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中的平衡器官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

ID:82210782

大小:2.23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2-10-18

上传者:U-2441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1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2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3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4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5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6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7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8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9页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_第10页
资源描述: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3听觉与平衡感受14.3.1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14.3.2声波在耳中转变为动作电位14.3.3由动作电位到声音14.3.4听觉障碍14.3.5内耳中的平衡器官

1

2现在开始,耳朵穿越之旅~

3耳朵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经咽鼓管通咽部,与大气相通内耳:(封闭的小室,内有外淋巴,不可压缩)耳蜗、半规管、前庭器官

4

514.3.1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16~20000HZ)——外耳道——鼓膜——3块听小骨——(通过镫骨)卵圆窗——内耳中的液体3块听小骨:杠杆装置作用:使得镫骨处的力比鼓膜大,总的压力增效17~21倍。因此,声波的能量可以有效地传入内耳液中。

6咽鼓管的功能中耳经咽鼓管通咽部,并由此与大气相通使鼓膜两侧的压力相等。

714.3.2声波在内耳中转变为动作电位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功能:把机械能换成听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前庭器官与平衡感觉有关耳蜗的结构前庭膜基底膜

8基底膜和盖膜振动时毛细胞顶部听毛受力情况

9

10耳蜗是如何感受声音的呢?1.镫骨在感受振动时,使耳蜗发生振动,沿蜗管引起一个行波,行波沿着基底膜由耳蜗底部向顶部传播。2.频率不同时,行波所能到达的的部位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有所不同3.不同部位的听神经发放冲动会引起不同的音调感觉。4.耳蜗底部感受高音调,中部感受中等频率的声音。顶部感受低音调。声波传导

1114.3.3由电位到声音声波在耳中转变为听神经上的冲动发放,传入延髓从延髓发出的纤维上行止于中脑的下丘以及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从内侧的膝状体发出的纤维达到大脑皮质听区,并在此产生听觉。人的听皮质包括41区和42区,22区内侧膝状体内耳延髓中脑(下丘及内侧膝状体大脑皮层14.3.3由动作电位到声音

12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听觉的产生过程

1314.3.4听觉障碍传导性耳聋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声音在传导过程中出障碍所致的耳聋为传导性耳聋。常见的疾病有先天性外耳畸形,各种类型的中耳炎,耳外伤,耵聍栓塞,耳硬化症等感音性耳聋螺旋器和耳蜗神经损伤引起的听觉障碍中枢性耳聋听神经通路、各级听觉中枢、大脑皮质病变引起听觉障碍。

1414.3.5内耳中的平衡器官前庭器官: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15

1614.4化学感受性:感受器对于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的感受功能。14.4.1味觉14.4.2嗅觉

1714.4.1味觉味觉感受器受感受溶解的离子和分子的刺激。感受器:味蕾集中在舌乳头中

18味觉的敏感性在舌面各部分是有差别的神经的鼓索支支配舌前2/3味蕾舌后1/3的味蕾由舌咽神经分支支配舌尖:甜、咸最敏感,对苦酸也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

1914.4.2嗅觉1.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两侧总面积约5cm2。2.组成: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

203.适宜刺激:空气中的有机化学物质4.特点: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有差异、适应快且易受影响。

215.嗅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化学物质+嗅细胞纤毛膜受体蛋白G-蛋白第二信使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Na+内流去极化感受器电位轴突膜AP嗅球嗅觉中枢嗅觉

2214.5皮肤感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14.5.1触觉14.5.2温度觉14.5.3痛觉

2314.5.1触觉1.概念:给皮肤以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分别称为触、压觉。2.两点阈:皮肤感觉能两个点能分辨出两个点的最小距离。3.机制:毛根有周围裸露的神经末梢,由于杠杆的作用,放大力,增加敏感性。无毛区域真皮中有触觉小体。皮下组织中有环形小体,触觉感受器。

2414.5.2温度觉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温感受器:温度升高发放频率增加冷感受器:温度降低发放频率增加。温度感觉受皮肤的基础温度、温度的变化速度、被刺激的皮肤范围影响。

2514.5.3痛觉1.概念:痛觉不是由一种刺激引起。刺激的共性是使机体发生损伤。所以也可以把痛觉称为伤害感受性,也就是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2.功能:保护性,几乎不产生适应。痛刺激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反射。3.感受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