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学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学习目标:1.理解领会诗歌字词句和语言表达技巧。2.学习诗歌的立意技巧与构思艺术。3.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学习重点: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学习难点: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预习全诗1、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之后的心理反映是什么?为什么?解析:提前冷寂和沉闷因而得以清醒和理智的昌耀当然会“惊异”了。是啊,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真的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人生真正的艰辛和痛楚莫过于撕裂的感受。正是在时代和现实从虚浮、幻象的境界“滑”向冷寂、沉闷而失却高度的时候,诗人昌耀感受到了撕裂: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不正是诗人昌耀认可和需要的吗?既然如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滋生出一种意念,那就是对自己原来所坚守的高度的意义的怀疑和否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促使自己也顺应着这时代作这种似乎合理而正当的下滑运动的心理驱动;而反过来说,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也恰恰是“上升”到了昌耀所在的高度,而这相对于昌耀来说,明显又是在失却高度,是一种“滑坡”。然而,诗人昌耀怎能没有自己的高度呢,特别是在饱尝与时代“亲和”之苦后,他更是害怕与时代平起平坐了。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解析: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6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3、诗人作了哪些假想?解析:“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1昌耀认为,假如在他旁边有一面镜子正对着他,他在镜中看到的必然是一只雄鹰或雪豹。然而,这毕竟只是认为、假设和想象,作为从被迫到主动间离着时代与现实而将清醒和理智当作自己的高度的昌耀,多年以来直至此刻仍以“囚徒”的身份流放于广阔而贫穷的青藏高原的最下层,他何尝不知道这种认为、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同道是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二、导学基础知识1、主题思想《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2、作者简介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一个传奇”。3、文体知识,全诗遣词精工,语句凝练传神,结构精妙。收尾含蓄,意蕴隽永。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4、写作特点(1)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弓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2)特写镜头的运用: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3)强烈的对比:
2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器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泠静。三、诵读全文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四、导读理解1.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明确】: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2.“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明确】: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3.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诀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3【明确】:诗入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五、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囚鸟秦羽墨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地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它终于安静下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4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不如意,债务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是烦躁、恐惧、被束缚感,这些像是透过纸背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占据。大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缕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做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更多的是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5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3.文中的“囚鸟”意蕴丰富,请结合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加以探究。
6参考答案1.答案:1.B2.①刚看到鸟被囚在屋里时,“我”激动而喜悦,因为鸟的到来可以赶走“我”的孤独;②与鸟儿共处一室后,鸟儿拼命地想逃走,“我”感受到它的恐惧,这引发“我”对它的同情与怜悯;③由被困鸟儿的举动联想到“我”自身的生活状态,“我”与鸟儿产生共鸣,放飞鸟儿,也放飞自己的心灵。3.《致云雀》中的云雀,是一只追求自由的鸟,与本文中的囚鸟在精神上有相似之处。囚鸟在文中是指被困在房间里,“我”不让其飞出去的小鸟。文章以鸟喻人,以囚鸟比喻处在人生困境中的人,启示身处困境中的人应像被囚的鸟儿那样,努力冲破阻碍,找寻出路,活出自我。解析:1.“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的说法不准确。根据“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作者放飞这只鸟,是与被囚的鸟产生了共鸣。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时,应该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梳理出写作思路,从中提炼出“我”在认识这只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3.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对“囚鸟”的意蕴进行思考,解答时,既要联系文章内容,也应该结合雪莱《致云雀》对云雀这一形象的描绘,体会“囚鸟”的象征意义,表现囚鸟所承载的精神,进而概括其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