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第一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宁晋中学李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三、教学策略38
1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教师展示五个命题: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38
2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1.苹果的顶部是不是最甜。同学们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吃一口尝一尝来做出判断。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与伟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吃苹果这件事就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我们亲口吃一吃判断哪个部分最甜,那我们吃一个就能得出结论吗?吃几个?怎么吃?学生回答:吃几个肯定不行,最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家们利用糖度计这一认识工具来进行测试实践,我们对苹果哪个部位最甜的认识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来是苹果的顶部最甜。1(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师设问:2.关于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的认识,我们不是亲身实践,而是从别人那里来判断真假。所以,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吗?38
3学生回答:还是别人的实践来获得认识。教师总结:从亲自尝一尝苹果获得直接经验,到他人的实验获得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教师设问:3.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所以判断就是错的吗?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学生回答:不应该由权威或者多数人来判断真假,还是要看看科学实验结果。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教师总结: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主板书: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过渡:所以在追求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38
4教师设问:4.关于地铁票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借助我们经济生活书中的需求法则来判断正误,那是否与刚才提到的“不唯书”相违背?学生回答:不违背,书本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总结:书本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来自于实践的间接经验,不唯书,不是不信书,而是要站在前人实践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学的实践。教师过渡:5.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同学们给出的判断是犹豫不确定的。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来判断一下。教师展示资料: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担心也逐渐增加;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概述糖精的应用历史。教师设问: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论为什么都不一样?38
5学生回答: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所以对糖精的结论不同。教师过渡:让我们从哲学角度对甜味剂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认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在煤焦油衍生物实验、科学研究、化学分析法等各种实践活动的驱使下,关于糖精健康与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用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教师小结:通过对于五个命题的判定,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认识的发展要靠实践推动;认识的真伪要依靠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归2宿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实践会成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到底什么是实践呢?我们现在深入的分析一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主板书: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打38
6开第二张任务卡,任务卡中有六个条目,大家根据已知实践的含义来按图索骥,判断六个条目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教师展示资料: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天气预报说2022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最低温度4度5.2022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6.高二(6)班同学在化学课上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4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2、3、5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教师归纳: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主板书:实践的特点──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38
7教师小结: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目的、归宿、动力和检验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所以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认识,能够检验认识,能够推动认识发展,认识能指导实践。教师提升: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节课再揭晓。3第二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38
8兰州一中车环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二、教学重、难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38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二)进行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学生回答问题:略。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38
10(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8
11教师组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发明构想,并围绕该构想依次讨论四个问题:①你们这个构想、灵感来自哪里?②你们在实验中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③如何判断你们的构想是否正确?④如果正确,你们希望成果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总结: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38
12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学有所用综合提高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2238
13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22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第三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教案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8
1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8
15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用主观认识来辨别,要通过实践检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略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8
16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离开实践认识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实例探究[例1]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性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例2]“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一观点说明(D)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38
17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3]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句话主要说明(D)A.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B.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发展C.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四篇: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单位:老河口市高级中学授课:李程璐【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实例中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从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38
181、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2、激情投入,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和快乐。【学习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的一切_____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主体、以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因而也具有客观性。(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38
19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_____,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______的认识。(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_____和实践中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8
20二、探究案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11.材料一: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时间有可能长达7年。若美国政府真的开始执行这一政策,中兴通讯将遭遇麻烦,因为该公司所需的元器件无法完全找到美国企业之外的替代方。现在,中国正在从防守转成进攻!这一制裁反而刺激了中国现有的计划——即在未来十年投入约1500亿美元,抢占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曾经,中国航天饱受歧视:国际空间站,16个国家参与,唯独不让中国加入。美国认为太空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所以反对中国加入。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唯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是什么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发展?2.材料二: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但要想完成这个规模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高的工程绝非易事。刚起步时,我们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研发经验、研发能力非常有限。38
21航天产品研制涉及总体、结构、控制、气动等多个专业,一体化程度高,各专业紧密配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了总体协同设计系统建设,运用数字化设计分析工具开展工作,积累知识数据,推动着技术的快速研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如何推动技术的快速研发?3.材料三: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于2022年4月2日8时15分再入大气层燃烧,残骸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天宫一号是我国未来空间站计划的首个试验飞行器。这座“天宫”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曾经先后与三艘“神舟”飞船完成对接,并完成了从自动对接、“太空授课”到内部细节设计等一系列试验。从这艘试验飞行器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将应用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中。天宫一号飞行器在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24.材料四: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地球卫星先后承38
22担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远程通讯等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家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面、耐克鞋气垫都是从航天员的食物和穿戴用品中民用化而研制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三、练习案1.“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实践的特征是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变化发展性2.Google、维基百科、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38
23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4.从“只生一个好”到“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再到“単独二孩”,然后再到全面放开二胎,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这说明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3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38
246“乡愁”即“愁乡”“思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爱是父亲严厉的轻声呵责;长大后,爱是父母慈爱目光里的团圆饭……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①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②不同的家的味道寓意着相同的家庭之爱③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④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8
258.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22,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2年卡尔.兰德斯泰纳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第五篇: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姓名38
26一、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服务于实践。二、学习重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自主学习:(一)【知识体系构建】(二)【基础知识整理】1、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②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2)实践的基本特点38
2717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但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38
28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和。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四、课堂合作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探究一: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38
2918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探究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探究三: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这句话对,为什么?探究四: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五、检测与反馈:(一)单选题: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故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38
30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⑤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9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38
315.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说明()①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②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6.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二)简答题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38
322022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道理来分析说明具体事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感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二、学习重难点:1.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三、自主学习:(一)【知识体系构建】(二)【基础知识整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38
33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面前____________。(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如果超出了这个和,真理就会变成。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_____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______、理论与_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_________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_____________的。认识受到各种_______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_______到________,再从_______到__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38
34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____________。作为认识主体的_______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____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___________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过程。(3)认识发展的总趋势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__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4、【原理归纳】(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并且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2)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8
35四、课堂合作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探究一:“真理是有用的”与“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探究二:课本P(47)22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五、检测与反馈:(一)判断题:1.真理只有一个,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会亘古不变。()2.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追求真理。()3.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二)单选题: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A.客观性B.主观性C.无限性D.反复性38
362.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3.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说明()A.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B.真理是客观的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D.真理是有用的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定理,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星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这个事例说明()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与谬误分不清楚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都是具体的5.认识具有反复性,是因为()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④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6.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23A.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C.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理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8
37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三)非选择题在17、18世纪,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牛顿等人倡导“微粒说”,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到了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又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到了2022,爱因斯坦又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材料提出光的“量子说”,认为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既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各自的片面性,又吸取了这两种学说中的合理的因素,因而使爱因斯坦的学说更加接近于真理。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我们应当怎样发展真理?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