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3-《哀江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哀江头》杜甫
1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2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困守长安(746—755)(35岁—44岁)陷贼与为官(756—759)(45—48岁)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
3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衮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享有不纳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4从小就很“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20岁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5岁至44岁困守长安10年。奸相当道,杜甫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且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甸,敝衣何啻悬百结”。
5安史之乱后,杜甫和人民一起逃难,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后来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任命为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屡遭贬斥。由凤翔回鄜州的途中,看到战乱的各种惨象。这时杜甫写下《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诗篇。
6漂泊西南:759年,杜甫弃官,入蜀后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764年,西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但只过了六个月的幕府生活,以后都在漂泊。770年冬天,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813年,由孙子杜嗣业把在岳阳的杜甫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43年。
7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8杜诗内容博大精深,安史之乱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他的诗歌堪称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史,又有同时的史书所不及者。
9《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0(一)《哀江头》题解这首七言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春。杜甫被安禄山叛军抓获,解回沦陷后的长安,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当时的旅游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行走,旧地重来,触景伤情,抚今追昔,诗人的内心十分痛苦。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境的记录。《哀江头》着力突出一个“哀”字,哀杨妃、哀玄宗、更哀国破家亡。全诗共分三部分写哀。《哀江头》
11(二)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作过尖锐的批判,但作为一个在开元盛世成长起来的臣民,他又始终对玄宗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两种倾向体现在不同的作品中,构成了这位诗人对他自已所在时代的一个整体印象和理解,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这一点是我们读杜诗时不应忽视的。心理学术语:依恋情结《哀江头》
12第一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哀江头》
13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吞声”、“潜行”动作与心理为一体,暗示下文的今昔盛衰。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是写诗人眼中的曲江景色。物是人非之痛跃然纸上。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列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沉痛,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人欣赏,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三字内涵丰富,逗出以下的回忆。《哀江头》
14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哀江头》
15第二层,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李、杨到曲江春游的繁华景象。共十二句,分两层。第一部分八句:描述李、杨南苑春游之骄奢。“忆昔”两句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写出了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得花木生辉。《哀江头》
16“昭阳殿里第一人,”用汉昭阳宫赵飞燕喻贵妃之美。“同辇随君”暗以讽刺玄宗和贵妃的放纵,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好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焉。《哀江头》
17“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一笑”二字颇有深意,使人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杜牧),更让人想起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可见“一笑”又含蓄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唐可笑,与前“同辇”讽刺唐明皇的荒淫可笑一脉相承。“正坠双飞翼。”已暗含玄宗、贵妃马嵬死别。这一层表面上写昔日之“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哀江头》
1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第二部分四句:写杨、李自食恶果之哀“归不得”:一是贵妃已死,二是长安沦陷。“明眸皓齿”与“血污游魂”的今昔对比,巨大反差。“去住彼此无消息。”:去指玄宗西行入蜀,住指贵妃死葬马嵬。彼去此住,生死相隔,故曰“无消息”.诗人正是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生死祸福的内在关系。《哀江头》
19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江头》
20第三层,写忆后归时之哀。总结全篇,照应首段。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管李、杨怎样荒淫误国,还是可悲的。这两句是用自然界的无情来衬托诗人的有情。自然景物无知无情怎能责怨“细柳新蒲为谁绿”呢?“黄昏胡骑尘满城,”诗人更得小心,“吞声”,“潜行”,“归家”。《哀江头》
21《哀江头》的艺术特点杜甫的《哀江头》,实际是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国破家亡的巨恸。“哀”字是全诗的灵魂,以乐衬哀。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
22《哀江头》的艺术特点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哀”与“乐”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23“沉郁顿挫”沉郁——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首先,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有关。诗圣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杜陵有句皆忧国”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忧心结合。
24善用典型化的方法,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者。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
254.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5.以议论为诗,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
26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27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秦观《满庭芳》
28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洪荼《阮郎归》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咏早梅》,郑谷改为“一枝”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29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前遇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再过吴江)
30李白与杜甫诗风比较李白诗天然涌发,飘逸而不可模仿,杜甫诗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为人典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1
32
3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41.试比较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点。2.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