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ID:7868977

大小:96.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3-01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_第1页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_第2页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_第3页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_第4页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该病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我国曾于80年代报道在云南人群中发现存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近期检疫部门又在赴斯里兰卡务工回国人员中检出输入性病例。为指导临床医生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的监控,做好蚊媒密度监测和控制,有效防范和处置疾病的本地传播和流行,制定本技术指南。一、目的(一)指导各级各类

2、医疗机构正确开展基孔肯雅热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三)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媒介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

3、语,形容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曲的特征体态。(二)流行病学特征。1.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人和灵长类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不同蚊种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同。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主要孳生在居室内或周边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内为其活动高峰,与人关系密切,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分布较为广泛,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均为非洲野栖树冠蚊种,在丛林型疫源地病毒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基孔肯雅的流行分为城市型和

4、丛林型。在城市型疫源地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现的暴发为主;在丛林型疫源地中,受感染的灵长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灵长类-蚊-灵长类的方式循环,其病毒流行可长期循环存在。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2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病毒在蚊体内存活时间较长,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蚊虫在吸血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机械传播该病毒。2.传染期人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传染

5、性较强,可引起媒介伊蚊的感染,从而传播该病。本病和登革热相同,有大量的隐性感染者,可作为病毒的传染源。3.人群易感性各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人群均可感染,儿童感染后症状一般比成人轻。人群感染病毒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一段时间后抗体滴度下降。4.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分布相关。基孔肯雅热主要在非洲亚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斯里兰卡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国家呈地方性流行。病原学证据表明,东南亚的基孔肯雅流行是由非洲传入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和暴发。2006年,印度洋岛屿国家马尔代夫

6、、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法属留尼旺岛以及印度沿海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暴发。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接近当地人口的40%;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而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5.发病季节特点基孔肯雅热一般发生在雨季伊蚊孳生的季节。对非洲疫情的分析发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高峰一般呈循环性出现,经常间歇3~4年或更长时间后又反复发生疫情,这种情况可能与自然宿主灵长类动物间的病毒传播及动物的免疫状况有关。(三)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天,也可长达7至12天。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寒

7、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关节痛多为多关节和游走性的,主要侵犯手腕、脚踝、脚趾等小关节,一般在皮疹之后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基孔肯雅热患者极少报导发生严重出血或死亡,老年患者常在发病后几年内仍有关节疼痛和渗出症状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持久性关节炎,其体内通常可检出高滴度的基孔肯雅病毒抗体。三、诊断、治疗和报告基孔肯雅热容易被误诊为登革热或西尼罗病毒感染。因此,实验室检测对于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本病为自限性,没有特殊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8、医疗机构应按照《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卫办医发〔2008〕99号)做好诊断和治疗工作。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该病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我国曾于80年代报道在云南人群中发现存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近期检疫部门又在赴斯里兰卡务工回国人员中检出输入性病例。为指导临床医生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的监控,做好蚊媒密度监测和控制,有效防范和处置疾病的本地传播和流行,制定本技术指南。一、目的(一)指导各级各类

2、医疗机构正确开展基孔肯雅热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三)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媒介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

3、语,形容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曲的特征体态。(二)流行病学特征。1.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人和灵长类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不同蚊种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同。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主要孳生在居室内或周边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内为其活动高峰,与人关系密切,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分布较为广泛,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均为非洲野栖树冠蚊种,在丛林型疫源地病毒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基孔肯雅的流行分为城市型和

4、丛林型。在城市型疫源地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现的暴发为主;在丛林型疫源地中,受感染的灵长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灵长类-蚊-灵长类的方式循环,其病毒流行可长期循环存在。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2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病毒在蚊体内存活时间较长,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蚊虫在吸血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机械传播该病毒。2.传染期人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传染

5、性较强,可引起媒介伊蚊的感染,从而传播该病。本病和登革热相同,有大量的隐性感染者,可作为病毒的传染源。3.人群易感性各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人群均可感染,儿童感染后症状一般比成人轻。人群感染病毒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一段时间后抗体滴度下降。4.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分布相关。基孔肯雅热主要在非洲亚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斯里兰卡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国家呈地方性流行。病原学证据表明,东南亚的基孔肯雅流行是由非洲传入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和暴发。2006年,印度洋岛屿国家马尔代夫

6、、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法属留尼旺岛以及印度沿海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暴发。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接近当地人口的40%;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而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5.发病季节特点基孔肯雅热一般发生在雨季伊蚊孳生的季节。对非洲疫情的分析发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高峰一般呈循环性出现,经常间歇3~4年或更长时间后又反复发生疫情,这种情况可能与自然宿主灵长类动物间的病毒传播及动物的免疫状况有关。(三)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天,也可长达7至12天。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寒

7、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关节痛多为多关节和游走性的,主要侵犯手腕、脚踝、脚趾等小关节,一般在皮疹之后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基孔肯雅热患者极少报导发生严重出血或死亡,老年患者常在发病后几年内仍有关节疼痛和渗出症状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持久性关节炎,其体内通常可检出高滴度的基孔肯雅病毒抗体。三、诊断、治疗和报告基孔肯雅热容易被误诊为登革热或西尼罗病毒感染。因此,实验室检测对于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本病为自限性,没有特殊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8、医疗机构应按照《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卫办医发〔2008〕99号)做好诊断和治疗工作。各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