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

ID:82168390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10-17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_第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_第6页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劝学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学习难点: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

2、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二)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勢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警喻。《荀子》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三)字词:1.通假字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6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③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④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2.古今异义①劝学古:勉励;今:劝告、劝阻②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今: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学习;今:学问广博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阴间⑤非蛇鳝之穴

4、无可寄托者;      古:寄居托身;今:感情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①輮以为轮輮,动词作使动,使……弯曲。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使……快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64.特殊句式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③輮以为轮(省略句)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

5、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四、探究新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2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3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

6、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4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而废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可以提高人

7、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提高品德修养。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6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

8、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