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ID:8204460

大小:148.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3-10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_第1页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_第2页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_第3页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_第4页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本章考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微生物遗传物质组成结构特点  (2)细菌染色体  (3)细菌质粒  (4)细菌转位因子  2.微生物变异的现象  (1)概念与分类  (2)形态与结构变异  (3)培养特性变异  (4)毒力变异  (5)耐药性变异  3.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1)概念  (2)突变  (3)基因物质的转移与重组  (4)病毒基因的相互作用  4.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1)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2)在细菌和疫苗研究中的意义  一、概述  遗传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其种属的稳定性,变异

2、是微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遗传物质组成结构特点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存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二)细菌染色体  1.细菌染色体特点为:一环状双螺旋DNA长链。细菌的基因结构呈连续性、无内含子(与其他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相区别),因此,转录后的DNA不需加工剪切即可产生成熟的mRNA。  2.细菌DNA复制和表达:大多数细菌的基因组中只有一个起始点顺序,复制时成团的DNA解开成环状,然后按DNA复制半不连续模式进行复制:即3’→5’链(先导链)复制的新生链是连续的,而与先导链互补的5’→

3、3’链(随从链)复制的DNA是不连续的,以5’→3’方向先合成冈崎片段,再通过DNA连接酶共价连接成完整的一条链。由DNA经过RNA到多肽链的过程,即基因表达的过程。目前研究表明调控部位、调节蛋白和效应物分子是影响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因素。  (三)细菌质粒  1.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有时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2.质粒的基本特性:  ①质粒DNA的复制为不依赖细菌染色体而自主复制;  ②不相容性,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的存在于一个菌细胞;  ③转移性;  ④指令宿主菌编码某些特殊功能蛋白质而赋于宿主菌众多的生物

4、学特性。  3.质粒分类:按质粒编码的生物学性状一些重要的质粒有:种 类作 用F质粒(致育质粒或致育因子)可编码性菌毛R质粒(耐药性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Vi质粒(毒力质粒)编码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如Col质粒)编码大肠埃希菌产生大肠菌素  4.耐药性质粒的分类及其特征:    (四)细菌转位因子  1.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重复,它可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内的位置,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2.分类及特点:转位因子主要有三类: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5、。  ①插入序列由两末端为反向重复顺序和转座有关的基因组成,不携带其他任何已知和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是最小的转位因子。  ②转座子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一些结构基因,能整合到受体DNA的多个“热点”上。  ③转座噬菌体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三、微生物变异的现象  微生物变异现象可见于微生物的各种性状,表现为形态、结构、菌落、抗原性、毒力、酶活性、耐药性、空斑、宿主范围等的变异。可分为非遗传型变异和遗传型变异。微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不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当环境条件改变,可能恢复原来性状,称为非遗传型变异;微生

6、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变异的性状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并且不可逆转,称为遗传型变异。变异现象举 例形态变异结构变异特殊结构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从敏感到耐药的变异酶活性变异等  四、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微生物变异分遗传型变异和非遗传型变异,后一类型的变异在细菌中颇为常见。引起遗传型变异的机制包括微生物遗传物质的突变及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一)突变  突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传于后代。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突变经常发生。根据细菌种类不同其突变率差别很大。突变率是由复制的准确度、DNA损伤的发生机会及对损

7、伤DNA修复程度三方面综合决定。一般在l06~109中发生一次。  1.基因突变的规律  (1)自发突变和诱导:每个细菌都可自发突变,但频率很低。当加入诱导剂(紫外线、X线、烷化剂、亚硝酸盐等)后可使突变率提高l0~1000倍。  (2)随机突变和选择: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Luria与Delbruck所做的彷徨实验和Lederberg设计的影印实验证实。  (3)突变和回复突变:某种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大多数所具有的表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的菌株则称为突变型株。经过再次突变又可成为与野生型相同表型的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2.突变的类型和机制

8、:按DNA分子碱基对的变化可分碱基的置换、碱基的插入和缺失,以及转位因子的插入。  (1)碱基的置换:在DNA链上一个或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