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ID:81265860

大小:2.43 MB

页数:614页

时间:2023-12-05

上传者:用户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5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7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8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10页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

14.3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考研真题详解

2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考研真题详解

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时间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4(2)必要性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①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②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与中国革命实际具体结合;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③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④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⑤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除上述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

7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③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策时的坚定决心和信念。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色;既贯穿于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中,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党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

8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4)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①《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②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③党坚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为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自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2)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更多各类考试资料v:344647公众号:顺通考试资料

10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的最新成果。(1)治国理政重要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体涉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此外对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论述。(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相互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2b.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c.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d.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e.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f.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四、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

13识路线。(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2)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5)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6)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151.2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16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7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答:(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8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④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a.《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b.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c.党坚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为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自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9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

20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②它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③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

22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要性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发展起来后”与“欠发展”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挑战不断凸显。“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清廉,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23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反对离开中国的具体实际而去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着中国实际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

24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个具体思想内容,都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其中,实事求是是这个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与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251.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东财经大学2014~2015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3、2011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2.毛泽东思想(燕山大学2015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07~2008年研)答: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燕山大学2014、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2、2010

26年研)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燕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指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即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6.党的思想路线(燕山大学2014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武汉

27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党的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7.实事求是(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实事求是是党的思路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真题和发展真理。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

28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才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正是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才创造出新的东西,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最初产生于欧洲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这就要求用中华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能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

29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正是因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武汉大学2005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体现。(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解放思想,坚持

30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3)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思想解放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必须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有序展开。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健发展与伟大复兴。三、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几大理论成果?每一理论成果各自回答了什么问题?(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华侨大学2015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0年研)(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

31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每一理论成果回答的问题①毛泽东思想着重回答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西南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燕山大学2014年研)(2)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

32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具体的,因而它的运用,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其他国家很不一样,而且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其他国家也不相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

33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中的创新和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燕山大学2012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华侨大学2013年研)(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燕山大学2013年研)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毛泽东规定了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6)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除上述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5.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主要内容。(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5研)相关试题:试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科学内涵。(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答: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策时的坚定决心和信念。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色;既贯穿于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中,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党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西南大学2010年研)

36答:(1)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2)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毛泽东思想都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

37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3)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还应该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由于违反了他自己主张的实事求是原则。②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③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7.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8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

39国际关系。(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江苏大学2010年研)(2)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什么?(燕山大学

402010年研)答: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对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搞清实际,从而把对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既要做到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又要做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而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

41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原先的某些结论,而应该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主要是因为:

42(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①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着中国实际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②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体现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个具体思想内容,都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4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制定并贯彻了合乎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总之,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四、论述题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认识(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内涵、基本内容、目的或所欲解决的根本问题、精神实质、历史和当代意义及影响等)。(中山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研)(2)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燕山大学2012年研)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①历史背景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并在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②原因a.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44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①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①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

45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目的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②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除了上述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目的是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46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中国的发展问题。(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①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③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2.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②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4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①治国理政重要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体涉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此外对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论述。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相互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

49举措。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b.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c.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d.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e.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f.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50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51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这两大理论虽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但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不是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什么主义。它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4.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研)答:(1)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毛泽东思想是在战争和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

5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比较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①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53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对这一伟大实践不断提供的新鲜经验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理论表现。(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由此可以看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时代主题和背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时期,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成为其产生的实践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54大探索。6.中国经济自1978年~2008年年均增速高达9.8%,比世界同期平均增速3%高两倍多,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持续的时间长、增速高,被世人公认是“中国奇迹”。请联系实际分析取得这一成就的理论体系。(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中国经济自1978年~2008年年均增速高达9.8%,比世界同期平均增速3%高两倍多,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持续的时间长、增速高,被世人公认是“中国奇迹”。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促使中国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提供正确的指导。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

55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③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一理论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良性和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总之,“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是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指南。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

56相关试题: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研)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3)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

5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之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

58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③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599.联系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不竭动力。(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分别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世纪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不竭动力。(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

60导资格的危险。从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促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0.《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研)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在完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以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长期曲折的艰辛探索,终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逐步创立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崭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有理论根据、历史根据,又有现实根据,其现实根据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科

61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据,其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历史提供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其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崭新实践提供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深层的根据,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历史再一次说明,生动变化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永恒源泉。(2)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既坚持理论指导而又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党。我们党坚持理论指导但不教条化地对待理论,总是踏着时代的节拍,以符合实际的创新理论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发展中国、赶上时代,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经验总结中,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3)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动力。

62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崭新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又是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从纵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研究、分析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特点,从而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今天,我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资料分析题1.“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

63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3页。问题:怎样理解以上材料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背景和条件的分析?(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答:(1)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教条式的理解,照搬西方经验而不做实际的考查,毛泽东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与这种教条式的理解做了坚决的抵制。(2)中国革命不同于俄国,更不同于西方,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革命中的的复杂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这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3)从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和原理,而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革

64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与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是科学的理论,是能够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理论。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以后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2.材料1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材料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说:“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

65们党的光辉历史。”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浙江林业大学2009年研)(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2)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66(2)从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和胡锦涛都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和定位,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①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67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68【重点难点归纳】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69(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②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近代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领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革命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即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理论等,这种民主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70(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①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统一战线的理论;②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③革命战争的实践——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④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党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就无法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71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巧取豪夺民族工商业,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72①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③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a.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b.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73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原因a.帝国主义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它们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c.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②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组织纪律性强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中国无产阶级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a.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具有彻底的革命性;b.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c.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③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b.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

74者给以政治教育。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做到三条:a.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b.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c.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原因有以下几点:a.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b.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c.革命的参与成员有资产阶级,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d.革命的经济政策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即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新

75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a.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c.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与联系a.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b.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

76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7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①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③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

78《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④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⑤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要条件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b.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充分条件a.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b.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

79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e.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a.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c.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a.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b.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

80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统一战线①必要性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a.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b.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②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81④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a.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b.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⑤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a.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c.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d.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2)武装斗争①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a.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82b.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c.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②党建设人民军队的经验a.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b.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c.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党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加强人民军队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南,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83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②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③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④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

84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852.2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这是因为:①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它们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③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a.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b.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

86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c.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既强大又有革命的彻底性,同时具有以上一系列特点和优点,使其从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上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④中国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87内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88答:(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要条件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b.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充分条件a.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b.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e.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2)重大意义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

89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③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答:(1)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①统一战线a.必要性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一,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第二,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b.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90②武装斗争a.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第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第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③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a.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b.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c.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d.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2)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

91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922.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青岛大学2015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研;燕山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指毛泽东于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三大纲领之一,其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毛泽东主席在1947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具体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

93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指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的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包括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①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②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二、辨析题1.新民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一切剥削阶级。(广东商学院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94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2)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4)把一切剥削阶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夸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范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剥削阶级,但是现存的剥削阶级中有的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如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的地主阶级也是统一战线的一部分,所以题目的说法是不正确的。2.“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广东商学院2008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95(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3)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广东商学院2011年研)相关试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4、2012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从其革命性质上来看,却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不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而

96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4.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江苏大学2006年研)

97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由农民自身局限决定。农民阶级创造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繁荣与辉煌;同时农民阶级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也具有本身所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导致其阶级局限性的因素主要有:①受封建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是主要因素。②受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导致其局限性的根源,生产过程来看,封闭保守,缺乏合作。产品分配方式上看,追求平均,缺乏进取,农民阶级作为统治者为维护其自身统治,加强思想控制的产物,没有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不可能领导革命的。(2)中国的农民阶级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国势力的涌入下形成的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领导不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不是只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1)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产生的。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

98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4)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因此,它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它们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内容是什么?(简答题,江苏大学2006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它们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99②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3)这两个联盟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对民主革命起主要作用的是工农联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一定时期对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新三民主义具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从新三民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继承了新三民主义中的合理成分,三民主义革命中的新三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新三民主义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是中国革命不同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纲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没有全盘吸收新三民主义,而是对其进行了超越式的发展。①三民主义革命主要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包括两个时期:旧三民主义革命时期与新三民主义革命时期,前者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后者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100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919~1949年,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b.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民主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c.文化纲领是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客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因此它已经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在革命的第一阶段,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它又为社会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3)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1949年10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于1956年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国际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继承新三民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极大的实践效果,是对新三民主义的超越。三、简答题

101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研)答: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

102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认清中国革命的前途。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什么?(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①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②目标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103(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①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2)简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研;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与文化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104②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②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就能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③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①“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05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以发展民族新文化和提高民族自信心。④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最广大的工农大众服务,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大众的文化方向。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研)(2)简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包括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a.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

106形式必然是军队。b.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c.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②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a.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b.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c.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d.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107e.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①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a.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c.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②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宝。(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关系是什么?(燕山大学2014年研)(2)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华中农业大学

1082013年研)(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研)(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统一战线①必要性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a.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b.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②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④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109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a.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b.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⑤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a.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c.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d.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2)武装斗争①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a.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b.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

110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c.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②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③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④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7.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毛泽东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

111答: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而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原因包括:(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3)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8.简述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深圳大

112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之,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起着积极的反作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③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113④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⑤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反过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反作用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

114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变革,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四、论述题1.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简答题,华中农业大学2014、2010年研)(2)简要回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简答题,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15(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16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答:(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2)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也是由无产阶级自身的优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①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②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③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其从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

117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内容和意义。(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简答题,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2)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内容。(燕山大学2011年研)(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学习这一理论对于今天我们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启示?(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①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118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③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因此,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意义①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③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119①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④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4)学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对于今天我们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今天我们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要始终坚持和奉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120路线,各项方针政策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抄照搬已有的模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随着国情的变化而适时地完善已有的政策措施。五、资料分析题1.材料1“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这个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没有完成,还必须付予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667页。材料2“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2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2页。(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研)(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内涵。(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答:(1)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②中国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③中国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

122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2)①毛泽东是继孙中山之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伟大人物”,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②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性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改变中国文化性质,促进中国文化进步的毛泽东思想。③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应该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

1232.材料1“孙中山主张‘唤起民众’,或‘扶助农工’,谁去‘唤起’和‘扶助’呢?孙中山的意思是说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孙中山的四十年革命是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帝国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到胜利,原因就在此。材料2我们的二十八年,就大不相同。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我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我们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倾向作斗争,右的和‘左’的。凡在这三件事上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革命就受挫折。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引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读》下册,第686~68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在这三件事上犯了怎样的严重错误,以及怎样导致中国革命遭受到挫折?答: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

124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这里的三件事指的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统一战线中,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的失败。革命形势陷入低潮,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红军被迫进行长征。(2)在武装斗争问题上,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党内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和逃跑主义的错误使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3)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党内出现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党和革命也带来了极大的挫折。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125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直接结果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右倾机会主义主张“二次革命论”,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126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127(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②阶级构成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②“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128造。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②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又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

129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c.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d.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它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

13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a.赎买的含义赎买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b.和平赎买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第三,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c.我国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131第三,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第四,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a.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第一,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第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

132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33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②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③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②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③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所作出的伟大创造。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4)不能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当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立起来。社会主义

134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5)“改造”与“改革”①“改造”与“改革”二者性质是不同的。虽然两个时期的个体和私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看上去相似,但是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农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的农业是个体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而社会主义改革中建立的是集体所有制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多种经营形式。②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①经济结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135②政治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③阶级关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3)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

136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于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373.2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答: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形态。主要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具体表现为:(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分别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

138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答: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1)“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2)“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答:(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39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b.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c.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原因有: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②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140③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a.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c.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答: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于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141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423.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一化三改”(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答:“一化三改”,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过渡时期总路线(燕山大学2014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江苏大学2010年研)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3.和平赎买(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2年研)

143答:和平赎买是指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它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方式变革所有制的设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辨析题1.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是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不是确立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2)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144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1956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要转变的一年。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

145(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4)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因此,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错误的。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新民主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主要是因为:(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

146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在于:(1)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147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有利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①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②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③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现的可能性。(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如何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研)(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是什么?(西南大学2012年研)答:(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

148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现出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到1952年,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

149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能够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150②“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3)能够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③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

151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4.如何正确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用积极领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以及和平方法顺利完成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4)我国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功地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5.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西南大学2010年研)

152相关试题:(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答: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主要包括:(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②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153③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6.适合中国特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有中国特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经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研)答:(1)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其具体内容有:①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②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采取由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由初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方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③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由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在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

154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历史经验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a.党和政府不仅没有采取斗争地主的办法对待民族资本家,而且继续支付定息,安排工作,因此总体上也可以使他们接受改造;b.党和政府除了通过经济赎买的办法团结资本家外,还十分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他们自愿接受和平改造。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员。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7.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燕山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有哪些?(燕山大学

1552014年研)答: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于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56四、论述题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浙江林业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简答题,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

157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58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没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

159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十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①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调动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论述如何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涉及经济体制改革。②“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160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①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4)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①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相互转化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

161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②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我们主张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a.专政方法,即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b.民主方法,即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a.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b.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c.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162d.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e.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f.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④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a.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它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c.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2)毛泽东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

163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这不仅会加快重工业的发展,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3)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4)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①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164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3)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①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②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③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4)所有制结构的调整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②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③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c.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

165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5)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①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②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③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④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①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②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7)教育科学文化工作①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②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

166文化教育事业。③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④在科学文化工作方面,党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8)知识分子工作①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②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9)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167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宝贵经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②理论准备党在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独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③物质基础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

168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过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3.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

169三个方面:(1)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2)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3)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704.2课后习题详解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答: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③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④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171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说:“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针原则。⑥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

17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提出的许多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答: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在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独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

173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答: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

174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要在

175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1764.3考研真题详解一、辨析题毛泽东提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因此,毛泽东提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2)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防止在处理阶级问题上犯极左或者极右的错误,是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理论思想,但是

177它并不能作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二、简答题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浙江林业大学2009年研)答:(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历史背景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②1956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③国际上出现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无策,或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基本内容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②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

178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③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④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⑤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⑥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⑦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毛泽东是如何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的基本内容。(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1)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

179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毛泽东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

180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来,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2)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即,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3)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指出,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今后主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即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针。(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①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②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181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此外,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也是不同的。毛泽东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专政方法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有:(1)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2)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①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182②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③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④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⑤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⑥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三、论述题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重要的思想成果?(华侨大学2015年研)答: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

183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③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④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说:“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针原则。⑥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

184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提出的许多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185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

186是列宁。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5)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6)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7)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8)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

187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9)十七大、十八大都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①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区别与联系a.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

188b.区别第一,从经济基础方面看,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第二,从上层建筑方面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③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④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

189精神文明;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述九个方面的概括,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个方面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的十五大的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根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且它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90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2)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特征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主要矛盾特定的历史内容①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②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

191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3)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①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a.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b.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经历过几次曲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未得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较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c.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对于生产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②从社会生产方面看a.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b.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都仍将是比较落后的。c.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

192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基本路线的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

193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基本纲领的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194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①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②最低纲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这些阶段性的行动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③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a.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

195b.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c.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965.2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答:(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因而具有以下特征:①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③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197⑤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⑥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⑧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

198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3.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答:(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2)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

199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4.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答:正确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3)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

200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015.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四项基本原则(燕山大学2011年研)答: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燕山大学2013年研)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于党的十三大中正式提出,是指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表明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

202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二、辨析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广东财经大学2012~2013年研;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不具有一般的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将它视为社会主义国家进

203入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是错误的。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江苏大学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

204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论述题,青岛大学2015年研)(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燕山大学2011年研)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05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相关试题: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江苏大学2008年研)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围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06(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四、论述题1.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简答题,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研)(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

207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2)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3)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

208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2)中国共产党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①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②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

209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的每一项工作,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在各种风险考验中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柱,能够在我们取得成功后继续激发前进的动力,更可以给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以考察自己行为的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3)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3.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坚持要求。(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燕山大学2014、2012年研)(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西南大学2012年研)(3)试论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

2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①“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11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保证有统一的意志;保证有统一的行动。c.“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主要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既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又体现出党十八大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21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坚持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21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4.如何认识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这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简答题,青岛大学2015年研)(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3)试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深圳大学2011年研)答:(1)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它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2)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214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3)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①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③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克服问题,攻坚克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差距,提升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试述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答:(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①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

215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并且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③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2)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③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16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五、资料分析题材料1“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材料2“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材料3“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M摘自中共八大决议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1)材料1中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

217(2)材料2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的?依据是什么?(3)材料3中对国内矛盾的认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答:(1)材料1中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原因如下: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因此是中间阶级。②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要实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2)①材料2提出的观点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一种新的利益调节机制,这是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根本出路;c.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起人民内部不同利益表达机制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律调节机制,这是处理人

218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制度保障;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保证;e.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法:物质利益协调的方法、民主协商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对待人民内部不同的思想认识矛盾问题,要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加以解决,对有些是非问题,要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加以纠正。这是提高社会主体素质,理顺社会情绪,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依据是: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此外,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用民主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民主方法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3)材料3对国内矛盾的认识正确。具体分析如下:党的八大从我国当时的国情和实际状况出发,认真分析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对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了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

219断符合我国国情,是科学的判断,对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20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22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手段和

222目的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

223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①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②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③1988年9月,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此后,党又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3)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坚持科学发展(1)提出科学发展的背景

224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①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②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①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a.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b.协调发展即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c.可持续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③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2251.“三步走”发展战略(1)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2)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3)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4)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26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0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十年,我国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①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我国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②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③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227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2)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228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④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2296.2课后习题详解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答:(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理解包括: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③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30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231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答:(1)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2)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3)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4)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

232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包括:(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

233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答:(1)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2)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234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永

235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④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面向未来,全面坚持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2366.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青岛大学2015年研;燕山大学2012~2014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2.科教兴国战略(青岛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答:科教兴国战略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燕山大学2012年研;江苏大学2009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指邓小平于1987年4月第一次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包括:第一步,从l981年到l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237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l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二、辨析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江苏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江苏大学2011年研)(2)社会主义的本质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广东商学院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科学

238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过去,我们曾一度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而资本主义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简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

239分化”。(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就可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除了要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鼓励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会必然地产生两极分化,反而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江苏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不是解放生产力而是发展生产力。(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

240展实践的迫切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发展的社会。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人民在国家中是主人翁的角色,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国家义务。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只要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实现的。生产力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准则,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则。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2)试述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历史必然性及重要意义。(论述题,扬州大学2015年研)

241(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是什么?(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4)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内容和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5)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4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提出的背景或原因。(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答:(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43(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③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也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

244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3.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稳定是硬任务”?新时期我国发展和维稳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青岛大学2010年研)(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08年研)(3)如何认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1)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45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社会政治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对“稳定是硬任务”的理解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3)新时期我国发展和维稳面临的挑战①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国内一些分裂势力的滋长与相互勾结,我国在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领域

246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a.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b.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而在这些国际势力中,美国又是核心因素。c.除“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而且,他们与“台独”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与李登辉的所谓“七块论”遥相呼应,损害和威胁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②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新世纪初,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讲在朝着对我们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但“9·11”事件和此后的伊拉克战争给国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数。美国强力推行其全球反恐战略,其他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纷纷调整彼此关系,增强谋略与谋势,使全球地缘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也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变数。目前看,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有四大问题值得关注。a.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已赫然成型。b.一些周边国家借反恐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加快扩军备战的步伐。c.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d.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③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

247展、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种种不同心态,都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冲击和影响。a.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b.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c.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④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既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也包括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b.反华舆论的鼓噪。近些年,“中国威胁论”、“黄祸论”、“中国崩溃论”等在不少西方国家大行其道。c.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还使我国的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不少新的课题。⑤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种类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开发难度加大,能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种类不均衡。能源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的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而融入世界的步伐却很快。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也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中国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48a.油源安全;b.油路安全。⑥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安全是一个愈益复杂的概念。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同样愈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在经济安全领域面临的国际挑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b.外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压力将越来越明显。c.我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突出。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谈为什么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2)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科学内涵?(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研)(3)怎样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落实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

249发展上来。(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3)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

250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及意义。(江苏大学2009年研)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也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1)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而是几乎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还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要提高速度,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2)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

251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3)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战。②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2)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依据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52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

253各国经济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加深,必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7.如何正确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研)答:(1)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2)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

254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④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

255息的艰苦努力。面向未来,全面坚持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四、论述题1.联系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谈谈你对“先富”与“共富”的认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答:(1)“先富”的客观必然性由于种种因素,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差距长期存在,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其客观必然性。“先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手段先富起来。允许一部分先富,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收入差别和富裕程度差别,但并不是收入差距越大越好。先富要帮后富,不搞两极分化。先富带后富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大原则,也是最终目标。“共富”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它是一个历史过程。(2)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的作用①示范作用。一部分人先富,必须要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手段。只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使他们向先富的人和地区学习。②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通过向国家纳税等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帮助其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带动作用。先富地区的人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带动该地区的发展。(3)“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56“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实行这个政策,要除了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文化建设要求的认识。(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257③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性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58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结构大体分为:①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59(2)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3)“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①同以往我国的发展战略相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在于:a.它是切合实际的,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和落脚点的;b.用“温饱”、“小康”、“富裕”来作为现代化的目标;c.它是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d.它既是经济目标,又是政治目标,“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意义a.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b.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

260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4.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包括:①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a.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b.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c.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d.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②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③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

261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⑤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过程反映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其中,“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战略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其形成的基本依据除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一般规律,直接依据源于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发展战略的结构也有了新变化。同“小康水平”阶段在内容上侧重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并主要体现为相关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指标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同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指标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内涵明显拓宽了。除了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外,还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

262体系”,以及推进城市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②民主、法制、人权、秩序等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③“小康水平”体系中原有的人口素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少数指标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比较全面的要求所代替。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包括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④生态文明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小康水平”目标中的“美化生活环境”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要求,它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新的比较系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虽然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这一体系中仍然是首要任务,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视野看,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意义是深远的。

26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关键抉择。(2)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内和国际背景①国内情况“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264②国际环境a.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是唯一的出路。b.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的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3)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

265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全面深化改革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①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②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③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要求①总目标

26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b.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c.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②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③要求a.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b.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

267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①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②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①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68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①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从实践中获得真知。②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③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69①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②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③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三、扩大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2)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a.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b.从我国经验看,也是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

270②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a.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b.当前,我们正面对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③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必须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同时又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坚持互利共赢。b.独立自主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手段。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内容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原因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同舟

271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措施①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③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④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举措①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a.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

272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b.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贸易平衡发展;c.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d.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e.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等,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包容精神,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既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必须树立开放的安全观,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2737.2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答: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原因有:(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关键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a.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b.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经济发展水平与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②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

274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答:(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①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②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

275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种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碎片化修补,而是各领域联动和集成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发展。③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只有通过统筹推进、协同配合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④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才能赢得战略主动。(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②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276③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答: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原因有以下几点:(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

277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①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答: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78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围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等,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包容精神,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既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扩大对外开放肯定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大风险。但总的来看,开放比封闭更安全,有实力才会更安全,因为对外开放增强了实力从而变得更加安全。但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必须树立开放的安全观,努

279力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2807.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三个有利于”标准(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江苏大学2008年研)答:“三个有利于”是指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的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二、辨析题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综观世界历史,每个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从我国经验看,也是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②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以

281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各国纷纷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当前,我们正面对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③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同时又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独立自主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手段。(2)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

282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苏大学2009年研)答: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因为:(1)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2)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邓小平提出的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西南大学2010年研)

283相关试题:(1)简述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2)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答: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2)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3.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燕山大学2012年研)答: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

284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2)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江泽民所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4.我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江苏大学2009年研)答: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改革的同时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综观世界历史,每个强国盛世都是开放

285的。从我国经验看,也是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2)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各国纷纷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当前,我们正面对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3)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4)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同时又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独立自主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手段。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研)答:(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直至今天,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兴办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86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中央决定开辟长江、珠江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④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①全方位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发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基于这样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②多层次多层次,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这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③宽领域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

287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燕山大学2010年研)答:(1)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具备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①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

288的第二次革命。②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试论述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答:(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我们搬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很快就显露出弊端:过分集权,管得太严,统得过死,排斥商品和市场,妨碍基层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

289变这种僵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的推动作用。(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改革,转换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就一方面使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改革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4)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无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断,还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论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简答题,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研)(2)试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研)(3)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论述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答:(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

290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必然性的。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由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决定的。a.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b.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c.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②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世界形势的科学把握。a.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综观世界历史,每个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从我国经验看,也是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

291b.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各国纷纷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当前,我们正面对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同时又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相结合,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大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相结合,促进内外资源合理配置、内外市场互为补充,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d.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2)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9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4.结合历史经验教训,论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1)试分析在改革开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简答题,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2)简要阐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简答题,燕山大学2015年研)(3)简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简答题,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4)试述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研)(5)在实践中如何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江苏大学2009~2010年研)(6)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历程,以及近年来关于改革的争论,请分析如何评价改革的意义,并请论述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答:(1)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293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①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②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③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②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

294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③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答:30多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渐增多,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①从国际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

295化新动力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面临全球化新挑战使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的同时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治理难度加大;由于资源短缺、外部需求减弱、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大。②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司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③只有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①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②实行多元平衡的战略。注重在扩大内需中扩大开放,实行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引资引技引智并行。③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高度重视国家的经济安全,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296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主要是培育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培育扩大开发深度和广度的新优势,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五、资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1“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1960年2月)材料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性改革。”——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材料3“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者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江泽民:《在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会上的讲话》问题:(云南大学2010年研)

297(1)根据材料1和材料2谈谈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看法。(2)根据材料3,阐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答:(1)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c.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d.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98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①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②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③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共产党宣言》中讲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与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材料2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

299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材料3邓小平讲道:“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材料4国外一些学者认定,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不发达国家是“外围”或是“边缘”。“外围”国家受“中心”支配,是“中心”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因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场灾难,是严重的损害”。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从30年代到90年代,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从30倍猛增到150倍。从人均GNP来看,1994年发达国家到达16610美元,发展中国家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7%。最富有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天近100美元,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每年仅80美元。南北差距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不平等的国际交换。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交换,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超额利润。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陷阱”。(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研)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0(1)资本的本性是什么?(2)为什么说闭关锁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答:(1)资本有三个基本本性,即生产性、增值性和扩张性。①资本具有生产性。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劳动创造而被出资人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作为价值的一种变式是劳动的结晶,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是通过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并支持生产过程顺利完成而得以实现的。由此可见,资本具有的第一个本性就是生产性,即只有投入生产领域资本才能成为真正的资本。资本的生产性是资本其它本性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②资本具有增值性。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即能够带来一个比原出资额更大的一个回归额,即能够增值。能够增值是资本的第二个本性,它是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并支持生产过程顺利完成的动力源泉,是资本在运动中所追求的主要目标。③资本具有扩张性。资本是价值的一种变式,它与其它价值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商品交换完成后不是进入消费领域,也不是退回流通领域,而是会返回生产领域,成为生产重新开始和不断扩张的动力源泉,这表明资本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本性。扩张性是资本的第三个本性,是资本前两个本性继续发挥作用的表现,也是前两个本性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2)①闭关锁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原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

301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②发展社会主义的路径方法a.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对外开放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对外开放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开放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c.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d.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鉴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02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303

304【重点难点归纳】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

305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2)经济体制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过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

306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07(2)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3)怎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①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②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308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③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4)怎样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①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②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受到监管。③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是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

309础。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引进国有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310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其生产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收益。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a.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b.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a.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物质基础;b.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当生产要素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依据生产要素的不同类别,按生产要素分配大体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形式: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b.按资本或资产等物质生产要素分配;c.按管理和知识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形式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31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意义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5)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4.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12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3)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①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③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④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4)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措施①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1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任。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1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

315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①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②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②要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③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④要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⑤要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

316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它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3.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7①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a.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b.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c.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②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a.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样一个关键发展时期,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b.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而且有法不依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需要中国人民以更强的决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

318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长治久安,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举措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b.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c.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319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③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e.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

320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这就需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设计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巩固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有赖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21(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④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①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②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322(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①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努力形成广泛共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③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还有新文化。②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民

323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④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⑤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含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求

324a.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b.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c.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d.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e.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3)如何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

325和集中表达。②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③把握好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含义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

326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a.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b.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

32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328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①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③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④就业更加充分;⑤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⑥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

329提出:(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破解择校难题。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①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③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④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①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③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④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330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①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②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③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①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331②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③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①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②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健全以国家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是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①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

332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②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1)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要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②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

333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34①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②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终身追究。(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

335不断与时俱进。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提高执法工作的权威性。

3368.2课后习题详解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1)理论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党对总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作用。(2)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党深刻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37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该基本经济制度突破性地将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其中,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

338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任。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

339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

340(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人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包含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

341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着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

342群众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答: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破解择校难题。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①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343③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①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③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①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②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7.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答: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

344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1)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

3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自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今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不断深化和拓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3468.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汕头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2年研)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所有制结构,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宏观调控,即市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③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2.国体和政体(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政体(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是我国的政体。3.人民民主专政(燕山大学2013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347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东财经大学2012~2013年研;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包括: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主体。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5.民族区域自治(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这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486.依法治国(燕山大学2015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2、2010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江苏大学2007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研)答: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研;燕山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4、2009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349本质要求。8.社会主义荣辱观(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的内容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燕山大学2015、2013年研;江苏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和谐社会(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2)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

350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二、辨析题1.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广东商学院2011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所以,有商品就有市场是正确的。(2)市场经济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商品经济成分发展,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成为买卖对象。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所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笼统地说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2.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江苏大学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

351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是市场机制的长处。但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因而单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必须有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的宏观调控。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市场经济的优点和作用而忽视了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因此,认为市场的调节作用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的观点是错误的。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武汉大学2006年考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政府在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实行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双重身份,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

352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2)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我党近年来强调“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江苏大学2007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353(1)股份制经济是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为一体,统一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利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经济的存在,以生产要素分属于不同所有者为前提。投资入股是实现股份制经济的基本途径。生产要素的统一经营使用是股份制经济经营活动的基础性条件。按股分利是股份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2)股份制经济是一种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式,它能改变生产要素分散使用的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股份制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它为自己服务。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3)在我国组建股份制企业,有利于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筹集重点项目资金;有利于理顺企业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协调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我党近年来强调“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是因为股份制本身的优点和作用,它并非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只有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才有明显的公有性质。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武汉大学2005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354①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即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多层次性,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论,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有时也称“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即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一般指集中程度较高的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与个体经济)。因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广东财经大学2014、2011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30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55共同发展。(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8.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云南大学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①劳动收入。这部分人办企业必然要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是一种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倍加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固定劳动时间的限制,没有“上班”、“下班”之分,而劳动时间的延长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②要素收入。私营企业主作为有产者,其资产也必然带来要素收入;有的私营企业主还拥有技术专利或技术专长,其技术也会带来要素收入。③风险收入。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私营企业主进行商品生产,要冒市场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个人担负的,因此,也应该获得风险收入。私营企业主可能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项目上抓住机遇,发了大财,这实际上是风险收入或胆识收入。(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3569.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因此,它不应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江苏大学2008、2006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是人的劳动。(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它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357(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2)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3)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上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11.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会产生矛盾。(2)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而经济效益是中心,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358(3)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1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越快越好。(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只求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2)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13.自主创新意味着完全由自己来创新。(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59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2)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上三方面有关自主创新的来源问题向我们揭示了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由自己来创新。我国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自主创新不是完全的由自己来创新。14.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循环利用物资但与发展无关的经济模式。(广东商学院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360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循环利用物资却与发展密切相连的经济模式。15.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政权形式,它的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实现了对人民的广泛民主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专政。(西南大学2012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2)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①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361b.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②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③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16.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武汉大学2006年研)相关试题:(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社会之外的”。(云南大学2010年研)(2)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与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

362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相矛盾。(广东商学院2007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政治与教育(文化)的关系的。(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而全面的民主。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不受性别、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的限制。(2)列宁所说的“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指的是:由于文盲所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低,会影响他们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因此无法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参与权利。(3)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所以,二者并不矛盾,都是正确的说法。17.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

363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3)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1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反映到思想文化上,必然要求指导思想多元化。(广东商学院2010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指导思想依然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也必然在思想上居于统治地位。(2)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存在,但它们是不平

364等的,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在历史上,虽然有的统治阶级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但从没有真正实现过指导思想的多元化。(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制度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指导思想的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4)“指导思想多元化”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这种论调的实质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三、简答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研)答: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是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

365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燕山大学2015、2013、2011年研)(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西南大学2012年研)(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广东商学院2011年研)(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积极促进作用;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这是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③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66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如股份制、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资金、技术、劳动力进入市场等,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分配中坚持公平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利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67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的所有制结构?(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有其必然性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①公有制的多种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68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所采取的经营、组织、交换、分配等方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已经突破了过去那种仅仅由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由于各个公有制企业的公有化程度不同、规模不同、产业属性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经济效益不同及其他种种条件不同,所以它们选择的实现形式也就不同,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3)非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4.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哪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要包括: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69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在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3)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就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5.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的关系?(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

370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6.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

371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划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又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7.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什么作用?(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研)答: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372(1)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②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8.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做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

373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①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②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③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此外,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9.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江苏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青岛大学2010年研)

37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其确立的基本根据是什么?(广东商学院2010年研)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①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我国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仍然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到那个时候,仍然会存在多种不同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375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该基本经济制度突破性地将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其中,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

376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11.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

377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2)按资本或资产等物质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3)管理和知识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决定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以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378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即凭借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获取收益。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要素主要归公有制经济单位占有和支配,因而主要是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些公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实力增强和按劳分配及共同富裕的实现。③除了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外,非公有生产要素同样要参与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要素资源,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3)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并行不悖的,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既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公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益,最终归公有制经济单位占有和支配,按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通过积累基金形式扩大再生产和基础建设,为劳动者长远利益服务;另一部分通过消费基金形式用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国防等,供全体劳动者共同享用,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3.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江苏大学2007

379年研)相关试题: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深圳大学2009年研)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380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同各种非公有经济的合营等各种形式纷繁多样,企业内部的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企业职工收入的来源和形式已经不仅仅是依靠按劳分配,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b.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①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a.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b.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当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

381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14.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和基本思路是什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具体来讲:(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①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培育能源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

382业,使之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

383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15.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我国区域经

384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2)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发展差距比较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3)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的丰富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分配不合理,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布局,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4)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16.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2)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广东商学院2010年研)(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385依法治国的统一?(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4)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任。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

386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1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

387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参与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3)从概念的表述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8.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青岛大学2012年研)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原因是:(1)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型人民政权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得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结论,即: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是死路一

388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主要作用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a.我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b.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要尽职尽责,但不代行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c.人大根据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制定法律、作出决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并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各国家机关协调有效地开展工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d.各国家机关虽然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分别由议会(国会)、政府和法院把持。有时候这三个机构由一个政党控制,有时候由不同政党分别控制。它们经常以牺牲民众利益

389为代价争吵不休、互相扯皮。(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试析我国人民代表人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深圳大学2011年研)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区别:①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西方议会的议席往往是各个政党、各个利益集团、各种社会势力政治分赃的结果,由此在议会内部分为不同议会党团,每个党团的背后都站着供养它的利益集团,议员们为了各自党派的私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

390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①我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各国家机关虽然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分别由议会(国会)、政府和法院把持。有时候这三个机构由一个政党控制,有时候由不同政党分别控制。它们经常以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争吵不休、互相扯皮。(3)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①我国的人大代表的特点表现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愿望感受最直接;深入实践、贴近实际,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宪法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体会最深刻,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最深入。②西方议会的议员则是脱离生产工作第一线的“职业议员”,是一个拥有自身特殊利益的共同体。20.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燕山大学2010年研)(2)简述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深圳大学2009年研)

391答: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具体表现为:(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2)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民族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合作。(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时,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2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1)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392(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②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③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3)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具体包括: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③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④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⑤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2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相关试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那些主要构成?(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

393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①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394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②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③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3.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3)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研)答:(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395(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原因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即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4.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

396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包括: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社会服务;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的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25.为何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广东商学院2008年研)相关试题: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论断,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为基础的,它反映在政治上就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力。

397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社会主义的东西。(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①“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③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仅仅理解为经济建设,是片面的。完整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以经济建设、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现代化为目标。(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①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②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③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2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98研)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具体表现为:(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任。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

399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燕山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00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的内在联系。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③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燕山大学2014、2010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深圳大学2013年研)(2)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燕山大学2013年研)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401(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①“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②“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③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402(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①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②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体现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①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

403着巨大的促进作用;③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②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②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404③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3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关系。(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首都师范大学2014、2010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广东财经大学2014、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2年研;江苏大学2011、2010年研)(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华东政法大学2010、2008年研)(4)简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深圳大学2011年研)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

405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406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是什么?(西南大学2012年研)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是:(1)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

407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2.如何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原因在于:(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4)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40833.推进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①一个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②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同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达到相互协调的更高境界;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渗透在各个领域,与其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互为条件。(3)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

409化需求的迫切需要。①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4)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①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②提升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任务。(5)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解决当前文化领域突出问题、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相比,与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的要求相比,还不完全适应。(6)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

410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②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能够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7)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没有文化强国就没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34.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青岛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②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411(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②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a.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c.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③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

412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c.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3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什么?(青岛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有:(1)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

413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四、论述题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广东商学院2007年研)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主要体现为:(1)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而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状况密切相关,这就必然把体制改革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正是在这样重要的转折时刻,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探索的成果,开始提出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的思想。(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

414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志这样一个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4)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初步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5)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的发展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6)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7)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2.试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

415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3.为什么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因为:(1)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416分。(2)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此外,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联系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现象,如何理解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是: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417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①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②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③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④取缔非法收入。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⑤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5.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燕山大学2010年研)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论断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

418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因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3)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①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②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

419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a.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b.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c.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d.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③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④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

420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答: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2)应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排头兵作用。(3)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的差距,是比

421较切合实际的要求。(4)我国有近1/3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根据这一基本国情,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我们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7.结合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答:当前全球气候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而问题的严峻性早已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

422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a.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b.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c.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423a.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b.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c.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d.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a.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b.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高能耗国家,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逐步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的发展模式转变。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地利用自

424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8.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分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研)答:(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2)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和使用量,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经

425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

426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9.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江苏大学2010年研)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27④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⑤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包括: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428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包括: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10.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29研)答:高度重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由它长期存在而带来的危害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1)从经济角度看,发展不平衡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的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从社会层面看,发展不平衡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之路,统筹区域发展,这样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3011.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其性质、内涵与特征?(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简答题,华侨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2)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简答题,燕山大学2015年研)(3)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对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③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

431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12.联系当前实际,试论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研)答:(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

432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基层民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有:①依法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做到随时公开,不仅要公开结果,还要公开事情的原因和过程。②依法规范民主决策,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决策权。社区和村民的民主决策基本组织形式是居民、村民会议和居民、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议事规则,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决策程序讨论决定,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在重大事项方面做出的决定,均为无效,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③依法完善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参与权。用制度规范基层组织的活动,用制度约束干部群众的行为。④依法强化民主制约机制,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监督权。推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⑤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畅通民意渠道的组织领导。a.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b.不断优化基层民主建设环境。要实行政务公开,强化公开、透明的理念,以公开促公正,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

433力。c.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把“三公开”的具体责任量化到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把“三公开”工作做得好坏与工作业绩挂钩,形成上下联动机制。⑥抓重点环节,切实提高三公开的规范化水平。要科学确定公开的内容,群众对三公开满不满意,要看公开有无内容;公开的质量高不高,要看公开的内容实不实;公开形式要灵活多样;必须严格规范公开的程序;突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立公开情况通报制度;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3.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圳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如何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2)试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研)(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研)

434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

435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14.试述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答: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

436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包括收入分配关系等),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②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①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437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1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而又光荣的任务,即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场,着力搞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其中的各个部分不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有核心和边缘、本质和现象之别。一个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指那种渗透在意识形态所有部分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灵魂和核心,包括它究竟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群体的利益,它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它所昭示的方向道路是什么等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包含着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的完整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它是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438(4)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需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坚决把它贯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当中去。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重要论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切实抓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16.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原因有:(1)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①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②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2)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439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不但不以剥削、压迫他人为条件,反而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们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4)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7.分析说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关系。(广东商学院2007年研)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①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440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③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441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⑥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19.联系实际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简答题,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

44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答题,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研)(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

443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

444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研)答: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更好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生态文明发生冲突,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对立,但实质上二者是相统一的。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文明建设会对经济建设提出更高更好的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为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经济建设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句空话。

445(2)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①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条件。我们所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会有相应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二者直接相关。良好的政治建设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指导和保障。②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政治建设的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的执政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治制度来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为其提供制度保证。(3)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②文化建设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倡导势必会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它会为其他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意念支持。这正是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只有我们先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才会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实现生态文明的更好发展。(4)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①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希望

446有一个健康自然的和谐氛围。这正是我们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最低限。②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只有号召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而人们参与的前提就是无后顾之忧,而这正是社会建设所保障的。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彼此之间关系,坚持“五位一体”,建设一个更为美丽的中国。五、资料分析题1.下面是一组邓小平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材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1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材料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的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447——《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58年10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9页材料3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材料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请回答:(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研)(1)怎样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和市场两

448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答:(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说社会主义的建设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个不发展的社会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以往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一直以计划经济为主,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把经济管得太死,而且成效也不大,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实践证明只有计划经济会约束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③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应该把计划经济跟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①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

449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与计划手段相结合。②从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③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挂,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材料2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2011年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450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是中国决策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应对,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事实上,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微调,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摘自《新华网》2010年12月3日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1)简析宏观调控的基本内涵。(2)简析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简析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答:(1)宏观调控的基本内涵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宏观调控即政府干预更具有特殊必要性。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较大波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这决定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

451的作用。②我国是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轨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已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化解。这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远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广泛而复杂。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必然是多重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3)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②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

452的大起大落。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④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3.以下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材料: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有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为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

453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57.5%。——摘自国家体改委研究所组编《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1982年宪法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材料3从1989年到2001年,虽然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52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全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高出2.37%。(南京师范大学

4542009年研)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2)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3)材料3提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答:(1)①从材料1可以看出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a.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从各种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第二,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b.从流通领域考察,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征,与前述从生产领域考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第一,各种经济形式的绝对规模都有明显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各不相同。第二,从各种经济形式的相对比重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都明显下降,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则明显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超过公有制经济,成为消费品流通领域举足轻重角色。c.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过去单一公有制的局面,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发展。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

455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非公有制经济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实行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a.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加入WTO后,受日益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驱使,必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一种复合性的调整,不仅涉及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还与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之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功能结构的合理调整等,因而显得分外复杂。b.从微观层面看,这一轮国企改革试图解决“深层次矛盾”,即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这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实现“战略退出”,将其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这是一项脱胎换骨的变革,产权结构将完全不同于先前单一的国有制。但是,无论有多大困难或风险,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逆转,其稳健提速也势在必然。(2)①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②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之所以保留上述共同内容,原因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代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

456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b.坚持公有制,坚持发展国有、集体经济本身,一切混和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在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要求质量上的优势;公有制在国民经济发展重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上,体现在国有经济是否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3)材料3提供的数据说明的问题①虽然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取得重大增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后,中国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而没有衰败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体系,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为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特点的必然选择。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

457民愿望。实践证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是经过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检验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④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必然选择。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材料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深切关怀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农村试点。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正式启动。新

458农保由政府对参保农民缴费给予补贴,并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这是新农保与老农保最大的不同。表明国家将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重要责任,并把新农保作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此,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都将被吸引并参加到新农保制度中,从而建立起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1日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涵。(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3)简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答:(1)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①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②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459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太湖的今天与未来”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2%的人口,去年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碧波万顷、风光旖旎的太湖也同时承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伤害,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目前太湖流域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水质型缺水,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等问题。不久前,记者参加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赴太湖流域采访,发现这些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部门利益、治理盲点等,本文所列举的“三大难题”只是众多难题中的突出难题。难题之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谁管

460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盛泽是全国著名的化纤和真丝绸纺织生产基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使它扬名天下,然而,由于该镇众多印染企业排放的污水通过支流注入古运河,使“邻居”嘉兴深受其害。记者随后乘一艘汽船沿古运河逆流而上,船行到支流清溪河和排泾港入运河的河段之间时,眼前的运河水用“乌黑发臭”形容毫不为过,船尾的漩涡成了污水团。难题之二: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严重超标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太湖流域围网养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会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底以前,要将网围养殖面积从16万亩压缩到15万亩。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东太湖地区目前超面积网围养殖现象依然严重,对水域生态、供水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记者在连接东太湖西山岛与阴山岛的堤坝上看到,在这片称为阴山湖湾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全是围起的养殖区;堤坝边,一对夫妇模样的渔民正从一个浸入湖水的大网兜中往船上捞鱼,湖水发出阵阵的腐臭味。目前,东太湖实际网围养殖面积在5万亩以上,远远超过《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到今年底要压缩的目标。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龚瑞忠认为,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有限的经济效益,得不偿失。

461难题之三:农业污染面广量大成“盲点”由于太湖流域人口密集,传统粮畜桑高度发达,在三大污染源头中,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量化控制相对容易,但源自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畜牧养殖以及农村生活等的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点源多、地域广、数量大,却成了许多地区污染治理的盲点。例如,畜牧养殖业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养猪业是太湖流域许多农村的支柱产业,嘉兴市2004年生猪出栏460万头,大量猪粪污水直排河道。据测算,规模养殖户的猪粪利用率仅为58%左右,嘉兴市每年约有20万吨畜禽粪便和200万吨冲洗棚舍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记者在嘉善县姚庄镇养猪专业村星轮村听到曾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姚庄星轮,到处苍蝇,满地猪粪,臭气难闻!”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一期治太工程启动时,太湖湖面污染只是1%。从2002年的数据来看,如果不从长江调水,太湖6O%的湖面都要被污染了。”令人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对于治理太湖的重视程度愈亦加强,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一期治太落下帷幕,总共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2005年12月25日,长三角两省一市领导又齐聚杭州,每年聚首渐成惯例。此次会晤成果直接反映在各省市“十一五”规划中。太湖局原副局长、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总工程师黄宣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太湖治理二期工程2005年已由水利部审批,等待国务院的批复,工程的总投入初步预算在人民币1000亿元左右。”未来五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势必纸上谈兵少些,真刀真枪多些。(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研)太湖流域的问题说明了什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应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类问题。

462答:(1)太湖流域的问题说明了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没有实现一种良性的协调发展。(2)应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类问题,我们必须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

463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为此,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的思想观念。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1月28日~29日到上海、江苏考察工作,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行调研,走访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温家宝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摘自《财经日报》2009年11月28日材料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对2010年经济发展作出部署。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保增长,2010年的经济工作将会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而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大力改善民生也是其中应有之义。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之策。在全球经济尚未真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中国经济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的形势下,中国经济2010年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世界经

464济复苏的道路曲折漫长,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尤其是出口增长比较困难。扩大内需中,需要激发目前还不十分活跃的民间投资,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的空间,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特别是一些行业和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亟待破解。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亟待支持。——摘自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5日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1)简析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简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措施。(3)简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答:(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少,发展相对滞后;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③经济发展和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比较低,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

465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①“两个坚持”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b.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产业体系。②“三个转变”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b.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三大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466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有:①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67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前有大秀身材的“芙蓉姐姐”,近有其貌不扬却开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前一段时间还有“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所有这些,无不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的争议。这些低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相背离,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健康形象,被无限放大的扭曲的价值导向,终将会把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引向歧途。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能够登堂入室,既凸显出当前我国优秀文艺产品的匮乏,也表明健康、美好的文艺产品的创作远未满足人们的需求。2010年8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文化体制改革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摘自《人民网》2010年11月23日材料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

468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又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客的社会心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1)简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2)简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3)简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答:(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②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

469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

470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8.材料1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为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反、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十分不满,反映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和“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摘自《学问时报》第298期材料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谐社

471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1)①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b.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72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第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f.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第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六,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

473史任务。②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必然性和现实依据在于:a.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c.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474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75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

476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①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②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2)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

477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①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a.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b.新中国诞生后,1949年12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c.朝鲜战争停战后,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②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a.1955年5月,周恩来首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其要点概括起来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b.1958年10月,毛泽东提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

478方式生活。毛泽东还表示: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此后,党对解决台湾问题又提出许多重要原则。c.周恩来将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第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第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①方针提出的背景a.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b.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形成和确立a.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479b.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c.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d.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e.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规定,使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f.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

480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在“一国”之内,“两种制度”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才能和谐并存、共同发展。③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他们可以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此要积极促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81(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强占的。(2)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3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3)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5)“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日益深入人心。牢牢坚持“一国两制”这项基本国策,是实现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6)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

482是中央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1)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①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②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③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④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4839.2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族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①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

484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答: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为中国的对外交往打开了新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485(3)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规定,使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4)随后,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具体构想,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答:(1)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①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就会损害民族、

486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②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尤其要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民合作发展、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③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两岸双方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④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两岸同胞都要勇于面对,汇聚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3)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同胞命运与共,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应携手努力,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4879.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一国两制”(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江苏大学2008年研)答:“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指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②两制并存,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③高度自治,是指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二、辨析题1.大陆与台湾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488大陆与台湾不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同属中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①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3)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

489系定位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国外一切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反对势力的宣传言论和鼓动学说,不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错误的。2.“一国两制”仅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最佳方案。(广东财经大学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可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在我国实现了巨大的成效,对于世界其余国家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青岛大学2015、2010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浙

490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族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

491决心。2.简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1)台湾问题的由来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②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2)台湾问题的实质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原因在于:①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492③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3.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研)(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研)(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青岛大学2010年研)(4)“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答:“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

493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因为和平共处是处理国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而“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的精神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种创造性运用。(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的某些区域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充分照顾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妥善照顾到相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4.联系两岸关系的历史和最新局势,请分析“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对两岸统一的意义。(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

494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3)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①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②台湾与香港、澳门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表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③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5.简述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政策的内容。(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答: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政策有:

495(1)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①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我们坚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②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两岸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③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两岸关系进入巩固和深化的新阶段,更需要两岸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以更大勇气和决心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④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要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让更多民

496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

497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形成的依据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①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a.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498b.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②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2)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①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②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

499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a.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两极格局: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b.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的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c.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d.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②多极化格局的影响a.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b.世界多极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愿和行动不会自动放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是艰巨的,各种力量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但更要看到

500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②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a.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b.弊:经济全球化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③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1)战略机遇期①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

501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利时期。②战略机遇期是各种因素和各种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需要去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2)抓住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①国际方面a.有利因素第一,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第二,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没有中断,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第三,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b.挑战和不利影响第一,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第二,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

502第三,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第四,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东海、南海不断发生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②国内方面a.有利因素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第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第四,制度优势日益显现。b.挑战和不利影响第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第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我们适应和引领。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1)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①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503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①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发展壮大,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

504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这三大方针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③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④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团结,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⑤20世纪70年代,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南、北、西三面包围中国。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

505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⑦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其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50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意义①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②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合作共赢使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③合作共赢确定为国际间交往的根本目标,符合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符合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洪了崭新思路,必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措施①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②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④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0710.2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答: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①毛泽东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②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a.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组合,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概念: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b.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c.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

508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③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2)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①他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②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③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点。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509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3)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多极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愿和行动不会自动放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是艰巨的,各种力量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但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2)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

510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3)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答: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振兴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

511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又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我们一定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512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答: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合作共赢确定为国际间交往的根本目标,符合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符合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洪了崭新思路,必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①政治上,要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或是结盟、或是对抗的怪圈,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②经济上,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各国应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③安全上,要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进一步摒弃冷战思维,树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观念,走出一条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④文化上,要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新气象,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做到“并育而不相害”,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

513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①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②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大家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①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②坚决在国际上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防范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向境内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③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同时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通过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及地区和平稳定大局。(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14①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②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因此,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1510.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世界多极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2、2011年研)答: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青岛大学2012年研;燕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辨析题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广东商学院2008年研)

516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三、简答题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有哪些?(西南大学2012年研)答: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2)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3)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的基本点。

517①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③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2)结合不少于两个具体事例,论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论述题,燕山大学2014年研)(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燕山大学2011年研)(4)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广东商学院2010年研)答: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

518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519(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①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②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195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总结概括了当代国际间关系与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本身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相互尊重主权”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又以“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相互补充发展,具备了比单一原则更丰富、全面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①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520②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③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④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⑤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⑥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⑦确立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四、论述题1.请阐明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燕山大学2013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简答题,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研)答: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

521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依据有:(1)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振兴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

522量。这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2.试述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与国家安全战略。(深圳大学2011年研)答:(1)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a.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523b.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由于全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一体。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2)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524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a.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b.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c.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

525核心利益。d.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26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527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①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自觉。(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2.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这是社会主义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28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是,“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贫困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只有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持共同富裕。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消灭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的。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529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a.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b.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c.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c.岗位流动加快。

530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③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②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①我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②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a.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31b.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c.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新的社会阶层①新的社会阶层的分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②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a.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b.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c.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依据①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②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

532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1)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2)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1)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①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533②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2.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1)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3)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534(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①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②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③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⑤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②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③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

535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④在我国,宗教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反对和取缔邪教,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1.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2)总体和平态势可望保持,但天下还很不安宁。我国周边安全的复杂性、多变性趋于明显。(3)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2.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不懈追求,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适应了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抓住了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党在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1)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人民军队是党缔造的,一诞生便与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2)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新形势下人民军队的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

536(3)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科学规划。(4)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实践,体现了坚持根本建军原则、军队根本职能、特有政治优势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永远站在人民立场、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目标性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1)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重点是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推动陆军部队整体转型,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2)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新型作战力量代表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具有技术平台新、体系编成新、制敌手段新等优长,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前瞻力量,是生成新质战斗力的强力引擎,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支撑。(3)推进作战要素融合集成。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1)军民融合,源于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其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2)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

537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既是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也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3)长期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同时要看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4)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人民离不开军队,军队更离不开人民。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军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是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重要保证。

53811.2课后习题详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完成这项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①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a.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b.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自觉。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是中国特

539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2)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持共同富裕。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消灭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的。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

540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质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1)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①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③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素质全面提高,结构更加优化,面貌焕然一新,先进性不断增强,呈现出许多新

541的特点。①队伍迅速壮大;②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③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选择工作的自主性大为增强。(3)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4)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5)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6)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行政等手段,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

542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2)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3)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就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4)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答: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

543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主要原因在于:(1)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3)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4)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5.如何认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重要意义?

544答: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内容如下:(1)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强军才能卫国,强国必须强军。面向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必须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2)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世界形势总体稳定的大环境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总体和平态势可望保持。但天下还很不安宁。我国周边安全的复杂性、多变性趋于明显。(3)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埋头苦干,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缩小与军事强国的差距,为最终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4511.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统一战线(浙江林业大学2008年研)答: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二、辨析题1.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共产党不是工人阶级政党。(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一个政党的性质体现在它的行动纲领,而不是党员的出身成分。(1)列宁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2)只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一切从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即使党内的工人成分不占多数,也可以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546(3)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由于这部分同志率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抛弃了原来的阶级立场,具备了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条件,并且经过了严格的考察和考验,所以我们党并没有改变其先进性。因此,那种因为党内非工人出身的党员数量大,就怀疑党的工人阶级性质的看法,是不对的。(4)同时,也要指出,由于我们党内非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多,加重了党内教育的任务。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注意在工人特别是产业工人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不论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要求入党,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注意思想改造,坚持不懈地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2.新的社会阶层中的成员加入党组织会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②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党应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坚决

547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党员的先进性,集合了一大批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③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④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不是党员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它是全党必须遵守的组织纪律。(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新的社会阶层加入党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培育社会精英,满足和回应新社会阶层的各项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4)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表明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并不是说其他阶级出身的具备党员条件的人不能入党,也不是说吸收这些人入党就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三、简答题

548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研)(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何评价?(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研)(3)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性质。(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4)谈谈你对“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理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原因有:(1)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①扩大劳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劳动力就业门路,为

549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效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农村的私营企业80%以上都是从事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私营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商品化水平。③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创汇创收。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提供大量的税收,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④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民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了,支有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队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企业家和数以千万计的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宝贵的社会财富。⑤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是具有市场行为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很强的竞争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逐渐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并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2)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550要求①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③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部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中还存在着某些缺点、错误、甚至严重的不法行为。还有少部分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②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

551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什么?(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江苏大学2009年研)答: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①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③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552(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广大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②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5)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唯一宗旨。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具体表现为:

553①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②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③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3.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什么?(青岛大学2015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2)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的原因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554(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4)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5)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4.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是什么?(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1)人民军队的性质中国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它是党的军队、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

555队。(2)人民军队的宗旨人民军队唯一宗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宗旨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永远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永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3)人民军队的任务人民军队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捍卫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新时期的总方针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四、材料分析题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1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和错误,纵然为中国唯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切帝国主义者作战。——摘自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材料2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段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

556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段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段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摘自1931年9月22日《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迹的决议》材料3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只有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摘自1935年12月25日《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材料4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材料5根据资产阶段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1936年8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557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是全中华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请回答:(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研)(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答:(1)①变化: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②原因分析a.主观原因: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作了革命对象。b.客观原因: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统一战线和革命成分。(2)政策变化①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统一战线政策;

558②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③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3)客观依据①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②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参加抗战的可能。(4)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②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559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①《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560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a.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b.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c.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③正确理解“两个先锋队”。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原因如下: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b.“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第一,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第二,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561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③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共建美好未来。④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

562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3)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各族人民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认识到这一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党的领导。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2)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①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

563①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②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面对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最大限度地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制度和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当前,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①执政考验

564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执政对党的考验也是严峻的,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②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难点。能否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党的勇气和智慧。③市场经济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市场机制也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仍然是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是党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④外部环境考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考验越来越严峻。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又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2)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新形势下,党在面临上述“四大考验”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懈怠、

565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①精神懈怠的危险精神懈怠是指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这是和平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危险,也是任何长期执政的政党都要面临的重大考验。高度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是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②能力不足的危险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仍显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忙于工作应酬,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学习,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党员干部要有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③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效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④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肌体的一个毒瘤。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有的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美色、权力的考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腐蚀了党的肌体,给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3)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

566须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来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2)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挑战考验,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①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决定,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②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高治党管党水平,从而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③习近平强调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

567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①体现在思想上,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②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坚决执行党的章程、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政治倾向;③体现在组织上,就是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和分裂党的行为,坚决把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清除出党;④体现在作风上,就是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

568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3)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辩证关系①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②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③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4)新时期,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与考验,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更大力度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①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②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③提高领导骨干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569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三、全面从严治党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3)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党在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的同时,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1)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制

570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2)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思想建设中理想信念至关重要。(3)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4)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我们党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成为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坚强马克思主义政党,靠的就是党组织的先进性、铁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1)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质量。(2)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

571(3)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①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②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③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正人必先正己,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④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要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4.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反腐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必须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572(2)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3)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4)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57312.2课后习题详解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答: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是由中国中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也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挑战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以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更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2)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574兴。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③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共建美好未来。④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4)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75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答:(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①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③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2)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①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

576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③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答:(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①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来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2)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577①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②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③提高领导骨干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4.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答: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此后,他进一步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道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和意义是:(1)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①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绝不视而不见,不回避,不文过饰非,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578②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a.思想建党的重点是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b.要把科学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检查惩处结合起来,突出权力运行这个重点,围绕赋权、用权、制权等环节,规范制度运行机制。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③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a.必须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质量。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b.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c.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④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a.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反腐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必须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

579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b.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c.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d.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2)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①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保障。我们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②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依靠自身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580③全面从严治党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选择。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④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执政基础。

58112.3考研真题详解一、概念题1.“两个务必”(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两个务必”是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警示。2.党的执政能力(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研)答: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来说,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二、简答题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燕山大学2012年研)

582相关试题:(1)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研)(2)如何改善党的领导。(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1)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领导体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2)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这样才能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面对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最大限度地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制度和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把严格执纪执法和加强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思想

583道德建设和党纪国法约束这两道防线,形成从严治党的管理约束体系,坚决惩治党内腐败现象,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纯洁。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华侨大学2015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为什么说“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2)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江苏大学2011年研)(3)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4)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1)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

584业的领导问题。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4)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3.概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把党在执政条件下的建设问题突出地提到党的日程上来,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85(1)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2)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主要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新形势下,解析“艰苦奋斗”,它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口号和形式。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时代,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4.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广东商学院2008年研)答:(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毛泽东为代

586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2)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认识和处理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机关和全体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要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思想行动中。因此,一切为了群众,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决策办事的根本依据,是处理党与群众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证明,我们党正是依靠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同样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也是人民群众。过去搞革命我们依靠人民群众,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必然要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

587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指领导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符合群众需要的意见,通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带着党的政策和主张回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解释,使之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检验并改进不符合实际和群众需要的部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实践和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必须多次进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发展。5.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1)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以后容易脱离群众的倾向始终有着高度的警惕,强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588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③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浙江林业大学2010年研)答: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不一致,这种矛盾在

589中国革命进程中表现更为突出。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成为革命事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有:(1)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强大生命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才能搞好党的建设,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毛泽东指出,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的原则对党的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4)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将它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三大作风是中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5)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1942年延安整风开整风

590之先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和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7.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燕山大学2010年研)答:(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含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要求是:①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②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③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591④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⑤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措施①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③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青年一代要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a.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b.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c.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d.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统一。④我党作为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党相比,还具有一些新特点,如:它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先锋队”;它具有鲜明的组织原则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它将长期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等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点。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合法性

592作为重要目标。党的先进性建设对于党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解决党的长期执政问题,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合法性。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的先进性要依靠一个个的党员来体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条件。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什么?(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研)相关试题:(1)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概念题,燕山大学2015年研)(2)简述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聊城大学2015年研)答: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所面对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考验和危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1)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①执政考验

59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执政对党的考验也是严峻的,执政考验的核心就是能否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长期执政而不变质,这是党所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考验。②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难点。能否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对党的严峻考验。③市场经济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市场机制也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仍然是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是党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④外部环境考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考验越来越严峻。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又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2)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面临上述四大考验的同时,精神懈怠的危

594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必须对此保持清醒认识。①精神懈怠的危险精神懈怠是指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这是和平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危险,也是任何长期执政的政党都要面临的重大考验。高度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是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②能力不足的危险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仍显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忙于工作应酬,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学习,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党员干部要有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③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时刻牢记全一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效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④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肌体的一个毒瘤。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力的考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腐蚀了党的肌体,给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

595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三、论述题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广东商学院2011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具体原因:(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命运也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共产党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就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同时也就是为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而奋斗。(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其

596执政使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根本利益的国家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党如果不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去自觉实现这个要求,就会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同时,党是作为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忠实代表长期执政的,所有属于人民范畴的社会成员都是党执政的社会群众基础,党都要主动与之保持密切联系。(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就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民族振兴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就要以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胆识和胸襟,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就要高举共同理想的旗帜,把整个民族的力量空前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就要把全民族各个阶层优秀分子积极吸纳到党内来,使自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赖以振兴的“脊梁”。(4)“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即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

597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2.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请阐述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样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既广泛吸收了工人阶级以外的阶级、阶层中的革命分子入党,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①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毛泽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革命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作用的论述,提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的重要原理。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②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纲领和策略的思想,发展为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重要原理。③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把民主集中制提高到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的高度,科学地阐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以及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目的。

598④在党内斗争问题上,指出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党内斗争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⑤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要具备优良品德和列宁倡导的求实精神,第一次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概念。概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把这三大作风作为中共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⑥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创造了整风这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形式,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⑦新中国成立前后,又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官僚主义等。(2)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建党学说从实践和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党的建设是我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法宝,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3.试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思想。(浙江林业大学2009年研)答:(1)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

599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为此必须在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阶级觉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加强党的思想教育,才能形成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才能有党的组织上的统一。(3)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特点。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4.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江苏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1)试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东商学院2010年研)(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600保证?(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1)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②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④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⑤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

601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措施①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是: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b.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c.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d.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e.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f.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602上述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措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b.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c.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如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603新挑战,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①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②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和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来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

604式,健全领导体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①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②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③提高领导骨干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4)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服务、创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学习是基础。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学习,才能把全党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来,坚定服务人民的立场,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

605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服务是目的。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服务是服务型政党的根本任务。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回答了“学习为了什么、创新为了什么”的问题。创新是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建设创新型政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然有利于推动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发展。总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开拓进取精神。四、资料分析题1.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引自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材料提出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请回答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容。答: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一,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要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1)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

606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2)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意义①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a.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b.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a.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b.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当党正确地制定和实行群众路线时,革命就胜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失败。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以人民

607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2.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1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心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材料2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摘自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为什么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

608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检验标准。(1)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①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就强调要做到“两个务必”,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高做经济工作的本领,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②邓小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③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④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党执政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完成执政使命来进行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2)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执政并且执好政,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代

609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列,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是基于对不断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的战略思考,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①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基础不可能巩固,执政能力不可能提高。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②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就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就谈不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

610节有机贯通起来,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3.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材料。材料1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战争,不到资产阶级处于真正无能之时,不到无产阶级的大多数有了武装起义和进行战争的决心之时,不到农民群众已经自愿援助无产阶级之时,起义和进行战争是不应该举行的。到了起义和战争的时候,又是首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乡村,而不是与此相反。所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曾经这样做,而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证实了的。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引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材料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头八年内,我们的革命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

611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相当时间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间,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现在好了,有了这些东西了,或者正在制定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引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材料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引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1)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及其依据。

61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其内容。(3)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答:(1)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是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战争基地,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②中国革命道路的依据a.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b.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c.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d.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e.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a.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

613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c.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化了改革开放。d.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全面成熟。e.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其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是开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项建设,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和中华民族前进道路的有机统一,是党的执政兴国道路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