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170248
大小:27.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10-17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3插秧歌 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6.3插秧歌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梳理诗歌内容,把握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学习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自学积累1.走近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 《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2.水稻种植过程育苗-----抛秧(插秧)------施肥-----杀虫-----排水------收获-------晾晒-------加工成大米5
1二、预习案1、字词积累兜鍪蓑衣肩胛半霎莳秧雏鸭三、探究案课堂探究1诵读全诗,概括诗人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劳动场景?课堂探究2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哪几个字属于炼字?有什么好处?课堂探究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课堂探究4:“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不答”。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呢? 5
2课堂探究5:尝试归纳“诚斋体”诗歌的主要特点。(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课堂探究6:请归纳这首诗歌的主题:四、达标案最爱东山雪后晴【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1、“软红光里涌银山”那几个字属于炼字,谈谈妙处?5
3参考答案:一、诗词默写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3、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探究1、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描绘了一派劳动的场景,插秧的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3、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4、“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我的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5、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语言上,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感情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6、《插秧歌》描绘了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5
4表达了对农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 达标;1、“软”“涌”。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