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

ID:8155058

大小:207.29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3-08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_第1页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_第2页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_第3页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_第4页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_第5页
资源描述: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金立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福建省古田县菇王彭兆旺,在香菇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发明,十几年无数次试验及付出的心血,于1976年菌棒技术获得成功,然后再经过2年的中试;在1978年向家乡古田县免费公开传授,很快示范推广全国应用,其技术延伸至食用菌大产业,为我国广大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农民种菇致富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他践行习总书记的“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现代大农业梦。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根据闽东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写了一部《摆脱贫困》光辉著作。其核心是闽东地区如何

2、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提供了“弱鸟先飞”和“滴水穿石”富有远见卓识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此书写《序》中指出: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困难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习总书记的思想和理论,鼓励和促进了古田县菇王彭兆旺,以“弱鸟先飞”和“滴水穿石”25的精神,围绕食用菌产业中的香菇一个品种,原创性发明了“香菇菌棒新技术”,成为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兆旺菌棒香菇在全国31个省(区)推广应用,三十五年的时间食用菌生产总产值达1.69万亿元,农民直接和间接效益4500个亿,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巨

3、大成就。《中国香菇史》(张寿橙,2013,西冷出版社)对此项成就给予定位:“一项原创技术使千百万菇农受益”。在我国食用菌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今天,本刊记者和专家团成员,83岁高龄的老专家丁湖广等,就兆旺菌棒香菇技术在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作一个系统全面的专题调查研究,让更多从事菇业开发的科研人员和广大菇农,从中了解技术创新付出的艰辛,攻破难题的毅力和不断进取“滴水穿石”及“忘我奉献”的精神。以此借鉴,把中国食用菌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加速实现食用菌强国梦!正如习主席在闽东主政期间写就他人生第一本著作《摆脱贫困》中写到:“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离开以后

4、,我会时常牵挂、关注着闽东的工作,积极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喜悦和欣慰”。同时《摆脱贫困》著作中有五处提到了香菇和食用菌。另外一本由他作序并主持编纂的《滴水集》著作里,有六页专题报道彭兆旺所发明的菌棒香菇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这是习主席亲眼目睹感受到了在他领导下兆旺技术促进了闽东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贫穷的宁德山区农村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香菇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25在习总书的领导与关心下,宁德地区将兆旺技术列为星火计划,重点扶持香菇产业的发展。习主席作序并主持编纂的《闽东四十年》一书讲到:“七十年代

5、,古田县以兆旺代料栽培食用菌成功后,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区获得迅速发展。现在已开发了香菇、草菇、金针菇、木耳等十余个品种,1988年全区产量达到2.96万吨,总产值达3.46亿元。由于食用菌大发展,带动了古田县各相产业和整个经济全面发展。该县大甲乡原是全区有名的贫困乡,开展食用菌栽培以来,形成菌种、菌棒、筹集发放贷款,技术培训指导等一系列服务。使该乡92.8%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2.兆旺技术缘起因2.1摆脱贫困赤贫、落后、闭塞的山旮旯,就是彭兆旺先生被号称“古田的西伯利亚的故乡——大甲”。在未推广香菇菌棒技术之前,是极端贫穷的。乡邻们是以炒盐巴当菜下地瓜米饭,其困顿贫穷

6、之状无以言表,是当今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们无法体会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的彭兆旺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如何改变家乡祖祖辈辈过着的贫穷生活。2.1.2祖先留下宝贵遗产25我国香菇进入人工栽培始于南宋之前。据西晋张华(232~290)的《博物志》记载:“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即香菇)”由此可知栽培历史已达1800年之久。据《中国香菇史》记载:“明清之后,菇业加速发展,乾隆时期为我国香菇业之高峰期,广义菇物已扩展至闽、赣、皖、粤、湘、鄂、川、桂等10余省250多个县,州、府、香菇谋生的菇民15万人,仅福建省就有菇民3万人”。这段记述说明了历史上我国农村从

7、业香菇的农民之多。当时香菇栽培方法,开头为原木砍花法。将适宜生长香菇的树木砍倒,剔去枝叶,倒木卧地;然后用利斧在树干上砍成许多坎,让自然界香菇孢子随风漂泊入树坎内,萌发菌丝,之后用软木拍击菇木,促使其迅速形成,称为“惊蕈”。这种古老的砍花栽培法,成为当时菇民谋生之道,在技术上极为保守,只许言传亲属,不可文字外扬,因此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且此种栽培法产量很低,周期长,每100千克木材,2~3年,最长的为8年;只能收1.8千克干菇,资源浪费很大。尽管如此,但他们留下的栽培技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3彭兆旺的发现与创新3.1实践中发现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