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白细胞分化抗原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概况免疫应答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某些效应分子,发生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细胞膜表面分子可以被抗体所识别,可以用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标记和区分,表面分子又为膜抗原或者表面标记分子(surfacemarker),被用来区别不同类别和亚类的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膜表面功能分子概况1、识别受体(直接或间接)及其复合受体TCR(CD3,CD4/8),BCR(CD79,CD19),2.Fc受体,补体受体,NK受体3、协同刺激或抑制分子(CD28,CTLA-4)4、黏附分子(LFA-2,ICAM-1)5、功能分子(MHC,CD40L,FASL)6、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受体(TNFR,IL-2R)3
3白细胞分化抗原: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链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少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LDA)
4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LDA)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显然,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布于非造血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5CD的概念CD分子(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McAb)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CD。所鉴定的同一LDA归为同一分化群(CD),即以CD代替以往的命名。人CD编号已从1-350.可大致分为14组。CD即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6CD分子ClusterofDifferentiation自1992年至今先后举行了8次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HLDA8),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膜分子加以统一命名,统称为CD抗原。至2004年12月底,CD分子流水序号排至339,其中很多包括不同的分类号。第8届HLDA于2004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召开,新命名92个CD分子,目前已被正式命名的CD分子为339个。目前尚有些膜分子未获得CD命名,但是相信不久也会被确认。利用几种CD分子的组合通常可以对淋巴细胞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
7CD的基本结构1.膜外区结构:具有相同结构域的一类分子可组成超家族(SF)。共有IgSF、TNFSF、TNFRSF、CCP等十几种结构域。2.跨膜区结构:根据singer分类法可分为Ⅰ~Ⅵ型。见下图胞浆区结构:共有四种,①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结构域;②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结构域;③死亡结构域(DD);④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抑制)基序(ITAMorITIM)
8
9Ⅰ型:一次跨膜,N端在胞外。如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Ⅱ型:一次跨膜,N端在胞内。如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Ⅲ型:多次跨膜(2~7次),N端在胞外。如TM4SF、STRSF。Ⅳ型:由多个亚单位组成的跨膜通道。Ⅴ型:多肽链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于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如CD16、CD55、CD58分子等。Ⅵ型:多肽链一端以GPI连于胞浆膜,另一端是一次或多次跨膜。
10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等过程;参与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参与炎症反应;参与细胞的迁移,如肿瘤细胞的转移等。CD分子的功能
11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的CD分子与T细胞的识别有关的CD分子:CD3、CD4、CD8、CD2与CD58与B细胞的识别有关的CD分子:CD79a/CD79b、CD19、CD20,CD21、
12CD3分子CD3分子与T细胞受体(TCR)形成TCR-CD3复合体,分布于所有成熟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表面。CD3功能是:1)稳定TCR结构2)CD3胞质段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TCR识别并结合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导致CD3的ITAM发生酪氨酸磷酸化,通过活化激酶,将识别信号转入T细胞内。CD3肽链缺失可致T细胞活化缺陷。
13TCR基本结构ab-TCR抗原肽MHC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
14CD3CD3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TCR)以非共价键形成TCR-CD3复合物,在TCR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15
16CD3分子由γ、δ、ε、ζ和η5种肽链组成,其胞外结构属IgSF。γ、δ、ε链的跨膜区氨基酸带有负电荷,与TCRαβ或TCRγδ链的跨膜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形成盐桥,形成稳定的TCR-CD3复合体。链胞浆区较长,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ITAM)结构,其中酪氨酸磷酸化后,活化有关激酶,转导TCR-CD3介导的活化信号。
17CD3complexofTCR
18-S-S-VaCaVbCbged-S-S-TCR-abCD3复合体zhzz-S-S-TCR-CD3复合分子e胞膜胞浆ITAM糖基CD3complexofTCR
19CD4CD4分布:CD4分子是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的重要表面标志。某些抗原提呈细胞如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功能:CD4是Th细胞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其胞外段与APC表面MHCII类分子结合,参与Th细胞第一活化信号的产生。CD4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
20CD4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结构为IgSF成员,共有4个结构域。CD4分子的第一、二个结构域可与MHC-II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故又将CD4分子称为MHCⅡ类分子的受体。第一个V样结构域是HIV的受体,与HIVgp120结合。CD4分子是T细胞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胞外区与抗原递呈细胞(APC)表达的MHC-II类分子结合,而胞浆区与P56lck(lck为淋巴细胞激酶)结合,参与信号传导。CD4+T细胞又称为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
21CD4分子结构及其配体APCT细胞CD4分子胞外段与MHCII类分子非多态样区结合---参与Th细胞第一活化信号产生。CD4分子式单链跨膜蛋白,胞膜外区具有4个Ig样结构域,其中远膜端的2个结构域能够与MHCⅡ类分子β链的β2结构域结合。
22p120
23CD8CD8分子是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的重要标志。部分γδT细胞及NK细胞也可表达CD8。CD8是CTL的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其与靶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结合,参与CTL第一活化信号的产生。
24CD8由α、β链借助二硫键连接形成异二聚体。α链V样结构域与MHC-Ⅰ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故又将CD8分子称为MHC-类分子的受体胞浆区可与P56lck激酶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信号传导。CD8分子也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可以增强抗原肽-MHC分子结合后的信号刺激。CD8+T细胞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Tc\CTL)(cytotoxicTlymphocyte)
25CD8分子结构及其配体靶细胞T细胞CD8分子的a和β肽链的胞膜外区各含一个Ig样结构域,与靶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非多态样区(重链的a3结构域)结合------参与CTL第一活化信号产生。
26抗原肽抗原肽abTCRHLA-ICD8HLA-IICD4abTCRTCRCo-receptor---CD4和CD8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27CD2CD2分子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2,LFA-2)或绵羊红细胞(sheepredbloodcell,SRBC)受体,表达于T细胞,胸腺细胞和NK细胞等表面。人CD2的配体是CD58(LFA-3),分布广泛。
28CD2T细胞表面CD2分子与APC表面CD58结合,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主要通过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黏附,以及CD2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并直接介导T细胞激活。胞浆区可与多种蛋白酪氨酸激酶相连。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与绵羊红细胞(SRBC)表面CD58类似物结合,可形成花环(E花环),被用在体外鉴定和分离T细胞。
29CD58又称LFA3,主要表达在APC或靶细胞上。与CD2分子黏附,促进T细胞识别抗原的功能。
30CD79a/CD79b(Igα/Igβ)CD79a又称Igα,CD79b又称Igβ,通过二硫键组成异源二聚体,表达于除浆细胞外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表面,是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胞外结构属IgSF,胞内有ITAM结构。两个Igα/Igβ与BCR(SmIg)以非共价键组成BCR复合体,能稳定BCR的结构,并与抗原的识别及信号传导有关。Igα/Igβ的功能与CD3相似,其胞质区含ITAM,能将BCR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入B细胞内,从而提供B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
31Igα/Igβ与BCR复合物CD79a/CD79b通过非共价键与mIg相连,其胞质段ITAM能将BCR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入B细胞内。p92
32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有关CD分子的结构CD2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
33与B细胞识别、活化、粘附有关的CD分子
34CD19单肽链,分布同上。是B细胞的重要标记。CD19是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B细胞激活。CD21又称CR2和EB病毒受体,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以及咽部和宫颈上皮细胞,是B细胞的重要标记。CD21是EBV的受体,故B细胞是EBV易感染的靶细胞,CD21与EBV结合后可导致B细胞的转化和增殖。这可能是EBV引起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的机制CD81分布于多种血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除外)表面,是丙型肝炎病毒HCV受体。CD19/CD21/CD81
35CD19/CD21/CD81复合物是B细胞活化的共受体,可启动B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促进B细胞活化。该复合物可调节BCR活化的阈值,其中CD21通过与补体C3d片段结合而介导CD19与BCR交联,从而促进B细胞活化,在B细胞初次应答中发挥作用。
36
37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1)B细胞的重要标记(2)稳定BCR与抗原的结合及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3)促进B细胞的增殖,参与记忆B细胞的生成(4)C3d/EB病毒受体(1)B细胞的重要标记;(2)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B细胞辅助受体,HCV受体B细胞p92
38二、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此类分子主要包括CD28和CD152(CTLA-4,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抗原4),CD80和CD86,ICOS、CD40和CD154,CD45、CD25、CD20,CD22等。
39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CD28与CD80/CD86(B7-1/B7-2)CD152(CTLA-4,cytotoxicTlymphocyteantigen4)ICOS(Inducibleco-stumulator,诱导共刺激分子)CD40与CD40L(CD154)
40向Th细胞提供共刺激/共抑制信号的CD分子Th细胞与APC表面多种CD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Th细胞共刺激/共抑制信号p100
41是由二硫键相连的同源二聚体,其胞浆区可与多种信号分子相连。分布:CD4+T细胞、50%CD8+T细胞、浆细胞和部分活化的B细胞。CD28的配体是B7(B7-1orCD80)B7主要分布于B细胞和APC细胞表面CD28/B7提供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协同刺激信号(即第二活化信号),是一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CD28
42CTLA4:CD152与CD28有一定的同源性,对T细胞的活化有负调节作用。
43功能CD28与CD80或CD86结合后产生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signal),使T细胞活化CD152(CTLA-4)与CD80或CD86结合后产生抑制信号,阻止T细胞的活化。CD152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而静止的T细胞不表达。,CD28与相应配基结合可诱导CD152表达。其配基是B7-1,B7-2.CD152与B7-1/B7-2结合可抑制活化的T细胞增殖,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44CD28knockout小鼠的T细胞发育正常,但细胞因子产生缺陷,体液免疫缺陷。CD152knockout小鼠出现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和增强的淋巴细胞增殖,淋巴器官大5-10倍,早期死于心衰,心脏组织有大量T细胞浸润。CD80knockout小鼠无免疫缺陷。CD86knockout小鼠抗体产生水平下降。
45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ICOS属于CD28家族,仅诱导性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主要是Th2细胞)表面。人ICOS配体是B7-H2,组成性表达于单核细胞和某些B细胞表面。初始T细胞主要依赖于CD28提供共刺激信号,ICOS则在CD28之后起作用,调节活化的T细胞产生IL-4/IL-5、IL-10等。不促进IL-2分泌。ICOS通过诱导IL-10产生,参与诱导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46CD80/CD86即B7-1/B7-2,活化T、B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均高CD80/86的配体分别为CD28/CTLA-4。通过其胞膜外区V样结构与CD28结合,为T细胞TCR/CD3活化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活化信号);与CTLA-4结合,则参与T细胞负调节(抑制信号)CD40分布在抗原提呈细胞(B、DC、MΦ)、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与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提供B细胞再次应答的第二活化信号
47
48与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提供B细胞再次应答的第二活化信号.
49TNF家族成员,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4+T细胞、部分CD8+T细胞和γδT细胞配体:CD40功能(2)是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1)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的重要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L:CD154
50CD别名主要分布配体功能CD3成熟T细胞构成TCR-CD3复合体,参与信号转导CD4部分T细胞(Th)、胸腺细胞MHC-Ⅱ参与信号转导CD8部分T细胞(CTL)、胸腺细胞MHC-Ⅰ参与信号转导CD2LFA2T细胞、NK、胸腺细胞CD58(LFA3)参与协同刺激信号转导CD58LFA3广泛CD2参与协同刺激信号转导CD28CD4+T细胞、50%CD8+T细胞B7分子参与协同刺激信号传导CD152CTLA-4活化T细胞B7分子抑制T细胞活化,起负调节作用CD40LCD154活化T、γδT细胞CD40参与协同刺激信号转导与T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有关的CD分子
51CD别名主要分布配体功能CD79a/CD79bIg/IgB细胞、浆细胞构成BCR-Igα/Igβ复合体,参与信号转导CD19B细胞各种激酶加强信号转导CD21CR2、B细胞、DC、iC3b、C3d、EBV加强信号转导,EBV受体CD80/CD86B7B细胞、DC、APC、CD28、正调节(活化T细胞)内皮细胞CTLA4负调节(抑制T细胞)CD40B细胞、DC、APC、CD40L参与协同刺激信号传导内皮细胞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52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构成免疫球蛋白Fc受体(IgFc-R)的CD分子:CD64,CD32,CD16,CD89,FcεRI,CD23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Fas)与CD178(FasL)
53
54构成Fc受体的CD分子结构
55CD3ζ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FcεRIγ
56
57CD64FcγRI,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是高亲和力IgGFc受体。介导ADCC、IC清除、调理吞噬和促进吞噬细胞分泌IL-1、IL-6和TNF-α等介质。CD32FcγRII,分布广泛,为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FcγRII-B介导免疫抑制。
58CD16FcγRIII,为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主要结合IgG1、IgG3。促吞噬和ADCC作用。CD89是FcαR,分布于外周血或黏膜组织中的绝大部分吞噬细胞,某些T、B细胞。介导吞噬细胞的吞噬、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发挥ADCC。FcεRI是IgE高亲和力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
59CD23FcεRII,可形成sCD23,表达于B细胞和单核细胞,是IgE低亲和力受体。膜CD23结合IgE或IgE复合物后,可降低B细胞的IgE合成;而sCD23与B细胞CD21结合可促进IgE合成。
60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Fas与FasL(CD178)(1)CD95(Fas):属TNF-SF成员。Fas分子胞内区含60~70个aa的保守序列,与死亡有关,称为死亡结构域(DeathDomain,DD)。Fas是死亡受体。(2)CD178(FasL):属TNF-SF成员。主要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与Fas结合,诱导Fas阳性细胞凋亡。
6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超家族(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等。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超家族免疫细胞膜分子家族和超家族(FamiliesandsuperfamiliesofLDA)
62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63第二节黏附分子(adhensionmolecules,AM)概念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由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识别、结合、激活和移行等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伸展与移动。根据结构特点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和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64AM与CD均是细胞膜分子CD是从抗原角度采用的概念,范围广AM是功能上的概念根据结构特点AM分类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素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65趋化与粘附
66细胞间黏附分子
67参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膜分子。大部分粘附分子已被命名为CD分子行使功能:如免疫细胞的协同刺激(costimulation)作用,炎症过程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黏附分子分为整合素,选择素,钙粘蛋白和IgSF黏附分子粘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
68黏附分子的命名以功能命名: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TCR,LFA-1等。以CD命名:统称为CD抗原/分子。
69五个家族:1.整合素家族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3.选择素家族4.钙粘素家族5.粘蛋白样家族
70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形成整体而得名。结构:α、β两条链经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整合素家族
71基本结构:整合素是膜结合型的大分子糖蛋白,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α链和β链)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
72
73组成:至少14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以β亚单位可将整合素家族分为8个组(β1---β8组)β1组(VLA组)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黏附β2组(白细胞黏附受体组)淋巴细胞*LFA-1----ICAM123*内皮Cβ3组(血小板糖蛋白组)
74分布:广泛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一种细胞可有多种整合素表达。常有细胞类型特异性,如β2、β3组。
75整合素家族Integrinfamily是由α、β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异二聚体的跨膜糖蛋白。细胞粘附素(血小板糖蛋白组,β3组)极迟活化分子(VLA组,β1组)白细胞整合素(LFA-1组,β2组)参与血小板的粘附与凝集CR3CR4参与T、NK、巨噬细胞的活化参与白细胞渗出、迁移、定位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76选择素家族组成:P72表7-4L选择素(CD62L)-白细胞P选择素(CD62P)-血小板,巨核细胞E选择素(CD62E)-血管内皮细胞选择素(selectin)是一组表达于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分子。
77结构:胞外区三种结构域C型凝集素结构域(CL)-----配体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补体调节蛋白结构域(CCP)
78
79
80配体:识别寡糖基团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表达功能: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结合参与炎症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如:淋巴细胞*L-选择素---地址素*高内皮细胞
8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具有1个或多个IgV样或C样结构域介导细胞间黏附和信号转导,参与免疫应答、炎症等如CD4----MHCⅡCD8----MHCⅠCD28----B7ICAM(细胞间粘附分子)----LFA-1
82粘附分子的功能一、参与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1.T细胞。CD28/CD80、LFA-1/ICAM-1、LFA-2/LFA-3等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2.B细胞。CD40/CD40L、LFA-1/ICAM-1、LFA-2/LFA-3等协同刺激分子与活化的T细胞结合从而获得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3.CTL。杀伤靶细胞时,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效靶细胞紧密接触。
83p116
84
85p129
86二、参与炎症反应粘附分子介导中性粒细胞从血管移行到炎症部位的过程p73内皮细胞血流
87
88
89三、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胸导管进入血液,并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进行反复循环,此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homingreceptor,LHR)和淋巴结中的HEV表达相应的配体血管地址素(vascularaddressin)的相互作用介导了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
90
91
92
93第三节粘附分子的临床意义一、粘附分子与遗传病白细胞粘附缺陷症(leukocyteadhesiondeficiency,LA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严重感染。LAD分为LAD-I和LAD-II,LAD-I的发病机制是CD18基因缺陷导致白细胞LFA-1(CD11a/CD18)表达异常;而LAD-II型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岩藻糖代谢障碍导致白细胞sLex合成缺陷。
94二、粘附分子与炎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CD2、LFA-1、CD44等表达增加,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增强炎症细胞的组织浸润,加重局部病变和器官功能损害。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时,肝细胞ICAM-1表达增加;病毒性脑炎的脑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见ICAM-1分子表达增加。
95三、粘附分子与肿瘤粘附分子表达异常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有关。如大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表面E-钙粘素分子表达明显减少或缺失,细胞间附着减弱,肿瘤细胞与其它细胞脱离,导致肿瘤细胞浸润及转移。据此,可通过上调ICAM-1等黏附分子的表达限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粘附分子可用于辅助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如分化良好的上皮性肿瘤细胞E-钙粘素表达正常;中等分化肿瘤细胞E-钙粘素表达降低;低分化肿瘤细胞E-钙粘素几乎不表达。
96四、粘附分子与移植排斥反应粘附分子介导免疫细胞向移植部位的迁移,作为协同刺激分子激活T细胞,诱导效应T细胞与移植物靶细胞的粘附和杀伤。因此,抗LFA-1、ICAM-1等的单克隆抗体(mAb)可阻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免疫细胞的活化水平,延长移植物的存活。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1,sVCAM-1等)水平升高可作为移植排斥的先兆指标。
97黏附分子与临床黏附分子与免疫缺陷病黏附分子与自身免疫病黏附分子与移植排斥黏附分子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