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7853491
大小:9.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1-28
《关于学习特色小镇考察经验,推进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的设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学习特色小镇考察经验,推进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的设想.doc-免费下载关于学习特色小镇考察经验,推进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的设想xx镇关于学习山东、北京、天津新市镇和特色小镇考察经验,推进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的设想5月24日——28日,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xx同志全程参加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赴山东、北京、天津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考察组考察活动,一路走来,收获多多。回到单位后,党委、政府班子迅速组织召开会议,认真听取了董福全同志关于考察情况的汇报,学习了外地先进镇发展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先进经验材
2、料,并就如何推进xx镇宜居宜游小城镇建设问题展开了认真讨论。大家通过学习和讨论,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深化了认识、形成统一的共识,提出了下一步推进我镇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设想,具体如下:一、总体思路以国家启动新市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为目标,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产业,按照镇村一体、宜居宜游、生态兴镇、产业立镇的要求,强化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和集镇、景区人口集聚中心区建设,将xx打造成为辽西经济重
3、镇、生态名镇、旅游强镇、和谐大镇。二、发展目标全面推动村镇转型,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是大河北镇长远发展的总目标。为此,要按照新型城镇建设标准、经营理念规划发展和建设小城镇,毫不动摇的围绕山、河、路构建“一园一地、两带、三区”发展格局,强化小城镇载体建设,努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动力,实现宜居宜游生态新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三、工作重点(一)一园一地:一园。国家重要河流性湿地及国家级湿地公园。2015年启动申报xx国家级重要湿地建设工作,同时启动省级xx河玄鸟湿地公园申报建设。结合国家2015——201
4、7年滦河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在青x河xx镇段完成垃圾处理、青龙河疏浚、xx河生态堤建设、复合径流湿地、畜禽养殖治理、农户厕所改造防渗项目和xx河湿地缓冲带等七个建设项目,使xx河达到河清水净、湿地风光旖旎、沿河环境优美的目标;一地。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依托xx源有机农业责任公司、专业合作社等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在xx河两侧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块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有机农业示范区逐年扩大面积,引导青龙河流域农业向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转型。(二)两带:围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干鲜果业
5、和宜居宜游生态区建设形成有机农业产业和田园观光带。一是沿xx河岸种植水稻、蔬菜、瓜果、观赏农作物等,打造农产业“塞外江南”观光带;二是顺山、沿路两侧坡耕地建设各类干鲜果园、种植油葵、牡丹各色花卉、中药等经济作物,打造乡村田园风光带。(三)三区:一是自然保护区建设。配合xx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龙河源省级保护区完成既定建设项目。一年内完成国家级保护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并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三年内完成国家级保护区内公路、配水、供电和大型动植物标本馆、管理局办公楼、珍稀植物抚育中心、防火设施和监控设备等基础设
6、施的全覆盖,同时协调推进省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二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天津永鑫泰商贸有限公司3.亿元的资金投入,按照建设规划逐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其他硬件建设,在3--5年内把红x山aaa级景区打造升级为国家aaaa级景区,在10年的时间内,实现晋升国家aaaaa级的目标,进而把景区打造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是国家级宜居宜游生态区建设。围绕山、河、路打造“宜居宜游旅游风情小镇”,即:依托xx河重要湿地,打造滨河休闲、旅游、体检、养生为主的风情小镇;依托红x山当地民俗风情打造民俗文化小镇
7、;依托“两带”风光打造乡村田园小镇。依托镇政府所在地打造辽金文化与商贸服一体宜居小镇。四、推进措施:(一)、科学规划,明确高端超前定位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提与保障,城镇发展目标定位是小城发展的目标模式样板。因此。要按照新理念、新标准瞄准国内高端发展空间,超前谋划,精准定位,争创国家级国家级宜居宜游生态区和人居环境建设。(二)开发扩容,提升功能凝聚人气依据红x山景区开发公司在做好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政府所在地小城镇依托xx河宜居宜游小镇的改造、建设力度,按照“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生态环保
8、、适宜人居”的要求,加大建设改造力度,特别是结合产业开发完善地标性、景观性设施,发展旅游业牵动的三产服务业,不断提升城镇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快完成人气、人脉集聚。(三)破解建设发展瓶颈,实施政策牵动学习外地“以宅基地换房”的经验与做法,在法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制不变、可耕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积极探索、实施“以宅基地换房”的做法、推动各类土地流转,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宜游新城镇,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等政策瓶颈制约问题。同时,积极争取上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