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

ID:81537495

大小:153.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10-26

上传者:U-11473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5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8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卷(新人教版第462套)(高三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013年下学期长沙县、攸县、醴陵、浏阳四县一中11月联考试卷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注:请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无效)、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q[躯壳qi0o创可贴chumg便宜行事bicnp00妊娠shen鸭绿江1u曲咼和寡hey①干劲jing体己话11毋庸置疑wmpi晕车ymn白桦林hu0余勇可贾gu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绮丽B、泡桐C、殷红D、怪癖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贸然蹓达金刚钻一副象棋B、发轫宣泄座上客一枕黄粱C、蛰伏幅射爆冷门功亏一匮D、安分膨胀挖墙角风靡一时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B•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①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义②取材于自然,琢磨于宫苑的玉制品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③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④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⑤把玉的自然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⑥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①③⑤②⑥④B.②⑥①⑤③④C.④⑤②③①⑥D.⑤②⑥①③④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5-8题。《易》称“《遯(dm同“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逢peng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

1”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髙。高考资源网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遣吏奉谒致礼奉谒:拜见B.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杜:关闭C.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宾:归顺D.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过:经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B•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C.少孤,为宗人所养D•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汝殁以六月二日吾属今为之虏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2B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C.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D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3分)(2)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4分)(3)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3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注: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元和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当时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柳州。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③荆、郢:古楚都。(1)从体裁的角度看,这首诗属于。(1分)(2)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3)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何以解忧?。,悠悠我心。(《短歌行》)(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陈情表》)(3),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

3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①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②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③“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④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11.作者在阐述“对文化的‘雅'与‘俗'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内容之前先谈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雅”与“俗”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依据来划分,一种理解是依据来划分。(4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B•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C.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4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⑴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太阳多好,没有雾的朦胧,哪里有太阳的灿烂,大地的玲珑?⑵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⑶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⑷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⑸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⑹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⑺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一一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

5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⑻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⑼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⑽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11)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的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1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我”在冀中乡村看到的雾景?(5分)16•请多角度赏析第⑥段的表达特色。(6分)17.文中问:“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得意忘形”的含义及其意义所在。(4分)18.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一题,12分)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我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人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精髓?(3分)(2)老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哪一个?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9分)20、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分值由原来的150分降为100分。同时,语文分值将由原来的150分提高到180分。10月23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从2014年起,英语等外语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1)请将上述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3分)七、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做山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宁愿做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6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想法。要求:(1)自拟标题(2)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

7语文参考答案、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A、绮丽q1躯壳qico创可贴chuang便宜行事bicnB、泡桐pco妊娠shen鸭绿江1u曲咼和寡heC、殷红y①干劲jing体己话11毋庸置疑wiD、怪癖pi晕车yin白桦林huc余勇可贾gu答案:D(A项绮丽ql;B项泡桐pao;C项干劲jin毋庸置疑w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贸然蹓达金刚钻一副象棋B、发轫宣泄座上客一枕黄粱C、蛰伏幅射爆冷门功亏一匮D、安分膨胀挖墙角风靡一时答案:B(A项蹓跶或溜达;C项辐射功亏一篑;D项挖墙脚)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B•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答案:B(A项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能搭配;C项“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交叉,“看作”和“是”语意重复,应去掉“是”;D项成分残缺,“那些环境……前应加上“对”。)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o?OO?OO①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义②取材于自然,琢磨于宫苑的玉制品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③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④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⑤把玉的自然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⑥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①③⑤②⑥④B.②⑥①⑤③④C.④⑤②③①⑥D.⑤②⑥①③④答案:B(本文段主要介绍中国“玉文化”的特点。根据语意,第②句和第⑥句讲“玉”因其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成为“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应排在前面;再根据第①句中的“也”、第⑤句与第③句中的“更”、第④句中的“因此”等连词,可以判定各句间的排序应如B项所示。)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5-8题。《易》称“《遯(dm同“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易经》说:“《遁卦》的含义大得很呀!”又说:“不侍奉王侯大人,保留高尚的名节。”

8因此尧帝以天为法则,不能使巢父、许由接受他的王位;周武王可算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了,最终只能成全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清白名声。自此以后,隐逸之风流传更盛,多数人的行迹大体相同,而各自隐逸的动机就大不一样。逢pcng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这时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宇,逢萌对友人说:“三纲断绝了!不离开,祸将连累别人。”立即解下帽子挂在东都城门,他回来后,带领家属迁往海滨,客居在辽东。逢萌素来明白阴阳之术,知道王莽不久将败,于是头戴瓦盆,在市上哭道:“新呀新呀!”于是就躲藏起来。等到光武即位,便往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都被他的德行感化。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北海太守素听说他的高尚品德,派吏去拜见行礼,逢萌不答礼。太守怀恨在心而派人去逮捕他。吏叩头道:“子康是大贤人,人们敬之如父,去,一定抓不到,只是自取毁辱。”太守发怒,再派别人前往。那人走到劳山,人们果然联合起来用兵弩捍卫,吏被伤流血,跑了回来。后来朝廷用诏书召逢萌,萌托以年太老,迷失道路的东西方向,并对使者说:“朝廷召我的原因,以为我对政治有益处,我连方向都不知道,怎能济时呢?”立即就便车回家。连续征召都不出来,以寿终。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家产千金。少时死了父亲,被族人所养,可是遇之不以礼,到了长大,又不还其财产。周党到乡县打官司,主人才归还给他。不久,他把家财散与宗族,家中奴婢全部遣散,于是到长安游学。起初,周党所在张的乡官乡佐曾经侮辱过周党,周党很长时间都怀恨在心。后来周党读了《春秋》,明白了《春秋》中讲的复仇的道理,于是就不再游学,回到家乡,与原乡佐相约,约好时间与地点,要与他决斗。兵刃相接之后,周党被乡佐剌伤,伤害很严重,他就晕厥了。乡佐佩服他的勇与义,把他用担架抬回去养伤,几天后才醒来。醒来之后,周党离去,从此后严格自己,努力修身养志,乡亲们都佩服他赞美他。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等到王莽篡位,周党托病杜门不出。以后贼暴纵横,残灭郡县,只有到了广武,经过城门也不

9进来。建武年间,召周党作议郎,因病离职,于是送妻子居渑池。又被召,不得已,便穿短布单衣,谷皮绡头,待见尚书。等到光武引见,周党伏地而谒见,自己陈述愿守所志,帝才许可了。博士范升奏毁周党,诏书写道“:自古以来明王圣主一定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的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的俸禄,也是各有志向。赐帛四十匹。”周党便隐居在渑池,著书上下篇而死去。邑人认为贤人而建祠纪念。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性清高。建武末年,沛王刘辅等五王住在北宫,都好宾客,再次派人请井丹,不能请来。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的弟弟,凭借外戚贵盛的地位,于是骗说五王,求用千万钱,相约能把井丹请来,而另外使人在半路抢劫他。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井丹不得已,已经来到,阴就故意准备麦饭葱叶等食物,井丹推去不就,说道:“认为君侯能够供给甘美的食物,所以来访,怎么这样菲薄呢?”于是另设盛馔,才进食。等到阴就起身,左右的人推进一辇车,井丹笑道:“我听说夏桀曾用人驾车,难道就是这个吗?”坐中宾客都变了颜色。阴就不得已而叫人把辇车换掉。自此井丹隐居闭门不与人们交往,以寿终。《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遣吏奉谒致礼奉谒:拜见B.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杜:关闭C.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宾:归顺D.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过:经过答案:D(过:拜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B•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C.少孤,为宗人所养D•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汝殁以六月二日吾属今为之虏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答案:C(C项“为”都是表被动,A项:动词,到/代词,我;B项:介词,用/介词,在;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很不满。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答案:C(周党是直接向光武帝陈述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委婉拒绝,同时面对光武帝的多次征召并不是每次都委婉拒绝,光武帝对此并非不满,而是理解。)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10B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C.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D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答案: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3分)他回来后,带领家属迁往海滨,在辽东客居。关键词:,将,浮海,客于辽东(状语后置)。(2)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4分)朝廷征召我的原因,认为我对政事有益处,(我)连方向都不知道,怎能救时呢?关键词:所以,有益于政(状语后置),方面,尚,济(3)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3分)于是骗说五王,求用千万钱,相约能把井丹请来,而另外使人在半路抢劫他。关键词:诡说,致丹,别,要劫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元和^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当时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柳州。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③荆、郢:古楚都,(1)从体裁的角度看,这首诗属于律诗或七律。(1分)(2)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3)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全诗融“别离”与“迁谪”于一诗。“别离”之意,集中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中。首联点题,直接抒发兄弟惜别之情。颈联通过两地景物对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环境之险恶,又遥寄骨肉之相思。尾联则以“梦”中见郢树烟来表达恩亲之切。“迁谪”之情,主要集中于颔联。颔联“万死”“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包藏着诗人遭贬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11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12.作者在阐述“对文化的‘雅'与‘俗'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内容之前先谈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雅”与“俗”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依据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划分,一种理解是依据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划分。(4分)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2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答案: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B•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C.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答案:C(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B•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因果推断不成立。)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⑴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太阳多好,没有雾的朦胧,哪里有太阳的灿烂,大地的玲珑?⑵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⑶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⑷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⑸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⑹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

13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⑺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一一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⑻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⑼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⑽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11)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的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1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我”在冀中乡村看到的雾景?(5分)答:①文章开头对雾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大雾的飘游,湿润,使草垛、屋檐、冻土等簇拥着霜花的天然的美丽②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与城市中大雾中的路灯、车辆等的“不知所措”形成对比,反衬出要在嘈杂的城市找到雾中的快乐与自由,实属不易。③表达了我对雾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与结尾形成呼应。16•请多角度赏析第⑥段的表达特色。(6分)答: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反问等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句,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结合,多变的句式和修辞,使文段形成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17•文中问: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得意忘形”的含义及其意义所在。(4分)答:①含义:“得意忘形”指表面是指在雾中无所顾及、不加防备、自由自在地行走,实则指一种注视自我,回归本真,放浪形骸,率性而为、自在欢乐的生命体验②意义:“得意忘形”是对“正确”人间训诫的有意抗拒;是打破刻板生活常态的“非常”改变;是人生路途中难得的放松;是卸去伪装,解放自我,获得自在生命体验的美妙境界。18.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答:①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②文章题目中的“你”既是泛指,也具体指“我”在雾中遇见的姑娘,“你”是和“我”一样在雾中“放肆”的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意在使文中的“我”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③文章大量写“我”得意忘形、放松自在的个体行为时,也穿插了对“你”(每个人)生命状态的普遍意义的探寻,意在以点带面,增强吁请、号召的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感性之美,亦富悟理之妙。④文章题目中的“你”又指假定的读者,作者以第二人称增强了文章与读者交流沟通的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对“我”的得意忘形的具体描述,传达对自由人生境界的向往和对读者改变生命状态的真切期待。

14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一题,12分)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我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人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精髓?(3分)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不争、处下、柔弱,体现了无为思想。(2)老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哪一个?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9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即可。20、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分值由原来的150分降为100分。同时,语文分值将由原来的150分提高到180分。10月23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从2014年起,英语等外语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请将上述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3分)【示例】高考改革呈现出弱化英语的趋势针对上面的新闻,请自选角度,写一则不少于150字左右的短评。(9分)【示例】高考英语将降分,赞一个作为当今世界通用的主流语言之一,英语在搭建中国人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舞台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学习英语对于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英语教育打开始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扭曲成长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多是英语没学好,母语也没有学好,甚至催生了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其实,放平心态、放平视角,是当前学习外语最重要的原则,在当前专业培训与网络教育方便可得的背景下,特别是中国与世界深入交融的背景下,高考英语分值的适当调低不会也不可能降低它在国际交流中的突出地位。另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考英语分值的下降,有利于老师、家长、学生回归到国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促使他们更加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北京高考改革太冒进了英语的改革的确是势在必行的。关键不是不是分数,而是要改教材设计和考试题型,切实让学生开口,切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北京的这次改革力度太大,太冒进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英语是门工具,人家和科学技术比我们强,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照样要看英文原版。如果全国都这样,英语就会成为弱势科目,以后的研究生,博士生还能看懂英语原版吗?大力培养科技、外贸英语人才,可以让我们学到西方国家强大的科学技术。所以我认为这次改革很可能成为历史的倒退。七、作文(60分)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做山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宁愿做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你怎么看待这句话?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想。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审题提示:山林中的大树与大海中的扁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前者是指在一个相对安逸、竞争范围小的环境中生存,可以让心境淡然,恬静,也可能更容易取得

15“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小成就;是一种“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人生价值观。后者是指在危机重重,惊涛骇浪的生活海洋中,不可避免地让我们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平凡渺小与脆弱。面临的生活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我们也许会绝望、胆怯、迷盲、无助,但我们可以获到深山老林中难以企及的胸怀、境界、视野。学生任取其一即可。注意:一定要有观点和立场,不可二者均力,观点应统一,不能割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