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

ID:82394371

大小:3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3-09-28

上传者:L.M
道德讲堂_第1页
道德讲堂_第2页
道德讲堂_第3页
道德讲堂_第4页
道德讲堂_第5页
道德讲堂_第6页
道德讲堂_第7页
道德讲堂_第8页
道德讲堂_第9页
道德讲堂_第10页
资源描述:

《道德讲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道德讲堂背后国文一、道德的由来什么是道德?普遍的解释是这样,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中国几千年来都是讲仁义道德的国家,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水平却越来越滑坡,人们的道德观念起来越薄弱。为什么会这样?道德是人生下来就有还是后天培养修养而成的?怎样进行道德品质的提升,怎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从头来认真学习一下。道德一词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在荀子的《劝学》篇中最早出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里的道德开始讲人的修养品德了,不过道德最早的阐述应该是老子提出的,它是二个不同的概念,道是道,德是德,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极紧密的关系。老子的道非常难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凭空臆想,我们用老子的原文来说明。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

1他说,道是一个浑然自成的物,它创造了天地万物。老子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就勉强称之为“道”,勉强给它命名为“大”。“道”有哪些特征呢?老子说,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静无声,它空虚无形;它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它周而复始运行,永不停息。如果还不懂,那只能恭喜你了,因为道本来没有名字,是老子勉强给了它个名。既然是勉强起的名,那称为“道”可以,称作其它东西当然也可以,弄不明白也就不奇怪了。不过既然它已经称之为道,那么其它东西如果没有“道”具备的以上特征就不能称为道了,所以“道”它又可以区别于其它任何的东西,它有其特征,也有其功用。这个道怎么生出万物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简直越说越玄乎了,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三怎么又生出万物了?一就是统一的整体,就是说道展现的是统一的整体;二是指阴气和阳气,《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才是道;三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的和气与阴气和阳气,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产生的,所以说道是万物的根源。万物既然来自于道,它从道所获得的,就称作德。万物的本性就称为德,它的本性,它的特色是德的表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51》)是说道生出万物,而德滋养万物。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我们再看儒家所谓的道,它是指人类共同的道路,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12》)等,都是讲人道。而德就是讲德行了,如“为政以德”(《论语·为政1》)、“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3》)、“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22》)等。我们总结一下,道家所谓的道是讲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德是讲万物的本性和禀赋;儒家的道是指人类共同的道路是人生正途,而德则明确是人的道德品质了。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道德就是儒家思想意义上的道德概念。儒家重视的就是人的德行的修养,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成为圣人。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这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而荀子则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既然人的道德品质生下来有“性善”和“性恶”之说,那就说明一个人无论什么出生,他的道德水平依然要靠后天的努力和修养来保证。“性善”者继续保持先天固有良知,再不断学习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那么他们的道德修养程度就高,反之,即使他们有先天的良知,也不能确保后天道德水平的高上。“性恶”者即可通过学习,改掉天性里存在的“好利、疾恶、好声色”的毛病,也可达到有上德,反之,如果不学习,一直依循天性的恶,就很难达到后天道德水平的高上。因此道德要修,不是道家提倡的无为、顺自然,它要求有积极主动的意愿去行动、去努力。但二者并不相悖,儒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日三省吾身”,是“三月不违仁”,道家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通过德来悟道,实现道德的最高意义上的玄德。

3儒家的理想是上位者有德,可以影响和带动百姓有德,实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当然这没有错,可今天整个社会道德的缺失完全是因为上位者失德吗?我们不能这样说,社会道德水平的逐步低下固然有上位者的因素,但影响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的文化程度不高,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等都会影响社会大环境的道德素质。大家都讲中国人独有“中国式的聪明”,他们可以在规则以外独辟蹊径找到不遵守规则但又不被规则所约束的途径,真的是中国人太聪明了吗?我看这些人不仅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更是与道家思想差之千里。他们学了一点老子的智慧行走江湖,暂时的成功与收获则是他们一点小“聪明”的表现,而根本不是悟道的表现。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20》)这就像有些人的聪明,别人不是赶不上,而是不愿或不屑,因为他们脑中始终有“道德”二字,道德虽不像法律那样严格约束,但正是这种不靠外力的约束体现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有无和道德水平的高下。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盛德的君子绝对不会耍弄小聪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宁的时代,时时要靠自己自觉,处处要靠自身自律,所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迷信“福报”、“积德”等这样的说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智慧与温暖,而要做到这些,不就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吗?努力让自己心安,努力让自己不感到羞耻,努力让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对世界充满爱意就是我们道德修养每天必修的内容。

4二、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离不开道德01过马路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不论是步行、骑车还是开车。有的人从来没有闯过一次红灯,有的人经常闯红灯,特别是步行或骑行的时候。开车闯红灯的不多,毕竟要罚款、要扣分,费钱又费力,大家都不敢。可是步行或骑行时,看看两边没人,径直就过去了。闯红灯有悖道德吗?当然,闯红灯不仅有违公民的行为规范,也有悖于道德准则。它有可能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也因为它的不义给自己良心上的谴责和给他人不好的形象。但我们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还在经常地闯红灯呢?因为我们不能自律,或者说,是道德品质的缺乏。02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但道德的这种约束力和其它的约束力是不一样的,别的约束力可以是外部施加并附带后果,如违反法律、规章、规定等将会受到相应的惩处,而道德的约束力只能靠自己感知,一旦违反只会有他人的指责,或者自己良心上的谴责,不会造成直接的不好的后果。既然都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那做一些违背道德观念的事情当然大有人在了。闯红灯的人有二种心理,一种是侥幸,反正没车,也没人,我过一下不妨碍大家,慌慌张张就闯了;另一种是故意,我管你什么红灯绿灯,只要没人撞我,我想过就过,昂首挺胸就闯了。我们看,前一种人至少还有点羞耻,良心上还有点不安,说明他们心里不是没有道德准则,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遵守起来

5很吃力;后一种人完全是对道德准则的漠视了,他们对自己根本没有要求,从来不懂得约束和自律及自觉,是道德观念的完全缺失。社会就是这样,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君子,也有小人。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把他们说成是坏人或小人,他们还没到那个程度,他们都不是没有救。03道德的缺失,道德水平的低下不是每个个体造成的,与整个社会的“三观”有关。中国是讲道德历史最长的国家,也是最讲道德的国家,但最不讲道德的事情在中国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太容易转变了,过去我们视道德准则为金规铁律,现在借着改革开放的名义可以随意践踏了。过去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9》)现在则被人批评为迂腐和墨守成规。过去孔子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27》)今天孔子书院遍地开花,人民的道德水准却未见一点提高。今天社会上有多少“毁三观”的现象,又有多少奇葩怪事,有的人不禁在问,是社会病了,还是我们每个人病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位伟人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说法不能再沿用了,那是特殊时期对处在思想变革之中人们思想的一种鼓动,它有效地改变了人们面对新形势的观念,很好地树立了大家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已非同日而语,我们要回归,回归到我们做事的根本,我们做人的根本,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10》)也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义”。

6“义”是什么?是合理,是适当,是正当,是遵守法律法规,是符合行为规范,是依循道德准则。能捉老鼠,但不能“义之与比”,就不能再是好猫了,因为它有可能与法律法规相违,与行为规范相违,与道德准则相违。04唯利是图成了现在主流的价值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16》)当一切以利来作为评价标准时,那我们离小人就不远了。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12》)如果一切都以利为行事标准,不说天下大乱,至少怨声载道不为过吧!当主流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相违时,社会风气能淳厚吗?人们怎么还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社会大环境没有给我们的道德意识有很好的促进,同样每个个体也缺乏洁身自好、成圣成人的主观愿望,或者说就连遵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都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是社会的不和谐音,需要大力地制止和改善,因此讲道德是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不能缺失的。一个人道德的缺失不能归咎于社会染缸,倒是社会变成染缸和每个人的推波助澜是脱不了干系的。05道德的缺失,道德水平的低下虽然不是每个个体造成的,但每个个体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形成至关重要。有人说,老师和医生都是良心职业,教学和看病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老师和医生的良心,这个良心就由每个人的道德品质所决定,德行高,良心就好,效果就好;德行差,良心就坏,效果就不好。事实上不仅老师和医生,我们每个人如果都凭良心做事,社会就不会病,我们自己也不会病。

7现在很多的人了解了西藏,认识了西藏人民,但有人不解他们为什么能循规蹈矩,从不做有违他们传统的事?很简单么,他们有信仰。信仰是信徒们无形的捆绑,就像伊斯兰教徒一听到教堂的钟声,他们就会停下来祷告。宗教会带来信仰,信仰会让人义无反顾,国学大师曾仕强说:“我们没有宗教,但是我们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伏羲氏当年他的用意是要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世世有一个的共同认识,共同的信仰,即:伦理道德。所以我们今天讲一句话,各位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们的列祖列宗,我们长期以来,我们那个永远没有断的东西,就是伦理道德。所以为什么儒家那么受到重视,也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共同的信仰越来越受到普世价值观念的考验,所以不论是社会的大环境,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警觉起来,想一想该如何重建我们的道德观念了。06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人内心是很不安的,明明心里有道德的坚守,却在实际行动中与道德背道而驰;心里清楚想要自己不断修养,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而常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我们都十分渴望我们心灵家园的安宁,而心灵的安宁无疑就是我们道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个人而言,自觉践行道德准则,就是君子慎独,暗室不欺。对社会,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氛围,慢慢地把失掉的再拾起来,继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懂得不仅我们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而且社会也需要我们对自己有要求,因此我们再不能不排队了,再不能到西湖去洗脚了,再不能开“斗气车”了,再不能不好好管管自己了!我们不能期望自己一下子修行有多好,品德有多高,慢慢地做好自己,表里如一,循序渐进。一切的修炼不是为了给谁看,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而每个人的心安就是道德准则的最高要求。

8三、道德包括哪些东西前二个部分我们讲了道德的由来和宣贯道德的意义,那么道德到底是指哪些东西?我们怎样来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根据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发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并具体规范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俗称“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并对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职业活动中、家庭生活中具体规范了行为准则,如社会公德行为准则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行为准则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这些基本行为准则,思想明确,涵盖面广,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贯穿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但具体实施的效果怎样,不得而知,就今天社会的道德现状来看,效果不是很明显。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下来,我们在过去是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呢?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接下来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这是最初的道德规范,但没有严格成文。后来到西汉董仲舒,他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到了宋代,又有了八德之说,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在春秋管仲“四维”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

9还有人提出“十德”之说,最初的“十德”出自《礼记·聘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本来是指玉的十种美质,孔子用它来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另一种“十德”是指“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它是由旧五德“仁义礼智信”和新五德“忠孝节能和”发展而成。不管怎样,“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的发展中,成为中国道德规范中的最核心因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17》)君子就是以道义为内心坚持的原则,然后依合礼的方式去实践,用谦逊的言辞说出来,再以诚信的态度去完成。从内心到行动,到外在表现,到秉持的态度,全方位、完整地反映了君子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德。我们对照一下今天的“20字”道德规范,“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完全可以划分到“五常”中去,因此我们谈道德,就严格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来做,至于一些新的说法,新的行为规范,我们依然能从“五常”找到相通的地方。道德标准有了,我们怎样使自己践行这些标准呢?我们一一来谈,仁是什么?仁是整本《论语》的核心思想,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了怎样做人就做到了“仁”。这样解释可能有的人不理解,那我们还是用《论语》里的篇章来做详细的诠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28》)仁的本质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儒家要求人们在内心树立起仁的自觉意识,也要让他人同样在内心树立起仁的自觉意识。不仅自己能够有仁、为仁,而且也让他人能够有仁、为仁。其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都是仁的具体表现。今天道德基本规范中的“团结、友善、自强、奉献”就是讲的仁。义就是宜,是适宜、合理、正当的意思。合义就是正当性,就是做该做的事。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10》)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义”,那我们怎样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道德标准,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达到了一定的道德水平,我们才具备这样的能力。今天道德基本规范中的“爱国、守法、勤俭、敬业、奉献”都有“义”的要求。礼,通俗地讲,就是指礼貌、礼节和礼仪,它可以很好规范人的行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宁和谐。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践行礼的要求,做到守礼而不违礼。当然前提是我们还得先懂得礼,因此要多学、多看、多问。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15》)孔子应该是最懂得礼的人了,他在太庙还要“每事问”就是礼的表现。智,古时叫知,就是聪明,怎样让自己变得聪明?就是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通晓事理,明白人生的方向和追求,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智者和仁者不一样,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21》)智者现实,利仁而仁;仁者理想,安仁而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28》)明智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今天道德基本规范中的“爱国、守法、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是智的表现。

11信,就是信实、守信和真诚。一个人应当是诚实、真实、不虚伪,也是仁的重要体现。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论语·颜渊10》)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22》)但一个人说话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与人交往。今天道德基本规范中的“诚信、敬业、奉献”就是信的表现。了解了这些,我们如果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就要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坚持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完善。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天我们也都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有的人活着就是一团和气,身上充满正能量,让人感到舒服;而有的人一看就是世俗之人,巧言令色,乖张暴戾,让人敬而远之。这为什么人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身上道德修养程度的不同。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不是为了过上好生活,是要活出尊严,为信仰而活,而道德恰恰是最高的信仰。内容总结

12(1)道德讲堂 背后国文 一、道德的由来 什么是道德(2)家庭美德行为准则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3)还有人提出“十德”之说,最初的“十德”出自《礼记·聘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4)另一种“十德”是指“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它是由旧五德“仁义礼智信”和新五德“忠孝节能和”发展而成(5)今天道德基本规范中的“爱国、守法、勤俭、敬业、奉献”都有“义”的要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