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技术ppt课件教学教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技术
1一、低质低效次生林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1、概念:次生林:在次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的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森林。“质”即质量,“效”即效能;对于生态公益林:指生态防护效能低、水源涵养能力低、保水保土效能差;对于用材林:指林分生产力低、林分结构差、质量低,经济效益差等。
2定义:凡由于森林本身结构不合理或系统组成成分缺失,森林生态经济总体效益显著低于经营措施一致、生长正常的同龄同类林分的指标均值者,称为低质低效次生林。2、低质低效次生林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为破坏和不合理经营:分布于人口稠密区,以集体林为主;经营上表现为过伐,导致林分结构差、林龄小、价值低。2)缺乏科学经营的技术标准:次生林分布范围广,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对经营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但缺乏相应的经营技术标准。
33)林区社会经济条件偏差:农民要靠烧木炭和卖木材解决温饱问题。4)部分林分立地太差:其基本特点是干旱、土层浅薄、地表板结、土壤孔隙度小、腐殖质少、肥力下降。二、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的作用、意义1、长江中上游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5省共有天然次生林面积2788万公顷,蓄积量26亿立方米,分别占该流域森林总面积和总蓄积的82.1%和88.6%。
4然而由于不合理的经营利用,次生林质量全面下降,其中湖南、湖北、贵州的单产均很低,分别只有37.9、32.8和43.7立方米/每公顷,且多数林分结构不合理,地力衰退,水土流失加剧。2、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规模的荒山绿化任务已基本完成,林业建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对新造林的抚育管理和次生林的经营改造上来;很多林分具备恢复到优良林分的物质基础。
5三、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当前研究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5个方面:1、次生林分类与评价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次生林的分类与命名多采用群丛命名法:优势树种加指示植物,如油茶马尾松林、铁仔马尾松林。虽直观描述了群落外貌,但无法计量和评价林分的综合效益。目前多采用多因子综合分类与评价的方法:优势树种加效益等级:如:低质型马尾松林、生长潜力型马尾松林;等等。
62、低质低效次生林的成因分析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要进行系统诊断和层次划分。主要原因有:人为干扰、反复采伐利用、管理措施跟不上、经济落后、自然灾害等。3、次生林的林分结构与功能研究:树种多样、林分起源不同、径级分布不规则、密度差异等特征,导致对林分结构模拟和功能计量非常困难。
7低质低效次生林有其特有的林学结构特征:①林分类型的复杂多样性②林分结构的不稳定性③树种的旱化性④部分林分的速生性⑤各林分类型的镶嵌性4、次生林的改造模式:目前在生产中总结出5种较成熟的次生林改造模式:①全面改造模式:适宜于全部林木无培养前途,立地条件较好,林地生产潜力高的地段。
8②局部改造模式:以带状或块状皆伐改造为主,利用保留的树种和引进的树种自然形成针阔混交林,有利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③抚育改造模式:适宜于树种组成多样、林分生长潜力不一、疏密不均,甚至密度很大的林分。④择伐改造模式:适用于林龄和径级分布差异较大且不连续的林分和大中径木、成熟林、零星散生过伐林。⑤封禁管护模式:适用于立地条件差、坡陡、土层薄、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分。
9四、生态系统经营和近自然林业的主要观点1、生态系统经营:美国林务局1992年正式宣布采用生态系统经营模式。其内涵综合起来为:①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突出体现在重视等级结构,即经营者在任一生态水平上处理问题,必须从系统等级序列中寻找联系及解决办法;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确保生物多样性,仿效自然干扰机制。
10②实现可持续性:从生态角度看,要求生态系统动态地维持其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从而维持林地生产力及森林动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从社会经济方面看,要求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反映在实践上应是生态合理且益于社会良性运行的可持续森林经营。③重视社会科学在森林经营中的作用:首先承认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在其中扮演调控者的角色。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不仅要考虑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而且要有社会和政治上的可接受性。它把社会科学综合进来。
112、近自然林业:又称仿自然林业。是采用一系列人工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其主要技术环节可以概括为:免垦或穴垦整地、天然更新或低密度造林,以利于形成复层、异龄、混交的森林结构;抚育间伐时,适当保留灌草层、老龄木、枯死木和林中空地,以增加生物多样性;采取择伐方式,避免全树利用;利用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控制火灾的发生,采取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等。
12五、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分类与评价(以马尾松为例,另见WORD文档)六、典型低质低效次生林类型结构特征1、成因分析:在调查的样地中,形成原因出现的百分比是:自然因子中从基岩和土壤分析有56.6%的样地是由于土壤基质差、岩石裸露造成的;44.4%是由于土壤脊薄。从其它因素分析:林地陡峭占32.7%,干旱占21.2%,松散地质结构占11.5%,炎热占9.6%,高寒占5.7%,及其它。
13人为因素中,过伐占36.5%,拔大毛占32.7%,生产投资不足占15.4%,森林破坏15.4%。低质低效次生林主要分布在红壤、黄红壤上,土层厚度小于40CM,郁闭度低;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林地灌草盖度小,水土流严重;但从样地调查可看出,天然更新状况普遍较好,说明封山育林的方式是可行的。2、结构特征:通过调查,研究区的低质低效林可划分为18种类型。各类型特征另见WORD文档。
14七、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与林分培育实例分析1、马尾松经营调控模拟系统2、马尾松低质低效林改造3、低质低效林的高效培育另见WORD文档
15思考题:1、试分析自已工作范围内天然次生林的结构特征、经营状况及改造前景。2、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本地政府还必须出台和调整哪些政策?3、为适应现代林业建设,我们在经营观念和技术上应进行哪些转变?
1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