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

ID:815421

大小:183.5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09-07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_第1页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_第2页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_第3页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_第4页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摘要]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持续增强信贷业务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本文在利用商业银行开发内部评级法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银行授信客户的价值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和运用。作为一种授信客户价值评价和管理方法的探索,该体系的价值不仅限于信贷工作中的决策参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加快发展追求股东价值创造最大化”、“有效发展实现可持续的ROA和ROE”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贯彻落实科

2、学发展观、加快战略转型步伐的总体要求。[关键词]内部评级价值管理风险调整后收益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授信客户的价值管理是信贷业务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信贷管理理念的滞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业务数据支持、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对授信客户价值的认定与管理均处于相当初级、原始的阶段。随着股份制改革、流程再造、人才储备加大、信贷理念和信用风险评级工具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客户方式势必由粗放化朝着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衡量客户价值的标准也将越来越趋向科学化。同时,

3、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信贷资产的质量,利用建设和推广内部评级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科学地衡量客户价值,发展并完善银行授信客户价值管理系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也日趋成熟。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与客户价值管理的发展阶段(一)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历程尽管我国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具体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仍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客户信用+贷款四级分类1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这一阶段,商业银行规定对每笔贷款均须确定方式系数、信用系数,其中贷款信用系数

4、包含企业信用和领导班子素质情况、企业经济实力、企业效益水平三个方面的指标,从借款人的角度衡量企业信用对贷款安全的影响。贷款方式系数囊括抵押、贴现、担保、信用等方面的指标,从业务层面评定贷款方式对贷款风险的影响。首次引入了贷款风险等级的划分,但未形成全行业统一规范的评级标准,也未明确要求各家银行必须评定企业信用等级。2、第二阶段:基于还款可能性的贷款五级分类根据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从2000年起正式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即将贷款业务按其风险程度(还款可能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2002年起五级分类对象扩展至各类

5、贷款及资产负债表外授信业务。五级分类以主观判断为主,以债项作为评级对象,但在分类标准即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中同时结合了对客户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当时的客户信用评级,其指标选定与指标权重、得分区间均依专家经验主观设置,缺乏数据支持。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都存在需要细分的问题。3、第三阶段: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二维评级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部分商业银行发展出了以现金流产生能力作为核心的二维信用评级体系。此类评级体系的特点主要是:评级体系由授信客户风险评级和业务风险评级(债项评级)构成,属二维评级。客户评级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并与标普、穆迪

6、等国际外部评级对应,业务评级与五级分类对应。其缺点仍然是主观性较强,弹性大,评级结果没有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现代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参数挂钩。4、第四阶段:内部评级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公布,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迅速做出反应,并且鼓励本国银行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标准建设和改造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评级法是新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它允许银行在经监管当局批准后,采用自身开发的内部评级体系确定其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并以此计算资本充足率,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确保对单个银行的法定资本要求能够反映该银行的特定风险。

7、与以往的各种评级方法不同,内部评级以银行历史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直接生成信用评级所需的各项参数,能准确计算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预期损失率(EL)等关键指标,其过程更为量化,等级更加细化,结果更为精确化,为银行更高标准的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奠定了科学的计量手段,成为银行制度创新和信贷文化创新的推动力。[1]目前,在银监会的推动下,我国银行业积极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银行以及以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为代表的股

8、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看作是银行未来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二)客户价值管理的三个阶段与此对应,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同样经历了为规模约束、盈利约束、资本约束三个发展阶段:1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1、第一阶段:规模约束在相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摘要]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持续增强信贷业务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本文在利用商业银行开发内部评级法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银行授信客户的价值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和运用。作为一种授信客户价值评价和管理方法的探索,该体系的价值不仅限于信贷工作中的决策参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加快发展追求股东价值创造最大化”、“有效发展实现可持续的ROA和ROE”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贯彻落实科

2、学发展观、加快战略转型步伐的总体要求。[关键词]内部评级价值管理风险调整后收益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授信客户的价值管理是信贷业务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信贷管理理念的滞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业务数据支持、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对授信客户价值的认定与管理均处于相当初级、原始的阶段。随着股份制改革、流程再造、人才储备加大、信贷理念和信用风险评级工具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客户方式势必由粗放化朝着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衡量客户价值的标准也将越来越趋向科学化。同时,

3、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信贷资产的质量,利用建设和推广内部评级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科学地衡量客户价值,发展并完善银行授信客户价值管理系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也日趋成熟。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与客户价值管理的发展阶段(一)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历程尽管我国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具体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仍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客户信用+贷款四级分类1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这一阶段,商业银行规定对每笔贷款均须确定方式系数、信用系数,其中贷款信用系数

4、包含企业信用和领导班子素质情况、企业经济实力、企业效益水平三个方面的指标,从借款人的角度衡量企业信用对贷款安全的影响。贷款方式系数囊括抵押、贴现、担保、信用等方面的指标,从业务层面评定贷款方式对贷款风险的影响。首次引入了贷款风险等级的划分,但未形成全行业统一规范的评级标准,也未明确要求各家银行必须评定企业信用等级。2、第二阶段:基于还款可能性的贷款五级分类根据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从2000年起正式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即将贷款业务按其风险程度(还款可能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2002年起五级分类对象扩展至各类

5、贷款及资产负债表外授信业务。五级分类以主观判断为主,以债项作为评级对象,但在分类标准即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中同时结合了对客户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当时的客户信用评级,其指标选定与指标权重、得分区间均依专家经验主观设置,缺乏数据支持。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都存在需要细分的问题。3、第三阶段: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二维评级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部分商业银行发展出了以现金流产生能力作为核心的二维信用评级体系。此类评级体系的特点主要是:评级体系由授信客户风险评级和业务风险评级(债项评级)构成,属二维评级。客户评级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并与标普、穆迪

6、等国际外部评级对应,业务评级与五级分类对应。其缺点仍然是主观性较强,弹性大,评级结果没有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现代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参数挂钩。4、第四阶段:内部评级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公布,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迅速做出反应,并且鼓励本国银行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标准建设和改造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评级法是新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它允许银行在经监管当局批准后,采用自身开发的内部评级体系确定其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并以此计算资本充足率,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确保对单个银行的法定资本要求能够反映该银行的特定风险。

7、与以往的各种评级方法不同,内部评级以银行历史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直接生成信用评级所需的各项参数,能准确计算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预期损失率(EL)等关键指标,其过程更为量化,等级更加细化,结果更为精确化,为银行更高标准的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奠定了科学的计量手段,成为银行制度创新和信贷文化创新的推动力。[1]目前,在银监会的推动下,我国银行业积极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银行以及以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为代表的股

8、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看作是银行未来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二)客户价值管理的三个阶段与此对应,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同样经历了为规模约束、盈利约束、资本约束三个发展阶段:1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1、第一阶段:规模约束在相当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