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

ID:78788914

大小:381.3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05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1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2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3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4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5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6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7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8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9页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4∕T 3718-2020 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安徽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020.01CCSB05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3718—2020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ofecologicalrestorationfortheChinesealligators’habitat2020-11-27发布2020-12-27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T3718—202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扬子

2、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安徽师范大学共同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林业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师范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方、吴孝兵、聂继山、汪仁平、马晓燕、蒋宣清、吴荣、孙四清、金莹莹、晏鹏。IDB34/T3718—2020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栖息地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地点选择、环境容纳量、水源、水体处理、地形塑造、植被修复、食物链修复、修复工期选择、修复工程验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

3、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4/T1815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DB34/T2831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扬子鳄TheChinesealligator系爬行纲(Reptilia)、鳄目(Crocodylia)、短吻鳄科(Alligatoridae)、鼍属(Alligator)物种。体长约150cm,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

4、2栖息地Habitat扬子鳄生活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根据扬子鳄现有栖息环境,其栖息地分为以下类型:a)圩区残留湿地;b)丘陵低地的坑塘湿地;c)山谷中间地带的山塘、水库。3.3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对扬子鳄栖息环境中的水体、地形、食物链以及植被等进行修复,以扩大现有栖息地面积、提高栖息地质量。4技术路线见图1。1DB34/T3718—2020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制定选择扬子鳄适宜生存的区域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水体处理地形塑造植被修复食物链修复塘口营造+廊道岸线管理+岛屿水域植被修复+生产者修复+消构建营建陆地植被修复费者

5、修复图15地点选择5.1气候条件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区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5.2场地选择须经专家论证为适合扬子鳄生存的区域。5.3土壤要求土壤坚实系数为0.6~0.8,土壤类型包括红壤土、黄棕壤土、潮土、水稻土等。6环境容纳量21条成年扬子鳄正常生活约需0.2hm的水陆面积,根据栖息地可利用面积及环境因子确定该区域能够承载的扬子鳄数量。7水源7.1水源水源要求为地表径流水;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人工补水。2DB34/T3718—20207.2水质水质要求无污染、中性或微酸性;栖息地水系入口区须进行湿地净化处理,避免农田灌溉水系直接汇入栖息地

6、。8水体处理8.1水位控制利用溢水口与深水区、及浅水区塘底高程差控制水体水位,深水区常水位深度应在2m左右,浅水区最低水位0.5m~1m。8.2水域面积修复后水陆面积比为水域面积(塘口水面和湿地):陆地面积≈2:3。8.3塘口营造8.3.1塘体深度塘体深水区和溢水口高程差≈2m,满足塘体深水区常水位≈2m要求。8.3.2塘底塘底坡度应平缓。8.3.3渗漏区处理塘口渗漏区域采取塘底土层回填夯实防渗漏。8.4生态屏障干扰强度较高的塘口须设置至少3m宽的生态屏障,可采用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日本珊瑚树Viburnumodoratiss

7、imum等植物营造。9地形塑造9.1土质岛9.1.1土质岛构建原则土质岛面积大小和形状由修复区地形、地貌和水域面积大小确定,也可以不构建土质岛或利用半岛。9.1.2土方来源利用建塘产生的土方。9.1.3土质岛高度土质岛顶距离常水位1.2m~2m。9.1.4土质岛坡度3DB34/T3718—2020土质岛斜坡需要兼顾扬子鳄登岛和营建洞穴需要,坡度应陡缓结合,斜坡坡比(高程差:水平距离)应为1:1.2~1:2.5(图2)。图2扬子鳄栖息地土质岛剖面示意图9.1.5土质岛顶植被盖度土质岛顶的植被盖度保持在60%~70%,须去除有刺的灌木。9.1.6土质岛岸

8、线处理土质岛岸线常水位处须种植2行芦苇或多年生湿地草本植物(附录B)。9.2塘堤9.2.1土方来源利用建塘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