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ID:82349092

大小:61.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10-26

上传者:152****3933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涂或写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填空题(6分)(1)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2)_____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2.选择题(4分)(1)下列选项,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是()(2分)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2)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2分)A.礼制秩序B.长老统治C.差序格局D.乡土本色

1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8题。(18分)①现在翻起20岁时写的日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后却发现日记里记录的那段历史和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我看不出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里面记录的文字基本没有事实、没有场景、没有描写,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②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有时与人性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想塑造自已,想要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总想要说自己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样,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窝质。③报道新闻就像报道自己一样,而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理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④曾经有人问我,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我有理想,但不算有主义。比如我相信理想的力量,甚至我知道理想可能暂时落败,但还相信它会一点点成长。在20岁时写的日记里面我看到很多陈词滥调,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身边的人在一块儿讨论理想是什么。很多人说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在日记中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这页就完了。我还好奇年轻时我的理想是什么?翻过来一看,小柴当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完善自己。⑤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⑥如果不试图抵达“独立”这两个字中的内涵,比之过去的我,就不足以匹配十年中生活从身上流过、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不去“看见”,而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⑦古代士大夫们总是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结。(甲)我去探知这个世界的真相,首先必须是揭开我头脑中的困惑,其次是我跟他人分享事实和语言,然后让每个人得出自己的答案。记者的道德不是谴责,也不是赞美,是“知”,你要知道这个事件,人在知识当中才能够稳定,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这是新闻界的责任。⑧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但如果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⑨以前,在电台做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⑩其实我现在做的是不太有热点的东西,是一种已经过去的新闻。不是热的时候非不做,而是往往热点新闻刚起来的时候,众声喧哗中,不大会有一种真的沉静地坐下来,双方辨析的机会。一大群记者都在敲门的时候,人家只有躲避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所有的记者倏忽一下全撤了,这时候你没有走,再去了,就会有一个诚恳的交谈:我为何而来。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

2(节选柴静《看见》,有删改)3.第②段加点词“白茫茫大雾”在文中具体是指__。(2分)4.在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④段中,都提到了“20岁时写的日记”,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3分)5.第⑨段画线句让人有新奇之感,请加以赏析。(3分)6.将下面的句子填入第⑦段“甲”处,请你推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1)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头脑当中都始终停留在无知境界,怎能以一种英雄主义,居高临下的方式去启蒙他人呢?(2)所以我在想,启蒙思想的本意是什么。(3)后来在康德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是说启蒙是人摆脱自身蒙昧和成见的过程,这就帮我找到了一个记者自身的定义。A.(1)(2)(3)B.(3)(1)(2)C.(3)(2)(1)D.(2)(1)(3)7.联系全文,概述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3分)8.运用第②段中作者定义的新闻报道的要求,评析下面的材料。(5分)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18分)礼拜二午睡时刻加西亚·马尔克斯(1)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2)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小姑娘换了个座位,她把她们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离开车窗,坐到对面的位子上,和妈妈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3)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4)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小姑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5)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妈妈递给她一片奶酪、半个玉米饼和几块甜饼干。女人把装着吃剩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来,放进皮包里。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见这个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

3(6)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7)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8)母女俩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家走去。母亲用手指甲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屋子里电风扇嗡嗡作响,听不见脚步声。又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大门轻轻地吱扭一声,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9)“我要找神父。”她说。(10)“神父在睡觉呢!”(11)“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12)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13)“请进来吧!”她一面说着,一面把门打开,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其他的声音。开门的那位妇女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14)“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15)“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16)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17)“那好吧!”她说。(18)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19)“你有什么事?”他问。(20)“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21)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22)“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23)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24)“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25)“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26)“谁?”(27)“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28)神父还是听不明白。(29)“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30)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31)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4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呦,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32)“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33)“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34)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35)女人签字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36)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那个女人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37)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有删减)9.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并称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C.《百年孤独》《复活》《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D.文中第(31)段中提到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百年孤独》中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中的人物。10.从文中寻找相关信息,论证下面材料中的观点。(6分)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11.“母亲”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结合文本分析“母亲”形象。(3分)12.对小说题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传递出了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B.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C.埋下伏笔和线索:“礼拜二午睡时刻”统摄全篇,预示小镇的沉沦与毁灭。D.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对比。13.《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孤独。有人说这篇小说也透露出“孤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5分)(三)阅读作品,完成14-16题。(8分)

5过墓作①蒲松龄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眷复生,川流逝不还。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拢见殡宫,丛柏翳新阡。欲唤墓中人,班荆②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14.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1分)A.《山谷外集》B.《聊斋诗余》C.《柳泉诗文集》D.《宋诗别裁集》15.下列关于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托物言志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16.有人认为,和苏轼《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较,本作品中的画线句“更为哀苦”;但有人不以为然。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4分)(一)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在明明德()(2)先齐其家()(3)先致其知()(4)致知在格物()18.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2分)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文一)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C.复众人之所过(《老子》)

6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0.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5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司马迁《史记》)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耳B.矣C.也D.乎22.与其他三句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2分)A.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上文)B.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D.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23.结合第②段画线句内容,分析庄子之“笑”背后的生命姿态。(4分)24.“皆空语无事实”,你是否认同司马迁的评价?结合《五石之瓠》,谈谈你的观点。(5分)第三部分写作(70分)25.作文诸子百家的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认为,今天我们更应告诫自己,己之所欲未必是人之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对此,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