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ID:81855096

大小:426.04 KB

页数:85页

时间:2022-11-01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1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3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4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5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6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7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8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9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_第10页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篇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意义和特性一、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1。管理的定义: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2。管理的要素:(1)组织(2)目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非盲目行动〉(3)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以这些资源为中介>(4)效率〈付出少,得到多>二、管理和行政行政与管理无本质上的区别,很多情况下,两者交换使用.广义角度上看待“行政,既有可能是指政府部门管理活动;也有可能是指一般管理活动。”三、管理活动的意义1.管理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2。提高工作绩效最主要的手段;3。提高士气,维护组织生存;4.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推诿;5。组织机构内部信息更加通畅;6。能够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7.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维持组织稳定等。四、管理活动的特性1。管理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涉及诸多的管理对象,如人、财、物、时、空等>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暂的、暂时性的动作.<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决算、报告等>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9c前,生产力的限制,管理凭借经验判断;19c末—20c中近代大工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管理科学化、标准化;20c后-21c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呈现民主管理特征,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因此时代变换,管理方式也随之变化。>第二节教育管理活动概述一、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1)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2)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3)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1.现代教育以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现代教育已成为一个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体系,且教育经费开支大,面对这一庞大事业需要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85

1<体系庞大: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到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成人教育。>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A。国家越大,各地差异性就越大;B.同一地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来协调教育的发展。<协调手段包括经费补助、人员调配、师资培训、技术帮助等。>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管理不仅为了领导教育,更重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二、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1。相同点:a。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b.对象都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c。都表现为一个过程;d。管理方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事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2。不同点:a。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于定论和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氛围等〉。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将其具化为明确的、可操作的方案。b。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导致教育管理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评判标准。c。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如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能像企业那样主要依据效率原则形式,更多需要依据统一标准和公平法则。倾向对薄弱学校的分配资源。>d.教育系统中,教学专业化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冲突现象.e。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其他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复杂多,因为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管理者在主观上往往无法控制。f.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三、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经验管理:个体的亲身感受、直接体验、传统的习惯定势,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模式:a。管理过程中更加看重管理理论指导,不盲目轻信个体感受;b。管理机构层次分明没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c.管理过程中运用自然科学常用技术手段分析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统计〉d。管理注重民主;e。较强适应性,和较普遍的推广价值。四、教育管理的元价值元价值:指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个人元价值是生存;学术元价值是理性;管理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效率+效果.教育管理中,效率不容易测定,学校中的投入-产出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教育投入的回报往往是间接地、长周期的、难以量化的。因此,在考虑效率原则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社会效果〈效用or效能>,也就是对社会起的作用。主要从“质”的方面考察,而不是“量”。五、教育管理:蓬勃发展的事业A.数以千万计的人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B.一大批人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第三节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85

2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应将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管理:专门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原因:教育管理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自身实践: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对教育极大需求,导致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进而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入学人数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复杂起来,政府对教育事务及管理日趋重视,客观上促进对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学校组织自身的发展.<理论基础:20c兴起的工业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工作超越经验是管理提供可能。〉2.产生时间: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三、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四、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本书设计为六个部分: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上)、(下).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成本较低,能对研究者无法直接参与的事件进行研究>〈对文献的准确性、可信度、代表性不易把握;有些原始资料与当事人政治态度、个人偏好等个人因素夹杂在一起,并非客观中立的事件报道,因而对研究者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和判断能力的要求。〉问卷调查法——〈只要问卷编制合理,样本选择科学,其得到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设计有较强信度和效度的文件不太容易;研究成本较高;所需时间较长;研究者需要掌握一定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访谈调查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几乎任何研究课题都可运用;能了解到问卷调查法所难以反映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花费时间较多;研究者主观倾向较浓,易带有主观偏见,影响研究客观性公正性.>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变量,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科学的测量手段,因而难度较高。〉人种学研究法——<强调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类似自然观察法。>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校与校、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利于扩大研究者视野,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跨国家、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还能增进对未来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研究者容易只看到表面现象,对深层次因素把握不够;由于对不同地区或者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文传统的了解有限,导致比较研究只是单纯“介绍”;研究成果较难推广>行动研究法——〈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着眼于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对研究条件跟理论基础要求不高,属于应用研究。如果运用得好,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85

3六、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1。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借鉴国外相似的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如管理体制问题、学校效能问题、校长领导问题、教师的顶级和职业发展问题等;与对本国实际探索中形成的本土色彩,如校长负责制对其他国家就不一定适用>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体现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3.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印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进学校管理实践。教学软件选择、文档建立管理、教育财务信息处理等。〉4.学科的分化趋势。<分支:教育法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政策学、教育评价学等。一方面加强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使这门学科演变成为一个学科群,拓展其研究领域,加深人们对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第一节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早在公元前2000年奴隶制时代,我国就有了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学校。稷下学宫便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学校管理范例之一。稷下学宫目的:齐国君主齐桓公,为了发展国立,网罗天下贤才和培养新一代贤士。新的特点:(1)办学体制。官方出资<君主出于养士的目的而办,一切费用由国家包下。保证了充足的办学经费>;私家主持〈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以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以自由求学选师。保证了学术的繁荣和活跃>.(2)教学管理形式.其教育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为一体.<讲学:包括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是学校主要教学形式〉;〈著述: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育才:是办学目的〉;三合一的管理形式,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学术环境.(3)教师管理制度。学术上不干涉,生活上提供优厚待遇。<设各种学术职衔,祭酒、博士、先生等,使学者们免于生活所累,专心学问〉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记》是我国如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篇幅不长,但蕴含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1)关于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本着“见过君民,教学为先”〈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即推行道德教化〉的儒家德治精神,强调教育重要性。学制: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办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年:将学校教育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1、2、3、4、5、6、7“小成”;8、9“大成”>(2)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①重视入学教育<隆重典礼,君主率领百官与师生同祭先圣先师>;②教学过程须有一定训诫仪式<鼓声上课、诫尺训戒etc.〉;③君主每年夏季到校观察,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④教学安排多样<课堂授课、课外活动、自习,张弛有节,劳逸结合〉;⑤学不躐等〈正对学生年龄安排学习不逾越等级〉;⑥考试制度<第一年完毕隔年考察〉.(3)关于教师管理。①重视教师<师尊然后道尊,道尊才懂得敬学〉;②保证教师素质;③保证教学有方;④教师要有进取心<教学相长〉。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1、儒家学派。(1)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85

4〈重视管理对象〉。(2)孟子:着重分析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尊重人。人性善主张内省说,强调管理不是对人的强加和制约,而是发掘、顺应其内在的自觉过程。(3)荀子:人性恶主张化性起伪,看重制度、法令对管理的重要影响。在教育管理中,提倡师道尊严,欣赏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2、墨家学派。倡导天下相爱,不应如儒家提倡亲疏尊卑。用人主张唯贤是举。〈不党父兄、不偏富贵〉3、道家学派。崇尚“法自然”,认为社会失序并非缺乏管理,而是管理过度。主张顺应对象的自然本性,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4、法家学派。人性“好利恶害”,倡导“依法为教”.四、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期。<从文教政策的制定,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从学校管理制度化,到科举考试制度的确定反映出教育管理时间达到的水平>(1)文教政策。“重振儒学,兼重佛老”。〈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灿烂文化〉(2)教育管理体制。①中央成立国子监<专门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②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③对性质不同的学校实行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相结合方法〈中央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专科性学校归划到各个对口部门中>。(3)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有制度化的规定〈入学年限和制度规定;考试制度;放假规定;教师考核制度;规范教学秩序的法令法规〉。五、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1)把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小学〈学其事:洒扫应对之事〉和大学〈明其理:明理修心〉两个阶段。(2)德育管理方面,主张将道德思想灌输与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童蒙须知》详细规定道德行为训练的内容〉。六、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朝,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是与官学并行的教育机构。私立、官办、官私合办三种形式。(1)教学上。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结合的方法。(2)管理上。自治色彩〈经费自筹、管理自主、办学方针自立、课程自定等>。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管理(1)学校管理方式〈新式学堂的创办带来了新的学校管理方式>:①招生范围扩大<不受门第出身限制>;②入学考试和入校甄别;③在职培训课程设定;④担保人制度〈要求学生有担保人,如学生无故退学担保人赔偿学校经济损失>;⑤学生分配制度〈国家统一分配〉;⑥教学管理制度严格<入学、转学、退学、升留级、课程设置、考试等方面都有〉。非常接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2)教师管理:教师大都实行聘任制〈明确职责,严格管理〉。八、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过去:“行政决策——学校执行”的管理模式。20C初:“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学校执行”管理模式.〈增加了中间环节,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1)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设学不,省设学务公所,县设劝学所.监督机制随之建立:中央设中央视学,省设省视学,县设县视学。(2)规范视学制度:《视学官章程》。〈规定视学官资格、责任、视学区域、业务范围等〉。85

5(3)工作任务:a.对视学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当事者立即改正;b。同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情况.(4)意义:①对改变教育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一定作用;②为后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经验.九、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其教育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法治。(1)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将普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以往一概行之不论是否适宜>;(2)提倡教育立法<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立法的高潮由此产生〉;(3)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兼容并包"聘用真才实学者,北大因此学术繁荣〉;(4)主张学生自治〈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唤起国民自治的精神;学生自治委员会>。十、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驾驭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建立学校董事会<管理学校最好的组织形式,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式〉;(2)提倡学生自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第二节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从古希腊的学校到中世纪的教会教育,从近代学校的兴起到现代公共教育的建立,体现人类在教育管理领域表现出来的智慧。一、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1、斯巴达.实行国家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完全控制教育,高度垄断教育的表现:①教育行政高度从属于普通普通行政,专职教师和督学则从高级行政官吏中选拔,政府安排德高望重的长者实施教育;②实施完全免费的教育政策,绝对禁止私立学校。〉2、雅典。a。最早尝试依法治教的国家.<颁布了有关的教育法令,但不主张国家对教育干预过多,因而法令中对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方法不做任何的规定.〉b.提倡多种形式办学.<存在私立学校,尊重人们选择教育机构和教育方式的权利。>〈斯巴达和雅典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对后来的西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管理体制集权和分权分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三大教育理论时期:1、古希腊时期:·代表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管理理念:①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可以改造人性,须由国家来管理。〈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统一管辖教育事业。>②把教育看做理想国家or理想政治的一部分,要精心设计一套教育制度。<柏拉图设计了从幼儿到哲学王长达30多年的教育计划;亚里士多德构思了对青少年施以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蓝图.>③提出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教材的选择.<都认为教材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巨大>④都重视被教育者的身体训练和理智发展。·差异:柏拉图——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去追求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2、古罗马时期:·代表人:昆体良85

6·教育管理理念:A。关于教师-—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①首要条件是德行,②其次是学识,③第三要懂得爱护学生,④第四要掌握教学艺术。〉B.教学管理——①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之上;②各学科教学要交替进行,不可单科独行;③因材施教,照顾个别差异。C.学生管理——①不可体罚<体罚只会造成儿童压抑沮丧消沉〉;②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疲劳,特别通过游戏来消除疲劳>。三、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了这一时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流.〈与中世纪通过教育培养压抑人性、盲目服从上帝和教会的人的目标→教育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践:维多利诺创办“快乐之家”。〈①努力使教育过程适应儿童的天性和个别差异;②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学生自治,减少惩戒。禁止体罚〉·教育管理:A。学生管理:尊重儿童个性,教师不要对学生管过紧。〈蒙田、拉伯雷〉B。教师管理:选择教师要慎重,对教师工作系统训练,不要频繁更换。<伊拉斯谟〉四、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夸美纽斯,捷克,“现代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1、国家应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国家应该普遍设立学校,选择合适的人担任国家督学。督学的职责包括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检查校长教师的工作、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等〉2、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目的: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机会;内容:每个家庭有母育学校,每个村庄有国语学校,每个城市有高等学校,每个省有大学。儿童依次接受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3、学年制和学日制。<学年制:教学计划混乱无序,没有固定开学日,学生随时入学→基本固定的开学日和结束时间,时间外不可入学,保证学习进度一致,便于学末期考试升级。学日制:每日安排4h上课,每上课1h休息半小时,每周三、六下午自由活动〉4、班级授课制.<学校教学形式松散不宜,同一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都不一致,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班,作为教学组织单元;每个班有个教师以免干扰其他班级.><每班配备一名教师。使得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成为可能>5、考试制度。<依照学时、学日、学周、学月、学季、学年而建立不同考察形式.课堂口头提问、抽签进行检查考试,考试结果作为能否升级的依据〉6、学校人事管理。<学校应由三部分人所组成: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育管理已由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7、学校纪律。<重视纪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维护纪律的3种方式:①及时监督;②谴责;③惩罚。惩罚既要严格又要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五、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赫尔巴特,德国,富有争议的人物。1、极力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必须把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2、在儿童管理方面持有严厉立场,甚至提出惩罚性威胁是管理儿童第一手段。<认为儿童天性顽劣不驯服不守秩序,听之任之发展会扰乱成人计划,近期妨碍教育教学顺利进行,远期则会发展为“反社会”。><一方面,不可否认在使教育心理学化、科学化方面巨大贡献,提倡发展儿童兴趣,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人们又为他在儿童管理方面持的保守态度不解,对儿童不放心,要求学校严密见识,强制管束。>六、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杜威,美国,“杜威学校”儿童实验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组织起来。85

7七、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19c末、20c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西方教育迅速发展,唤起世人对教育创新的重视,即“新教育运动"或“进步教育运动”.1、学校设置方面,选址在乡村并采取寄宿制。<贴近自然开阔视野,增加活动空间.〉2、教学管理方面,不硬性规定课程,不强制灌输知识,不单纯强调智力成绩,切合现代生活需要。<倡导开设体育、收工、社会教育、艺术等科目>〈教学方法也力求灵活富有弹性,培养学生兴趣、能力和探索精神。>3、学生管理方面,尊重儿童,为其活动和发展留下更多空间.<痛恨传统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学校应是学生自由快乐的活动场所;教师通过自己表率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20c兴起的现代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研究学科的影响巨大。一、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泰罗、法约尔;2、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梅奥;3、结构主义管理理论。-—韦伯;4、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巴纳德、西蒙、豪斯、马斯洛等。二、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代表人:泰罗〈美〉、法约尔〈法>、韦伯<德>·基本主张:(1)把提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过分重视效率原则〉(2)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3)统一指挥。<组织内部建立一套自上而下明确的权利等级系统,严格服从上级指挥〉(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员工依照标准程序展开工作〉(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6)看中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评价:正:当时普遍采纳,直至今日,一些原则仍广泛应用,“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负:①视个人与组织无关联;②无视非正式组织;③根据经验发展观点,而非收集客观充分证据来支持假设;etc.·对教育管理影响:1、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①合理的组织结构+②完善的规章制度+③科学的管理原则+④严格的奖惩手段=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管理目标。〉2、问题:①它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②它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完全适用;〈eg。标准化管理扼杀个性发展,影响人才培养>③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忽视人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

8。经济利益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工作中的人具有社会属性。〉(2)工效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因此要把新的激励重点放在社会、心理方面,强调个人价值,通过人际合作的协调管理增强人的归属感>(3)非正式组织对个人行为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正式组织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规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职责范围.以感情非逻辑为基础的非正式组织满足了人们能在正式组织中不能得到的满足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①非正式的领导与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②非正式与正式相互作用影响;③非正式对产量影响更大;④工人以非正式组织团员身份对待管理而非单个个人,所以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捍卫自己,以免受到专断管理之害〉·评价:强调人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组织;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强调人。〉·对教育管理影响:①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②学校行政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③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上中下级关系;④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四、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代表人:马克思·韦伯“科层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学派〉·基本主张:(1)注重组织内部结构设计,最有效率的组织即科层组织;(2)分工和专业化;(3)非个人取向;〈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4)权利等级体系;<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大小排列成自上而下的系统,受上级控制,遵照上级指示严格执行〉(5)规章制度;<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运作〉(6)职业导向。〈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提高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忠诚〉·对教育管理影响:1、局限:学校不属于典型科层制,有科层制一面,更有教学的专业化的一面。科层制与专业化之间通常会产生很多冲突,所以科层制理论应用到学校有局限性。2、科恩“松散结合系统":认为科层理论解释教育组织不合适,因为它具有特殊性质①教育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②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也是不清楚、模糊的;<不同于工厂装配,运转不灵可以直接找到症结,而教育过程是综合的,难以精确过程中的症结点>③教育组织呈现出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异常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也旺旺把握不定>所以,学校系统和学校事实上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在教室上课的教师只是及其一般地受到校长的控制指导,虽然相互关联,却保持其特殊性、个别性。-—“现代教育组织理论”。85

9五、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古典管理理论只重视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注重组织中的人;行为科学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两种理论的偏颇,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实现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和平衡。>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第一位将行政和行为科学加以关联的人,最早运用行为科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人,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强调组织是一个内外协作、平衡的社会系统。2、西蒙的决策理论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对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3、领导行为的研究①领导行为描述问卷;②“以员工为导向”和“以生产为导向”两维层面理论;③“管理方格理论";④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⑤“情景领导理论";⑥豪斯“路径——目标理论”等.4、激励理论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③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④弗鲁姆“期望理论”;⑤亚当斯“公平理论";⑥“超Y理论”等。·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从理论角度来说,20c5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的理论要么属抽象哲学思辨,要么是单纯的经验总结;50年代中期后,在行为科学影响启发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大量理论,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是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和科学化运动时期。(2)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出现以前教育管理研究主流属“根据常识的价值判断",实证研究虽然有但不被重视。行为科学基本的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段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使得教育管理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采用行为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极大改变,科学成分大大增强,学科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教育管理学自20c50年代以后才真正走上科学道路,并被学术界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六、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教育管理思想·概述:后现代主义思潮指20c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涉及众多领域,认为以往的社会被“现代主义"所统治,随着社会知识爆炸、高度工业化、城市化、价值多元化等趋势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现代主义基本特征:普遍崇尚科学技术;坚信现实世界存在某些潜在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相信人们只有运用量化、实证、实验等科学方法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理性、科学技术的力量不但能征服自然界,也能改在人类社会>;〈后现代主义:以理性、科学和技术为基本宗旨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解释许多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必须以后现代主义观念体系取而代之〉·观点:①拒绝科学技术的霸主地位;〈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都不可避免渗透价值信仰等因素>②认为知识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发展性的性质;〈质疑现代主义寻求的永恒真理〉③认为实验研究、逻辑分析也不是唯一认识世界的方法;<直觉、体验等〉(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内容庞杂,是多重理论混合体,但对科学的怀疑、信仰多元、提倡通过主观体验认识世界等成为后现代主义共同特征。)·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重视事实问题,更重视价值问题;85

10〈反对盲目崇尚组织,否认教育管理中的价值问题,即不能指关注组织的结构、形式,而将更重要的教育的目的置于脑后,进而削弱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2)提倡人本主义,而非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eg.教育管理不仅要考虑学校科层制问题,更要考虑民主化问题,如学校组织管理是否促进社会自由、公正、民主化;学校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应该是展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地方等〉(3)持有女性主义教育管理主张。<从女性视角出发体验、观察教育管理问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女性特点,如善于支持、感情色彩、善于表达;如此管理更为完善,管理过程中人际交流和理解得以充分展现>第二篇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概述一、教育管理体制含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其中,核心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围绕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eg.在我国,国家政体属于统一和集中领导形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了不少权责下放的举措,但是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进程及步骤由中央统一领导的性质并没有也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只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地方被赋予了比以往较多的发展教育的权责,有更多的参与具体政策制定的权利和机会。〉(2)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eg.我国自20c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家财税体制也经理较多变革,这一切在整体上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促进教育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局部适应性的调整、变化.〉(3)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任何国家尤其自身文化教育传统,这些传统保存下来,对教育管理体制产生决定性影响。eg.美国初期移民村落散居,各村镇自行办学,后发展学区,后在学区基础上设立州教育厅,后建立联邦教育部,地方事务联邦不干预,形成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4)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借鉴他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经验、措施,效仿他国做法,以调整或变革吱声教育管理体制.一些国家由教育集权式管理向分权式管理改变,分权式管理向集权式管理变革。〉主观因素(5)管理主体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管理者也其管理者自身素质修养的内在因素对管理体制的设计、评价标准和偏好有所不同,在体制选择、具体制度制定、效能发挥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实际的管理形态。>三、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①从静态上说是一种教育系统内的组织体系;②从动态上说有事一种运行机制,两者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具有四项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有在管理体制上强调地方参与、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才有可能进行。〉(2)权利分配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解决的是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是一种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又是一种权限与利益的管理。在教育管理体制规制下,按“游戏规则”办事,明确权利义务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3)分工协作的功能;〈通过各教育主体权利的行使、职责的履行、义务的承担、利益的享有,实现有效分工与协调合作.〉85

11(4)提高效率的功能.〈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二、教育管理体制制约因素四、正确认识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上:①正确认识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②更深刻理解教育管理体制所具有的功能。(2)实践层面上: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促使反思近年来的改革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对今后改革思路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第二节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1、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最基本的,后两者受其制约)·划分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权责的分配关系。·含义:A.中央集权制:社会公共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统治。<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美国>B.地方分权制:国家管理教育的权责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上有各自的权责范围,维持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呈现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法国〉·利弊:A。中央集权制:利:①利于统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从而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②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扶持和帮助;③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根据统一的标准评估和检查教育发展状况。弊:①不顾地方特点强求一致,不利于因地制宜;②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感;③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B.地方分权制:利:①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管理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②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利于地方及时处理有关教育问题,避免出现是事情是中央,提高效率;④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弊:①不易在教育领域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统筹兼顾;②容易造成教育不平衡发展;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减弱,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协作.·注意:(1)两种体制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文化基础;<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式还是地方分权制,有其产生、形成、运作的客观基础,是该国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2)两种体制各有利弊,难断言孰优孰劣;<对这两类教育管理体制的利弊不可偏执一段,不可因为一定时期某些改革的需要过度推崇某一而贬斥另一种〉85

12(3)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解决教育领域的所有教育问题。<更多影响国家教育制度、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事务,对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2、从属制和独立制·划分依据: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含义:A。从属制〈完整制〉:指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不是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我国各级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厅(局)都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在各级政府首长领导下专司教育行政管理>B.独立制〈分离制〉:一般应用在地方教育管理,主要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美国地方学区制〉·利弊:A。从属制:利:①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府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利于加强教育管理权威性。弊:①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社会公共事务,容易使政府在工作安排上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②由于政府首长任期限制,容易导致教育管理上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特殊性,不安教育规律办事,对教育发展带来损害。B。独立制:利:①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干扰;②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弊:①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②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协调发展。3、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划分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含义:A。专家统治制:只有教育专家才能充当教育行政首长.<教育行政首长必须是从事过教育工作且卓有成效的专家〉B.非专家统治制: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执行机关。也有采用专家与非专家想喝喝的方式>·利弊:A.专家统治制:利:①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②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按教育规律办事.弊: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B。非专家统治制:利:①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的发展;②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弊:①易出现不顾教育特点和规律,瞎指挥、乱决策的现象;②教育决策、政策易受到利益集团影响,进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政策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二、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1、历史: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也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85

13·20世纪50年代。①在改造旧教育、公布新学制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公办、私立小学由市县政府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育厅遵照中央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际统一领导。②1954年,《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省辖市内的中学由省辖市管理,县(市)内的中学逐步做到由县(市)管理>。③1958年《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扩大地方对教育管理权限。④1959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公办一般全日制小学由公社直接管理;民办小学由生产大队直接管理。〈逐步扩大地方对教育管理权限〉·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讨论试行。“国家举办的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设置和停办,由县(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全职日初级中学一般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全日制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一般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垂直领导的作用,而对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不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受“文化大革命”印象,原先逐步完善起来的中小学领导和管理体制遭到极大破话,全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混乱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①1978年,修订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中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大政方针和公关规划中央决定,具体教育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利都交给地方〉。③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期管理的制度。由此,“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强调地方对发展基础教育的权责〉·21世纪初以来。国务院确定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①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支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②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③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始终贯彻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的和首要的责任者。〈强化了中央与省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管理和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明确了以县为主的体制,初步划分了中央、省、县义务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地方负责纳入正式的管理体制.〉2、意义:50多年的演变表明,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我国目前确立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1)有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2)有助于发挥社会各界兴学助学的热情;(3)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地方化”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办教育、兴学校,提高全民主的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水准。三、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1、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P59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是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目前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意义表现为量大转变:A.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变到由政府承担;B。把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2、存在的问题:85

14(1)认识不到位;〈对基础教育管理重心上移、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一些县、乡领导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一些地方还没有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或“以乡为主”的旧体制中走出来>(2)矛盾突出+权责划分不清楚;<体制转型本身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之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是非常清楚,易造成管理上的缺失〉;<体制变化,乡镇不再管理,而县还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制转型,未能及时接管>。(3)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致使教育质量出现地域差异,教师队伍不稳定,引起许多不安定因素,阻碍基础教育发展>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权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对基础教育大政方针的导向,发挥宏观指导。eg.提出中小学办学规格和育人质量的基本要求,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协调各地的普通教育事业发展计划,进行各种调控活动etc。〉(2)要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要负责,就要有相应的权限.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教育事业的决策权&统筹权;中心城市和县级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权,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分工管理模式又应是动态的,随主客观条件调整和发展>(3)要注意理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切实保障,农村地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才有基础和可能。>(4)要体现调动有关各方面积极性的精神.〈A。不仅要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的积极性,改善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B。还要发挥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教育系统内外的协调机制〉第三节从学校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之所以要进行适当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激发学校的内部活力,从而使学校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含义: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校长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内有各项工作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我国公办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领导体制;<“权责对等”,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权利。权利主要有:①决策指挥权;②干部任免权;③职工奖惩权;④学校财经权〉;<在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前提下,按照自己办学理念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目标、规划和实施方案;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具体策略;并承担全面职责〉;〈还要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并保证学校教职员工民主参与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2)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党组织仍然居于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保证对各项工作的监督,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主要体现在:①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②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形成坚强的政治核心,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③建立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党、政、工、团齐抓公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并由党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④加强对干部政治和工作作风上的把关;⑤组织对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⑥做好统战工作。>(3)教职工民主管理.<是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条件下实行民主管理、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教职工代表大会有以下职权:①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办学方针、学校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等重大改革方案或措施,并提出意见和建议;②审查和通过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实施方案、奖惩条例及其他重要规章制度;③审议决定有关学校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④评议、监督学校行政领导干部,提出表扬、批评和奖惩建议。意义:①85

15加深对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共识;②体现教职工自身价值,促成学校主人翁意识;③增强学校对教职工的凝聚力。〉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末,岗位聘任制→聘用合同制。1、现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与教职工岗位聘任制不同之处在于:(1)学校和教职工双方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建立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2)在此基础上再签订高位聘任协议,落实岗位职责任务等,以进一步完善岗位职务聘任双向选择。<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职务能上能下,工资待遇随岗而定,利于教职工合理流动,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2、意义:(1)激发学校内部活力;(2)利于鼓励教师多上课、多承担工作任务;(3)初步解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职工对学校的人身依附关系,为自身特长的发挥提供有力条件;(4)利于教育劳动利市场的形成和教师的流动。三、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必须以学校劳动分配制度做保障。1、校内结构工资组成=基本工资+教龄津贴+课时津贴+职务津贴+职工岗位津贴+奖励津贴。由国家规定,按月发放针对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针对学校中层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2、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新机制。〈分配制度方面,除了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外,近年来,许多学校还进行了住房、医疗保健、离退休保险等福利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思路是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新机制,逐步创造条件过渡到社会化运作。〉第四章教育组织机构第一节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一、组织的含义①静态上看,组织就是社会集团,是一个集团内各种关系系统的总和;②动态上看,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模式,是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影响的活动系统。③生态学上看,组织有事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生长体,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动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总之,组织不是人与物或者人与人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二、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组织通过设定共同的目标,在其引导下协调组织成员工作,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形成合力,进而实现共同目标〉〈巴纳德组织三大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2)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组织一方面需要让每个组织成员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鼓励成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合理需要,保证其对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否则组织中的契约关系会遭到破坏,组织分崩离析,那一起到协作系统应该起到的作用.>(3)确定每个成员的位置;85

16〈组织通过分工、建立权利等级链等手段,使组织中成员认识自己所处位置与权责义务。只有清楚认识到才能使成员高效且协调地完成组织任务。〉(4)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有效的组织会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机构设施和人员关系,适应变化而发展。>并非一切组织都具有上述的功能,要使组织功能发挥出来甚至发挥到最大限度,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源分配、信息掌握等方面下功夫>。三、组织的分类(1)按照社会功能所作的划分:生产经营性组织<以解决生存和供应问题为目标的>;政治团体或政府机构组织<以解决社会适应和平衡问题为目标的>;法院、政党等利益团体〈以解决社会统一问题为目标的>;文化组织〈以维护和发展社会文化形态为目标的.eg.学校、教会、博物馆等>。(2)按照谁是受益者来区分:公益组织〈受益者为全体民众。eg.政府组织、军事组织、警察机构等〉;企业组织〈受益者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eg.公司、银行、商店等>;服务组织<受益者为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那部分公众/服务对象。eg.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互利组织<受益者为组织内的成员。eg.工会、学会、俱乐部等〉。(3)按照是否能自由参加所作的区分:自主的组织<人人可自由参加及自由脱离。eg。协会、学会、商会等>;半自主的组织〈人员参加需要一定的资格条件并经由遴选程序,但对脱离组织多无限制,担任成员期间各有明确权责.eg.企业组织、政府组织等〉;非自主的组织〈对参加或脱离组织都有严格的限制,无自由选择机会.eg。监狱、精神病院等〉。综上,学校组织表现出:①不是盈利性组织,不追求直接经济效应,而要继承发展人类文化遗产;〈非功利主义>②属于服务型组织,服务对象是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利益;③主要依靠规范化的手段,将一定的规范、信仰、道德习俗等灌输给学生,要求其遵循发扬。<非强制性>四、组织的管理幅度·含义:组织的管理幅度主要指组织结构的层级及管辖范围.·目的:使组织更合理地设计管理层次、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分类:A。垂直型管理架构:管辖人数少,管理层次多。B。扁平型管理架构:管辖人数多,管理层次少.<最适当管理幅度通常认为7个人最合适,是上司保持彼此间有效沟通的最大数目>·实际中的管理幅度:虽然管理幅度有一定的范围,但组织的性质和任务不同,管理幅度也有所不同。①工作性质明确、简单、固定、易衡量,管理幅度课较大;②工作要求不明确、部属有较多自由处理权、工作责任较大、结果难评价,管理幅度则适当小一些。五、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1、正式组织·含义: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特征: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有正式的公事往来、明确的协作义务等.〈教育领域中的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机构等>85

172、非正式组织·含义: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加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子自己的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虽没有明确的组织边界和固定的组织形式,但对组织的成员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3、两类组织间联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个正式组织不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关键是要处理和协调好彼此的关系,以有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五、组织的基本形式1、概念:组织各要素经过排列组合后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即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织性质、目标、运作方式的不同。>2、种类:(1)直线式组织·含义:直线型组织结构,就是按照管理的纵向层次进行结构排列,由低到高,事权逐级集中,构成一个垂直分叉的金字塔形态线.·优点:指挥统一、权责明确、便于控制、利于监督。·缺点:缺乏横向协调、应变能力较差。(2)功能式组织·含义:功能式组织就是按照管理的专门职能进行横向结构排列.·特点:在领导层下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具体负责某些专门性工作,并有权在本职业务范围内向下级下达指令,下级必须执行。·优点:分工明确,对各项业务工作能进行直接和具体的管理。·缺点:容易产生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不利于集中统一指挥。(3)直线及功能式组织·含义:即直线式与功能式的结合.·优点:行动迅速、专业分工·缺点: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在专业幕僚与业务主管单位之间引起相互抱怨和不合作的现象。〈专业幕僚/行政管理单位的意见建议,必须经过首长或单位主管而下达>(4)委员会式组织·特点:决议与执行分开,决议部分的组织由若干委员会组成,执行部分的组织则跟直线式组织相似。一经决议后,既由有关负责人代表委员会去全权执行。·优点:集合多数人智慧,对问题做出明智判断和决定;同时避免权利过于集中.·缺点:不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且达成的协议往往是多方妥协的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决议;且决议发生偏差而需追究责任时,往往责任不明。(5)扁平的组织形式·特点:结构扁平,组织内尽量扩大管理幅度以减少管理层次,鼓励幕僚人员与业务主管单位及其所属经办人员互相沟通,交换意见.·优点:维护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自尊心;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感。·缺点:管理幅度易超过应有的限度,以致失去有效控制;幕僚、专业人员的设置有时会区域浮滥,甚至冗员。<以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对于学校组织机构的设计起到一定参考作用.>85

18第二节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在我国,1st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央教育部;2n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3rd市、县、区等教育机构。这些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综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庞大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教育行政组织的性质(1)<国家性〉。从教育行政组织与国家行政组织的关系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因此教育行政组织具有国家性,代表国家行使对教育的行政管理权。〈在国家各级行政组织系统中往往都设有相应的教育行政组织,作为国家行政活动一部分,它的设置和活动必须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符合整体的性质和方向,遵循国家法律、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2)〈统领性&依附性>.从教育行政组织的功能方面分析,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专门职能机构,肩负特定使命,发挥主观机构的统领作用;②社会中各种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界人士,国家和政府中所有机关、部门都关心支持教育工作,有的还自发直接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由此教育行政组织则要依靠社会其他的组织发展教育。(3)〈纵横交错的、职权分明的网络体系性〉。从教育行政组织的内部系统方面来分析.纵向上看,①中央、地方各级〈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按规定的权限管理各自区划范围内的教育行政事宜>;②各级中下设若干具有隶属关系层级<在各级教育行政组织中,又根据工作需要划分若干层级,构成内部具有隶属关系的机构系列,共同完成该级教育行政组织的任务〉.横向上看,同级中分设不同部门,担任各自任务<在同一级教育行政组织中,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水平方向的分化,设职责分明、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若干工作部门,每个部门承担该级教育行政组织总任务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任务,在该级领导层的主管下进行各自的教育行政职能活动〉.(4)〈主、客体同一性〉.从教育行政组织的活动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组织既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客体。<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由专门的机构筹划发动,也就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行政组织系统的活动终点是地方各级各类学校,即为活动的客体。>二、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1)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的原则;<依法组建—-法定行政权,权威性〉;〈按需设立——协调平衡人(机构)与事>(2)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的原则;<完整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网络结构(纵向:从中央到地方均得设置相应的教育行政机构,受上级领导,且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横向:同级教育行政组织中,设置配套齐全的各种内部职能机构,和辅助机关,彼此形成相互协调关系)〉;<合理分权——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也是一个统一的权利体系,因而设置教育组织系统中的各种机构实际上也是一个权利划分的问题。权利划分越合理,机构的整体功能越有效发挥。>(3)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的原则;〈精简机构——保证数量、保证质量。(要求一:不设不必要机构,简化层次,调整多余机构人员;要求二:保留高校能机构,增扩必要机构和人员)>;<事权对应——1st有职:规定职能范围“在其位,谋其政”&不重叠范围;2nd有权:赋予相应行政管理权,“有职有权,职权相称",授权大小适度;3rd有责:职权相称同权责一致,有职有权,也要承担相应责任,避免滥用权权力、以权谋私.>(4)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原则。〈适应变革——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承认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对稳定性〉;〈自我完善——变革不是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管理机构的手段.〉三、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及其意义·教育行政机构管理的含义:指教育行政组织内部的事务管理。①广义:指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规划、协调、运用组织内部的人员、经费、财务,以实现对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②狭义: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组织中行政办公室职能范围的各项业务工作管理。<文书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85

19·教育行政机构管理的意义:(1)提高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水平;〈通过有效的管理,决策者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作为客观依据,从而提高决策水平〉(2)提高教育行政活动的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的官僚作风,提高教育行政活动效率〉(3)提高为基层学校教育服务的质量。<教育行政机构对基层学校来说不仅是一种领导行为,更是一种服务行为,不可忽视。>四、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策略(1)必须根据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来转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精简有关机构;<教育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管理职能转换,该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该管的坚决不管〉(2)教育行政机构要根据学校工作的整体性来设置;<避免政出多门、多头领导,视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解决方式1:将有关职能部门适当综合统筹;解决方式2:坚决落实校长负责制,把有关事权放给学校>(3)教育行政机构应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对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进行调节;借鉴市场营销手段调控教学设备、校产等资源;公开招标方式调控学校后勤、科研项目等工作;用市场拨款方式对教学、课程、校办产业等事项进行调配等。<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应力求创新,为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打开新思路〉第三节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变革一、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集权——给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提高工作效率;但权力过于集中易造成个人专断,产生官僚主义,妨碍集体智慧发挥〉;<集权+分权--最重要的是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干部的职权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处理分内之事。>(3)分工协作;〈各机构之间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积极协作,建立良好的横向关系。eg。行政与工会、教导处与总务处、教研组与教研组、班级与班级等需要协作精神>(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学校工作范围很广(包括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人事保卫工作等),因此为了对这些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就要求在学校管理中,有效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使得决策指令准确、迅速下达到执行人员;执行情况效果又能及时反映上去,“上通下达,左右通气">(5)因校制宜。〈每一学校性质、规模、师资队伍情况都有不同,机构设置要考虑到学校具体情况,不可强求一律。>两类组织相互联系、相互职称、共同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发生作用和影响。二、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学校组织的分类:A.行政组织机构;〈为了完成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而设立〉B.非行政组织机构。<为配合、监督、保证学校各项活动而设立>·组成部分:①校长办公室、②教导处、③政教处、④总务处、⑤教研组、⑥年级组。三、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行政机构设置,其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大致上是相近的。一下是我国目前中小学较为普遍的机构架构模式:p82图4-6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加上中学、小学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学校机构设立形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表现在:(1)并非所有中学都设有政教处;〈没有设有政教处的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教导处统筹管理〉(2)绝大部分的小学不设政教处;(3)有些民办学校存在特殊架构;85

20(5)一些学校设有教育科研室〈越来越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设,统筹协调全校教育科研工作〉、心理健康咨询室;(6)一些学校特设国际交流部;<为开展师生的国际交流工作>(7)校办工厂(或校办商店、校办农场)。〈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成立〉总之,目前我国中小学行政机构以一般的形式,也有依学校情况不同而架构的特殊形式。但并不是学校机构变化越多、越新就越好,一切得从学校实际去考虑机构的设置。这也从某个侧面论证了国外有些学者所声称的一个观点,即学校组织具有其特有的超稳定性特征。之所以这样,无疑跟教育活动自身规律有关.当然,学校机构的设立也并非只取决于学校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学校机构的建设。〈eg。“包班制"的出现、学校合并现象出现等〉四、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党支部;②工会、教代会;③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④研究性团体五、学校组织机构需要变革·变革原因: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多样化的要求带来学校组织机构增多,分工愈加具体。由于机构繁多,致使组织看上去严密,实际上反应迟笨,因此需要实施学校组织机构变革,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学校组织机构变革的含义:指根据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学校组织的内在结构、行为、技术等,从而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成学校组织形成新的平衡状态,更好实现学校组织的目标、促进学校组织发展.六、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要素(1)工作专门化;<指组织把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这是纵向上对组织机构进行划分。实质是:一个人不是承担一项工作的全部,而是完成一步骤或一环节〉(2)部门化;〈指通过工作专门化完成任务细分后,按照类别对其进行分组的过程。这是横向上对组织机构进行划分。依据:职能、服务、地理位置分布等>(3)命令链/指挥系统;〈是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从组织最高层扩展到最底层,澄清谁像谁汇报工作.明确每个管理职位上的权和责〉(4)管理跨度/管理幅度;〈即一个校长能够完全管理和监督的中层干部人数。决定要设置多少层次,配备多少人员。管理幅度越大,层次越少,信息沟通更顺畅,效率越高〉(5)集权与分权;<主要指管理权利在各层级的配置程度。我国学校组织机构呈现分权趋势,分权使学校组织更加灵活〉;〈如何授权:①明确任务要求;②规定下属权限范围;③允许下属参与;④授权之事公诸于众;⑤建立反馈机制〉(6)正规化。<指对学校中的工作实行标准化、制度化的程度。正规化越高,意味着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对工作内容、时间手段没有多大自主权;反之,执行者不那么受日程安排限制,对自己工作的处理权限比较宽〉六、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策略(1)经验-—理性策略.这一策略假定个体和群体是有理性的,当资料和经验显示一项变革合情合理,并有充分依据证明这一变革会取得预期成就时,人们就会行动起来。〈偏重于理性的价值,忽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外在权利的支持.客观物〉(2)权力——强制策略.85

21强调把政治或经济的制裁作为发动变革的手段,认为政治的、经济的权力是实现改革的基础,是改革成功的保证,这个策略可能是合法,也可能是不合法的.〈偏重于权力因素,忽视理性、情感等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权力本身〉(3)规范-—再教育策略.认为人是有理性和智慧的,还关心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认为教育变革的关键是实现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激发人的而情感、意志等心理动力,开发人的创造力.〈偏重于情感因素的同时,强调理性因素的价值,但忽视了权力因素。人的价值>七、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四个阶段〉Step1:现实“危机"阶段;<发现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感到需要改革的迫切性,做好改革准备工作:①创造改革条件,人力物力资源;②根据已有条件构思改革基本设想。〉Step2:决定阶段;〈①宣传改革的意义,使有关决策者理解改革设想;②明确提出具体改革方案,包括目标,采取方法;③验证改革设想可行性范围或限度(a.可行性小→退回上一步,继续补充、修改原方案;b。可行性达满意→通过法规手段和舆论宣传推行改革设想)。>Step3:实施阶段;〈实施改革要考虑组织外部的社会大系统;还要把改革的方案转化为可操作程序,具体说明要点;训练相关人员.>Step4:反馈调节阶段。〈把变革的执行结果及时反馈到决策或管理机构,目的:在于控制和调节改革方案>就具体教育改革来说,一般经历6个步骤,提出或发现问题,收集并处理资料,拟定备选方案,优选最佳方案,确定改革行动,反馈评价.八、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模式(1)二级管理模式特点是结构扁平,组织正规化程度较低,信息自由流通,下属参与决策程度较高,实行去安全化管理,以保持最大适应性.,为解决规模过大带来的庞杂的缺陷,可以考虑改变以职能划分部门的做法,实行分部(校区)分段式管理模式。〈eg。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分校制”p89图4—9>九、学校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阻力:①缺乏足够宣传和沟通;〈仅仅下发一份变革方案,颁布变革指令。当教师不知道why、when、where、how,及是否对自身产生影响等各种具体问题时,印发的对变革忧虑和不确定,进而产生的排斥〉②85

22如果变革方案由学校之外的政府或者变革专家制定,造成教师对变革方案可行性的质疑。<心理学上解释,教师倾向于拒绝威胁他们安全的革新;从专业角度上解释,教师把外界发起的变革看做侵犯他们权能所及领域〉·对策:①教育和沟通;<用以应对信息失真或者沟通不良的阻力。目的是让所有人了解变革的原因、内容、步骤、目标〉②参与与投入;〈用以应对个体抵制外来制定的变革。变革决策前,把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吸收到决策中来,听取其对变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消除变革恐惧和抵制>③提供便利和支持;〈提供一些列支持性措施来减少由于资源不足导致的阻力>④协商和同意;<对某些态度非常强硬的变革阻力(如中老年教师的抵触),通过协商谈判来获取其妥协和同意.不过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所有变革阻力,否则成本太高〉⑤制度支持.〈采用带有一定强制作用的相关制度(如规定抵制者扣薪等),迫使接受变革,执行变革。见效快,但容易使人口服心不服,抵制情绪,用起来要小心谨慎;即使要使用也要配合思想教育工作。〉第三篇教育政策和法律第五章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实践教育政策指导、约束检验、深化&丰富第一节教育政策概述一、什么是教育政策·概念: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用以指导教育时间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分类:A.从层次上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B。从发挥的作用分,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C.从对实施对象产生影响分,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D。从其内容上分为,各项部门政策。二、教育政策的特点(1)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制定政策就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政策>(2)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保持相对问题,不随意变动,否则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起阻碍作用时,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完善。〉(3)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一些设计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全社会参与讨论。>(4)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教育政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5)不具强制性.<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人们的表率作用、组织约束、舆论引导等途径实现,一般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说其不具有强制性,并不是说教育政策不要执行,而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和对违反者的惩戒过程中,他主要依靠宣传教育的手段,而不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联系:(1)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的依据;<很多教育法律条款都是从较为稳定、顾全大局、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为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和条文化>;(2)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下来,又会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和制约.85

23<以后任何新的教育政策的出台都不能与教育法律相抵触,不允许违反法律的教育政策的存在;如若两者发生矛盾,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eg,我国教育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教育政策教育法律依据影响、制约·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法律:特定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eg.《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政策:政党or政府机构(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以规范性的法律条款文件形式出现并有专门的法律名称。政策:以决议、决定、纲要、指示等形式(3)实施方式不同;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违反会受到惩罚和制裁政策:主要依靠宣传教育四、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1)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在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中,政治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教育政策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教育政治学.eg。政治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的修订等>(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表现为: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政策早已制定,迫于经济因素无法实施);②经济实力影响方案的选择(发达国家选择10-12年义务教育,发展中6—9年义务教育)。>(3)教育因素。A.教育的传统因素;B。教育的现状因素。;〈如果教育水平低,政策目标就职能建立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第二节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一、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四环节〉(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又称为教育政策问题诊断,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政策评价资料,对教育政策问题的存在形式、范围和性质进行系统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过程>;<途径:①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教育政策问题;②通过研究信息提出教育政策问题;③通过预测分析提出教育政策问题。>(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教育政策目标是对教育政策活动的方向和水平的具体规定,是整个教育政策活动的立足点〉;〈目标设定考虑四因素:①方向正确,符合国家总方针政策;②抓住要害,选准突破口&时机;③适度,不可过高;④具体,可操作性。〉(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方案拟定注意:①方案可行;②估计全部正负效果,提出解决对策;③数量化;④提出2+方案供选择;⑤专家参与,保证科学和合理性。>(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方案时,需要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深刻理解,同时对教育条件充分认识。选择教育政策要考虑到政策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这也是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二、政策制定模式的含义1、概念:政策制定的模式是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临的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在于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目标的达成〉;<学者将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模式分为8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85

242、其中三种模式:A.理性模式·含义:理性模式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金丝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效率是理性模式的最终目的〉·步骤:①确认可操作的政策目标;②准备完整的政策方案;③建立各种价值标准及社会资源;④预测每一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⑤估计每个方案的净效益情况;⑥比较每个方案的优劣次序;⑦制定出理性和优化的政策方案。〈虽然按照理性模式可以制定出最优化的政策,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a。指导所有的社会价值及重要性;b。指导所有可能的政策方案;c.指导每一政策产生的结果;d.能估计政策方案所能得到和失去的社会价值的比值;e。能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批评:①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即不存在整个社会共同认定、追求的价值目标;②由于环境不断变化,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③资料难以收集齐全。<美国学校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产生拜仁学生逃离学校的消极后果,暴露了理性模式过于以来量化推理和注重经济可行性,而忽视如政治可行性等方面的可行性因素。〉B。渐进模式·含义: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认为一种和以往政策越不同的方案,就越难预测其后果,也越难获得大众支持,其政治可行性也越低。因此只要根据以往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发展、小范围调整就行。〉·优点:①政策制定较为稳妥可靠;<决策者不必花太多时间调查寻找所有政策方案〉②决策时目标较单一;〈只要注重纠正减少现行政策缺陷即可,不必做整体上调整>③执行起来阻力较小.·缺点:属于较保守的模式。<渐进模式主要用于变动不大的环境,用于对总体尚好的现行政策的补充和修改,当环境发生巨变,需要对政策加以彻底修改时,会难以下手,有时甚至成为前进的障碍>C.团体模式·含义:又称为政治协商模式,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按照团体模式理解,政策就是团体之间在目标与利益的冲突中达到一种平衡〉;〈政治协商模式中的均衡点取决于各个团体的相对影响力(成员多寡、财富多少、组织力量强弱等)〉·教育政策制定:因为教育设计到社会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团体模式常运用于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其政策代表不同利益的团体斗争、协调、妥协的结果。(3)进行学制改革的决定。85

25〈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制改革作了新规定,内容包括将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将业余教育列入学制、设立工农速成中学等〉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管理政策从1957年到1965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了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配合这一目标,中央政府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政策:(1)确定党的教育方针;<针对当时一些学校不重视政治教育的倾向,195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2)划分教育管理的权限;〈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管理强调集中统一。随着教育事业发展,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端显露出来,针对这个情况1958年8月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根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3)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各类学校一哄而起失控现象,教育部颁发《教育部直属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60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中学50条)、《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40条)〉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管理政策这一时期受错误思潮影响,制定的教育管理政策不仅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反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陷入极度混乱的境地。〈这时期出台的教育管理政策:将教师队伍的大多数定性为基本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要求加强对世界观的改造的教师管理政策;废除升学考试,实行推荐入学的大学招生政策;“四个面向”的毕业分配政策;工宣队、军宣队等接管学校的学校管理政策等〉四、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重大影响的政策:a。科教兴国;b.恢复高考和出国留学;c.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d。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e。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f.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g.教育投资多元化等.·重大教育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成为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纲领性文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背景下,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政府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导向.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以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3)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依法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努力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义务教育;(5)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扩大高中阶段的入学机会;(6)加强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切实维护考试录取工作公平公正;(7)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大资助工作力度;(8)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9)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努力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10)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建立健全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第四节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85

26教育管理实践教育政策指导、约束检验、深化&丰富从上述建国以来教育管理政策中看出,教育管理工作与教育政策管理十分密切.教育管理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教育政策又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一、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指导约束;导向作用的大致体现〉(1)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eg.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当时“文革”结束后的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提供了完整的思路,即从教育体制入手,在加强宏观管理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2)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再教育领域存在各种需要调节的关系,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依据教育政策加以理顺。eg.针对长期教育发展中心过分偏向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偏重,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状况,依据教育政策逐步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高等教育收取学费的政策,从而推定计划内教育拨款向基础教育倾斜,推动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育质量提高〉(3)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eg。《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等规定,促进我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带来教育的大发展〉(4)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具有调控的作用。〈有关部门落实课程修订方案,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制度,体现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影响日益加大〉二、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检验完善;八项成就〉(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初步确立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2)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民办教育得到迅速发展;(3)扭转过去在教育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局面,初步形成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新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分到地方,极大调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初步打破了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已有数百所普通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体制框架正在形成,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得到相应提高;(6)改变了高校招生和毕业就业方面的“统分”状况,完成了高校招生收费冰柜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逐步走向自主择业的新体制;(7)开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了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和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以及各类教育的统筹改革,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8)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的活力和教职工的积极性。上述成就说明,近年来我国所出台的教育政策绝大部分是有效的,符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同时也是经得住教育管理实践检验的。三、教育政策与校长工作教育政策对每一位中小学校长的工作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政策是校长取得主管学校资格的重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校长负责制”、审议机构的“校务委员会"的设定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意味着校长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有助于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2)教育政策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85

27〈eg.针对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家中学业负担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并提出解决的八点要求P108>(3)教育政策引导和启发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政策对于校长制定正确的学校制度,摒弃错我的学校制度,有明显的指导和启发作用。eg,以罚代管的不合理>还应当注意,政策作为宏观的、方向性的指导并不是彻底规定所有校长工作,校长在执行教育政策时,必须因校制宜,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教育政策的各项管理规律.四、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错位<认识与实践的不同步性>(1)有了政策,却不去执行,即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些校长漠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凭借经验和主观意志管理学校,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eg。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乱收费高收费现象等>(2)有了实践,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即教育政策的滞后。〈一些新的改革方案出台,且取得成效,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结果不了了之〉;〈eg.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一度只讲求发展速度,对于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规范要求,造成办学效益不高,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第六章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第一节教育法概述一、教育的法治化教育的法治化,是伴随着教育的国家化进程而深入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数量不断增加;②法院系统越来越多参与审理教育方面的案件,使大量教育问题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解决。(2)通过教育立法协调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有效进行教育管理;<现代教育体系越来越庞杂,通过教育立法,在教育系统内部确立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使得教育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规范、有序,达到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效益〉(3)通过教育立法明确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规范教育行为。85

28〈明确主体各方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把教育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四、教育管理:走向法治教育管理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A.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因素;B.管理者本人因素<管理能力、个人风格ect。〉;C.法律规范约束。虽然在众多教育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个人魅力和能力往往成为关键因素,但当今世界教育体系正越来越服从于日益增多的法律规范。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但对于关于管理活动已经有一些明确的规定<《教育法》对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规定;《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管理原则等〉,我国教育法制不断健全,教育管理活动必将越来越多接受法律规范的调整和制约。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行政一、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是同教育的国家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现代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西方国家:教会势力曾经是控制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尚未确立起国家办学的主体地位;直到为了顺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逐步有意识通过立法收回教育事业的领导权,以行政手段统一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中国:与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相适应,很早就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隋唐(国子监&国资寺祭酒);清末《癸卯学制》各级各类学校大发展、1905年始设学部统辖全国教育行政机关,并入国子监;辛亥革命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制虽几经变革,但国家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二、教育行政机关·含义:教育行政机关,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分类: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中省一级--各地教育厅(局/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教育局(教育委员会)三、教育行政行为·含义:指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主体:教育行政机关;sth:行使职权、组织管理教育事务〉·特点:(1)由教育行政机关做出;〈主体不能是其他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可以使教育行政机关直接作出,或是依法委托其他社会组织作出。〉(2)是教育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履行其行政职责的行为;〈工作重心不是民事活动,必须是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领导、管理,以促进教育事业顺利发展〉(3)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教育行政行为具有法律意义,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规范教育领域的各项活动,对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四、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以下从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角度分析教育行政行为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1)教育行政立法;〈含义: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主要针对具有全局性的具体教育管理问题而制定eg。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等>〈特点:①实施教育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eg。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省一级政府或较大的市政府);②依照严格的程序制定(一般经过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发布、备案几个环节);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规章是教育法的一种形式,具有教育法的效力,但也有很强的从属性。>(2)制定其他规范性教育文件;85

29〈具有教育行政事项管理权的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在自己的全县范围内制定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但不可自主规定法律后果,不可自我设定强制手段>(3)教育行政监督检查;<对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目的:了解学校等教育机构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贯彻国家教育教学要求、完成教育教学等方面任务的情况;内容: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学校卫生工作或体育工作的监督检查等〉(4)教育行政许可;<含义:指教育行政机关应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等形式,依法赋予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从事某种教育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环节:申请、审查、颁发许可证明。eg。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乡政府对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缓学、免学的许可,需要首先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缓免学的申请〉(5)教育行政处罚;<含义:指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违反教育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遵循原则:处罚法定、一事不再罚、公正、公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既要对违法行为制裁,又要保护被处罚者应有权利〉;〈形式:申诫罚、能力罚、财产罚、救济罚等〉(6)教育行政强制执行。<含义:指教育行政机关对拒不履行教育法义务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目的: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教育关系主体权利的实现〉;五、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了有关教育的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相应的行政法律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登记注册制度<幼儿园等>有组织机构和章程;合格教师;场所设施设备;资金经费稳定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学校的设置就开始进入法治化的轨道。为了使学校具有权利主体能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教育法》对设立学校的条件做了明确规定p120;除了要具备基本条件,还要履行一定程序p120。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8条对学校权利做出以下规定:>学校行使权利时,也要合理合法,不能侵害学生合法权益(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学校义务应该及时履行,放弃义务就构成了失职,须追究相应法律责任(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我国《教育法》第29条规定的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85

30(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法律上,教师两种身份:A。普通公民,享有普通公明的权利义务;B。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教师两个角色:A.管理者,于学生而言;B.被管理者,于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而言>·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如下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学生的而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和最低要求。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创造条件,能够使教师充分享有权利,同时监督教师全面履行义务.>四、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国家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我国1993颁布的《教师法》对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做了规定。1、教师资格制度·含义: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证制度。〈基本要求,前提条件>·自身素质: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③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所必要的身体条件;④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法定认可:①认定教师资格,本人提出申请;②不同教师资格分别有不同认定机关认定;③认定机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2、教师职务制度·含义: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的教育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内容包括:①教师职务系列〈高等、中专、中学、小学、技工5个系列〉;②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教师资格、相应学科专长、教学研究能力等〉;③教师职务的评审85

31〈依据申报者的职务相应的任职条件〉.3、教师聘任制度·含义: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资源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注意:①聘任教师属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②双方完全平等自愿;③聘任教师有任职期限,聘任期满双方自主决定是否续聘。五、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角度,学生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受教育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以维护受教育者这一基本权利为前提>(2)受教育者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教育法》规定学生的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3)中小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注意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六、学校收费管理教育事业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学校是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决定了学校教育活动的非营利性.《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不得将办学作为牟利手段,但可以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获取部分正当合法收入,以用于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eg。学费、杂费、住宿费等费用对于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情况下的有益补充>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现在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问题都有相应规定。P125七、学校事故预防与安全管理·学校事故的类型:(1)从诱发学校事故的主体、成因来看:①与学校设备设施有关的事故;〈设备设施不全,或老化;建筑物塌落;火灾等>②与教职员有关的事故;〈教职员故意/过失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③与学生本身有关的事故;<课外活动或休息时期,嬉戏/打架造成的人身伤害〉(2)从学校事故发生的时间、场合来看:①运动伤害;〈体育课、课外活动中由于器械或者老师指导不当〉②课余伤害;<课余时间在操场、走廊、楼梯,由于自己不小心or他人推搡>③课内事故;<上课时期,由于教师疏于管理or其他因素引发>④校外活动事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所发生的事故>⑤上学or放学期间发生的伤亡事故.〈上、下学期间在校内or进出校门时发生的事故〉·学校事故的特征:(1)后果的严重性;〈身体&心灵伤害;且造成社会影响,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造成冲击〉(2)原因的复杂性;〈事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难以控制>(3)处理的特殊性。〈学校承担人才培养重任,处理学校事故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重要性,保证其顺利进行,要在事故中认清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动辄将学校拖入纠缠不清的事故中〉85

32·学校事故的预防:a。学校必须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人身安全;b.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c。<硬件>体育场地和器材要符合卫生安全要求,〈软件>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适合学生生理、体质。d。学校的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进行安全监狱,并提供安全保障措施;e。学校应建立卫生制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并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健康资料卡片或者健康档案;f.对于残疾、体弱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注意女生生理特点,对体力或室外活动应该做出适当安排;g。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处理伤病事故的医疗用品等。·学校安全管理:针对在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事故,重在预防。教育部会同公安部等十部委还联合颁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1)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为学生人身安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2)建立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当成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健全门卫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和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等,对学生用餐、用水、用电住宿、医疗、校车等方面制定严格规范,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3)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大型集体活动、体育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做好晚自习巡查、放学交接工作、对学校人员资质、场地使用严格把关,关注特殊体质和心理异常的学生>(4)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在开学初、放假前,针对性开展实验器皿、用电、消防、人身防护等安全教育活动,组织事故预防演练,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第四篇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第七章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第一节领导者与教育领导者一、领导的界说有关领导的界说均包含了三层基本含义:(1)领导是一种过程;(2)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手段〉(3)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目的〉中国学者强调的是人、过程、组织目标三个基本要素;而西方学者关注的是人、过程、系统三个基本要素。我国学者注重定义的完整与严密;西方学者通过对领导的种种表述,反映不同领导理念。二、领导者的角色85

33领导者是组织中领导活动的主体。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一个领导者往往担当多方面重要角色。尽管在不同社会组织中,或在同一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领导活动重心会有所改变,但必须担当三种基本角色:(1)组织发展的导引者;〈时代意识+管理思想,客观分析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条件,审时度势,不失时机提出组织发展方向,通过影响组织成员,引导其认同组织发展方向,共同参与规划组织未来,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目标及规划>(2)组织运行的指挥者;<在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确定后,组织实施既定目标和规划过程中,领导者要对组织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全面协调统筹组织活动>(3)组织沟通的促进者。<①对内:沟通是确立组织目标、制定组织规划的前提,也是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加强组织内部各部门、成员之间联系交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从而使组织内部思想统一、分工合作协调、组织活动有效;②对外:及时将组织的目标、组织成绩传递给公众,并促使成员了解社会对组织的期望要求,意识到自己社会责任,提高工作积极性自觉性>教育组织领导者不仅要担当三种基本领导角色,还需要担当起组织示范者的角色,在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楷模。<这是由于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事业的原因>三、教育领导者的分类与领导环境的差异·教育领导者的分类:(1)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首长;<中央教育部部长、地方教育厅厅长、教育局局长etc。〉B.学校是办学实体,是行使育人职能的专业化组织,专业化较强,科层化较弱。A.教育行政机关是专门代表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管理机构,是行政性组织,科层化倾向较强。(2)以学校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者。·科层化、专业化的差异体现:(1)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分工来看,A.设置比较齐全,人员分工精细化、专门化;B.相对简单,尤其是一些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国家,学校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各层级权限范围明确,不得随意超越;B.虽设置若干层级,各层权限也有所划分,但这种层级和权限的划分有时比较模糊。〈eg.涉及教学业务时,该学科教研组长/资深教师意见最有权威,校长要尊重〉层级权限严格明确vs.层级权限较模糊(3)从组织内部的沟通方式来看,A.最常见命令与服从、汇报与批示;B。虽然也有命令与服从、汇报与批示,但对于学校教学研究类的活动更适合采用磋商与探讨、征询与建议的沟通方式.命令与服从、汇报与批示vs.磋商与探讨、征询与建议(4)从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来看,A.人员行为的规范化、程式化,其工作规章意识较强,工作行为带有非人格化倾向;B。虽然也有各种规章制度,但作为专业化组织,其员工工作行为较为灵活多变行为程式规范化vs。行为灵活上述A.的组织环境与B.的组织环境种种差异,使得教育行政机关首长与学校校长在面对种种不同领导环境下,要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或策略。第二节领导理论与教育领导者(20C开始)一、领导特质理论<静态描述〉·概述: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通过科学的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人格测量etc.〉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缺点:但这类研究意义不大,无法通过一套实际可行的方法鉴别出所有这些特质,也无法将此作为划分教育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依据。因此,领导的特质研究职能作为选拔领导者时的一种参考,而不应该过于突出此类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二、领导行为理论<动态研究〉·概述:85

3420C30年代末,莱温等人进行了有关领导方式的研究,对民主型、独裁型、放任型3种领导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民主型优于后两者.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开发领导行为描述问卷(LeaderBehaviorDescriptionQuestionnaire,简称LBDQ)颇具代表性。该量表用以测量领导行为的两个基本方面:主动结构〈指确定领导自身与成员的关系以及建立界限分明的组织模式,确定沟通渠道和程序方法的领导者行为>、体谅<指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建立信任、友谊、互相依赖、互相尊重的行为〉。两种领导行为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可以并行不悖。〈高主动结构+高体谅=理想的领导行为>在教育管理学界,有关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颇多,对于认识和改进教育领导者的领导行为都有一定的帮助。·代表:菲德勒的理论最早提出,也是影响最大。将领导方式分为两类:工作取向&关系取向。设计了最难同事者问卷,来测量领导者的领导取向<消极词汇描述→工作导向型领导;积极词描述→人际关系导向型领导〉.接着提出三种主要的领导情景变数: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利〈以此排列组合将领导情景分为8种类型〉。得出结论,a.在有利的领导情景中,工作导向型领导更有效;b.在居中的领导情景中,关系导向型领导更有效;c.在不利的领导情景下,工作导向型领导更有效。〈除菲德勒外,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等都对权变理论的形成发展做出贡献。〉四、道德领导理论20C后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新兴的领导理论应运而生<学习型组织以及如何领导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转化式领导理论、人的性别领导理论、一系列巨变时代的领导思想等〉。但诸多针对企业组织领导,不适用于教育领导实践。其中萨乔万尼的到的领导理论相对适用于教育领导实践,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对一系列学校领导关键问题的重新回答:·Q1:学校的本质是什么?A。传统回答:组织。<侧重于依赖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参与管理与“权利”的分配和争夺联系在一起〉B.道德理论:学习共同体.<看重目的、信仰、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成员相互依赖、对社会的承诺等方面建设;参与管理与组织的信仰和成员间的承诺相联系>·Q2:校长拥有哪些领导权威?孰轻孰重?A.传统回答:三种领导权威。a。科层权威;<源自于校长职位权力和学校的等级制度〉;〈体现:对教师的监督与考核〉b。心理权威;<基于校长人际技能和激励技术〉;<体现:了解教师需要并满足其需要,以换取教师良好工作表现〉c。技术-理性权威。85

35<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现: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找出教学工作最佳路线,并在教师中推广>①校长事务繁重,无暇顾及每位教师变化的需求;②可用来激励,作为交易的资源不多;③只重视交易没有信仰、承诺的教师不能完成教育使命。B.道德理论:揭露b.c.缺陷〈人们对a.已经明了其弊端〉+扩展传统领导权威+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b.心理权威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更多是技艺知识而非科学知识,技艺难以标准化,“科学”无法解决。c。技术—理性权威问题拓展传统领导权威:专业权威〈教师依据共同的社会化、专业价值观、认可的实践原则以及内化了的专业精神对环境召唤做出回应〉、道德权威<来自于学习共同体的工效价值观、信念、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力量〉综上,传统领导权威是传统领导的工作维度,拓展的领导权威是道德领导的工作维度.鉴于学校所担当的育人使命,学校的领导理论必须将道德领导至于首位.·Q3:校长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校长应作怎样的角色定位?既然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校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共享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途径:可以通过建树目的实现。建树目的vs.确立目标:<区别>①确立目标是校长一人高见,众人服从;建树目的是校长主导,校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强调共享性。②确立目标与技术层面相联系,属于领导活动起始步骤,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建树目的是与文化精神层面相联系,贯穿于领导活动始终,不是一次性的领导活动。③确立目标是为了让教师按既定标准路线完成任务;建树目的是让教师树立共同信仰,自主把握工作准则,根据信仰和准则自主选择工作路线。第三节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和沟通行为一、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1)广义:泛指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事务性的,无论是全局性的还是局部性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均可包含.(2)狭义:一般仅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分,居中的决策〈根据上级的权威知识和要求而做出的决策。重在“执行”上级指示,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一方面决策要反映上级的指示精神,另一方面要力图使组织成员能够接受决策内容。对领导者的协调及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请求的决策<因组织成员的要求而进行的决策。但请求决策越多a.反应组织本身不健全;b。反应领导者预见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薄弱〉、创造的决策<是领导者旨在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发展而进行的决策。往往反应领导者的才能和胆识>.(2)依据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分,程序性决策〈指对一些重复出现的例行事务的决策,对决策的过程可作程式化处理>、非程序性决策<指对复杂的、没有先例的新问题的决策,决策过程没有明显的程式可以依据〉.(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分,积极的决策〈对决策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索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决定>、消极的决策<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做任何决策>。(4)依据决策所涉及的层面分,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5)依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分,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6)依据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分,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7)依据决策是否运用计量手段分,定量决策、定性决策。二、古典决策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85

361。古典决策理论对决策及决策过程的描述是建立在下列五个基本假设之上的:①决策的目标是给定的;②决策者必须审视所有的可能方案;③决策者必须审查所有的方案结果;④决策者可获得完整的信息;⑤决策者是理想化的〈决策者具有很强的贮存、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2.古典决策理论存在的问题:①组织的决策目标常常不是预先给定的;②不可能审视所有的可能方案;<存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或潜在的方案〉③审查所有方案的结果不可能;〈基于不可能审视所有方案>④不可能获取完整的信息;⑤不具备超凡智力和能力。〈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西蒙的决策理论:西蒙和马奇正是在分析批评古典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决策理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充满新意的阐述和论证:(1)有限制条件的最佳决策;〈由于不存在古典决策理论中的最佳决策方案,因此可以寻求有限制条件的最佳决策,也称为“满意方案”>(2)满意方案;<满意方案与有限制条件的最佳决策是一致的>(3)压力和决策的关系;<压力的程度与决策所涉及的重要性程度成正比。压力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有效决策的产生〉(4)程序的合理性。〈合理的决策方法能使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保证决策效率的提高>三、员工参与决策的原则与方式·原则:布里奇斯与欧文斯等人研究发现,教育领导者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以下三个原则至关重要:(1)相关原则;<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2)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3)权限原则.〈参与者做出决定后是否有管辖权,如不交予其执行,影响其情绪参与下次决策>·方式:(1)照会式;<教育领导者将某决定意见告知有关教职工,不存在征询意见,有打招呼含义>(2)寻求意见式;<教育领导者就某一事项主动征询教职工意见,集思广益,以做决断〉(3)民主集中式;〈先民主,后集中。先广泛听取意见,后由领导者决定>(4)议会式;<对于要决断的问题若在充分讨论基础上仍不能达成共识,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5)参与者共同决断式。<对于要决断的问题,必须在每一个参与者均同意后才能决定〉四、教育领导者与组织沟通·教育组织沟通基本要点:在教育组织中,正式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组织沟通的促进者和统筹者,教育领导者应当注意把握好正式沟通的基本要点。巴纳德认为基本要点可归纳为7方面:(1)每个组织成员明确了解组织沟通渠道和路线;(2)正式沟通渠道通达每个组织成员;(3)沟通渠道尽可能短而直接;(4)沟通线路应经常加以利用;(5)领导者是沟通的中心人物;85

37(6)组织正在运作时,应确保沟通线路不被打断;(7)每项沟通应被认证。〈即沟通者是否有权作某项沟通应该加以确认>·局限性:(1)静态描述;〈主要是对如何构筑组织沟通网络的描述,而忽略实践中的动态现象〉(2)没有涉及外界沟通;<只局限于组织内部沟通>(3)忽略非正式沟通;<主要着眼组织正式沟通,但实际中非正式沟通不可获取,骑着补充作用,在教育组织中显得特别突出〉第四节教育领导者的管理古代:并没有对教育领导者管理问题统一规范;近代:各国政府才开始对教育领导者管理有比较稳定看法,并通过法规或其他形式统一和规范起来;现代:各国政府都建立起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领导者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育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一、教育领导者的甄选由于一个人的领导才能不仅得于书本知识,更主要得于领导工作实践,候选人的行政领导经历往往都被作为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行政领导经历通常指候选人的胜任经历或成功经历。也就是注重以往的领导成就和业绩。但领导总会提升到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使得领导者陷入尴尬境地,即彼特原理.这就告诫人们,甄选领导不能过于看重候选人以往成就,且任何依据单一条件来挑选领导者的方法都不太可靠。二、评价教育领导者的取向世界各国建立比较完整而科学的教育领导评价制度的历史并不算长,多数发达国家多在二战后逐步建立起来.我国教育领导者评价制度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虽近些年在校长评价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但要真正建立其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者评价制度,需要对有关教育领导者评价的思想基本选择做一番理性思考:(1)评价取向选择;〈两种评价取向:以“督”为主、以“导”为主〉;<过去,我国基本以“督”为主,因为①我国尚未有严格意义上的领导者评价制度,而只有考核教育领导者的概念;②由于“督"比“导”简单,而“导”对评价者素质要求更高>;〈要“督"与“导”有机结合〉(2)评价目的选择;〈评价目的选择决定了评价取向选择。A.如果把评价目的定位在决定教育领导者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上,导致了教育评价取向重“督”轻“导",甚至有“督”无“导”;B。如果将评价目的定位在改善教育领导者工作,进而提高教育组织工作效益,则反之>;〈改进领导工作,进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益应当成为教育领导者评价的基本目的〉(3)评价者选择;<我国教育领导评价工作通常由组织人事部门or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其他部门来实施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同时应对评价者进行专门培训,保证准确与科学>体现评价者主观能动作用,比较能够体现评价者专业评价水平我国常用,注重群众性(4)评价方法选择.<问卷调查评价法、座谈调查评价法、面谈评价法、工作观察评价法〉三、我国教育领导者的培训制度完整的教育领导者培训制度,应该涵盖中小学校长培训+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培训。·校长培训制度的建设与发展:1989年12月国家较为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不仅对校长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方式做了规定,而且提出搞好培训工作的五方面措施。这一文件是我国致力于现代校长培训制度建设的标志。经过一时期努力,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具体标志:a.制定了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基本目标;b。编写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c.加强了培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培训校长的师资队伍;d。建立了培训与任用、考核挂钩的政策制度。85

38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在1997年前后基本在全国实现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1999年教育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的形式,发布《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校长培训工作由此获得更加专门的法规保障,从而使校长培训更趋于规范与专业,也标志着我国校长培训工作已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培训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曾经出现,教育领导者培训的失衡现象,对教育行政人员(除校长外)的培训失衡(少),处接受一般党政干部培训之外,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对口的培训。失衡造成的后果:当校长面对观念陈旧或思想片面的上级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听从上级领导指挥有时会成为一对矛盾。随着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导者培训的失衡现象已经受到政府关注,并在“十五”期间逐步得到扭转。2001《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明确将教育行政机关领导列为重要的培训对象,提出了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培训的具体任务与要求>;2005年专门组建了一个对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的专家组织,即“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以保障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的培训质量;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对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的培训提出更为清晰、具体的要求;同时在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的专业发展方面做出了明确。四、校长职级制的试行弊端:①强化校长官本位意识,淡化专业领导者角色意识;②区县教育局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现象;③按行政级别分等,导致校长职能单向流动;④行政级别不变动,缺乏激励积极进取的竞争机制。·背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校长负责制的进一步完善,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校长管理制度.〈我国长期试行的是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目的: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励校长积极进取,在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基本要点:①在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脱钩后,重新规定一套校长的职级系列,并规定各级等的比例限额;②制定校长职级工资系列,使校长的工资预期级等相对应;③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④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指标体系;⑤规定考评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成效&意义:(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事业型和责任感;(2)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5)形成了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校长管理制度。第八章教师管理第一节教师管理概述一、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由于教师职业是与学校教育共始终的职业,也由于教师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基本功能表现如下三方面:(1)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为社会培育合格公民。为了是教师准确理解85

39国家教育方针、正确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保证教育工作质量,政府和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教师管理制度和规范>(2)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多种条件作保障,其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因为教师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措施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3)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仅有赖于教师自身终生学习自我完善意识;而且取决于政府和学校为此提供的客观条件。现代教师管理不仅指对教师使用和管辖;还包括为教师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二、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管理的内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教师的激励等几个方面。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事实上,就教师管理的内容细节而言,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性质认识的深化和对教师专业要求的提高,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三、教师管理理论的基础教师管理的实践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管理理念的支配,而教师管理理念的基础则主要反映在政府、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要求的看法和认识.·教师的职业性质:(1)对于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其焦点在于教师是属于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认定教师属于专业人员。(2)反映教师职业性质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方面:①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教育;②教师必须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③教师应有反映其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④教师必须不断在进修。·教师的基本素养:基础性素养: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文化底蕴;时间创生的思维能力专业性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四、教师管理的基本特点A.(1)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体现灵活性特点;(2)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参与性特点;(3)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B。(1)在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一般以柔性管理为主;(2)在权力管理和参与管理上,一般以参与管理为主;(3)在定量和定性管理上,一般以定性管理为主。第二节教师的任用与评价一、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定向师范教育”:由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为中小学定向培养、输送新教师的体制。优点: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所接受的教师职业训练较为集中,其专业思想较充分;使用国家培养新师资计划的需要。缺点:中小学的新师资来源过于单一,师范院校课程宽度深度不够理想,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非定向师范教育”:通过综合大学或其他非师范院校内设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科,为欲取得教师资格的本科或本科后学生提供教育科目和教育实践训练,以此为中小学输送学术水平较高,文化知识面较宽,工作适应能力较高的新师资。缺点: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生专业思想准备不充分等.85

40·我国师资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我国长期沿用“定向师范教育"造就师资来源单一化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对师资来源丰富化、多样化要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为既保证提供足够数量新师资,又满足发达地区对新师资多样化需求,我国政府决定“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我国各级政府在近年来的教师管理改革中,在已经改变师资来源单一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与探索。反映在三方面:(1)部分综合性大学已开始计划筹建师范学院;〈意味着逐渐形成以“定”为主,以“非"为补充的新局面>(2)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依法招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中小学师资队伍,以满足这些地区中小学师资来源多样化要求;(3)一些地区通过对地区内现有的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将重点学校过剩的高级教师调往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使那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获得以往难以获得的优质师资。二、教师任用着眼点的变化完整的教师任用包括:新教师的招聘和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两部分。·新教师的招聘:(1)背景:①教师资格的规范化、教师起点条件的整齐化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无需再去考虑新教师的学历达标等问题.②同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队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于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招聘新教师的着眼点发生了新变化.(2)表现:①甄选新教师的着眼点由静态档案材料转为候选人动态表现;②招聘新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的学科对口转向对候选人的多科要求;③由候选人的单一教学能力转向其教学、科研、组织、人际等多重能力.·职教师岗位聘任:(1)背景:随着我国教育认识制度的改革,中小学全员聘任合同制已得到广泛推行。(2)目的:建立一种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大背景相适应的校内用人机制,以使教师队伍实现动态性的优化(3)表现:①从重资历转向重能力;<教师岗位聘任中不过与看重教师教龄、担任职务历史,而注重教师是否具有胜任现有岗位的能力,达到因事设人的要求>②从重资格转向重实绩.〈不为教师现有的职称所囿,而依据教师工作实绩,必要时可以评聘分离>三、教师评价与教师考核·联系:教师评价和教师考核都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作出判断和评定的过程.·区别: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目标一般指向教师工作的改进与提高;教师考核,教师考核的目标指向教师的去留升降.〈教师极易产生抵制考核的心理,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由此看来,在全面评定教师的表现时,似乎应以视野较为开阔的“教师评价"取代视野相对狭窄的“教师考核”。且在教师评价中,应更多关注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要求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得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四、教师评价的多维性与发展性(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时)教师评价的事业是开阔的,评价指标应当是多维的。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考察评价教师的表现:85

41(1)教育维;<从教育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2)学习维;<从学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表现和成绩〉(3)创造维.<从创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创造精神、才能、成就><这种三维教师评价与以往仅从教育者的角度对教师作单维评价相比,不仅要求评价具有较为广阔的视野,且要求关注教师当前表现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师未来发展的问题.〉托马斯·萨乔万尼<美〉初步描绘多维性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大致轮廓。指出对于任何一项评价指标都应从知识、当前能力、未来意愿、未来发展四个层面加以考察。P159五、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实施评价过程中)(1)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教师的显性工作&隐性工作。显性工作易于记载;隐性工作难以计量。但实际教育教学中需要两种工作有机结合.>(2)定量与定性的关系;<显性工作有一定工作数量,一定工作数量是工作质量的基础,要竟可能数量化;隐性工作难以量化,需要定量分析。两者要结合>(3)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工作结果与工作过程均重要,虽然通常工作结果的优劣与其工作过程的好坏相关,但有些结果并不是其工作过程的真是反应。客观公正的评价需要将两者并重>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一、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教育的组成: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职后培训。·背景:英《詹姆斯报告》&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步入法制轨道标志: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发布.〈对于负担培养下一代众人的教师来说,他需要的知识不可能通过职前培养一次性获得解决>二、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背景:在20C9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谈及“教师培训”or“教师继续教育”的概念<当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制度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制度来推动教师参加职后学习的问题〉。随着教师管理研究和教师培训实践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比“教师培训”概念更恰当。因为两者在目的、内容、机制及取向上均有不同含义与侧重。·目的的不同:节点性成效vs。贯性发展.<节点性成效:“教师培训”常配合使用“班”“轮",追求阶段性、节点性。侧重教师职业生涯中某一个点>;〈连贯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指向长期性、连贯性。侧重于教师职业生涯的一条线>。·内容的不同:部分vs.完整。<教师专业发展含义:指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与掌握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岗位上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并造福人类的过程>;〈完整:教师专业发展至少包含=教师专业精神+教师职业道德与伦理追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承担其完整的内容;部分:而培训只局限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机制的不同:外在驱动vs.内在驱动。〈外在驱动:教师培训追求节点性成效,必然要求有物化的结果衡量,eg.成绩单等.为了保证教师积极性去争取,则需要制定奖励政策,换取奖金or晋升砝码〉;<内在驱动:教师专业发展侧重教师自主自动,强调满足教师工作胜任感和内在专业成长需求>·取向的不同:外塑vs。内生。〈外塑:教师培训的基本取向是通过外力塑造教师的专业素质〉:<内生: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取向是通过主体内生性的态度和昕薇的改变来培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校本教师培训:是一种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其核心是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性化。<即培训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根据本校及本校教师的特点来编制设定,培训者基本有本校教师担任〉。·校本教师专业发展:85

42随着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加深,校本教师培训逐渐被取代。虽然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自主与自动,但仍然需要学校领导者必要的引领。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1)制度保障;要求学校建立一套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正常开展的规则与程序.<什么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明确界定;校本教师专业发展长中近期目标;内容和形式的规定;考核评估、奖惩办法的规定等>(2)资源保障;〈资源在此是宽泛的概念,从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各方面加以考虑〉;<原因:a。不能局限于本校教师内部的活动,需要请校外人员专家教师参与;b。需要一定设施设备、图像资料〉工作业绩:在“员工要求时期”,教师的工作业绩是评估小本教师专业发展成效的根本指标;<利益驱动>动力来源:当领导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由对员工要求向生活方式转变时,学校领导在关注工作表现的同时还将关注教师工作表现的动力来源。<信仰驱动>单一:显性的技术指标,以方便对教师进行考核。eg.出勤记录等多重: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精神层面的元素,eg.认识、承诺等(3)文化保障。<必要性:制度和资源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证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实质性的开展。但这只处于初级水平,需要把教师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依据章行事转变为自觉生活方式,这需要文化保障>;〈两个基本关注:①从单一关注到多重关注;②从工作业绩到动力来源〉第四节教师的激励一、激励理论与教师管理·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理理论阿尔德弗——ERG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格——X理论和Y理论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阿德勒-—权利动机理论·过称型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期望理论·对教师管理:马斯洛需要层次→分析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对应措施调动其积极性;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区分教师管理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采取增加激励因素的比重,调动积极性等。二、激励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激励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是并存的,激励理论可以为教师管理活动提供一种富有参考价值的理性框架,但不能解答所有教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且某些理论的假设缺乏实验结论的支持,有着自身局限性。在将其运用到教师管理时间时,应当避免机械套用理论,应当在教师管理实践中探索激励教师的新思路,创造激励教师的新方法。三、教师激励的策略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以下策略,但其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存在着互相交叉设置部分相互包容。因此需要综合运用.(1)物质激励;〈①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调动积极性;②建立物质奖励机制,对突出教师奖励,鼓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2)目标激励;<设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并与教师当前的工作学习和未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各项工作〉(3)制度激励;<基层中小学校长过校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同时通过建立沟通制度,常与教师沟通,激发教师在工作上、思想上与学校共患难的积极态度〉(4)情感激励;〈学校领导通过与教师谈心、家访等方式与教师建立正式或非正式情感联系,了解他们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使教师心情舒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5)榜样激励;〈通过领导者的以身作则,或通过发现、总结、宣传校内先进人物典型实际,激发教师为效法榜样而奋发向上>85

43(6)信息激励.〈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先进学校,请校外教师来校传授禁言,向教师推荐报纸杂志有关教改信息资料,使教师不断在信息交流中体会社会变化迅速,教育改革紧迫,促进教师产生力争上游的心态>四、教师群体激励·教师激励的基本目的:为了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加速实现学校预定的办学目标。·群体激励必要性:由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改善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以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为基础的。·注意:群体激励作为教师激励的着重点并不意味着搞平均主义,也不主张平均分摊教育资源,而是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激励效应.群体激励的基本原则:既考虑全面,又突出重点。(2)是培养个人还是发展全员;〈骨干教师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但目的是为了通过拔尖教师所起的示范性作用激励全体教师人人争先,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促进学校教学整体质量提高。因此不仅是培养个人,而在于发展全员>(3)是看个人表现还是看团队绩效。<循着“不仅是培养个人,而且发展全员”的思路,评价骨干教师激励的效果就更加要看骨干教师所带领的教师团队所取得的工作绩效>;<学校领导者应当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和谐团队的打造有机结合,a.既要使骨干在任务小组发展中脱颖,又要以骨干是否能带动任务小组作为考核骨干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b。既要让骨干的当选成为一个任务小组全体的光荣,又要使当选骨干意识到个人与团体的关联;c。既要让骨干优先想用优质培训资源,又要使其将所学的回馈团队>第九章学生管理第一节学生管理概述一、学生管理: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概念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计划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旨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这个定义基本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本质,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1)学生管理的主体问题;〈学校是学生管理的当然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在学生管理中,不仅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活动明确规定,在宏观层面对学生进行管理eg。招生制度、学生守则等。教育行政部门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主题,学校负责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各种规定>;<学生:学生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正是其主体性不断形成的过程。学生也是管理活动结果的建构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主体之一〉(2)学生管理的时空范围问题;〈学生管理超出了课堂范围、校门界限、在校时限>;<背景: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教育教学途径与方式的多样化,高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学生学习活动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时间上不再限定在课堂教学时间里>;<弊端:“85

44校内外"的限定过于宽泛,使学生管理工作失去时空界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生管理上无限度责任,不合理不现实.需要在学校生活疆域扩大背景下,进一步梳理各方在学生管理中的职权责〉(3)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问题。<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包容与教学管理之中,eg。学籍管理、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等。但学生管理有很多教学管理所不能涵盖的内容,eg.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生社团管理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并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尽管内容上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在内容上有所交叉,教学管理以任务为分类标准,学生管理以人员为分类标准〉二、学生管理的价值揭示学生管理的价值是多重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价值体现:(1)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管理不仅创设了一种良好的环境,而且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助于其形成良好行为规范、个人品性〉(2)学生管理的社会价值;〈学生管理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发展>(3)学生管理的工具性价值;<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教育教学的完成创设了条件,提供了保障〉;<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4)学生管理的本体性价值。〈三表现:a.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是教育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教育管理活动围绕学生开展;b.学生管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非机械服从他人管理,而是积极倡导学生自我管理;c。学生管理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学生管理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领域管理提供借鉴,从而带动教育管理整体水平提升>三、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学生管理的目标:通过种种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借助量化打分等手段,采用检查评比等方式,迫使学生服从纪律,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畅进行。〈但不能将此作为唯一目标,否则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性精神的培育>·学生管理的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机构,两者根本目的一致,但任务上各有侧重.<教育行政部门:侧重于宏观调控,把握学生总体状况,发现学生管理中普遍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间接管理学生>;<学校:①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统一教职员工的思想和教育行为,开辟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学、管理、自我教育及心理承受能力,为确立其三观打下基础;②制定并执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管理常规和管理措施;③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组织系统esp.班级管理组织、班级管理任务与目标、选派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生常规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学生常规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组织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学生社团管理等〉;<对学生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是并行且交织着的〉四、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英国的学舍制:对小学的学生管理较简单,教师课内是任课教师,课外是学生辅导员,负责照看学生。对中学的学生管理通常采用学舍制和学级制。<学舍制:将学校分为若干学舍,每个学舍设舍长1名,舍长领导若干辅导员,每位辅导员负责一个辅导小组,承担具体学生管理工作。每名学生都由制定教师负责管理,课外发生的也能及时处理>·日本的生活指导:学生管理的许多内容通过生活指导完成。〈由于生活指导涉及面广、头绪繁多,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加以实施。日本建立完备的教师指导体制,教师人人承担生活指导责任;设置生活指导机构,专门负责;配备专门生活指导员和教育咨询员>·美国的家长参与:美国教育行政机构是地方分权,地方和学校负担学生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在学校层面上,对学生管理主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家长的参与实现。近年来美国加强了家长合作,以求达到有效管理学生目的.·法国的教师监护制度:自1983年起,法国部分初中开始进行教师监护制度的试点,随后逐步全国推行。85

45<原则上初中所有教师都可以充当学生监护人,学校教育顾问和资料员也可以,监护12-15名学生至少一年时间。监护老师负责学习安排、学习方法等提供指导,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调节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关系,定期与家长见面等,法国取消班主任,建立教师监护制度.>五、让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学生管理不能只凭经验,不能将学生管理当做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来对待,必须寓育人理念于其中,需要将学生管理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1)建立科学的观念;<观念具有先导作用,完整的观念体系包括:学生观、管理观、师生关系观等,其中学生观是核心>;<封建社会发展历史较长的东方:倾向于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不太尊重学生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服从管理人员命令;西方:倾向于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对待,较尊重学生个体意识和权利,强调自由,自我管理.各有利弊,前者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后者发扬学生主体作用。需要集东西方之长,避两者之短>(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虚拟生活世界〉;〈管理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理解、尊重学生,接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思其所想,不要用成人世界眼光看待,不要用成人化标准要求学生>(3)机构与制度建设。〈机构的构建:①纵向组织机构设置eg。中央到地方到学校垂直管理系统的上传下达通畅;②横向组织机构的设立,吸纳社会各界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设:A。组织机构建成后,需要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其职、权、责,使得机构有效运行;B.制定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其日常行为做出必要规定,使其明确自己行为准则eg。课堂常规、实验操作规则等〉第二节学生常规管理一、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传授知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日常的教务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条件。体现里学习常规管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从时间流程上看,学习常规管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开端管理;<招生:要求提高招生工作透明度,严格执行既定程序,杜绝徇私舞弊>;<编班:①班级规模,人数控制合理,有条件的实行小班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②编班方式,以平行编班为主esp.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设置重点、普通班;适应学生不同兴趣特长的“走班制”〉(2)过程管理;<包括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察、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作业与考核的管理等>(3)终端管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做出不同的安排.升级、留级、跳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尽力避免留级发生>二、生活常规管理:为人处世的奠基性工程(教会做人)(1)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学规、学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积极作用。eg。陶行知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并未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育〉;〈为了提高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性应注意:①注重实际训练,在不断联系和强化训练中形成;②加强经常性检查,通过检查了解自己差距,学校明确改进工作重点;③开展评比,树立典型,提供学习楷模〉(2)生活技能的培养。〈陶行知对此相当重视,提倡加强学生常能训练,即最平常、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分为初级高级两个层级,要求训练的循序渐进>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不仅指身体的发育和思想的成熟,还意味着心理的日益健全.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关心,还要加强心理上的辅导.(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一目标达成需要心理辅导的支持,因为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心理健康状况〉;〈1999年、2002年相继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三类:A。轻微的心理失调eg。焦虑、自卑、孤独、妒忌等;B.各种神经症eg.神经衰弱、强迫症、神经抑郁等;C.85

46严重的心理疾病eg。精神分裂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属于第一类,对后两类做出鉴别,以便及时转交给医疗单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调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主要内容:①学习辅导;②生活辅导;③职业辅导>(3)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班级vs.班集体:班级经营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班集体的建设,因为只有形成了班集体,才能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去成长.<班集体有自身的特征:在目标上,班集体具有定向统一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班集体崇尚集体主义取向;在行为上,班集体倡导令行禁止;在情感上,班集体具有彼此相悦的特征>(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含义:a。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b。少先队是中国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c.学生会是学生的群众组织,要在学校党政和上级学联领导下,在工勤团组织帮助下,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团结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防止两种不良倾向:①纯政治化倾向;<一味进行说教,忽略学生特点>②纯文娱化倾向。<热衷文娱活动,放弃对学生进行必要思想政治教育>·注意:A。将团队会的活动计划与班级计划、学校教育计划、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计划协调起来,提供一定物质条件,配备合适辅导教师,支持和指导开展有意义活动;B.协调好团队会三者之间关系,使之能在更具学生特点、按照教育规律、遵循组织原则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组织职能。(3)学生社团·含义:指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成的课外群众组织的总称。〈对发展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领域,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特涨有重要作用>·管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争取有关教师的指导。(4)非正式群体·含义:指自然形成的群体。·特征:a.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b。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c.其首领是最有威信的成员;d。有一套不成文的,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e。有较强的排外性;f.有比较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85

47·管理:引导其积极发展。二、从班级管理走向班级经营·涵义:指教师或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通过计划、组织、安排、督导和预期等活动,只当而有效地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完成教育目标的历程。·班级管理vs.班级经营:〈班级管理:偏重于制度约束、刚性管理、严密监控,以确保学生不出事,保障教育教学活动安稳开展为准绳〉;〈班级经营:不排除必要的管理手段的前提下,以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成长为其价值追求〉。·班级经营的八大理念:①平等,以学生为出发点;〈一视同仁>②扎根,为学生寻找方向;③包容,体谅学生的差异;④关爱,接纳学生的不同;⑤引导,提供正确的方式;⑥同理,给予真诚的关怀;⑦温暖,营造温馨的环境;⑧接纳,了解个体的差异。·班级经营的内容:班级经营设计人、事、物等各个方面,范围广泛,内容繁多。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班级经营的内容概括不全相同,但以下为共同提及:a.行政经营;c。课程与教学经营;〈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作业的指导、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目的:通过有效的经营,给予学生一个适当的安排,以提升教学效果〉d。班级常规辅导;〈指学生在学校esp。教室生活中的一种规则,eg。课堂礼节、教室秩序等〉;<目的:辅导学生实践日常生活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e.自治活动经营;〈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自治组织,从事自我管理活动。以“班干会”为基本单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f。偏差行为应对。〈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求有效对策,帮助行为偏差学生回归正途〉三、班集体的建设班集体不会自发形成,需要通过全班师生共同努力去创建形成,建设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选派合适的人选担任班主任;<班主任的职业素养>(2)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班集体目标是维系全体成员的纽带,是促进班集体发展的驱动力〉;<注意将目标的激励性和现实性有机统一起来〉(3)建立强有力的班集体的核心;〈建立班集体核心的关键,是培养和选拔好学生干部。>;<终身制or轮换制〉(4)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规章制度对班级成员有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使班级的各项活动保持正常有序的状态.良好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组织管理中,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追求目标〉(1)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意义:85

48①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②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③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④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自觉、自律、自强、自理.认知方面:引导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情感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意志品质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控制、使自我和环境协调一致。行为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修养和自我调节,实现自律化>(2)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途径:一般先由学校或教师向学生统一提出要求,并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养成执行集体组织要求的习惯,逐步地转化为约束自我行为的规范,最终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第五篇教育实务管理(上)第十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含义·课程管理:就是对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制度、课程实施等作出一定规定。〈课程管理就是教育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较为清楚阐明了教学管理的目的、活动内容、性质。但也存有不足,因为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责任,也是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责任,它负责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二、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课程管理的意义:〈加强课程管理,是正确组织和实施课程,提高我国课程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1)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可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现提供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2)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来加强课程管理,可以使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所急需的经费、设备、师资、教材等必要的条件发挥最大效益;(3)有力促进课程系统的顺利进行。〈课程管理属系统工程,因为①课程决策前,需要组织力量对制约课程的社会因素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做出有关课程建设或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手段,是各种课程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③课程实施后,需要对实施状况与结果进行评价,找出与目标差距,以便修改和矫正,使课程系统朝着正确目标继续前进。所以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课程管理,力求各个子系统协同运作、协调发展〉·教学管理的意义:<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学校管理工作者,都应该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部分来抓>(1)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现代学校的教学活动建立在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基础之上,教学场所安排、教学设置提供、教学人员组织、学生班级编制以及课表编排,没有教学管理这一基础,就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2)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85

49<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心地位,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好与否关系到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带动其他工作开展>(3)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虽然离不开科研,但更有赖于教学工作中的锻炼提高。教师主要活动是教学,进行科研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教学,不能本末倒置,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优异的锻炼,加速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4)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先进教学管理手段,推广成功教学经验、科学教学方法,使学校全体教学人员都能提高业务水平,人尽其才,保持学校在较高的教育层次上长期运行发展〉(5)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引导教师全面认识教学工作,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三、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课程管理的内容:课程管理既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又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管理的内容可以分别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部门两个层面分析。〈这里先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分析,学校部门的有关内容后边论述〉:(1)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性作用;(2)组织并领导专门的课程委员会或专家工作小组进行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起草有关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发展规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门的课程审议机构,审议已起草的课程文件;(3)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颁布审定的课程文件,作为有关机构/人员编制教材的依据;(4)实行教科书国定制的国家,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组建和部署有关团体或人员编写统一的教科书;实行教科书审定制的国家,由地方教育部门、学术研究机关,以及专门的研究人员,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文件各自编写教科书;(5)组织、领导课程教材审定(审查)机构对统一编写的教科书或分散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查、审定;(6)向各级学校颁布经审定通过的教科书,供学校采用或选用;(7)监督和检查学校实施课程计划、执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已有的课程方案.·教学管理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所不同的教学管理,但主要有以下〉:(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中心任务,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还是学校在具体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2)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eg.合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组织协调、教学资源供给等,确保学校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校:依靠学校内部的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制度等,保证学校教学正常秩序〉(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不仅要抓好微观课堂的教学工作,也要实施宏观的教育改革。eg.宣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内容、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帮助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关;建立教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4)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学校:做好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推广教学手段技术;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学创新提供信息资料,大力开展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第二节课程管理一、课程管理体制·含义:指国家课程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权限、隶属关系的划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85

50课程管理体制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必将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体现出来。·分类:〈与教育行政体制类型相适应>(1)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中、日、韩、挪威、瑞典等国家曾在尝试建立实行,但随着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多样化,这些国家为了克服其弊端,先后不同程度进行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体制)①含义: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审定统一的教科书,确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②优点: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全国教育整体水平;有利于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③缺点: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办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适应不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2)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美、英、澳、瑞士等曾经长期实行,逐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的干预,制定相对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或课程大纲,加强审定各类教科书,使中央和地方在课程管理方面权限逐步趋于合理>①含义:强调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和统一的考试制度。②优点: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办学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办出个性与特色;有利于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③缺点: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易有时表现出随意性,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和混乱。·总趋势:当今世界上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各国的课程管理体制都在谋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与协调,如此也可以将这一平衡协调趋势成为第三种类型课程管理体制-—混合型.a.一些长期以来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开始实行中央、地方、学校多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b.另一些一直实行地方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则努力实行国家统一课程、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将多样性、灵活性和统一性、原则性结合起来。二、我国新课程管理体系·发展:step1: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表现为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地方和学校缺乏选择的权利,僵化、统一的制度使得千校一面,学生创新能力也难以培养>step2: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才逐步转变思维方式,寻求课程管理上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与发展。1999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程改革目标。〈之所以称为“新型的课程管理体系”,主要可以从课程主管、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三个方面〉step3:目前教育部正将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构成的分级课程管理体制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85

51·“新型的课程管理体系”三方面:(1)课程主管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主管制度。<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发指导性的课程计划、规定国家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央的指导性课程计划,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本省实施课程的计划,规定地方课程>;<学校再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及课时做出具体安排,以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既可以保证国家对课程管理的统一要求,有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自主权,有利于地方和学校积极性的调动及创造性的发挥。(2)课程设置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全国各省市各学校都要开设〉;〈地方课程的管理权限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设地方课程能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学校课程由学校因地制宜进行设置和安排,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形成办学特色>(3)教材选用在统一基本要求的亲体下,实行多样化的教材选用机制。各地可以选用甚至自编教材,开始出现“一纲多本”〈根据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不同特色、风格的多种教材〉、“多纲多本”<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经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部分地区可以自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自编教材>的教材多样化局面。同时教材的审定也已从集中统一的国定制发展成为中央和省级两级审定制,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材多样化,各地自主选用教材有了实现的可能。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新要求的体现,归根结底,是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的需要。三、学校课程管理·含义: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文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实现国家基础教育目标而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的规划、实施、开发、设计、评价的自主管理活动。·更多认识学校课程管理:(1)提升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A。背景: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自上而下,“上级制定课程,学校负责执行”的意识根深蒂固,为了更好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必须提高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增强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便真正将国家课程标准落到实处。B。how:a。一方面,要通过外在力量〈eg.宣传与培训〉唤醒、培养、建构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b。另一方面,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则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主人翁姿态来看待学校课程的组织、开发、建设。(2)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职责(核心职责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首要目标是执行国家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②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需要.<学校必须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3)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基础教育新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学校较大自主权,针对这种变化,学校需要建立新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其相应的要求。85

52制定新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保证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并配以必修课的教学设置来保证;②地方课程要突出本土性和区域性,实施刑事可以是必修课或选修课;③校本课程要从学生和社区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修权利,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第三节教学管理一、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动了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完善。从管理形式上看教学管理系统分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管理:包括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教育局中的中教科、小教科>、教学业务管理机构〈区、县教育局管辖下的教研室〉、教学督导机构〈直接对基层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包括行政〈学校教务处〉、业务〈学校教研组〉两方面;有时会增加教学咨询、审议、监督机构。P203图10-1二、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含义: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具有法制效应和约束力〉·按来源分类:A.国家,主要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学的法规制度、文件、纲要等;B.学校内部为管理叫雪儿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其科学性、合理性是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制定时要从实际出发,讲求科学性;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法律、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精神〉三、教学计划管理·含义: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国家&学校:实施教学计划管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制定课程计划、编制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科书等任务;而在学校里,则主要依靠校长、较大主任和教师来具体落实有关的教学计划管理工作。(1)校长:首先熟悉有关的教学大纲,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计划,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指导;其次也可考虑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范围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跟明确具体的学校教学目标体系。〈使宏观层面的国家教学大纲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学计划有机结合>(2)教导主任:〈是连接校长和教师的中介桥梁,协助校长管理全校教学工作,又要直接领导各教研组的教学活动>应熟悉有关教学大纲,掌握各学科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并对教研组工作加以指导.<一般来说,教导主任应要求各教研组制定出每学年、每学期的教学研究计划,计划包括教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主要项目、基本要求、时间、地点、工作负责人等内容>(3)教师: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课程教学的计划,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多加钻研。<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总之,对学校来说,实施教学计划管理,就是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范围内,通过校长、教导主任和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将有关的各科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组织、落实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四、教学组织管理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85

53(1)抓好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是各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集体,同时也是学校教学行政最基层的组织〉;·对教学质量管理上的认识:(1)要对教学质量有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质量,并要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不能仅仅看待考试成绩,学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创新等〉(2)要从教育学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教与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统一。某种意义上,学生学习质量比教师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学生自学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都应该列入教学质量的范畴,在这些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标准,并订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否则只有教的质量,而无学的质量的局面,高分低能〉(3)教学质量管理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真正出色的教学质量体现在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4)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实施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存在一个质量管理问题。要从单纯教学质量的结果,转向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生预习、听讲、作业、实习、考试等,每一个阶段,每一环节都要提出明确要求,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5)要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学校质量管理工作.主要科目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上课教师+不上课的后勤辅助人员。学校建立一种全员岗位责任制,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奖惩手段,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以上职能说是一种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上的认识,真正的事实模式还谈不上,有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架设计。五、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发展·含义: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教育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所有课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受到一些条件制约,不可随心设计>·分类:(1)个别教学制;<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学校eg.我国私塾.这样教学学习效果查,效率不高;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2)班级教学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17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概括并建立其一套班级授课教学制度。是教学组织形式上一次重大创新,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普及了教育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故逐步被世界各国学校普遍采用〉(3)导生制(又称倍尔—-兰喀斯特制);85

54<18c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需要大批具有初级文化的工人,英国牧师倍尔和教师兰喀斯特在初中教育倡立了导生制.但由于导生制所接受的知识极其有限,所能传授给其他学生学习的就更为贫乏,因此不就就消失了〉(4)“新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19c末20c初,为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影响较大的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针对班级授课只强调各个儿童齐步前进、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的弊病〉;〈利: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扩大知识范围,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弊:未能解决学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问题,使教育的作用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服从于学生自然兴趣,或是让位于机械的作业制定,结果对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带来了负面影响〉(5)小班化教学;<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小班化教学时代〉;<利:师生互动密度大大增加;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因材施教有了条件;课堂教学多样化有了可能;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弊:教学成本提高,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发展中国家推行缓慢>(6)“走班制”分层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走班制形式开始出现。走班制教学,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业程度,通过一定的申请、审批程序,自由选择在学校不同的课上进行学习,已接受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为学生选择性接受教育提供条件>;<有利于学生个别化教学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一种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尝试。但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有其需要学校精心设计,也要求学校根据学校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条件加以组织和实施〉(7)远程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此类教学组织形式得到发展>第十一章德育管理第一节德育管理概述一、德育与德育管理·德育:①狭义:道德教育;②广义: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时间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心理需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以及一系列专门的活动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学校德育的标准和任务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对德育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对德育工作的质量评估,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二、德育管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一般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其中德育渗透于各育之中,贯穿于各育始终,决定者诸育的本质,既为其他诸育提供方向,也为其他诸育提供动力.也就是说,学校中一切活动都应当有德育的意义,德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管理可以通过其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检查等诸多手段,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在活动内容、时间、方法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三、当代中外德育管理审视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学校德育与德育管理,尽管在德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都把抓好德育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安定国民、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重要手段,加强德育管理是一个共同的趋势.·美国:以往对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重视不足的美国,近年来频频对学校德育进行干预。在政府重视下,目前美国中小学内部有了比较健全的德育管理系统,还建立了徐晓、家庭、社区互相作用的网络系统,85

55并选择了多种特有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同时还不断鼓励德育研究。促使美国学校德育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也对当代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做了贡献.·英国:20c60年代开始英国受到进步主义、结构主义等德育观的影响,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正规德育课程,把德育融于活动中。但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改变现状,探索德育新路,编写两套德育教材《生命线》、《起始线》,为学校德育做出了贡献。大量研究活动,提出新设想等,使英国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因学校德育不力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本:日本是当代发达国家中最重视德育管理的国家。用充足的人力物力进行道德教育,形成了系统化的全国德育体系,对日本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德育成为朝野山下自觉行动:家有家规、校有校章、公司有公司德行、各行业都重视德育,可以说这是全民德育,日本的德育管理是全民德育管理。·中国:中国也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及德育管理。在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本着对过家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力,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综上,世界各国重视学校德育,加强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和管理,使德育在某种意义上对政权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保障和推进的作用。第二节德育管理的组织一、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德育管理目标含义:德育管理目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为了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所确立的一定时期内德育管理活动的质量规格与标准。〈德育管理的灵魂〉;〈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学校德育目标概念不同,但密切相连。德育目标是制定德育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据;德育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而服务〉德育目标德育管理目标决定服务于·德育管理目标的组成:由目标系统、目标考评系统、目标保障系统所组成的目标管理系统.(1)目标系统:是建立德育目标管理系统的前提,有空间和时间之分。〈空间体系:是一组目标项目构成的整体,通过它能反映一所学校的任务和德育目标的相互关系,起着指导德育工作的作用>;〈时间体系:指长、中、短期目标建立起来的目标时序网络,主要反映目标随时序变化的规律和要求,起到使目标相互衔接和按时序控制的作用>(2)目标考评系统:是为了检查、考核、评价德育管理活动的绩效而建立的<包括考评制度、考评标准和方法、考评结果的处理>(3)目标保障系统:指为了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组织制度、方法措施、资源分配等工作。二、组建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要使得各部门、组织和人员为统一目标协同运作,必须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和层次,确立他们的职权和相互关系,组成健全而高校的管理体系。如此使各组织、因素和成员都处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有领导、有控制地协同运作,发挥整体功能,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1)校内德育管理机构落实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内的德育管理机构。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普遍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管理机构。〈我国校内德育管理机构由以下成员组成:校长、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政治教研组组长、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等,具体分工p215>;<职责85

56:定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制定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协调校内外关系,督促检查各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帮助全体成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确保有效完成德育工作>(2)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管理网络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德育管理的网络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德育机构中结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我国中小学也逐步建立起校外德育管理机构,主要有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一般由高校所在乡、镇或学生比较集中的单位的代表组成〉;<职责: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活动,负责学生寒暑假社火和农忙假活动的管理工作,争取公安部门、地方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支持配合,同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危害学生的坏人坏事作斗争>。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做法考虑:建立中央领导下的学校一体多元德育管理体系,教育部、省市县教育部门及镇和学校都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加强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并以强大的政府首都单推行新的学校德育体系;应建立完整的地方德育管理机构网络,使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体等作用一致,当然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中,学校是德育管理的专门机构,应成为整个网络支点,有效发挥辐射功能。三、建设队伍:德育管理的基础·含义:学校德育队伍指校内能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并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职责的所有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政治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后勤等方面的职工〉·德育队伍建设四方面:(1)思想建设;<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工作时间等途径,统一工作者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掌握先进德育理论,懂得德育工作一般规律,并遵守有关政策法令等>(2)组织建设;<保证德育工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学校领导者要明确熟悉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对各级各类德育工作者任职条件的规定,然后按照一定循序选好各级德育人员〉(3)培训提高;〈国家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德育工作培训规划,明确规定培训要求,制定培训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上级指示做好各级德育人员的培训进修工作。还应组织其听取有关讲座、报告,组织校内专题研究会和经验交流,吸收其参加各种教研、科研活动,鼓励发表文章、著书立说>(4)考核评定。〈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既要符合国家对各类人员的职责要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考核的方法要科学,考核结果要归档,作为选拔、任免、评优晋级的依据>四、制定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制定德育管理制度是保障德育组织机构运行的重要手段。·作用:其作用在于以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约束条件,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和成员的行为,建立正常的德育工作秩序,并培养师生员工高尚的思想道德行为和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为优良校风的形成奠定基础。·分类:(1)纵向分为两层:①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从全局出发,具有指令性>②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根据上级颁布法令、法规精神所制定的实施细则,针对学校内部,具有针对性>(2)横向分为三类:①职责类制度;〈将每项德育工作落实到人,保证德育工作有序性>②常规类制度;〈根据学校师生在不同活动场所而制定的行为准则〉③考核奖惩类制度。<对考核结果给予奖惩评价,体现管理法规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第三节德育管理的实施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85

57·含义:学校德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即教育者要根据德育目标和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管理和服务等对学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道德教育。·特点:载体丰富、实施途径宽广、潜移默化、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扩展道德教育的时空领域,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方面都受到道德的影响和熏陶。·来源: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使用、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丰富的道德因素,但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通过教学加以启发引导。·领导德育管理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使教师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学科教育〉(2)提高各科教学的的教育效果;〈①设立管理“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利;②明确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把爱我好“全、准、深、活、新”五个字;③重视政治课教学的额管理>(3)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渗透德育的水平与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将考核结果再如业务档案,与职称晋升挂钩,调动教师积极性与学科渗透的创造性〉二、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德育·含义:就是学校领导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紧密联系政治课的内容,精心设计各项活动,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学生会活动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注意做好以下方面工作:(1)做好各项活动的规划工作;〈学校德育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有序性原则,在活动安排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兴趣,可以适当吸收学生共同参与德育活动规划〉(2)给予人力、物力的保证;<使德育活动的开展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并取得预期效果〉(3)对各项活动加以指导。〈教师在学生活动中不起支配作用,而起指导作用,适当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学校德育活动应由专人负责,学校领导应亲自参加活动,根据各种活动的不同特点加以指导和管理>三、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而来。学校在三者中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其余两者的影响作用。学校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因此学校要和家庭成为理想伙伴,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步骤,协调行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四、学校网络德育管理·含义:网络德育是以德育现代化为目标内容,以网络为没接,在因特网和学校局域网系统上展开一些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为提高德育有针对性、时效性>·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刻不容缓:互联网的普及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娱乐时空,但由于网络虚拟化和自由化的特点,容易使中小学生忘记显示环境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且网络开放、交互,使中小学生因网络的不良信息而成为其牺牲品。因此加强学校网络德育管理刻不容缓。·构建网络德育管理新模式:网络给予学校德育的影响不仅仅是正面,还有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量的过度和失控。所以学校应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增设学校到的教育新内容。①在原有的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信息鉴别和自律抗诱惑的能力,拒绝道德堕落,把握方向;85

58②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③利用网络为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服务,开设网上德育课程,建立有教育意义的网站,开辟网络德育的新领域.·加强对网络的教育与管理力度:a。由于虚拟空间易产生我行我素的自由行为,产生摆脱法制社会约束力的错觉,因此要强化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教育,加强学生进行《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思想教育,自觉抵制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信息;b.培养学生骨干成为校园网络信息维护者;c.在网络服务器安装防护软件,过滤信息,建立网络监控形成文明、安全、法治的校园网络气氛。第四节德育管理的评估一、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含义:德育评估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做出客观评估的管理活动.·组成:它包括对A。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评估<考评学校德育工作〉、B.对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估<考评学生的思想品德〉。·采取过程评价的方法:首先,考察分析德育工作状况,并确定评价指标;然后,评估教育工作效果,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A。对德育效果的评估,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可建立如下指标: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是否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道德认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德育工作,整个学校是否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风尚,学校优秀班级数量是否上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否提高等。在评估项目指标设定后,还要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B。学生个体的思想平的评估指标的设定,应以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学校德育大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等为主要依据,借鉴国内外平的测评有关内容和指标体系,根据中小学生特点,归纳最能反应学生道德面貌的、基本的、具体的行为,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测评指标体系。二、德育评估的定性与定量只有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才能对德育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利:定量化是把学生操行评分的“数”记载下来,一定“数”所积累的“量”比较客观反映出学生道德水平和行为发展的情况,因为有效能克服“表现一般"、“较好”、“有较大进步”这些随意性比较大的评语,同时为以后奖罚、升学提供比较精确的参考依据.且“量"能激发学生道德动机,自觉矫正不良行为,学风、班风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弊:“量化”的分数有时与学生实际思想品德状况不一致,因而难发挥其导向、激励作用;且开展德育活动不仅要强调活动开展次数、结果分数,还要分析在什么样情况开展、动机怎样、活动质量如何>三、理想德育还是现实德育评价学校德育管理的质量,还应评价其内容安排是否遵循德育工作自身的规律<即是否处理好理想的德育和现实的德育之间的矛盾〉<学校思想品德的内容是由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道德品质、政治态度和世界观等构成的,这些构成因素在人的道德发展阶段构成不一样。学龄初—道德品质、学龄晚-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表明道德发展的水平,又表现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阶段性>根据这一规律,教育部门一方面按需组织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按照螺旋式循环的方式安排德育内容.85

59·启示:(1)教育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2)教育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3)要掌握不同教育过程发展的“度”,不可过高<损害积极性>或过低<调动不了积极性〉。四、德育研究的开发与深化德育研究的开发与深化是评价工作的一项后续性活动,是开启德育现代化、科学化大门的钥匙.重视德育研究的开发与深化,要做好以下几点:(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氛围;<不能只停留在注释上级指示和领导人讲话的状态,把德育研究活动与政治区分开来,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发挥创造精神>(2)积极倡导新的德育观;〈倡导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民族传统的新价值观〉(3)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研究;<建立德育实验基地,研究学生品德发展规律,探讨人道德形象等>(4)建立科学研究队伍,加强德育科学研究,开展广泛的实验活动,并建立专家咨询机构,辅助学校实施相应的德育规划。第十二章体育与卫生管理第一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概述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义健康是身心对环境的良好适应。体育能增强体质,卫生可预防疾病,因此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义重大。(1)有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2)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素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人才;(3)有利于发展人民体育事业,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4)有助于从小培养卫生习惯,养成健康意识。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任务体育是直接地通过身体运动获得健康,而卫生则是间接通过规范生活方式和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抵御疾病,从而获得健康。如果说体育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身体,那么卫生最根本任务就是预防疾病。归纳起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育人的目标。三、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基本要求·含义:学校体育卫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求,运用学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开展学校体育卫生活动的过程。·基本要求:(1)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学校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各种相关政策法规的精神,并将其作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依据>(2)建立健全体育与卫生工作管理机构;<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构,对于加强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充分调节学校各方面的关系,高质量保障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顺利实施起到积极作用〉(3)制定体育卫生管理制度;<管理必须依靠相应的制度建设,学校管理者不但要制定制度,更好督促落实,定期检查考核,奖优罚劣〉(4)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条件.85

60<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学校自生体育卫生设施,从而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和能在良好卫生环境下学习成长创造条件〉四、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原则(1)体育与卫生相结合;〈体育和卫生虽属不同性质的工作,但目标有相似,都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体育是促进性目标,卫生属于预防性目标。因此要将两者适当结合起来〉(2)体育卫生活动与品德、智力发展并重;〈体育是德育和智育发展的基础,没有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品德和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也是符合一贯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素质教育理念,也体现出德智体并重的思想〉(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门性课程的课内,有关体育卫生活动安排的课外都应该看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普及为主;<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主,独立营造人人参加体育锻炼、各个遵守卫生习惯的学校氛围>(5)因地制宜地安排活动内容。〈符合国情、承认地区差异,做到既有效又实际可行>第二节学校体育卫生设施一、体育卫生管理的物质基础——设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基础是设施<物质基础:开展体育活动,需要有场地、球架或其他体育器材的保证;开展卫生工作,则要有必备的卫生条件、器材和药品〉.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为学校提供的经济基础也不同,所欲在“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设施、场地可以是因地制宜、各校有别的。参照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以下从运动场地、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教室卫生、课桌椅卫生标准等方面,对学校体育卫生设施情况作简单介绍。二、学校运动场地在我国,根据《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的附录规定,城市中、小学运动场地大小要依据学生人数多少而定,不同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篮、排球场和器械场;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且运动场边缘与教学楼间距不应少于25米,设置绿化地带,以减少运动噪音对教室的干扰。三、校内卫生保健服务设施我国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较完善的校医院,负责师生员工的医疗防治及卫生保健工作。但我国中小学,尤其是非寄宿制的学校,在校内卫生保健设施方面还是相当薄弱的.为此,我国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于1990年4月发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对普通中小学的卫生服务设施提出具体要求〈关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厕所与洗手设施的设置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对保健室的设置数量、规模、教学楼厕所设置等也做出规定。四、教室卫生教室是校舍的主体,是学生上课学习的主要场所。按照我国有关中小学建筑设计规定,教室卫生内容主要包括:(1)教室的位置;<教室与厕所、饮水处、楼梯等处应容易通达,以便灾害性事件发生紧急疏散>(2)教室的大小;〈容纳学生数外,还要考虑学生视听觉和排列课桌椅的卫生要求,第一排与最后一排距前后黑板保持一定距离〉(3)教室的学生数;〈不能超过规定数目,否则会影响室内空气和水汽视听效果.中学50/班,小学45/班〉(4)教室内的噪音控制;<一般应控制在40分贝以下,否则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对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学校校址避免靠近闹市、交通要道、农贸市场等〉(5)教室的通风、采暖和照明。五、学校课桌椅的卫生标准85

61课桌椅的结构通过人的坐姿影响学生的形体发育,影响其呼吸机能、血液循环和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发育。合乎卫生标准的课桌椅设计,则可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不易产生疲劳,对学生整个学习状态有积极作用。当前,我国中小学课桌椅标准主要依据的是卫生部2002年5月批准、2003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标准(GB/T3976——2002)。第三节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实施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标准(1)体育锻炼标准;〈1990年1月5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p232>(2)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学生体制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3)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是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而制定,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和场地建设的规范性文件〉(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进行分类,拓宽了体育的学习领域,是《体育教学大纲》在新时期的发展>二、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制度(1)卫生监督制度;〈大到:学校环境、绿化、食堂清洁、宿舍管理;小到:学生坐姿站姿劳动卫生等。专人经常检查、定期评比〉(2)疾病预防制度;〈教师除了经常性宣传教育外,特别要注意身体反应异常学生,一经发现,及时送医院〉(3)生活作息制度;<《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八小时.通过控制作业总量,不拖延上课时间,规定到校、离校时间,双休日节假日不补课等>(4)体育场地、器材维修检查制度;<避免发生体育场地、器材陈旧老化或设施不当而导致学生伤害时间,总务后勤部门对此应该特别关注>(5)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制度;<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卫生法规,学校须制定指导、监督和检查学校饮食的规程和准则。内容:学校饮食卫生管理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学校饮食卫生岗位职责;食品制作的操作卫生规程和食物保管规则;饮食供给的数量、质量,饮食结构和进餐时间;饮食卫生标准和检查、评价方法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6)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绿化、清扫、保洁、整饰的相关制度.内容:确立学校环境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划分学校环境清洁区,建立环境卫生岗位职责;规定环境卫生保洁标准和要求等>(7)预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制度。<内容:一切体育活动事前做好准备活动,事后做好整理活动;规定学生体育活动事穿合适衣服鞋子等>三、学校体育工作的常规管理教育部2005年8月《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中小学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建立督导、检查和工作评比制度。(1)课程教学;<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2)早操和课间操;〈体育教师负责组织早操、课间操,班主任协助,分管体育卫生工作的校长、教导主任给予指导和督促检查>(3)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体育活动时间;此外组织学生远足、野营、夏令营等多种形式。项目安排根据季节变化相应安排>(4)运动会和体育竞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以此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一般不举行全国小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行以此,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85

62(5)运动队及其训练。〈由专门教师负责开展适当训练,以培养体育后备人员。学校运动队应以业余训练为主,不能因训练荒废学业>四、学校卫生工作的常规管理学校卫生工作主要任务包括:改善学校卫生条件;监测学校卫生状况;对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1)学校健康教育;<途径:a。健康课程教学;b.健康活动;c。健康咨询与家长行为指导.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学校教育活动>(2)传染病预防;〈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冬春季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通知》,包括开展预防学校传染病宣传工作、制定合理生活作息制度、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建立学生预防接种卡、加强学校多发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建立传染病流行报告制度等〉(3)学生健康检查;<分为健康筛查、健康普查、健康监测等,建立学生体制健康卡片,归入学校档案〉(4)卫生监督;<按层次可分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卫生监督;校医或保健老师对学生实施的卫生监督。卫生监督员对所掌握的资料、情况负有保密责任〉(5)学生的教学卫生管理。〈从课内到课外。教室和教学设备的卫生;教学与学习的卫生;保护学生视力;牙齿卫生的教育等>五、学生营养工作的常规管理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并最终影响其健康素质.(1)中小学校学生营养现状.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营养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仍然存在问题.〈受生活节奏加快影响,“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盛",青少年难以获得均衡饮食,超重肥胖〉(2)宣传科学、正确的营养观念。开展营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逐步改掉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的毛病,树立科学的饮食与营养观念。(3)实施营养午餐和饮用奶计划。午餐营养不仅关乎学生生长发育,更对学生承认后的身体素质有深远影响。引用带和营养午餐计划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积极推进计划.(4)办好学生食堂。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食品卫生与饮食安全,防止各种类型的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在保证食品卫生与饮食安全的基础上,学校食堂要努力增加食物的花色品种,进行食物与营养的合理搭配,改善食物色香味满足就餐学生的营养需要.六、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后又设计到人精神方面,包括道德修养。学校应该努力开展对学生的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提高对健康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通过课堂内外使学生系统掌握卫生科学知识,树立敬畏生命、珍惜生灵、热爱生活、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信念和正确的健康价值观,为其离校后生活实践打下基础>(2)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状态,云游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提高>(3)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人鱼生态环境统一的健康观〉85

63(4)实施健康课程教学。〈纳入学校正规课程,也包括其他课程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联络教学>第四节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一、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前提:当前文化学科考试占据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能否切实落实各项体育卫生措施,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具体:根据上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等。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除了改善体育卫生方面的设施条件外,关键是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中小学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1)加速培养体育卫生新师资;<积极扩大现有大专院校体委系、科的招生名额;在部分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建立体委系、科〉(2)抓紧培训在职体育卫生教师;<学校应创造条件提高在职体育卫生教师的学历层次,给中青年教师创造多种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在中学体育卫生教师中形成一批具有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3)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合理计算体育教师工作量;对偏远农村中小学允许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落实体育教师的各项合理待遇;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要提供条件等>三、进一步落实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岗位职责(1)体育教研组的岗位职责;〈协同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必要的额规章制度,定期向学校领导者汇报工作;组织体育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有条件的可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研究;组织体育教师搞好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定期检查其教学工作;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搞好运动队训练和组织校内外竞赛活动;协同校医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协助总务部门做好体育器材的选购、维修和保管〉(2)卫生室的岗位职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重视做好学生防病治病工作;监督学校教学、体育、生产劳动中的生活卫生;组织体检,健康监测;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3)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校内外学生体育锻炼、运动会的方案并有效落实;监查学生日常作息制度和校内活动方式;监控学生运动密度、强度、时间;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态度和技能;传授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专门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等〉(4)卫生教师的岗位职责;<创设有助于健康生活和心理环境;定期组织学生教师接受健康检查;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完成棉衣接种任务;随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和病患门诊;监督教育教学设施的卫生安全状况等〉(5)班主任的岗位职责;<班主任更加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和学习生活环境。因此要协助体育、卫生教师开展有关活动。营造、疏导>(6)科任教师的岗位职责。〈关心、督促、配合体育教师、卫生教师、班主任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等。>第六篇教育实务管理(下)第十三章教育科研管理85

64第一节时代呼唤教育科研一、教育科研的含义及意义·含义: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改进教育实践、认识教育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进行教育研究.·基本组成要素:科学理论、客观事实、方法技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实践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意义:(1)可以促使教育决策的科学化;(2)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提供条件;(3)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4)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重要的途径;(5)为有远见、有抱负的教育改革家提供了教育实验的舞台。·存在问题: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教育科研所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不可否认我国教育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距离,突出表现为四个“少”。〈发表在国际知名教育刊物上的研究文章少;创建真正有理论根底的教育流派少;出现类似蔡元培、陶行知那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家少;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少。>二、教育科研:历史与现状·历史:国外--从20C初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研究、蒙台梭利早期儿童教育的研究、尼尔在下山学校的实验研究,到20C后半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布鲁纳教育过程的的研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等等,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加深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在课程、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方面为教育发展做出贡献。国内——20C一二十年代,在杜威学说的影响下,陶行知、俞子夷、舒新城等人在南京、伤害等地着手尝试“生活教育”、“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研究;受平民教育观的影响,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实验研究;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等。1981年12月,来自上海普教系统的500多民教师干部汇聚一堂,召开了上海市第一次中小学教育科研规划会议,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召开的较早的地方性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之一,标志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春风中正在逐渐复苏,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现状:如果说新中国以前教育研究为我国平民大众教育的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研究为全面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研究问题校本化、研究动力内在化、研究对象专题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研究手段信息化、研究过程规范化、研究资源整合化、研究话语个性化、研究成果线性化的新趋向。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又迈上新发展阶段。三、教育科研的基本分类之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按照目的分)·区别:(1)基础研究:也称为基本理论研究,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具体指导某项工作,而在于对教育管理现象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特点:①研究的问题、结果和发现大多具有普遍意义;②研究的最根本目的自傲与发展理论,扩充知识体系,完善学科建设;③研究过程中往往先有某种设想和假说,然后通过研究对此予以确立和验证;④研究也有可能产生某些实用价值,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但与发展知识体系的目的相比,实用的意义常常知识附带,而非初衷。>(2)应用研究:85

65目的在于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既包括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包括实际中本身出现的问题.此外,这类实际问题往往与特定的时间、环境和条件联系在一起。·联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划分是相对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能对对方的发展做出贡献,两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前者为教育科学的理论输送养料,后者为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适当指导。四、教育科研的基本分类之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按照方法分)·定量研究:(1)含义:研究室用数字和亮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2)特征:①主要解决总体特征问题、各特征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问题;②有基本的研究范式,一般由假设、调查、统计、结论、建议等环节组成;③较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通过演绎的方法,将普遍性的原理推广到同质情形中;④常以抽样调查为基本手段,通过问卷形式,有代表性抽取一定数量事物研究;⑤主要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展现来说明研究结果,而不像定性那样通过叙述性语言说明研究结果;⑥强调研究者态度中立,注重对事实的描述,不作价值判断。·定性研究:(1)含义:用文字而不是数字和度量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2)特征:①强调背景,认为任何行为都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之下才能被真正理解;②主张研究应在自然情景中进行,不对研究对象做任何控制;③在研究开始之前往往没有专门的理论假设或其他前提条件,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渐渐形成;④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往往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⑤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⑥强调个人感受,认为事实和价值不能分离。尽管从认识论角度看,两者大不同,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将两者结合使用,全面认识教育现象。第二节教育科研管理的过程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含义:教育科研管理,是为了指导、规范、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意义:(1)有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法则或者条例,对于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和网络,有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合理使用教育科研经费,正确评估教育科研成果等都会有极其重要的规范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有效组织广大教育人员才加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管理利于壮大教育科研队伍,统一规划科研课题,使教育科研的目标更为明确、更突出,从而促进教育科研工作整体效益提高〉(3)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管理具有激励的功能,竞争是激励的一种手段。有效的管理可以通过强化激励功能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成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良好心理动因>二、教育科研计划的制定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首先要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按时间分为,长、中、短期计划。<长期计划85

66:带有宏观性质,五年制定一次,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或有关的专家委员会最后确定,并以书面形式向全国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教育机构公布。是教育科研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对今后几年的教育科研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短期计划:是教育科研计划的主要部分,一般来说,地方性教育科研计划采取中、短期计划形式,时间为一到三年。具体向教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方法、要求,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为了更好体现教育科研规划的走向和重点发展倾向,往往采取下达课题指南的方式,所以课题指南也是教育科研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①为了更好落实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使富有理性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而具体的课题指南得以体现;②为了突出重点,确保急需解决的项目放在显著地位供人选择;③便于组织教育科研人员或基层教育组织申报课题〉三、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课题申报:三种形式推荐申报招标的方法指定专门单位申报由各级学校或教育科研机构组织人员自由申报课题,然后经过初步筛选后向上推荐。由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出选题范围和选题原则,发布课题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员投标。把有关课题交给相关单位或人员去实施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尽可能做到:计划周密、要求明确、填表严谨、程序规范。相对中小学而言,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要尽可能体现“源于学校,服务学校"的原则。<学校可由教师个人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题方案,经学校教研组共同讨论,明确其研究价值、意义及操作过程后,由教研组推荐到学校教科室参与校级课题的申报立项。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要以校级课题为基础,在校级课题层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区(县)、市、省、国家级课题〉·课题评审:a.含义:课题评审,指课题评审部门组织专家,按照规范的程序和公允的标准,对课题进行的咨询和评判活动.b。过程:①组成课题评审专家组;<专家组组成必须充分考虑课题评审专家的代表性和互补性.专家组的人数、专业特长应科学合理>②设计课题评审方案;〈必须明确评审的目的、范围、内容、程序、方式、评审专家组人数、评审纪律、保密规定、评审意见的格式和要求、评审意见的用途和公开范围等〉③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评审的标准主要看课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及可行性。在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要看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否能完成本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所需人财物条件是否具备,本课题研究结束后预期为教育实践、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效。>④确定评审结果.<评审专家必须向有关部门提交书面课题评审意见。>·课题立项:立项一般采取与研究者签订科研合同或协议书的方式予以确立.立项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方面,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做好课题立项的综合调控,尽量不出现有的研究领域无人问津、有的研究领域课题重复的现象,使得课题立项的真题布局区域合理科学〉。学校在课题立项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课题立项的不同层次<既要有基于本校教师工作的实际的可操作的课题,直接指向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也要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是对学校科研发展的一种导向,为学校一些科研基础好、乐于科研的教师提供挑战自我、向更高层次发展平台〉。四、教育科研经费的下达和管理85

67·含义:教育科研经费,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用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经费。〈包括:科研事业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科研基本建设费(设备购置)等>·来源:①国家财政拨款〈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费"拨款中的“科学研究经费”,以及费配到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用于科研部分的费用〉;②科学基金;③科研协作费<即教育科研单位与其他部门横向合作开展科研活动,由委托方按照协议拨给受委托方的经费〉;④开展有偿服务<如教育科研部门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进入市场,转化的资金再为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服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目的:用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拨付与管理的方法:一般采取一次核定,分期拨款,单独建账,专款专用,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经费管理相对比较简单,教师承担区级、市级课题可以得到一部分经费支持.由于学校教育科研经费的短缺,校级课题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经费较少,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故必须加大这一方面投入。五、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评选、奖励和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A.含义:指教育科研人员公国研究所取得的具有一定社会和学术价值的知识产品,其形式可以表现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类型.〈专著、科研报告、论文、资料汇编、音像资料等>B.鉴定教育科研成果:①看其社会价值〈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教育部门提出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建议、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②看其学术价值〈在学术上贡献,表现在理论和方法应用的深度、广度,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研究方法上的突破,空白的填补,其他学科的借鉴等〉。C.相应的课题主管部门组织鉴定: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委托有关单位对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中华基金自主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级重点项目、部级青年专项项目等进行鉴定;②由国家各部委负责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对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委级项目的成果进行鉴定;③由各省市、各高校科研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本单位教育科研规划项目的成果鉴定工作.·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和奖励:课题成果的评选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组织有关教育科研专家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和平原程序评审,并对评选出来的优秀课题成果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和表彰。·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A。含义: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教育科研成果的思想、内容和方法进行传播,并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使之转化为有教育效益的过程。B.意义:①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②有助于进一步检验该成果的科学性、适用范围和可行性,丰富和发展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论观点和方法;③有利于普及科研知识,提供高教师素质,扩大科研队伍。C.推广应用的内容:a。教育科研成果中所反映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这些理念和思想对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有极大促进作用>b。教育科研成果中解释的教育规律或改进建议;〈这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明显指导意义〉c.教育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来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85

68六、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科研情报,可以防止重复无效的劳动,也能增强科研信心。〈教育情报资料中心(室)和教育图书馆(室),形成了全国性的教育资料交流服务网络.近年来,中央教科所及有关单位为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中国教育文献数据库”,并通过电邮向全国提供教育信息检所服务,有力促进各地教育科研活动开展。此外,教育科研部门还注重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参加国际性的教育情报会议,加强交流合作>·科研档案的管理:科研档案是人们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中形成并经过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单位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通过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就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也为后人检索资料提供方便。〈主要包括:课题档案、科研成果档案、成果推广档案、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档案等。>第三节教育科研机构与研究队伍建设一、国外教育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含义:(1)教育科研机构:是指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和部门,其性质往往是双重性的〈一方面,承担大量的教育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有需要负担起对教育研究工作的指导和管理〉。(2)教育科研学术团体:是指研究教育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国外较有影响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6年成立,总部设法国巴黎.宗旨:推动各国再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主要职能:研究、培训人员,提供咨询和情报.下设国际教育局、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所等。(2)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于1961年成立,总部设在巴西。中国已于1988年被接纳为会员.宗旨:协调各国教育机构,促进各国教育发展,在不影响各国教育和文化自主权的前提下,进行国际间的教育研究和评价工作,并帮助各国教育机构开展教育评价活动,隔离使用教育评价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附属机构,由多个工业发达国家组成,成立于1968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主要任务:研究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会员国教育改革提供服务。除上述机构外,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国际成人教育研究所、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等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他们接受联合国、各国政府和经济团体的资助和委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二、我国教育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我国近代教育科研机构产生于清末,1905年清政府设立教育研究所,隶属于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学部。中国民国时期,194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委员会,负责教育研究与规划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中共中央研究院设立教育研究室,负责研究创立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和实际,培养掌握教育理论和政策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级省、市(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1)全国和地方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85

69教育部领导下的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协调机构,业务上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指导。〈主要工作职责:①编制国家教育科学发展规划;②管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③协调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④制定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指南项目;⑤组织鉴定国家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成果>(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的教育研究事业性机构,该所设若干研究室,主要有教育理论、教育法、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战略等,此外还有教育图书馆、教育技术服务部、并编辑出版《教育研究》、《外国教育》、《教育文摘周报》、《教育情报参考》等刊物,附设教育科学出版社。除了本身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3)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地方教育科研机构以普教、职教为主要研究领域,特点是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特点是教育科学的应用研究,兼顾基础理论研究,以期为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4)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其中以师范类院校为最多,师范大学设有教育科学院或教育科学所。管理一般都比较规范,研究方向也比较偏重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强调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贡献。(5)教育科学群众性学术团体各级教育学会是教育科研的群众性学术性团体。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学会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它们都各自拥有一支庞大的会员队伍和比较健全的组织网络。<主要任务: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举办学术交流会议;评价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开展咨询服务和教育改革试验;编辑出版学术书刊;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三、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及其管理机构(基层学校主要是指中小学和幼儿园。)基层学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教育实际服务。许多基层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室、有些民办学校则称为教育科研部。其构成人员通常由热心教育科研、熟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科研及科研组织能力的教师或学校中层干部担任。·主要职能:①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长的参谋,为学校决策出谋划策;②利用教育理论讲座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识;③编制本单位教育科研计划,组织学校课题申报工作;④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⑤组织专家鉴定课题成果,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⑥定期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科研论文集》等,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校内外教育科研课题进展情况;⑦加强科研资料室建设,做好课题研究数据资料的手机、整理和归档管理,订阅科研杂志,收集有关科研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⑧监督检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四、教育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指在科研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除了敬业精神外,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能促使科研工作者以科学的精神认真地、实事求是地从事研究,不沽名钓誉探索教育世界的自由王国〉(2)知识结构;〈体现两方面:①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3)能力结构。<主要包括:①对研究项目的感悟力;②理论思维能力;③创造能力;④研究能力;⑤85

70评价能力。>五、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近年来,我国教育科研队伍在迅速壮大,全国已初步形成“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育人员,随着教育形势不断变化,都需要不断培训,以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方式:(1)脱产进修;<在一定时间里集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提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学,共同讨论有关教研问题。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的水平>(2)业余轮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专题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讨论一些问题,提高自身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3)直接在基层学校学习;〈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和源泉,了解教育教学现状,找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研究课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4)自学。<针对自己不足,利用业余实践学习所需知识>第四节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注意的问题一、基于解决问题的学校教育科研·目的:(1)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的创新;(2)通过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通过学校教育科研,形成促进学校自我发展创新的文化和机制,促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达到目的应做到:(1)在研究类型上,更倾向于应用研究,而不宜纯思辨、纯理论;(2)在研究范围上,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小而集中,是学校能够承担的;(3)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倡导以行动研究为基本范式;(4)在研究时间上,所需时间不宜过场,力争在两到三年完成,时间一长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原来项目的实施。〈eg.校领导班子的更换,教育形势的发展〉二、校长对教育科研的重视〈不能只是体现在口号和汇报中,还要有一系列的行动。校长对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与方向〉(1)校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确立教研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动员、引导、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使教研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现实力量〉(2)校长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保证和引导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引领广大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当教书匠”,不断完善教育科研组织制度、启动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3)校长要有教育科研的决断能力。〈校长对学校教研要有宏观把握和决断,分析学校教研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三、妥善处理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的关系首先,要让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在中小学,教学与教育科研目标是一致的。<目标: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教学与教育科研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取向上分工,却密切联系。教学是教研的基础,教研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进行教研才能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使教学工作精益求精;让教研基于教学,研究才有显示指导意义,使教研的价值得以体现>85

71其次,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2)校外专家:主要指来自于教育科研部门,或高等院校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熟练地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得力指导者和顾问>·以下方面着手加强专家指导作用:(1)有条件的学校,成立以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通过专家的引领作用来保证研究课题的质量.〈不具备也可以在制定科研规划时,聘请专家参加,请其对选题意义、研究方案的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在课题研究中期、结束时分析问题及评估、反思〉(2)定期举办针对学校教师的校本科研培训,就教育科研的方法、意义、研究过程、研究效果等问题请专家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请专家谈自己的研究新的和体会,借此提高教师研究能力。(3)借助校园网、互联网、网上专家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多种交流通道,以充分挖掘校内外专家的资源,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答疑解难。第十四章教育经费管理第一节教育经费概述一、教育经费的概念教育经费是指一国为其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活动提供的费用支出。·三种界说含义:(1)将教育经费等同于教育投资;〈广义教育投资:指一切用于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费用,是指包括国民事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用于教育活动的费用支出>;<狭义教育投资:指投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2)将教育经费等同于政府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政府财政拨款是国民教育最主要来经济来源,但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不仅有预算内拨款,还包括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减免税额,各种优惠政策减少学校费用的支出>;<且教育经费不仅有政府预算内的教育拨款,还来源于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投入>(3)将教育经费等同于教育事业费支出.<事实上,教育事业费主要覆盖的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共经费两方面,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改造、教师的继续教育等,都需要政府及社会其他方面额外的费用开支才能进行〉广义的教育投资包容性过大,政府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和教育事业费所指又过小,因此教育经费的含义比较接近狭义的教育投资的概念。·教育经费的分类:(1)直接的教育投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的教育投资、国内外个人对教育的投资〉(2)间接的教育投资。<在教育活动中消耗的、在政府和家庭开支中不予以计算的教育费用。eg。学生因就学所消耗的时间资源及所放弃的个人收入等〉二、教育经费管理·含义:85

72教育经费管理,指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原则,对教育经费进行筹措、分配、使用、检查以及审计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与突出的时效性〉·教育经费管理的主体:(根据教育经费管理的活动层次不同分)(1)在国家的教育管理活动〈即教育行政>中,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发展与改革、审计等职能机构;〈经费具体管理者:在政府教育主管机关是其所属的计划财务部门;在财政、发展与改革、审计机关则是其设置的行政财务或文教财务部门〉(2)在学校管理中,管理主体是学校法人〈具体由学校财务部门操作>同:所有管理主体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财务制度;异:政府机关主要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指标或标准,提出和上报教育经费预算框架,并编制相应的教育财政预算项目予以落实和控制;学校则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费额度与财务制度进行管理.·教育经费是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方面,教育经费的管理经历日趋精细,规则强调统一,技术不断升级,操作愈加规范的过程,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且有不断加强之势;<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机构与课程类别的持续增加,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技术含量提高,从事教育工作人员薪酬提升,用于教育的投入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教育经费的总量相应迅速扩大,经费支出的日益增多〉(2)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财政用于教育的费用支出持续增加,但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投资来说,教育经费短缺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决定必须投入教育事业的有限经费,产生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计,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与机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含义: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指教育经费管理的功效和职能,即教育经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应该做什么”、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能够做什么"、投入的教育经费“实际做了什么”三个问题。如何协调好三者的关系,需要教育管理者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做到和谐统一>·功能:(从教育经费管理的地位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筹资功能;<政府负责教育经费的筹措:作为公共权力行使机构的政府承担主要的社会公共事务之一——教育,因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能提高全民主科学文化素质,是国家、民族经济起飞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对于推进教育的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级别间、校际间的资源投入差异,着力解决因财力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别而导致的公民入学机会不平等状况,消除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过大现象,促进入学条件上、就学过程和学业成就上的平等,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多渠道筹措般绝经费:在现代国民教育庞大体系中,不同阶段与类别的教育属性存在明显差异,加上“穷国办大教育”国情,决定基础教育领域以外的学校必须从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转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变学校对政府教育投入“等、靠、要”的被动装填,促进教育经费整体规模持续扩大增长>(2)导向功能;〈教育经费占一国国内生产总是的比例和政府财政预算比例的高低,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了教育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形成重教育的社会环境起着启示效果;教育经费在高、中、初等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揭示了一国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关注程度与价值抉择;而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比重反映了一国对其教育结构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的投入上,是偏重人员经费的开支,还是重在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装备上,也反映了对人力与物力投入不同的重视层度;如何分配使用经费也体现了不可忽视的导向功能。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条件下,如何使用相对宽裕的经费,将影响到学校的工作重点确定和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乃至成为引导学校如何发展的重要因素>(3)监管功能。<85

73相对教育发展需要的无限投入而言,教育经费始终是短缺的。因此,为使优先的教育经费充分发挥效用,以尽可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防止和杜绝教育经费的不恰当使用、浪费甚至挥霍,必须加强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的检查和审计工作,建立与实施严格的预算制度、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以及相应的程序,提高资金使用率〉四、完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背景:进入20C9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体制、财政体制与射虎转型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教育投资辽源的基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铸就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格局以此相适应,不断改革和完善现存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现象:(1)基础教育“外溢"效应,使地方从教育受益的主要占有者成为利益分摊者之一。因此,必须更新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观,从利益格局变动的情况去确定教育经费的负担者。<在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应合理划分与确定中央与省、市、县三个层面的地方政府在筹措教育经费方面的责任,中央政府应更多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等多种政策手段,使教育经费投入向基础教育倾斜,esp.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以均衡各地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意义:有利于发挥中央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乎地方积极性,发掘地方办学潜力,增强地方返学责任意识>(2)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办学投资体制改革,各种形式的射虎力量办学兴起,打破了公立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民办中小学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可否认有明显个人收益性。<这类学校与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不可能想普通公立中小学那样全部由政府税收予以支持。为了使现代国民教育提供产品与服务范围广、质量高,同时降低公共财政的严厉,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并不排斥私营教育机构收取费用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视为维持学校发展的经济支柱。但这需要更具不同类别学校的性质、特点以及办学成本,合理确定收费原则、范围与方法,使学校的教育服务费更具有法律性和科学性。〉综上,需要制定专门的教育经费法,明确规定教育经费的分担原则、分担对象、具体筹措办法等,从法律上保证教育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适度的增长,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收费事项纳入法治轨道。五、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虽然各国、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居民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及年龄构成等存有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悬殊,但有若干可作为相对比较的指标,以用来衡量一国政府与社会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1)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体上反映了教育事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基建投资等),各级政府征收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见血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我国政府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数额随着GNP增长而增长原因:①经济发达,锅里可承担更多教育经费;②科学技术水平越高,愈加要求各类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③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费用投入加大;④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受教育程度要求更高。>表明:教育发展不但受到经济发展目标制约,且受到社会发展目标制约,由于经济与社会双重发展目标所决定的教育发展,客观上要求适当超前。(2)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与财政支出的比例.(直接反映了政府财政的教育投资努力程度)〈经济学家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论p270.政府活动扩张论不仅限于用法律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范围,还应当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文化和社会福利式的服务。因此政府有义务予以提供,促进教育的发展并改善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当然具体投入的教育领域会因国家当时追求的具体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二节教育经费的来源一、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85

74(1)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3)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4)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6)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7)学杂费;(8)其他教育经费.二、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经费来源: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类型,对其教育系统以及学校的经费来源构成很大影响。〈在实行中央集权型管理体制国家,中央政府负担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实行地方分权型管理体制的国家,教育经费则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我国教育经费是以各级政府为负担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的。这种经费体制已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情况:20c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以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几乎全部来自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80年代中期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逐步改革,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呈多元化格局。以基础教育为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中、初等教育管理责权划为县级政府。积极:适应了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地方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同时减轻国家在教育上的负担;弊端:由于城乡、地区之间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平衡,在蹭蹭下放的政策效应下,导致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更突出的是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条件下降甚至难以维持。措施:国家正粗布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提高对欠发达地区教育资助的标准,扩大资助范围,通过专项财政拨款,对地区教育给予强有力的扶持〉·学校收入来源: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高等学校&私立学校:经费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非财政资助在其经费来源中占有相当比例。(1)中小学的收入的含义:指学校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不包括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2)公立中小学收入包括:a。财政补助收入;<中小学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项事业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等>b.上级补助收入;<中小学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c.事业收入;〈中小学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缴纳的学费;借读费、住宿费等〉d。经营收入;<中小学校在教育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互动取得的收入>e。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中小学校附属独立核算的小班产业和勤工俭学项目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f。其他收入。〈包括社会捐赠、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等〉(3)意义:<积极〉经费多元化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财政权限,也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职工的收入;〈消极>85

75不规范操作和乱收费,严重损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4)启示:学校各项收入必须依法取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费;收费在归家规定范围和标准内,并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编制学校预算时,要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自求平衡,不搞赤字预算。第三节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一、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政府将筹集到的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反映了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经济观。教育经费分配原则主要有:(1)均等性原则;<维护教育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①首先考虑地区和人群间的均等,尤其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教育出境不利人群给予特殊政策与适度倾斜;<这是努力实现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客观要求。eg.我国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②其次考虑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均等,使不同教育阶段与类别的学校都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以保持学校教育体系的和谐运行.(2)基本建设经费与教育事业费支出构成。<教育基本建设经费:有些国家称为教育资本费用。这项经费属于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门通过建设银行拨款〉;〈教育事业费支出构成关系到教育事业费的合理使用:85

76a.人员经费(教师工资、福利金、助学金等);b.公用经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业务费等)>;<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比较大,而基建费往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因为投入大而使用周期长,达到一定水平后呈现维持状态。——但是,中国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财政拨款中基建费比例一直偏低,虽然近年来教育设施有所改善,但欠账太多,一时难以全面改善,所以无论教育经常费还是基建费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三、学校经费的支出和使用·含义:学校经费支出,指学校为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包括:①事业支出;〈即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②建设性支出;<即中小学校用于建筑设施方面的支出>③经营性支出;<中小学校在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④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中小学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的支出>·使用学校经费应遵循的要求:(1)中小学校的支出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决定,报主管单位和财务部门备案.(2)中小学从有关部门取得的有制定项目和用途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要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使用情况报告;项目完成后,报送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3)中小学校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必须以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为前提。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不能归集的要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经营支出应与经营收入配比。(4)中小学校应加强对支出的管理,各项支出应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虚列虚报,不得以计划数和预算数代替。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含义:教育经费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教育投资条件下,使现有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既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经费使用的核心问题:正确使用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有效性〉;〈我国基础教育面临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因而不仅需要增加教育投入,还需要提高使用效率>·途径:(1)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构成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最重要环节.高中出三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当前我国应当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所决定的〉(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合理的教职工队伍;〈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直接因素。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我国诸多教育、教学改革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教育质量难以全面提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注意教师群体结构趋于合理,调整教职工与在校学生数量比例。>(3)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和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控制建新校,挖掘老校潜力,合理安排学校布局来调整办学规模,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4)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率,使得物尽其用,减少浪费;(5)提高管理水平。〈①提高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以提高教育经费的相对使用效率;②加强对教育经费本身的管理,主要是加强教育经费的计划管理,建立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财务纪律,完善预算包干制度等>第十五章教育设施管理第一节教育设施管理概述一、教育设施管理的含义85

77教育设施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事业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的管理.教育设施,是指开展教育工作必须的物质资料。包括a.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空间、环境,b。以及有关教育教学设备〈教育基建、学校设备、社会教育设施〉。·教育基建:指学校的基本物质环境建设a。以校舍为主的建筑物建设<教学、行生活用房的建筑〉b.学校用地的建设〈房舍建设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等〉·学校设备: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物质条件<由教育设备、实验室设备、电化教育设备、体育运动设备、办公、卫生保健、食堂、宿舍等设备组成>·社会教育设施: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设施〈包括少年儿童校外教育设施+成人文化教育设施,目的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校外培养兴趣、扩充知识、锻炼身体、游戏娱乐的有益场所。eg。青年之家、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博物馆等〉二、学校设施管理的任务(1)整建环境;<优良校园环境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是优良校风形成的标志之一。〉(2)完善设备;<要完善设备,就要使其标准化。许多国家制定了各种学校设备的国家标准,图书馆藏书也做了规定。完善教学设备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管好设施。<首先是做到校舍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互不干扰,教育与服务有机协调;其次要加强管理,保障学生基教职工的安全和健康eg。理化实验室严格防止触电事故〉第二节校园环境建设与校舍管理一、校园的选址校园选址要根据当地城市规划、学校布点调整等众多因素综合考虑。其基本条件如下:(1)学校占地面积应达标;〈新建设的学校,必须照国家现行标准进行选址和规划设计,以确保教育现代化的实施>(2)学生就学距离应适度;<学生就近上学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徒步上学的体力消耗情况和上学途中所需时间等因素决定的>(3)学校自然环境应适宜;〈安静、卫生、安全的环境是校址选择必须考虑的几个方面>(4)公用设施齐全。〈学校周围的交通设施、医疗设施不能距离学校太远>二、校园环境及其特性·包括:校园环境既包括A.学校的教学设施,B.也包括其他辅助环境(3)整体性;<要以学校整体背景为依据,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整体规划,既考虑到校园区域分配合理,有靠考虑到经费条件和实际情况>(4)情境性。<校园环境的具体、形象并带有感情色彩体现了情境性特点。美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情景,有利于教育者调动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实现教育的目标>三、校园的规划设计根据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2002年关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要求,学校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85

78(1)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并根据需要适当预留发展余地.教工住宅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不应建在校园内.(2)校园总平面设计按教学、体育活动、生活、勤工俭学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各区要联系方便,互不干扰.(3)校园、校舍应整体性强.〈紧凑、集中,建筑形式和风格要力求体现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具有人文色彩〉(4)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楼应有合理的间隔,并应联系便利。(5)校园主要交通道路应根据校园人流、车流、消防要求不知。(6)室外上下水、煤气、电力、热力、通讯等地下管线,应根据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置,并按防火规范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室外消防栓供水接口。(7)学校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应便利于学生就学,有利于人流迅速疏散,不宜紧靠城市主干道。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地带和设置警示标志。(8)旗杆、旗台应设置在校园中心广场或主要运动场区等显要位置。(9)校园应有围墙,沿主要街道的围墙应有良好通透性。四、校园环境的日常管理根据国家教委1992年6月10日颁发的《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要求,校园环境除了注意校舍选址、规划等事项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2)按规定悬挂领袖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等;(3)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学校中进行宗教活动;(4)严禁宣传凶杀、暴力、色情等不良图书报刊、音像制品;(5)不允许从事以师生为消费对象的营利性活动;(6)学校设施、活动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师生安全;(7)非学校人员及车辆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校园;(8)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依傍学校围墙或房屋构筑建筑物;(9)不允许周围从事有毒、有害污染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设立精神病院、传染病院;(10)不允许在学校门前和两侧设立集贸市场、停车场、摆摊设点和堆放杂物;(11)严禁在校园内建造、恢复祠堂、庙宇、坟茔等。五、校舍的配备标准(1)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规划指标和基本指标两个部分,学校若分期建设,首期建成校舍的建筑面积不应地域基本指标的规定。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民族学校以及特殊要求的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增列的校舍用房,可另行增加面积指标〉(2)教学用房的配置标准(仅以完全小学为例);〈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p288>(3)办公用房的配置标准;〈教学办公室使用面积不得小于4㎡/人>(4)生活服务用房的配置标准.〈包括教职工单身宿舍、教工与学生食堂、学生宿舍、锅炉房、浴室等>六、校舍的管理和维护校舍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校舍是否安全适用,关系到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教育投资的效益,因此,必须抓好校舍的管理和维护.(1)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和维修制度;(2)其次,要坚持经常检查和定期全面检查;(3)再次,要对校舍的辅助设施常进行维修保养;〈eg.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锅炉水泵〉85

79(4)第四,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经常性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其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专业素质.校舍档案管理:这也是校舍管理不可缺少的方面。健全的校舍档案,可以为校舍管理提供从勘测设计到施工验收等各个阶段的完整文书资料、技术参数、账册图标的原始凭证,帮助清晰了解校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为日后的校舍管理与维修提供便利。特别是对旧房和危房,更要醉倒心中有数,以便制定修缮改造方案,及时维修与改造,避免伤亡事故。第三节校内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一、学校教学设备的配置·含义:学校教学设备,是学校教学所需的各项设施和教学所用的各种物品的统称.·主要包括:(1)教室设备〈课桌椅、黑板、教室的其他设备,如讲台、橱柜、扬声器、电风扇等〉(2)实验室设备<中学需要有专门的学科实验室,小学则需要配置自然教室的配置。中学实验室的配置要符合两个条件:①符合教学实验的实际需要;②符合安全标准。小学自然教室的配置根据小学自然课程的设置需要予以配置,规范实施。>(3)电化教室设备<包括电教器材和电教教材两部分。电器教材:包括投影设备、电声设备、电视设备等。电教教材:包括三片两带——幻灯片、唱片、电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微机光盘、软盘>(4)图书室(馆)设备〈一是书架、书橱、报架、目录柜、借阅台、阅览桌椅等设备;二是图书杂志〉(5)体育卫生器材和器械配备二、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必须贯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管用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同时,学校设备的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设备的教育与经济效益。P292图15—1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可分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材料、易耗品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学校固定资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两类,管理上宜用分工负责制。〈校舍由学校总务部门管理;设备、仪器等按使用部门和存入地点,落实到处、室、个人管理〉固定资产分为四种类型:①房屋和建筑物;②专用设备;③一般设备;④其他各种固定资产。·材料、易耗品的管理:学校教学用材料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使用后便消耗或逐渐消耗不能复原的物质.一般来说,上述材料可以按品种由财会人员统一核算,集中管理,使用列账的材料审核制度,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真正使学校的教学设备发挥其教育功能。三、学生宿舍的设备配置与管理随着我国办学模式的日益多元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寄宿制中小学,这样一来,学生宿舍的设备配置与管理十分重要。学生宿舍索要配备的基本生活设施包括:床、桌椅、书架、鞋柜、壁橱、脸盆架、衣帽钩、晾衣架等,基本生活设施的配置力求统一,使宿舍做到整洁卫生、秩序井然,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学生宿舍的管理是学生获得良好而充分休息的必要条件,对此学校u干礼这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四、学校食堂的设备配置与管理学校食堂的办好,对于增进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情绪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措施:85

80(1)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减少成本支出.〈要求采购员了解市场行情,合理组织进货,食堂要完善验收、保管、领用制度,严防食品腐烂变质;且实行食堂承包制时,要对食堂经营的利润率限制,减轻师生的经济负担〉(2)加强营养管理,增加饭菜品种,保证师生的营养均衡,尽量满足师生的消耗需要;(3)加强卫生管理,保持食堂整洁。〈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规定>五、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这表现在学校的教学设备通过招标方式直接向市场购买、学校的食堂交给校外部门经营、学校的学生宿舍交给校外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等等.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出现,对于原先统一向国家统一调配学校设备、学校包办一切后勤工作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它同时也意味着长期沿袭下来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有了新发展和突破.与此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对我们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事业去更深入地探索教育设施管理问题。第十六章社会工作管理第一节社会工作管理概述一、社会工作管理的概念(这里的社会工作指学校所组织的、或与学校教育活动有关的那一部分社会工作)·定义:将“社会工作管理"试着定义为,为了改进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服务效能,政府和学校采取措施,吸收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社团组织介入教育系统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以形成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定义粗糙,但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1)社会工作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学校;<即它应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共同展开〉(2)社会工作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社团组织;<涵盖了教育系统以外的一切社会力量〉(3)社会工作管理的目的在于整合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二、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管理(必要性、意义)解决教育系统的各种问题,提高办学水平,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作用,联合学校、政府机关、社会公众协同攻关。良好的社会工作管理,有助于革除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病,有助于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的新体系。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1)减少决策的随意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化;<由教育系统的少数人员决策,改变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在国家重大政策、教育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在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可以广泛邀请企业界、经济界等各方人士参加,吸收其合理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避免决策重大偏差>(2)改变封闭化的办学格局,促使学校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由传统办学格局下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管理手段只考虑各级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改变多于社会的横向联系.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错位影响办学效益。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规格与层次的人才。如此社会管理工作既能使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又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要求直接迅速反馈给教育系统,促使教育系统及时调整。>(3)打破单一的教育资源获取途径,扩大教育经费的来源;〈原因:①国力所限,却反有力的资源保障;②没有畅通途径,社会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难以进入教育系统,造成社会资源闲置>(4)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设适宜的外部环境。〈必要性:①学生素质的形成不仅会收到学校教育影响,也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因素影响;②85

81学生某些素质并不光靠学校内教育形成,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提供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时间提高这些素质eg。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等;③目前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社会各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清>三、社会工作管理的理论基础(1)系统论基础〈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如此,组织还与其生存的周围社会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学校系统只有通过开放的、动态的管理,才能与周围世界达到平衡,并在此过程中日益明确发展方向,输出适用人才,并从环境中获取必要的资源。学校与周围社会共同参与教育事务,开展社会工作管理,也是教育系统本身获得生存、求得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2)教育学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机构,但不是唯一机构。家庭和社区也担负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学生的成长是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家庭、社区应当是互相合作的“伙伴式”关系,需要通过细致的社会工作管理去培育和发展〉(3)社会学基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人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所谓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习得的.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其他影响,为了使所有这些影响相互有机配合,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工作管理,以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4)法学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受法律理论的影响越来越深。通过社会工作管理,构建家长与教育机构通畅的联络渠道,也是对纳税人基本权益的一种保障>(5)管理学基础<在世界范围内,校本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高层教育行政机构一方面在完善宏观调控的手段,另一方面属于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促使学校更加灵活完成其教育任务.这就需要教育系统主动关注社区与家长的诉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近年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要求必须打破对上级惟命是从的办学格局,形成在伤及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发展的新局面。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工作管理〉第二节社会工作管理的任务一、争取办学资源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财务投入的事业,办学资源紧缺是各国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不能只是坐等政府部门下拨款项和物材,需要另辟募集经费、筹措物资的渠道,为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提供财务上的保证。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政府政策导向;〈争取办学资源,不仅要考学校自身的努力,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法、英、美经验详见p299〉②学校选择对象;<争取办学资源面向的对象主要有:学生家长、基金会、实业界>;〈学生家长:援助学校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经济实力优先,援助数额通常不会很大。因此,学校的小型项目可以寻求家长的援助〉;〈基金会:基金会财力雄厚,有足够的能力支持教育系统的大型项目,但申请手续比较繁琐,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也比较严格>;<实业界:是教育机构争取资源的重要对象,因为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影响者实业界的经济利益。主要有两种方式:资金投入&实物投入。近年来,我国的实业界探索了一些新的眼珠途径,如“校企合作”、“厂校挂钩”等形式,充分利用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又是,通过联营、合作方式,增强学校“造血”功能,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一个特色>③校长实施求助行动。〈中小学校长应该积极地通过家访、通信、对话等形式,与社区名流、企业界人士、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另外,校长也可以通过同基金会、慈善机构的交往,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学校办学情况,介绍现有的设备状况和近期办学规划,以此申请改造学校教育设施的经费〉二、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是教育系统的“心脏”85

82,以往它被视为专家和教师专业领域,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是没有资格和能力介入其中的。近年来,这样的观念逐步得到扭转,校外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教育的核心领域。参与课程开发可以在以下不同层面上展开:(1)提供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综合时间活动”的开设,不仅需要依靠学校的师资和资源,还需要到社会上寻求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这方面,校外力量可以充当资源的提供者〉(2)参与课程审核;〈一些国家通过法规赋予了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更大的权利。使得社会公众有课程审核权〉(3)影响课程政策。〈教育系统往往存在一定的惯性和惰性,只有在一定外部压力下才会做出积极回应〉三、改善教学质量教学领域始终是教育专业人员所控制,维护了教学活动的独立性和专业化,但也导致了封闭性和刻板化倾向,致使教学工作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教学质量难如人意。借助社会力量改进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补充师资缺口;〈善于利用社会各方的人才优势,补充师资缺口,优化师资结构。包括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利用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优势,培训学校专业教师;根据家长能力,安排其到校担任教学助手等>(2)监控教学活动;<家长和社会人士是天然的学校教学活动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通过举办“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周”等活动,让家长和社会人士随堂听课,参加活动,了解学校教学情况,检查与监督教学活动〉(3)提供教学建议;<通过会议或讨论参与学校教学建议,找出存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法。eg.日本、德国>(4)参与教学工作。〈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中蕴藏丰富的人力资源,碎步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但有相关知识和经验〉四、优化教育环境社区和家庭是学生校外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和家庭的环境起着比学校更为直接、有力的影响。要注意以下方面:(1)建立社会实践基地;〈eg。少年宫、少年科技站、展览馆、博物馆等.校方注意与这些单位加强联系,有计划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使之成为校外课堂.结束“教育孤岛"的现象.以及多种社会时间基地eg.勤工俭学基地、军训基地等,拓宽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渠道,促进学生品德品质的完善>(2)推行协调人制度;〈针对外界与校方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建立协调人制度,以改善校内外的关系>;<选择标准:了解当地人口资源情况;在学校与家长之间保持中立;熟悉学校工作;交往与自控能力强〉;〈职责:①解决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冲突问题;②帮助家长做出是否择校的决定;③告知家长学生的逃课、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的成因;④尽量帮助弥补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缺乏交流,对没有到过学校的家长进行访问;⑤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⑥在特殊情况下,向对学校怀有不满情绪的家长进行解释>(3)改善家校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协调双方的力量,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抵消,防止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是教育效能最大化。学校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五、参与教育决策参与教育决策是社会工作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工作管理走向深化的一个标志。家长和社会各界已不仅限于参与教育系统的一般性事务管理,而且介入了其决策程序。不少国家建立起了完善的决策参与机构,使得参与决策变得具体而实在。(1)班级层面的参与决策;〈在学校内部,不少国家都建有班级委员会之类的组织,这是最初级的决策参与机构.包括了班级的所有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主要工作:分析全班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操行,提出升留级意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个别化教育的方案;针对班级情况,课外校外教育计划;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2)学校层面的参与决策;85

83〈在学校层面上,多数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家长委员会等组织,间接的影响学校的各项工作;另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士直接进入了学校的权力机构,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决策,对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监督.学校制定工作计划、作出重要决策时,一般要征询家长委员会的意见。〉(3)国家层面的参与决策.〈国家层面上的参与决策,可通过教育审议制度或其他有关制度来实现,这些制度有助于减少宏观决策的失误〉;〈教育审议:是指由专门设置的社会中介机构就政府的教育决策或政策进行审查和评语,或接受政府委托,就有关的教育问题开展调查和评估,并提供教育咨询和建议,以协调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参与教育管理过程的特殊活动>;<教育审议机构的基本功能p306〉第三节社会工作管理的保障策略一、注重观念先导,为社会工作管理铺平道路.能否顺利开展社会工作管理,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事务,往往与学校教育人员观念有很大关系。社会工作管理的组织实施,必须要以观念突破为先导。在这一方面需要形成以下观念:(1)彼此需要的观念;〈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教育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是教育专业人员的事情”的传统观念需要革新。树立“教育不仅是国家、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和每个公民的事情”的观念,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家庭、社会各界的切身利益,家长和社会人士拥有监督、评议学校工作的权利,更有关心、支持、配合学校管理的义务。教育的成功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2)全面介入的观念;〈教育系统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教育系统希望通过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争取外界对教育的更多关注,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又不希望社会各界过多介入其具体事务.直到今天,人们对社会工作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有各种分歧,来自教育领域内部的阻力还很大。我们认为,在保持教育活动专业独立性的前提下,教育系统不应给社会参与设限,应当欢迎家长和社会从后勤保障到管理决策全面介入学校工作。当然,这种参与需要分层进行.>(3)分层参与的观念.<社会工作管理的对象应当囊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不应只让部分人参与其中。需要警惕社会参与机构中的“嫌贫爱富”现象,避免少数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搞得家长住在了这些机构的活动,剥夺其他家长话语权。参考郑燕祥提出的四层次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模式p308表16-3〉二、完善法规政策,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保障。法规和政策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世界各国的教育法规大多有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条文,从而在法规上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了保障。近年来,许多国家又相继颁布有关政策,支持与鼓励学校和社会进一步强化合作关系.我国近年来相继办不了一系列重要法规与政策,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扶持。当然,由于是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故一般都比较原则与抽象,不可能就社会工作管理的细节做出详细的规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结合学校周围的社区环境,制定出相应的执行细则,以便有效地实施社会工作管理。我国目前已有很多学校尝试通过制定具体的章程,明确当事各方的责、权、利,使校方和参与方有了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以此规范社会工作的管理。对于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应当及时总结,加以推广,从而将整个射虎工作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三、进行制度探索,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平台。社会工作管理要长期有效地展开,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使其平顺地运行.为此,需要探索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与形式,构建双向服务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与形式:在我国,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已建立社会参与学校工作的各种机构〈eg。家长委员会等〉,但往往处于半瘫痪或休眠状态。为此,一方面,需要激活这些机构;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议事会、“家长代言人"制度、成长助教团等>;〈教育议事会:指在不更改学校办学的所有制,在不过度干预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对学校办学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和审议的外部监督组织,是学校与家长、社区进行联系、协调和合作的平台。主要功能:①开展学校办学的自我诊断与自我调整;②85

84选择最佳的议题和意见,协调家长与学校关系;③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成长助教团":指学校根据动态生成的德育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聘请一批热心教育事业、有一定助教能力的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与教师共同制定教育方案,从而协助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下健康成长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构建双向服务的机制:社会工作管理旨在建立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合作是双方共同的事情,必须互惠互利。教育系统要从家庭、社区那里获取经费、设备、人才等资源的援助,也要设法让家庭、社区在合作中受益.<教育系统必须强化自身主体意识,更多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以促进双方合作的关系健康发展。教育系统可以为家庭、社区提供服务的领域非常广阔p311〉·完善评价体系:评价具有导向功能,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社会工作管理的深入开展。目前,这方面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督导评估中,教育督导部门注意到了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重要性,但指标过于简单,标准不够明确,容易使之流于形式。完善评价体系以此强化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双向沟通,共同参与及积极协作,实现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总之,教育系统内部蕴含巨大的服务潜能,把它充分开掘出来的关键是要突破旧有的学校教育的老框。教育对象可以由在校注册学生向社区全体成员扩充;教育年限可以从儿童、少年、青年期向终身延伸;教育场所可以由学校的课堂向整个社区拓展.将社区变成大课堂,为建立学习化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教育系统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最好方式。教育系统也会在这种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社团组织的更大支持、更多帮助和更密切的配合.8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