,这股中国热于18世纪中期到达顶峰后发生了转折。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国内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威望严重下降。1793年英国特使马夏尔尼出使中国,由于觐见礼之争,被迫屈辱地返回国内,同时他把一个腐败盛行、愚昧落后、狂妄自大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东方帝国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打破了以往的高大形象。——摘编自程蒙、龚灿等《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大国,在世界上形成了超级大国的国际印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国际反恐、禁毒、跨国犯罪等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些为美国树立了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但是,冷战以来,从老布什时期的海湾战争,到克林顿时期的科索沃危机,再到小布什时期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再加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所有的这些都大大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塑造了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国际形象,从而形成了美国国际形象的两重性。——摘编自张昊《冷战后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及其原因简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一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分别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的涵义并说明影响国际形象的因素。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驱驰,是谓以夷款夷。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的出处及作者,并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上述一个观点,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28.(12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海军建设材料一   据记载,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以水军将金军统帅围困达四十八

5天,岳飞在洞庭湖一带收编了超过一千条战船和数千名官兵……这些水军都有一定程度的私兵色彩。南宋朝廷设置了沿海制置使司,专门负责海防。该机构统率的水军有一万名以上的官兵和数百艘战船的规模。到南宋后期,水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理宗在位时(1224~1264年)设置的殿前司浙江水军,驻于临安,有兵两千八百人,到度宗在位时(1264~1274年)增加到一万人。——摘编自任野《宋朝水军的发展》材料二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该章程基本上是参照英国海军拟定的,是中国当时最西方化的军队制度模板。海军制度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系列。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战官是军事指挥员,分为管带、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是指军舰上的技术军官,保留原来的军官职衔(如提督、总兵、副将等)。该章程特别规定,海军军官一律由海军学校毕业生担任,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有学历要求的军队制度章程。章程还规定士兵分三等并依次递升。虽然北洋海军制度看似非常完备,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海军将领也逐渐沾染上了旧军队的陋习,有章不遵,有令不行,军队的训练也日益流于形式。——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时期水军建设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洋海军制度建设的特点并简评其影响。29.(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

6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

7参考答案1.B【解析】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下,才开始重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D项不是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收到西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冲击,上海“手织土布逐渐衰落,朱泾镇四乡发展为纯水稻区”,A项正确;农业经济发展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排除C项;工商业市镇早已兴起,并不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大量外流”分析外流的白银通过税收等形式最终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引发农民起义,C项正确;清政府的自身改革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白银的外流会加剧中国对外国的不满,不会形成和好局面,排除B项;白银外流对外国有利不会带来其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据材料“但在1848—1852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却降至166.4万英镑”,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的市场并未向英国打开,因此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下降,A项正确;鸦片贸易只能影响部分中国人的购买力,对英国产品入华影响不大,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材料中1848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就已经下降,排除C项;当时中国人还未觉醒,群众i虚拟的抵制洋货运动还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清政府利用“中国专辖之内洋”“外国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中国之权”等法理依据,取得对德国外交的胜利,体现了近代外交意识推动主权维护,C项正确;丹麦不属于宗藩外交体系,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家主权丧失,排除B项;总理衙门设置,体现中国传统外交理念开始向近代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6.B【解析】根据题干“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说明官员的禁烟方式仍受传统思想影响,B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

8项;从题干无法得出清政府大力支持,排除C项;与天朝上国观念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7.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纪60年代以后,汕头逐渐形成了糖业销售中心,这是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结果,D项正确;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汕头成为糖业销售中心的历史现象,排除A项;汕头成为糖业外销的中心之一,与民族工业兴起无关,排除B项;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加并不能导致汕头成为糖业销售中心,两者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8.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因此第一块汉白玉浮雕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不仅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一次重大胜利,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弘扬民族爱国精神,D项正确,排除A项;虎门销烟由林则徐领导,但不是纪念这一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不是虎门销烟的最主要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9.D【解析】根据“法国的政治、经济、科学虽很优秀,但这些东西在中国三代时就存在过,法国不过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好习惯和好政策而已。”等内容可得出当时中国人对于法国的认识有限,这与当时国人的思想观念及国际视野有关,因此可得出历史认识应置于特定的时代,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出并不客观,排除B项;后世研究并不一定比早期可信,排除C项。故选D项。10.B【解析】1855年,日本就有“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的阴谋,说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B项正确;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根据“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可知,当时日本军事实力并非很强大,排除C项;根据“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可知,材料是日本的侵略计划,排除D项。故选B项。11.A【解析】根据材料“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抵御德国对山东的瓜分,批准济南开埠,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错误,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舆论呼声,排除D项。故选A项。12.B【解析】根据材料“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

9可概括出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侵略,②正确;根据材料“产煤质优价廉”可概括出利于降低百姓生活成本,③正确;根据材料“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开办了开平煤矿”可知,开平煤矿在技术和设备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存在依赖性,④正确;李鸿章开办的开平煤矿属于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①,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3.D【解析】材料表明,左宗棠和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与外国人个人签订合同,对于造船所需物品均自己生产,这有利于福州船政的自主发展,客观上维护了中国权益,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与福州船政的行业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的妥协与退让,排除C项。故选D项。14.A【解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控制了南京,俄国人在蚕食中亚,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政府采取紧急的行动中最典型的就是联合英法镇压太平天国,使清朝统治得以延续,A项正确;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B项;设立总理衙门等新机构并不是紧急行动,排除C项;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其实就是洋务运动,这也不是紧急行动,排除D项。故选A项。15.C【解析】依据材料“洋匠与中国立合同……不能久留以食薪饷……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可以看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技术工匠,C项正确;“洋匠挟技居奇”是表象,排除A项;“缺乏”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洋务派的维权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1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热心洋务的广东督抚大多任期短、不受朝廷信赖,直到1880年代,广东近代化才有了新气象,反映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步履维艰,D项正确;开近代化风气之先的并非广东,排除A项;材料并未剖析督抚制与洋务运动兴衰的关系,排除B项;汉族官僚遭到满人压制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7.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重金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新政的破产,也使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不触动基本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由此掀起了旨在变革政治体制的维新变法运动,D项正确,排除B项;清廷承认盲目排外的义和团具有合法性,并不利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排除A项;反割台斗争针对的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并不是指现代化的“狭隘性”,排除C项。故选D项。18.B

10【解析】维新派积极推动维新变法,他们重视科学的主要原因是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B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维新派创办介绍自然科学的报刊,举办介绍自然科学的演讲,无法体现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9.D【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该人士对康有为的主张持反对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该人士维护传统,立场保守,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启迪民智,破除迂腐,排除A项;由材料“其心则夷也。”可知该人士反对西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该人士救亡图存,排除C项。故选D项。20.C【解析】依据材料“解放思想,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C项正确;戊戌变法最后失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思想影响,排除B项;“广泛的群众基础”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1.A【解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可知,材料旨在说明“群体意识的民族觉醒”,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兴起”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2.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材料表明,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使帝国列强不可能瓜分中国,C项正确;“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扶清灭洋”并未顺应时代的发展,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并不能阻止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23.D【解析】根据所字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多名举人,以公车上书”的方式,上书光绪帝,清求变法。为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学会和学堂创办报刊及著书立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24.A【解析】

11根据材料《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革命军》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都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探索国家的出路提出相关的思想,A项正确;在当时的背景下,魏源的《海国图志》不是介绍民主政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政新篇》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让大众所接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四个著作不能都体现清政府崩溃,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后土崩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5.B【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26.(12分)(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形象:繁荣富庶,安定开明的世俗乐园。原因:中国社会繁荣与稳定,国际影响力较大;中国文化对西方具有吸引力;耶稣会士的报道。(答出两点)18世纪中后期形象:愚味落后,狂妄自大。原因:中国闭关锁国,排斥西方文明;中国人文色彩薄弱。(答出两点)19世纪中后期形象:封建专制,腐朽落后。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列强实力强大。(答出两点)(2)两重性:为国际反恐、禁毒、打击跨国犯罪作出贡献的超级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国际形象。因素:国家自身的状况和发展态势;媒体的宣传和塑造;国家的内外政策等。【解析】(1)形象及原因: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形象:依据材料“他们认为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得出繁荣富庶,安定开明的世俗乐园。原因:依据材料“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得出中国社会繁荣与稳定,国际影响力较大;依据材料“孔夫子的睿智,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得出中国文化对西方具有吸引力;依据材料“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引起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得出耶稣会士的报道。18世纪中后期形象:依据材料“他把一个腐败盛行、愚昧落后、狂妄自大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得出愚味落后,狂妄自大。原因:从中国的对外政策角度分析,得出中国闭关锁国,排斥西方文明;从中国传统的礼仪角度分析,得出中国人文色彩薄弱。19世纪中后期形象:结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得出封建专制,腐朽落后。原因:结合鸦片战争影响,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的状况,得出中国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结合列强的实力分析,得出列强实力强大。(2)两重性:依据材料“在国际反恐、禁毒、跨国犯罪等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些为美国树立了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

12,得出为国际反恐、禁毒、打击跨国犯罪作出贡献的超级大国,依据材料“进一步塑造了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国际形象”,得出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国际形象。因素:结合美国自身的状况分析,得出国家自身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结合媒体的作用,得出媒体的宣传和塑造;结合美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得出国家的内外政策。27.(12分)(1)出处:《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主要观点: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前提下,开放门户与各国进行平等通商。(任答两点即可)(2)示例:观点: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解读: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与英国的实力差距明显,政府同英国交战失利,割地赔款,在防守方面做的不充分。所以魏源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战胜敌人。这体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立足于清朝现状所进行的爱国努力。【解析】(1)出处:根据材料“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可知作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出处是《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可分析出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据材料“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可分析出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前提下,开放门户与各国进行平等通商。(2)本题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观点,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例:观点: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解读: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与英国的实力差距明显,政府同英国交战失利,割地赔款,在防守方面做的不充分。所以魏源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战胜敌人。这体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立足于清朝现状所进行的爱国努力。28.(12分)(1)问题:具有一定“私兵”色彩;存在冗兵、冗费的风险。(2)特点:大幅借鉴西方军制;官兵体系新旧杂糅,等级鲜明;重视军官的学历和素质;存在晋升机制,体系较完善。(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简评:有利于近代海军军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晚清海军近代化进程;(答出一点即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对西方的学习虚有其表,难以抵御外来侵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岳飞在洞庭湖一带收编了超过一千条战船和数千名官兵……这些水军都有一定程度的私兵色彩”可得,具有一定“私兵”色彩;根据材料“该机构统率的水军有一万名以上的官兵和数百艘战船的规模。到南宋后期,水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理宗在位时(1224~1264

13年)设置的殿前司浙江水军,驻于临安,有兵两千八百人,到度宗在位时(1264~1274年)增加到一万人”可得,存在冗兵、冗费的风险。(2)特点:根据材料“该章程基本上是参照英国海军拟定的,是中国当时最西方化的军队制度模板”可得,大幅借鉴西方军制;根据材料“海军制度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系列。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战官是军事指挥员,分为管带、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是指军舰上的技术军官,保留原来的军官职衔(如提督、总兵、副将等)”可得,官兵体系新旧杂糅,等级鲜明;根据材料“海军军官一律由海军学校毕业生担任,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有学历要求的军队制度章程”可得,重视军官的学历和素质;根据材料“章程还规定士兵分三等并依次递升”可得,存在晋升机制,体系较完善。简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近代海军军事人才的培养、推动晚清海军近代化进程、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29.(14分)(1)不同: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初步结论: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2)史料类型角度: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上书”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要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要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解析】(1)不同:由材料一“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得,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由材料二“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等信息可得,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初步结论:由两则材料的不同阐述可知,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在档案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2)史料类型角度:由于两个史料都是一手史料,所以要从一手史料的不同价值角度比较。材料一属于康有为的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据此可知,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所以其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由于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上书”

14究竟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需要从史料作者意图、史料来源及不同观点、史料研究的基本原则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史料作者的意图来看,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从史料来源看,要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从史料研究的基本原则来看,要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相关文章
更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