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ID:82403484

大小:29.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9-27

上传者:152****3933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_第5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_第6页
资源描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练概念】1.周族以西方小邦取代商朝而有天下,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实行了()A.礼乐制B.郡县制C.宗法制D.分封制2.夏商周王朝都是通过部族之间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国家的管理机器是由部族的管理机构改造而成的。这表明()A.早期文明具有野蛮性B.国家与部族融为一体C.血缘关系是唯一纽带D.王权未实现高度集中3.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4.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丞相地位的提高B.中央集权的巩固C.三省六部的确立D.内朝势力的强化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其主要目的是()A.提升宰相地位B.扩大宰相数量C.提高行政效率D.巩固专制皇权6.明代中叶之后,阁臣之中凡是想要掌控权柄者,不仅要结交宦官,还要在阁臣之间进行激烈斗争。这反映出当时()A.监察制度成熟B.内阁地位下降C.君主专制加强D.宦官把持朝政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秦汉史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秦汉历史与先秦历史相比,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期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之所以被称为“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国家通过二十等爵制实现了对个人的支配,以及编户齐民的形成,解构了先秦宗法集耕的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意识由法而道,最终独尊儒术。……从此制约、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走向。——摘编自雷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材料二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宋室南渡后,来自北方政权的军事威胁大大

1加深,由于战事频繁,突发事件不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宰相机构设置重叠,效率低下的弊病亟待改变。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担任宰相的吕颐浩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制约、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走向”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练能力】8.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这表明西周时期()A.矛盾尖锐,社会动荡B.国人对王权有制约作用C.实行仁政,重视舆论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9.西周时,家臣是协助卿大夫处理家事的私臣,所谓“家臣不敢知国”;春秋时期,家臣的选任日益看重才能,异姓家臣多有出现,并开始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春秋时期()A.王室势力不断衰落B.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官僚政治逐渐孕育D.卿大夫阶层已没落10.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历年的对外战争大都以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去领兵,并无太尉,而这些人都是临时派遣,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朝建立后的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琊石刻,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这说明了()A.秦始皇亲掌军政大权B.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C.太尉一职级别比较低D.文字记录的可信度比较低11.东汉末年以后,朝廷都是由丞相总领政务,兼录尚书事,皇帝身边没有内朝;隋唐整合以往制度,形成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体制。这一变化()A.扩大了宰相任用范围B.打破了汉晋以来的门阀贵族政治C.加剧了豪族干政局面D.强化了君主对中枢决策机构控制12.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由他综合记录,讨论结果。有时一人轮十天,也有时一人轮一天。执笔大臣综合记录大家的意见,也有最后的文字决定权。政事堂会议这种议事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B.防止了丞相擅权加强皇权C.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D.有利于决策人员的稳定性

213.清初,地方官员大多为军旅出身,很多官员甚至不识汉字,不通文墨。这些官员往往会聘请幕僚参与文字撰写和地方事务,由此幕僚在清初大为流行。清初幕僚的盛行()A.威胁了君主专制统治B.缓解了满汉民族矛盾C.有利于提升地方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基础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隋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度。开皇三年(583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由于魏晋以来,战争频繁,设置常变,行政区划不断缩小,一州仅及汉时一郡,需要加以调整。因此,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州、郡、县三级制度被改为州、县二级制度(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任免地方重要属吏的权力被收归回朝廷,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并由吏部每年考核一次。后中央又规定刺史以下的地方官,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并须回避本郡,使地方豪强难于把持本地政务。文帝还特别仿北魏旧例收回了地方官对死罪的处决权,在诏书中明确规定“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栽”。至此,封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较为成熟的阶段。——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初改革使封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入新的成熟阶段的依据。

3答案以及解析【练概念】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一定的人口的土地通过分封的方式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史称为分封制,D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与周朝统治地方无关,A项错误;郡县制是在秦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西周时期未出现,B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强调血缘关系,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周时期分封制,C项错误。2.答案:B解析:夏商周的建立是通过部族之间的斗争实现的,而国家管理同样是利用部族来进行,这充分证明早期文明国家和部族融为一体,B项正确。“野蛮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早期文明中姻亲关系也是一种纽带,排除C项;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所以材料中的“规范”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分封制确立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排除;世袭制确立于夏朝,B项排除;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排除。4.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皇权不断强化,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内朝权力来架空丞相,因此在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D正确;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削弱,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C是隋唐时期制度,排除。5.答案:D解析:唐高宗时期允许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这样增加了宰相数量,变相削弱了宰相权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D正确;允许低品级官员行使相权,增加宰相人数,会降低宰相地位,排除A;B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宰相人数增加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6.答案:C解析: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中叶之后,阁臣想要掌控权柄者,不仅要结交宦官,还要在阁臣之间进行激烈斗争,这说明当时皇权加强,C正确;阁臣争权夺利与监察制度发展无关,排

4除A;明中后期内阁地位上升,排除B;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7.(1)答案: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秦朝以法家,汉朝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统一了中国思想;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根据材料“秦汉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国家通过二十等爵制实现了对个人的支配,以及编户齐民的形成,解构了先秦宗法集耕的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意识由法而道,最终独尊儒术”并结合所学从秦汉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2)答案:三省机构成为象征,并没有实权,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南宋后宰相事权更加集中,效率有所提高;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牵制宰相;设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对宰相的监察。解析:根据材料“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可概括出三省机构成为象征,并没有实权,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根据材料“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担任宰相的吕颐浩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可概括出南宋后宰相事权更加集中,效率有所提高;根据材料“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帝的统治”可概括出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牵制宰相;设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对宰相的监察。【练能力】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可知西周时期,国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仁政,排除C项;“地位动摇”表述错误,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开始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贵族掌握国家大事,普通群众不能参与国事,因此春秋时期,家臣开始参与政务和军国大事,这对于原本的贵族政治是巨大的冲击,而家臣则是后代官僚的前身,因此材料说明官僚政治在春秋时期就在逐渐孕育中,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王室势力不断衰落,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卿大夫地位的没落,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前后,秦国和秦朝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掌握军权的官员,虽然设置了太尉,但太尉也没有真正掌握军权。说明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A项正确。没有太尉是因为军政大权要掌握在君主手里,而非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排除B项;太尉是三公之一,所以其级别并不低,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文字记录的可信度问题,排除D项。

511.答案:D解析:东汉到隋唐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强化了君主对中枢决策机构控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A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豪族干政的信息,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材料“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执笔大臣综合记录大家的意见”体现了政事堂会议的充分讨论,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材料“也有最后的文字决定权”体现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故政事堂会议的议事制度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B项“防止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多时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有时一人轮十天,也有时一人轮一天”体现的是不稳定性,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初,地方官员通过聘请幕僚,弥补行政管理经验和文化底蕴不足,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项正确。幕僚参与文字撰写和地方事务,威胁不到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幕僚参与文字撰写和地方事务,并不能缓解满汉民族矛盾,排除B项;幕僚仅参与文字撰写和地方事务,并不能为中央集权加强奠定基础,排除D项。14.(1)答案:背景:隋朝的建立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威;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问题显露;长期动荡,国家财力不足;地方官拥有任免属官和死刑处决权;地方豪强操控本地政务。解析:背景:根据材料中“开皇三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建立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根据“魏晋以来,战争频繁,设置常变,行政区划不断缩小,一州仅及汉时一郡,需要加以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长期动荡,国家财力不足,地方行政区划的问题显露;根据“任免地方重要属吏的权力被收归回朝廷”“收回了地方官对死罪的处决权”可知,地方官拥有任免属官和死刑处决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地方豪强操控本地政务。(2)答案:依据:缩减地方行政层级,合理调整地方行政建制,减少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收回地方属吏任免权和死刑处决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依据:根据材料中“‘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州、郡、县三级制度被改为州、县二级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与经济、行政文明等的关系分析可知,缩减地方行政层级,合理调整地方行政建制,减少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根据“任免地方重要属吏的权力被收归回朝廷”“收回了地方官对死罪的处决权”可知,收回地方属吏任免权和死刑处决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和历史等角度分析可知,隋初改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