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历史一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大桥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学情调研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体现了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这与周朝实行以血缘关系确定亲疏的宗法制有关,C项正确;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传承的制度,排除A项;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臣下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排除B项;唐朝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2.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该思想A凸显了法治精神B.倡导战胜自然C.体现了家国统一D.蕴含辩证思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是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D项正确;法治精神与法家思想有关,排除A项;老子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B项;材料与家国统一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易中天在《帝国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分封制B.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D.开创皇帝制度和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引文“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及所学可知其指的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大,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为此可得出“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其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B项正确;秦朝并未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排除A、C-16-
1项;开创皇帝制度与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均属于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因人们均认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周易》从而成为“独不禁”的儒家经典。由此可知,秦朝时A.占卜等活动的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开明C.孔子的思想在民间广泛传播D.先秦学术得到选择性保留【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周易》在秦朝被保留,成为“独不禁”的儒家经典,由此可知,秦朝选择性的保留了先秦的学术,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占卜活动地位提升,排除A项;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孔子思想的传播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5.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A.春秋战国B.五代十国C.北朝、南朝D.辽、夏、金、北宋、南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C项正确;春秋战国远在三国之前,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在唐代以后,排除B项;辽、夏、金、北宋、南宋都是在唐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政权名称存亡时期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16-
2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决定王朝兴衰【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开国君主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由此可说明五代时期政权实际上都是地方藩镇割据规模的扩大,C项正确;五代时期政权是交替出现,而非并立的,排除A项;五代政权建立者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和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项;君主身份和王朝兴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政治D.有利于科学决策【答案】D【解析】【详解】三省长官共同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实现科学决策,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三省制有助于加强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三省制是专制体制下的内容,而非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8.书法理论家张怀瓏在书议》中形容某种书体:“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下列书法作品与其形容的书体相同的是A.B.C.D.【答案】C-16-
3【解析】【详解】“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是行书,题干中的《祭侄文稿》是行书的代表,C项正确;A项是隶书,排除A项;B项是楷书,排除B项;D项是草书,排除D项。故选C项。9.如表是同学小王的笔记,最后来不及写上去的应该是一、11世纪的宋朝1.文官体制2.纸币“交子”3.科举制繁荣4.A.三省六部制B.行省制度C.王安石变法D.靖康之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11世纪宋朝的政治改革,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排除A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制度,排除B项;靖康之变是在1127年,属于12世纪,排除D项。故选C。10.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不影响行省地方行政级别及地位,A项错误;材料中仅反映了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错误。故选B项。【点睛】11.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都城纪胜》载:-16-
4“(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与唐朝前期相比,材料中反映南宋A.只有临安商业分布非常广泛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开始突破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D.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项正确;A项中只有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排除B项;北宋时期,城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下列关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彻底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D.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最终完成,故B项说法错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项说法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项说法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D项说法正确。故选B。13.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A.先秦儒学B.黄老之学C.汉代儒学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内容,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故选D项。14.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巨大,人员众多,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当时-16-
5A.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B.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C.明朝欲武力征服海外D.已有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当时指南针已经广泛的用于航海,使远洋航行更有保障,A项正确;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是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后,排除B项;郑和远航并不是武力征服海外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与大量人口移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设置。下列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御史大夫②参知政事③军机大臣④刺史A.①④②③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秦朝时期设置的;参知政事是宋朝时期设置的;军机大臣是清朝时期设置的;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③,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错误。故选A项。16.如图为小华同学绘制的某朝代中期疆域简图,据此判断该朝代应该为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答案】D【解析】-16-
6【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中国的版图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西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一直到印度河的上游流域区域,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A.种植土豆等农作物,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B.世界白银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显露出中国迈向“近代的前夜”的曙光,其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D项正确;ABC均是当时经济发展的表现,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18.据《怀宁县志》载,清末安徽怀宁“农民一亩烟之利较厚于一亩田,人之耽烟者视为日用不可或缺之物”,在此背景下,烟草的种植得到了快速的推广。这说明该地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业主导地位动摇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烟草的种植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体现的是当时经济作物得到种植,说明的是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清时期并未放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为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制度-16-
7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B.强化了贵族阶层的权力C.确立了君主的世袭特权D.开启了万里长城的修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辽东郡”代郡”南海郡”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等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使地方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A项正确;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世袭是夏商时期就已经确立的制度,排除C项;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开始修筑长城了,排除D项。20.读如图作为史料,图片可以印证汉代汉画像石“讲经图”A.讲经成为民众消遣的方式B.统治者对儒学的高度重视C.儒学成为社会的唯一思想D.大学成为讲经的主要场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因此B项正确;讲经并非是普遍行为,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讲经的地点,排除D项。故选B项。21.根据提示,如图中的“?”处应填上A.三公九卿制度B.郡县制度C.中朝制度D.刺史制度【答案】C【解析】-16-
8【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设置中外朝制度,将宰相的决策权转移到内廷,C正确;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秦制,不属于汉武帝首创制度,排除A;郡县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相权削弱无关,排除B;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相权,排除D。故选C。22.阅读书籍目录是把握书籍结构与主题的重要途径。右边目录反映的主题是A.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B.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C.政权分立与藩镇割据D.社会发展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D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动荡时期,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藩镇割据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C项。故选D。23.下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反映了唐朝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耕作技术有所进步C.自耕农生活困苦不堪D.民族交融推动边疆开发【答案】B【解析】-16-
9【详解】材料是对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描述,说明的是当时耕作技术有所进步,B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自耕农的生活情况,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交融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假如唐朝政府要在长安城外开挖一条工程浩大的护城河,中央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作机制是A.中书——门下——尚书——工部B.尚书——中书——门下——户部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执行,其中工部负责大规模工程建设,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5.图片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研究主题是A.中国建筑艺术发展B.中国人的信仰变迁C.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云冈石窟露天大佛、龙门石窟佛像和洛阳白马寺”体现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26.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答案】B【解析】-16-
10【详解】材料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收复中原故土的批判,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对峙,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7.观察如图,在当时盖有此印章的官方文书,最有可能送达下列哪一地区元宣政院印A.新疆B.西藏C.台湾D.东北【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主要管辖的是西藏地区,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8.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京两岸的繁华景象,下列情形你认为有可能出现在画中的是A.商店沿街分布并突破时间和空间B.出现地域性的商帮C.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十分严格D.出现机户与机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商店沿街分布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会出现在画中,因为北宋时,开始打破“坊”、“市”和昼夜的界限,故A项正确;地域性商帮出现在明朝,故B项错误;北宋时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放松,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与机工,故D项错误。29.《中国文学史》:“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下列作品属于“这种文学形式”的是A.“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裘。”【答案】D【解析】-16-
1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形式的是长短句,即词,D项为词,D项正确;A是诗经,排除A项;B和C是诗歌,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30.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史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所反映的史实是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取佛经C.郑和下西洋D.鉴真东传佛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刘家港”以及航行路线到达东非沿岸可知,这一远航事件是郑和下西洋,C正确;A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玄奘取经并未走海路,排除B;鉴真东渡是去往日本,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31.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16-
12图三图四军机处内景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1)图一反映了秦代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2)图二政治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指出图四中机构设立的影响。(3)与图2相比,图3所示是统治阶级内部哪一矛盾激化的反映?并说明这一矛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演变的趋势。(4)根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案】(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均可)(2)图2:隋朝。图4影响: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3)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4)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解析】【详解】(1)根据图一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2)图二的机构是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图四是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反映:图2到图3反映的是相权的分散直到废除,反映的矛盾是君权和相权。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说明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如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3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16-
13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2)根据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实行哪些措施解决“五代藩镇之弊”的问题?(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元朝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5)综合以上材料总结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趋势。【答案】(1)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制度:郡县制。(3)措施:尽夺藩镇之权,将地方的军、政等大权收归中央。(4)制度:行省制度。(5)趋势: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对象:本题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可知分封的对象有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制度:从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以看出皇帝同意了李斯的主张,实行郡县制(3)措施:据材料信息“兵”、“财”、“收”等判断出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4)制度: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来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5)趋势:根据材料主旨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政治演进的趋势是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16-
14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元史·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材料三北朝中后期,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隋文帝发扬此风。那时的吏部主管官卢恺,坚持以门第高低来选用人才,受到“除名为百姓”的处分。材料四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请回答:(1)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一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元朝那些手段作为行省制的有效补充?(3)材料三反映出北朝中后期选官制度产生了什么变化?隋唐两代是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4)根据材料四,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此后明清两朝又如何加强皇权的?【答案】(1)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利于集权。(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手段:宣慰司,宣政院。(3)变化: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隋唐两代: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4)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明清两朝: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或清康熙设南书房)。【解析】【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李斯认为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可知,郡县制有利于集权。(2)原因:根据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宣慰司,宣政院作为行省制的补充。(3)变化:根据材料“北朝中后期,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吏部主管官卢恺,坚持以门第高低来选用人才,受到‘除名为百姓’的处分”可知,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隋唐两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完善科举制。-16-
15(4)原因:根据材料“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明清两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设内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设军机处(或清康熙设南书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