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

ID:81940304

大小:34.3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6-1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1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2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3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4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5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6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7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8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9页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_第10页
资源描述:

《杨悦百人百书读书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老子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1.忌轻敌祸莫大于轻敌。本句大意是:最大的灾祸来自轻敌。轻敌,就会过分迷信自己的实力,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轻敌,就不能正确地分析敌情,容易放松警惕,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因此,轻敌为古今兵家之大忌。此句可作为用兵者的座右铭,同时对每人也都具有警戒意义。无论干什么工作,松懈、麻痹、轻敌都会导致失败,甚至会引出不测之祸。——摘《老子》六十九章2.慎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zhi治):同“智”。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也有作另一种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老子·五十六章》这一章讲的是智者的修养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认为,智者不应是说教者,而应通过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豁达大度,以取得人们的尊崇。——摘《老子》五十六章3.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如此可以使身体健康长寿。——摘《老子》四十四章4.懂法善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用。正:正常。奇:出人意料。这两句大意是:用正常的方法治理国家,用特殊的、变化的方法指导战争。这两句的重心在前一句。办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有奇正之分。用兵是对付敌人,要用出人意料、变化多端的方法出奇制胜。治国则是处理国家内部事务,要用正常的方法,不多生变异,横生事端,还要符合人民的心理要求和愿望,民安则国家也得到安定。选两句多用于谈论治国之道。——摘《老子》十章5.守法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这两句大意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然它的网眼稀疏,但任何罪恶它都一点不会漏失。~意谓天道公平,任何犯罪作恶,都要受到天的惩罚;现多写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用以形容作恶多端的坏人,不管他多么奸诈和狡猾,显赫和不可一世,到头来都难逃人民的法网和正义的惩罚。——摘《老子》七十三章6.心态决定一切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兵:对抗的军队。加:施。哀者: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这两句大意为:两国举兵相加,受侵略而怀着悲愤心情的一方将会获胜。此二句写出了老子的战争观。老子认为:反侵略的战争一定能获胜。他认为:两支对抗的军队相遇,

1受侵略的国家的战士们满怀着义愤,决心和敌人拼命,一夫拼命,万夫难当,这样的军队自然能获胜.成语“哀兵必胜”即出于此。此二句可用以说明被压迫、受欺凌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摘《老子》六十九章7.自知善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两句大意是: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已的人,可谓明达。常言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故知人很难,能知人者十分聪明;能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更十分困难,故人贵有自知之明。此二句以精练的语言指出知人难,自知更难;只有能认识别人又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明智。它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摘《老子》三十三章8.以善尽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注。天道:天理,即自然的规律。亲:亲近。与:给与。善人:好人。这两句大意是:天理公道,无亲昵,不偏私,常常使善良的人得福。这是一种不足为训的天道观,但人们常借它来说明善人总会得到善报,因为天理是最公道的,以此来安慰、劝勉那些受委屈,遭挫折,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好人。这句名言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名言一样,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也从宏观上、总体上说明了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摘《老子》七十九章9.有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两句大意是: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大凡人们办事时,容易虎头蛇尾,开始时认真﹑细致、谨慎、严肃,久后则是敷衍、马虎、粗心、草率,这样,往往办不好事情。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摘《老子》六十四章10.善积累九层之台,起于累士。累土:堆叠起来的土。这两句大意是:九层的高台,起于一点一点堆叠起来的土。这两句话清楚地显示了事物变化过程中质与量的关系:土的堆积(即量的变化)达到定的高度(即量变的一定界限),就构成了九层高台(即引起质的变化:“土”变成了“台”)。量变过程达到一定限度引起质的变化,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进入高级形态。可用于说明质与量的关系,也可用于说明任何事物的成功起始于细微工夫的积累。——摘《老子》六十四章11.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句大意是: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任何成功都起于具体的努力。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迈出第一步开始的。只有不懈地坚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做,才会取得成功和胜利。这两句话说明:由小而大的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取得事业的成功。

2——摘《老子》六十四章12.善变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真诚的话。美:华丽。这两句大意是:真诚的话,不一定词藻华丽;华丽悦耳的话,往往不真诚。真实诚恳的话,其目的并不在取悦于人,而在于说出真实,道出真情,所以往往不以华丽的词藻来装饰;华丽动听的语言,往往是为了取悦于人,甚而对人欺骗,所以它须要以华丽来掩饰虚假。因而鉴别语言之真实诚恳与否,不应以是否华美为标准。这两句可用以辨别语言的是否真实可信,以揭穿虚假语言华美的外装。——摘《老子》八十一章13.勿自大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伐:自我夸耀。矜(jīn今):自尊自大。这两句大意是: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物极必反,柔弱者居上,是老子学说的核心。他说圣人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反而会占先。有了功名,不要以功名自居,才能水远保持自己的功名。相反,~,稍有点成就妄自尊大、炫耀自己的人,最容易停滞不前,因此他借以自矜自夸的资本也不会长久。这两句可引以戒骄。——摘《老子》二十四章14.勇于拼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奈何:怎么。惧之:使之害怕。之,代指“民”。这两句大意是:老百姓们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过两句今天可用来斥责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威胁和迫害,也可用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摘《老子》七十四章15.为人谦虚豁达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敦:敦厚。朴:质朴,浑朴。旷:空旷,空豁。谷:山谷,象征空虚。这两句大意是:(体道之士)敦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旷啊,像深山中的幽谷。《老子》的这一章是对体道之士所作的描绘。老子的“道”深玄精妙,恍惚不可捉摸;老子心目中的“体道之士”也静谧幽沉,难以测识。~两旬形容“体道者”淳厚、空豁、浑朴、恬静等人格修养和精神面貌。老子认为“上德若谷”,有德之人胸怀谦虚得像深山幽谷一样。成语“虚怀若谷”即从此而来,常用以形容襟怀宽大,谦虚宽容的人。——摘《老子》十五章16.懂谦逊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见(xiàn献):同“现”,表现。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自贵:自以为了不起。这两句大意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自我表现,爱惜自己名誉的人不妄自尊大。>这些古训有可取处,可用以自勉和勉人,因为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也有不足处,谦逊不是不要自我意识,假若国人做什么事都“不自见”,也“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五十八章),永远处于封闭状态,那么中国怎么才能走向世界,跨进先进国家的行列?——摘《老子》七十二章

317.做事循序渐进图难干其易,为大于其细。图难:圈谋难事.这两句大意是:做难事应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应从细微处着手。~二句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工作方法:先易后难,化整为零。无论办什么事情,必须从容易处着手,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只有将天下大事化整为军。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件一件去干,才能最终完成天下大事,不能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可以这两句说明对待大事,难事的态度及方法。——摘《老子》六十三章18.勿轻诺,需守信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诺:轻易答应。寡信:很少讲信用。多易:把事情看得很容易。这两句大意是:轻易许诺一定很少讲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人不可轻诺。轻诺的人往往对事情没有进行细致的考虑,而轻率地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做到,这样在实际去做时势必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困难重重,难以克服,事情办不到,就易于失信。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不可轻诺,也可用于说明对轻诺者不可多信。——摘《老子》六十三章19.不骄傲善自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见(xiàn献):自我表现。彰:明显。这两句大意是:自我表现的人眼睛不明,自以为是的人视物不显。《老子》第二十三章中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之语,这里又反复申述。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光见到自己的功劳和长处,看不见别人的优点;自以为是的人光知道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们既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所以称为“不明”、“不彰”。可引用以批评骄傲,自满的人,也可用以自戒。——摘《老子》二十四章20.恶终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暴风。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骤:急速。急雨不会下一天。比喻坏人坏事不会长久。——摘《老子》21.物,各有其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最柔弱的东西。驰骋:腾越穿行。汉帛书甲本作“驰骋于”,乙本“于”作“乎”,义同。这两句大意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从功用的角度说,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守雌”、“守柔”的哲学,他非常强调弱的作用。三十六章说:“柔胜刚,弱胜强”,其结论是“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在这里,老子一方面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同时也看到了正反、强弱的相互转化。物各有长,也各有短,其用不一,这两句话正可说明这种道理。——摘《老子》四十三章22.踏实做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两句大意是:不与人争长斗短,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同他争斗。老子宣扬的是

4以退为进,勿与人争的哲学,今天对这句话要有新的解释。不与人相争,怎能立于不败之地?但争,要以雄厚的实力作后盾才行。“不争”不是放弃努力,相反,却要埋头苦干,做出实绩来。不作无谓的口舌之争,而以成绩和实力去争,那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摘《老子》二十二章23.不畏灾祸,不腻幸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倚:倚存,依靠。伏:潜伏。这两句大意是:灾祸啊紧靠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这两句说明了祸福相依的道理。在社会人生中。祸患总是会不断发生的,倘若不被祸患所吓倒,而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激励自己奋发进取,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一旦度过了难关,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社会人生中,也会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充满了幸福的时刻,如果陶醉于幸福之中,忘乎所以,放松警惕,裹足不前,好事也会向坏事转化,一旦乐极生悲,意想不到的灾难就会发生。~两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摘《老子》五十八章24.胸襟宽阔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百谷王:指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下:指处在下游而水能汇集。这两句大意是:江海之所以能汇集百川,是因为它甘于处在下游。~两句与《管子·形势解》所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所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刘向《说苑》所说“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意思相近,都可用以比喻谦虚自下,虚怀若谷,可以使人变得伟大;也可借以说明能够容纳众人,积微成巨的人,可以成就大事业或成为领袖人物。——摘《老子》六十六章25.以善为师,以恶为戒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善人:好人。不善人:坏人。资:借鉴。这几句大意是:好人可以做坏人的老师,坏人可以做好人时借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人可以成为知道悔改的坏人的榜样,以之为师,改恶从善,重新做人,坏人也可以成为好人的一面镜子,以之为戒,引起警觉,免媚坏人的覆辙。~说明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具有格言意义。——摘《老子》二十三章26.人民利益为先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既然要为民众服务(欲上民),就必须处处以民众的需求着想(言谈举止都离不开民众的需求——言下);要领导民众前进(欲先民),在利益面前的“索取”、“取得”之上,必须把民众的利益摆在自己以及公务员的前面(身后)。——摘《老子》六十六章27.作善人,做真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摘《老子》

528.勿贱,踏实做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春秋·老聃《老子》第五章。不仁:不仁慈,残忍。刍(chú除)狗:古代祭杞时用茅草扎成的狗,祭后即弃去,喻轻贱之物。圣人:指国君。这几句大意是:天地不仁慈,把万物作为刍狗;国君残忍,把百姓作为刍狗。此乃老子有感于当时世乱民苦,而发其悲世悯人之慨。然而,天地无为,万物得各遂其性而成自然;国君责在平利民,岂能视人为刍狗,使百姓苦不堪言,命无所存?这几句可用于批判统治者视民如草芥,对百姓肆意践踏。——摘《老子》29.实是务实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损:减少。人之道: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奉:奉献,供奉。这几句大意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去供奉有余的。作者用自然和人类作参照对比,意在说明“天道”公平而“人道”不公。后世常以“损不足以奉有余”说明富人、有产者对穷人、无产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摘《老子》七十七章30.事在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两臂合拢。毫末:毛尖,喻极细微。这两句大意是:双臂合拢才能围往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事物总是由一定的元素构成。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生成总是从初始形态向成熟形态过渡。可用于说明事物自微变大的发展变化规律。——摘《老子》六十四章31.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32.老子小故事故事一:做石头还是砖头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6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故事二:胜利之感,反而失落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比如老子,在古圣先贤之中,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从混乱的人间体悟出来的。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当时,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锜,因经常听人赞叹老子,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为何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便说:“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来拜访。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走进你的住处,好像进入鼠洞,满地丟弃的菜蔬,一片杂乱,你根本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

7老子听了毫无反应。来访者骂完转身就走。但当天,士成锜一直回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对人人称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骂,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我应有胜利之感才对,但为何心里反而失落,这是什么道理?当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温怒之色,也无排斥他的表情。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马、狗、猫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异呢?所以,不论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呀!”士成锜听了顿有所悟,赶紧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他又继续请教:“要如何才能真正体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来时摆着架势,目露凶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气浮动。要知道自以为是、傲视他人、喜好辩论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人人都有纯真的本性,但习性一起,处处要向人挑战,其实心中已有自性之贼,若能恢复纯真的本性,所谓的马、牛、猴、狗、猫……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故事三:再授孔丘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

8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故事四:蚂蚁搬家的真相母亲:李耳,你今天去哪里玩了?李耳:娘,孩子今天去后山玩了。母亲:玩了什么?李耳:看蚂蚁搬家。母亲:看到了什么?李耳:刚开始看到一只蚂蚁,后来看到了一群,好多蚂蚁。孩儿还做了一件事,把他们的窝给挖开了,看到好多蚂蚁,他们在搬食物。母亲: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李耳:事情并不都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很多事情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真相。蚂蚁吃腐烂的动物尸体,每样事物存在都有他存在的功能,大自然就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母亲:与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李耳:蚂蚁虽小,也有他的作用。人也一样,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作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优势,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用途,谁也不比谁高,谁也不比谁低。而且今天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我在想,与蚂蚁相比,我就是庞然大物,我可以任意改变他们的命运,甚至决定他们的生死。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着另外一种庞大的存在,也可以轻易的决定我们的人生,那会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控制我们的呢?母亲:(一脸慈爱作思索状)嗯,这是个很不错的问题,明天上课时你可以问问先生。李耳:先生总说我问的问题,“先贤未传,古籍未载,不敢妄言”,我怕先生不高兴,不太敢问了。母亲:先生在周朝都非常有名望,精通殷商礼乐,“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答案也没关系,也许这正是你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呢。李耳:孩儿明白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