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

ID:82057235

大小:26.16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2-07-25

上传者:宝宝乐园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1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2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3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4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5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6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7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8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9页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中医内科学主讲人:

1目录CONTENTS1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3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法则4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

2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PART1

3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45中医内科学的范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易感外邪,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外感内伤伤寒论温病学金贵要略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

5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萌芽阶段——殷商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起源与发展

6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一)萌芽(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疟疾、蛊病等内科病。西周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7(二)奠基(春秋-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8(三)充实(魏晋---金元)单击输入关键词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1单击输入关键词学术理论的创新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2

9(四)成形(明清)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王纶《名医杂著》外感法仲景热病用完素内伤法东垣杂病用丹溪

10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PART2

11一、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病机十九条”010203Rice按病因分:外感、内伤按病机分:热病、杂病按脏腑分:依据藏象学说

12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证三焦病证脏腑病证:五脏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肢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一、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病机十九条”外感病内伤病

13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14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多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特点:中医内科内伤杂病的特点:0102

15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法则PART3

16去其有余:温、清、利、下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调节整体平衡原则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17“同病异治”的应用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的应用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审证求机论治原则“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18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明辨标本缓急原则标本的概念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1.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2.缓则治其本: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3.标本同治:

19因时治宜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顺应异法方宜原则因地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因人治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20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据证因势利导原则重视调摄护理原则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21先期治疗未病原则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未病先防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既病防变

22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PART4

23一、主气1、司呼吸,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升降失司,则可出现咳嗽,气喘,鼻塞流涕,嗅觉不利等症。肺为水之上源,如通调失常,水液停滞,可发为痰饮、水肿等症。若肺气不利,治节失常,气病及血,心气虚弱,血脉水停,可见咳血,紫绀,心悸肢肿等症。肺脏象与病能二.通调水道三、主治节2、司声音:病则声音失常,发为失音。3、合皮毛而卫外:若肺卫调节失常,卫外功能减退,可出现自汗,易于感冒,或皮肤憔悴,干槁等。

24分虚实虚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风、寒、热、痰、饮、瘀等证。辨证论治一、 辨证原则:二、辨主症辨咳嗽辨喘辨痰辨咳血辨失音

25暴咳久咳病机邪阻于肺,肺失宣肃。痰邪或肺虚,宣降失常或宣降无权。特点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夹有表证。一般分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病程长,内伤所致,多伴它脏形证,常因感受外邪发作或加重。一般可分痰湿、气火、阴虚、气虚等不同证型。辨咳嗽

26实喘虚喘病机肺气升降出入失常特点由外邪、痰浊壅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多呈急性发作,呼吸深长有力,气粗声高,脉数有力。由于久病体虚,精气损伤,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病程迁延不已,病情时轻时重,呼吸短浅难续,气怯声低,脉来微弱辨喘

27外感之痰内伤之痰病机肺气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特点病程短,多伴表证,有风寒、风热、痰热、风燥等不同。多属久病,反复缠绵,有肝火、脾湿、寒饮、阴虚之别。辨痰

28实热证虚热证病机火盛伤络,络损血溢。阴虚火旺,灼伤肺络所致。特点咳痰带血,血色深红,或咯血量多。常为阴虚所致,症见干咳痰少,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时作时止。辨咳血

29暴喑久喑定义语声嘶哑,或喑而不能出声者为失喑。病机属外感时邪阻遏肺气,会厌开合不利所致。多为猝发,亦称为“暴喑”。常伴有风寒、风热表证属内伤,因阴精内耗,咽喉、声道失于滋润,以致发音不利。大多由渐而成,又称为“久喑”。辨失音

30一、主血脉心病则可致血脉运行失畅,气血瘀阻,而出现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心主血脉的另一个表现为“其华在面”,故当心血不足时,则面白少华。心有病变时,则可导致精神神志异常,而出现失眠、健忘、昏迷、癫狂、痫,厥等病证,同时也可以引起其它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若肺气不利,治节失常,气病及血,心气虚弱,血脉水停,可见咳血,紫绀,心悸肢肿等症。心脏象与病能二.藏神三、开窍于舌

31分虚实虚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风、寒、热、痰、饮、瘀等证。辨证论治一、 辨证原则:二、辨主症辨心悸、怔忡辨水肿辨失眠、健忘辨昏迷、虚脱辨真心痛三、治疗原则虚证: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法。实证:清火、涤痰、化饮、行瘀法。

3233症状治法方药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黄,精神疲倦,饮食减少,大便或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心肾不交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颧红面赤,头晕目花,耳鸣,梦遗,腰退酸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交通心肾交泰丸加味兼证

33一、脾主运化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脾脏象与病能二、脾主升清三、脾统血四、脾合肌肉,主四肢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脏下垂,脱肛等症。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崩漏,紫癜等。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气血化源不足,则肌肉瘦弱,软弱无力,肢体倦怠,甚则发生痿软不用等症。

34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辨证论治一、 辨证原则:二、治疗原则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或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兼顾。

35三、辨主证辨泄泻辨便秘辨脘腹痛

36感谢您下载觅知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觅知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觅知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1.在觅知网出售的PPT模板是免版税类(RF:Royalty-Free)正版受《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法》和《世界版权公约》的保护,作品的所有权、版权和著作权归觅知网所有,您下载的是PPT模板素材的使用权。2.不得将觅知网的PPT模板、PPT素材,本身用于再出售,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分销、发布或者作为礼物供他人使用,不得转授权、出卖、转让本协议或者本协议中的权利。

37谢谢大家!主讲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