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

ID:81304724

大小:635.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11-24

上传者:用户名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1页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2页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3页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4页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5页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6页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_第7页
资源描述:

《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采购地图|百度首页登录加入VIP意见反馈下载客户端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首页分类精品内容申请认证机构合作频道专区百度智慧课堂百度教育VIP南开大学研究生课程大纲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名称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编码08031009英文名称ChineseCultureandCommunication授课教师姓名白宏钟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学时32学分2授课方式教师讲授18学时,案例分析、团队学习、讨论学习14学时。课程性质:《中华文化与传播》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对中华文化知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精髓,尤其是中华文化要素的当代性与世界意义,并在传播学原理指导下,掌握中华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课程目标:《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增强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形成全球视阈下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文化观念,提高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包括较强的文化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文化项目的策划、协调与实施等能力,以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播工作。课程内容:专题一:全球视阈下的中华文化与传播该专题注重在宏观视角下讲述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与必要性,突出全球化时代世界多元文化竞合共生的特征。专题二:中国历史脉络与社会变迁该专题注重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历史视角去认识中国社会发展,时间方面截止到1949年;主要讲解中国历史分期及各阶段主要特征,包括制度方面(科举、职官、行政区划);重大史实及其代表性人物;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连续性、包容性、多元性等内容。专题三:当代中国现状与解读该专题注重从提升国家形象的角度设置教学内容:突出国际化、开放、多元、高速发展、和谐、发展阶段性等。专题四:中国思想与宗教该专题着重讲授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精华,注重阐发其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并对中国的宗教情况予以介绍。专题五:中国文学与艺术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1/7

1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该专题着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与艺术的独特性、成果与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以及审美特质。专题六:中华民俗文化与人文地理该专题主要讲解中国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及相应的民俗文化心理,并对中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地理要素予以介绍。专题七:中国古代科技与中医该专题注重阐述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与影响,介绍中医的整体性、人本主义诊疗思维,以及保健养生的基本理念,体现中医对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的贡献。专题八:中外文化交流该专题主要讲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侧重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与世界文明进程的促进作用。该专题还关注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特点与价值。专题九:中华文化传播原理与案例分析该专题介绍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与方法,并结合中华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予以阐发,在案例选择方面注重与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性。专题十: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项目策划该专题结合本院自身地缘优势与经费等方面的情况,贯彻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结合体验内容或自身文化知识、能力优势,设计中华文化传播项目。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设计为十个专题,由于课程现有的32课时无法平均覆盖现有十个专题,考虑到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有自学能力,本课程将中国国情与文化方面的原有教学内容设置为自学任务,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课件,通过设置相关文化传播方案设计作业检查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时主要分配给文化传播原理和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即原教学大纲中的专题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选用了两种教材,一是课程负责人白宏钟自编的讲义,以ppt和word两种方式提供给学生;另外还选用了传播学领域最为经典的教材,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所著的Men,Women,Messages,andMedia:UnderstandinghumanCommunication(即《传播学概论》)作为教材。有关传播的功能、过程、符号、代码、路径、媒介等传播学理论知识重要依据后者进行教学;而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则主要依据前者进行教学;在上述两方面内容的学习中,除了教师讲授,还同时使用团队学习和讨论学习的方式。团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教师规定作业主题,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学生自行结合为一定数量的小组,在课下完成任务分工、资料查找、课件制作等工作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2/7

2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之后,在课上以课件形式分组逐一展示和讲解本组成果,在展示和讲解过程中,其他各组可以提问或质疑,全部展示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予以点评,各组也可各自评价其他各组的表现,教师结合学生评价情况,给出所有小组的表现评价和排名。讨论学习是指教师在课程进行中会安排一些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中与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前沿主题,尤其是目前尚存在异议的主题,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讨论学习的主题,均会至少提前一周发给学生。也有一些主题,会以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学习与团队学习是重合的。文化传播案例分析的案例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在海外担任过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相关经历总结整理出的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案例;另外一种则是要求其他同学制作的中国文化传播历史上的经典事件——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所进行的文化传播的相关案例,以人物事迹讲述为主。案例分析的授课方式,首先是由制作案例的同学进行案例的展示和讲解,之后由全班同学自由提问、发言、讨论,教师做最后总结。由于课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中的专题十即中华文化体验和传播项目策划需要借助于汉院的相关活动来进行,汉语言文化学院每学期组织本院学生参观访问一些本院的文化体验基地,同时也利用传统节日和其他一些机会在汉院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煮粽子、品粽子,中秋节品尝月饼等),这些活动的准备和举办都离不开专硕同学的参与和策划,此外许多专硕同学还以实习的形式在院内承担对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本课程以作业形式要求参与上述活动的同学总结、整理参与活动和在教学中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心得,择优以PPT形式在课堂展示。此外承担过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任务的同学所做的文化传播案例原则上也应涉及文化传播活动的策划。考虑到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历来重视学生以英文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能力,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今年6月,本课程正式申请了南开大学全英语教学课程立项建设并获得批准,今后三学年内(自16—17学年始,至18—19学年为止)本课程教学将逐步过渡至全英语教学。考试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期末总成绩100%=期末闭卷考试50%+出勤10%+案例制作及展示30%+其他作业10%教材1.白宏钟,《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讲义2.(美)威尔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3/7

3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一、核心版:1.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7.(美)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彭国翔编译,河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二、完整版:专题一参考书目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修订本)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2.(美)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2007年。3.(美)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7年。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书店,2009年。7.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专题二参考书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4.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日)三石善吉《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裕祥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6.(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专题三参考书目1.洪向华:《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青岛出版社,2007年。2.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3.赵启正等:《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4/7

4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4.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中信出版社,2008年。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专题四参考书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9.(美)安乐哲:《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专题五参考书目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8.王克芬:《中国舞蹈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1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2.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专题六参考书目1.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王恩涌等:《中国文化地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李旭旦:《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5.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9.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0.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1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5/7

5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专题七参考书目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2.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商务印书馆,2000年。3.杨小明,张怡:《中国科技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4.路甬祥:《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5.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6.杨世忠:《中医养生学概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7.周春才:《中医养生图典》,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专题八参考书目1.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楼宇烈、张志刚主编:《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异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4.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商务印馆,2001年。6.(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年。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专题九参考书目1.林语堂:《中国人》,郝赤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汉英版),杨华青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3.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专题十参考书目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健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陈文殿:《全球化与文化个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4.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5.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6.王怡红:《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7.张国良编:《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6/7

64/11/2019中国专硕必修课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与传播(白宏钟)-图文-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803724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d.html7/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