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

ID:81550109

大小:3.50 MB

页数:52页

时间:2023-09-04

上传者:U-13049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1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2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3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4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5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6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7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8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9页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一、二年级全册校本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课时说说习惯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习惯;2、学生怎样做才能养成习惯;3、学生自觉于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习惯;2、学生怎样做才能养成习惯;教学难点学生自觉于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教学方法讲解法、参与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校本教材、小故事教学设计:一、习惯小故事五岁的儿子告诉妈妈:“阿姨给我糖果吃了。”“那你对她说‘谢谢'没有啊!”“我忘记说了。”“那还不赶快去说。”“怎么样,说了吗?”儿子回来后,妈妈问他。“说了,但是没有用了。”“为什么没有用呀?”“阿姨说‘不用谢'!”二、你来评对错小朋友们,你知道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对人说谢谢或道歉的话吗?良好的习惯我们应从小养成,所以,从小开始,我们就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养成好的习惯,那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吧。三、习惯小常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四、你该怎么做小学生好习惯儿歌小学生,爱学习,养成习惯终受益;早晨起,不懒睡,背着书包上学去;见同学,问声好,讲究礼貌要做到;见老师,行个礼,尊师重教讲礼仪;课堂上,专心听,基础打牢成绩好;勤于思,善动脑,积极发言才聪明;不唯书,不唯上,超越文本当自强;做笔记,细整理,积少成多能进步;写作业,用心记,炼就本领比高低;课堂外,多自习,博览群书采信息;天文晓,地理知,人见人爱有志气;

1第二课时生活用品做饭要烧柴碳,旧时的锅灶,想让火旺盛,省柴碳,就要用风箱,从一九五八年起,全民吃食堂,大灶做饭,更要拉风箱为之。灾害漫发了,生产队食堂渐渐冷火冷灶,没了吃的了,社员饿的没法,到处寻找吃得东西。大队干部的食堂还能艰难地维持,还不时地弄点好吃好喝的改善一下生活,社员看着都会眼红的。那年月,因贫穷饥饿,就有专向干部逢迎拍马,围着当官的打转,想捞点好处的人,被大家叫做“尖头怪”,又称“社剽子”,更难听的还有,文明点的称“溜沟子”或“小溜沟”。其实所谓的这些人,也都是可怜之人,他们只不过是想弄点“嗟来之食”,来养家糊口罢了。一天,某大队干部的食堂弄来了一头羊,干部们要喝羊肉汤,烧火煮肉“小溜沟”殷勤卖力的拉风箱,忙前忙后的。肉汤弄好了,干部们又吃又喝,很快一光二净,忙乎了一天“小溜沟”没敢挤上前,当然也没人关注他是否想吃,看着点滴未剩的锅,“小溜沟”心中憋闷,回到家里向家里人诉苦,谁知传扬出去,有人同情,有人嘲弄,更有是有才的社员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

2小溜沟拉风箱锅里烧着羊肉汤你一碗我一碗小溜沟干瞪眼你一杓我一杓小溜沟没摊着可能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也可能同样相似的事普遍存在的原因,“拉风箱”事件很快得到很多人的公认,顺口溜也迅速传唱开来,而且还有久唱不衰,“拉风箱”的内涵也在逐渐进化转移。“拍马”一词自古有之,视为贬义,近代俗变为“拍马屁”。“溜沟子”略带品,但也不雅,“小溜沟”则含戏虐之语,虽仍有不雅,却显可爱。风箱风箱是用动物皮革制成,利用活塞原理,加上风门,以产生压力或吸收泵,需要人力,水力推动活动,可以开拓大量送风的途径。风箱一词最早见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这种木风箱一般是长方形的,箱内装有一个大活塞,叫做“鞲”,鞲上装有露在箱外可以推拉的拉手,由于活塞的推拉都能向炉内送风,所以它是能用活塞双向鼓风的连续鼓风机。

3粪叉粪叉是用来捡拾大一点的牲畜粪便的。比如驴、牛、马等

4搓洗衣物在洗衣机大规模使用之前,搓衣板与棒槌是洗衣的主要工具。

5住在水边的女人们洗衣服,往往使用棒槌捣一通,而居住在离水很远地方的女人,就发明了搓衣板。古茶壶一般有铜制和铁制等,用于烧水和熬茶之用剪羊毛剪子铁质剪刀,有两股组合而成,用于手工剪羊毛。

6洋镐铁质品,两端尖锐或刀口,中间安木把,用于攫取较硬的土质结构和沙石等。

7墨斗电话:2Y36S0K址:匚ch尊n"■二7・S"馆:乎-栄hl二二i二三一佥一』.*二丄木工用于在木头上弹线之用

8柳条笆斗用柳条扎制而成,盛放东西,吊水等用途。第三课时《饴饹床子》:做饴饹的专门用具。木制,有床子和摁子2部分组成。床子中部有一装放做饴饹的面团的洞,洞底部有一带眼的铁片。人们用摁子挤压做饴饹的面团,就漏成了饴饹。

9《罩子灯》:原指油灯的一种。有灯罩,不怕风。原是航船上挂在桅杆上的信号灯。后民间用以照明。

10《板凳»:木质结构。凳面板长约三尺,宽约一尺五寸,厚约一寸;

11四条木腿直高约一尺七八寸,两两的中上部分别用两根短木枇樺御套装相联结,呈梯子形,上头樺铆套装于凳面板两端的稍中部,多为木本色。俗称长板凳”《木槽》:木质结构,大小不一,其形式大体相同。在一块大条石上凿成为:长口、长帮、短档与稍厚底的大木槽,一侧帮有二至三个绳眼,用以穿套牲畜缰绳。木槽架置砖砌的槽腿墙上,前后左右适当用栽地木桩夹逼稳固。用以喂养骡、马、驴、牛,一般统称为木槽木槽有六尺、八尺、丈槽,还有丈二槽。

12炭火熨斗古代的人生活中也需要烫熨衣物,当然,他们的时代是没有电熨斗的。现在我发一只我收藏藏品中的古代铜质熨斗,采用炭火加热,底部直径约10公分,整体重量大约有3斤多。《古代木锅盖》:木纹锅盖特写家居家居生活,《火盆火桌子》:到了冬季,不少居民将各种各样的取暖器材搬进家中。村民们大多数都使用火盆(火笼)取暖。每天,村民们都会将尚未燃尽的柴火火灰用火铲从灶膛中取出,趁火花四溅之时扒

13拉到火盆(火笼)里按实。它们质地坚硬,从灶膛中铲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因火盆(火笼)制作便利,使用时也不需要花成本,火盆(火笼)便成了农家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木质盘子》:端饭菜时盛碗碟的盘子,多用木头制成,旧时也用来盛礼物

14《建筑工匠泥抹子》:古代的抹子比现代抹灰用的抹子小,前段更加窄尖.由于比现代的抹子多一个连接点,所…对砖的要求严格,工价高,外观有缝不见缝用途:常用于高等级建筑,或是比较讲究的墙…《水鳖子》:古代人们盛水的用具,现在农民外出饮水工具。

15亠1匕严1J■23wof*W*1-_■■■■Mi第四课时糜子笤帚把成熟的糜穗以第一节折下,待干燥后揉下糜子,一般分五支手工扎成,用来扫炕、扫地、刷锅等。

16木质炕桌放在炕上,故名炕桌,用于吃饭,过去一般家庭的灶房和住房分开,饭煮好后端来摆在桌子上,一家人围坐在周围享用。火盆

17过去人冬天用于取暖用具,一般放在炕上,里面放一些炭灰,炭灰上面放些燃烧的煤炭,手冻了就靠近火烤一烤。当然产生的煤烟会让人煤气中毒。谁叫当时人穷,架不起火炉子。灰耙子过去人多烧土炕,燃烧灰烬积少成多,灰满了就用灰耙子扒灰。铁榔头:用于敲打菜刀:用于切菜、切肉、劈木柴等。灯柱子:过去人用清油点灯,倒入半碗清油,用棉花搓成灯捻子,点着用来照明。木杵子:用于捣碎调料、煮熟的山芋等。纸糊柿篮:纸斗、笸箩是妇女就地取材创造的深受农家、渔户喜爱的民间民俗纸这种传统工艺从造型到纹样寓意再到民俗应用都在不断升华变化,并且流传下许多珍贵的手工艺精品。本文主要分析其历史发展、造型纹样及民俗应用。

18第五课时窮号:箱18417红动中££(www.redocn.corn)转角]木窗子用纸糊在窗子里面,既可以遮风沙,又可以透光罐子陶瓷制品,用于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用,上面盖上小碟子,双耳上栓上绳子,提着送到地头上。

19铁锁F面是锁子,上面是这把锁子的钥匙,锁子虽构造简单,但锁君子不锁小人。说明当代人的文明程度。铲子用铁打制而成,用于薅锄田间杂草,挖野菜等

20

21嫁妆箱木头或皮子制成,古时候女子出嫁,娘家要给女儿陪一对大红箱子,预示着女儿过门后日子红红火火。箱柜子用来支撑箱子的柜子而得名,有的上面雕刻或者油画精美的吉祥图案。面刀架子:木头制成,定在灶台上,用于搁放擀面杖,剁面刀、切刀等。

22袜楦头木头制成,过去人穿的袜子,是人用布缝制的,楦头撑起来缝制袜子用。

23鞋植头木头制成,做成新布鞋时,用植头撑开,要不会夹脚。I>!<:(;TTfl粪叉子铁制品,用于在房屋周围、野外拾取动物粪便,积肥或当作燃料之用瓦沟(瓦沟)瓦楞之间的泄水沟。唐白居易《宿东亭晓兴》诗:“雪依瓦沟白,草绕墙根绿。”宋杨万里《不寐听雨》诗:“瓦沟收拾残零

24第六课时扁担用硬杂木或半边毛竹削制而成,长短因人而异,一般长160厘米〜200厘米,两端较窄,中间较宽,表面平整光滑。农家人经常用来挑水。棒槌

25用木头做成,古代人用它洗衣服秤木杆,铁托,用来称东西

26铡刀切草或切其他东西的器具,在底槽上安刀,刀的一头固定,一头有把,可以上下活动。现在极少人用铡刀了。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一般是用榆木),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此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铡刀是专门给牲畜铡草料的,一人把草料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的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7铡刀切草或切其他东西的器具,在底槽上安刀,刀的一头固定,一头有把,可以上下活动。现在极少人用铡刀了。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一般是用榆木),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此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铡刀是专门给牲畜铡草料的,一人把草料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的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8穿衣镜:供应穿衣用,木之框架,中间鑲玻璃米黄锅:是铁质的锅,用黄米摊的餅,味道香酥

29牛铃:有铁质的,有铜质的,为了起导向作用杵子:杵头是石头的,木制把,用来夯实土基。

30炕模子木制方形模具,用于制作火炕面子。第七课时背篼:俗称背篓,是用竹、藤、柳条等做成的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器具。山区地势起伏高低。山高坡陡,地阔人稀,交通主要是靠一些行旅小道。而青山乡就是这样的地势,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利用当地资源,在芨芨草生长旺盛的地方用芨芨草编制背篓,当做一种运送工具;在柳条生长密集的地方,就用柳条编制背篓。

31芨芨草作者:高原之壑从没有想过在肥饶的地方生长芨芨草,只喜欢偏僻的荒野

32从没有想过能登上大雅之堂芨芨草,却有着淡雅的气韵在大西北的盐碱地戈壁滩上芨芨草,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美丽在无尽止的狂风飞沙的锤炼中芨芨草,不失温柔却愈加倔强不会有甘霖的浸润,绿荫的遮凉芨芨草,从不期冀细雨轻风不会在名家的画布上展现风采芨芨草,从不为无人欣赏而寂寞默默地生长在偏僻的荒野啊!芨芨草只唱着自己生命的歌悄悄地酝酿着自己独特的气度啊!芨芨草只编织着自己的梦想!第八课时擀毡擀毡是制作羊毛毡工艺的统称,可分为弹毛、铺毛、

33喷油、加黑豆面、洗毡(擀压)、定型等六道工序。弹毛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毡匠手里是一张长约七尺的弹毛弓,弹毛时左右开弓、上下翻飞。大弓的声音如琴似弦,毡房尘土飞扬,板结的羊毛一根根松开,一根根飞起来。弹毛是第一道重要的基本功,弹不好毛,擀出的毡自然也好不了。铺毛时,毡匠要把如纸一样薄的毛层层叠叠铺匀、铺满,然后喷油。毡匠喷出的油是一个扇面,恍如一张蜘蛛网、一层薄雾,细细的油珠落到弹好的羊毛上后,再加水用力挤压,羊毛就会紧紧地凝结在一块。东乡族:擀毡技艺之洗爸洗毡更是一道苦活、巧活、关键活,擀好的毡能一铺二三十年,学问都在洗毡上。尤其是擀绒毡,只有手艺精绝的毡匠才能完成,手艺一般的毡匠都会退避三舍,因为擀羊绒毡时,

34劲小了羊毛成不了毡,劲大了就擀成了由大变小、由薄变厚、最后七孔八窍。毡定型,这最后一道工序叫出毡。出毡后,如果在冬季的时候大概晾一个礼拜才能铺开用,夏天有史料记载,a两至三天就可以用了。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艺在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为主,而且要求毛丝纤长,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纯正,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擀毡过程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石磨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zm)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

35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有直径超过三尺六寸(1.2米)的大磨,要用三匹马同时拉。一斗(约合50市斤)粮食用十多分钟就能拉一遍。一般磨直径80厘米左右,一个人或一头驴就能拉动的水磨等碾子豆腐磨俗名:小磨,直径不足40厘米,能放在笸箩里,用手摇动,用于拉花椒面等。还有拉豆腐汁和煎饼糊子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黍、玉米等粮食碾碎加工时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36小石磙石滚是一种石器农具,圆柱形,一头大,一头小。两端有洞,使用时用特制方形架套在石磙上,用牲口拖拉着,因为两端大小不一,工作起来是作圆行轨道便于碾压已摆成片的麦子,谷子,使粮食脱离穗子。小石磙也称地磙子,是用来磨地的,防止冬季小麦长势过旺,因为小麦冬季长势过旺的话寒潮来了容易受冻害,此外冬季长势过旺的话容易造成开春小麦脱肥,这都不利于油磨小麦的正常生长,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

37传统的手工榨油坊,是由一个双灶台、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油锤组成。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一般每年农历四月底开始榨油。传统榨油工艺大致可以分七个步骤:(以榨菜油为例)第一、炒干。将收来生湿的油菜籽放入灶台大锅之中炒干,炒干的标准是香而不能焦,注意要控制好灶台火候的大小,这关系到能否榨出香而纯的油,由一个师傅操控。第二、碾粉。是将炒干的油菜籽投到碾槽中碾碎。碾盘的动力由水车(最初的动力是牛拉、接着是水车带动,现在发展到电动)带动,水车和碾盘的直径一般都在4米以上,碾盘上有三个碾轮,所有的构件都均由木材制成。由水车作为动力的碾碎油菜籽一次大概需30分钟。(牛拉约一个小时,电动约10分钟)由一个师傅操控。第三、蒸粉。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用木甑放入小锅蒸熟,一般一次蒸一个饼,约需2分钟,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气但不能熟透,由一个师傅操控。第四、做饼。将蒸熟的粉末填入用稻草垫底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一榨50个饼,从蒸粉开始到完成50个饼约花2个小时。由一个师傅操控。第五、入榨。将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槽内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长度必须5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40公分的“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大约30斤重的油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一娄娄金黄的清油,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由一个师傅操控。第六、出榨。经过2个小时后,油几乎榨尽,就可以出榨了,出榨的顺序,先撤“木进”、再撤木桩、最后撤饼。第七、入缸。将榨出的菜油倒入大缸之中,并密封保存。以上七步就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榨油工艺,用这种木制压榨机里榨出的香油与机械压榨的香油有很大的不同,它颜色金黄且味香,热度低,桶低没有菜籽沉淀物,而且搁置时间也比机榨的菜油要长

38第九课时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丫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贝S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

39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个体经营农业终於成为现实,从而为封建农业最后取代奴隶制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楼车是播种工具,由种子箱和两脚或三脚耧管组成。汉武帝时由农学家赵过创制。它的三个犁脚同时能播种三行,播种时以人或牲畜为牵引动力,一人挽犁,摇动耧车,种子顺耧脚撒入土中,日播一顷,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暑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耘、收割。楼车的三个楼脚可以一次性开出三条沟来,同时完成的还有播种和覆土等项作业,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楼车的出现与分行栽培是分不开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用点播和撒播的方式,将种子种在地里,这样长出来的庄稼就像是满天的星斗。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农业生产就已出现了分行栽培技术。当时将行称“役”,而禾就种在役中,《诗经》中有“禾役穟穟”的诗句,说明分行栽培的庄稼长势良好。喷雾器是喷雾器材的简称。喷雾器是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水或其他液体变成雾状,均匀地喷射到其他物体上的器具,由压缩空气的装置和细管、喷嘴等组成。在农村,喷雾器是防治病虫害不可缺少的重要农具。

40用于杂乱地间的松土、除草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现在还在使用。此外,还有一种除草锄地的薅锄子,粪斗子。一种撒粪的工具,有木制的和荆条编制的。样子像条编提篓子底部(无把,编织密集,不漏泥粪),上部两边有一条宽带子。斗子带绕肩横跨在脖子上,装上刷细的粪土用两手向地里撒。民间还有相关谚语:毛帘口袋升子斗,大车轿车插脚子,缰绳安眼牛笼嘴,犁铧逼土犁拖子犁辕犁身拐把子,牛给斗双抛杆子。打耙疙瘩木榾都,驮架驮笼粪斗子。瓜铲:瓜铲就是安瓜压蔓的专用农具。(安瓜就是西瓜)农村有个谚语,叫作“庄稼翻身,安瓜垅葱”。地里要种西瓜,是农家的大

41第十课时收获工具

42木质、铁质镰刀架制作材料:木头、金属用途:南方一般用于割稻子,而稻子地质比较软,圆形镰刀的较小力矩就可以满足使用特点北方一般是割糜子、谷子、养麦、割草、稻子、割玉米杆,而玉米杆地质较硬,用L型的短镰刀柄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用于前端刀齿上纸缸子(纸斗)制作材料:纸斗的制作工艺和原始陶器的最初形成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先将各色杂纸浸图1胶东纸斗[2]透水分,用碓臼捣或上碾轧成纸浆,淋水后掺和少许白泥土、牛毛菜、浸泡出的榆树皮汁液或者掺和黑面、柳絮等,再用选好的缸、坛、木制品作为底模一次拍打成型,待似干未干之时把纸坯取下,再将取下的纸坯里外裱糊,使定型,最后再用剪纸装饰。

43用途:纸斗的应用也受到了人们生活观念变化的冲击。20世纪70、80年代,无论是胶东农家渔户,还是城镇的年轻人结婚时都很少再有用纸斗、笸箩的习俗了。但偶尔还有老年人留恋过去的习俗,做几件当装饰品存放在柜子里等孙男弟女结婚时备用。所以有时也能看到新婚家庭摆在新家具上的精美的纸斗。簸箕:制作材料:用柳条、竹子等编制而成,经久耐用。用途:主要用来端粮食、倒土、盛东西。

44粮屯子:制作材料:竹子、芨芨、柳条等。用途:主要用来盛粮食,储蓄东西,用柳、岌岌编制而成木锨:

45制作材料:木制,长柄。用途:多用于铲粮食,也可冬日铲雪例如:农村使用耕牛拉石磙的方式从稻(麦)穗碾下稻(麦)子除去叶子灰尘时,一般在侧风向米用扬撒方式,使灰尘、碎叶脉等杂物明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上》:“木掀五把,价一钱五分。”《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那些泥匠、木匠、砖匠、锯匠、铜匠、铁匠,都歇了本等的生活,拿了扫帚木掀来帮那些长工庄客,救那晒的麦子。”歇后语:“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二股叉、三股叉:制作材料:木头、金属。用途:一种兵器,其状如“山”字形,中锋挺出,比两侧锋高3至4寸,木柄长5至6尺,柄端呈锤状。现在用它挑东西,打场时用来挑草。

46箩:制作材料:用竹子编的底方口圆的器具;用途:用来盛粮食、淘米等木质斗、升子、格子:制作材料:用木头做成,用途:计量粮食的工具。木斗子:制作材料:用木头做成。用途:农耕时抓肥的主要工具木耙子:制作材料:用木头做成,用途:用来耙草的主要工具。

47筛子:

48制作材料:由竹子、细铁丝等编制而成。用途:主要用来隔离杂草和粮食、石头的主要工具。

49小车车,俗称驴拉车车,是重要的传统运输交通工具。春种时,是往田里运送肥料的重要工具,秋收时又是运输粮食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走亲访友时更是离不开它。

50

5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