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ID:8184733

大小:56.4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3-09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_第1页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_第2页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_第3页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_第4页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学情预设】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

2、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22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

3、3x4

4、5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第19页(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例2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求

5、PA

6、【设计意图】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

7、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学情预设】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

8、、试验的机会——练习:设点Q是圆C:2225

9、AB

10、的最小值。3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第19页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设计意图】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知识链接】(一)圆锥曲线的定义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x22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169到右准线的距离。

11、PF1

12、

13、PF2

14、

15、2.P为等轴双曲线x22a2上一点,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

16、PO

17、取值范围。3.在抛物线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x22第19页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259

18、MA

19、+

20、MF

21、的最小值。x2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92721

22、AM

23、

24、MF

25、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2x2(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

26、PM

27、+

28、FM

29、最小。8x225.已知A(4,

30、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

31、MA

32、+

33、MB

34、的最259小值与最大值。七、教学反思第19页1.本课将借助于“POWERPOINT课件”,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

35、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