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

ID:81990335

大小:1.63 MB

页数:59页

时间:2022-07-28

上传者:读书郎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1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2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3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4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5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6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7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8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9页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病毒学》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北京医科大学】优质课全国特级教师江新欢博士教授《病毒学》第八章病毒学总论

1基本概念病毒是一类体积小、结构简单、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分类目前已将现有的病毒归类于59个科或组,分别隶属于六大类:脊椎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亚病毒(仅具有病毒核酸或仅有蛋白质的感染性因子)

3朊粒曾一度归属于亚病毒,是医学、生物学领域至今尚未彻底弄清楚的一种无核酸蛋白质传染因子,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

4病毒的历史1.1892年Ivanofsky因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时,称其为滤过性致病因子。2.1957年Lwoff.A因病毒复制周期的阐明以及一些病毒的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定义为一类具有严格细胞内寄生和潜在感染性的病原体,并且指出病毒只有一种核酸。3.1971年luria和Darnell进一步确认了病毒只有一种核酸,能在活细胞复制产生子代病毒粒子。4.1978年Dienner发现仅有小分子RNA的类病毒、198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类病毒样的拟病毒(卫星病毒)和1982年由Prusiner发现由分子量约50KD构成的阮病毒。伊凡诺夫斯基发现植物病毒

5病毒的历史5.1983年Montagnier和Gallo分别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HIV)。6.1991年Han等将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义表达序列导入小鼠受精卵中,从而培养成功对该病毒抗性的转基因小鼠。7.1995年HIV天冬氨酰蛋白酶三维结构的鉴定,使得一些针对病毒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先后问世。8.1996年由美籍华人何大一等利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配制的鸡尾酒式药,成功地抵抗HIV的感染。

6病毒的主要特点1、结构简单,含有一种核酸(RNA或D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2、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7病毒生物学性状1、病毒体极微小,测量单位为纳米,各种病毒体大小差别悬殊,最大的约为300nm,如痘病毒;最小的约为30nm,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等;大多数病毒体小于150nm。

82、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9螺旋对称型复合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病毒生物学性状

10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区别微生物种类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二等分裂繁殖核酸类型*核糖体敏感性抗生素干扰素细菌++D+R++-**支原体++D+R++-立克次体-+D+R++-**衣原体-+D+R+++病毒--(复制)D或R--+注:D=DNA;R=RNA**有些细菌与立克次体对干扰素也敏感

11病毒的增殖1、病毒的增殖方式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细胞器,不能独立地进行代谢,必须在易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在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以及其它必要的因素的作用,先合成互补的核酸或mRNA再经多聚酶以互补核酸为模板合成原来的基因。

12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最后释放出来,称为一个复制周期。人和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主要包括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四个连续步骤。1)吸附和穿入,吸附分两个阶段:A、病毒体与细胞接触,进行静电结合;B、真正的吸附,即病毒体表面位点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是决定病毒感染的真正开始。

13有包膜病毒吸附到易感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14无包膜病毒吸附到易感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15穿入病毒体吸附在宿主细胞膜上后,可通过数种穿入方式进入细胞。无包膜病毒经细胞膜运动吞入,即细胞内吞,称为胞饮,如腺病毒、小RNA病毒等

16有包膜的病毒通过包膜与易感细胞膜融合后进入细胞,然后将核衣壳释放入细胞质内,如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疱疹病毒等。

17有的病毒表面位点与细胞受体结合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协助病毒脱壳,使病毒核酸直接进入宿主细胞内,如噬菌体

18脱壳不同病毒脱壳方式不一,多数在穿入时已在宿主细胞溶酶体酶作用下脱壳,释放出基因组核酸。有囊膜病毒通过胞吞脱壳—病毒囊膜与吞饮泡融合,释放核衣壳

19核衣壳降解释放病毒核酸

20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一旦从衣壳中释放后,就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的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早期,病毒复制合成所必需的复制酶和一些抑制蛋白。根据病毒基因组生物合成阶段转录mRNA及转译蛋白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双股为主RNA病毒,多为单股RNA,分为单股正链与单股负链逆转录病毒

211.DNA病毒(1)双股DNA病毒在细胞核内合成DNA,在胞浆内合成病毒蛋白。痘病毒例外,DNA和蛋白成分都在胞浆内合成。 (2)单股DNA病毒

222.RNA病毒绝大多数RNA病毒在宿主胞浆内合成病毒的全部成分,但正粘病毒和某些副粘病毒及白血病病毒的RNA是在核内合成的。根据转录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股RNA病毒 (一)单股正链RNA病毒:这类病毒的特点是不含RNA多聚酶,但其本身就具有mRNA的功能。

23

24(二)单股负链RNA病毒大多数有包膜的病毒属此类。单股RNA本身不起mRNA作用,但病毒含有依赖RNA的RNA多聚酶。病毒首先依赖多聚酶转录出互补的正股RNA

25(三)双股RNA病毒呼肠孤病毒分10-12个独特的、非重叠的双股RNA节段。每个节段均可转录出mRNA,因此mRNA也是分节段的。与双股DNA病毒不同,双股RNA病毒仅由负股复制出正股,正股再复制出新负股,因而子代全部为新合成的RNA,为全保留复制。

26(四)逆转录病毒

27装配与释放病毒从宿主细胞膜上获得包膜

28噬菌体与细菌细胞壁上相应受体结合,并将其基因组注入细菌细胞浆

29核酸早期复制合成噬菌体成分和酶系统

30组装溶解菌体并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313、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病毒本身基因组不完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成熟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的细胞条件不适合或条件改变,使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完成复制的感染过程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而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32外界环境对病毒的影响温度:病毒大多数耐冷不耐热,除肝炎病毒外,多数病毒加热56℃30min或100℃ 几秒钟即可灭活辐射:病毒对射线敏感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脂溶剂: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有抗性酚类: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醛类:甲醛对病毒蛋白质和核酸都有破坏作用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碘和碘化物等很敏感抗生素和中草药: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但利于病毒的分离

33病毒的变异(1)抗原性变异如甲型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的抗原性易发生变异;而有些病毒至今尚未发现其抗原性有明显变异,如麻疹病毒等。(2)毒力变异即病毒由强毒变为弱毒或无毒,如从自然感染动物新分离出的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对人和犬致病力强,若将此毒株连续在家兔脑内传代后,其致病力减弱,不再引人和犬发病。

3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感染指病毒侵入宿主易感细胞内复制繁殖,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人类病毒的常见感染途径感染途径传播方法及媒介常见病毒种类呼吸道感染空气飞沫、痰、唾液、皮屑流感、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麻疹、水痘及腮腺炎等病毒消化道感染食物(粪便污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甲肝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轮状病毒

35经皮肤(虫媒)感染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输血、刺激皮肤脑炎等虫媒病毒、狂犬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等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面盆、澡盆、毛巾、分娩、尿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胎内及产道感染经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感染风疹、巨细胞、单纯胞疹(II型)病毒侵入宿主体内的方式与途径皮肤传播通过注射、输血(乙型肝炎病毒、HIV)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毒)黏膜表面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传播(流感病毒)经接触传播(角膜结膜炎)通过淋巴或血流扩散(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水平传播

36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及哺乳,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感染方式。现在,已知10余种可经垂直传播的病毒,其中以风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及HIV为多见,可引起早产、死胎或先天畸形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慢性肝炎、传染性软疣)潜伏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慢发病毒感染(AIDS)

37病毒的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多见于无包膜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2)细胞膜改变:多见于有包膜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3)包涵体形成:某些病毒感染后,在细胞内可形成光境下可见的包涵体,包涵体的存在与病毒的增殖、存在有关;不同病毒的包涵体其特征可有不同;故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4)细胞凋亡:病毒的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凋亡。(5)细胞转化:多见于肿瘤病毒。(6)免疫抑制。

38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许多病毒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破坏宿主细胞。属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介导损伤的另一机制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引起的,即Ⅲ型超敏反应(肾小球肾炎、关节炎、荨麻疹等)(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杀伤带有病毒抗原的靶细胞,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属Ⅳ型超敏反应。(3)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宿主免疫功能,易合并感染而死亡,如艾滋病。

393.抗病毒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NK细胞干扰素,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的糖蛋白。

40

41

42干扰素的特征无特异性作用有种属特异性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无影响NK细胞--存在于人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的一类淋巴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不受MHC限制,亦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

43(2)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①中和抗体(IgG、IgM):针对病毒表面蛋白质抗原的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②血凝抑制抗体(IgG、IgM):有血凝素的病毒刺激产生,一些病毒的血抑抗体,有中和病毒作用③补体结合抗体:无中和作用,产生早,可用于诊断

442)细胞免疫CD4+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IFN)增强NK和MQ功能,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CD8+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细胞,使其裂解,阻断病毒复制。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有病毒血症的病毒感染,病后有牢固性免疫,持续时间长;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病后有牢固性免疫,持续时间长;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病后只产生短暂免疫力

45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标本采集与送检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采取急性期、防止病毒灭活血清学诊断的标本:双份血清2.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取含有病毒的组织细胞,经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毒包涵体及细胞病变。电镜和免疫电镜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涵体

463、常规分离培养与鉴定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移植培养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三大培养方法

47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正常细胞病变细胞

48ELISAforHIVantibodyMicroplateELISAforHIVantibody:colouredwellsindicatereactivity

495.病毒核酸的检测:(1)病毒核酸杂交技术是一种特异、快速、能定量分型、应用面广的诊断新技术利用核苷酸可在体外一定条件下解离、重组的特性,将一条已知的单链DNA或RNA用同位素或非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探针,根据碱基配对原则,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单链DNA或RNA配对,形成核酸杂交体,然后通过标记物来检测待定的核酸。

50(2)聚合酶链反应(PCR):它是一种快速体外扩增特异性DNA片段的新技术。该法是先将待检标本中核酸提取,加热变性为单链作为模板,然后加入与模板基因有互补关系的引物、合成寡核苷酸所需的原料及DNA多聚酶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使其按模板序列合成新的互补链。经过25~30个循环后,就可使DNA片段扩增109倍,大大提高了检测率 此法敏感性极高,但需注意因操作时污染而出现的假阳性。

51(3)基因芯片技术(microarraychip)

52病毒的快速诊断光镜-----包涵体电镜免疫荧光ELISA分子生物学技术杂交PCR

531、免疫预防(1)人工主动免疫灭活疫苗:乙脑疫苗、狂犬疫苗、流感灭活疫苗、HAV,HBV疫苗等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HAV疫苗、腮腺炎疫苗亚单位疫苗:风疹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病毒感染的防治

54

55(2)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有:①抗病毒免疫血清,现有抗麻疹、抗狂犬病、抗乙型脑炎免疫血清等,这些免疫血清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②人免疫球蛋白制剂,包括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③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62、病毒感染的治疗1.抗病毒的化学制剂:目前抗病毒化学药物主要有核苷类药物。(1)核苷类药物:通过阻抑子代病毒基因的合成与表达,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有:用于DNA病毒感染:阿糖腺苷、碘尿苷、无环鸟苷、丙氧鸟苷用于HIV感染:叠氮胸苷(AZT)广谱抗病毒:3-氮唑核苷,对多种RNA或DNA病毒有抑制作用。

57(2)病毒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复制.常用药物有印地那韦、利多那韦等,对HIV有一定抑制作用。(3)其它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用于甲型流感的治疗,甲酸磷霉素用于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

582.干扰素及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主要用IFN-α,副作用小,对某些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3.中草药:黄芪、大青叶、板兰根、贯众.4.其他:单克隆抗体、治疗性疫苗、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