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晚秋初冬》教案

高二《晚秋初冬》教案

ID:7865046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01

高二《晚秋初冬》教案_第1页
高二《晚秋初冬》教案_第2页
高二《晚秋初冬》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二《晚秋初冬》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二《晚秋初冬》教案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王莉教学目标:1、了解德富芦花的生平与创作。2、品读文本,领悟散文语言的诗意。3、从作者隽永的语言中体味自然与人的和谐相融。教学重点:品读文本,领悟散文语言的诗意。教学难点:从作者隽永的语言中体味自然与人的和谐相融。教学设想:1、“德富芦花,用文字为自然画像的作家,他对自然的出色专注,将让每一个阅读《自然与人生》的读者顿悟,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亲切美好。”——苇岸德富芦花的散文表现出了对自然细微的观察与深邃的领悟,了解其人其文,对学生的写作与思考都有裨益。故将其列为教学目标之一。2、《晚秋初冬》的语言干净纯真,然其

2、字里行间蕴有不尽之意,既融诗的灵丽,又含哲的渊深,所以着意品读其语言,对学生深入把握散文的境界有很大作用,故列为教学重点。3、德富芦花以心灵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所以笔下的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义,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学生关注此。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可视具体教学情况讲析)德富芦花(1868—1927),生活于明治到昭和初年间,本名德富健次郎,号“芦花”。他18岁皈依基督教。一个富于民主思想的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者。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自然与人生》这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

3、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可见其影响之大。德富芦花对于景观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新奇,譬如写落日的寥寥几笔:“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一弯秀眉,眉又变作线,线又变成点——倏忽化作乌有。”这种极其细微传神的笔墨看似用力轻巧,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德富芦花的散文在文字上非常用心,譬如《泛舟河上》的结尾这样写道:

4、“日暮,水白,两岸昏黑。铃虫、松虫、蟋蟀,夹河齐鸣。山色暝蒙,枭鸟呜咽。空中传来白鹭的叫声。”一派空灵清淡的笔墨,读之令人沉醉。译者陈德文先生认为:“《自然与人生》里的散文,篇什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而富音韵之美,精确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德富芦花的散文对日本现代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这部作品连同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等一起,依然被当作日本近代散文随笔文学的典范。”二、研习文本(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提问(1):本文主要抓住了晚秋初冬的什么特点来摹景?明确:静(可以请学生据此适当分

5、析第一部分)提问(2):请学生深入体味:全篇所描摹的“静”给我们的感受是否一致(或说:“静”所呈现的意境是否一致)?明确:白昼的静——明净暮晚的静——朦胧提问(3)德富芦花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借助于时间的转换来摹写同一环境景物的变化,诗意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请学生思考:德富芦花如何展现这种诗意的?(通过品读散文的语言,揣摩分析)提问(4):散文的语言不仅具有诗意的美,还蕴涵着渊深的哲理。(可以借助具体语言进行分析,亦可就整体内容概括阐释)(《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论语》:“天何言哉?

6、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三、关于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怎样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用心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领悟自然四、作业《学习与评价》p55-5625-27题必做28题选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