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

ID:82170999

大小:24.7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10-17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_第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_第6页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红烛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学习重点: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学习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二、导学基础知识1、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

2、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3、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

4、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3、走进作者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5、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三、诵读全文探究题目: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6、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四、导读理解探究1: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示例: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

7、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探究2: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示例: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间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