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息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权威寄语
2前言在农耕时代,老百姓基本上是根据日和月运行的自然规律来制定起居时间,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作息后来成为一种文化惯例,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社会,直到今天,早睡早起依然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现代社会,由于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以及丰富的夜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离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等良好习惯越来越远。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原本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的猝死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化,而年轻人猝死的现象大多数和不规律的作息有关。规律作息是健康的前提和保障,遵守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将有助于我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也正是本次研究所倡导的理念:有节律才有健康,有健康才能轻松生活。
3关于本项研究本项研究由中国睡眠大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和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零点有数)负责完成。调查工作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采用定量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调查对象为25-45周岁的普通公众,总共回收有效样本1100个。零点有数对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及专业统计分析。
4核心结论1新时期,年轻人的睡眠还好吗?25-45周岁公众在工作日普遍会“早睡早起”,但在周末和假期会进行“报复性熬夜”,且公众的作息规律受行业特征影响较为明显,以外卖员、快递员为代表的灵活就业者作息不规律问题更突出。2关于熬夜,年轻人在“熬”什么?公众对熬夜存在认知误区,这会影响他们的作息时间。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且以主动熬夜娱乐居多,但“996”人群、管理层、高收入人群熬夜工作的情况也较多。关于熬夜对健康的影响,公众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三高、猝死、生殖系统功能等,也有“外在”方面,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肥胖等。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问题及心律加快均与心脏问题相关,45.3%的熬夜人群会担心熬夜伤“心”,加班人群更甚。3工作设定下,年轻人还有机会休息吗?约两成职场人在工作日时会感到疲倦,“996”人群更突出。除睡觉时间之外,周末休息天数、通勤路上小憩、工作期间的午休习惯均会影响职场人工作时的精神状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补充精力,对调整职场人的工作状态具有积极作用。4谁异化了孩子们的作息?孩子的作息习惯和家长的作息习惯相辅相成。下至学龄前儿童,上至高中生,都有一些孩子存在作息问题,如睡眠时长不达标、睡得过晚、午睡习惯不佳、存在睡眠障碍、睡眠规律性差等。5睡眠的能力,年轻人具备吗?近八成公众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包括工作、家庭、感情等在内的个人相关因素以及声、光、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均会对睡眠产生影响。男性和女性、70后和80后、90后对各类因素的敏感性表现出差异。6改善睡眠,年轻人有什么招?改善睡眠方式多样,公众最为认可的是热敷、泡脚等“温暖疗法”。各类助眠仪器和寝具也成为了优质睡眠的必要投资方向,线下体验店和传统电商仍是相关产品的主要消费渠道。
5录目CONTENTS第一部分新时期,年轻人的睡眠还好吗?011.1忙碌的工作日不敢懈怠,周末和假期才能稍稍“躺平”1.2规律生活,才能纵享人生1.3工作、孩子、家庭……压力妨碍了睡眠质量第二部分关于熬夜,年轻人在“熬”什么?182.1你知道吗?23点不睡觉就是熬夜了2.2熬夜已成为新常态2.3熬夜:把自己交给了屏幕2.4熬夜不仅伤“肝”还伤“心”第三部分工作设定下,年轻人还有机会休息吗?423.1更快的工作节奏意味着更多的疲倦感3.2小憩:通勤路上的补觉神器3.3工作期间午休:良好习惯正在养成第四部分谁异化了孩子们的作息?554.1时长、时间、午睡……孩子的睡眠各种不达标4.2孩子也开始早早面临着睡眠障碍4.3孩子作息与父母作息产生交互影响
6第五部分睡眠的能力,年轻人具备吗?675.1声和光:睡眠的最大影响因素5.2睡眠障碍,挥之不去第六部分改善睡眠,年轻人有什么招?776.1改善睡眠要有实际行动6.2好睡眠,投资不可少附录86附录一:报告阅读相关说明附录二:技术说明附录三:调查样本量分布特别感谢90
7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第一部分新时期,年轻人的睡眠还好吗?01
8忙碌的工作日不敢懈怠周末和假期才能稍稍“躺平”1.1
91.1.1为了工作,要“早睡早起”调查显示,25-45周岁公众工作日平均起床时间为6点59分,平均入睡时间为22点48分。但大家在周末和假期普遍会“放纵”自我。周末和假期的起床时间都在8点半以后,分别为:8点32分和8点55分,而睡眠时间则都在23点以后,分别为:23点24分和23点30分。6:598:328:55起床时间工作日周末假期22:4823:2423:30睡觉时间工作日周末假期
101.1.1制造业一线起的最早,广告公关行业起的最晚本次调查的各个行业中,金融、全职太太/妈妈、技术工人、教师、医护和制造业员工在工作日的平均起床时间均在7点以前。尤其是制造业员工,平均起床时间为6点42分。起床最晚的则是广告公关从业人员,平均起床时间为7点14分。附图不同行业从业者在工作日的平均起床时间制造业员工6:42医护6:45教师6:45技术工人6:50全职太太/妈妈6:52金融6:57媒体7:007:01工作日起床时间互联网企业外卖7:08自己开店7:08公务员7:09快递7:09广告公关7:14附图不同代际人群在工作日的平均起床时间越年轻,起得越晚。90后在工作日的平均起床时间为7点05分,晚于80后(6点55分)和70后(6点52分)。70后80后90后6:526:557:05
111.1.1熬夜最“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员工和技术工人更爱熬夜,工作日睡觉时间均在23点以后。其中,技术工人工作日睡的最晚,为23:14分。互联网企业员工,周末和假期也均比其他行业人员睡得晚。附图不同行业人群的平均睡觉时间工作日周末假期外卖22:1922:4923:05医护22:2423:0223:02媒体22:2822:5423:04全职太太/妈妈22:4123:2423:22自己开店22:4923:2123:28金融22:4923:2823:06教师22:4923:1823:24广告公关22:5023:3023:44制造业员工22:5023:2523:23公务员22:5323:2423:24快递22:5423:3923:46互联网企业23:0423:4523:46技术工人23:1423:5423:13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公众不论在工作日、周末还是假期,都比二线城市公众睡得更晚。尤其是工作日时,睡觉时间比二线城市晚了10分钟。附图不同级别城市人群的平均睡觉时间工作日周末假期一线城市22:5223:2923:30二线城市22:4223:2023:25
121.1.1媒体人“最难将息”一般来说,成年人入睡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如果超过半个小时,就说明有入睡困难症状,这是失眠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属于睡眠障碍。本次调查显示,媒体从业者表示有“入睡困难”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43.7%。而且媒体从业者入睡用时最长,平均需要31分钟。其次为快递行业,平均需要30分钟入睡。附图不同行业人群的平均入睡用时(分钟)13027272424232323232221203媒快广全互体递告职联公太网/关太企妈业2380后2490后妈金自外融己卖开店技公医制教术务护造师工员业人员工2970后年龄越大,越难入睡。已入而立之年的70后入睡用时最长,为29分钟,分别比80后和90后多了6分钟、5分钟。附图不同代际人群的平均入睡用时(分钟)
131.1.1外卖员和快递员周末难以“报复性睡眠”周末是大家进行“报复性睡眠”的时刻。在工作日难以入睡的媒体人,熬夜较多的广告公关人,以及起床较早的技术工人,在周末都会多睡一小时及以上。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外卖员在周末也没有“报复性睡眠”,只比工作日时多睡了15分钟。快递员稍好,但也只比工作日多睡了28分钟。附图不同行业人群周末比工作日多睡时长(分钟)技术工人67金融64媒体60制造业员工53公务员47广告公关46教师44自己开店41互联网企业39医护30快递28全职太太/妈妈19外卖15
141.1.1广州“最能熬夜”,重庆“最难入睡”不论是工作日、周末还是假期,广州人总是睡得最晚。重庆成为“最难入睡”城市,而且周末补觉时间最长。成都较为“巴适”,周末和假期都起得最晚。工作日起的最早南京(6:40)工作日起的最晚广州(7:11)周末起得最早深圳(7:54)周末起的最晚成都(8:34)假期起得最早深圳(8:44)假期起的最晚成都(9:06)工作日睡得最晚广州(23:06)周末睡得最晚广州(23:41)假期睡得最晚广州(23:45)入睡用时最长重庆(25分钟)周末补觉最多重庆(53分钟)
15规律生活才能纵享人生1.2
161.2.1饮食规律>睡眠规律>运动规律孔子曰:“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规律的睡眠、饮食和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几个重要方面。调查显示,这三个生活习惯中,公众的饮食习惯规律性相对较好,77%的人表示非常规律/比较规律;其次为睡眠习惯,非常规律/比较规律的比例为72.7%;运动习惯的规律性最差,仅为50.3%。饮食规律性睡眠规律性运动规律性63.9%41.6%40.2%25.8%13.7%21.3%8.8%8.1%10.1%1.7%1.5%63.3%非常规律比较规律不太规律非常不规律
171.2.1生活规律人群的睡眠品质相对更高本次研究将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均有规律(即选择“非常规律”或“比较规律”)的人定义为“生活规律人群”。而睡眠习惯规律性较差人群主要为以下群体:媒体(59.3%),广告公关(54%),技术工人(65.5%);未婚单身(63.2%)。调查显示,生活规律人群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具体表现为:更少熬夜、更早睡觉、更早起床、更多午休、更多工作日周末假期附图平均每周熬夜天数3.8天生活不规律人群3.2天生活规律人群附图睡觉时间22:3722:5423:1023:3223:0923:37生活生活睡眠投资。规律人群不规律人群附图午休情况生活规律人群生活不规律人群51.5%附图过去一年为改善睡眠投资的金额8243元38.1%36.9%17.6%24.8%10.3%14.7%5623元6.1%一直经常偶尔从不生活规律人群生活不规律人群
181.2.1对70后来说,假期睡眠变得更规律了假期期间的放松状态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42.5%的公众表示假期期间睡眠质量会变好,但也有8.6%表示变差了。假期期间,超过半数公众的睡眠习惯会发生变化。其中,有27.5%变得更加规律,26.1%则更加不规律。其中,70后中有41%会借助假期调整作息,睡眠变得更加规律,80后和90后的该比例比70后均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附图不同代际人群假期期间睡眠规律变化更加规律没有明显变化更加不规律44.4%41.0%.9%29.1%26.8%26.5%23.5%21.2%3749.8%70后80后90后
191.2.1大家一放假,外卖员睡的更不规律了饿了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五一”假期前三天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显著,成为近5年来最高。早餐、宵夜外卖需求环比节前均有明显增长。因此,放假期间的外卖员也更加忙碌。调查显示,40%的外卖员假期睡眠更加不规律了,这一比例高于其他行业。但对于大多数医护人员和全职太太/妈妈来说,假期对睡眠的影响不大,60%以上都没有明显变化。附图不同行业人群假期期间睡眠规律变化医护24.1%67.4%8.5%全职太太/妈妈24.0%66.3%9.8%媒体25.3%56.6%18.0%技术工人32.6%46.1%21.3%教师26.4%49.6%24.0%公务员34.2%41.7%24.1%自己开店28.0%47.6%24.4%互联网企业23.5%48.1%28.3%金融24.1%47.6%28.4%快递50.0%21.0%29.0%制造业员工15.4%50.5%34.1%广告公关38.9%26.0%35.1%外卖16.4%43.7%40.0%更加规律没有明显变化更加不规律
20工作、孩子、家庭……压力妨碍了睡眠质量1.3
211.3.1广告公关人睡眠质量最差调查显示,78.5%的公众的睡眠质量好,大多数(66%)为非常好。21.5%的公众则表示睡眠质量差。工作压力无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本次调查显示,不同行业中,广告公关行业的睡眠质量最差,有36.6%表示睡眠质量差,其他行业的这一比例均低于30%。而由于没有职场压力,全职妈妈/太太睡得最好,睡眠质量差的比例仅为4.5%。附图不同行业人群的睡眠质量情况4.5%86.4%9.0%全职太太/妈妈71.4%12.2%66.9%20.5%12.6%公务员医护64.3%18.6%17.1%技术工人制造业员工73.0%5.7%67.0%12.1%金融外卖快递互联网企业媒体自己开店4.9%31.7%51.5%11.8%教师广告公关16.4%18.0%63.7%16.5%71.5%10.9%17.7%1.8%20.9%21.3%67.8%6.3%25.8%21.2%61.1%14.3%63.5%14.7%21.7%64.3%13.9%21.8%3.4%非常好比较好比较差非常差
221.3.1孩子学业也会影响到家长的睡眠质量调查显示,孩子上小学之前,家长的睡眠质量相对好一些,表示睡眠质量非常差/比较差的比例均不到20%。小学孩子家长和高中孩子家长的睡眠质量相对欠佳,均有20%以上表示睡眠质量差。附图不同学段孩子家长的睡眠质量情况74.7%72.9%62.4%64.3%65.5%58.1%25.3%24.9%17.0%12.3%15.8%9.5%20.8%14.9%20.7%13.1%0.017.0%8.5%0.0还没上幼儿园上幼儿园上学前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非常好比较好比较差非常差
231.3.1苏州“睡最好”,广州“睡最差”附图睡眠质量满意率调查显示,公众对目前睡眠质量的满意率为72.8%。其中,11.3%为非常满意,61.5%为比较满意。1.8%11.3%25.4%61.5%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本次调查的10个城市中,苏州公众的睡眠质量满意率最高,为78.2%,其次为深圳(78.1%)、成都(78%)、上海(75.9%)和杭州(75.9%),满意率均在75%以上。武汉(64.8%)和广州(63.1%)公众的睡眠质量满意率相对较低,均不足65%。附图不同城市公众的睡眠质量满意率78.2%78.1%78.0%75.9%75.9%73.1%72.8%70.2%65.7%64.8%63.1%苏州深圳成都上海杭州重庆总体北京南京武汉广州
24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第二部分关于熬夜,年轻人在“熬”什么?18
25你知道吗?23点不睡觉就是熬夜了2.1
262.1.1晚上几点睡算是熬夜?大多数人都想错了现代医学普遍建议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从中医的角度讲,夜间的睡眠可以让五脏进行修复,只有在午夜子时(晚上11点-1点之间)之前入睡,才可以保证肝血得到充养。但本次调查显示,公众对“几点睡算是熬夜”存在认知误区。总的来看,只有27.2%的公众认为23点(含)之前不睡觉就是熬夜,属于认知正确群体。附图公众对“几点睡算熬夜”的认知27.2%29.1%43.8%23点及之前23-24点(含)24点之后调查显示,对熬夜时间的界定会影响公众的睡觉时间。对熬夜时间的界定越晚,熬夜就越多。经常熬夜人群平均认为23:59睡算是熬夜,即24点前睡就不算熬夜。而从不熬夜人群对熬夜时间的界定早了大约20分钟。附图不同人群对熬夜时间的界定经常熬夜人群23:59偶尔熬夜人群23:53从不熬夜人群23:34
272.1.1南京和苏州对熬夜时间的认知准确率较高苏州和南京对于熬夜时间的认知正确率相对较高,均在40%左右。其他城市的正确认知率均在30%以内,其中最低的是武汉,仅为21.9%。认知率同样不乐观的是成都,有将近四成人(37.6%)认为24点以后才是熬夜,这一比例在各个城市中居首。附图不同城市公众对“几点睡算熬夜”的认知45.2%42.6%43.6%43.8%41.2%39.7%37.6%35.5%37.6%38.8%39.8%39.8%34.3%34.5%38.2%32.4%29.8%27.9%24.0%28.9%26.7%26.9%24.8%24.8%25.0%20.4%21.9%21.2%54.8%18.2%武汉北京成都广州上海杭州重庆深圳苏州南京23点及之前23-24点(含)24点之后
282.1.170后看熬夜时间:对的最多,错的也最离谱与成长环境、工作节奏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代际公众对熬夜时间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90后对熬夜时间的正确认知率最低,仅为25.3%,80后的该比例稍高为27.7%,相对来说,70后的正确认知率最高,超过了三成。但70后认为24点之后算熬夜的比例也是最高的(36.5%)。附图不同代际公众对“几点睡算熬夜”的认知32.8%30.7%36.5%27.7%43.9%28.4%25.3%46.6%28.1%70后80后90后23点及之前23-24点(含)24点之后
29熬夜已成为新常态2.2
302.2.1九成以上公众每周都会熬夜调查显示,一周7天中,公众平均每周熬夜3.6天。具体来看,只有8.6%的人从不熬夜;44.8%属于偶尔熬夜,即每周有1-3天是23点以后睡。46.6%经常熬夜,即每周有4天及以上是23点以后睡。其中,有14%属于习惯性熬夜,每周7天都是23点以后才睡。附图公众每周的熬夜天数分布25.2%14.7%13.6%14.0%10.9%8.6%8.0%4.9%0天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附图熬夜人群类型划分46.6%44.8%8.6%经常熬夜偶尔熬夜从不熬夜
312.2.1熬夜大户:媒体、技术工人、互联网和金融调查显示,媒体、技术工人、互联网企业和金融行业的熬夜问题更为严重,半数以上处于经常熬夜状态,即每周有4天及以上都是23点以后睡觉。经常熬夜比例较低的行业是外卖和全职太太/妈妈,比例均低于30%。附图不同行业公众熬夜类型划分1%26.3%6.67.6%34.9%56.7%8.4%61.9%38.1%媒体技术工人互联网企业41.8%46.2%12.0%43.8%48.2%40.3%51.3%8.4%8.0%金融教师公务员1.6%54.1%1%7.47.2%45.7%44.3%自己开店广告公关2%5.51.8%43.0%44.0%39.5%16.5%医护制造业员工1%6.66.7%4%4.56.8%38.8%27.2%快递全职太太/妈妈64.5%26.7%8.8%外卖经常熬夜偶尔熬夜从不熬夜
322.2.1“两高”群体熬夜更严重调查显示,以高职位、高收入水平为特征的“两高”群体熬夜问题更为突出。管理层中,经常/偶尔熬夜的比例(94%)比非管理层(86.9%)高了约7个百分点。附图不同职位公众熬夜类型划分39.6%47.3%13.1%非管理层0%6.47.9%46.1%管理层经常熬夜偶尔熬夜从不熬夜高收入人群经常/偶尔熬夜的比例达到94.3%,高于中等收入(90.2%)和低收入人群(88.2%)。附图不同收入公众熬夜类型划分11.8%低收入46.4%41.8%9.8%中等收入45.7%44.5%5.7%46.6%高收入47.7%经常熬夜偶尔熬夜从不熬夜
332.2.1周末时“报复性熬夜”,熬夜人群是工作日的2.3倍工作日时,很多人因为要上班而选择早睡早起,但一到周末就有些放纵自己了。调查显示,周末时,熬夜人群的比例超过半数(51.4%),是工作日时(22.6%)的2.3倍。周末时的“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极易把工作日时建立的生物钟打乱,导致疲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星期一综合征”的发生。公众为了弥补休闲时间而进行的“报复性熬夜”同样在周末时最为明显。在工作日,4.6%的公众明知熬夜却还不睡,到周末该比例上升至9.7%,假期时也达到9.6%。附图知道熬夜却还不睡的比例4.6%9.7%9.6%工作日周末假期
342.2.1“118”睡眠行动达标率:上海、杭州和重庆位列前三本次研究将每周保持6-7天23点前入睡且睡够8小时的人定义为“118”睡眠行动达标人群。调查显示,仅有8.2%的公众实现“118”睡眠行动达标。其中,上海的达标比例最高,为15.7%,也是唯一一个比例高于10%的城市;其次为杭州,达标人群比例接近10%(9.5%);重庆以8.7%位居第三。武汉的达标率最低,仅为3.8%。附图“118”达标率-城市排行9.5%8.7%8.2%7.4%6.7%6.5%6.4%5.3%4.5%3.8%15.7%上海杭州重庆总体广州北京南京成都深圳苏州武汉
35熬夜把自己交给了屏幕2.3
362.3.1熬夜里的主流:主动熬夜调查显示,熬夜人群以主动熬夜者居多,占比超过半数(55.2%),只有19.3%表示被动熬夜较多。不同代际人群均是以主动熬夜居多,选择比例均在半数以上(70后:54.2%;80后:57.8%;90后:52.5%)。不同性别人群也均以主动熬夜居多,但女性中有更多人是主动熬夜,表示主动熬夜多的比例为59.5%,比男性高了8.2个百分点。附图主动熬夜和被动熬夜的比例25.4%55.2%19.3%主动熬夜多被动熬夜多两者差不多
372.3.1不睡觉的夜晚多是被屏幕霸占调查显示,公众熬夜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比如刷微博/抖音/直播等(59.1%)、追剧/看小说(52.2%)、打游戏(32.9%)和看比赛(23.1%),可以说霸屏式娱乐是熬夜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工作和学习,选择比例分别为35%和17%。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失眠(25.4%)而熬夜的比例达到了25.4%,而在因失眠导致被动熬夜后,也有21.2%会选择进行娱乐。附图熬夜的原因刷微博、抖音、直播等追剧/看小说工作打游戏聊天/打电话单纯失眠睡不着看比赛参加party/聚会等活动学习购物带娃其他0.8%35.0%32.9%27.1%25.4%23.1%18.3%17.0%16.1%12.7%59.1%52.2%
382.3.1“爆肝”工作问题:“996”是其他人群的2.4倍“996”人群会熬夜工作的比例高达80.3%,远高于非“996”人群(33.2%)。附图不同工作制人群熬夜工作的比例80.3%33.2%“996”人群非“996”人群男性中有更多人会因为工作而熬夜,比例为40.3%,比女性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身处企业管理层,所承担的工作压力也更大。管理层公众中熬夜工作的比例(39.7%)比非管理层(26.3%)高了13.4个百分点。相对应的,高收入人群也面临着更高强度的工作,有44.6%会因工作而熬夜,该比例比中等收入人群(32.7%)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比低收入人群(20.3%)则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附图不同性别公众熬夜工作的比例40.3%29.2%男女附图不同职级公众熬夜工作的比例39.7%26.3%管理层非管理层附图不同收入公众熬夜工作的比例32.7%44.6%20.3%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
392.3.1“熬夜工作与熬夜娱乐并重”的90后成长于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的90后,其工作方式、工作性质和工作理念相比于70后和80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人这样形容:“70后拼命加班,80后拒绝加班,90后不想上班。”但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90后因工作而熬夜的比例(36.9%)却比70后和80后要高。36.9%33.4%33.6%附图不同代际公众熬夜工作的比例70后80后90后但同时,90后也没有放弃“玩耍”。他们熬夜刷微博/抖音/直播(62.2%)、追剧/看小说(54.1%)、打游戏(37.6%)和购物(20.2%)的比例也均比80后和70后高。附图不同代际公众熬夜娱乐的比例15.2%购物打游戏12.9%20.2%31.0%29.4%37.6%追剧/看小说40.5%53.0%54.1%刷微博、抖音、直播等48.4%70后80后90后58.5%62.2%
40熬夜不仅伤“肝”还伤“心”2.4
412.4.1一边熬夜,一边怕健康出问题调查显示,熬夜人群基本上(99%)都会担心熬夜对健康带来的损伤。其中,最为担心的是免疫力降低(43.9%)和皮肤变差(40.4%),选择比例均超过四成;担心记忆力下降(38.4%)、视力下降(32.9%)、掉头发(32.9%)、早老早衰(30.2%)的比例均在30%以上;熬夜人群对三高问题(21.8%)和抑郁焦虑问题(21.3%)的担忧比例也均在20%以上。附图公众对熬夜带来的健康损伤的担心免疫力降低皮肤变差记忆力下降掉头发视力下降早老早衰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抑郁焦虑猝死抗压能力下降肥胖腰椎/颈椎病心率加快白发更年期提前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卒中/中风老年痴呆都不担心其他1.0%0.2%21.8%21.3%19.7%19.1%16.9%15.1%15.1%13.2%12.5%12.3%10.9%8.2%43.9%40.4%38.4%32.9%32.9%30.2%
422.4.1女性更担心影响颜值,男性更关注健康风险在熬夜对颜值的影响方面,女性表现得更为担心,如皮肤变差(52.1%)、掉头发(35.8%)和早老早衰(34.4%),选择比例均比男性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对“皮肤变差”的担忧,选择比例是男性的1.75倍。其中,在早老早衰方面,高等教育水平女性的担心程度更高。相比于女性,男性则对熬夜产生的三高问题(26.7%)、抗压能力下降(22.2%)、生殖系统功能影响(14.3%)问题忧心程度相对更高。男性经常熬夜会影响精子的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不育。本次调查也显示,未婚/单身男性,担心生殖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的比例更高(17.3%)。附图不同性别公众对熬夜带来的健康损伤的担心免疫力降低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掉头发皮肤变差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16.5%44.2%43.6%37.6%39.1%34.5%31.5%35.8%30.3%29.8%26.7%52.1%早老早衰抗压能力下降抑郁焦虑猝死腰椎/颈椎病肥胖心率加快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白发卒中/中风更年期提前老年痴呆都不担心其他0.8%1.1%0.3%26.2%15.7%22.2%21.2%21.3%21.8%17.7%14.0%16.1%17.7%16.1%14.3%15.9%10.1%14.3%12.8%13.5%8.1%13.4%13.3%11.9%6.8%9.5%34.5%女男
432.4.1越加班,越担心熬夜伤“心”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问题及心律加快均与心脏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熬夜人群中45.3%会担心熬夜伤“心”。附图不同性别公众担心熬夜伤“心”的比例48.4%42.0%男性比女性更担心熬夜伤“心”,比例分别为48.4%和42%。男女年龄越大,越担心熬夜伤“心”。70后中担心熬夜伤“心”的比例为47.2%,高于80后(45.5%)和90后(44.6%)。附图不同代际公众担心熬夜伤“心”的比例47.2%45.5%44.6%70后80后90后加班人群中超半数都担心熬夜伤“心”。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公众,担心熬夜伤“心”的比例达到50.6%,比不加班的公众高了近十个百分点。附图不同工作时长公众担心熬夜伤“心”的比例50.6%41.8%8小时及以下8小时以上
442.4.1“996”更怕熬夜猝死近期来,不论是大厂加班还是学习过度,年轻人猝死的新闻接连登上热搜。而年轻人猝死背后,往往都离不开熬夜这个因素。长期熬夜的人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心悸等症状,相比于不熬夜的人,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也容易导致血压异常,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调查显示,大约两成(19.7%)公众表示担心猝死问题。“996”人群担心熬夜猝死的比例更高,达到30.4%,比非“996”人群(19.3%)高了约11个百分点。附图不同工作制人群担心熬夜猝死的比例30.4%“996”人群19.3%非“996”人群
452.4.1其实只要不熬夜,大多数人都能睡得好为了分析不熬夜对睡眠时长的作用,本次研究对睡眠效率进行如下定义:睡眠效率高:23点前睡觉的日子里,均能睡够8小时;睡眠效率中:23点前睡觉的日子里,半数以上天数能睡够8小时;睡眠效率低:23点前睡觉的日子里,不到半数天数能睡够8小时。结果显示,在23点前睡觉的情况下,60.9%的人都能达到8小时睡眠,34.1%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达到8小时睡眠,只有5%的人即使早睡也不能睡够8小时。这意味着,只要早睡,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下能保证睡眠充足。尤其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更是如此,在23点前睡觉的情况下,分别有64.8%和62.2%能实现高效率睡眠。70后能在较大程度上(59.5%)实现中等效率睡眠。附图睡眠效率分布5.0%34.1%60.9%睡眠效率高睡眠效率中睡眠效率低附图不同代际人群睡眠效率分布35.3.3%2.8%.2%.9%.1%455%33059.5%64.8%62.2%70后80后90后睡眠效率高睡眠效率中睡眠效率低
462.4.1戒掉熬夜不容易,20%都失败了熬夜就像抽烟,也会“上瘾”,想戒掉不容易。本次调查显示,由于对熬夜负面影响的顾虑,现有熬夜人群中,有74.3%正在尝试减少熬夜,20.4%尝试过不熬夜但失败了,但仍有5.2%的人打算“继续熬夜,享受生活”。调查显示,年龄越大的人越希望减少熬夜。70后中,正在尝试减少熬夜的比例达到80%,比80后和90后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附图70后的改变意愿80.0%14.5%5.5%70后80后90后附图80后的改变意愿附图90后的改变意愿74.8%72.5%20.3%21.9%4.9%5.6%◼正在尝试减少熬夜◼试过不熬夜但是失败了◼熬夜是享受生活的方式,目前不打算改变
472.4.1女性减少熬夜的意愿更强,尤其是单身女性相比于男性,女性改变熬夜现状的意愿更强,有78.1%正在尝试减少熬夜,比男性高了7.2个百分点。同时,男性中有更多人(7.2%)不打算进行改变,比女性高了约4个百分点。附图不同性别熬夜人群的改变意愿18.8%3.1%78.1%女21.9%70.9%7.2%男正在尝试减少熬夜试过不熬夜但是失败了熬夜是享受生活的方式,目前不打算改变进一步分析发现,未婚单身女性的改变意愿尤其强烈,85%正在尝试减少熬夜。其次为已婚女性,比例也接近八成(79.5%)。二者的该比例均远高于未婚非单身女性(50.1%)。附图不同女性尝试减少熬夜的比例79.5%已婚50.1%未婚非单身85.0%未婚单身
48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第三部分工作设定下,年轻人还有机会休息吗?42
49更快的工作节奏意味着更多的疲倦感3.1
503.1.1每周工作时长超出法定时长1.6小时25-45周岁公众是职场的主力军。调查显示,工作日时,他们的平均上班时间为8:27,一线城市(8:32)稍晚于二线城市(8:22),平均晚了10分钟。附图不同级别城市的上班时间8:22二线城市8:27总体《劳动法》规定,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调查显示,25-45周岁公众平均每周工作5.3天,平均每天工作8.6小时,计算得出平均每周工作45.6小时,超出法定时长1.6小时。
513.1.1近两成职场人工作日感到疲倦,“996”人群更为突出总的来说,八成以上(84%)的公众在工作日时精神状态较好。其中有15.4%精力非常充沛,68.6%精力比较充沛。16%的公众则表示工作日时感到疲倦,精神状态欠佳。相比于工作日时23点前睡觉的人群,熬夜人群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更差。调查显示,工作日晚上熬夜的人群中有41%会感到疲倦,该比例远高于公众平均水平(16%)。超过两成90后(21.4%)表示工作日时感到疲倦,该比例比80后(12.5%)和70后(10%)均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996”工作制的公众,工作日时的精神状态明显更差,工作日时感到疲倦的比例达到41.7%,远高于非“996”人群(13.9%)。附图工作日的精神状态15.4%1.2%68.6%14.7%精力非常充沛精力比较充沛有些疲倦非常疲倦
523.1.1双休大大减低了职场人的疲倦感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周末是双休(68.5%),18.5%是单休,6.4%是“大小周”,5.6%周末不休。附图周末休息制度1.1%5.6%6.4%18.5%68.5%单休双休“大小周”(单、双休循环)周末不休其他充分的休息日是消除工作日疲劳、调节自身状态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也显示,周末不休(28.3%)、“大小周”(20%)以及单休(17%)情况下,公众上班时感到疲倦的比例高于双休人群(14.5%)。附图不同周末休息制度人群工作日时的精神状态70.0%17.6%69.4%13.6%67.9%16.6%0.4%0.9%2.4%6.8%62.6%21.5%15.0%16.1%9.9%9.1%单休双休“大小周”周末不休精力非常充沛精力比较充沛有些疲倦非常疲倦
53小憩通勤路上的补觉神器3.2
543.2.1通勤路上小憩主力:熬夜人、跨城通勤人对于跨城区乃至跨城市通勤的“钟摆”一族来说,通勤工具成为了休息、打盹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21.8%的人通勤路上一直或经常会小憩,39.8%偶尔会小憩。工作日时晚于23点睡觉的公众,通勤时一直或经常小憩的比例达到近三成(28.3%),比公众总体水平高了6.5个百分点。附图通勤路上是否会小憩3.3%18.5%38.5%39.8%一直经常偶尔从不跨城通勤时,小憩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补充体力,成为了超半数(54.9%)跨城“追梦人”的选择。附图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小憩情况32.6%48.0%%6.812.5%城际列车43.3%%18.2%3.135.4%私家车49.1%.3%20.3%327.3%公交49.3%5%22.5%3.24.6%地铁一直经常偶尔从不
553.2.1距离理想小憩时长还有9分钟的距离调查显示,在通勤路上有小憩习惯的公众,平均每天会小憩25分钟。跨城通勤公众在路上的小憩时间更久,平均达到46分钟。但公众平均认为小憩34分钟合适。这意味着,公众在小憩时也未得到充分满足,距离完美小憩还有9分钟的距离。附图不同交通工具出行时的小憩时长(分钟)46272623城际列车私家车地铁公交
563.2.1小憩对改善精神状态的作用得到认可相关研究证明,小憩不仅能消除困乏、保持清醒,还能提升幸福感。本次调查也显示,公众对小憩对改善精神状态的作用的认可度较高,70.7%表示小憩对改善精神状态有较大作用。附图公众对小憩作用的认可度2.9%11.3%26.3%59.4%作用非常大作用比较大作用比较小没有作用
57工作期间午休良好习惯正在养成3.3
583.3.1近六成职场人有午休习惯,“996”人群却不到四成调查显示,57.7%的公众工作日中午有午休习惯。其中。15.7%一直有午休习惯。“996”工作制人群中,有午休习惯的比例不到四成(38.2%),从不午休的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26.6%)。附图公众午休情况8.8%15.7%33.4%42.0%一直经常偶尔从不全职太太/妈妈的午休习惯较好,80.5%中午会午休。其次为技术工人(76.5%)、教师(65.6%)和金融行业从业者(62.5%),会午休的比例均在60%以上。其他行业人员午休比例均不足60%。快递和制造业员工午休比例尚不足50%。80.5%76.5%附图不同行业公众午休情况65.6%62.5%59.9%59.4%57.1%56.0%53.9%53.8%50.7%47.3%45.9%全技教金外职术师融卖太工/太人妈妈公互广务联告员网公企关业媒自医快制体己护递造开业店员工
593.3.1日均工作时长超8小时人群,距离理想午休却最远有午休习惯的公众,平均午休时长为40分钟,能够达到医学上建议的30分钟时长。但公众平均认为平均认为午休44分钟合适,理想与现实还有4分钟的距离。进一步研究发现,或是由于工作挤压了休息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人群,实际午休时长与理想午休时长的距离最远,达到7分钟。附图理想午休时长与实际午休时长的差值5分钟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下7分钟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
603.3.192%表示认同午休对改善精神状态的作用调查显示,同小憩一样,公众对午休对改善精神状态的作用的认可度也较高,92%表示午休对改善精神状态有较大作用,而小憩的这一比例为70.2%。附图公众对午休作用的认可度56.6%作用比较大7.5%作用比较小0.5%没有作用35.4%作用非常大
61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第四部分谁异化了孩子们的作息?55
62时长、时间、午睡……孩子的睡眠各种不达标4.1
634.1.1各阶段孩子都出现了睡眠时长达标率问题,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本次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上学日夜间平均睡眠时长为10小时49分,小学生为10小时7分,初中生为9小时20分,高中生为8小时45分。孩子上学日夜间睡眠时长不达标的情况在各学段均存在:学龄前儿童中57.1%上学日夜间睡眠时长不足建议时长(10小时);小学生中22.3%上学日夜间睡眠时长不足建议时长(9小时);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分别有30.8%和28.6%上学日夜间睡眠时长不足建议时长(8小时)。令人惊喜的是,小学生睡眠达标率在各学段中最高,这在以往的类似调查中都未出现过,这种转变可能与教育部出台的延迟上学时间、“双减”等政策有一定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达标情况最差,这与养育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无关系。幼儿园/学前班:10小时49分上小学:10小时7分上初中:9小时20分上高中:8小时45分8小时6分8小时38分9小时30分9小时54分39分钟42分钟37分钟55分钟附图不同学段孩子的睡眠时长晚上睡眠时长午觉时长
644.1.1孩子越大,起床越早,入睡越晚初中是入睡变晚的分水岭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的平均起床时间变早,平均入睡时间变晚,平均午觉时间变短。其中起床时间的变早趋势比较稳定,每个学段比上一学段提前15分钟左右;但入睡时间则以上初中为分水岭,学前和小学阶段还能在晚上21点半左右,初中和高中则大幅推迟到22点10分以后。附图不同学段孩子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幼儿园/学前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7:19起床7:03起床6:48起床6:33起床21:25睡觉21:33睡觉22:10睡觉22:14睡觉
654.1.1孩子午觉比例不高,时间不长小学生成为午睡洼地上学后,孩子能经常睡午觉的比例从学龄前的86.7%陡降至五成左右,上初中时会略有恢复(75.1%),上高中后则又降低到51.9%。而本次调查中成年受访者睡午觉的比例也有57.7%,和小学生以及高中生差不多。除了学龄前的午觉平均时长可以到1小时,其余学段的孩子午觉时间均在40-50分钟之间。这也和成年受访者的午睡时长(40分钟)差距不大。附图成年人及不同学段孩子睡午觉的比例33.5%30.7%21.2%14.6%上高中10.8%53.9%21.2%14.1%上初中27.9%38.2%17.2%16.7%上小学0%9.2%4.43.4%43.3%幼儿园/学前33.4%42.0%15.7%8.8%成年人一直经常偶尔从不附图成年人及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午觉时长(分钟)5744494640幼儿园/学前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成年人
664.1.1一线与二线城市对比:最大差别是高中生一线城市高中生的平均入睡时间比二线城市晚近20分钟,夜间平均睡眠时长短近半小时。但在其他学段,一二线城市的孩子情况差异不大。附图一、二线城市不同学段孩子的入睡时间21:25一线21:33一线22:13一线22:25一线21:25二线21:33二线22:08二线22:07二线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附图一、二线城市不同学段孩子睡眠时长(小时)9.89.58.67.99.99.58.78.3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
67孩子也开始早早面临着睡眠障碍4.2
684.2.1三成多学生有睡眠障碍,“放电不够型障碍”>”充电不足型障碍”各个阶段的孩子中,均有三成多的家长表示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但这一比例明显低于成年人,本次调查的成年受访者中有78%有相应困扰。在有睡眠障碍表现的孩子中,睡不着、早醒、夜醒等放电不够型障碍多于睡不足的情况。附图不同学段孩子睡眠障碍情况入睡困难(想睡睡不着)14.4%8.00%14.7%16.4%24.3%36.0%夜间易醒16.70%22.2%19.0%42.0%清晨早醒不能再度入睡10.4%13.20%20.2%18.1%35.6%睡眠时长足够的情况下,早晨醒来精神不振/昏昏欲睡以上都没有10.4%18.50%17.9%20.6%22.0%32.3%64.8%67.80%62.1%60.3%幼儿园/学前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成年人
694.2.1高中生睡眠质量和规律性问题较为明显本次调查中,父母对孩子总体睡眠质量和睡眠规律性评价较好,但高中生家长中分别有一成多和两成多表示孩子睡眠质量差和规律性差,远高于其他学段。附图不同学段孩子睡眠质量和睡眠规律性情况20.7%0.8%66.0%12.5%成年人53.3%34.5%12.2%上高中0.8%69.1%29.8%上初中2.0%53.3%44.6%上小学2%51%47%幼儿园/学前非常好比较好比较差非常差附图不同学段孩子睡眠质量和睡眠规律性情况25.8%1.5%63.9%8.8%成年人34.9%40.8%24.3%上高中1.4%64.6%34.0%上初中1.3%54.9%43.7%上小学1%49%50%幼儿园/学前非常规律比较规律不太规律非常不规律
70孩子作息与父母作息产生交互影响4.3
714.3.1规律睡眠是亲子互赠的好礼物以小学生睡眠的规律性为例,本次调查中对自己睡眠评价规律性高的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睡眠规律性评价也高。这有可能是父母的规律生活影响着孩子的生活节律,也有可能是孩子生活规律让父母过得相对有规律。附图小学生睡眠规律性和父母睡眠规律性父母睡眠规律性非常规律比较规律不太规律小学生睡眠规律性非常规律78.6%40.9%35.5%比较规律21.4%59.1%59.4%不太规律0.0%0.0%5.1%非常不规律0.0%0.0%0.0%
724.3.1早起的孩子往往有个早起的爸妈对父母和孩子的起床及就寝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从幼儿园到初中,孩子和父母的起床时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4),但就寝时间相关程度很低。这可能与孩子睡后父母想要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有一定关系。幼儿园父母睡觉时间孩子睡觉时间附图孩子睡觉时间和父母睡觉时间10点9点8点7点6点5点小学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0点9点8点7点6点5点孩子睡觉时间父母睡觉时间初中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0点9点8点7点6点5点孩子睡觉时间父母睡觉时间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
73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第五部分睡眠的能力,年轻人具备吗?67
74声和光睡眠的最大影响因素5.1
755.1.1无声无光好睡眠调查显示,在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中,公众认为声音和光线对睡眠的影响最大,选择比例分别为65.9%和63.4%,位列第一梯队;其次是温度(49.4%)、空气质量(43.6%)和气味(40.1%),比例均超过了四成,位列第二梯队。其他因素的选择比例则均不到四成。附图影响睡眠的外部因素声音光线/照明温度空气质量气味亲肤舒适度湿度音乐色彩都不影响1.3%24.0%21.2%12.8%49.4%43.6%40.1%36.3%65.9%63.4%
765.1.1女性对温度和气味更敏感,男性则对湿度、乐音和色彩更敏感虽然不同因素对男性和女性影响程度排序一致,但相比于男性,女性对温度(52%)和气味(42.5%)更敏感;男性则对湿度(26.2%)、音乐(23.4%)和色彩(14.7%)更敏感。光线/照明声音温度空气质量气味亲肤舒适度附图不同性别公众认为影响睡眠的外部因素47.0%52.0%44.0%43.2%37.7%42.5%37.4%35.1%61.7%65.2%65.2%66.7%湿度音乐色彩都不影响1.4%1.1%26.2%21.7%23.4%18.8%14.7%10.7%男女
775.1.190后睡眠更不易受外界因素打扰,70后则睡得比较“精致”从因素排序上看,70后、80后和90后都最容易被声音和光线影响,但影响70后的第三大因素是亲肤舒适度,而影响80后和90后的第三大因素是空气质量。从单个因素的影响广泛性上看,70后受访者在多个因素上都是受影响最广泛的,比如亲肤舒适度(50.4%)、空气质量(47.6%)、气味(47.5%)、音乐(27.6%)、色彩(14.6%),睡得比较“精致”。声音光线/照明亲肤舒适度空气质量气味温度音乐湿度色彩附图不同代际公众认为影响睡眠的外部因素62.5%665.652.3%6761.5%50.4%34.1%35.7%47.6%43.7%42.6%47.5%38.8%39.9%37.1%52.8%48.2%27.6%21.5%19.4%23.1%23.9%24.3%14.6%13.7%11.2%6.9%%.1%70后80后90后
78睡眠障碍挥之不去5.2
795.2.1近八成公众遭遇睡眠障碍,平均持续时间2.8年调查显示,78%的公众有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夜间易醒(42%),表示入睡困难(36%)、早醒(35.6%)、睡眠效率不足导致精神不振(32.3%)的比例也均在30%以上。在自述有某种睡眠障碍的公众中,我们询问了他们遭遇睡眠障碍的历史和严重程度。结果显示,睡眠障碍问题值得警惕。从严重程度看,表示程度较为严重的人群比例均在40%左右。从病程上看,公众遭遇睡眠障碍的平均时长为2.8年。附图各种睡眠障碍的人群比例选择的比例选择严重的人群占比42.0%36.0%35.6%32.3%22.0%夜间易醒入睡困难(想睡睡不着)清晨早醒不能再度入睡睡眠时长足够的情况下,早晨醒来精神不振/昏昏欲睡以上都没有——41.2%48.8%43.7%35.1%
805.2.190后睡眠障碍更普遍调查显示,只有15.6%的90后公众表示没有任何睡眠障碍,比70后(23.2%)和80后(27.3%)低10个百分点左右。但对于每项睡眠障碍,表示遭遇过的70后比例比80后和90后都多。这也暗示,虽然70后中没有任何睡眠障碍的人近四分之一,但遭遇了睡眠障碍的人中相当一部分在同时忍受多种睡眠障碍,有两级分化的趋势。入睡困难(想睡睡不着)夜间易醒附图不同代际公众的睡眠障碍比例31.9%42.3%39.5%47.7%42.7%39.9%清晨早醒不能再度入睡睡眠时长足够的情况下,早晨醒来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其他以上都没有0.0%0.2%0.1%15.6%27.0%23.2%27.3%39.7%35.0%35.3%39.9%36.7%70后80后90后
815.2.1都是工作惹的祸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工作是导致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原因(63.3%)。而与工作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家庭、情感、学习等,能导致受访者产生睡眠障碍的比例仅在23%-29%之间,影响力和工作不能同日而语。真正因为过度休闲娱乐导致睡眠障碍的,只有18%。因周边环境(44.8%)、卧室环境(31.6%)而产生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仅次于工作,但差距也有约20-30个百分点。相较而言,因寝具导致睡眠障碍的较少,仅20.6%。附图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44.8%31.6%28.8%26.1%23.4%20.6%18.0%12.4%0.3%工作周边环境(临街、邻居等)卧室环境(灯光、声音等)家庭感情学习寝具(床垫、被褥、枕头等)过度休闲娱乐疾病其他(请说明)63.3%
825.2.1各有心事才辗转反侧:女性顾家,90后贪玩进一步分析显示,男性因工作(65.8%)、感情(31.6%)、学习(26.3%)、寝具(24.9%)导致睡眠障碍的比例均高于女性。而对女性而言,家庭因素是继工作、周边环境之后的第三大影响因素,明显与男性不同。90后因过度娱乐导致睡眠障碍的比例(19.8%)高于80后(17.3%)和70后(13.2%)。70后因疾病、学习、家庭、感情、寝具导致睡眠障碍的比例均高于80后和90后。男女附图导致不同性别人群睡眠障碍的原因65.8%46.4%33.2%31.6%26.3%26.3%18.1%24.9%15.0%工作周边环境(临街、邻居等)卧室环境(灯光、声音等)感情学习家庭过度休闲娱乐寝具(床垫、被褥、枕头等)疾病附图导致不同年龄人群睡眠障碍的原因60.7%43.3%30.0%20.5%20.4%31.3%18.0%16.2%9.6%70后80后90后工作56.8%63.8%64.1%周边环境(临街、邻居等)43.4%48.0%42.0%卧室环境(灯光、声音等)28.8%34.1%29.7%感情38.6%23.1%26.4%学习36.2%20.7%23.4%家庭35.9%33.5%22.6%过度休闲娱乐13.2%17.3%19.8%寝具(床垫、被褥、枕头等)26.1%23.2%16.8%疾病20.2%11.3%11.8%
83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第六部分改善睡眠,年轻人有什么招?77
84改善睡眠要有实际行动6.1
856.1.1热敷/泡脚是快速入睡的第一法宝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快速入睡的最主要方式是热敷/泡脚(60.4%),入选比例超过六成,排在第一;其次是听课/听音乐(46.1%)和头部/脚部等部位按摩(41.4%),入选比例均在40%以上。另外,分别有28.2%和9.5%的人提到了保健品或安眠药。22.5%的人会用冥想助眠。附图快速入睡的方法46.1%41.4%28.2%热敷、泡脚等听课、听音乐等头部、脚部等按摩服用褪黑素等保健品60.4%冥想22.5%服用安眠药9.5%没什么好办法9.4%其他(请说明)0.3%
866.1.1改善睡眠的“一多三换”:多运动、换环境、换寝具、换饮食调查显示,公众目前采用最多的改善睡眠方式主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运动(54.9%)、改善卧室环境(48.6%)、更换寝具(47.9%)、改善饮食(42.5%),比例均在40%以上。第二梯队:包括借助仪器按摩放松(29.4%)、听课听音乐(29.3%)、服用褪黑素等保健品(26.6%)比例均在20%以上。第三梯队:包括冥想(19%)和就医(13.7%),入选比例相对较低。附图已经采用的改善睡眠的方式运动改善卧室环境更换寝具(床垫、四件套、枕头、睡衣、被褥等)饮食借助仪器(按摩、放松等)听课、听音乐等服用褪黑素等保健品冥想就医没有采取任何方式54.9%48.6%47.9%42.5%29.4%29.3%26.6%19.0%13.7%6.1%
87好睡眠投资不可少6.2
886.2.1九成人愿意为睡眠投资,平均六七千本次调查中询问了公众“愿意在睡眠改善上进行相关投资吗?比如改善卧室环境、更换寝具、购买助眠产品等。”,结果显示,92.5%的公众表示愿意,其中有31.9%的人非常愿意。附图您愿意在睡眠改善上进行相关投资吗?6.3%1.2%31.9%60.6%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不太愿意非常不愿意对于睡眠投资的金额,已经投资了的公众过去一年平均花费6527元,有投资意愿的公众平均每年愿意花费7796元,能接受的助眠仪器产品价格上限为5651元。779665275651每年愿意为改善过去一年可接受的助眠睡眠投资的金额投入的金额仪器产品价格上限
896.2.170后的睡眠投资最高,超过一万三男性、70后、管理层和高收入者更愿意为睡眠投资。无论是已经投资的金额、预期投资的金额和可以接受的助眠仪器价格上限,都相对较高。每年愿意投入的金额(元)过去一年投入的金额(元)接受的助眠仪器产品价格上限(元)总体779665275651不同性别男815467895903女741362465370不同代际70后1326513431719680后77516419577690后671752745074不同职级管理层933279876302非管理层500637193876不同收入水平低收入386932942673中等收入683851705343高收入1063093846816
906.2.1助眠仪器选择:最看重功能,最爱去线下体验店助眠仪器是公众进行睡眠投资时常采用的方案。本次调查中,有29.4%的公众购买过助眠仪器,其中有80.3%认为助眠仪器作用大。在选购助眠仪器时,从考虑因素看,公众首选的是功能(70%),其次才是品牌(45.1%)、材质(39%)和科技(37.9%)。70.0%附图购买助眠仪器考虑什么因素45.1%39.0%37.9%28.1%23.1%19.6%13.3%8.3%3.8%功能品牌材质科技价格外观/工艺/设计口碑/评价渠道产地能否定制化从购买渠道看,线下门店体验店(62.3%)与传统电商(60.6%)是两大核心渠道,但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渠道(56.2%)的影响力也已经逼近传统渠道。附图购买助眠仪器的渠道线下门店、品牌体验店等传统电商(京东/天猫等)社媒电商(抖音、快手等)微店/小红书/B站家居卖场品牌官网31.7%23.5%19.9%62.3%60.6%56.2%
916.2.1寝具价值链:枕头>床垫>四件套>被褥>睡衣寝具是公众进行睡眠投资时最常见、绕不开的产品。本次调查中,有36%的公众认为枕头主导了睡眠质量,其次是床垫(34%),四件套、被褥、睡衣等影响较小。在选购寝具时,从考虑因素看,公众首选的是功能(65.1%),其次是材质(51.4%)、品牌(43.7%)和价格(35.1%),科技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65.1%51.4%43.7%35.1%24.9%24.5%16.3%7.6%7.4%4.4%附图购买寝具考虑什么因素功能材质品牌价格外观/工艺/设计科技口碑/评价产地渠道能否定制化从购买渠道看,线下门店(59.7%)已经被传统电商(61.6%)取代第一的位置,但仍然是最主要的核心渠道之一。附图购买寝具的渠道传统电商(京东/天猫等)线下门店、品牌体验店等社媒电商(抖音、快手等)家居卖场微店/小红书/B站品牌官网61.6%41.3%32.9%18.4%17.0%59.7%
92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附录86
93附录一:报告阅读相关说明原因一、报告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说明频数为0,但百分比却不是0,或频数不为0,但是百分比却为0。频数或百分比手动相加与总计稍有差异原因原因因为显示的频数是四舍五入后的整数部分,百分比是实际值的计算。由于频数只保留整数,百分比保留1位小数。频数相同,但是百分比稍有差异四舍五入后保留的位数不同,显示出来的值与实际值有差异。二、问卷说明问卷题目以单项选题、多项选择题和数值填空题为主。三、背景变量分类标准本报告中,考虑到分析的维度,我们将执行地及受访对象的年龄、个人年收入水平、职级等统一合码归类如下:城市级别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代际70后43-45周岁80后33-42周岁90后25-32周岁收入水平低收入个人年收入10万及以下中等收入个人年收入10-20万(含)高收入个人年收入20万以上职级管理层企事业单位高层和中层非管理层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
94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附录二:技术说明本次调查采取在线调查的方式。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工作于2022年2月份完成,总计完成有效样本1100个。考虑到经济发达城市的作息问题更为突出,本次调查以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GDP数据为标准,选取了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作为执行地点,具体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调查对象为25-45周岁的普通公众。数据处理本次调查在所有问卷回收后,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数据库。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依据各城市人口规模比例,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使样本结构符合各城市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据分析。88
95附录三:调查样本量分布本次调查总计回收有效样本1100个,在95%置信水平下,总体抽样误差约为±2.95%。附表调查城市样本量分布城市样本量上海108北京104深圳114广州122重庆104苏州110成都109杭州116武汉105南京108总计1100
96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特别感谢2022中国作息报告智力团队马赫廷先生深圳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晴先生深圳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慧莉主任应急管理部总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医师高翔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兮恒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杨晓文医生上海优仕美地医疗业务院长汪光亮医生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长,中国睡眠大会秘书长丁洋先生深圳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90
97中国睡眠大会中国睡眠大会作为面向全球睡眠行业意见领袖的高峰会,也曾是全球规模第二、中国第一的睡眠会,精彩纷呈且备受赞誉,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等诸多专家领导参与,其中2019年有4位院士、1位国医大师莅会交流指导。其根源于2003年的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起始是以从事睡眠临床诊疗工作的专业医护人员为主;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下时代变化要求,大会组织形式和专业内容也不断与时俱进,现已不断发展成为最具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国际化睡眠行业合作交流平台。中国睡眠大会采取申办制,春季固定在每年三月份的世界睡眠日、全国知晓健康睡眠周期间举行。中国睡眠联盟、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等单位作为联合主办单位,旨在促进我国睡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落地。让世界读懂中国,睡眠真的很重要!联系方式:sleepcn@icloud.com
98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2018年6月13日,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简称“睡眠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民政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是目前国家级社团中,迄今第一也是唯一的全国性睡眠产业组织。睡眠产业分会将以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为指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立足大健康产业和幸福经济,坚持“服务公众健康和临床所需、服务睡眠行业创新发展所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定位,整合全球优质睡眠资源,构建连接官产学研用相互依存、产业生态开放共享的社交圈层,通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为人人睡更好,是新时代赋予睡眠产业分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借助于中国睡力报告、中国作息报告、全国知晓健康睡眠周及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大会、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中国好睡眠、全球金子午、执业技能大赛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始终坚持“标准立会、科技强会、人才兴会”,汇聚全球睡眠产业和科技精英,替行业说话、为企业发声,坚决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在服务中小企业和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同时,加快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以创新引领全球睡眠产业发展趋势。
99倍轻松倍轻松成立于2000年,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创新型企业。倍轻松专注创新研发,将中医按摩理念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出以头部、头皮、眼部、颈部、艾灸等为核心的智能便携按摩器。自成立以来,倍轻松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便携式健康产品,是眼部与头部等智能便携按摩器品类的开创者。倍轻松围绕人手按摩的思路进行产品研发,通过穴位按摩、拿捏、揉压、热敷等手法,为用户带来更便利、更舒适的按摩体验。深耕按摩领域二十余年,倍轻松在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方面引领行业发展,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深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产品远销世界数十个国家及地区,是国内智能便携按摩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于2021年7月登陆科创板,成为“健康智能硬件第一股”。倍轻松不断以创新探索前行,打造全民健康新理念。在行业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倍轻松认识到中医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运动法、音乐法等的益处,与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息息相关。作为行业的引领者,倍轻松有责任与义务通过现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持续以「中医X科技」赋能智能便携按摩器,将健康养生之道深入人心。
100零点有数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上市,简称:零点有数,股票代码:301169)是中国著名的独立民意调查机构,自1992年成立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国民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作为前沿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服务机构,零点有数深耕公共事务和商业服务的诸多领域,以第三方评估为驱动、以解决应用场景中的关键问题为出发点,梳理和优化不同垂直行业的模型与算法。在数据智能时代,公司不断整合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新技术,将多源数据与公共和商业服务的垂直行业场景结合,将20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实现“经验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软件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
101跋语健康之道,延续自然规律,远离“熬夜伤心”在“全民熬夜”的状态下,“熬夜伤肝”的问题已经引发了普遍关注,但其实熬夜不仅伤肝更伤心。996、007等制度曾引起社会巨大争议,在这样的工作节奏下,不少年轻人因长期加班熬夜,心身疲惫且不断透支健康,有些甚至倒在岗位上乃至猝死。而这背后都是因为熬夜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后果。熬夜为什么伤心?从中医角度来讲,子时与丑时分别是胆经及肝经当令,若不及时休息,胆经及肝经造血则会减少,心脏需加快跳动来弥补以上器官的造血不足。在人类寿命心率跳动总量是恒定的情况下,日常心率太快,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脏负荷更大等问题,未来将影响人的寿命。此外,日常心率跳动过快,会导致心肌肥大,更会引起其他冠心疾病。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熬夜猝死的风险加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自古以来都在遵循的生物活动节律。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作息习惯,导致我们离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作息习惯越来越远。当下,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沉溺于屏幕使用,衍生出熬夜等习惯,我们观察到,大部分90后睡眠在12点以后,这不仅对心脏有很大危害,也会导致许多年轻人阳气不足。所谓健康,健康的‘健’代表人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与作息,才能获得健康。有人认为,只要睡够10小时,睡得再晚也是可以的,这其实是一大睡眠误区,因为长期晚睡的作息对身体带来的伤害是难以逆转的。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每天的中午及晚上11到1点入睡属于子午觉,“午时小憩,子时大睡”有养心之用。倡导科学规律的作息,健康的睡眠和方式,我们势在必行。正是秉承这样一份社会责任,倍轻松在2021年7月发起“主动健康118早睡行动”,呼吁大家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睡好8小时,得到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等专业权威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我们秉承“利他”的初心、“轻松”的哲学,《2022中国作息报告》终于如期呈现,期待我们一起实践更美好生活。倍轻松科技董事长马赫廷
102中国作息报告一场关于睡眠的“战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