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869468
大小:334.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3-01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
2、骨短突。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喉的软骨:甲状软骨
3、,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
4、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与肾的关系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鼻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
5、官。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喉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
6、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咽与脾胃的关系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7、。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纽及嗅觉障碍等。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耳病常用外治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