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ID:81304748

大小:1.7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3-12-05

上传者:166****0031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7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8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9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采购地图|百度首页登录加入VIP意见反馈下载客户端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首页分类精品内容申请认证机构合作频道专区百度智慧课堂百度教育VIP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教育学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状况。印刷:唐,宋为手抄,但是宋代有印刷的报纸而且流行很广;明、清为手抄,直到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的京报是刻印的。发行状况: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个地方;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并且京报有人专送。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1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33

1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和种类商品,还在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割让土地,“国中之中”的租界出现了,外报也从此开始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版。外报有一些中国古代报纸所不具有的特点:①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反观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②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③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由于采访新闻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④在新闻舆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⑤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会很多,报房评价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利用统治印度的有利地位,在对华贸易竞争中,击败法国、荷兰等竞争对手,在各国对华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尚无足够实力用武力叩开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仅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的侵略,还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上的渗透。《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出版的第1个中文刊物,历史上第1份中文近代报刊。月刊。1815年8月创刊于马来半岛西部城市马六甲。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米怜主编,麦都思参加编辑,中国刻工梁发担任雕版和撰写部分稿件。雕版印刷,中国线装书式。出版后在南洋华侨聚居地区发行,少数传入中国境内。全部赠阅。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内容多以浅显中文诠释《圣经》,兼谈伦理道德和天文之类的科学知识,后期刊有少量评述政治时事的短文。宣传方式注意迎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与习惯,经常用附会儒学的方式阐述基督教义。文体多样,有论文、小品、对话、书信、诗、告帖等。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1条消息《月食》即刊于该刊第2期。初印500份,后增至2000份。1821年停刊,共出7卷。1807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arrison,1782—1834)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最马礼逊初马礼逊全力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并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以及编写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为了扩大宣传,马礼逊冒着杀头的危险,诱使中国出版商出版《新约》和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结识中国印刷工人蔡高、梁发并介绍他们入会。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Wi11iamMi1ne,1785—1822)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2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33

2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开始出现。《万国公报》是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又称《教会新报》)。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周刊。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1883年7月,出至第750期休刊。1889年2月复刊,仍称《万国公报》,改为月刊,册次另起。1907年12月,出至第227期停刊。参加编辑的外国传教士有慕维廉、艾约瑟和李提摩太等人;中国人有沈毓桂、蔡尔康、范祎等人。初期以教徒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宗教为主。改名《万国公报》后,增加介绍西学等内容。1889年复刊后,成为广学会(原称同文书会。1892年改用此名)的机关刊物。以上层官绅与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除继续宣传基督教义外,更注重刊登时论及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等译著,成为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在中日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登载鼓吹变革的时论明显增多,主张中国在外交上联英拒俄,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在内政上广辟商埠、筑路采矿、聘用洋员等。这些议论,对部分洋务派官吏和维新派人士产生过影响。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按照它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社会改良,以逐步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这一时期所刊重要译著,有林乐知的《中西关系论略》、《文学兴国策序》、《中东战纪本末》,李佳白的《新命论》、《中国宜以新学辅助旧学说》,李提摩太的《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新政策》等。《万国公报》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还涉及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安民新学”。1899年2~4月,曾刊登李提摩太节译英人B。基德的《社会进化论》,题名《大同学》,是国内刊物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和《资本论》名字的文章,“马克思”这一译名,也是由此文首次使用的。此报1889年复刊时销数仅1000份,1894年增至4000份,1899年最高达38400份,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后期影响趋小。《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申报》曾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报纸,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献参考,全称是《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后因历史原因停刊。前后办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美查于同治初年(1860年代)其兄弟菲尔特利克〃美查来沪经营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约在1862年前后开办江苏药水厂。他的中国买办陈莘庚看到《上海新报》销路好,利润高,便建议其办报。《申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Major)等人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初由美国人美查、伍华德(C。Woodward)、普莱亚(B。Pryer)和麦基洛(J。Macki11op)4人出资,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关于美查办申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其做生意不成,“思改业”。另外一种则是说由于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盈利颇丰,美查将多余资金拿来办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早期申报在商业经营和本土化办报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外商投资的报纸,《申报》除了美查以外,经营和编辑人员均由中国人担任。甲午战争前,赵逸如、席裕祺先后负责经营,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黄式权先后任总主笔。为突出中国特色,将报纸取名为“申”。报纸也没有采用《上海新报》所采用西式直栏,而继续沿用符合当时读写习惯的书册式。因为编撰者都为中国传统文人,报纸的口味和风格都是中国式的。也很注重言论,每天头版都有评论文章。在新闻报道上也比较注重猎奇性强的社会新闻,创刊之初就公开征集“令人可惊可愕可喜”的来稿,刊登过很多谈神说鬼、志怪述异的新闻。也发表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的连续报道等。是年11月,出版《瀛寰琐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的出现。在业务经营上,《申报》并未采用进口白报纸,而用土产连史纸,虽然只能单面印刷,但大幅缩减了成本。(每份售价定为8文/10文[外埠],大大低于对手《上海新报》每份303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3/33

3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文的售价)。同时在上海设了22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商号上门送报,雇用报童等措施提高销量。申报的本土化经营和商业措施,很快使得销量上升,4个月内就使销量从起初的600份上升到了3000份,只用了半年,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1876年3月3日面向中下层读者群出版通俗副刊《民报》(周三刊),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1882年10月,曾用电报传送北京顺天乡试的榜文,次日见报,引起轰动。1884年5月8日增办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旬刊),创设申昌书局并出版《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进行多种经营。1899年美查将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银10万两,返回英国,《申报》事务由董事会主持。董事会中有一位中国人梁金池。改组后的报馆买办为席裕祺(原买办赵逸如病故),主笔黄式权,英籍董事埃波诺特(E。O。Abufhnot)总揽馆务。1909年5月,该报华人买办席裕福出资7.5万购进《申报》。1912年9月,因经营不善,席将《申报》售予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和陈冷五人。史量才任总经理,陈冷为总主笔,席裕福仍任经理(年余解职,由张竹平继任)。三年后张謇等人相继退出,《申报》归史量才一人所有。史全面接手《申报》后,聘用张竹平担任经理,在馆内设广告推广科和报纸推广科,大力拓展广告业务。1916年,发行量达2万份。1918年斥资70余万兴建《申报》新大楼,又先后从国外购入新式印报机、制铜版机等先进设备,使报馆在国内硬件设施方面首屈一指。同时由于在业务上的提高,《申报》蒸蒸日上,利润逐年攀升,成为上海乃至国内大报。1922年,创刊五十周年时,申报发行量达到5万份。在国内时局混乱的情况下,《申报》以政治态度保守着称,为在各种政治势力混战的局势下避免麻烦,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申报采取少评论或是不评论的策略。1929年冬,总主笔陈冷、经理张竹平等相继辞职,事业发展因人事变动面临危机。史量才任用张蕴和继任总主笔,马荫良继任经理,同时酝酿改革。1931年1月,《申报》成立总管理处,统辖一切馆务。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总务部主任,聘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民主派人事入馆,参与报纸改革。1932年11月30日,《申报月刊》发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提出在新闻和广告编排、国内外通讯、《自由谈》副刊等12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此次改革在副刊《自由谈》方面最为显著。《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的重要阵地,此次改革,史量才撤换任12年主编的周瘦鹃,启用曾留学法国的青年黎烈文。黎烈文的主持下,大量左翼作家(以鲁迅为代表)发表文章,时评紧扣时事,尖锐泼辣,风格多样,很受读者欢迎。言论在《申报》的地位上升到重要地位。此外,《申报》还积极拓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从1932年到1933年12月,报馆相继创办了流通图书馆、妇女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华民国新地图》等。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对不抵抗政策大肆抨击。此做法很快引起当局不满,1932年8月,蒋介石下令“禁止邮送”《申报》。最后申报与政府达成妥协,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但拒绝了“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的条件。35天后,《申报》解禁。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工暗杀,震动全国,一时舆论哗然。史量才身亡后,《申报》产业由其子史泳赓继承。《申报》言论又趋于保守。晚年抗战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4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4/33

4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后复刊,但汉口版不久停刊,香港版也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战后,国民党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2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控制。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改变了申报的民营性质。在此基础上,改组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中共派工作组进入报馆。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终刊。5月28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原申报馆原址上出版。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外报的产生与发展,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815年到1840年的20多年间,外报发展缓慢,寥寥数家中文宗教报刊也只能在境外出版。鸦片战争以后,外报迅速在中国境内扩展,在19世纪40-60年代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外报占据了垄断地位。事实证明,外报的发展是同西方列强的侵略活动相伴而行的。一些外国人并不讳言他们来华办报的目的。外国人来中国办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准读者对象,即“影响”什么人;然后才是如何去“影响”的问题,即争取中国人心的策略。朝廷和各地方当局的官员与士大夫,这些中国社会的上层人物成了一些外报瞄准的读者对象。直接干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文字也较深些。但有一点是贯彻始终的,那就是在宣传策略上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形式,特别是附会儒学,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孔子加耶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后来外报的政治面目显露得越清楚。它们从维护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益的立场出发,一方面认为清廷腐败,非更弦易辙不可;另一方面又依赖利用这个顽固的封建政权,同它一起反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外报的主持人,大都同中国当局有密切的关系,成为达官显贵们的上宾和谋士。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即中国人民阅读的、也有中国人参与工作的第一批近代报刊。影响:(1)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以。(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书上的:1: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4.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国人办报首先是从对外报的利用开始的。外报以其内容丰富和传播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国读者,但在政治上替外国说话又为中国人所不满。中国人在同外报打交道中,渐渐地对它熟悉起来,甚至开始为自己所用。这种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员与商人,从外报上收集情报,了解政治、军事、商业动向;二是在外报工作的华人,从刊发“替华人说话”的文章到利用外报的条件创办华人主编的中文报纸。前者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外报,后者如王韬、陈蔼廷主编中文报纸。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7年,5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5/33

5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一场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一场将其部分政府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王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由于《循环日报》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政论为主的报纸,他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曾在其《上潘伟如中丞》书中阐述了他在香港主办《循环日报》的目的,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中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韬十分强调报刊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王韬认为,报纸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先导作用;②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③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康有为是怎样倡议办报的?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主张维新变法的人迅速聚合,形成一个派别,登上了政治舞台。报刊成为它的舆论工具。由此,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政党(团体)报纸,并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维新派的发起者和领袖是康有为。他于1879年游历了上海、香港,对西方国家情况开始有所了解,又目睹列强侵略和清王朝腐败的现状,因此深有感触。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时,写一封5000字的上皇帝书,要求“变成法,通下清,慎左右”,以救亡图存。这是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皇帝。在顽固派的干扰下,这封信没有递上去,但在一些人中传诵,康有为获得了同情与称赞。1891年,他回广州办“万木草堂”。在讲演的同时,他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作为维新变法主张的理论依据。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失败后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于是康有为第二次上书皇帝。在具体建议中康有为陈述了办报的必要性。他写道:“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以观物价,琐之可以见土风。清议时存,等于乡校,6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6/33

6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见闻日辟,可通时务。外国农业、商学、天文、地质、教会、政律、格致、武备各有专门,以为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垦实相表里;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裨政教。”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其中的思想明显源于西方,但对当时的中国是切实可行的。5月29日,他又写了一封长达13000字的上皇帝书,内容与“公车上书”相似,只是强调了变法的紧迫性。这是第三次上书。6月23日,康有为写了第四封上皇帝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表明了他的政治要求。这封信中有“设报达聪”的建议,他写道:“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会续开,日月进呈,并备数十副本发各衙门公览。虽乡校或非宵旰寡暇,而民隐咸达,官匿皆知。”他还建议购买各种外国报纸,如《泰晤士报》等,“令总署派人每日译其政艺,以备一览,并多以印副本,随邸报同发,俾百僚咸通悉敌情,皇上可周知四海。”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这封信没有递上去。此后,康有为就着手办报。同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北京,双月刊,格式与京报相似,木刻雕版印刷,雇卖京报者随宫门抄免费赠送给京师。经费由康有为筹措,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1895年11月就是强学会成立。该会决定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出版,作为维新派第1家正式机关报。《中外纪闻》,1895年12月16日,北京,双月刊,木刻活字印刷,强学书局发行。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与《万国公报》不同的是,《中外纪闻》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有译自外国报刊的,也有采用国内报纸的。陈炽、袁世凯、张之洞等官员都捐了款。由于受到顽固派的抵制,光绪皇帝于1896年1月20日政令查封京师强学会,禁止它的一切活动,《中外纪闻》也被迫停刊,仅出版10个月又5天。《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上海,5日刊,铅字排印,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该报认为,报馆有“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的作用,这也成为该报的办报宗旨。1月25日,张之洞下令停办《强学报》。《强学报》由此终刊,只存在了10多天,共出3期,其中第3期未面世。《强学报》虽然存在时间最短,但它的影响却大于《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因为,《强学报》已不是一般地作空泛议论,而是在推动维新变法的实现。《时务报》、《湘学新报》、《渝报》、《国闻报》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1)原因: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维新成员的推动,以及一些倾向维新变法的政府官僚对国人办报的赞同与支持,一起推动办报。(2)意义:①两个突破,即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②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③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3)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等。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4.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去塞求通”,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通”开封建主义思想之“塞”。7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7/33

7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1.“报馆有益于国事”。„„维新派人士的共识„„2.“去塞求通”。„„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1.报刊性质多样。他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党报”的见解。2.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论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曰思想新而正”,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三曰材料富而当”,要使读者“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曰报事速而确”,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梁启超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5.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到了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梁启超是这种“新文体”的领导者„„„„“新文体”的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峰常带情感。„„历史渊源:既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闻事物,竞相学习与仿效,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路子。这种文体的特点是:a.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b.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c.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语、民间口语入文;d.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1)背景: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欧洲,继续从事推翻清政府的宣传。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在这时,有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一是伦敦蒙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逃亡国外,1896年9月30日他刚从美国来到英国伦敦,10月11日就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将遭杀害。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英国人民示威游行并包围使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已被囚禁了12天的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揭露清王朝和清王朝驻使馆的行径,英国报刊又作了连续报道。这些消息很快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使本来不知道孙中山、不知道中国革命的人,一下全知道了。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二是同海外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8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8/33

8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的康有为、梁启超转而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并以此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倾斜受了蒙蔽。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也使他下决心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向保皇派展开斗争。此外,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励,以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这些都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的诞生。(2)意义: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短行排的报纸,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中国日报》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3)早期宣传内容:(一)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二)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三)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四)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五)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1902年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二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保皇派报纸《岭海报》乘机诬蔑,《中国日报》坚决驳斥,论战月余。《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是陈少白。《《中国日报》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留日学生办的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租界内。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1903年6月9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日又发表章太炎的《〈革命军〉序》。6月29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月30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在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当年12月9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9/33

9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24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世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1905年5月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满出狱,同盟会专门派人把他接到东京,任《民报》主编。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启超认为:举国人民已经平等,没有享特权的人;《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清王朝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发生问题才能解决。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还会将中国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其原因是:第一,20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论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就感到招架不住了。《民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论战的性质和意义:(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功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三)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读论战,成文深入人心,使人民想念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四)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五)同时通过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10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0/33

10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六)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2001竖三民)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1906年9月清廷宣布被告预备立宪后,随着清廷修律活动的加速,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自1906年至1911年五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其中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后修订为《钦定报律》)等,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与新闻事业相关的法律主要有《钦定宪法大纲》,《违警律》、《清新弄律》、《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十条》、《重订收发电报办法及减价章程》、《著作权章程》等。这些法律、法令的创制与颁行,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封建统治的末年初步建成。清末法律制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1908年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其所附“臣民权利义务”一节中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它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确做出赋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具有资产阶级法制的色彩。但是,清王朝由其封建专制本质所决定,不可能真正给予国民以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因为国民具有的言论、出版等各项自由权利,首先被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其次还得受皇帝的制约,皇帝具有“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的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1906年制定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规定:“京师特设一印刷注册总局,隶商部、巡警部、学部。所有关涉一切印刷及新闻记载等,均须在该局注册”。值得注意的是,《大清印刷物件专律》虽使用“注册”一词,但其本质是“审批”。1908年颁行的《大清报律》照抄照搬日本的新闻纸法,因而在报刊的创办这一问题上较前有所进步,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办理这一手续的部门也由巡警衙门改为行政部门。清廷将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由批准制改为注册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又规定缴纳保证金的制度,使批准制实际进步意义大打折扣。(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①报刊出版时须在报刊上标明发行出版人姓名、发行出版所地址的资料。②报刊样品须呈送有关管理部门查核。《大清报律》明确规定:“每日发行之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晚十二点以前;其月报、旬报、星期报等类,均应于发行前一日午十二点钟以前,送由该管巡警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按律办理”。这一规定的本意是建立新闻事11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1/33

11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物审查制度,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未付诸实践,并为1911年1月修订颁行的《钦定报律》所否定。同年10月11日,清廷民政部通知各省督抚转饬各级地方当局,将当地出版的日报逐日寄送一份到部,备案存查。以上两项规定,完全是为了加强清廷对报业的控制。③实行更正制。《大清报律》规定:“报纸记载失实,经本人或关系人声请更正,或送登辨误书函,应即于次号照登。如辨误字数过原文二倍以上者,准照该报普通告白例,计字收费。更正及辨误书函,如措词有背法律或未书姓名、住址者,毋庸照登。”“记载失实事项,由他报转抄而来者,如见该报自选更正或登有辨误书函时,应于本报次号照登,不得收费。”这一规定虽然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但仅就载入封建统治下的晚清新闻法典这一点而言,其进步意义就十分明显。(4)报刊禁载事项《大清报律》将禁载事项归纳为六条:“诉讼事件,经审判衙门禁止旁听者,报纸不得揭载”;“预审事件,于未经公判以前,报纸不得揭载”;“外交、海陆军事件,凡经该管衙门传谕禁止登载者,报纸不得揭载”;“凡谕旨章奏,未经阁抄、官报公布者,报纸不得揭载”;“下列各款,报纸不得揭载: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损害公安之语,败坏风俗之语”;“发行人或编辑人,不得受人贿嘱,颠倒是非。发行人或编辑人,亦不得挟嫌诬蔑,损人名誉”。1911年清廷对《大清报律》进行修正。军机处在修订原“报律”第12条时,将资政院拟订的“外交陆海军事件及其他政治上秘密事件,经该管官署禁止登载者,报纸不得登载”一条改拟为“外交陆海军事件,及其他政务,经该管官署禁止登载者,报纸不得登载”。清廷最后同意了军机处的提法,即禁止登载的不以政治机密为限,进一步将法网收紧。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在《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辩论中,革命派大批改良,强调"《民报》革命报也,以使人真知革命为目的",即使是在国内出版不便倡言革命的报刊,也巧妙地表达了它们为革命办报的宗旨。像《民呼日报》就一再强调"为民请命"、"吊民伐罪"和作"义师先声"。3.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革命派将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加以引进,大肆宣扬。秋瑾把她所办的报纸称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师团"。郑贯公则说:"报纸能宣布公理,激励人心,何异政令?报纸能声罪致讨,以儆效尤,何异裁判定案?报纸能密查侦察,何异侦探暗差?报纸能布其证据,直斥其人,何异警察巡兵?报纸能与人辩诬讼冤,何异律师?报纸能笔战舌战,何异军人?"4.记者应该先知先觉:记者应该先知先觉,应尽自己的天职,《民报》的《发刊词》中说:“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他们给自己报纸命名为《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他们还说:“报纸是由平民之趋势,迤逦而来;以平民之志望,组织而成,对待贵州而为其监督,专以平民为职志,所谓记者是也。”6.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报纸可以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视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他们还认为报纸是舆论之母,是“舆论代表”,是“四万万之众共有言论机关”,对报纸制造舆论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2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2/33

12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1)表现①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载,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多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②政党报刊泛滥。当时的两个大党,即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为了争占国会席位,都争相创办报刊来为自己作宣传。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系的报纸遍布于各大城市。在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在北京有《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在天津有《民意报》、《国风报》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该系统的报纸。这些报纸拥护共和,反对专制,对袁世凯、黎元洪进行过抵制和斗争,表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革命上的不彻底性,这些报纸革命的调子越来越低,甚至泯灭敌我,自相矛盾。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也遍布各地。两党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因而两党报刊也互相攻击,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民军等等,其中显然也有原则性的政治斗争。不过,两党报纸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争夺概略的斗争,是为本党在谇和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和更大的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此外,还有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③除政党报刊外,还有一些其他各类的报纸。有政权机构的机关报;有政党的机关报;有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出资创办的为自己作鼓吹的报纸;有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创办的报纸;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还有一些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此外,新闻通讯社在这里也有较大的发展。(2)原因①“暂行报律”事件和《临时约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订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一)出版报刊必须发行登记手续;(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这引起了上海报界和章太炎的反对。其主要论点是:立法权在国会,内务部无权制定法律;民国始造,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臵。孙中山知道此事后,政令撤消《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新生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章太炎的文章意气用事,想借机反对孙中山和临时政府,更是错误。也有人是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版,反对任何报律。这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这样,他们就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约束,这就为敌人(主要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13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3/33

13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3月17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令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分之一”。3月27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酌减报界邮电费办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它说明了资产阶级——袁世凯3.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扑灭了二次革命,袁世凯还想复辟帝制,为此,他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了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1.创办御用报刊,“自作新声”,为袁氏歌功颂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该报为少有的拥袁最强的报纸。在袁宣布自己为“中华帝国皇帝”后,该报首先称袁为“今上”,文章署名“臣记者某某”。2.收买报纸与报人,让他们“依声填词”,唱袁氏的调。3.制定各种法律,不断清除异己,令报界同唱帝制赞歌。1913年以来,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1914年4月,袁政府又颁布了专门为报纸制订的《报纸条例》,主要规定:发行报纸必须经当地警察官署许可;禁止25以下、曾受监禁之罪者、军人、官吏、学生等担任报纸发行人、编辑、印刷人;禁止报纸登载“淆乱政体”、“妨害治安”、“败坏风俗”以及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报纸发行前须将报样送警察机关备案等等。同年又颁布了《出版法》,对所有文字、图画印刷品也都制订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各级官署还擅自制订一些地方规定,对新闻界横加干涉。4.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斗争。中华革命党人在国外和国内办报宣传革命主张。较为著名的有在东京办的《民国》、《甲寅》杂志和1916年年初在上海租界内办的《民国日报》,该报由陈其美创办,叶楚伧主编,邵力子为总经理。4.简述反袁宣传。5.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6.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14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4/33

14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强,他的报道很注意时效,这从通讯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还能够注意其背后的信息„„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黄远生报道过的人物在孙中山、袁世凯、唐绍仪、陆征祥、熊希龄、梁士诒等,其中有总统、总理以及内阁中的许多部的部长。他们是中国政治的代表,黄远生善于抓住这些人物并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黄远生的通讯北半球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嬉笑怒骂,涉笔成趣„„四是语言通俗生动。黄远生提倡“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为此,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在《新青年》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新青年》创刊之季正值中国处于学生的内忧外患之中。在国内,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成了个空招牌,政治上是封建军阀专政,袁世凯回归策划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袁世凯操纵报刊舆论,极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鼓吹复古思想,宣传鬼神迷信。在国际上,除继续受欧美帝国主义侵略外,此时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令人震惊的“二十一条”。在当时中国不但依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而且还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主共和政体之所以名存实亡,是因为中国广大人民还没有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文化束缚,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唤起民众。《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变化运动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新青年》(第一卷名叫《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一)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二)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三)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发动文学革命。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它的后期有何变化?《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刊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不但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而且倾向社会主义。但从第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的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点,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是4开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除正张外,有时还抓住重大事件,增出15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5/33

15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特别附录》一张,随报奉送。《每周评论》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以《每周评论》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谬论进行了反击。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周评论》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3.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在五四时期是怎样从事报刊活动的?有何贡献?(1)李大钊(2)毛泽东《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五四运动前,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深受《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同年秋,他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馆员,参加北大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进一步受到新文化运动及其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在长沙领导学生投入运动,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报刊,大力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湘江评论》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1919年8月出版到第5号时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它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毛泽东署名发表的政府、述评、杂文将近40篇。他精心编辑这张报纸,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它最突出的内容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2)周恩来(3)瞿秋白瞿秋白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他于1921年初到1922年底,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写有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的作品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状况,增刊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在一代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3年回国后,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1927年10月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30年代在上16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6/33

16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聪明的成立。1934年主编《红色中华》报。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遇难。4.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具有代表性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及“中俄通讯社”。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宣告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学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组织领导力量和编者作者队伍等必要条件。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吸收了国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继承了民主主义新闻事业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注重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由此开端。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5.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四)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五)报纸副刊的革新——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被称为四大副刊。(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起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1)《向导》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开始筹办《向导》。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向导》如同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意义一样,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向导》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例如胡适的一些言论。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下午。《向导》发表许多文章,评论国民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抉择,阐释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前景。《向导》的文章诚恳地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走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向导》的首17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7/33

17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该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2)《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它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二是评述时政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应由赏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于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第二,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第三,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第四,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重视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第五,培养了干部。2.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国民党“一大”后,统一和加强宣传机构成为国民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共产党员毛泽东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一批共产党员参加了国民党报刊和通讯社工作。正是在共产党员的主持和帮助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活跃局面。特别是一些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报刊,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时的国民党,实际上已经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一时期,共产党、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是国共合作后在全国出现的新形势。这种形势给面向工人、农民、妇女群众的报刊,带来了新的生机。革命报刊在五卅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军队报刊。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18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8/33

18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瞿秋白: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恽代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4.《大公报》、《申报》在这个时期有何变化?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1916年被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后,亲日色彩深浓厚,为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储。这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当时是“北四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的总经理,接办《大公报》后任社长;胡政之(胡霖)当时是国闻通讯社社长,并主持《国闻周报》,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经理;乡谈曾在多家报纸任职,当时任北京政府陇海铁路会办,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编辑。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的发行量都突破10万大关。《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取得显著成绩。《申报》增辟多种副刊,1924年2月8日创办《本埠增刊》,每日出版,加强了同上海读者的联系。《新闻报》以经济报道、广告业务和经营管理见长,成为工商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这几家大报的发展表明,中国报纸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它们的一些具体经验,可供后人借鉴。它们的实践最终证明,中国报纸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5.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1920年11月2日美国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向政府登记的广播电台。1923年初,美国人奥期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该台呼号XRO,发射功率50瓦,既播文艺节目,也播新闻,这是外国人在中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因而被取缔,当年4月间,停止播音。同年5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播音室报告新闻。开洛公司广播电台开设的广播节目有…不久,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做法。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后改为COHB),发射功率19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19/33

19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100 瓦(后增加到1千瓦)。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由政府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时隔半年,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1928年初,沈阳广播电台正式广播。与此同时,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了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一座是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年3月。同年底,北京商办的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听从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约在收音机一万台左右。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1.国民党政权是怎样建立新闻统治的?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便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国民党这个新闻事业网,是在“剿共”枪炮声中建立并扩大起来的,“反共”成为它的宣传基调。它一方面造谣污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革命斗争;另一方面鼓吹“以党治国”和实行“训政”,宣扬法西斯主义,为中国建立独裁统治制造舆论。1.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1927年迁汉口,同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定都南京。5月,中央通讯社随中央党部迁南京。5月6日起开始发稿。中央社最初几年规模很小。1932年,实行“独立经营”的方针。5月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命萧同兹为社长,负责改组“中央社”。上任后的萧同兹,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三条办报方针,即:1。社址迁出国民党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与报界及社会接触,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2.发布新闻,力求正确迅速,有自行决定之权,不受外界干涉;3.用人以才为准,由社里决定。萧同兹还将这三条方针解释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由于这三条方针的实行,“中央社”可以少受国民党内各种派别势力的掣肘,便于蒋介石的直接控制,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宣传的灵活性;也可以淡化其党部工具的色彩。萧同兹也比较善于用人,吸收了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并招收一些大学生,充实采编电讯各部分,整个社务面目一新。在通讯设备的购置方面,国民党政府也予以很大的支持。1932-1937年间,“中央社”设立了10多个分社和20多个“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另外,还在东京、日内瓦、新德里设有“国外通讯员办事处”在此期间,“中央社”还相继与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签订交换新闻条约,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通讯社总社迁到汉口,1938年10月又迁重庆,此时又先后设16个分社。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国家通讯社。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创刊初期为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的立场,反蒋,1927年9月15日停刊。《中央日报》对大革命、对北伐军的胜利消息的报道起到过正面的作用。其副刊《中央副刊》由副刊老编孙伏园主编,很有特色。1928年2月1日,国民党在上海重办《中央日报》,由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长丁维汾兼任社长。1928年11月1日停刊。1929年2月1日,《中央日报》迁至国民20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0/33

20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由中央宣传部长叶楚沧兼任社长。1932年,《中央日报》改行社长制,直接对国民党宣传部负责,行政上独立,首任社长程沧波。程沧波提出了“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当然要制度化效率化”的口号,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的工作加以整顿、改进,国民党中央在资金和人力上也大力扶持该报。因此,《中央日报》的业务与规模不断扩大,同年先后增出《中央夜报》、《中央时事周报》。1935年,《中央日报》更新设备,扩大版面。1937年6月,开庐山版。1937年12月31日因南京沦陷停刊。1938年在长沙复刊,同年9月1日迁重庆出版,先后增设长沙、昆明、成都等地方版。1945年返迁南京,又增设《沈阳中央日报》、《长春中央日报》。1946年,《中央日报》对外称实行企业化经营,停止向中央领取经费,社长马星野。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喉舌,自1928年以来,《中央日报》长期以反共为基本立场。1949年4月23日,《中央日报》在大陆停刊,前后出版计22年。3.其他报刊为了配合反共军事“围剿”,国民党于1932年6月23日在南昌创办了《扫荡报》,其前身是1931年5月创刊的《扫荡三日刊》。该报由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主力。国民党地方新闻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党报网,并通过这张网,控制各地的新闻舆论阵地。4.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定都南京后,陈果夫、戴季陶、叶楚沧等首倡设立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丁家桥正式开播。初建时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2年11月12日,启用南京江东门外新建的发射台,电波及于全国并覆盖南洋一带,成为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时称“东亚第一台”。中央台建好后,地方电台也开始发展起来。抗战前形成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网络。国民党中央台由陈果夫创办,先后任台长的有徐恩曾、吴宝丰等,属于中统特务系统。在全国下属有十几个地方广播电台。5.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新闻出版法规国民党实行新闻统治政策,就是一方面建立与加强自己的新闻事业网,另一方面采用各种办法迫害革命报刊,控制其他报刊,箝制社会舆论。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新闻政策与法规。如《省及特别市党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品审查条例》、《查禁反动刊物令》、《取缔销售共产书籍办法令》、《出版法》、《宣传品审查标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以及《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等。这些法律条文还规定了严格的处置办法,从罚款、查禁到判刑,甚至杀头。„„更有甚者,国民党特务与军警可以不顾任何法律约束随意逮捕进步记者和文化人士,查禁各种报刊。国民党还设置了一整套新闻检查机构„„形成严密的新闻检查网。2.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何经验教训?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国统区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上海出版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和《上海报》等。《布尔塞维克》的创刊在白区树起了一面红旗,具有重大意义。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布尔塞维克》最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慌忙,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但是,《布尔塞维克》在宣传上版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的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红旗》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每周出两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创刊时注重鼓动,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对21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1/33

21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为了加强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上海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报纸,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主持。《红旗日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的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红旗日报》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1931年3月8日该报停刊,改出《红旗周报》(断断续续出至1934年3月终刊)。此外,中共中央还在上海出版了党内刊物《党的建设》和供宣传干部阅读的《宣传者》。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从武汉迁回上海秘密出版。„„在重建党的报刊网络的同时,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党报的领导,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多次作出有关报刊工作的决议的指示。党报在编辑、采访、建立通讯网和扩大发行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在国统区办报刊的经验。如共产党人紧密依靠地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在他们中间发展通讯员,依靠他们提供新闻线索,推销报刊,并通过他们筹集经费购买器材和纸张;从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电台及通讯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改写,为我所用;经常变换和伪装刊物封面,不断转移印刷地点以对付反动派的查禁。„„然而这一时期的党报也受到了“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3.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创办了报刊,其中,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最多,还创办的通讯社。这是在人民掌握政要的条件下创办的全新的新闻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约16余种。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中,影响较大的报刊和通讯社有:红色中华新闻社(或称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及《青年实话》等。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ChineseSovietRadio)为呼号,使用中英文对外扬长避短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和重要文告、宣言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报是同一机关,两块牌子,一个编辑部,编辑人员既编报纸,又编广播稿件。至长征前,先后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领导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它还出版《参考消息》(原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刊登新闻台抄收来的国内外通讯社的电讯稿,每天油印五六十份,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活泼的小型报纸,4开,每期最少两版,多时加印到10版。创刊初期为周刊,从第50期起改为三日刊,出至第148期又改为双日刊。《红色中华》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红色中华》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色中华》把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因此,揭露其阴谋和罪行,宣传我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也就成了《红色中华》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它同国民党的官办新闻事业是根本对立的,同国统区的共产党地下报刊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政权下创办的。既不受国统区法西斯22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2/33

22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新闻统治的压迫,也摆脱了传媒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束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自由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由此开始。第二,促进了农村大变革。第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第四,实践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特别《红色中华》报,反复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一些方面也充实和发展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报道与宣传、依靠人民群众办报、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表扬、艰苦奋斗办事业等。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有何变化?《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史量才之死说明了什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及时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发动群众抗日救国运动。从九一八事变起,抗日救亡成为国统区报刊宣传的中心。大革命失败后的舆论沉寂局面被冲破,新闻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1912年,《申报》转让给史量才。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申报》还一度采取拥蒋立场。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申报》改变了政治态度,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1年1月,《申报》成立总管理处,统辖一切馆务。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总务部主任,经理马荫良兼副主任,黄炎培为设计部主任,戈公振为副主任,陶行知则是不公开对外的总管理处顾问。在陶行知的建议下,《申报》改变了言论不触及时弊的保守态度。黄炎培是史量才谋划重大事务的参与者。他协同史量才参加了许多抗日民主的社会活动,列名发起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并任主要干事。总管理处的成立,同进步人士的密切接触,对史量才本人的政治思想和《申报》办报方针的转变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申报》的改革以“时评”为“龙头”。时评联系实际,尖锐泼辣,风格多样。特别在九一八事变后,《申报》能抓住时局的症结,敢言人所不敢言,令人耳目一新。它发出了国内报刊最早提出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重要评论之一。在国民党发动对中共红军的第四次围剿的紧要关头,表达了鲜明的反内战主张。《申报》业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谈》的变化。《自由谈》从《申报》创办起的20年间基本上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断然撤换主持《自由谈》的周瘦鹃,起用了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青年作家黎烈文主编副刊。黎烈文的工作使得《申报》聚集起了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联络了一大批进步人士。《自由谈》设置杂文、随笔、读书笔记、短篇译文和连载小说,内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主要内容则是与时代脏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作品,尤其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社会批评。这与鲁迅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此外,《申报》还增办了《妇女园地》、《经济专刊》、《医药专刊》、《图画专刊》等很多副刊,„„《申报》的进步文章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史量才日益成为独立的社会舆论的代表人物。但是,《申报》进步而大胆的言论也引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蒋介石必欲除之而后快。在先是对史量才进行拉拢、继之以“禁邮”相威胁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亲自命令特务于1934年11月13日暗杀了史量才。5.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1)邹韬奋的新闻活动。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23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3/33

23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第四,主张“为公择人”。6.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言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作的通信于5月10日起在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旅途中的通信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7.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8.简要评述斯诺、史沫特莱等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及其贡献。斯诺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1928年被聘为《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街区报》的特约通讯员。1928年作预期一年的环球旅行,当年9月来到中国,原计划采访6个星期,结果却是在这个苦难沉重的国家里生活与工作了13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一八事变后,斯诺立即却东北报道战事。一〃二八事变,他又冒着炮火往来于两军阵地之间,写出了许多出色的占地报道。后撰成《远东前线》一书,于1933年在美国出版。1936年6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从北平赴陕北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解放区的外国记者。他在陕北3个多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贺龙、邓发等中共领导人和许多工农群众,并多次深入甘、宁前线采访,掌握了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10月中旬离开解放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史沬特莱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0-1950)出生于美国密里州北部贫困的农村,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自学,19岁考入一所师范学院,并以优异的写作才能当上了沉重刊物的编辑。1928年12月,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历时10年有余,谱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章”。史沫特莱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文学、长篇巨著,真实纪录了那些年代中国的历史剧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解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实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4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4/33

24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1.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重要意义?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抗战前,延安已有《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抗战开始后,除继续出版《解放》周刊外,又加强了《新中华报》的工作,还创办了许多新的报刊,形成了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系统地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变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此外,它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它的新华社、《解放》周刊共同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集中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于1941年5月15日终刊。《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18年来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部,1942年停刊,共39期。《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1941年3月停刊,共13期。《中国青年》杂志,1939年4月16日,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1941年3月停刊,共3卷。《中国妇女》,1939年6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1941年3月停刊,共2卷。《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陕甘宁文化协会机关刊物,1941年3月停刊,共15期。毛泽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论著《新民主义论》,强调出版报刊应紧密联系群众的革命实践。《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很受群众欢迎。新华社:从1938年起,新华社逐渐在几个大的抗日民主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社,但仍与地方党报一体。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脱离《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的编辑部,从此新华社开始了独立的发展阶段。1941年5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后,各地方的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单独与新华社总社建立直接的工作联系。与此同时,新华社内部机构也作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1944年8月成立了英文广播部,9月1日对外播发英文电讯稿,到1945年新华社由抗战开始时的20多人增加到110多人。这样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和意义如何?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注意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通信和宣传工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后,又恢复了长征时停办的通信学校和通讯材料厂。随着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到1940年,党已经有了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他们从技术上为人民广播电台的建立做了准备。1940年春天,党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领导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治病回国时带回来一台广播发射机,经改装、试调后实际发射功率约300瓦。1940年12月30日,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其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编辑。1941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中提出:“各地应经常接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没有收音机的应不惜代价设立之。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新华日报》在报道事变真相上受到国民党的刁难和阻拦时,刚刚建立的延安广播电台及时播出毛泽东为“皖南事变”起草的命令和谈话及有关报道,在全国人民面前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行径。„„1943年春天,由于斗争环境艰苦,无线电器材来源困难,25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5/33

25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延安台因机器发生故障停止了广播,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才恢复播音。这里补一个“八匹骡子办报”…..党的新闻史上有一句话:8头骡子办报,讲的是党报在革命年代一段悲壮的历史。这张报纸是《晋察冀日报》。1941年秋季,日寇纠集7万兵力向晋察冀边区扫荡,在最紧张的情况下,社长邓拓坚持出报:“凡有24小时较安定的时间,绝对保证出报一期!”报人们改装了印刷设备,所有的物资,8头骡子就能驮完。邓拓领着大家游击办报:敌人一来,机器埋藏在山中;敌人一走,挖出机器,继续印报。1941年9月到10月间,一个月内7次转移印刷设备。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晋察冀日报》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这张报纸,曾报道过一系列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冀中的地道战……鼓舞着人民抗日的勇气。日寇包围阜平县马兰村,命令大家供出报社的机器,杀害了十几名乡亲,依然无人开口。为了纪念这些乡亲们,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为自己起笔名“马南邨”,谐音马兰村。值得一提的是,在邓拓的倡议下,形成了“八头骡子办报”的“游击办报”方式和精神,充分发挥党报的鼓动和组织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方针政策,指导了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斗争。1945年9月12日,迁至新解放的大城市张家口。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城市报纸。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3.延安《解放日报》是怎样进行整风改版的?其成效和意义如何?《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对开大型日报,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解放日报》是在民族斗争、阶级矛盾殿堂尖锐时期创刊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日伪对我敌后抗日军民进行残酷的大规模的扫荡,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封锁包围进攻陕甘宁边区和我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延安和各根据地的物质重要任务也极其困难,不能维持大批报刊出版。因此,当时延安的报刊不能不作相应的调整。①根据地的报刊发展虽然很迅速,但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面对国际国内极为复杂的斗争形势,还不善于正确地掌握斗争策略,有时甚至在宣传上发生失误:“左”倾观念抬头,违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乱提口号。②第二次反共设法被击退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威望迅速地提高,同时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抗敌斗争和政权建设的经验日益丰富,这也需要一张大型报纸进行长期的多方面的宣传报道。《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第一任总编辑是杨松。1942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通知》,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对党报的性质、任务以及如何办好党报都作了具体的指示,它说“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报纸的主体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为了办好报纸,必须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通知还强调了党报的群众性、战斗性问题。通知发出后,从《解放日报》到各个新闻单位,从延安到各地党报都掀起了整风和检查批判党八股的热潮。他们在痛斥党八股的罪状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最前面,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从创刊到改版前的10个月中,《解放日报》的宗旨和大方向是正确的,宣传报道上成绩还是主要的,的确是一张无产阶级的党报。但它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在国际宣传占了主要版面,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党的整风运动和群众的生产、斗争的宣传都很不够。改版前的版面安排是:第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第26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6/33

26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三版是国内新闻,第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党八股的四大罪状:一聋(听不到群众的声音),二盲(看不到群众的斗争),三哑(不能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四软(对敌斗争、对内部批评无力)。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除了主要是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还受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束缚外,另一个原因是报社的编辑、记者多为抗战后参加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国外办报情况和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当时全党对党报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善于利用报纸去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这些都说明新闻界的整风和《解放日报》的改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适时的。改版后,《解放日报》的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当时的宣传中心,像农民创造变工队的事变也上了头版头条。经过整风和对报纸的改造,《解放日报》和各地党报面貌大变,具体表现为:第一,增强了党性、组织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党办报:各级党委要关心党报,要把帮助与利用党报当做自己经常的重要义务之一,要求每个赏都要经常看报,帮助党报发行和组织党报的通讯工作。实行“全党办报”,实质上就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第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观点。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第三,增强了战斗性。第四,改进了文风。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1943.9.1.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②党报、党的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4.《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并善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普遍实行新闻检查,规定报纸杂志原稿送审,他们以此任意删改、扣压稿件。《新华日报》则采用多种方法畅行无阻斗争。大开“天窗”、小开“天窗”„《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新华日报》善于利用矛盾。有利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华日报》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941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全被禁止发表。1月18日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当天,《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一个送检用以蒙混过关,另一个用来真正发行则刊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周恩来的两个题词。到了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新华日报》更不理会,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一些稿件径直刊出,并拒27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7/33

27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绝了他们提出的“监印”报纸的无理要求,新闻检查当局束手无策。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即使在重庆,采访活动也受到了蛮横的阻挠,对《新华日报》的投稿人也进行迫害,妄图从新闻来源上卡死《新华日报》。为了家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首先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其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特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第三,利用国民党、敌占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稿件。第四,做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那里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还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报社招收培养了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懂得了《新华日报》的性质和作用,懂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迫害《新华日报》,因此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冒着挨打被捕的危险,始终坚守发行岗位。在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不久,周恩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改进工作,诚恳欢迎党外人士批评,欢迎他们揭露报社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此,报上还增设了《团结》专页。《新华副刊》更是整风改革的硕果,曾单独预订发行。《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三)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四)内容丰富,精心编排。5.“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些挂出洋人旗号的报纸被称作“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向上海、南京一带转移。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集团明抢抗战胜利成果,暗作反共准备。他们在口头上不得不高唱和平曲调,玩弄,和谈'阴谋,以应付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在这种情况下,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②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决定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这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③随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国讯》、《民宪》等16家杂志社的签名后,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声明庄严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丞告国民党中宣部、宪政实施协进会和国民参政会。同时,《宪政》《国讯》等10家杂志社还决定出版一份向国民党政府输登记手续,稿件全部不送检的《联合增刊》。随后,另一些刊物也加入进来.④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9月初,这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⑤,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陷入被动局面,国民党当局被迫于9月12日28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8/33

28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宣布取消战时新闻检查,但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党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方法。至此,,拒检'运动获得巨大胜利。但是,国民党在公开宣布给予人民某些新闻算出自由权的同时,仍在进行镇压进步新闻出版界和剥夺人民言论自由的罪恶勾当。3.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了设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于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帝国主义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1948年1月1日,《大公报》发表社论,承认,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希望这一年能成为,人类沉醉之年'。接着,该报陆续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国际第三方面势力的抬头》等社论,宣传,自由主义'的,中间路线',强调,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号召,自由分子站起来',倡议实行多党竞争制,有时还自我民主社会主义者。国民党政府中一部分负责工业生产的官员和一些学者教授,也于1948年3月1日在北平创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并于5月15日创办该组织的机关刊物《新路》周刊,宣传走改良主义的,新路',即,第三条道路'。1948年7月,国民党立法委员刘不同等人在南京创办《大学评论》周刊,也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招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与情绪,因而在一个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民摧残。早在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后,国民党当局就于10月下旬下令解散民主同盟,在事实上封杀,第三条道路'。1947年12月30日,《中央日报》发表陶希圣秉承蒋介石意旨撰写的评论,对同情学生运动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1948年7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新民报》南京版日、晚两刊,永久停刊'。7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上发表题为《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的社评,表示同情《新民报》,讥讽国民党政府出版法是袁世凯时代的产物。对此,《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几篇由陶希圣执笔的社评,对《大公报》与王芸生进行进行攻击与威胁。10月,《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在野党的特权》,攻击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19日,又发表社论《王芸生之第三查》,追查王芸生的政治表现。在此情势下,王芸生被迫于11月离开上海去香港,1949年3月初奔赴解放区,加入了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同时,倡导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观察》周刊也由于国民党反动真面目的暴露而改变政治立场,不再发表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还公开揭露该刊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为一些推动舆论阵地的民主人士吴晗、张志让等人提供讲坛。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者行列。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29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29/33

29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4.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4个编辑部门。各解放区的总分社、新的解放区和重庆、北平、南京3个大城市的分社也先后建立。至1946年4月,新华社在国内已建成总分社9个、分社40多个。此后,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制定了《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新华通讯社社长与总编,分别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与总编辑。在业务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与要求。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宣传报道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还成功地组织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家军属的宣传报道。„„5.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①土改运动中,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但是,在土改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②右倾错误的主要是表现是诸多报道的失实。这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对此,自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右的倾向和存在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6月15日,该报整版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客里空'的情节。6月18日,该报与新华社晋绥分社联名发表《关于,客里空'检查》,连载4天,将检查的重点指向报社领导人员,提出把肃清,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该运动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地区,新华社为此专门撰文。在其号召下,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自9月起普遍开展了反对,客里空'运动。③这声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A.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实,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B.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货币,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是,在该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6.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赴河北平山,途经晋绥地区。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铺面总结。毛泽东指出:,《晋绥日报》在去年六月以后进行的反对右倾的斗争,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出现的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总结了反右反‘左’的经验,使头脑清醒起来,你们的工作就会有改进。'毛泽东认为:,在我们纠正偏差的时候',,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应当否定一切'。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呼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关于党报工作者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30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30/33

30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功夫研究这些材料。'7.刘少奇《对华北记者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党还重视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业务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以迎接新闻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刘少奇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人民也是依靠你们的',,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一)马列主义的修养——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法的方法;(二)政策路线的知识——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三)正确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当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如实报道与反映实际情况;(四)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到处去看、去问,做许多研究工作,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还将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列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提出了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的问题。一是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点,在报道上,虽立足于本地区新闻,还需要照顾对全国的意义和影响;二是努力扩大报道范围,要大大加强城市报道,特别是城市工人运动和经济建设的报道;三是新闻报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四是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8.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新闻事业的?制定了哪些原则与政策?处1948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中央宣传部、新华社总结了党在城市报纸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指示民决定。8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了关于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一、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二、报纸以报道农村与工厂的消息谓语,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三、报纸副刊,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对读者做教育工作。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党在城市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等重要问题,为进城后党的工作规定了基本方针与任务。这一报告,也为党的城市办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党的城市办报方针趋于成熟。随着大中城市、特别是新闻事业发达的大城市的陆续解放,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也在1948年后被提上议事日程,旧有新闻事业的清理与接管,是一项很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此,中共中央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从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政策界限到具体的工作方法,都作了明确的指示与规定。1948年11月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不是生产事业,故对于私营报纸、刊物与通讯社,一般地不能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同样的政策'。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对于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反动党派所主办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一律由人民政府接31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31/33

31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管,没收其一切设备与资财,不准以原名复刊或发稿。对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主办的报刊与通讯社,不仅允许其向人民政府登记后继续刊行与发稿,并予以保护与支持。对于私人经营的报刊、通讯社与广播电台,既不采取无限放任的政策,以防止它们为反动政治势力所利用,也不采取简单的一律取消的政策,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长期坚持进步态度的报刊、通讯社予以保护,准其向人民政府登记后继续营业;对中间的则不禁止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营业。但是须依法登记;对反动的则予以没收,停止其继续营业。对于民营广播电台,因其直接联系群众,且可能为敌人作通讯联络之用,故在军管期间一律归军管会统一管理,在军管会管理之下准其继续营业;私营的短波广播电台,则一律停止其播音。对于外国人在华的新闻事业,人民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封闭。7月停止设立,8月下令停止活动、禁止对中国报纸发稿。对外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则准其继续出版。对于卓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除少数查有实据的特务分子、反革命分子依法处理外,其余均由人民政府安排,明显的进步分子与确有学识的中间分子留用;一般的编辑与记者,比较容易改造者,经过短期教育后分别留用,然而也不轻易使其担任编辑与记者工作;思想祈祷用小案、生活腐化不易改造者,听其或助其转业;技术人员则按对待一般技术人员的方针办理;私营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原则上由原单位自行处理。32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32/33

324/11/2019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5bbbdde4e87101f69f3195e7.html33/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