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857551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28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陈凤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抓住神奇,精读、细读,步步深入,由物到人,由
2、赞树到赞生命。紧张有序。如一条小船在小河中航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默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哪句话概括了柳树的高大形象。把彰显柳树的生命伟力的词语划出来。学生回答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陈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陈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
3、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陈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陈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4、《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陈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陈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陈老师让学生想如果,你就是这株柳树,面对和霍金一样的问题,你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再
5、次默读最后一段,并联系上下文,然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写这株柳树的心声。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陈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陈老师给学生补充青海高原的知识,让学生再次感受环境的恶劣。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
6、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四、领悟精神,循循善诱,感情熏陶润物无声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热情充沛、慷慨激昂,用发自内心的对柳树的敬仰和对生命力的敬畏为课堂奠定了积极的感情基调,学生无不深受影响。其次,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说话参与课堂,在思维和语言碰撞过程中感受柳树的精神,如第六小节中想像柳树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抗争的情景,结尾点题后想像具有柳树精神的人物这两个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情感参与学习,主动参与了认识柳树精神的过程,挖掘了柳树的思想内涵,使人文精神与语言实践有
7、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陈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陈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青海高原一株柳》听课反思今天我们有幸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四节课精彩纷呈,教学风格各异,让人无不钦佩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
8、独特的教学艺术,获益颇多。这四节课中,我最欣赏的是卫立锋老师的课,他的教学凸显了以下特点:一、紧扣题眼,初读“神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