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拉住小孩不让其坠井,这就是良能,孩提长大就自然会孝敬长辈的人,这就是良知。孟子意在表达A.良知论B.性善论C.仁政观D.孝道观2.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由此可知,老子认为A.父慈子孝是家庭和睦相处之途B.崇尚节俭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道C.“无为而治”可调节阶级矛盾D.“尊道贵德”能实现社会和谐3.汉武帝在位时,重用了像公孙弘、申公等儒学名士,同时,他仍旧信用“治官理民,好清静”的汲黯,以及深好《韩子》的韩安国等人。只要是对西汉的统治有利,什么样的人才都在他笼络重用的范围之内。由此可知,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黄老之说”“天人感应”C.“儒法合一”“君权神授”D.“采摭百家”“王霸杂用”4.南北朝时期,社会广泛信奉弥勒佛(梵名Maitreya).有人统计,在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群中,除了释迦佛像,还有大量的弥勒佛像。这一现象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民众对至高神权的否定B.传统主流思想地位稳固C.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D.民族间文化融合的加强5.唐统治者在推崇佛教的同时,还借助老子之李姓来提高自己氏族的品第,将道教奉为至上,促使道教在唐代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学说的权威受到冲击B.道教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C.佛教威胁到中央集权统治D.世族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西汉名将李陵出征匈奴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在汉隋之际的文学作品中“羁臣”“伤别”是李陵形象的重要特征:然而,宋代的文人多批判他未能死节,有负忠孝。宋代,李陵形象的变化缘于
1A.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B.文学创作体裁的丰富C.汉匈民族矛盾的尖锐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7.图1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该作品体现了A.气势宏大与简洁直观的统一B.抒情写意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D.艺术鉴赏与考史价值的并存8.《明夷待访录》系统阐述了黄宗羲的政治设想:中央,设计“合议制”和“政事堂制”的宰相制;地方参行郡县和方镇两种体制。由此可见黄宗義主张A.实行分工与协同治理国家B.恢复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C.扩大地方权力以抗衡中央D.废除君主制以行议会政治9.中国传统医学利用阴阳五行的学说解释各种生理现象与内脏的联系,具体化为脏腑的生克、制约和依存关系,这种学说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这表明中国传统医学A.起源于阴阳五行学说B.深受儒家主张的影响C.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D.表现出唯心主义特点10.林则徐上书道光:“臣等察访夷情,因知外国商船来粤贸易者,必先在该国请领牌照。经过夷埠,俱须验明。如未领牌照,擅自行船,查出即治其罪,船亦充公。”由此可知,林则徐A.反对与英国的贸易往来B.主张中体西用强国御侮C.对西方法规有一定了解D.突破了夷夏之辩的藩篱11.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1868~1896年间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口译各种著作达113种,各类译著数量如表1所示。
2据此推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A.以师夷长技与自强图存为旨趣B.译著偏向社会科学和军事技术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12.1900年,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国民的奴性、愚昧、怯懦、无动,实为中国弊端之端,病源之源,今不欲救中国则已耳,苟欲救之,非从此处拔其本塞其源。梁启超的分析意在A.批判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B.鼓吹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C.探讨近代中国积弱的根源D.造就有进取意识的新国民13.孙中山曾提出要建立一个民生大同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一个具有高度现代化的社会,而且没有阶级,没有等级,人人劳动,权利平等,国家的财富社会公有,共同享用。”孙中山的构想A.反映了民主法治的诉求B.沿袭了太平天国的方案C.体现了强烈的救世意识D.超越了社会发展的现实14.新文化运动的干将高一涵认为,辛亥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为此,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A.以科学为理论武器B.将矛头指向封建道统C.倡导文字改革运动D.宜传马克思主义学说15.1949年12月和1950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相继召开,会议决定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包括废除国民党设立的“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和旧的学制等。这些决定A.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基础B.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C.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旧习俗和旧风气D.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16.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1979年3月,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由此可见,二者都A.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提出加强党领导的重要性
3C.重视执政党的思想建设D.强调警惕资产阶级的腐蚀17.图2是1961~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该作品体现了A.写实的创作手法B.浓郁的民族色彩C.鲜明的时代特征D.夸张的绘画风格18.“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9.6,其中资本、劳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0.52%,18.13%和41.35%.仅中国科学院的200项科技攻关成果就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4.2亿元。据此推断,当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B.劳动对象素质的提高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科学技术的乘法作用19.在公元前11世纪到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中,神一方面有人所不具备的法力神通、长生不老等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并不一定福善祸淫,甚至奸淫、偷盗、互相欺诈。这反映了当时的希腊文化A.充满神话传奇的色彩B.包含怀疑神灵的萌芽C.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D.开始关注自我的觉醒20.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语言和修辞学被置于至高地位,“对一些人来说,追随西塞罗不再意味着用西塞罗的语言,而是像西塞罗那样以俗语写作。”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写作,启迪同胞、创作经典。由此可知,文艺复兴运动A.将古典文化的再生视为风尚B.人文主义思潮得到充分发展C.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兴起D.冲击了天主教对教育的垄断21.一位皈依加尔文教的天主教徒说:“许多金匠、石匠和其他工资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优秀的神学家。”来自法国的宗教难民中,也有许多是身怀钟表制作技术诀窍的天主教徒。这是因为A.思想解放实现了社会的转型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C.工业革命促进了技术的革新D.社会分工推动了市民阶层崛起22.从霍布斯到卢梭,从康德到罗尔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政治思想家都信奉“社会契约论”,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它这样几百年长盛不衰。“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力量主要在于
4A.证明国家政治的合法性B.阐述天赋人权的价值观C.有效预防公权力的腐败D.促进理性主义思潮兴起23.图3可以用来解释A.地球对月亮的引力作用B.黑体辐射与温度的关系C.物质运动对时空的影响D.自由落体变速运动规律24.表2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简介表据表2推断,安徒生童话A.描写底层人物是作品的唯一对象B.通过象征暗示表现理念世界的美C.借用儿童视角透视现代复杂社会D.辛辣讽刺金钱社会的罪恶与丑陋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受教对象的广泛性,上至君王,下至普通民众。首先,君王在国家中居于首要地位,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以身作则,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从而教导万民成善。其次,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的施教者,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渗透及相关制度性安排,提出以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最后,对社会民众的教化,主张通过君王的示范、官吏的施政、地方学校的教化来实现,意义在于稳固社会统治,这就赋予教化以政治内涵,从而上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5--摘编自康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材料二汉元成时期的儒生不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三公之官几乎被儒生基断,不是出于儒生的“能吏”要研习儒生的学说,经学造诣不高者,会受到皇帝的轻视和鄙薄。汉元帝时期的丞相有于定国、韦玄成、匡衡,其中后面两位都是声名赫赫的儒生。汉成帝时期丞相先后有匡衡、王商、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除王商任职为外戚辅政以外,其余诸人皆为儒家学派中人,可见在成帝时期丞相一职也基本上被儒生控制。元帝以来,儒学更加被尊崇,儒生们主体意识高涨,积极参与政治。在他们的参政过程中,儒家政治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儒生常以儒教为依托,借古讽今,以经干政,他们构筑了一个新兴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阶层。——摘编自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标,并指出其教化目标的途径。(7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尊儒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民族主义,毋宁说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天下主义。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这种理念发生动摇,中国人开始用国家共同体的观点替换了之前习以为常的观点。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儒教的复兴和再造来抵御基督教文化的侵袭。基于民族主义引发的思潮,清末统治者为了重塑自身合法性推行新政。然而,新政的推行使政治时局更加动荡,首先是地方实力派要求重新分配地方议会的利益。其次在新政中占据咨议局主导地位的士绅阶层,以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不断地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而大量的民间团体、组织和政党的陆续出现,导致政府政治权力失去了垄断。--摘编自黄怡婷《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材料二抗美援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塑造国家认同的过程。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适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发动了爱国捐献“飞机大炮”、增产节约、订立爱国公约等运动,“把对家庭的忠诚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了《伟大的邱少云战士》《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等文章宣传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中国共产党还以漫画、电影、戏曲、快板等形式广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文艺宣传活动,并建立起完善的宣传组织和制度,发动社会各层力量。这场运动增强了民众
6的民族意识和对新中国的认同感。——摘编自吕迅《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美国形象与国家建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内涵,并指出这种民族意识冲击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塑造国家认同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9分)27.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理论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粱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学大臣。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摘编自余玮《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1)编写一幕发生在1917年北大学堂上的人物对话场景。(4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结合20世纪早期北京大学的发展史,说明北京大学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进程。(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自然科学的每一座丰碑都是埋葬中世纪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坟墓,这一状况迫使封建主和教会不断变换精神禁锢的手法,试图给最腐朽的思想体系披上“科学”的外衣,利用历史上的科学成就,歪曲、编造了一整套的伪科学体系,借以为封建和教会统治作注脚。--摘自马世力《论科学技术在近代欧洲崛起中的历史地位》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提炼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7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第Ⅰ卷(每题2分,共48分)1.B2.D3.D4.C5.A6.D7.D8.A9.C10.C11.A12.D13.D14.B15.A16.C17.B18.D19.B20.C21.B22.A23.C24.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15分)(1)目标:提高人性修养;培养国家栋梁;维护社会稳定。(3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途径:社会成员广泛性教化;君主以身作则,成圣成善;用儒学标准选官;习儒家典籍;教育引导。(4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和独尊儒术建议;统治者的推崇(汉武帝以来的学校教育作用);儒生积极参政的影响;尊儒社会风气的形成。(4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影响:形成士大夫官僚阶层;改变过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治局面;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儒生结党现象的产生。(4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26.(15分)(1)内涵: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恢复民族自强自信。(2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思潮的高涨;维新变法及立宪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兴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提出);地方势力的崛起及中央集权的弱化。(4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
8(2)特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群众性爱国运动相结合;强化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形式多样);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相统一;与其他运动互相配合,形成立体的运动网络。(4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意义: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物质基础;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塑造与整合(激发民众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推动了国内的社会改革运动和经济恢复工作。(5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7.(10分)(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1分)对话内容:(3分)评分标准: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1分)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2分)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3分)[示例]北大——“传统”与“近代”论争的舞台(北大: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保守派:中国只能实行君主专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激进派:民主与专制不能两立,应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保守派:儒家传统道德是中国政治赖以建立的基础。激进派:三纲五常的旧道德是吃人的礼教。激进派:要“剿灭”中国文化,废除汉文,采用西方语言。保守派:文言和白话可以并用。(2)北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北大还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9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宣扬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北大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6分)28.(12分)[示例]观点:近代自然科学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精神独裁,促进思想解放。论述:文艺复兴运动将科学从属于神学的情况下解放出来,16世纪中期,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17世纪末,牛顿创立了近代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的发现使人类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从而把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除出去。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过程提出了“进化论”的科学解释。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综上所述:近代自然科学的每一座丰碑都是埋葬中世纪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坟墓,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有力武器。其他观点:观点二:天主教会编造一整套的伪科学体系,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观点三:科学技术在近代欧洲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评分标准:观点0~2分,阐述部分0~10,具体赋分要求如下。等 次说 明表 述一等(9~12分)①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③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二等(5~8分)①观点较合理②史实较准确思路基本合理、逻辑关系基本清楚、表达基本准确
10③论证较充分、史论结合三等(0~4分)①观点不合理②史实不够准确③论证关系不清或没有论证缺乏条理性、逻辑关系不清、表达欠通顺或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