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唐诗解析】名师讲解-《-唐诗与人生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唐诗解析】名师讲解《唐诗与人生规划》全国特级教师江新欢博士教授2022-6-13
1唐诗与人生
2学习的目的和要求123
3
4v1、文学与诗歌v文学的通行概念:人类文化成果之一以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和内心情感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
5v2、文学史与人文教育大学教育·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文学史·近代中国·国家想象·民族精神
6v3、文学与人生生命体验、哲理思索、道德自律、人文关怀人生的精粹表达
7v宋·陆游(1125~1210)《予顷游青城数从上官道翁游暑中忽思其人》:v我闻学道当精思,毕世不可须臾离。v公虽泯默意可知,亡羊要是缘多岐。
8v4、一代文学之盛:唐诗近代·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9v唐诗的体悟之美v唐·司空曙(730?~790?)《江村即事》:v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v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0第何谓二唐诗部?分
11
12v一、唐诗的两种含义v1、作为时代断限的唐诗——唐朝的诗歌
13
14v①清编《全唐诗》(1705-1706年)的收录范围涵盖五代诗(907~960年)误收唐前、唐五代后的诗歌
15
16v②唐诗的真伪唐·杜牧《清明》诗的真伪v《清明》v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7《唐诗三百首》(1765年)有宋诗吗?v唐·张旭《桃花溪》v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8v2、作为诗歌类型的唐诗——“唐音”①具有特定内质和风神的诗歌类型②以唐诗为基础而又超越时代断限的诗歌类型
19v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v——南宋·严羽《答吴景仙书》
20v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v——钱锺书《谈艺录》
21v③唐音(唐诗)、宋调(宋诗)之别
22v唐·温庭筠《商山早行》v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v宋·黄庭坚《早行》v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23v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v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4v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v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佪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25v二、唐诗风貌v1、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成熟期
26v①现存唐诗的数量v清编《全唐诗》序称:“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据学者所考,实际数字超过49000首。而经过今人的不断辑录补充,目前存世的唐诗约有56000首,涉及的诗人超过3700位。诗歌的数量是自《诗经》时代到南北朝所有诗篇数目的三倍以上。
27v②诗歌体制大备,题材、表现和风格也趋于多样,而且诗歌在社会的普及度也大大提高了。由于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唐代简直可以称为诗的国度。
28v2、唐诗树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范式v①唐代之前的诗歌范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9v②唐以后的诗歌范式变——偏离复——回归
30v3、古典诗美的典范v唐诗的美是一种空灵的美,如镜中花、水中月,宛在目前,却又不可凑泊。唐诗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美,好像天生的健美体魄,无一点矫揉造作之态。唐诗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其魅力在于其所表现的生活之丰富多彩,性格的天真率直,而不在字句饾饤之间。v——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31v三、唐诗的发展分期v1、四分法:初、盛、中、晚唐v2、五分法:初、盛、盛中之渐、中、晚
32v初唐准备期,从李渊建唐(618),到唐玄宗开元元年(713);v盛唐兴盛期,从开元元年到代宗大历初年(8世纪60年代);
33v盛中渐变期,从代宗大历(8世纪60年代)到德宗贞元年间(9世纪初期)。v中唐大变期,从唐德宗贞元后期(8世纪末)至唐文宗大和前期(9世纪30年代);v晚唐沉沦期,始于唐穆宗长庆(9世纪20年代)以后。
34v四、唐诗阶段特色
35v1、初唐准备期(618~713)v缺陷:宫廷文人的性格缺陷,不能开拓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题材v成绩:格律诗定型陈子昂等要求诗歌联系现实,表现深沉的感慨
36v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v前不见古人,v后不见来者。v念天地之悠悠,v独怆然而涕下。
37v2、盛唐高潮期(713~766)v唐玄宗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诗歌经由隋至初唐一百余年的积累,已能完美统一性情与技艺,形成唐诗的最高典范——“盛唐之音”。
38v盛唐之音展现的是盛唐蓬勃、青春、开放的时代性格v走出宫廷,建功立业;发现自然,体验社会v涌现出一大批天赋才情极高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李白等
39v唐·王湾《次北固山下》v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v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v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0v3、盛中之渐变期(766~805)v受安史战乱影响,诗歌由盛唐之雄浑壮丽,转而崇尚清雅淡远,情感表现集中于孤独衰老、乡愁羁旅之上,诗歌弥漫着怀旧、苦闷的情绪。
41v唐·韦应物《与村老对饮》:“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中。”v唐·戎昱《八月十五日》:“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
42v4、中唐巨变期(约790~835)v无论是名家数量,还是作品质量,都可与盛唐相媲美,诗坛继盛唐之后迎来再盛局面。
43v一与中唐文化转型有关尚怪反常,对现实绝望,转而关注个体精神,开掘内心求奇尚怪、以俗为雅、多方创新的审美意识v二是盛唐诗歌的盛极难继,希望另辟新径,有所突破。
44v唐·韩愈《调张籍》v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v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45v5、晚唐沉沦期(821~907后)v乱局纷争,士人身处其中,境遇更加艰难,而心态也愈发沉沦彷徨。
46v体现到诗歌创作中,晚唐诗人对时世政治普遍疏离,较多关注日常琐事与个体情感,诗歌比较局促,气象过于颓唐。
47v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v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v唐·李咸用《途中逢友人》:“大道将穷阮籍哀,红尘深翳步迟回。”
48唐第诗三中的部人分生
49壹贰叁送别儒别业者···绚静关丽虑怀
50肆伍陆柒寻寻居执道隐家念····忘自悟精言然道刻
51捌玖拾为待爱官时情···仁进宿法取命
52壹v李白(701~76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v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v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3v【按】李白开元十五年(727)由江浙返回湖北,期间经襄阳,结识孟浩然(689~740),不久返安陆。十六年春在江夏,送孟浩然之广陵。v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54v“烟花三月”与盛唐之音扬州千古丽句
55v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说》卷六《吴蜀人》:“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56v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三《居处部三》:《述异传》曰:荀朅,字叔伟,寓居江陵,憩江夏黄鹄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
57贰v王维(701?~761)《终南别业》v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v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v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v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58v◎王维诗中的禅意v诗佛·南北禅法v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59v宗白华《美学散步》:“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60v唐·王维《终南别业》v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v○●●●●,●○○○○。v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v●○●●●,●●○●○。v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v○●●○●,●○○●○。v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v●○●○●,○●○○○。
61叁v杜甫(712~770)《又呈吴郎》(767年秋;夔州)v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v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v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v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62《五家评注杜工部集》,清道光间五色套印本邵长蘅(1637~1704),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
63此诗有说佳者,吾所不解。
64忽然触著,一结自佳。
65v杜甫(712~770)《又呈吴郎》(767年秋;夔州)v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v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v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v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66v在《又呈吴郎》中,杜甫试图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v我、你(吴郎)、寡妇三人,皆为乱世之苦难者,故当以自身亲历苦难之心,去体念同为苦难之人。v这是杜甫对推己及人这一儒家情怀的诗性阐释。
67v杜甫儒学价值观的沿袭与突破v《礼记·大学》: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v《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v《孟子·尽心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8v《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约748年)v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69v《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五首》(758年)v虽遭明主,必致之于尧舜;降及元辅,必要之於稷卨。驱苍生于仁寿之域,反淳朴于羲皇之上。
70v《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约764年)v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71v《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769年)v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7201故宫南薰殿所藏宋宫廷画绢本杜甫像
7302故宫南薰殿所藏纸本杜甫像
7403明刊《历代古人像赞》之杜甫像(1498年)
7504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之杜甫像(1743年)
7605清·张骏摹南薰殿本所刻“诗圣杜拾遗像”(18世纪)
7706张大千《杜陵行吟图》《杜《陵杜行陵吟浣图溪行》吟64(图91》54(年91)年)
7807蒋兆和《杜甫像》(1959年)vv一如大云丹九何同。青五画时千不九愁。载知年眉我岂老!与知将兆少逢至和陵新,情世富殊,贵异万于,民我提欢如笔唱浮
79v杜甫画像中的杜甫形象宫廷画:圆润民间画:淳朴文人画:骨秀现代画:忧愤
80v杜甫形象流变的趋势由“胖”到“瘦”由“官”到“民”
81肆v刘长卿(726?~788?)《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v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v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v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v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2v占有或存在v(美)艾瑞克·弗洛姆(ErichFromm):《占有还是生存》(ToHaveortoBe),1976年。
83v(英)A·坦尼森(Tennyson)(1809~1892):v在墙上的裂缝中有一朵花,v我把它连根一起拿下。v手中的这朵小花,v假如我能懂得你是什么,v根须和一切,一切中的一切,v那我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上帝和人。
84v(日)松尾芭蕉(Basho)(1644~1694):v凝神细细望v篱笆墙下一簇花v悄然正开放!
85伍v皎然(720?~805?)《寻陆鸿渐不遇》v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v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v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v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86v《寻陆》诗,中间两联有意不对。v皎然《诗议》云:“因意成语,语不使意,偶对则对,偶散则散。”
87v可见,全诗无论从体式,还是诗意内容,以至于最后所述人生境界,都在强调“自然”,体现了皎然诗学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统一。
88陆v韩愈(768~824)《落齿》(803年;长安)v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89陆v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倘常岁落一,自足支两纪。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因歌遂成诗,持用诧妻子。
90v《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91柒v柳宗元(773~819)《渔翁》v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v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v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92v《秋晓行南谷经荒村》:v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93v《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々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94v《渔翁》v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v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v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95v因为柳宗元难以静怀的心境,所以他诗中的景物与环境往往刻上诗人情绪的烙印。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有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使用如此尖利的字眼,正是想将无形的情感具化,从而加以凸显。
96v有时为了突出自身的孤傲峭拔,他甚至刻意经营一种场景,如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7捌v白居易(772~846)《新制布裘》v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98v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秋)v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9v《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822年,杭州)v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袴恩。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100v《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831年,洛阳)v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101v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白乐天有《新制绫袄》诗……卒章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可谓有善推其所为之心矣。又观《新制布裘》诗云……‘安得万里裘,盖里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后诗正与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曰‘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观乐天前诗,则与楚人亡弓、楚人得之相类,观乐天后诗及子美诗,可与人亡弓、人得之其意同也。”
102v宋·黄彻《䂬溪诗话》卷九:“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而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103玖v杜牧(803~852或853)《题乌江亭》v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v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04v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之乌江镇。v【按】开成四年(839)春,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和州作此诗。
105v《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106v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一五《杜牧之》:“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馀,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107v宋·谢枋得《叠山先生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卷三:“众人题项羽庙,只言项羽有速亡之罪耳。牧之题项羽庙,独言项羽有可兴之机。此等意思,亦死中求活,非浅识所到。牧之意曰:项羽闻亭长之言,若包羞忍耻,泛舟而据江东之土地,养江东之人民,江东子弟豪杰尚多,卷土重来与汉高一战,楚汉兴亡皆未可前定也。”
108v明·都穆《南濠诗话》:“后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v宋·李清照《夏日绝句》v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9v杜牧出身高门大族,这使他自我期许颇高。v《上李中丞书》中说平日读书所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110v杜牧本人颇晓用兵之道,曾撰有《战论》《守论》,亦曾为《孙子》作注。会昌三年(843),杜牧有《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系针对泽潞刘稹叛乱一事讨论用兵策略,与李德裕之前所定策颇有相符处。可知,杜牧苛求古人,自负知兵,不过是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不平。v在《题乌江亭》诗中,诗人仍是从用兵角度反面立意。
111拾v李商隐(812?~859)《无题四首》其二v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v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v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v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2v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〇《贾谧传》:母贾午,充少女也。父韩寿,…美姿貌,善容止,贾充辟为司空掾。充每宴宾僚,其女辄于青隙中窥之,见寿而悦焉。问其左右识此人不,有一婢说寿姓字,云是故主人。女大感想,发于寤寐。婢后往寿家,具说女意,并言其女光丽艳逸,端美绝伦。寿闻而心动,便令为通殷勤。婢以白女,女遂潜修音好,厚相赠结,呼寿夕入。
113v寿劲捷过人,逾垣而至,家中莫知,惟充觉其女悦畅异于常日。时西域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自是充意知女与寿通,而其门閤严峻,不知所由得入。乃夜中阳惊,托言有盗,因使循墙以观其变。左右白曰:“无馀异,惟东北角如狐狸行处。”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114v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九《赋癸·(曹植)洛神赋》: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
115v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116《无题四首》其二v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v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v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v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7v此诗题面确关乎男女相思之事。首联伴随细雨飘拂、轻雷乍响,相思之情也悄然而生。颔联看似金蟾紧锁、深井难汲,但“香”“丝”双关“相思”,暗喻心房虽锁,相思仍能毫不费力地溜了进去。
118《无题四首》其二v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v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v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v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9v颈联分用前代爱情典故,但一喜一忧,又暗示爱情往往有着美丽的开始,却注定难以圆满。于是末联发出告诫:“莫动春心!”然而,相思之情原本无法禁止,却终又难以承受,显现着宿命般的感伤。这种情绪可以说是爱情,但又越出爱情,表现的是对于人生的体验。
120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