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027417
大小:34.6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3-04
《美国版十二怒汉观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版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瑞吉诺罗斯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影片于1957年4月13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下面是美国版《十二怒汉》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美国版十二怒汉观后感今天前看完这部伟大的电影(IMDB第6名),情绪过于激动,我不敢写下评论。今天仍然不知道从
2、何说起,因为这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电影。 我实在不会评论电影的表现手法,我想胡乱的写一些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和这间小小的陪审室展现的接近完美的司法制度,让中国人唏嘘不已。 正好刚刚杀了药家鑫和计划杀赛家鑫,美国也刚刚判决凯西无罪。同是地球人,制度如此悬殊,让火星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疑罪从无 评审团只用提出“合理怀疑”,即可判决嫌疑人无罪,电影中合理怀疑有:对面楼目击证人有可能看错;老头子有可能撒谎,嫌疑人使用弹簧刀的方式。 这几点合理怀疑让嫌疑人无罪,在中国的司法实践简直不可想象,我看过四川宜
3、宾伍勇杀人案的庭审录像,因为有CCAV在现场录制,已经非常规范了,当时伍勇提出杀人记录是文学创作,法官偏要说是犯罪记录,伍勇的同伙极其明显是神经病,法官偏要说是间歇性神经病,也没有精神病鉴定。我看现场简直也看越看不下去。 按照中国法官的逻辑,12怒汉中评审团提出的质疑,简直是儿戏。 二、评审团的组成 片中陪审团成员有建造师、企业主、职员、广告人、销售人员等等,基本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结构。CCAV在评论凯西杀女案时冷嘲热讽评审团制度的缺陷,攻击目标就是成员组成会影响案件判决。 当然,一切人造的制度都有弱点,但评审团制度并非C
4、CAV所看到的肤浅,拉一帮人就可以陪审,也并不是简单多数就可以杀死一个人。凯西杀女案的律师团就以当地媒体过度报道为由要求外地评审团。这也避免了评审团成员的先入之见。 这些人的文化看上去不见得都很高,有的人非常粗鲁,也的人只关心尽快结束讨论去看球赛,美国普通人并不比我们高明多少。看来正义和民主的实现并不是有些教科书所说的素质不高就不能搞民主。 三、不间断审判 片中法官出现了几秒,极其疲倦,因为已经连续审判了六天。不间断的审判六天,可以想象吗?中间几乎没有时间暗箱操作。也看得出司法对人生命的尊重。 当然这样的成本极高,但是决
5、定一个人的生死,这些成本都是值得的。凯西杀女案中,法院为凯西指定了包括李昌钰在内的辩护团队。我们为药家鑫又指定了谁? 四、证人必须出庭 片中的几个合理怀疑都是通过观察证人得来了。中国没有证人强制出庭制度,刑事诉讼中证人不出庭是绝大部分,那些靠证人的书面证言就杀死一个人的审判真的算得上是审判? 中国司法制度相比美国,是公捕公判,杀人示众。我不知道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我在成都看到的法院检察院的大楼已经远远超过欧美法院的老房子,但我们的司法依然如此不堪入目。作为半个法律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悲观,也许从这些野蛮的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到
6、未来中国落后的祸根。 我们也能从40平米的陪审室内,看到美国强大的原因。 美国版十二怒汉观后感1957年的《十二怒汉》,即使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上一部大制作。三一律的故事架构注定它只需微薄的资本投入,其中片酬可能占去了大半。导演似乎也无意在制作上投入多余精力,事实上我们都可以在某些镜头中看到麦克风的影子。导演只是很本分的把一个故事用最质朴的电影手法表述出来,而这个故事之简单,几乎用一句话可以概括。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电影走过百年历程,影视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想象力在电影中几乎得到完全的展现,千
7、奇百怪的构思和创意被搬上了银幕,但《十二怒汉》仍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影史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如果imdb排名中的排名还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要知道,如今,几乎在所有与影视表演相关的学校里,对此片的观摩和学习仍是必修的课程。甚至于,在心理学,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培训中,都会有人时常把这部电影拎出来作为辅助教材。 整部电影通过12人陪审团对一起凶杀案的判定来展示“无罪推定”的刑事诉讼原则,整个过程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完成。由一个人对“铁案”的怀疑为起始,经过逻辑推理,逐步推翻其他十一人对关键证据的认定,最终作出统一的“无罪”结论。 与其
8、他侦破类或法庭类电影不同的是,此片直至结束也并未对凶杀案的真相进行清晰的还原到底杀人者是不是那个少年?有很多观众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实际上,与影片所要传达的理念相比,这种讨论已是多余。我们尽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但这样的结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