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08797
大小:875.54 KB
页数:98页
时间:2017-09-06
《人教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下全册导学案中国历史学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下册)学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师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学习目标】1、知道隋初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2、正确分析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学习难点】(1)隋初经济的繁荣。(2)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精彩课堂,由我开始!)学生
2、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填充:(一)南北重归统一1.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学过的知识,思考:隋朝统一全国具备了什么条件?2.北周末年,外戚夺取了政权,建立朝,定都。他就是。年,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统一了全国。3.阅读课本第3页最后一段,思考:隋朝建立后,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景象?①;②。(二)大运河的开通()在位时,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2、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由北向南分别为( )、为( )、( )、(
3、 ),为全长( )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1、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真正的主要目的是什么?982、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朝为什么是既繁荣又发展而又短暂的朝代?三、拓展延伸(深化知识,我行你也行!)1、从历史上看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秦、隋两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处?四、课堂小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 间:_________隋朝建立建立者:_________南北重都 城:__________归统一南北统一:______年,隋灭______(国家),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隋朝的繁荣:_______(皇帝)时,出现盛世局面。一与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大运河大运河时间:_________年开始的开通皇帝:__________概况:大运河以_______为中心,北至_______,南到_______,全长_______千米。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981、隋朝建立于()A.581年B.589年C.605年D.608年2、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
6、经济的交流。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在隋朝时被称为()A.杭州B.余杭C.江都D.建业5、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A.永济渠,江南河B.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D.通惠河,江南河,邗沟6、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
7、治C.巡游享乐 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曰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2、这条“河”是哪个皇帝在位时修建的?目的是什么?983、上述这条河在当时
8、有何功能?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扩展材料二中水利工程的功能,那么扩展其功能的重大建设工程是什么?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课后探讨:你对隋炀帝如何评价?98中国历史学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师寄语】在一切与天俱来的天然赠品中,时间最为宝贵。【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