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

ID:81306904

大小:9.40 MB

页数:80页

时间:2023-12-15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1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2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3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4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5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6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7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8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9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型。一、知识梳理l.用“动词+千”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1)而君幸千赵王,故燕王欲结千君。(《廉颇葡相如列传》)(1)中“赵王”是发出“幸”这一动作的主动者,“君”是接受“幸"这一动作的被动者,介词“千“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赵王”。全句译为”并且您又受到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2.用“见(被)+动词”表示被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简相如列传》)(2)中”被“表示被动,译为”被“,全译为“诚信却被(楚怀王)猜疑,忠心却被(小人)诽谤,能没有怨恨吗?”。(2)和(3)中“见“都表示被动,译为”被“,(3)句译为"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被欺骗"。3.用“见(受)+动词+千”表被动,介词“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4)臣诚恐见欺千王而负赵。(《廉颇面相如列传》)(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4)中“见……于……”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见”表被动,译为”被“;介词”于“引进发出“欺“这一动作的主动者”王”。全句译为“我确实担心被(秦)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5)中以“受……于……”句式表被动,全句译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4.用“为+动词”表示被动。介词“为“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6)中表被动的介词“为"紧挨着动词“用”,中间省略了"(吴)广",全句直译为“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中有许多愿意受他任用(意译为“替他效力”更好)的人”。(7)中表被动的介词“为”后有宾语“天下”,全旬译为“自己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5.用“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助词”所”表被动。(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8)中“为……所……”是固定的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全句译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在“为……所……”被动句中,“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可承前省略,

2变为"……为所……"缩略格式。如(9)中“为"的行为主动者“沛公”被承前省略了,全句译为“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沛公)俘虏”。6.无任何标志词的意念被动句(10)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1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葡相如列传》)意念被动句是指句中的谓语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义,这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10)中“举“根据语境应译为”被攻下(占领)”,全句译为"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刘邦)攻下”。(11)中“拜“根据语境应译为”被封”,全句译为“由于葡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二、题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C2008年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2)(2005年广东卷)晖(朱晖)刚千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3)(2004年江苏卷)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4)(2001年重庆卷)公逸(李公逸)感端(夏侯端)之节,亦固守。被动句是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考文言知识点之一,主要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文言翻译题中。在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被动句的考查具有类型全、频率低的特点。三、解题指导

31.熟记表被动的句型上面梳理出6大类10种被动句,除意念被动句外,其余的9种被动句中都有表示被动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要熟记这些被动句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这是准确分析解题的知识基础。2.从标志和语境两方面精准判定判断句通读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寻找表被动的标志词语或句型,并结合上下文确定句意是否存在被动关系。例题(1)中“见”表被动,全句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中“见……千……"和“被”表被动,全句译为“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3)中有典型的“为……所……”被动句式,全句译为“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涴惜”。(4)是意念被动句,“感”是“被……感动”意,“亦固守”是省略了宾语“杞州”的省略句,全句译为“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所感动,也坚守(杞州)”。在翻译被动句时,为突出了受动者,也使译文更顺畅,可把被动者以“主动”的方式译出,即以“被动者+受到+主动者“格式翻译,上面的(1)句和(3)句都采用此种译文格式。【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都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A.心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4B.C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妆成每被秋娘妒。C.C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CD不拘于时,学于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后(周颉)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悄,亦未加黜责。参考答案:1.A((D”见”表被动,译为”被“;©“见“用千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B项介词“被“、C项介词“为“和D项介词“千”都表被动)2.(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去清理(或者“清查”)宫殿,很受亲近信任。(“幸(皇帝亲临)”“见(表被动)”、后二句省略主语“阴兴”,每译对一处得1分。)(2)后来周钡因为醉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省略主语“周颉",“为……所……”被动句,

5“纠(检举)”,“亮(谅解)”,“黜(贬斥)”,每译对一处给l分。)判断句判断句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知识梳理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1)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简相如列传》)(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沛公之参乘樊啥者也。(《鸿门宴》)(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判断句主要有三类,翻译时都在主谓之间加“是"。第一类是"……者……也”式,如(1)句译为“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第二类是"……也”式,如(2)句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物”。第三类是"……者……”式,如(3)句译为“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第(4)句是"……者也”式,”者也”在句尾连用加

6强判断语气,全句译为“他就是沛公的参乘樊哈”。第(5)句是复合式判断句,即“者、也”句式与固定句式组合的判断句,(5)句是“此所以……也”式,其中“所以“是表原因的固定句式,译为"……的原因“,这个复合式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的原因“,全句译为:“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原因)。”2.用“乃、即、则、诚、本、非”等副词表判断(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项)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10)臣本布衣。(《出师表》)(11)此物固非西产。(《促织》)第(6)句用“乃”表判断,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第(7)句用”即“表判断,译为”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项燕”。第(8)句用”则”表判断,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第(9)句用“诚”表判断,译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第(10)句用“本”表判断,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第(11)句用“非”表否定判断,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3.用动词“是、为”表判断(12)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第(12)句用“是”表判断,译为“你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第(13)句用“为”表判断,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祜板,我们是鱼和肉”。4.无标志的语意判断句(14)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采用“名词主语+名词谓语“格式,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第(14)句就是语意判断句,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二、题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Cl)C2009年湖南卷)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2)(2014年浙江卷)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2014年四川卷)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王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判断句是考纲中规定的四种必考文言句式之一,主要以得分点的形式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上面每道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句判断句,翻译正确就得到1分。三、解题技法1.熟记表判断的句型上面梳理出14种判断句,每种判断句中都有表示判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要熟记这些判断句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这是准确分析解题的知识基础。2.从标志和语境两方面精准判定判断句

8通读要求翻译的句子,先从标志性词语或句式上分析判定是否有判断句,再结合上下文内语境从语意上分析确定是否是判断句。第(1)小题中是“……也”式判断句,其中的两个“者”字都译为"的人”,不表示判断。全句译为“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第(2)小题中判断句是“此若家之宝也”,其中“此……也”是表判断的句式。全句译为“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第(3)小题中判断句是“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这是无标志词的语意判断句,全句译为“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草,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全是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CD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B.心汝是大家子@)是寡人之过也c.CD不知木兰是女郎。@}自言本是京城女。D.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烈(王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3)庆礼(宋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参考答案:l.D(“……者也”句式表判断时,“者”字前面必须是名词;”者”字前面是形容词或动词时,”者”字不表判断,要译为"的人”。所以A项中@不是判断句,@是判断句。II”是“在古文中一般不表示判断,更多是充当代词“这“。B项O中“是”表判断,@中”是“当代词“这“讲,不表判断。II判断句可以充当陈述句中的宾语,所以陈述句不等于判断句,C项中O和@都是含有判断句的陈述句,句中判断句“木兰是女郎”充当全句宾语,@中判断句“是京城女”充当全句的宾语。D项G)中是"……者……也”表判断,@中是“非……也”表否定判断)2.(1)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求"译为“寻找"(1分),“乃……也”是判断句,译为“是……"(1分)。)(2)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此……

10也”判断句,译为“这是……"(1分)。“宝”名词意动用法,译为“把……当作宝物”(1分)。)(3)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苦节”译为“坚守节操"(执著地守着)(1分)。”所”表约数,译为“左右”“大约””来”(1分)。”为…..."译为判断句“是……"(1分)。)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最重要词群。古汉语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正因如此,古汉语中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居多,而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相对较少。一、知识梳理1.单音节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则移其民千河东,移其粟千河内。(《孟子·寡人之千国也》)(2)金就沥则利。(《荀子·劝学》)(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词义的古今演变主要有三种。一是词义扩大,如(1)中三处“河”在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扩大为泛指一切河流的通名了。二是词义缩

11小,如(2)中“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是词义转移,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3)中“涕“古代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2.常考的单音节古今异义词(120个)-、妇匕数属及北次胜夺易少济虞尚遗知多比凶臼然固但籍向芯一已」坐延4云然谢素寻置间工年振度绳细担、止说特鄙著责居期归捐雅奇再益意假矫面就质勒课私损升趣家身通病干累信牧绝审竞过加度薄爱纠更乘岁内治典罢已启废见字引视没因适逮迫堪去或听资让趋患御举乃除迁摄拜季征孤3.双音节古今异义词(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2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三种。一是古汉语是双音词,现代汉语还存在,但意义不同。如(4)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子女;今义则指已婚男子的配偶。二是古汉语两个单音词常在一起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5)中的"然而“,”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千说“如此(这样),可是……”;而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三是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偶尔在一起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6)中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均为“扩大”意;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4.常考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30个)妻子合法千是长者设备流亡左右所以虽然布衣学者下车以为知道故事殷勤宣布行李无论欺负艰难引进丈人夫子生产请假衣冠烂漫可惜机关二、题型分析1.(2014年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笃:执着。

13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2.(2014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千文言实词的理解,重点考查实词推断能力。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6年天津卷)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2015年湖南卷)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古今异义词主要在实词意思推断题和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第1题中错误项B项“忧”是单音节古今异义词,第2题中B项“故事”和D项“殷勤”都是双音节古今异义词。第3题是文言翻译题,其中第(1)小题中“秩”、“然”和“竟”都是古今异义词,第(2)小题中”所以“是双音节古今异义词,“率”是单音节古今异义词。三、解题指导1.熟记课内外古今异义词是解题前提高考题中考查的古今异义词70%是中学课内学过的,解题时只要结合语境迁移即可。因此,要熟记课内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此外,还要在

14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有意识的日积月累,唯其如此,才能使文言文阅读能力日益精进。2.运用多种方法精准迁移推断推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时,首先要联系已学知识(包括课文和成语)分析古今异义词可能会是什么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采用语法分析、词性分析、逻辑分析、标志识别等方法来判明。第1题中“忧”字的意思可用语法和逻辑分析法确定。“母忧”是主谓结构,联系后面”去职”,可知是因“母忧”才”去职(辞职)”的,所以“母忧“应指母亲去世,“去职"的目的是回家守丧。所以“忧"指父亲或母亲去世。第2题中的“故事”和D项“殷勤”都用联系已学知识推断意思。联系已学的李商隐《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据此可知“殷勤”是",情谊恳切深厚”意。所以D项是错误项。联系教材中《六国论》的”而从六国破亡之故牛,是又在六国下矣。”可知“故丰”是“先例”意,据此判断B项是正确项。第3题的第(1)小题中“秩”是“官吏的俸禄”,“秩满”是“官员任职期满”,这个词主要靠平日积累。”然”和“竟”都是课内外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联系成语“不期而然(这样)”,可判定”然”是“这样”意。联系柳永《雨霖铃》中“竞无语凝喳",可判定“竟"是“最终、始终”意。所以第(1)句译为“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15第3题的第(2)小题中”所以“和“率”都可联系课内已学知识分析。联系《廉颇葡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可知”所以“当译为"……的原因“。联系《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可知“率”译为"一概、大都”。所以第(2)句译为“(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由以上解题过程可知,分析判定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实际就是调动课内已学知识储备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积累大械实词是打通新旧知识的关键,没有佩的积累,就没有质飞跃。所以“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才是复习备考的不二法门。【巩固训练】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横道杀伤凶:凶险。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曰讽千字讽:背诵。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予发书按图译文: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16译文: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文:(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译文: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由是惜弘文(侯弘文)而多象异(卢象界)。(2)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参考答案:1.A(“凶”是“荒年”意,全句译为“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可联系《寡人之于国也》中“河东凶亦然”。)2.C(句中“易”字不取“轻视”意,而是“改变”意。此句应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3.(1)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异的(义举)。(“由是(因此)”“惜(为……感遗憾)”“多(赞叹)”,每译对一处得1分)(2)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就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

17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学者(求学的人)”“患(忧虑)”“伦(类)”,每译对一处得1分)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一种用字现象,即临时借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是“通用”,“假”是“借代”。一、知识梳理1.通假字的分类(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柯刺秦王》)(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一种通假字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通用”。如(1)中“反“通”返”,是"返回”意;(2)中“知“通“智”,是"聪明,智慧”意。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千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3)中的以“女“通第三人称代词“汝"。

18(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如(4)中“生“通“性”,是“资质、禀赋”意。(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在字形上有三种关系:一是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5)中“受“代替形声字“授”。二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6)中”指“代替"旨",旨趣。三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如(7)中“以“代替”已”,停止。2.50个常见通假字例析(1)召有司案(通”按",审察,察看)图。(《廉颇葡相如列传》)(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违背)德也。(《鸿门宴》)(3)同舍生皆被(通“披",披挂着或穿着)绮绣。(《送东阳马生序》)(4)小惠末偏(通”遍",及,普遍),民弗从也。(《曹别论战》)(5)或师焉,或不(通“否”,不)焉。(《师说》)(6)卒(通”猝",突然)起不意。(《荆柯刺秦王》)(7)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马说》)(8)佃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离骚》)

19(9)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恩恩惠)我欤?(《鱼我所欲也》)(10)某所,而(通“尔”,你)母立千兹。(《项脊轩志》)(11)时人伤之,为诗云尔(通“耳”,罢了)。(《木兰诗》)(12)今日往而不反(通”返",返回)者,竖子也。(《荆柯刺秦王》)(13)盖(通”盎",何不)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14)乃瞻衡(通“横",横木)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15)君子疾(通“嫉",憎恨)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颇臾》)(16)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7)秦王还(通“环”,环绕)柱而走。(《荆柯刺秦王》)(18)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纳”,接纳)诸侯。(《鸿门宴》)(1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露出来)。(《荆柯刺秦王》)(20)孝公既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21)曰归曰归,岁亦莫(通“暮",年末)止。(《诗经·采薇》)(22)三岁贯女(通“汝",你),莫我肯顾。(《诗经·硕鼠》)(23)不顾恩义,畔(通“叛",背叛,离开)主背亲。(《苏武传》)(24)唯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廉颇葡相如列传》)

20(25)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捉拿)。(《张衡传》)(26)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柯剌秦王》)(27)涂有饿草(通“途”,道路)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28)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千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2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通“向“,对着、朝着)自到。(《信陵君窃符救赵》)(30)暴秦之欲无厌(通“屠",满足)。(《六国论》)(31)张良出,要(通“邀",邀请)项伯。(《鸿门宴》)(32)尔来二十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一年矣。(《出师表》)(33)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吗)?(《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34)旦日不可不圣(通“早”,早早地)自来谢项王。(《鸿门宴》)(35)则知(通“智",聪明,智慧)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6)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卖炭翁》)(37)属(通”嘱",嘱托、托付)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8)人生如梦,一尊(通“樽”,古代盛酒器)还酐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3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通“座”,座位)上。(《鸿门宴》)(40)固以(通”已”,已经)怪之矣。(《陈涉世家》)

21(41)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解脱)也。(《诗经·氓》)C42)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离骚》)(43)进不入以离(通“罹",遭受)尤兮(《离骚》)(44)所守或匪(通“非",不是)亲(《蜀道难》)(45)使臣奉璧,拜书送于庭(通”廷”,朝堂,朝廷)(《廉颇葡相如列传》)(46)此小大之辩(通“辨",区别)也(《逍遥游》)(47)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了)(《逍遥游》)(48)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鱼我所欲也》)(49)屈平既细(通“黜",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屈原列传》)(50)往往阳(通“佯”,假装)狂垢污。(《方山子传》)二、题型分析1.(2011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顾:回头看。2.C2006年江苏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2(1)(2013年广东卷),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2)《逍遥游》中“”,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高考主要以实词意思推断题、文言翻译题和名篇名句默写题这三种题型考查通假字。第1题是实词意思推断题,在此类试题中,通假字以正确项或错误项分布在试题中,第1题中考查的通假字“趣”是以解释错误项出现的。第2题是文言翻译试题,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含有通假字“振"字。第3题是名篇名句默写题,其中第(1)小题是语境补句式默写题,考查名句中的通假字“冯"。第(2)小题是情境理解式默写题,考查名句中的通假字“辩”。三、解题指导1.梳理熟记常见通假字熟记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常用通假字是解答好考查通假字试题的知识前提。此外,还要把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出现的通假字梳理出来记忆。2.实词意思推断题运用排除法先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确定通假字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而推断出词性;然后从字音字形上、或联系已学成语、课本中句子推求字义;最后把推断出的词意带入原句分析是否合乎语言环境,进行逐项排除。例l中“趣”字在”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句中处于状语位置,“趣“应是

23形容词,所以“趣“解释为通“促",是"急速,赶紧”意。全句译为“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赶紧发放军饷。”3.在感知大意基础上多法推求字义文言翻译题要在通读全句弄清大意基础上,综合运用形旁推义法、音旁推义法、语法分析法、互文见义法、联系成语法、联系课文法等来推断是否有通假字。第2题的“发吾粟振之“一句,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苹而不知发”的意思。据此判定此句中“振“通“赈",是“救济”意。所以全句译为“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4.名句默写题中通假字不能写成其本字第3题中第(1)小题答案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句中“冯“通“凭”,是"凭借”意。第(2)小题的答案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句中“辩“通“变”,是“变化”意。这两个小题中的通假字在默写时都不能写成通假后的本字,必须写通假字。【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C.遽薄京师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24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2)土工珔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2)《诗经·氓》中女子因婚事推迟而对氓进行解释的诗句”:”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参考答案:1.D(“卒“通“猝",仓猝。联系《荆饲刺秦王》中“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1)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刘光世最终没有执行。(“趣(通“促",催促)”“讫(最终)”“不行(没有执行)“翻译正确各得1分,“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状语后置句,语序调整翻译正确得1分。)(2)土土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罢“通”疲",疲惫不堪。”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的……"。翻译正确各得1分)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2)匪我惩期("匪“通“非“,不是)子无良媒

25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为动用法中的介词“为“根据不同的语意关系,有“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一、知识梳理1.动词的为动用法(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1)中不及物动词“死”是“为……而死”意思,宾语“国”是“死”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和对象。全句译为“同样是死,为了复兴楚国家而死可以吗?”(2)单千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苏武传》)(2)中动词“谢”是为动用法,意思是“向(对)……道歉",宾语“汉使”是“谢"的面对对象。全句译为“单千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2.名词的为动用法(3)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棠驼传》)(3)中名词“名“是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宾语“我”是动词“名”的服务对象。全旬译为“这个名字很好啊,给我起(这个)名字确实恰当“。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26(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4)中形容词“伤”是为动用法,宾语“离别”是产生“伤”的原因。意思是“因离别而伤心”。全句译为“自古以来多情人都因为离别而伤心,我们的离别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怎能经受得了这种愁苦呢?”。二、解题指导高考是以文言翻译题考查为动用法的,为动用法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下面文言翻译试题中都有为动用法的知识点。1.(2007年江苏卷)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2012年湖南卷)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在为动用法中,活用为“为“动的词与宾语在意思上有三种关系:(1)宾语是“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目的,按“为了+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格式翻译;(2)宾语是“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对象,按“替(给)+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或“对(向)+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格式翻译;(3)宾语是“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原因,按照“因为+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格式翻译。第1题中两个“死”都是动词活用作“为“动词,表示目的,“朋友”和“国家”是为动词“为……而死”服务的对象,按“为了+宾语+动词本义”格式翻译,译为“为朋友而死”“为国家而死”。全句译为“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尽忠为国家而死。“第2题中“益”是形容词活用作“为“动词,表示对象,宾语“我”是为动

27词“对……益”施加动作的对象,按“对+宾语+形容词本义”格式翻译,译为“对我有益处”。全句翻译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巩固训练】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成语“啼饥号寒”中“啼"”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咏荆饲》)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蜀道难》)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后序》)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桲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参考答案:1.A(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啼“”号”都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目的,译为“为……哭(号)”。A项“死”也是表目的的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B项"愁”是动词的为

28动用法,表示原因,译为“因……而发愁”。C项“序”是名词的为动用法,表示目的,译为“为……作序”。D项"泣”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对象,译为“对着……哭泣”。)2.(1)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桴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目的,译为“为……治丧"。联系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寡人之于国也》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丧死”译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来给先人立传。(“传”名词活用作为动词,表示对象,译为“给……立传”。)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千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知识梳理1.名词的意动用法(1)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

29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1)中“襟”是“以……为襟"之意,翻译为“把……做为衣襟”;“带”是“以……为带”之意,翻译为“把……做为腰带”。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且庸人尚差之,况将相乎?(《廉颇简相如列传》)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即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2)中“美”是“以……为美”之意,翻译为“认为……美丽”。(3)中“羞"是“以……为羞”之意,翻译为"觉得……让人感到羞耻”。3.意动与使动用法的区别(1)活用的词类不同。名词、形容词既可以活用为使动,也可以活用为意动。动词只能活用为使动,没有意动用法。(2)主宾关系不同。使动谓语动词具有“使之(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30(3)事件的时态不同。使动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叙述的是一种主观认识,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二、题型分析1.(2017年山东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B.工草隶虫篆工:擅长。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受株连而获罪。D.贞累启固辞启:禀告。2.(2009年浙江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09年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2)(2011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31考查意动用法的试题主耍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和第2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意动用法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第1题A项的“奇”、第2题C项的“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另一类是简答题,如第3题是文言翻译题,使动用法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指导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意动后,在词意的理解上一般是“以……为(形容词或名词)本义”。在具体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翻译,既可按“把……当作”“认为……“格式来译,也可将这一意动翻译格式替换成一个及物动词来翻译。第1题的A项中“王筠“是人名,“其”指代谢贞,“奇”位于主语与宾语二者之间,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理解为”认为……奇特”翻译时应替换成及物动词“看重”。第2题考查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C项“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理解为“认为……很薄",翻译时应改用“轻视”。第3题中第(1)小题的“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名“,全句译为“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第3题中第(2)小题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贤能”,全句译为“越

32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A.器夭席地草管人命B.鱼肉人民厚此薄彼C.不远万里是古非今D.梅妻鹤子幸灾乐祸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参考答案:1.A("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侣”“以…为友”。A项中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幕”“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3意思分别是“以……为幕”“以……为席"。草营人命: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形容官吏草率处理案件,使无罪者屈死。也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草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草管”。B项鱼肉百姓: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鱼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鱼肉”,喻指受宰割者。厚此薄彼:比喻对人、对事不同看待。“厚”“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厚”“以……为薄”。C项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远”。是古非今:对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对现代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是““非“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是“以……为是”即“认为对“;“非”是“以……为非",即“认为不对“。D项梅妻鹤子: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清高自适。后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妻”“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妻”“以……为子”。幸灾乐祸: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幸”“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幸”“以……为乐”。)2.(1)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4(“独闻而异之”是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应是“独(其)闻(之)而异之”,“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异",可翻译为“感到惊奇”)(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是”即“认为……是对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一、知识梳理1.动词的使动用法(1)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简相如列传》)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1)中不及物动词“亡“用作使动,意思是“使(让)……灭亡”,因“吞二周”与“亡诸侯”是互文结构,所以全句意译为“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也有少数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活用为使动,(2)中及物动词“负“用作使动,意思是"使……承担",全句译为“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35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3)中形容词”荣“用作使动,意思是“使……荣耀",全句译为“运气的好坏如天地之别,(如嫁给太守的公子)足够让你的身份荣耀、显贵”。3.名词的使动用法(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4)中名词“王”用为使动,意思是“使(让)……称王”,即使宾语”之”成为这个名词“王”所表示的事物。全句译为“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就封他为王”。二、题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1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2)(2015年湖南卷)污者洁之,埋者疏之,缺者补之。考查使动用法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使动用法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其中D项的“归”是动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另一类是简答题,如第2题是文言翻译题,使动用法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指导

36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使动后,在词意的理解上一般是“使(让)……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本义”。在具体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翻译,既可按“使(让)……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本义“格式来译,也可将这一使动格式替换成一个及物动词来翻译。例题l中D项“归”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品,本应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是"让……回家”的意思。所以答案是D项。例题2中第(1)题中不及物动词“走”活用作使动,意思是“使……跑”,全句译为:“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例题2中第(2)题中形容词“洁”活用作使动,意思是"使……清洁”,根据语境也可译为及物动词“浩扫",所以全句译为"肮脏的洁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凄神寒骨,悄枪幽邃。(《小石濡记》)A.破签沉舟游目骋怀B.正本消源丰衣足食c.祸国殃民汁牛充栋D.惊心动魄沉鱼落雁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37参考答案:1.B(“凄”“寒”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理解为“使……凄凉"“使……寒冷"。A项“破”“沉”“游”“骋”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爹破使舟沉”,“使目游走使怀驰骋"。B项“正”“消”“丰”“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互文结构的成语,所以理解为“使本源消正”“使衣食丰足”。C项“祸”“殃”“汗”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国受祸",“使民遭殃”,“使牛累得出汗”。D项“惊”“动”“沉”“落”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心惊",“使魄动”,“使鱼沉下”,“使大雁落下”)2.(1)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致“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让(使)……来归附")(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以“、“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译文中把“退"替换成及物动词“赶走”)形容词的活用一、知识梳理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千险远。(《游褒禅山记》)(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1)句中形容词“美”和“难”都在主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全句译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2)句中形容词"险远”

38处在宾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艰险偏远的地方”,全句译“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艰险僻远的地方。”(3)句中形容词“良实”位千判断句中谓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善良诚实的人”,全句译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4)句中形容词“私"位千谓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偏爱”,全句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5)句中形容词“近"位于代词”所”之后,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接近、靠近”,全句意译为“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6)且府人尚鳌之,况于将相乎!(《廉颇简相如列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6)句中形容词“羞"位千谓语位置,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羞",译为“认为(觉得)……是羞耻的”,全句译为“连一个平常人对此尚且觉得羞愧,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7)句中“弱”位千谓语位置,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变弱”,可译为及物动词“削弱",全句译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二、题型分析1.(2007年北京卷)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踊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39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0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2)(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考查形容词活用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是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形容词活用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其中A项的“正”是形容词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另一类是简答题,如第2题是文言翻译题,形容词活用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技巧分析形容词活用要采用语法分析法。具体分三步骤:1.明确位置,析清成分。确定形容词在句中处千何种句子成分所在的位置,进而确定其在句中充当何种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一般分布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2.根据成分,确定词性。主语和宾语主要由名词、代词或名词、代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由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充当。因此,根据形容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就能确定其活用为何种词语。具体规律如下:(1)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如果处在句中谓语的位置上,并且其后有名词或代词,这个形容词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意义,它就活用为动词、使动性动词或意动性动词。(3)如果句中是“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形容词,则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如果是“所+形容词“格式,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明确词性,准确释义。根据形容词的原意,结合语境确定这个形容词在句中的意思,准确翻译。四、解题示例

40在例题l的句子“法弗能正也”中,形容词“正”位千谓语动词的位置,“能正”是“能愿动词+形容词”的格式,所以形容词“正”活用为动词,在句中具有“使……端正”之意,所以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原文是“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全句译为“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走正道”。在例题2第(1)小题“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中,形容词“贤隽”位千宾语位置,而宾语一般由代词或名词充当,由此确定“贤隽”活用为名词,“贤隽”在句中当指人,所以译为“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全句译为“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竞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第(2)小题“吾为子新其亭”中,“新其亭”是“谓语+宾语“格式,“新”位千句中谓语位置,而谓语一般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所以“新”是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新修"。全句译为“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巩固训练】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2.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宪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A.正本消源独善其身B.是古非今不远千里C.取长补短避重就轻D.集思广益敬而远之

4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参考答案:1.CC“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2.C(例句中“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A项“正”“消”“善“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性动词,译为“使……正”“使……消"“使……善“。B项”是““非”“远”形容词用作意动性动词,译为“认为……对的”“认为……不对““认为……是远的"。C项“长”“短”“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重的责任”“无关紧要的"。D项“广”“远”都是形容词作一般动词,译为“扩大”“远离”。)3.(1)韩文公的文第,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句中“衰"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衰颓文风”。(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走上正轨"。1名词用作动词一、知识梳理1.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名词+介词结构(补语)。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意味若它处千谓语动词的位置,因此这个名词就作动词用了。(1)唐浮图慧褒始舍千其址。(《游褒禅山记》)

4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中名词“舍”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舍”活用为动词,意为"筑舍定居”。全句译为“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2)为省略介词“千"的省略句,全句应为"沛公军(千)霸上”,名词“军”后带有介词短语”(千)其址”作其补语,“军”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全句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时,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能愿动词(能、欲、可、足)+名词。(3)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3)中名词“水”前有能愿动词“能”,活用作动词,意为“游泳"。全句译为“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4)中“目“前面有副词“数”(屡次),便活用为动词,意为“使眼色”。全句译为"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3.名词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名词+代词(之)”或“名词+名词”。(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6)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5)中“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命名”。全句译为“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6)中“籍”在作宾语的名词“吏民”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登记”。全句译为“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4.名词前后用”而”或“以“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动词或动词短语+而(以)+名词”或“名词+而(以)+动词或动词短.五,'l口。(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8)皆白衣冠以送之。(《荆柯刺秦王》)(7)中“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飞”。全句译为:”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8)中“白衣冠”用在连词“以"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白衣,戴白帽"。全句译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435.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其组合格式:“否定副词(不、未、弗)+名词“。(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千国也》)(9)中“王”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勹全句译为“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6.”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所+名词。(10)置人所智鱼腹中。(《陈涉世家》)。(lO)中“曾"(渔网)与其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全句译为“放在别入所捕的鱼的肚子里”。7.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组合格式:名词+代词(名词)。译为“使(让)……为……”或替换为一个及物动词。(ll)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ll)中名词“王”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为王”,“王我”即“使我为王”。全句译为:“纵使江东的父老乡怜惜(我),让我称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见他们?”8.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共组合格式:名词+代词(名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12)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赤壁赋》)(12)中名词“侣”和“友”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侣”“以……为友”。全句译为“以鱼虾为伴,以糜鹿为友”或“把鱼虾做为伙伴,把糜鹿做为朋友”。二、题型分析1.(2008年全国卷I)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1日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籵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2.(2014年湖南卷)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44考查名词用作动词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一类是文言翻译题,第2题就是文言翻译题。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技法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方法主要采用“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双析法。先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标志性位置判定。即“三后”名词是指“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三前“名词是指名词之前的名词,介宾短语之前的名词,代词之前的名词。名词活用的本质是名词占居了句中谓语的位置;所以分析名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就能准确判定名词用作动词。四、解题示例第1题是2008年全国卷I第8题。从词语的位置上分析,在A项”部使者檄刚抚定”句中,词语组合格式是:名词(部使者)+名词(檄)+名词(“刚”指廖刚)”。即“檄''位千两个有支配关系的名词之间。再从句子成分上分析,主语是"部使者”,“檄刚”是谓语,“檄”是谓语中心词,所以名词“檄“用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全句译为:“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第2题是2014年湖南卷第9题第(1)小题。翻译难点有“既”“适”“雨”“名”等。其中名词“雨”位于“名词+名词”的动宾结构中,“名“位千“名词+代词“动宾结构中,因此“雨”“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雨”译为“下”,“名”译为“命名”。全句译为:"(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千是用'雪屋'给它命名。”【巩固训练】1.下列成语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例: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A.器天席地B.不毛之地C.祸国殃民D.芹苍人命

45)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团陵军:驻扎。B.越国以鄙远鄙:让......成为边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D.左,乃陷大泽中左:往左走。3.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人名)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参考答案:1.AD(例句“襟”“带”都是名词用作意动,憩思是“以……为衣襟”“以…...为腰带”。D“草营”名词用作意动,意思是“以人命为草营”。A“幕”、“席”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幕"、“以……为席”。B“毛”指草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草木”。C“祸"、“殃“名词用作使动,“使……受害”、“使……遭殃”。)2.“鄙”是名词用作意动,意思是“把……当作边邑”。不是名词用作使动词。3.Cl)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帝”是名词做动词,译为“统治、称帝”;“苟"译为“如果”;“当"译为“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2)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堵塞。(“窟穴其间”是状语后置句兼省略介词“千”,“窟穴其间”应为“(于)其间窟穴”,“窟穴”是名词用为动词,译为“建造窟穴"。省略句“立(人名)绝不与(之)通”,“绝”译为“坚决”。“梗”译为"堵塞”。)

46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一、知识梳理1.以比喻修辞形容动作的状态,译为"像……那样”。(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1)中“翼”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全句译为“项伯也跟着(项庄)拔出剑舞了起来,项伯多次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挡住沛公”。2.用处所名词表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从……”。(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曲相如列传》)(2)中“廷“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全句译为"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葡相如敢在朝堂上呵斥他“。3.用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译为“向……”。(3)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荆柯刺秦王》)(3)中“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北”,全句译为“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已经)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译为“用……”。(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柯刺秦王》)(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函"(木匣子)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工具,意思是“用匣子”,全句译为”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好它"。(5)中“兄”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意思是“按照对待兄长的礼节”。全句译为“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按照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5.用时间名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和频率,译为“在+时间名词”或“每+时间名词”“-+时间名词重叠”“一……比……”等。

47(6)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8)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6)中“夜”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夜晚”;从上下文看,为突出时间紧迫,译为“连夜”更好。全句译为“千是项伯又连夜离去”。(7)中“日”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意思是“每天”。全句译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匈天检查反省自己”。(8)"日夜”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意思是“每日每夜”,也可译为“日日夜夜”,全句译为“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6.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情理依据。译为”按(按照)……”“依照……"。(9)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9)中的“法”名词作状语,意思是“依照法律”。全句译为“延误期限,依照(秦朝的)法律判斩首之罪”。二、题型分析1.(2009年福建卷)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I=飞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2.(2015年课标全国卷I)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48考查名词作状语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名词作状语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其中D项的“面”是名词作状语。另一类是简答题。第2题就是文言翻译题,名词作状语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技巧在“名词+谓语动词“结构中,其中的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主语。主耍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1.分析诮语动词与其前面名词的意义关系。名词和谓语动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2.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或加“像……一样”构成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3.要按情理和已学知识来推断。(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ll)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10)中的名词“犬”是不是主语难以确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即名词“犬”是形容狼坐的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所以是名词作状语。(11)中的“面”名词作状语,表示“刺"的方式,意思是“当面”。在解答上面第1题的D项时,就可联系课内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句子(ll)分析“面”字的用法和解释,进而判明其是正确项。四、解题示例第2题中得分点有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表未发生的假设事件,译为”即使”;“俱"译为“一起”;“面”是名词做状语,表不动仵行为的方式,意思是“当面”;“庶或“译为”或者”;“济”译为“实现、成功”。此题的参考译文: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

49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天下云集响应,品粮而杲从。(《过秦论》)A日积月尔钜蒸蒸日上B.南征北战风餐露宿C土崩瓦解狼才开艾豕突D.车载斗量耳闻目睹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日A光下彻下:向下,往下。B.箕奋运千渤海之尾箕奋:用箕奋。C.学而时习之时:时常。箕D踞而骂箕:象簸箕-样。3.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50参考答案:1.C(句中三个名词“云”“响”“杲"均作表示动作状态的状语,分别解释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全句译文是:“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陈涉),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A项中“日”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译为"一天天地”,B项“南”“北”表动作行为的趋向,译为“向南”“向北”;“风”“露”表示动作行为处所,译为“在风里”“在露天”。C项“土”“瓦”“狼”“豕”都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译为“像土(瓦)一样”“像狼(豕)-样”。D“车”“斗”“耳”“目”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和工具,译为“用车”“用斗”“用耳”“用目”。)2.C(“时”表动作的时间,译为“按时”更准确。)3.(1)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外”“内”均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趋向,分别译为"(在)表面上“"(在)内心”。)(2)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自活”宾语前置,即“活自”;“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可译为及物动词“养活”;“蜂”是名词仵状语,意思是“像蜜蜂一样",意译为"纷纷”。)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倒装句类型之一,指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一、知识梳理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1(1)沛公安在?(《鸿门宴》)(2)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主语十宾语(何、谁、孰、安、奚、胡、曷、恶、盎(译为“何不")、焉)十谓语动词?(1)句中疑问代词“安”充当前置宾语,全句正常语序应是"沛公在安”,译为“沛公在哪里?”(2)句是疑问代词“焉”充当前置宾语,正常语序应是“复驾言兮求焉”,译为“我还驾着车出去追求什么呢?”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3)句中有否定词“不”,第一人称代词“自“充当前置宾语,句子正常顺序应是“忌不信自“,联系语境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4)句中有否定词“未”,代词”之“充当前置宾语,句子正常顺序应是“未有之也”,全句译为“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3.在介词结构中,宾语是方位名词或疑问代词,也放在介词前面。(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6)君何以知燕王?(《廉颇面相如列传》)(5)句中方位名词“东”和“南”都作介词“向”的前置宾语,“东向”即“向东”,“南向”即“向南”,全句译为”项王、项伯朝东坐,

52亚父朝南坐。”。(6)句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何以”即“以何”,全句译为“你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你呢?”古文中表示“因此“意思的“是以“,即介宾结构”以是"的宾语前置形式。如李密《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为了强调宾语,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或“是“作为标志来表示宾语前置。(7)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颠臾》)(9)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7)句中为强调宾语“何厌",在宾语“何厌”和谓语动词“有“之间加”之",把宾语前置。全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译为“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8)句中为强调宾语“尔(指孔子的弟子冉有等)”,在宾语“尔”和谓语动词“过”之间加“是",把宾语前置。全句正常顺序是“无乃过尔与“,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为了强调前置宾语的唯一性,(9)句用“唯……是……”句式表示宾语前置,全句正常顺序是“惟依兄嫂”,译为“只能依仗哥嫂抚养”。“唯才是举”“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说法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二、题型分析1.(2006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千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53A也以君何知乖,、、、王由B.夫子何晒c晋之夫何厌有D.何故而至此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2年四川卷)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2005年天津卷)赵国何求而不得也!(3)C2006年全国卷I)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必考知识点之一,主要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文言翻译题中,只有广东卷和重庆卷曾单独设置选择题来考查。在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宾语前置句的考查具有类型全、频率较高的特点。三、解题技法1.熟记宾语前置的句型上面梳理出4大类7小类宾语前置句,每种宾语前置句都有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要熟记这些宾语前置句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这是准确分析解题的知识基础。2.从标志和语境两方面精准判定通读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寻找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或句型,判定形式。并结合上下文确定句意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前置的宾语调整到动词之后。

54第1题是单独考查宾语前置句类型的选择题,采用课内句子与课外句子组合的命题形式。题千中“何为而至于此“是介词结构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而A项句中“何以”即“以何",与题干中宾语前置句类型完全一致。C项句子是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B项和D项都是含有疑问词“何"的常序句,所以答案是A项。第2题中第(1)句中”而我奚以为用”是介词结构宾语前置句,“奚以”即“以奚",全句译为“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第(2)句是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何求”即“求何",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第(3)句中“近代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未之有”即“未有之”,全句译为“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巩固训练】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55参考答案:(1)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吾子”是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吾子奚以知之”是介词结构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译为"凭什么”。)(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予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句,“不吾予”即“不予吾",译为“不给我”)(3)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译为“干什么”)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原则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某些成分省略掉的句子。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承前省是指上文已经出现或前面有所交代,下文即可省去有关词语。蒙后省即承后省,是指后文已经出现,前面就不再写出。对话省是指在人物的对话中,为避免暇嗦而省略某些对话内容或对话者。古汉语省略句按省略成分可分为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一、知识梳理1.主语省略可分为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Cl)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56(2)相如度秦王特以佯为予赵城,(城)实不可得。(《廉颇葡相如列传》)(3)(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4)樊哈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H之事)甚急!”(《鸿门宴》)(1)中后句承前句主语省略主语“沛公”,(2)中后句承前句的宾语省略主语“城”;(3)中前句承后句主语省略主语“公”;(4)是樊哈与张良的对话,张良的回答中承樊哈的问话省略了主语“今日之事”。2.谓语省略可分为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对话省略和语意自明省。(5)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6)因跪请秦王(击伍)。秦王不肯击伍。(《廉颇葡相如列传》)(7)齐威王欲将孙胺,孙嫔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史记·孙胺传》)(8)飘飘何所似?(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5)中后句承前句谓语省略谓语动词“择“,(6)中前句宾语中的谓语部分承后句谓语省略“击伍”,(7)在对话中省略谓语动词“将“。全句译为:齐威王想让孙胺做主将,孙胺推辞说:“我是受过胺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8)是语意自明的省略,根据上句内容后句应补出谓语动词“似“,“天地一沙鸥”是宾语,而语意自明。3.宾语省略可分为动词后宾语省略、介词后宾语省略、兼语式省略。(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10)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7(11)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曹别论战》)(12)秦王不择,为(之)一击伍。(《廉颇葩相如列传》)(1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9)中谓语动词“告"的宾语省略了,应补出代指张良的代词”之”。如果”与“”为"“以“三个介词的宾语是代词”之”,则常常省略。(10)中当“同、跟“讲的介词”与"的宾语承前省略了,补出指代项羽的代词”之”。(ll)中当“用、凭"讲的介词“以“后宾语承前省略了,补出指代“忠"的代词”之”。(12)中当“替"讲的介词“为"后宾语承前省略了,补出指代“赵王”的代词”之”。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让”等后的代词充当的兼语常常省略。(13)中谓语动词“使”的宾语承前面主语省略了,补出指代扶苏的代词”之”。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4.介词省略(14)收天下之兵,聚之(千)咸阳。(《过秦论》)(15)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荆柯剌秦王》)文言文中构成介宾短语的介词“千”“以“和“自“常被省略。(14)中省略了当”到“讲的介词”于“,”于“构成的介宾短语是后置的状语,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15)中省略了当“用“讲的介词“以“,“以“构成的介宾短语是后置的状语,译为“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樊於期的头”。

585.分句省略(16)项伯杀人,(按律当斩),臣活之。(《鸿门宴》)分句省略要联系上下文来分辨补译出来。(16)中上下句之间省略了分句“按律当斩",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照法律应当处死),我救活了他“。二、题型分析1.(2008年浙江卷)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2.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009年湖北卷)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2)(2010年广东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3)(2011年天津卷)今与足下并生今世。省略句是高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文言知识点之一,省略句主要以得分点的形式分布在文言翻译试题中,北京卷、浙江卷偶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所以试题考查省略句的频率也很高。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这三个类型在试题中出现的比较多。三、解题指导

59上面梳理出5大类12小类省略句。要熟记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的特点;通读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寻找句中省略成分。并结合上下文根据句意补出省略成分,翻译时也要将省略成分补全。第1题是考查省略句的选择题,C项句子补全省略成分应是"(公)问,(妪)解,(公)则录”,译为“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请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录下来”。其余三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补出的省略成分都符合上下文意思。答案是C项。第2题中第(1)小题全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后句省略了宾语。补出省略成分即“(孟德)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之)以入山”,译为"(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勹第(2)小题介词“以"的宾语省略了,后句省略了宾语,补出省略成分即“今天以(之)授予,不可失(之)也”,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第(3)小题省略了介词“千”,补出省略成分即“今与足下并生(千)今世”,译为“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巩固训练】1.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于)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将用瞥予,且可以作鉴千世之人。(3)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60参考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世家(于)江北”是省略句,"……者……也”是判断句,“谙(熟悉)”。每译对一处得1分。)(2)将用它来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用(之)警予“”可以(之)作鉴于世之人”是省略句。每译对一处给l分)(3)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闻者为(之)臼县吏",”(县吏)遂遣人下之”是省略句。每译对一处给1分。)

61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或某些副词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现象。因后置的状语主要是介词结构,所以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一定是状语后置句,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结构后置句。一、知识梳理1.“千+宾语“充当后置状语(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判论战》)(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千项羽曰。(《鸿门宴》)(1)中后置状语是“千长勺",调整语序应为“千长勺战”,译为“鲁庄公和曹别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2)中后置状语是“千星火”,调整语序应为“千星火急",译为“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3)中后置状语是表示对向的“千项羽”,调整语序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以上三个句子中后置状语中介词“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1)中介词“千”表动作的处所,译为“在”;(2)中介词“千”表示比况,译为“比”;(3)中介词“千”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对、向”。2.“以+宾语“充当后置状语(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62(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6)既替余以蕙缩兮,又申之以揽笸。(《离骚》)(4)中后置状语是“以事”,调整语序应为“以事验之”,译为“用事实来验证它(指候风地动仪),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5)中后置状语是“以事”,调整语序应为“以事验具告(之)”,译为“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6)中后置状语是“以蕙缩”和“以揽笸”,调整语序应为“既以蕙绳替余兮,又以揽笸申之”,译为“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被贬黜,又因为我采找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以上三个句子中后置状语中介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1)中介词“以“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译为“用、拿”;(2)中介词“以“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材料,译为“把“;(3)中表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3.程度副词“甚“充当后置状语(7)目似限,意暇甚。(蒲松龄《狼》)(7)中程度副词“甚”是后置状语,译为“十分、非常”;调整语序应是“意甚暇",译为“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4.省略介词“千”构成的后置状语省略介词“于、以"的省略句,补出的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这类句子是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例如:(8)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柯剌秦王》)

63(8)中省略介词”于“,补出是"沛公欲王(于)关中”,其中“(于)关中”是后置状语,调整语序应为"沛公欲(于)关中王”,译为“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9)中省略介词“以“,补出是“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其中“(以)金千斤,邑万家”是后置状语,调整语序应为“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译为“现在,那位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恳赏来购取他的头颅。”二、题型分析1.C2009年北京卷)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D.以尊卑次起上寿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Cl)(2004年湖南卷)饮酒千斯亭而乐之。C2)(2015年浙江卷)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2015年安徽卷)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64(4)(2006年江西卷)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5)(2009年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6)(2004年辽宁卷)唯熙信著千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凡。状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所以试题考查的频率也很高。状语后置句主要以得分点的形式分布在文言翻译试题中,北京卷偶尔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千”字介宾短语后置句在试题中出现的比较多,类型也比较全。三、解题指导1.熟记状语后置的类型及特点上面梳理出4大类9小类状语后置句。要熟记每类状语后置句的特点。2.结合语境还原语序通读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寻找句中后置的介词结构。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根据句意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谓语动词之前。3.找准得分点精准翻译第1题是考查文言知识点的选择题。A项考查的是状语后置,“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中后置状语是“于定陶",调序后是“诸侯共尊汉王于定陶为皇帝”。B项考查名词作状语,“面”译为“当面”。C项考查古今异义词“兵”,把“兵”理解为“士兵”错误,根据语境,“设兵”应译为“排列兵器”。D项考查名词作动词,“上"译为“上前"。综上分析,此题答案是C项。第2题中第(1)—(3)小题都是“于”字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1)中“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调序后是“于斯亭饮酒而乐之”;“乐”

65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乐”;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中“孰先千此者”是状语后置,调序为"孰于此先者”,全句译为“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车更优先的呢?”(3)中“誓于神”是状语后置,调序为“于神誓”,全句译为"(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站污了自己”。第(1)句中介词”于”表示动作处所,译为“在“;(2)句介词”于“表示比况,译为“比“;(3)句介词“千”表示引进动作对象,译为“向“。第2题中第(4)小题是“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坐以之”、“卧以之”是状语后置句,调序后是“以之坐”、“以之卧”;“竹床一”、“木榻一”都是定语后置句;全句译为:“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第2题中第(5)小题是状语副词“甚”字后置,“天寒甚”即“天甚寒”,“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名”;全句译为“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第2题中第(6)小题有两处状语后置,“唯熙信著千人”是“唯黑信于人著”,“信著于人”译作“能取信于民”;“得粟不少诸州”是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省掉了表比况的介词”于“,补出调序后是“得粟不(千)诸州少”,故此句译作“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全句译为“只有王黑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66【巩固训练】1.下面各组句子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亟谋千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参考答案:1.C(C项”于”表被动,其余三项中”于“构成的介词结构都是后置状语)2.(l)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两个句子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孝谨闻于其族”即“孝谨于其族闻”,“信义著千其友”即“信义于其友著”。“闻”和“著”都有“闻名““出名”之意。)(2)(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67(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勿惧以罪”即“勿以罪惧”,“勿止以力”即“勿以力止”。)(3)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谋于知道者”是状语后置句,即“于知道者谋”;“知道”是古今异义词,意为“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中“诸”是兼词,相当千”之千”,“考诸古”即“考之千古”,“考之于古”也是状语后置,调序后为”于古考之”,译为“在古代(典籍)中考证它”。)定语后置句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的内容,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叫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一、知识梳理l.中心词+之十定语+者(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1)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千里”,这个定语通过加“……之……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于里之马”,全句译为“日行于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68“中心词+之十定语+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准格式,由于"之“的存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偏正关系更加明显。2.中心词+定语(动词性)+者(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柯刺秦王》)(2)中“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动宾短语“知其事”,这个定语通过加“……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知其事之宾客”,全句译为“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柯送行”。在“中心词+定语+者”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在古汉语中,这类由动词或动宾短语担任定语的定语后置句最多。3.中心词+之十定语(形容词)(3)虳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4)高余冠之及及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3)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利”“强”,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全句译为“蚚虳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中“高余冠之发发”“长余佩之陆离”都是定语后置句,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发炭(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而美好)”,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因领属定语不后

69置,所以译时调为“高余炭发之冠”“长余陆离之佩”,全句译为“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在“中心词十之十定语”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4.中心词+而十定语+者(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5)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能不易其志”,这个定语通过加“……而……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此句中“四海之大”也是定语后置,用“……之……“使定语后置的,“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5.中心词十数词(数量词)(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6)中“为人五”“为窗八”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数词“五”“八”,译时调为“为五人”“为八窗”,全句译为“统计整个小船,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小窗”。(7)中“白璧一双”“玉斗一双”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两个数量词“一双",译时调为“一双臼璧”“一双玉斗”,全句译为“我带来一对白玉璧,想要敬献给项王;带来一对玉斗,想要赠与亚父”。二、题型分析

70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014年重庆卷)甫抵里闰,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2015年重庆卷)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3)(2007年湖南卷)从衣文之腰七十人。定语后置句主要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文言翻译题中。定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低,因此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考查的也比较少。三、解题指导1.熟记状语后置的类型及特点要熟记上面梳理出的5类定语后置句的格式。2.结合语境还原语序通读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寻找句中后置的定语。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根据句意把后置的定语调至中心词之前。3.找准得分点精准翻译(1)中“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是定语后置句,后置定语是“问寒温表庆贺",这个定语通过加“……之……者“格式后置的,调整语序即“问寒温表庆贺之亲故”。全句译为“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2)中“方之良”“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良”“善“,这个定语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调整语序即“良

71之方”“善之言”。“远”“师”都是意动用法,全句译为"(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3)中“衣文之滕七十人”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七十”,调整语序即“七十(个)衣文之腰人”。“从“是使动用法,全句译为“让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巩固训练】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2)家人瞩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3)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唐临)臼令请出之,令不许。参考答案:1.(1)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即“陈氏族幼之子”。)(2)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

72(“家人职见者”是定语后置,即“家瞬见之人”)(3)(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会”译为"恰逢”;“时雨”译为“应时的雨”;“出“使动用法,译为"让……出狱”;“轻囚十数人”是定语后置,即“十数轻囚")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指结构、用法和表示的意义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一、知识梳理1.表示陈述的句型(1)故不积眭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1)中句型是“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法……"。全句译为“所以没有一步半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2)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2)中句型是“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全句译为”项王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他)”。

73(3)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3)中句型是“有所……",译为“有……的(人、原因、办法)”。全句译为“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4)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4)中句型是“无所……",译为“没有……的(人、办法)”“没有什么……"。全句译为“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的方面啊!”(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葡相如列传》)(5)中句型是“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缘故(原因)”。全句译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中句型是“所以……”,表示目的、方式和手段,译为“用来……的(人、方法)”。全句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7)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过秦论》)(8)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7)中句型是“以……为……",根振具体语境,译为“认为……是…...”或“把......当作(作为)...…”或“让(用)......做...…“或“任用……为……”。全句译为“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般山

74和函谷关当作宫墙”。此句型中“以“后的介词可省略,如(8)中句型”以为……”即“以(之)为……"。全句译为“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分为桂林郡、象郡。”(9)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9)中句型是“直……耳",译为“只不过……罢了"。全句译为“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2.表示疑问的句型(10)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中句型是“如……何?”,译为“把……怎么样呢?”或“对……怎么办?“全句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同类句型还有“若……何?""奈……何?”。(1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千吾乎?(韩愈《师说》)(11)中句型“庸……乎",译为"哪用...…呢?“全句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12)中句型是“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为什么要...…呢?”。全句译为“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同类句型有“何以……为?”,“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13)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葡相如列传》)(13)中句型是“独……哉?”,表示反问,译为“难道……吗?“。全句译为“我葡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同类句型有

75“独...…耶?”“岂......乎(哉)?”“其......乎(邪)?”“宁......耶?”“安……乎(哉)""顾……哉?”“岂非……与?”(难道不是……吗?)。(14)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14)中句型是“何……之有?”这是通过宾语前置形成的固定结构,是“有何……"的倒装,译为“有什么……呢?“全句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3.表示揣测的句型(15)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15)中句型是“得无……乎?”,译为“该不会……吧?”或“莫非是……吧?”或“恐怕……吧?”。全句译为“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类句型有“得非……与(欤)?”“得无……耶?"。(16)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颇臾》)(16)中句型是“无乃……与?”,译为“恐怕……吧?"。全句译为“冉求,这恐怕是应责备你了吧?”(17)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庄子·秋水》)(17)中句型是"……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全句译为“听说了很多道理之后,就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同类句型有“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4.表示选择的句型(18)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76(18)中句型是“与其……孰若……",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全句译为”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了。“同类句型有“与其...…无宁……“”与其……不如……”。(19)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19)中句型是“非...…则……",译为“不是……就是…..."。全句译为“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同类句型有“不……则……”。(2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0)中句型是“其……邪,其……邪",译为“是……还是……"。全句译为“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5.表示假设的句型(2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柯剌秦王》)(21)中句型是"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全句译为“既然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2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22)中句型是“自非……",译为“如果不是……”。全句译为“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6.表示比较的句型(2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葡相如列传》)

77(23)中句型是"……孰与……",表比较,译为“与(跟)……相比较,哪一个更……"。全句译为“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呢?”。二、题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016年山东卷)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2)(2011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3)(2009年四川卷)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千学。(4)(2015年浙江卷)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固定句式主要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文言翻译题中,是文言翻译题中的难点。各种固定句式在高考文言翻译试题中都出现过,具有类型全,频率低的特点。有些翻译试题中会含两个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可与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其它句式组合在一起考查。三、解题指导1.熟记常见的固定句式要熟记上面梳理出的6类23个固定句式,掌握其翻译的格式。2.找准得分点精准翻译例题中第(1)小题含有表示反间的固定句式“独……乎?”,译为“难道……吗?“全句译为“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第(2)小题中含有固定句式”然则……”,

78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全句译为“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第(3)小题含有表示手段的固定句式”所以……者”,译为“用来……的人”;“不复皆出于学”是介词结构后置,全句译为“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第(4)小题含有两个固定句式”以……为……",根据上下文译为“把……作为……",全句译为“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巩固训练】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4)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5)与其得罪千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参考答案:

79(1)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伏愿(希望)”,两个“以……为……”都译为“把……作为……",译一处给l分。)(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所以……者”译为"……的原因“,“扬(传播)”,译一处给1分。)(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无乃……乎"译为“恐怕……吧”)(4)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千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乌得……乎”译为“怎么……呢”)(5)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与其……不如……"表选择;“千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千无若我何之百姓”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