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

ID:77833712

大小:714.54 KB

页数:73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1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2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3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4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5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6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7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8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9页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_第10页
资源描述:

《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校代号10524学号2016120064分类号密级硕士学位论文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以“阳光绿丝带小组”为例学位申请人姓名胡媛媛培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徐云副教授学科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临床社会工作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3月15日 学校代号:10524学号:2016120064密级: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服务——以“阳光绿丝带小组”为例学位申请人姓名:胡媛媛导师姓名及职称:徐云副教授培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名称:社会工作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3月15日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5月10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肖春艳教授 Toreducestigma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inthegroupsocialworkservice.ByHUYuanyuanB.E.(WuhanUniversity)2015M.S.(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2018Athesissubmittedinpartialsatisfaction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LawInSocialWorkintheGraduateSchoo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SupervisorAssociateProfessorXuYunMay,2018 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较为常见且致残率较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病耻感水平。病耻感阻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易导致患者出现自罪的负向情绪,出现逃避问题、畏缩及自我封闭的应对方式,不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病情及恢复社会功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关注外在病情的控制,更需注重其内在心理的康复,故本研究尝试以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进行介入,尝试帮助其降低病耻感水平,促进其心理的康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本研究试图以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研究者通过对目标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适合并自愿参与小组活动的小组成员,同时通过量表对其病耻感进行测量,了解其病耻感的程度及表现。其次,本研究以理性情绪理论为基础设计并实施具体的小组干预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干预活动,小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共七次活动。在小组干预初期,以帮助组员觉察及认识情绪为重心,在建立关系的同时让组员认识自身病耻感。在小组干预中期,以帮助组员认识自身产生病耻感的非理性信念并修正非理性信念为中心,在组员关系稳定的时期发现并解决组员的问题。在小组干预末期,以巩固组员形成的理性信念及处理离别情绪为目标,及时地巩固小组已取得的成效,且处理小组撤出时组员的不适等问题。再次,对研究对象接受干预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小组干预后研究对象的病耻感程度有所降低。因此,本研究认为小组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介入有一定适用性。最后,研究者对本次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针对本次精神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及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并得出启示。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小组社会工作I ABSTRACTSchizophreniaisaseverementalillnessthatismorecommoninmentalillnessesandhasahigherdisabilityrate.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generallyhaveahigherstigmalevel.Thestigmaimpedes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whicheasilyleadstothenegativeemotionsoftheself-crime,andavoidsproblems,shrinksandself-closedcopingstyles,whichisnotconducivetothecontrol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ndtherestorationofsocialfunctions.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notonlyneedstopayattentiontothecontrolofexternalconditions,butalsoneedtopayattentiontotheirinternalpsychologicalrecovery,sothisstudyattemptstouseprofessionalsocialworkknowledgetointerveneinthestigma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crehabilitation,tryhelpthemtoreducethelevelofstigma,promotetheirpsychologicalrecovery,andbetterintegrateintosociety.Thisstudyattemptstoreducethestigma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duringrehabilitationbyusingsocialworkmethods.Researchersconductedquestionnairesurveyso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crehabilitationinthetargetcommunity,andselectedteammemberswhoweresuitableandwillingtoparticipateingroupactivities.Atthesametime,theymeasuredthestigmalevelthroughscalestounderstandthelevelofstigmaandperformance.Second,thisstudydesignedandimplementedaspecificgroupinterventionprogrambasedonrationalemotiontheory.Undertheguidanceoftheory,interventionactivitieswerecarriedoutstepbystep,andthegroupactivitiesweredividedintothreephases,atotalofsevenactivities.Intheinitialstageofgroupintervention,theresearcherfocusedonhelpingtheteammemberstorecognizeemotions,andtohelpthemunderstandtheirstigmawhileestablishingrelationships.Inthemiddleperiodofthegroupintervention,theresearcherfocusedonhelpingtheteammemberstounderstandtheirirrationalbeliefsthatcausedstigmaandcorrectirrationalbeliefs.Atthetimewhentheteammemberswerestable,theresearchersfoundandsolvedtheteammembers'problems.Attheendofthegroupintervention,thegoalwastoconsolidatetherationalbeliefsformedbythemembersandtodealwithpartingemotions,toconsolidatetheeffectivenessofthegroupinaII timelymanner,andtodealwiththediscomfortoftheteammemberswhenthegroupwaswithdrawn.Onceagain,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measurementresultsofthesubjects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showedthatthedegreeofstigmaofthestudysubjectsdecreasedaftertheinterventionofthegroup.Therefore,thisstudyconsidersthatgroupsocialworkhascertainapplicabilitytotheinvolvementofschizophrenicpatientswithschizophrenicschizophrenia.Therefore,thisstudyconsidersthatgroupsocialworkhascertainapplicabilitytotheinvolvementofschizophrenicpatientswithschizophrenicschizophrenia.Finally,theresearchersummariz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isstudy,andreflectsontheroleoftheresearcherinthismentalstudyandtherelationshipwiththeresearchsubject.KeyWords:Schizophrenicpatientsinrehabilitation;Stigma;Groupsocialwork;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一、问题的提出....................................................................................................1二、研究意义......................................................................................................3(一)理论意义............................................................................................3(二)现实意义............................................................................................3三、文献研究综述................................................................................................3(一)概念界定............................................................................................3(二)相关理论基础....................................................................................5(三)相关研究回顾....................................................................................6(四)文献述评..........................................................................................10第二章研究设计.......................................................................................................12一、研究思路......................................................................................................12二、研究方法......................................................................................................12(一)参与观察法......................................................................................12(二)问卷调查法......................................................................................13三、研究工具......................................................................................................13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4(一)服务对象及目标社区的需求..........................................................14(二)可利用资源较充足..........................................................................14(三)研究者自身的优势..........................................................................14第三章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现状及分析................................15一、J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歧视感知的情况...................................................16二、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遭受的强制对待情况...............................17三、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情况...........................18第四章小组工作介入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实务过程...........20一、小组活动准备阶段......................................................................................201 (一)小组的基本情况介绍......................................................................20(二)小组工作目标..................................................................................23(三)小组工作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理论依据......................23(四)小组活动方案设计..........................................................................24二、小组活动实施阶段....................................................................................27(一)小组初期..........................................................................................28(二)小组中期..........................................................................................32(三)小组末期与结案..............................................................................40三、小组活动评估阶段......................................................................................41(一)小组活动过程评估..........................................................................41(二)小组活动结果评估..........................................................................43第五章总结、反思与建议.......................................................................................45一、总结..............................................................................................................45二、反思..............................................................................................................46(一)对本次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研究的反思..............46(二)本次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研究的启示..................48三、建议..............................................................................................................49(一)个人层面的建议..............................................................................49(二)家庭层面的建议..............................................................................50(三)社会层面的建议..............................................................................50参考文献.....................................................................................................................52致谢.........................................................................................................................56附录A病耻感调查问卷........................................................................................57附录B活动内容评分表.........................................................................................642 第一章绪论一、问题的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严重的精神疾病,在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约为1%。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组高致残的慢性难治性疾病,致残率达75%以上,是引起精神残[1]疾的主要原因,约占精神残疾的80%。2006年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根据报告的数据分析预测,2007~2014年,残疾人平均年增量约161万人,即2007年我国的残疾人总数约为8457万人;而在2007年的流行病理学统计显示全国拥有780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当年残疾[2]人士的比例中约占9.2%,数量非常庞大。人们会根据对精神疾病的消极认知给精神疾病患者贴上标签,把他们从一般人群中划分出去。在公众普遍贬低或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时,患者会将外界的[3]负性态度内在化,相信人们的贬低或歧视信念,形成病耻感。病耻感(stigma)的概念最早是于196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Golfman提出,指患者因其自身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是一种患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些特殊人群的负面认识而形成的歧视和隔离,也表示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负面标[4]记而产生的羞耻感。病耻感令患者有自卑自责、感觉被歧视等负面的心理体验,从而选择逃避和隐匿病情、拒绝社交、就医等消极的应对行为,严重影响了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康复、社会交往和工作生活。德国学者Angermeyer,Matschinger(2004)认为,“病耻感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最大障碍”,它可以损害患者的自尊[5]心、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影响患者的治疗并且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社交。研究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偶然参与了武汉市H区残联购买的精神残疾康复项目,借此机会接触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了解这一群体的过程中发现,因精[1]鲁艳.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介入--以中山市T镇的社工服务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2013.[2]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POL],20061http:PPwww.cdpf.org.cnPsytjPcontentP2008-04-07Pcontent-842391htm.[3]李季,冯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6),13-14.[4]赵泽.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理论,2014,(14),26-27.[5]AngermeyerMc,MatschingerH.Publicattitudestopeoplewithdepression:havetherebeenanychangesovertheLastdecade[J].Joum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4,83(2),102-103.1 神分裂症致残的患者不在少数,但社会给予精神残疾人士的关注远不如肢体残疾群体,正因为精神残疾人士并不能从外形上被人察觉,所以这一群体更容易被大众忽视.在与本次研究对象的沟通与了解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歧视,感受到社会大众对其避之不及,再次对这一群体造成了二次伤害,因为外界的歧视与不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承受着病耻感的折磨。本研究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对患者自身服药依从性、康复、社会交往、社会融入等各方面都有着严重的影响,但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大都从一医学的角度进行,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加以研究的较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研究者希望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分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进行一些尝试,故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以小组工作的方式降低其病耻感。小组工作在解决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一,小组工作的形式有助于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营造安全、无歧视的氛围。精神分裂症患者虽处于康复期,但由于患病经历心理都较为脆弱敏感,对于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群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小组的形式将有相同患病经历的服务对象集合在一起,可以给予服务对象一定的安全感,减轻其紧张的情绪,便于减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的困难,且小组活动中的游戏形式有益于放松,帮助到组员尽快的投入到小组中。第二,小组工作阶段性介入的特征有助于精神疾病患者群体实现干预目标。研究者将小组干预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有助于帮助研究者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及重点。循序渐进的方式易于被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接受,不是仅靠某一次的干预达成目的,而是每次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日积月累的经验逐步达成研究目标。第三,小组工作的环境有助于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收获正向情绪体验。小组能够未研究对象提供互相学习的环境,研究对象易收获“被肯定”的正向情绪体验,彼此真诚尊重的交往,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中认识自身的信念,从而修正其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帮助研究对象坚定了自身有能力的改善自身病耻感情况的信念,有助于研究对象降低病耻感。2 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降低,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小组工作的开展来实现。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小组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增强自信心和降低病耻感等,小组工作的开展,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和互助有效的验证了团体动力学理论。第二,通过修正小组成员对于自身患病情况的非理性信念来降低其病耻感,同时体现了理性情绪理论的思想核心。最后,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问题,大多文献是从医学的视角出发,鲜有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本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二)现实意义精神疾病患者所遭受的社会歧视、感知的病耻感问题十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疾病康复、生存质量等。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通过深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产生原因,针对患者由非理性信念引起的病耻感,对研究对象进行小组干预,提升其自信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研究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耻感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提升其生活质量,让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一群体能够得到社会关注。第三,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尝试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干预方案,并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方案,使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能够运用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中去。三、文献研究综述(一)概念界定1.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根据2001年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即CCMD-3的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后期分为个5类型:分裂症后抑郁、分裂症缓解期、分裂症残3 留期、慢性期、分裂症衰退期。医学领域多用“分裂症缓解期”这一名词,其诊断标准为:曾确诊为分裂症,现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和社会功能恢复至少已2个月。樊平巧,江连英(2011)提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为“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完全或大部分恢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无明显精神衰退,躯体疾病,药物不良反[1]应及药物依赖史。”的观点。根据CCMD-3诊断标准,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发现,大部分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定义都满足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2-3个月等基本条件。研究者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定义界定为:患者符合诊断标准中分裂症缓解期的诊断标准,曾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经药物治疗后现在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和社会功能恢复至少2个月,无明显精神衰退,躯体疾病,药物不[2]良反应及药物依赖史的这一阶段。2.病耻感病耻感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被Goffman提出,他认为患者因其自身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是一种患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些特殊人群的负面认识而形成的歧视和隔离,也表示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负面标记而产生的羞耻感。国内学者石颖,孙皎(2012)提出病耻感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感知病耻感、实际病耻感和内化病耻感。感知病耻感是指患者感知到“正常”群体对该患病群体的歧视态度和行为;实际病耻感是指患者因疾病而遭受的不公平经历;内化病耻感是指患者对感知病耻感和实际病耻感所作出的认知、情[3]感以及行为上的反应,包括丧失自尊、恐惧、羞愧、自罪等负性情感体验。本研究的所实施干预的病耻感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内化的病耻感,故本研究采用的病耻感定义为:病耻感是指患者对感知病耻感和实际病耻感所作出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的反应,包括丧失自尊、恐惧、羞愧、自罪等负性情感体验。3.小组社会工作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认为小组应具备以下特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1]樊平巧,江连英.浅析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1(23),31-33.[2]余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小组的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3]石颖,孙皎,王守琦,张美玲,英杰,吴晶.基于病耻感内涵视角探讨患者病耻感量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43(3),23-24.4 感到有整体意识,而这个整体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互相影响;有控制其成员相互影响的明确规范或规则;有一套角色。何洁云(2002)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亦称社会团体工作,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组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组成。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将小组成员组织在一起,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1]技巧,实施小组活动,促进小组和小组成员的发展的工作方法。何洁云对于小组工作的界定突出了在理论的指导下实施小组活动,更适合本研究的主题,故本研究选取何洁云对于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二)相关理论基础1.修正标签理论1989年,西方学者Link提出了修正的标签理论(modifiedlabelingtheory,MLT)。他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异于常人的表现及行为,会引起他人对这一群体的歧视、隔离、排斥等消极反应,让精神疾病患者被动地接受标签,加深患者已有的病耻感。Link所提出的修正标签理论对病耻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描述,提出精神疾病患者出现病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与贬低。他认为精神疾病给人们留下的是负面的认识,故人们会将精神疾病患者从“正常人群”中划分出去,以歧视的态度对待精神疾病患者。当公众普遍采用一种歧视的态度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时,患者会认同人们的观点,将负性态度内化,接受外界的标签,形成病耻感。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病耻感的原因,有利于指导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内化的病耻感进行干预。2.理性情绪理论理性情绪理论又称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llis创建的。他认为个人的负面情绪或造成自身行为障碍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自身对引发该种情绪的事件产生了非理性信念。用A、B、C来表示即为引发的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对A产生的认识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导致消极情绪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出现的原因。C最终的出现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1]何洁云.社会工作实践——小组工作[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2,7-8.5 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理性情绪理论为本研究寻找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具体原因指明了方向,同时给予本研究设计干预方案的理论依据。3.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KurtLewin(库尔特·勒温)提出,以场域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团体内聚力是吸引、组织与影响团体成员的最本质的因素,个体处于独立状态的时候由于没有参照物或是标杆,很难能够形成持续性的动力。但在小组或是团体的情境中,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帮助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学习动机或发展动机的生成和持续。研究者尝试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首先小组工作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营造出同质性的氛围,有利于其获得安全感,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其次通过团体动力学理论,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与学习促进自身的改变。基于此研究者选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尝试达到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目标。(三)相关研究回顾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1)关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研究①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现状研究国外研究结果显示,病耻感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确存在,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及整理,发现国外关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现状的描述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高于其他精神疾患。Schulze,Angenneyer(2003)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访谈研究后发现,49%的精神分裂[1]症患者述说在与人交往中受到了拒绝和歧视,有病耻感的主观感受。Chee(2005)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明显高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2]Griffths(2006)的研究也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强于其它精神疾患。[1]SchulzeB,AngenneyerMC.Subjectiveexperiencesofstigma.Afocusgroupstudyofschizophrenicpatients,theirrelativesand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03,56(2),108-109.[2]CheeCYI,NgTP,KuaEH.Comparingthestigmaofmentalillnessinageneralhospitalwithastatementalhospital[J].SocialPsychiatryandPsychiatricEpidemiology,2005,40(8),38-39.6 [1]由此可见,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都能感知到外界的歧视,且存在病耻感情况,其中,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对于外界歧视的感知较为明显,存在的病耻感程度较高。第二,病耻感会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活产生影响;Corrigan(2005)提出:“病耻感水平越高的患者,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能力发现病耻感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病耻感会导[2]致患者的自尊降低,长期抑郁、社会关系受损、生活质量下降。”Lysaker(2008)对1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发现:“病耻感越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自尊[3]水平越低越低”。通过国外学者的总结,研究者发现病耻感问题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较为明显,且与其自身的生活、治疗及康复密不可分,因此,对其病耻感的研究很有必要。②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原因研究关于精神分裂症病耻感成因研究,研究者梳理相关外文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分析出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歧视。Bolton(2003),Jenkins(2009)等学者都通过相关研究证实,社会歧视是病耻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各种文化背景的社会,大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都持歧视的态度,且在较为落后的国家中更为严重。作为弱势群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感受到公众的疏远和歧视,从而会选择封闭自己,拒绝与外界接触,这常常阻碍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取社会支持,也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更严重。这些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水平较高,和受歧视情况较严重,易被大众排斥在“正常群体”之外。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整理,研究者发现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外界歧视或标签效应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出现的主要原因,且其群体的病耻感表现形式也较为相似。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梳理国外学者针对影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因素研究,研究者发现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因素有社会人口学因素、临床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可能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差异的原因。Sajatovic,Lysaker[1]GriffthsKM,NakaneY,ChistensenH,etal.Stigmainresponsetomentaldisorders:AcomparisonofAustraliaandJapan[J].BMCPsychiatry,2006,6:21,48-50.[2]CorriganPW,KleinleinP.Theimpactofmentalillnessstigma.In:CorriganPW.Onthestigmaofmentalillness:Practicalstrategiesforresearchandsocialchange.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yAssociation,2005,11-24.[3]LysakerPH,TsaiJ,YanosP.Associationsofmultipledomainsofself-esteemwithfourdimensionsofstigmain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Research,2008,98,194-200.7 (2007)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体验到精神疾病病耻感有关的低自尊,病耻感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Lysaker(2007)研究了75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知力和病耻感对患者自尊的影响,发现高自知力高病耻感组患者的自尊水平最低,高自知力低病耻感组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最轻。Verhaeghe(2008)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自尊水平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可减弱病耻感与自尊之间的负相关性。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等,即病耻感是可操作的、可以被影响的,因此,尝试性地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对病耻感问题进行干预具有可行性。(2)关于小组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患康复期患者的研究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关于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研究,没有直接相关的文献,但有提及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一种治疗模式——集体治疗模式。集体治疗(therapeuticcommunity)简称TC,主要针对具有共同心理病症的人们,采取集体心理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是将各种学科知识,如精神病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运用到心理治疗中。采取让接受治疗的患者与工作人员共同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形成的小集体看作一个微观环境。在此环境中塑造严肃的氛围,使得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压力环境下产生改变,逐步康复。这一治疗模式是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中,较为接近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同时也涉及到将团体的方式运用到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中,与小组工作有相似之处。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1)关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研究①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现状研究国内研究显示,病耻感给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第一,病耻感造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宇虹、王丽娜、周郁秋(2015)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现象国内外均较为普遍,患者会遭受来外界的广泛歧视,这种“标签”会造成患者自尊受挫,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和自我歧视。[1]同时病耻感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以退缩、自我封闭的方式应对外界刺激,从而使得患者各方面社会功能退化,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病耻感严重损害[1]宇虹,王丽娜,周郁秋,李国华,袁瑷琳,孙玉静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0-42.8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比较严重,其影响的功能范围包括如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自主选择性等方面。他们普遍接受着来自社会和自我的病耻感压力,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②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成因研究梳理国内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成因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患者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是导致病耻感产生的因素之一。李季(2011)表明当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份在公众面前暴露时,会引发公众对患者的歧视。当公众负面的态度和行为普遍发生时,患者就会强烈的感知到,并将这些态度和行为内在化,相信人们的贬低或歧视信念,同时有很强的羞耻感。[1]第二,社会歧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与国外研究显示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现象国内外均较为普遍,患者曾遭受来自同事、邻居甚至是亲属等的广泛歧视,这种刻板印象损害患者自尊并降低其自我价值,患者常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歧视感,并直接影响其行为。第三,耿峰,董毅(2010)提出缺乏社会支持也是病耻感产生的原因之一。病耻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疾病症状水平等。[2]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者在面对患病的应激时,更容易表现出负性情绪体验。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交面较窄,社会关系松散,缺乏社会支持可能是其病耻感产生的重要原因。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对往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关于影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因素,疾病信息、个性特征等方面。第一,人口学因素。在性别方面,蔡端芳(2012)研究时表明,女性的病耻感总分与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精神疾病病耻感在人口学方面的因素并无广泛的一致性。第二,个性特征因素。耿峰,董毅(2010)对病耻感及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的人格特质、自尊水平等对患者的病耻感体验水平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3]第三,疾病信息因素。张倬秋,赖华,周茜(2012)的研究表明,患者患病的病程与病耻感呈显著[1]李季,薛雅卓,冯慧,吴春荣,郑盈盈.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1,3.19-21.[2]耿峰,董毅.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3-35.[3]李季,薛雅卓,冯慧,吴春荣,郑盈盈.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1,3,45-47.9 正相关,即患者患病的时间越久,患者对于治疗所抱有的病耻感的体验也越强烈,且患者住院的次数越多,也就更能体验到病耻感。[1](2)关于小组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研究国内关于小组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提升患者社会功能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研究。第一,小组工作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中有良好收效。余潇(2012)在研究小组工作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的研究中表明,小组工作建立互助的小组氛围,给患者们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小组工作本身具有治疗作用,在同质性的小组中,通过互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们能够相互支持,不光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还能通过小组调节心理状态,学会人际交往,帮助自己提升社会功能。第二,小组社会工作在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方面也颇有优势。田红梅,邢改书(2015)认为小组工作模式加强了患者的集体观念,为患者提供了别样的康复活动,为患者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社会交往,从而使社会功能得到改善。[2](四)文献述评综上所述,研究者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比较与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现有文献全面地为本研究提供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产生原因与影响因素。其次,国外文献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问题提供一系列理论依据,有助于指导本研究,同时有利于本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与理论结合。最后,国内外现有文献中有关于病耻感问题的系列量表,为本研究提供了信效度良好的测量量表,有助于本研究在前期、后期测量中得到更准确针对病耻感问题的数据。现有文献虽然对本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现有文献虽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病耻感问题都有所关注,但将研究点集中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问题的研究较少,通常是将所有的精神疾病归为一个整体来做相关研究。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的关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问题的文献,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关于具体的介入或干预措施的研究较少。最后,现有文献对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呼吁[1]张倬秋,赖华,周茜.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33-35.[2]田红梅,邢改书,刘翠欣.小组工作制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17,38.10 公众减少歧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等改变外部环境的方式来促成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鲜有文献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的心理影响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研究者发现关于病耻感研究大多集中在欧美国家,主要围绕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产生原因及表现进行研究,在我国关于病耻感的研究主要围绕对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文献中对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进行干预的文献较少。研究者发现关于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问题的研究较少,且本研究从实际介入出发,进行小组干预活动,有助于探索在实务工作中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方式及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康复主要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技能恢复为主要方向,本次研究可尝试性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新的形式。11 第二章研究设计一、研究思路本研究的目的是尝试以小组工作的方式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程度。在次研究目的的指导下,本次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研究开始前的准备阶段,研究者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对象群体进行了解,同时结合观察法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康复生活,找到其病耻感的表现。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目标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病耻感的测量,在此过程中招募小组成员,将问卷的数据结合研究者在日常观察中所发现的研究对象病耻感的表现,研究者设计了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干预方案。其次,在研究实施阶段,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小组活动时间设置在每周三上午10:00-11:00,共七节小组活动,主要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从情绪及信念两个主要方面实施干预。最后,在评估及总结本次研究效果的阶段,研究者通过结合小组干预前后测量的数据、小组满意度调查表及研究者自我评估的方式来评估小组工作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效果,从中进一步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相关建议。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电子图书,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动态和成果、研究现状,以了解现阶段整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及其病耻感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等等。文献准备是本研究的基础和前导,具体内容包括:收集有关病耻感的研究并进行概念的操作化;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病耻感的看法,及关于病耻感的原因及表现;搜集信效度较好且适合本研究的测量工具;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等。此外,研究者还结合了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进行研究。(一)观察法观察法主要是对阳光驿站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与人交往状态12 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观察,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在增强对该群体的了解的同时,找出这一群体病耻感的具体表现,初步与研究对象接触有利于后期服务关系的建立,为后期实施降低病耻感的干预收集资料,奠定基础。(二)问卷调查法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单以观察的形式难以获得足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方面的信息,因此,本研究还结合了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者对J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情况的了解及参照病耻感的相关研究中运用的量表,设计了本研究所需要的调查问卷,通过数据结果为本研究的评估提供依据。三、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主要使用病耻感系列测量量表(见附录A)。病耻感系列测量量表采用Link(2002)年编制的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系列量表中文修订版本。其中病耻感系列量表包含有3个子量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和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一)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主要是测量精神疾病患者对外界贬低和歧视的感知,从而反映病人的感知病耻感水平。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共12个条目,其中有6个反向计分条目,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0.86、(二)病耻感应对量表:主要是测量精神疾病患者应对外界歧视的方式。病耻感应对量表共27个条目,Cronbach’sα系数为0.63-0.84(三)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主要是测量精神疾病患者认为被误解的感受和认为与他人不同感到羞耻的感受。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共7个条目,Cronbach’sα系数为0.62-0.70。该量表中文版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1.0,全部条目的平均效度指数为0.8。病耻感系列量表中的三个子量表,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量表综合使用,各量表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病耻感越强。根据量表作者的标准,本研究把各量表的平均得分与量表中心值2.50进行比较来对研究对象的病耻感进行测量。13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服务对象及目标社区的需求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研究者与目标社区J社区残疾人专干的接触发现,J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人数存在20人左右,且社区专干在参与精神残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收到患者家属请求,期望社区开展相关的精神康复活动。研究者在干预前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普遍村在病耻感现象,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同时,社区因承办区残联购买的精神残疾项目,需为社区中精神残疾人士提供日常康复活动,但社区对于精神疾病的日常康复模式缺乏经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精神残疾人士的专业康复模式,故对于本研究寄予一定的期望,希望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社区康复的模式中去。(二)可利用资源较充足本次研究依托于目标社区J社区的阳光驿站精神残疾人士的社区康复项目,社区为本次研究提供场地及一定的活动经费,在人力及物质资源的方面都准备的十分充足,驿站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社会工作者,且站内场地大各种多媒体器材齐全,具备开展小组活动的条件。并且,在进行前期的调查及资料收集工作中,研究者得到社区残疾人专干的大力帮助,同时,研究者实习所在机构针对精神康复类项目较多,能够提供一些资源供研究者利用,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本次研究可利用资源较为丰富,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研究者自身的优势研究者通过对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两年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同时本次研究看展活动的地点即为研究者进行实习的地点,选取的服务对象大部分为研究者在实习中接触到的案主,在干预之前,研究者已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在后期的小组干预中减轻组员的不安及紧张的情绪,且易使组员与研究者交流自身真实的想法,帮助社工找到组员病耻感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减少后期干预过程中的困难,使小组活动开展的效果更佳。14 第三章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现状及分析研究者选取武汉市J社区作为研究样本,J社区为研究者社会实践的社区,取材较为方便,且J社区为武汉市H区区残联为精神残疾患者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阳光驿站的驻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较多,便于进行问卷调查。本次研究主要通过研究者对J社区的目标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研究者在J社区阳光驿站的实习工作中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观察与了解,综合评估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程度及表现,最后结果以呈现病耻感测量量表中各子量表的得分及与中心值2.5相比较的结果表示。研究者通过与J社区的残疾人专干接触,了解到J社区总体人数在860人左右,由于H区阳光驿站的驻点设置在J社区,故J社区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30人,其中9人处于发病期,在六角亭精神病院进行康复,21人处于康复期,其中11人于社区阳光驿站进行社区康复,10人于自己家中休养。在J社区残疾人专干的帮助下,研究者对社区中21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患者在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情况下接受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问卷21份,有效问卷为20份,有效率为95%。根据对20份问卷的数据整理,J社区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下。表3-1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类别例数百分比%男945%性别女1155%18-30岁735%31-40岁525%年龄41-50岁735%50岁以上15%初中及以下630%高中945%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420%本科以上15%在业315%就业情况不在业1785%家庭经济差1260%15 一般525%好315%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2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2岁。如上表所示,J社区中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男女性别分布较为均衡,女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占比稍高于男性患者。在年龄的分布上,J社区中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占比较大,18-30岁与41-50岁的患者各占35%,高龄患者几乎没有。在就业情况上,J社区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85%处于不在业状态,且大部分为青壮年及中年患者处于不在业,居家康复状态。在家庭经济情况方面,60%的患者家庭属于较差的经济状况,即人均月收入<2000元。表3-2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测量结果量表均分标准差贬低-歧视感知量表2.650.32病耻感应对量表2.550.36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2.720.42病耻感测量量(总体)2.520.38J社区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总体测量情况上,贬低一歧视感知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65±0.32,与量表中心点2.5比较高于中心点,故J社区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能够明显感知到外界的歧视。病耻感应对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55±0.36,也高于中心点2.5,表明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应对病耻感的方式呈现消极的方式。在病耻感情感体验的量表中,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平均得分为2.72±0.42,是三个子量表中均分最高值,表明大部分患者对于病耻感体验较强,病耻感较为严重。一、J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歧视感知的情况通过对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测量结果的分析,并结合研究者与阳光驿站日常康复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沟通了解,研究者发现,J社区大部分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有遭受歧视的体验。16 表3-3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歧视感知程度表非常非常同意不同意项目同意不同意人数11513大多数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值得信赖百分比5%5%25%65%人数15212大多数人认为住进精神病医院是个人失败的标志百分比75%10%5%10%人数13223大多数人看不起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的人百分比65%10%10%15%人数15113大多数老板不愿意考虑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的求职申请,而会接受其他的求职者百分比75%5%5%15%人数22610在我居住的社区里,大多数人会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百分比10%10%30%50%由表3-3的统计数据所知,在涉及自身所遭受的歧视体验的测量条目,如在就业过程中遭到的歧视,75%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选择“非常同意”老板不会接受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的求职申请;在社区生活中遭受到的歧视,50%患者选择“非常不同意”社区居民会同等对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由此可见,J社区大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这种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从社会大众的态度中,轻易感知到歧视,从而内化加重病耻感,这是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易受到外部原因影响的表现。二、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遭受的强制对待情况表3-4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入院治疗经历统计表入院经历人数百分比是1680%是否强制入院否420%是1575%是否遭受捆绑等强制性对待否525%是960%遭受强制性对待后是否感到自尊心受挫否640%根据对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发现,80%的患者都有过强制入院治疗的经历,其中75%的患者在入院都遭受到强制性对待,如捆17 绑、强制注射镇静剂等,虽然此种方式是为了降低患者对自身及他人造成伤害,但此种对待对患者仍存在一定冲击。即使患者在病情发作时自知力丧失,意识不清楚之时,对于精神疾病医院中医生的强硬对待仍印象深刻。且根据数据显示遭受强制性对待后感受到自身自尊心受挫的患者占60%,表明此种强制性的方式对于患者的自尊有一定的冲击性,同时强化了患者认为自身“不正常”的认知,加强了其自罪的情绪,即使在康复出院后此种负向情绪体验仍保留在患者的意识中,强化了患者的病耻感体验。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描述住院生活时常出现“像坐牢一样”的描述,患者在入院康复的过程中丧失自主、自决的能力,且病房外都有隔离门窗,限制行动自由,在该种治疗环境下,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且强化了患者的非理性信念,认为不愉快的事都是由他人控制的,不由自己控制,认为自己对于痛苦和困扰无能为力,造成患者产生病耻感的体验。三、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情况表3-5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非理性信念情况非常非常同不同项目不同同意意意意人数2954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百分比10%45%25%20%人数31133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百分比15%55%15%15%人数11225自己必须是全能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百分比55%10%10%25%人数15122患病后人生将从此没有希望百分比75%5%10%10%人数14231当遭遇失败时会认为自己非常差劲并不再尝试相同事件百分比70%10%15%5%如上表所示,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自身信念,其中包含绝对化要求的条目显示J社区45%的患者对事情要求较为完美、绝对。75%的患者认为患病是人18 生污点,患病后的人生没有希望。70%的患者挫折耐受力较低,一旦受挫会选择不再尝试同类事件。数据表明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信念,并且对于病耻感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研究对象在绝对化要求、低挫折耐受两方面的表现较为明显。在日常与研究对象的接触中研究者发现,组员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有限,对事情的要求趋向完美,认为患病是人生的污点,且患病后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否定自身的能力,一系列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研究对象陷入错误的认知,认为自身对于患病现状丧失改变的能力,导致耻感、自罪、逃避退缩等负向情绪的出现。同时,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易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此类负向情绪的体验一方面促进自身将不良情绪体验归因为病情所致,加重病耻感,另一方面此类情绪又将作为一种新的刺激,可能导致康复期的患者出现过激行为,病情反复。因此,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身的非理性信念是导致病耻感产生甚至加重的重要原因,且这一原因是研究对象病耻感产生的内部原因,而非外部环境所致。针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内化的病耻感,非理性信念是本研究介入的切入点,从修正其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入手,改变其对于自身病情的认识,从而达到帮助其降低病耻感水平的目标。19 第四章小组工作介入J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实务过程一、小组活动准备阶段(一)小组的基本情况介绍1、小组组员招募及基本情况介绍研究前期,研究者针对J社区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所回收的问卷中病耻感量表得分情况,研究者对其中得分较高的患者进行筛选,选取其中病耻感测量得分较高且自愿参与小组活动的人员作为小组成员,最终确定小组成员8名,其中4位男性,4位女性,年龄分布在30-50岁左右,以下为小组成员具体情况介绍。表4-1小组成员基本情况表贬低—歧视感知病耻感应对病耻感情感体验序姓名性别年龄量表量表量表号得分得分得分3.43.23.21DL女482.52.83.12TW男453.52.93.23YY男443.22.52.94XLS女363.12.93.55ZXM女343.43.53.26XH男333.23.13.57ZSY女302.92.33.28YKX男29注: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中均分得分高于2.5则视为病耻感程度较高。参与此次研究的小组成员都为研究者实习场所——阳光驿站的学员,都参与阳光驿站的日常社区康复活动,研究者通过结合量表测量结果和日常与其接触及观察对每位小组成员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案主介绍的顺序与表格所列顺序一20 致)案主一:女性,48岁,未婚。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的得分均分都高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较高的情况。家庭情况:该案主与年事已高的父亲共同生活,父亲已退休,案主无经济来源。现状:案主父亲基本无力照顾案主儿,故案主对于康复后的生活有急切的工作需求,但由于自身病耻感问题不能主动寻求工作,使自身受困于此种局面,希望通过小组活动得到改善。案主二:男性,45岁,未婚。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中,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的得分均分正好处于中心点2.5,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均分高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偏高的情况。家庭情况:该案主是单独居住,家里无其他照顾者。现状:案主于工作后患病,但由于未到办理病退年龄,患病后只能依靠低保生活,自身对于再次工作有一定需求,由于独居且自身患病人际交往有限,同时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需求。案主三:男性,44岁,未婚。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的得分均分都高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较高的情况。家庭情况:案主与年事已高的母亲共同生活,家中还有一姐姐,经济情况较好。现状:案主患病时年龄较小,未曾参加过工作,由于自身病耻感问题,对于社会接触较少,比较依赖母亲,自信心较弱,虽对工作每天强烈的需求,但家人希望案主具备自己生活的能力。案主四:女性,36岁,未婚。通过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中,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均分高于中心点2.5,病耻感应对量表的得分均分正好处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偏高的情况。家庭情况:该案主与母亲共同生活,母亲无稳定的经济来源,案主无工作,依靠低保生活。现状:案主母亲身体情况较差,自顾不暇,难以对案主进行周全的照顾,案主自主生活能力较差,受到自身病耻感情况影响,经常处于自我贬低的情况,不会主动向他人求助,此次参与小组活动是受到母亲的要求。案主五:女性,34岁,离异。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的得分均分都高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较高的情况。家庭情况:案主父母离异,与母亲共同生活,曾有过婚姻生活并育有一子,因患病导致离婚,无经济来源依靠低保生活。现状:案主除精神疾病外还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对于人际接触较为自卑,觉得自身异于他人,不愿与他人接触,希望通过小组改变自己。案主六:男性,33岁,未婚。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的得分21 均分都高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较高的情况。家庭情况:案主与父母及其未婚的妹妹共同生活,父母经商,案主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由父母抚养照顾。现状:由于案主患病时间较早,也未曾有过任何工作经历,个性较为内向,且自身病耻感较高,对于接触新鲜事物常处于较为拒绝及退缩的状态。案主七:女性,30岁,未婚。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的得分均分都高于中心点2.5,属于病耻感较高的情况。家庭情况:案主与父母共同生活,受教育程度较高,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学生,但由于患病并未参加工作,无经济来源,由父母抚养。现状:在未参加小组活动前,常年在家休养,导致对于外界环境感到惶恐不安,且由于自身病耻感问题,认为自身受到外界排斥,处于社交退缩的情况。案主八:男性,29岁,未婚。通过病耻感系列量表测量,三个子量表中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均分高于中心点2.5,病耻感应对量表的得分均分低于中心点2.5的得分,属于病耻感偏高的情况。家庭情况:案主与父母共同生活,家中经济状况较好,自身无经济来源,由父母抚养。现状:案主爱好看书,并善于思考,对于自身的病耻感问题愿意积极面对,并且有强烈改善自身情况的需求,但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调整,故主动要求参与小组活动。2、小组名称及活动场地此次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名称选定为“阳光绿丝带小组”,小组活动开展的场地选定为研究者的实习场所——阳光驿站,一方面小组成员每天都到阳光驿站参与康复活动对于此场地较为熟悉且一定程度上能够产生安全感,另一方面J社区中拥有较大的且适合进行小组活动的场地只有阳光驿站。小组名称来源于研究者的创意,“绿丝带”被称为精神卫生的标志,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并且小组活动的场地在J街道阳光驿站,阳光也寓意洒满温暖驱散阴暗,所以将本小组的名称定为“阳光绿丝带”。小组服务对象为8人,小组工作共持续两个月左右,平均每周开展一次小组活动,一共开展7次小组工作介入活动。活动时间定为每周三,活动地点为武汉市J社区阳光驿站。22 (二)小组工作目标本次小组工作的总目标为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耻感,增强其自信心和消除其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具体内容为:一是充分利用同理心与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二是通过小组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包括工作经历、生活经历和被歧视的经历,从中发现成员对于这些经历的理解有没有带有负向情绪;三是从理性情绪疗法出发,对小组成员的信念进行分析,帮助小组成员找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四是通过小组活动帮助小组成员了解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操作方式,便于其掌握与自身非理性信念辩驳的技巧;五是帮助组员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不过分幻想未来,也不自我贬低。(三)小组工作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理论依据本次小组工作以社会标签理论、理性情绪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社会标签理论有助于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出现的外部原因,团体动力学理论诠释了小组工作对本研究的适用性,理性情绪理论指导本研究探寻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内部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患者内化的病耻进行干预,故主要以理性情绪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设计干预活动方案。理性情绪理论又称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困扰,通常是由人们对事物的想法产生的,我们时常对各种事物做出评估和解释,而沮丧与不快乐等情绪是由这种评估和解释产生的,即由我们的信念所产生的。个人的情绪困扰(C)并不是由刺激(A)带来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信念(B)。在本次研究内容中,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所患的精神分裂症及其对疾病的认识为A,研究对象即参与小组活动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对于精神分裂症及自身患病情况的非理性信念为B,据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患者更难以耐受挫折、多采用以偏概全的方式看待事物、遇事更倾向于追求完美(王娜,2007)[1],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产生的病耻感为C。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大多产生病耻感的原因在于患者感知到的外界对于自身的歧视做出了认同,从外界的歧视或个人的受挫经历中产生了盲目自贬的非[1]王娜,李占江,杨清燕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理性信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32-34.23 理性信念,从而导致自身出现羞耻、自我厌恶等负面情绪。依据理性情绪理论为指导,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纠正,消除负面情绪,重建自我认识,从而达到降低其病耻感的目标。(四)小组活动方案设计根据小组时间的安排,活动安排每周一次,一共七次活动,具体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每周三上午的10:00-11:00开展活动。小组活动方案安排如下表所示。表4-2阳光绿丝带小组活动方案主题目标内容1.小组社工及小组成员互相之1.游戏活动“找零钱”,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关系。间的介绍,初步建立关系。2.社工澄清小组的目的,由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结束后,让2.与小组成员共同形成小组契第一次:学员分享对活动的感受,以及对其他成员的看法。约,协同成员一起订立小组规建立关系3.社工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小组成员需遵守的小组规范。范,制定后打印贴在小组活动室。3.了解小组成员的需求,并让4.最后通过“期待筹码”活动让小组成员表达自身对小组其表达对小组的期待。的期待。1.通过游戏“情绪接力棒”让小组成员辨别情绪的种类,在游戏结束后让成员分享自身对情绪的了解。1.使小组成员能够分辨出情绪2.从“情绪接力棒”游戏中出现的情绪词,组员探讨其中的种类,明白适度反应情绪的哪几种是自己常有的情绪,通过“情绪温度计”的活动,重要性。让小组成员回忆近一周自己的情绪状态,以温度数字表达第二次:2.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自己每天的情绪状态,并且分享此种情绪给自己带来什么觉察情绪并体会自己的情绪状态给自己影响。带来什么影响。3.进行“情绪细诉”活动,让小组成员通过活动的方式,3.引导小组成员觉察到自身的将自己在患病后经历的导致自身情绪很差的事件写出来,病耻感及其影响。并同时从成员中找到一个自愿倾听的倾诉对象进行倾诉。通过此种方式让成员分享自身患病后的一些经历,便于社工从中发现成员的病耻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并引导成员觉24 察到自身的病耻感。1.通过游戏“气球大对抗”,让成员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到1.使小组成员认识积极情绪与胜利与失败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消极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作绪,并从中发现情绪产生了何种作用。第三次:用。2.观看精神分裂症故事的短片,分小组讨论短片中主人公认识情绪2.认识到自身应对消极情绪的出现的情绪,以及为何产生这些情绪,假设自己是短片中处理方式。的主人公,会如何处理及应对这些情绪。3.学会正确处理消极情绪的方3.通过“寻找偏方”活动,让组员进行头脑风暴,最后归式。纳总结一些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会正确处理消极情绪。1.通过游戏“鸡蛋变凤凰”让小组成员体验受挫过程,在此过程中可帮助小组成员觉察自身情绪状态的变化,同时思考什么是信念(想法),什么是非理性信念,自身是否存在非理性信念。1.使小组成员了解什么是信2.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成员扮演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第四次:念,什么是非理性信念。者求职遭拒的情景,以让小组成员实际体会及想象的方认识非理2.了解自身非理性信念的表式,让小组成员的非理性信念暴露出来,有助于小组成员性现。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的表现。信念3.发掘引起自身病耻感的非理3.将小组成员日常在阳光驿站的手工制品及烘焙食品在性信念。社区学校旁进行义卖活动,以冒险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从事自己所担心害怕的事情,从而使其病耻感产生的社交畏缩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暴露出来。4.结合精神分裂症病耻感案例,分小组讨论,结合非理性信念核查表,每位小组成员自己写出自己的非理性信念。1.帮助小组成员了解情绪ABC1.游戏“你是我的眼睛我是你的腿”既是热身活动,同时第五次:理论,能够准确地分辨事件游戏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通理性情绪(A)、想法(B)、情绪(C)过对游戏失败成员的情绪及想法分析,帮助成员学习理性ABC是什么。情绪理论,学会自己辨别事件(A)、想法(B)、情绪(C)。2.帮助小组成员了解自己是情2.给出两则小故事,一则老太太两个儿子卖雨伞的故事,绪的主人,情绪由信念(想法)一则是沙漠半壶水的故事,让小组成员分组讨论,每则故25 决定,是可以改变的。事中同一件事情为何会出现不同的想法与情绪,最后进行3.针对精神分裂症及组员自身分享总结,帮助成员理解自己是情绪的主人,想法(信念)病耻感的问题,帮助小组成员是导致情绪出现的原因。找到ABC,理解自身对精神疾3.通过与组员沟通后,找到一名自愿与其他组员分享自身病的看法是导致出现病耻感的病耻感经历的小组成员,让其讲述自身经历,其他组员针原因。对他的分享,帮其找到ABC分别是什么。通过链接资源的方式,邀请一位康复后的生活工作良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参加小组,以自我披露的方式为成员讲述自身是如何看待与接纳精神分裂症,让成员从中发现自身对精神疾病的看法是导致出现病耻感的原因。1.通过“扣帽子”的游戏,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一些外界可能会带给他们自身的一些负性情绪体验,在成员的自我评价受到外界标准的影响时,社工需要鼓励成员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逐渐消除非理性信念的影响。2.以成员生活中经常性遇到的困难问题作为讨论主题1.以放弃自我评价的方式帮助(如:社交恐惧,也可根据组员的意愿重新设置主题),第六次:小组成员与自身非理性信念辩让组员将自身产生该问题的想法写出,然后交给自己左边修正非理驳。的成员,引导小组成员对自己手上所拿的其他成员的想法性2.以直接驳斥非理性信念的方进行判断,是否为非理性信念,如果是则尝试性地进行辩信念式帮助小组成员与自身非理性驳,建立合理的想法,通过合理的想法去设想理性信念带及信念辩驳。来的积极的情绪。最后由社工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小组成降低病耻3.以自我表露的方式帮助小组员掌握驳斥非理性想法的技巧重建新的合理的想法。感成员接纳自身患病事实,降低3.通过检查上次活动结束后的“作业”,即每位组员邀请病耻感。自己主动认识的新同伴参加本次小组活动。每位组员讲述自己是如何结识到这位新朋友,以及分享通过本次主动表达自己,结交新朋友的体验与感受。然后,让每位组员邀请的新朋友,表达对组员的看法,让组员有机会给予和收获他人的肯定与褒奖,有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自信心,以结交到新同伴的良好自我表露经验降低成员的病耻感。4.布置作业:26 要求小组成员在下次小组活动前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意见引起自身退缩的事情,并针对自己产生退缩的信念进行非理性信念辩驳,将辩驳后的理性信念做记录下次活动分享。1.检查上次活动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小组成员依次分享自己所获得的理性信念。1.通过检查作业的形式让小组成员觉察到自己的改变,认2.以成员对自身形象重新刻画识到理性情绪疗法的作用机制,能够有效地使小组成员在第七次:的方式,巩固成员对自身接纳小组撤出后巩固自我理性信念,保持现有状态。巩固合理产生的合理情绪。2.通过“我的自画像”的活动,让小组成员在经过六次小信念降低3.邀请小组成员分享自身在改组活动后对自身做一个形象刻画,再此过程中帮助成员坚病耻感善非理性信念后的改变或感定对自身的接纳,巩固自身对患病事实产生的合理情绪。及受,对比小组建立之初所有小3.通过同一情境的再次展现,强化小组成员已经形成的理结束小组组成员的期待与小组解散时成性信念,巩固之前几次小组工作的成效,同时鼓励成员自员的进步与成长,让成员对自己分享学习理性情绪理论后的感受与收获。己做一个评价,肯定小组成员4.最后大合唱歌曲《我相信》作为结束,给予成员以鼓励的成长与进步,处理离别情绪,与支持,对明天充满希望。结束小组。二、小组活动实施阶段小组活动实施阶段,社工将整个小组干预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研究者将小组干预分阶段进行,有助于社工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及任务,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小组干预的分段以理性情绪理论疗法的阶段性为依据,小组初期由第一、第二、第三次小组活动组成,活动内容主要围绕组员对于情绪的觉察与认识,帮助组员觉察及认识自身的病耻感。小组中期由第四、第五、第六次小组活动组成,活动内容主要围绕组员产生病耻感的非理性信念,帮助组员认识并修正自身非理性信念。末期为第七次小组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巩固小组成果及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帮助组员及时地巩固自身已经形成的理性信念。27 (一)小组初期1.第一次小组活动:建立专业关系(1)小组活动过程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开展,小组组员对于此种形式未曾接触过,对于小组形式具有新鲜感,同时组员之间彼此较为拘束,互相没有交流。社工将什么是小组及什么是小组工作对组员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明确本次小组成立的目的及意义,随后,社工向所有小组成员介绍自己,明确社工是在小组中起到领导及调节小组活动节奏作用的角色。将小组活动的大致情况进行介绍后,社工带领小组成员进行了“趣味自我介绍”的活动,在进行趣味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所放松,由于要复述他人的介绍,组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表达上,减少了起初的拘束感。在通过趣味自我介绍活动打破组员之间的尴尬后,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找零钱”的热身游戏,将游戏规则告知后,组员所表现的兴趣并不强,但一局游戏结束后,社工观察到组员的情绪有所放松,且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游戏结束后,社工邀请所以组员共同订立阳光绿丝带小组的规范,并通过“期待筹码”活动帮助组员明确自己对小组或对于自身的期待,然后将自己对于小组的期待写在纸条上,交于社工留存,至最后一次小组活动时拿出来检验自己的期待达成与否。最后,社工邀请所以组员分享参与第一次活动后的感受,社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2)小组活动小结这是小组的第一次活动,组员大多对此感到陌生、紧张,社工需要不断地鼓励组员,并告知组员某些地方做错了也无伤大雅。在进行趣味自我介绍时,当某位组员想不起他人的介绍内容时,社工可适时给予提示,有利于减轻组员的紧张情绪,当组员完成自己的表达,社工要及时地肯定组员,并通过语言鼓励组员,表现出自己对组员的关注及重视,当组员感受到社工的肯定与关注,会逐渐放松自身,更加的投入到活动中,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更好的达到小组活动目标。制定小组规范通过征求每位小组成员的意见,让组员共同提出每个人在小组中需要遵守的规范,而不是由某个人做决定,有利于小组成员共同遵守并且能够感受到小组中的公平平等,为今后的每次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小组成员在28 每次活动中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3)目标实现情况本次活动主要是加深小组成员彼此的熟悉程度,让小组成员了解小组的形式、作用及规范,让其对小组有自己概念上的理解,对小组活动有一个较好的印象,便于今后活动的开展。就本次活动开展后的效果来看,完成情况较好,组员对于活动内容比较满意,配合度较高,通过小组活动结束前的分享,大部分组员反馈给社工的感受是“开心、好玩”等表达,考虑到组员的平均年龄都偏大,对于久违的游戏形式重新体会到乐趣,可以在后续的活动中继续加入游戏的形式,有利于保持组员的热情。2.第二节小组活动:觉察情绪(1)小组活动过程小组活动内容设置以理性情绪理论为基础,该理论指出情绪是由自身的信念所决定,故需降低组员的病耻感首先需要帮助组员觉察自身的情绪。本次小组活动以“同舟共济”游戏作为热身,将时隔一周后再次参加小组活动的组员带入相互熟络的环境中,在此游戏中需要组员有一定的肢体接触及配合,有利于快速的减少组员之间的陌生尴尬,在上周简单的熟悉的基础上更加的信任彼此。热身游戏结束后,进行了“情绪接力棒”活动,组员通过肢体表达去传递有关情绪的词语,最后一名组员告诉社工自己猜测的答案,在此环节中社工发现组员在用肢体语言传递词语时都很投入,但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比较沉默寡言。在简单的分享后,社工带领组员进入“情绪温度计”环节,此环节要求组员对自己近一周的情绪状态进行回忆,按照社工所给标准对每一天的情绪状态进行打分,随后将一周的分数制成“情绪温度曲线图”,完成后匿名交于社工,由组员随机抽取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该成员一周的情绪状态,并猜测该图的主人是谁。在此环节进行过程中,社工发现每位组员给自己的打分都偏低,组员都认为自己一周以来情绪都很低落,但当社工问及是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得到组员的回答都是并没有。随后进入本次小组活动的最后一个活动——“情绪细诉”,此活动要求组员每一位组员再组中寻找一名倾诉对象,向其倾诉自身自患病后所遭遇的令自己情绪最糟糕的事情。在这一环节中社工发现组员都相对拘束,没有人主动愿意分享,这一活动结束后,社工邀请所有组员针对今天活动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待组员29 分享结束后由社工对今天的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组员明确本次小组活动以觉察情绪为主题,目的在于让组员觉察到自身经常出现哪些情绪,以及这些情绪都给自己带来哪些影响,通过对情绪的观察与表现认识到自身的病耻感是自身情绪的一部分,学习去面对病耻感。(2)小组活动小结本次小组活动的内容较多,虽然围绕同一主题但环节安排上相较于第一次小组活动而言,稍显充实,组员在参与及投入的过程中需比上一次活动耗费更多精力,在这种情况下,社工应相对放宽对对组员的要求,及时地运用同理心,充分地理解及支持组员,在组员分享的环节,当组员表现出困难以及不想表达时,社工不能步步紧逼,适时调整发言顺序,将表达困难的组员调整到后面发言,减轻组员的压力,避免其出现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的体验,减少组员对于小组的紧张体验。在“情绪细诉”环节出现组员拘束,无人主动表达的情况,社工要主动充当引导及调度气氛的角色,且需要用语言告知组员在小组内分享的内容,任何人不得进行二次传播,给组员营造一种安全、信任的小组氛围。(3)目标实现情况此次小组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小组活动效果不及第一次,通过组员的反馈及社工对活动过程的观察,社工发现此次小组活动中有两处组员积极性不高,分别是“情绪温度计”活动和“情绪细诉”活动,“情绪温度计”环节组员对于自身一周情绪状态的打分普遍偏低,但当社工带领组员回忆这一周以来是否发生令自己情绪不好的事情时,组员都表示并没有发生特别糟糕的事情,回忆是否发生一些美好的事情时,部分组员表示有发生,但给自己打分时还是偏向低分,例如:XLS(组员):“上周五我们看了电影是我很喜欢的喜剧电影,我觉得很好笑,然后下午跟我妈妈去逛街了我觉得很开心。”社工:“那你周五的打分为什么给自己打8分呢(8分属于倾向情绪低落的分数)?”XLS(组员):“我也不知道,你没有让我回忆美好的事情的时候,我没想起来,只觉得每天都差不多那样过,没什么特别。”通过组员的表达能够发现,在组员的潜意识里,对于负向情绪的体验更加明显,而生活中能够对自己产生正向情绪体验的事件很容易被忽略,一定程度上体30 现了组员对待事物的看法以偏概全,需要社工加强对组员这方面的关注。其次,“情绪细诉”环节对于组员的要求可能过高,通过组员的表现来看,他们对于需要自我披露的内容,会产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证明组员对于社工及其他成员还没有完全信任,此环节的设置可能需要放置在小组中期进行,效果更佳。虽然总体效果不佳,但是其中三个组员对自身经历的分享还是能够反应出一定的问题,例如:TW(组员)分享“我前一阵子没来驿站之前,不是在那个XX路做交通协警啊,其实蛮简单蛮轻松,一个月有一千多块钱,但是后来被别个举报了,说我有精神病,后来那个老板就把我开除了撒,搞得人蛮恼火,后来别个介绍我来驿站调整一下,我才慢慢想通了,像我们这种人工作做不长久的,没得哪个单位愿意要一个精神病人。”通过该组员的分享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自罪情绪,认为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所以不能够正常的参与工作,且在他找工作时,会采取隐瞒的应对方式,认为自己的病情是一种“污点”,出现耻辱的情绪体验,他分享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想通了”其实是自身病耻感更加严重的一种表现。通过本次小组活动中组员的表现,社工在下次小组活动中需相对减少要求组员主动表述自身经历的部分,避免引起组员的反感后加强了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不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3.第三节小组活动:认识情绪(1)小组活动过程在觉察情绪的小组活动之后,根据理性情绪理论的指导,需要帮助组员认识到情绪及自身的情绪。本次小组活动以“气球大作战”作为热身活动,通过游戏的胜负,让组员体会到不同的情绪,根据体验请组员思考情绪的作用。在热身活动结束后,进入到观看短片的环节,考虑到上次自述活动中出现的组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本次减少组员对于自我经历的披露,将活动改为观看的方式,让组员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看待与自己同样群体发生的事情,观察其产生的情绪,在分享与讨论的过程中让组员表现出自身的一些情绪反应,及对应对方式的探讨,帮助组员和社工了解其自身应对负向情绪的方式。在观看短片后,让组员围绕自己生活中如何处理情绪的主题展开头脑风暴,寻找排解负面情绪的“偏方”,希望组员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能够积累更多帮助自身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在所31 有环节结束后,社工邀请小组成员对参与本次小组活动的感受进行分享。(2)小组活动小结本次小组活动所安排的活动内容要求组员进行自我披露的内容较少,但对组员的参与度与专注度要求较高,所以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社工需要时刻把握组员的状态,发现某个组员出现专注度不高的情况时,需要加强对其的关注,适当对其进行提问,如在观看视频短片时,某个组员出现走神的情况时,社工需要及时地以问题的方式对其进行提醒,帮助其重新投入到活动中。其次,在组员分享自身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环节,社工需要控制并调整小组节奏,如当某个组员分享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会选择吃东西睡觉的方式,另外的组员会附和说自己也是,然后跳过自己的分享,这种情况出现时,社工需要把控节奏,重新鼓励此类组员再思考自己认为可行的排解情绪的方式,争取做到每个组员都认真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3)目标实现情况本节小组活动目标主要为帮助小组成员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作用,且认识到自身应对消极情绪的方式,最后学习到一些排解消极情绪的方式。通过组员在小组中的状态及分享来看,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对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认识,组员能够清楚地分辨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于情绪产生的作用也由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自身应对消极情绪的方式,根据组员的表达发现,大部分组员对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分享中常出现“就不管它,随它去,慢慢就好了”这样的表达,由此看出,组员对于自身的负面情绪包括自身产生的病耻感并不了解应该如何调节,且在寻找“偏方”的分享环节,组员所表达的排解情绪的方式大多停留在如何减轻自身的不开心,并未涉及到对病耻感的调节上,表现出组员对于自身的病耻感不知运用何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调节。(二)小组中期1.第四节小组活动:认识非理性信念(1)小组活动过程前三次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理性情绪理论中的觉察与认识情绪的内容,根据理论的原理,在认识情绪之后,需要帮助组员了解非理性信念,从而了解自身病32 耻感产生的机制。通过小组前期的三次活动进行铺垫,小组中期活动主要针对组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干预。第四次小组活动社工主要帮助组员了解什么是非理性信念,并让组员了解自身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以及组员的非理性信念导致自身病耻感问题的产生。本次小组活动中的第一个环节为“鸡蛋变凤凰”,通过简单的游戏活动一方面起到热身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趣味性的方式帮助组员体验不同的情绪,并引发组员思考当自身体会到不同情绪时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想法(信念),帮助组员理解何为信念。本环节中组员都积极参与游戏中,笑声不断。游戏结束后邀请组员对自己在游戏中的体会,部分组员都表示在游戏即将达到最好一步的时候有突然被“打回原形”挫败感很强,当挫折出现时会表现出放弃及退缩状态。在游戏中组员能够表现出自身体验不同情绪状态尤其是负向情绪时的状态及应对方式,根据组员的反应及表达,社工能够从中发现组员身上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信念。例如ZXM(组员)分享自身感受时认为,“老是失败,就不想玩了,别人都一会就成功,我老是不行,觉得心烦。”XLS分享自身感受时谈到“游戏很简单但是好难成功,然后总是我把他们送成功了,又剩我在等着别人,总觉得我是最后一名。”第二个环节社工设置了“重识情境”的环节,通过对求职场景的模拟再现,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观察组员的行为方式及状态,发现其在面对自身病情时的非理性信念。设定求职情境一方面考虑到组员部分拥有再次工作的需求,对于该场景比较能够接受,另一方面部分组员经历过求职被拒或由于自身病情失去工作,对于再次体验类似情境易将自身的非理性信念暴露出来,有利于帮助社工及组员找到问题所在。此环节结束后的讨论部分,社工要求组员对于第一组求职失败的组员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组员所表达的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因为其(面试者)没有隐藏自身患病的经历导致其面试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其(面试者)自身患病,各方面都不如没有患过病的人。第三个环节社工设置了一个外出的活动内容,由于组员日常在阳光驿站接受康复,会进行一定的手工制作以及烘焙,社工将第三个环节设置为义卖活动,让组员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及烘焙的食品进行售卖,希望组员在体会自身较为惧怕的场景中发现导致自身病耻感出现的非理性信念。此环节中组员的表现大多呈现畏缩的状态,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变现的较为明显,组员认为自身患病后即33 使自身恢复到比较正常的水平也依然跟“正常人”不一样,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做好。例如YY(组员)在分享时表示,“别人走过来走过去看我们的时候我觉得很心慌,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像一直在看着我们笑让我很不舒服。”XH分享“我们做的东西可能他们不敢买吧。”YKX表示“我们还是适合自己做给家里人吃就可以了。”第四个环节是“非理性信念自评”,社工给组员分享一个真实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案例,要求组员先找出案例中主人公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然后针对案例以及义卖活动中自己的信念,写出自己认为自身所有的非理性信念。在此环节中,社工发现当组员以旁观者的身份找出案例中主人公的非理性信念时相对比较准确,但当社工要求其写出自身的非理性信念时,组员会出现自我防御的表现,认为自己跟案例中甚至跟别的精神病人都不一样,根绝病耻感测评量表中的项目,这也是病耻感的一种具体表现。(2)小组活动小结在本次的小组活动中,社工更多的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每一个环节组员的表现,社工需要去发现组员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并及时地记录,在后续的分享以及组员自评环节,根据组员自评以及社工的记录去对比其中有所出入的部分,针对此部分内容进一步与组员沟通去了解组员的真实想法及切实的非理性信念。对于在活动中组员对活动内容或专有名词有所误解时,社工需要及时地进行解释,如在非理性信念自评的过程中,组员对于自评量表上的表达有所误解,认为非理性信念是含有贬义的,并认为承认有非理性信念即是“有污点”,故出现自我防御不配合的状态,此时社工需要及时进行澄清,并告知组员其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面对自身问题,同时鼓励组员每个人都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适时地进行自我披露,帮助组员改变对于“非理性信念”的偏见。(3)目标实现情况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基本达成,但义卖活动的收效不佳,在义卖活动过程中组员出现较多的负面情绪,虽然有助于社工发现组员所存在的非理性信念,但组员自身对负面情绪的关注大于对其非理性信念的关注,这一点是社工未设想到的,对于后期活动的设置,社工需要考虑再周全一些。“重识情境”的环节相对34 设置的较为合理,组员接受程度较高,认为该活动贴近自身生活,同时社工从中也发现了组员病耻感的具体表现及非理性信念。本次小组活动已经让组员对于非理性信念有充足的了解,并帮助组员对自身非理性信念进行自我测评,发现自身问题所在,为后期修正组员的非理性信念进行了铺垫。2.第五节小组活动:理性情绪ABC(1)小组活动过程根据理性情绪理论的指导,认识非理性信念之后,帮助组员完整了解自身病耻感产生的机制。本次小组活动通过对理性情绪ABC的学习,帮助组员理解情绪ABC理论,能够准确地分辨事件(A)、想法(B)、情绪(C)是什么,其次帮助小组成员了解自己是情绪的主人,情绪由信念(想法)决定,是可以改变的,最后针对精神分裂症及组员自身病耻感的问题,帮助小组成员找到ABC,理解自身对精神疾病的信念是导致出现病耻感的原因。本次活动将“你是我的眼睛我是你的腿”作为热身活动,社工将游戏中胜负的两方组员的感受及想法作为例子,给组员讲解情绪ABC理论,在组员简单理解情绪ABC中的A、B、C的含义后,社工给组员两则简单的小故事,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找出故事中的事件A、信念B、情绪结果C,在找出三要素的过程中社工鼓励组员相互沟通且加以引导,帮助组员从中发现事件本身不对情绪结果产生影响,而是自身对事件的想法影响到情绪,所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想法就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随后进入本次活动的“经历分享”环节,此环节社工通过邀请两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我披露,一位是小组成员,另一位是工作生活良好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在社工事先进行沟通并且其同意后,两位自愿地将自身病耻感经历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在分享后组员对两位的经历运用情绪ABC理论找出其中的ABC,且将两者的ABC进行对比,分享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两名分享者在分享对于自身患病事实以及应对自身疾病的态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组员YKX:“我是18岁发病的,中间断断续续的住了两次院,最后一次出院了以后就天天帮我妈看看店进进货,然后后来来了这里,我觉得我可能以后也就一直这样了,我妈老跟我说要我结婚,但是谁看的上我啊,工作也没有,也没钱,就算找工作谁要我,他们都是要正常人。我有一次上街,碰到以前一个同学,我本来准备去打个招呼,但是走到一半我又走掉了,同学都知道我病的事情,好35 多年没见了,怕见了要问我病的事情,烦心。”康复者YCM(阳光驿站已康复患者):“我现在在一家酒店打扫卫生,一个月两千块钱,那个主管人蛮不错,也蛮照顾我,我刚开始病的时候人发懵,找不清楚是什么事,过了好几年以后,我一个朋友总来找我,带我出去转一下,我才慢慢觉得好一点,人还是要多出去跟人说说话。我朋友总是开导我,不能放弃自己,这个病得了就好好吃药,控制住调整自己不要激动,我上次发病到现在已经有五年没有发了,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关键看自己怎么想,病了就接受,再去想办法不能直接就放弃了,我觉得我现在状态还是很好的,这个工作我也会好好做的,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好工作。”在两位分享者分享结束后,社工将两者的ABC写出来,引导组员比较两者区别,同样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是二者的信念及看法不一致故导致的情绪结果也不一致。活动最后社工布置作业,鼓励小组成员需要在接下来的一周中主动认识一位新同伴,向其如实介绍自己,在尊重同伴意愿的基础上邀请同伴一起参加下一次的小组活动。(2)小组活动小结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社工增添组外人员分享的环节,通过链接资源的方式为组员树立正面榜样,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增强组员降低病耻感的信心。在第二次活动要求组员进行自我披露收效不佳后,社工进行了反思,在本次活动开始前,社工主动与组员进行沟通交流,在征得其同意后,让他自愿与组员进行分享,让组员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且获得平等尊重的感受,令小组活动的效果更佳,通过此次经验社工发现,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积极地关注到每一位组员,同时考虑到每位组员的内心感受也是极其重要的,需要尽可能满足每位组员受到尊重的需求,让其感受到社工的真诚,有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有效的帮助社工挖掘组员的真实想法与感受。(3)目标实现情况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全部达成,且通过组员的反馈与评价,本次小组活动内容获得组员的肯定,对于邀请组外人员的成功经验分享,组员表示收获很多。例如“那个Y师傅还蛮厉害的,第一次有我身边的人能自己找到工作自己生活的,这么久没发病好厉害。”“我觉得他心态蛮好,还是很积极的面对生活的。”“像这样让别人来讲我觉得比较直接弄明白那个ABC,这个事情关键还是在自己36 怎么去调整。”从组员的反馈中发现通过今天的活动组员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信念才是降低病耻感的关键,并且能够认识到自身是能够改变自身状态,这一点对组员起到了鼓励与支持的作用,增强了组员降低病耻感的信心。组员表示有机会结识到有同样经历的人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表示希望此类活动可以适量增加。3.第六节小组活动:修正非理性信念(1)小组活动过程通过前几次小组活动的进行,组员对自身情绪及非理性信念都有所了解,并且学习理性情绪理论的作用机制。根据理论指导,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需要对组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干预与修正,达到树立理性信念的目标。本次活动内容主要针对组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驳,达到修正非理性信念的目标,首先,“扣帽子”活动作为热身活动,借助游戏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一些外界可能会带给他们的一些负性评价,在成员的自我评价受到外界标准的影响时,社工需要鼓励组员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逐渐消除自身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的影响。随后进入“信念辩驳”环节,根据组员生活中的实际困设定问题(即社交恐惧),引导组员将自己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候真实想法或者经历以情绪ABC的模式写出,将组员写出的信念B进行分类,针对其中的非理性信念引导组员对其进行辩驳。例如ZSY(组员)表述自己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非常恐慌怕有危险,一边担心别人因为自己有病嘲笑自己歧视自己,另一边又担心自己状态不好对别人有伤害行为。XH提到自己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旁边都是陌生人的话会很害怕,也会比较封闭自己,尽量不说话,他认为别人都不能理解他,有隔阂。YY分享自己生病的经历附近的邻居都知道,经常住院的事情让他不愿意跟邻居多说话,即使都认识但是他很少与邻居甚至社区里的人说话,感觉所有人都知道他住过好几次院。通过组员的分享能够发现,其针对人际交往的信念在于陌生人对其都是歧视且会带来伤害的,对于自己患病的经历认为是极其羞耻的、糟糕至极的。针对组员的非理性信念,社工采取针对每个人的具体问题进行举例反驳的方式,例如:37 社工:“通过你们的分享我觉得你们认为陌生人都是对你们有歧视不能够接受你们的,对吗?那你们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觉得我会伤害你们歧视你们吗?”ZSY(组员):“没有,因为你是老师。”社工:“那我是老师对你来说的话就不是陌生人吗?”ZSY(组员):“也是陌生人…但是感觉不那么害怕。”社工:“YY,听你的分享感觉你认为住过院给你带来了特别坏的影响,你是觉得得了这个病之后你就完全变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吗?”YY(组员):“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就是跟正常人不一样。”社工:“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呢?”YY(组员):“就是没有得过病的人。”社工:“那你觉得我们生活中会有从来不生病的人吗?”YY(组员):“嗯…也没有,但是不是我们这种病。”社工:“可是你们的病情也是服药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并且因为患病,你也自学电子琴,现在也弹的不错,还可以给大家教唱歌曲,你觉得患病给你带来的都是糟糕的体验吗?”YY(组员):“这样说的话好像也有道理,我也学会弹琴了。”社工通过列举贴近组员生活的实例及感受帮助组员对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驳,逐渐使组员对自身信念反思,意识到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对病情的信念,可以得到不同的情绪体验。引导组员对自身信念进行辩驳后,检查上次活动结束布置的作业,即要求组员邀请自己新结识的朋友参与活动,并与组员分享在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自己的信念与体会。在此环节仅有两名组员邀请到朋友参与小组活动,社工请没有邀请到朋友的组员分享自己去结交朋友的过程以及自己为何没能邀请到朋友加入,在此环节中,有三位组员表示自己不敢鼓起勇气去与陌生人交往,一位组员表示成功认识一位新朋友但是考虑到时间原因不能参与小组,剩余两位组员表示尝试与陌生人沟通,但不敢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知对方,故没能发出邀请。通过组员的分享,社工发现组员对于未知或未尝试的事多采取退缩的应对方式,出现对挫折的耐受程度较低的非理性信念表现,例如:DL(组员):“跟我住的蛮近的一个老姐妹她上次说给我介绍一个在社区里面扫地的工作,是那个XX社区的,我跟那个社区的负责人见了个面,本来想说38 跟她说两句看她能不能过来看一下我们这边(活动),但是张不了口,感觉我一说就露馅了,工作搞不好也没有了。”ZXM(组员):“我家门口有好几个早餐店的人,我经常和我妈妈一起去过早,但是没说过话,我有两次想问一下人家,但是总是刚想过去又回来了,还是开不了口,感觉他们不会答应的,被拒绝了好丢人,别人会嘲笑我,本来就有病,会说我病得更严重了。”对于组员这种低挫折耐受且绝对化要求的非理性信念,社工采用去灾难化的方式帮助其修正非理性信念,鼓励组员设想自己担心害怕的事件发生的情况,即使发生这件事,会产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针对其能够设想到的最坏结果发生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自己能不能够接受,通过一系列的设想,自己针对设想与自己的信念进行辩驳,得到理性信念。最后,社工对本次活动中所运用到的一些修正非理性信念的方式进行总结,帮助组员掌握驳斥、放弃自我评价、去灾难化等方式去修正自身的非理性信念,且为下一次活动布置作业,要求组员在下次小组活动前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意见引起自身退缩、逃避的事情,并针对自己产生退缩的信念进行非理性信念辩驳,将辩驳后的理性信念做记录下次活动分享。(2)小组活动小结本次小组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帮助组员修正自身非理性信念,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社工掌握专业的辩驳技巧,同时需要社工注意倾听组员的分享,并且留意组员在以往的活动或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及想法,及时地捕捉到组员在表达自身信念时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帮助组员对其前后相违背的地方进行辩驳,反思自身的非理性信念。除此之外,本次小组活动中,由于社工处于一对多的形式,需要社工注意到每位组员的信念,需要社工全身心的投入,且社工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在信念辩驳进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以组员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避免过激的语言对组员造成伤害。在本次活动中由于社工在小组之外与组员也有接触,故主要通过列举组员生活中或组员与社工的共同经历作为辩驳依据,组员的接受度较高,认为贴近生活与现实,更容易引起组员的反思,推动其主动与自身信念辩驳。(3)目标实现情况本次活动目标是帮助组员掌握修正自身非理性信念的三种方式,分别是驳39 斥、放弃自我评价、去灾难化等,通过组员的反馈与分享,目标完成效果良好,对于去灾难化及放弃放弃自我评价的方式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对自身非理性信念进行直接驳斥的方式组员独立完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有人进行一定的引导,组员才可对自身非理性信念进行反思与辩驳。对于本次活动内容的安排,虽然以分享及交流为主,但组员的投入及配合程度较高,相较于小组前期活动,组员已经不完全热衷于游戏形式的活动,对于需要表达与分享的活动都比较接受,小组氛围比较好。(三)小组末期与结案1.第七节小组活动:巩固理性信念&处理离别情绪(1)小组活动过程本次小组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节活动,以检查上次活动布置的作业作为开始,通过组员对理性信念的记录,让小组成员觉察到自己的改变,认识到理性情绪疗法的作用机制,帮助其巩固已产生的理性信念。随后进入“我的自画像”环节,社工带领组员回顾以往的六次小组活动,组员写出经过六次活动后对自己的评价,匿名交于社工后由所有组员根据他人的自我评价猜测“画像”的主人,此环节帮助社工发现组员的改变且从中发现组员的理性信念并加以肯定。在“自画像”环节结束后,社工带领组员进入“情境重现”的环节,在第四次小组活动中出现过“重识情境”的角色扮演活动,但当时社工为组员准备了“剧本”,此次再次给组员相同的求职面试情境,社工不提供任何剧本台词,由组员自由发挥,根据自己在小组中收获的理性信念进行求职模拟,扮演结束后由组员分享两次扮演的不同之处以及自身的感受有何不同。分享结束后社工将第一次小组活动中组员所写小的对自身期待的纸条拿出,分发给每位组员,让每位组员对比自己的期待与现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期待达成与否,同时社工将自己六次活动以来所发现的组员的成长及改变与组员分享,对其优点给予肯定,鼓励成员保持良性发展。最后,全部组员共同合唱《我相信》给予成员鼓励与支持,对明天充满希望,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结束小组。(2)社工介入的技巧本次活动内容主要为肯定组员的进步与成长,针对组员已形成的理性信念给予鼓励与肯定,帮助其坚定自身理性信念,增强其应对问题的信心,同时处理小40 组即将结束给组员带来的影响。在“我的自画像”环节,社工需要进行一定的自我披露,真诚地分享对于每位组员的认识以及从他们身上发现的长处,肯定每位组员进入小组以来的改变,有助于帮助组员在小组结束后依然保持良性发展。在“情境重现”环节,由于是完全靠组员的自由发挥,组员真实的反应与表达需要社工更仔细的观察组员的反应及状态,对其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进一步指出并与组员沟通,对其中的理性信念进行肯定,再次巩固其产生的理性信念,修正其非理性信念。(3)目标实现情况本次活动目标较为明确,以巩固理性信念为主,同时处理小组即将撤出的离别情绪,由于本次小组构成背景较为特殊,组员及社工在日常康复工作中经常有接触,故组员对于小组的解散的离别情绪并不强烈,处理离别情绪的目标完成相对较轻松。对于理性信念的巩固,通过组员对自身的记录及再次模拟的场景角色扮演两个环节的表现来看,组员的理性信念基本形成,但非理性信念并非完全消除,相较于前期的非理性信念水平有所降低,需要在后期小组撤出后组员继续保持。本次活动的两个目标都基本实现,虽然在活动中的部分细节不尽人意,如“情境重现”环节由于没有台词也没有事先演练,此环节经常出现对话不畅、偶尔跑题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收效良好,目标任务都较好地完成。三、小组活动评估阶段本次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通过过程评估及结果评估两种方式,过程评估从小组活动内容评估及社会工作者自评两方面进行,结果评估将小组工作干预前对研究对象的测量结果与干预后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以数据结果作为结果评估的依据。结合过程评估及结果评估两方面的内容,对本次小组工作介入的成效进行综合考量。(一)小组活动过程评估1.小组成员对每次小组活动内容的满意程度小组活动内容评估,社工运用《活动内容评分表》(见附录二)收集组员对于小组活动内容的评分、自身参与活动的评分、及对社工表现的评分,对小组活41 动开展的过程进行评估。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社工会将《活动内容评分表》分发给组员,要求组员据实填写自己对当次活动各方面的评分,整理每次活动后的组员打分的平均分,七次小组活动内容的评估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3小组活动内容评估结果总表活动情况的组员表现情况的社工表现情况的得分平均得分平均得分平均得分项目第一次小组活动4.84.54.5第二次小组活动4.54.44.6第三次小组活动4.74.64.6第四次小组活动4.83.94.3第五次小组活动4.64.34.6第六次小组活动4.74.54.3第七次小组活动4.84.64.6上表所示结果由社工对每次活动的《活动内容评分表》整理得出,该表对活动情况、组员表现、社工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打分,由组员填写,五分等级制打分,五分为最高分,组员根据自身体验在对应的评分等级后打√,社工对所有表格整理后取每项平均分绘制评估结果总表,由上表显示,组员对于每次小组活动内容安排及社工表现都表示肯定,对于自身表现状况也处于比较满意的状态。综合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组员所分享的感受及反馈,对于小组活动内容的安排整体满意之外,个别环节的设置还是未得到组员的好评,如第二次小组活动中的“情绪细诉”环节、第四次小组活动中的“义卖”环节以及第五次小组活动所布置的“交往新朋友”的作业等内容的设置,给组员带来了一定的负向情绪体验,收效不佳,对于这几个环节设置出现的问题,社工也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从中吸取的经验将运用到以后的小组实务中。总体来说,对于小组活动内容的评估,80%的小组活动内容得到了组员的肯定。2.社会工作者自评社工对与七次小组活动内容的设置基本满意,每次小组活动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每次小组活动中仍有不当之处,如在小组活动中设置经历分享等需要组员进行自我披露的环节时,社工需要提前与组员进行沟通交流,观察组员的接受程度再决定是否安排类似的环节。在本次为小组成员安排活动时,社工并未实现与42 组员沟通交流,造成活动在进行时组员出现抵触情绪,不利于社工与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为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影响了活动效果。其次,社工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设置了外出的活动,这种形式异于常规的小组工作形式,结果有利有弊,在今后的活动安排中社工还需注意使用。经历七次小组活动后,社工在吸取教训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每次小组活动中都安排了游戏热身环节是本次小组干预中较为成功的部分,每位组员对于每次活动中的游戏环节评价都较高,认为趣味性强,能够给组员带来轻松愉快的体验。其次,每次小组活动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安排,每次活动与下一次活动之间的联系紧密,能够逐步帮助组员理解、认识自身病耻感,再通过改善组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达到降低其病耻感的目的,社工通过每次活动中对学员的观察,切身感受到学员有明显的变化,这是对社工以及小组干预最大的肯定。综上所述,社工认为本次小组干预对每位组员有不同程度上的改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员的病耻感。(二)小组活动结果评估小组活动的结果评估通过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对小组成员进行测量,将小组干预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形成结果评估的依据,组员病耻感量表前后测得分对比如下表所示:表4-4小组成员病耻感前测与后测对比表量表前测/后测分数(分)小组成员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3.4/3.43.2/2.63.2/23.0DL2.5/2.32.8/2.53.1/3.0TW3.5/3.42.9/2.33.2/3.1YY3.2/3.22.5/2.22.9/2.7XLS3.1/3.22.9/2.53.5/3.2ZXM3.4/3.23.5/2.83.2/3.2XH3.2/3.23.1/2.83.5/3.4ZSYYKX2.9/2.92.3/2.33.2/3.0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是将每个子量表的平均得分与中心值2.5进行比较,得分高于2.5则属于病耻感偏高。如上表所示,全部组员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43 的得分中,前后侧未见明显变化,但组员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两部分的后测得分都低于前侧得分,虽有部分组员在小组介入后的得分仍处于临界值2.5分,还存在一定的病耻感体验,但相较于小组介入之前的得分有所下降,证明小组介入对其降低病耻感有一定的作用。表4-5小组介入前后测量配对t检验tdfSig.(双侧)1歧视感知前测-歧视感知后测1.3237.2272病耻感应对前测-病耻感应对后测4.9897.0023病耻感体验前测-病耻感体验后测4.5837.003根据对小组成员病耻感前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借助SPSS18.0工具对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歧视感知量表的前后测量数据对比中,P>0.05,表示前测后测数据差异性不大,数据表明在本次的小组干预后,组员在感知歧视方面并未有显著变化。在病耻感应对量表的前后测量数据对比中,P<0.05,表示两者差异显著,且P值接近0.00,表明在本次小组干预后,组员在应对病耻感方面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病耻感体验量表的前后测量数据对比中,P<0.05,表明本次小组干预对组员的病耻感体验起到一定作用。综合三个子量表的配对检验数据,组员在歧视感知方面未出现明显改变,由于贬低-歧视感知大多来源于外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的偏见,属于社会环境影响的因素,并非本次小组介入既能产生改变的,且本次研究内容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内化的病耻感,而非感知病耻感,故该部分数据呈现情况不作为小组活动结果评估的依据。在病耻感应对及体验的方面,组员前后测量的数据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表明本次干预对于组员降低病耻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4 第五章总结、反思与建议一、总结在本次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研究中,通过对干预后研究对象病耻感的测量,发现研究对象在病耻感的应对及体验的量表得分有所下降,其中病耻感的应对量表的后测结果显示,88%的研究对象得分相较于前测有所降低;病耻感体验的后测结果显示,每位研究对象的后测得分相较于前测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也表明本次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小组工作在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问题上有一定的适用性。本研究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研究者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近距离的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进行接触与了解,以便利的条件收集关于本次研究的一手资料,且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与研究对象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研究的进行减少了困难。其次,本次研究以理性情绪理论为指导,围绕研究对象产生病耻感的非理性信念为其设计干预方案并实施,通过改变其对自身病情及患病事实的认识,修正其存在的非理性信念,从而达到降低病耻感的目的。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理性情绪理论为基础,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问题进行干预是可行的。最后,本次研究的挑战性性增强了研究者的实务工作能力。本次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该群体是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且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研究大多属医学范畴,故本次研究对研究者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锻炼了研究者的实务能力,为研究者积累了宝贵的实务经验。在本次研究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三点。第一,研究设计不够完善。在本次研究未设计对照组,不能完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社区J社区中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基数较小,在选取了合适的研究对象后,余下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出于种种原因不能配合研究者作为对照组,故本次研究只能依据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测量的数据作为评估研究是否有成效的标准。第二,研究干预时间较短。45 本次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问题的研究,研究者所实施的干预时间较短,由于研究时间及资源有限,研究者无法进行长期的持续干预,而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心理层面的干预需要长期进行,及时巩固,短期内达成的效果易出现反复的情况,这一点是本次研究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问题中的不足之处。二、反思(一)对本次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研究的反思1.对介入前准备的反思在介入之前,本研究者在查阅资料与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学者对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的研究多见于对该群体的社会功能、应对方式及多种因素的相关性的分析。本研究参考宗宝玉,熊红芳(201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非理性[1]信念及应对方式及黄芳芳,李占江(2013)对强迫症患者进行的非理性信念与[2]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理性情绪理论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产生病耻感的非理性信念这一具体问题进行干预。但在介入前的准备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相关文献的查阅上,研究者关注病耻感的相关的文献较多,但对关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医学角度的相关研究关注还不够,且自身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没有对即将介入的群体的各方面做充足的了解与准备。其次,在干预方案的设计上,研究者主要以理性情绪理论作为主要依据设计方案,但忽略了团体动力学理论的运用,在干预活动的设计中较少运通团体动力原理,导致方案的设计不够全面。最后,在研究者自身专业素质上准备不够充足。研究者在介入前,未能以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导致后期在介入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综合以上几点,研究者认为介入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必要,小组工作方法需要综合多方面能力去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任何一方面准备的不够充足都会导致干预效果不佳。综上,对介入前的反思主要在于研究者对各自研究角度的涉猎不够广泛,自身专业素质准备不够充足。在今后的研究开始之前,需要研究者广泛地挖掘有关研究的各种研究角度,有助于拓宽视野,深入了解自身所要进行的研究。[1]宗宝玉,熊红芳,李占江.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及应对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2012,(26),59-60.[2]黄芳芳,李占江,韩海英,熊红芳.强迫症患者进行的非理性信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8-49.46 2.对介入过程中的反思在本次介入过程中,团体动力学理论表明在团体环境的影响下改变成员的个体问题。在本次介入过程中,社工并未良好的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主要关注点在于研究对象的非理性信念,故在干预过程中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对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在本次介入中,社工未能帮助研究对象建立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没有将小组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没有合理地整合资源,也未能链接相关的就业资源为研究对象解决切实的工作需求,造成小组的介入较为单一。其次,根据社会工作伦理,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专业的服务关系。但此次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需要社工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了解服务对象,故社工没有严格遵从社会工作伦理,长此以往会造成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界限的模糊,且易造成服务对象对社工的依赖,不利于其独立发展与康复。最后,在理性情绪理论指导下,社工干预的重心在于组员的非理性信念,对其情绪的控制与调节上的干预较少,通过对干预过程的观察上,社工认为应适当的帮助组员进行情绪调节的学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理性情绪理论。同时社工在应对介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能力也有所欠缺,由于本次研究对象群体的特殊性,在参与小组活动中依然会保有一些警惕性,故在小组活动中出现自我披露环境时,研究对象会呈现自我保护的状态,而研究者调节气氛的能力不足,阻碍了介入过程的发展。综上,在介入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在于社工自身对理论的掌握不足,对团体动力学理论及理性情绪理论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故在今后的研究及实践中,社工需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储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服务。3.对介入结果的反思对于本次介入的结果,参照相关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尊、社会功能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文献设置了实验组与对照组,此种设置控制了其他因素对于自身研究的影响,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较为准确。但在本研究中,介入结果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差。依据本研究测量数据显示,本次介入完成后,研究对象在病耻感应对量表及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两部分的后测得分,相较于前测得分都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本次介入的成效。但由于本次研究结果仅依靠“阳光绿丝带小组”的8个小组成员的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没有设置对照组,47 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对本次介入结果的影响。其次,本次研究对于影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因素分析不够深入。本次介入实施的不够全面,对导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等当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完善研究结果。最后,介入的结果是否能够运用到社区康复中。由于本次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研究者希望为社区精神康复工作寻找适用的模式,但本次介入的结果在是否能够运用到社区康复中还值得商榷。综上,关于介入结果的反思主要在于研究者未能对研究内容进行拓展,造成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证明在今后的研究及实务过程中,研究者需时时具有反思精神,对于研究结果要进行检验并考虑其是否具有有效性及实用价值,尽可能地将自身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完善与拓展。(二)本次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研究的启示1.小组干预的设计需考虑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小组工作的干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次的小组干预共七次小组活动,历时42天,每次小组活动持续1小时。对于本次研究的对象——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对其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虽然研究对象处于康复期,但仍需借助药物控制病情,药物对身体存在一定的伤害,小组干预中会出现组员体力不支及精神难以集中的情况,需要社工及时根据组员的状态调整活动内容。2.社工需具备足够的耐心及同理心在本次研究开展过程中,社工发现研究对象是较为敏感、缺乏安全感及信任感的特殊群体,在面对此种特殊群体进行干预时,要求社工倾注更多的耐心去与之建立关系,同时要求社工把握好提问的程度,在活动中注意观察研究对象的反应,当研究对象表现出抗拒或不适时,社工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适时地停止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提问。3.社工理论与实务需灵活运用本次研究所进行的干预以理性情绪理论为指导,参照理性情绪疗法的过程设计并实施干预方案,但在实务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理论指导需要结合实务操作运用,干预方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情况灵活地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以研究对象的适应性为主,适时地调整部分活动的顺序便于研究更顺利的完成。48 三、建议导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病耻感对于患者病情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干预不容忽视。而本研究针对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小组社会工作尝试,对于完全解决这一群体的病耻感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所以,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问题,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望能够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出现。(一)个人层面的建议1.学习适当调节自身情绪社会标签理论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出现主要由于外界歧视与标签效应,其中在患者经历歧视与标签时,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此类情绪对于患者而言难以处理,当负面情绪出现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大多采用消极应对的方式,选择逃避,在逃避的同时又受到自罪情绪的干扰,从而形成加重病耻感的恶性循环。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内在信念的干预对降低病耻感有一定的效果,且表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内部原因是可调整的。因此要降低病耻感程度,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必须要学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学会采取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面对生活中易让自己受挫的事件时,患者要学会正确分析事件,以积极态度去看待问题,鼓励自己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处理消极情绪。2.学习适当改变自我认知理性情绪理论明确指出个人对于事物或事件的认知是决定其情绪的主要原因。故要改善患者病耻感的各种负面情绪需要在改变自我认知及信念上进行。人的自我认知是形成自身对事物看法的关键,即自身信念的产生也受到自我认识的影响。在本次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中发现,王娜,李占江(2007)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显著高于正常人。[1]郭志华,徐子燕(2013)[1]王娜,李占江,杨清燕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理性信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49 通过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理性信念和应对方式改善的同时,社会功能明显提高。[1]由此可见,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改变其自我认知,有助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降低病耻感。在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大多存在非理性信念,病耻感的产生源于患者对于自身病情及患病事实的认识不够,以非理性信念对自身经历进行加工。同时,患者群体的挫折耐受力较低,一旦经历挫折事件很可能导致患者病耻感程度加深。故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不断地学习调整或改变自己的认知,因此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应该努力学习改变自我认知,在各种挫折事件面前培调整自己的看法,修正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二)家庭层面的建议由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下文简称患者)的常态是居家康复,故家庭是其相处时间最久的环境。尽管大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年龄较大,但对于仍有家庭照顾者的患者来说,家庭支持是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的有效措施。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成员应主动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对于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退缩、封闭的状态时,家庭成员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有助于患者收获正向的情绪体验,减少负向情绪的产生及应对。此类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降低病耻感程度。此外,家庭成员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家庭照顾不宜太全面,不利于患者的自我发展。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患病经历会导致其自身社会功能的退化,因此大部分患者家庭成员出于照顾弱者的心理对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发现,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的依赖性较强,过于细致的照顾易增强患者的依赖性,丧失个体的独立性,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与发展。故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一方面需要及时肯定及鼓励患者,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对其照顾的程度,两者相结合为患者提供适宜康复的生活环境。(三)社会层面的建议社会标签理论揭示了精神疾病患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歧视是导致其产生病志,2007,(4),32-34.[1]郭志华,徐子燕,李占江等.精神分裂症非理性信念和应对方式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2),56-58.50 耻感的根本原因,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降低自身的病耻感。并且,社会环境是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最终需要融入的环境,只有进行良好的社会融入才能帮助患者尽可能的康复。但由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的特殊性,短时间内无法凭借社工一己之力建立无歧视的外部环境,但社工可以进行相关的尝试,建议如下。1.通过建立小组为患者创造相对无歧视的微观环境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是独立的个体组成的特殊群体,经常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人际交往较欠缺,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偏见与歧视也阻碍了患者人际交往的发展。为了鼓励患者逐步做出改变,社工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等方式将小范围内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聚集起来,在一定范围内为其创造相对无歧视的微观环境,且运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同质性小组,并且在团体的环境之下,使团体的行为影响到个体,帮助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减少对外界的紧张及不安的情绪,当患者逐渐习惯相对较少的环境,社工可以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发挥小组的功能打开自己接纳他人。2.通过社区活动为患者营造减少歧视的社区环境在社区中可以建立“精神分裂症患者关爱日”、“精神卫生知识普及日”等特色主题日,由社区组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与普通居民参加主题日活动。通过简单的游戏或活动形式促进社区居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的认识与了解,普及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同时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在社区中减少居民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群体的歧视与偏见,为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通过社工及社区两方面的努力,逐步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营造少歧视的外部环境,以环境的改变来影响患者的信念及情绪,不断进一步改变自我认识,修正自身非理性信念,最终较少病耻感带来的困扰。51 参考文献一、期刊类[1]李季,冯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6).[2]赵泽.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理论,2014,(14).[3]石颖,孙皎,王守琦,张美玲,英杰,吴晶.基于病耻感内涵视角探讨患者病耻感量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43(3).[4]宇虹,王丽娜,周郁秋,李国华,袁瑷琳,孙玉静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5]李季,薛雅卓,冯慧,吴春荣,郑盈盈.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1,3.[6]耿峰,董毅.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0(2).[7]王娜,李占江,杨清燕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理性信念、应付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8]郭志华,徐子燕,李占江等.精神分裂症非理性信念和应对方式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2).[9]段兴华,张星杰,侯再芳.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0]蒋锋,汤宜朗,侯也之.精神疾病病耻感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赵宗峰,李绍峰,赵宗兰.缓解期精祌病患者的调查报告[J].山东精神病学,2000(8).[12]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也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3]徐云璐,徐成敏.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面子观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2013(11).[14]黄平,李志榕,吴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4(24).[15]徐韩,王勇,粟幼嵩,陆光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52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4).[16]鲍凤竹.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8).[17]梁忠新,王启源,张向阳.影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测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18]马晓军,袁辽荣,于学力.应用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心理干预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9]樊平巧,江连英.浅析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1(23).[20]陆红英,袁勤,陶丽等.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病耻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15).[21]张芳,李晓萍,曾庆枝,高欣.病耻感量表现状[J].医学综述,2015,21(2).[22]陈宜刚,陈鲁,周航等.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6).[23]俞洋,张杏莲.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3).[24]刘玉莲,尹冬青,吴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耻感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25]周建芳,谢迎迎,薛志强,汪作为,王亚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产生因素及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7(92).[26]林慧,梁祖光,梁飘等.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病耻感调查与干预[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27]龚建兵,吴传东,周俊,刘向华.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歧视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1).[28]黄先娥.认知行为疗法对武汉市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暴力行为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6,29(7).[29]赵春阳,周英,林建葵.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右江医学,2015,43(4).[30]郑丽松,朱转娥,陈瑞莲等.医务社工介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53 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31]田红梅,邢改书,刘翠欣等.小组工作制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7).[32]杨陆花.社区支持与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和家属病耻感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3).[33]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POL],20061http:PPwww.cdpf.org.cnPsytjPcontentP2008-04-07Pcontent-842391htm.二、学位论文类[1]鲁艳.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介入--以中山市T镇的社工服务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2013.[2]余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小组的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3]朱荻.能耐视角下精神分裂患者康复者自信心提升的实践——以“能者是福”小组为例[D].云南大学,2016.[4]孔荣华.轻郭巧癌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巧晌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5]徐晖.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其与服药依从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6]侯甜.社会工作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介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7]杨清艳,徐子燕,李占江.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D].首都医科大学,2006.三、著作类[1]何洁云.社会工作实践——小组工作[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2.[2]李建兴.社会小组工作[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9.四、英文文献:[1]AngermeyerMc,MatschingerH.Publicattitudestopeoplewithdepression:havetherebeenanychangesovertheLastdecade[J].Joum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4,83(2).54 [2]Goffma.E/Stigma:notesonthemanagementofspoiledidentity[M].Prentice-Hall,1963:423.[3]AngermeyerMc,MatschingerH.Publicattitudestopeoplewithdepression:havetherebeenanychangesovertheLastdecade[J].Joum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4,83(2).[4]SchulzeB,AngenneyerMC.Subjectiveexperiencesofstigma.Afocusgroupstudyofschizophrenicpatients,theirrelativesand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03,56(2):299-312.[5]CheeCYI,NgTP,KuaEH.Comparingthestigmaofmentalillnessinageneralhospitalwithastatementalhospital[J].SocialPsychiatryandPsychiatricEpidemiology,2005,40(8):648-653.[6]GriffthsKM,NakaneY,ChistensenH,etal.Stigmainresponsetomentaldisorders:AcomparisonofAustraliaandJapan[J].BMCPsychiatry,2006,6:21.[7]CorriganPW,KleinleinP.Theimpactofmentalillnessstigma.In:CorriganPW.Onthestigmaofmentalillness:Practicalstrategiesforresearchandsocialchange.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yAssociation,2005,11-44.[8]LysakerPH,TsaiJ,YanosP.Associationsofmultipledomainsofself-esteemwithfourdimensionsofstigmain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Research,2008,98,194-200.[9]GoffmanE.Stigma:Notesonthemanagementofspoiledidentify[M].NewYork:SimonandSchuster,2009,1.[10]LinkBG,strueningEL,Neese一ToddS,eta1.Stigrnaasabarriertorecovery:theconsequencesofstigmafortheself-esteemofpeoplewithmentaliIlnesses[J].PsychiatrServ,2001,52.[36]LinkBG,StrueningEL,Neese-ToddS,eta1.0ndescribingandseekingtochangetheexperienceofstigma[J].PsychiatricRehabilitationSkills,2002,6(2).55 致谢时光飞逝,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眼进入了尾声,随着毕业论文的逐渐完成,距离毕业离校的日期也日趋临近,脑海中关于两年生活的点滴慢慢涌现出来。从论文选题、开题到实施干预最终完成论文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导师及同学们的帮助,在此向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及同学们表示感谢!首先,我要感谢的我的导师徐云老师。从入学以来,徐老师从始至终保持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治学态度,从而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态度。论文从选题到完成,老师总能及时地给予指导意见,甚至连研究中的干预方案也几经修改,确保以最充足的准备去实施干预,减少实务操作中的障碍,并且对于研究中所需运用到的心理学知识,老师也倾囊相授,减轻了本次研究中理论知识的压力,因此我由衷的感谢老师的用心良苦,在今后的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不忘老师的教诲,努力做到更好不让老师失望。其次,我要感谢实习工作的机构及社区。本次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及同工的帮助,在实施具体的干预时,我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帮助,研究前期问卷的发放及回收都由社区的残疾人专干全程陪同进行,才使得本次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并且社区提供了本次研究的活动场地且在开展活动时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主动提供帮助,让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在此,对社区及机构表示深深的谢意。最后,我要感谢在两年学习生活中默默帮助我的同学们。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受到很多同学的照顾,尤其是我的室友们,在生活上对我照顾有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及时给我帮助与建议,在本次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室友更是经常与我交流探讨论文内容,给我带来许多启发,能够收获到亦师亦友的室友同学,是我认为非常幸运的事,感谢我们的相逢与熟识,为这两年的研究生时光增添更多的难忘时光,祝各位老师及同学万事顺意。56 附录A病耻感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关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研究的调查问卷尊敬的参与者:您好!本研究是由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胡媛媛进行的调查,主要是了解您个人的一般情况及患病的一些感受,您所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体验,为研究者后期进一步制定降低病耻感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我们会对您提供的个人资料保密,而且只有研究者才能接触这些资料,在研究结果分析结束后我们将销毁这些资料,敬请放心。1、参加本项研究,我们不会向您收取任何费用。2、该研究包括评估您的一般状况、病耻感情况和服药依从性的问题,评估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需要您在参加小组活动之前填写一份问卷,大约需要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第二次需要在您在结束所有的小组活动之后再次填写问卷。3、您可以向研究者提出您关心的问题。本次研究的参与完全是自愿的,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决定是否参加该项研究。而且,您在研究过程中有退出的权利,不会因此而得到不平等的对待。最后,非常感谢您的帮助!表1一般资料问卷编号:填表日期:性别:男口女口年龄:岁民族:1.汉2.少数民族联系方式:住址:街道社区学历:1.初中及以下2.高中3.大专或本科4.本科以上婚姻状况:1.未婚2.已婚有配偶3.离婚工作状况:1.在业2.不在业是否与家属住在一起:1.自己单独居住2.与家属住在一起57 家庭人均月收入:1.<800元2.800-1499元3.1500-3000元4.>3000元第一次发病时年龄:岁住院次数:共次是否有过强制入院经历:是口否口入院期间是否遭受强制性对待(如捆绑等):是口否口遭受强制性对待后你是否感到自尊受挫:是口否口患者疾病己经持续了年目前是否处于康复期:是口否口处于康复期时长:1.3个月2.3-6个月3.6-12个月4.12个月以上(康复期指曾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经药物治疗后现在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和社会功能恢复至少两个月,无明显精神衰退,躯体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史)表2贬低一歧视感知量表下面表中共有12句话,是想了解您对于精神疾病的真实想法,请您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根据是否同意每句话的说法,分别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下划勾“√”。非常不非常条目同意同意同意不同意1.大多数人愿意和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1234作好朋友。2.人多数人认为一个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的人1234和普通人是一样聪明的。3.大多数人认为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和1234普通人一样是值得信赖的。4.大多数人愿意接受一个完全康复的精神病人1234成为一所学校的孩子们的老师。5.大多数人认为住进精神病医院是个人失败的432158 标志。6.大多数人不愿意雇佣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照顾他们的孩子,即使这个人已经康复了4321一段时间。7.大多数人看不起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的人。43218.如果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能胜任一项1234工作,大多数老板会雇佣他的。9.大多数老板不愿意考虑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4321病的人的求职申请,而会接受其他的求职者。10.在我居住的社区里,大多数人会像对待其他1234人那样对待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11.大多数女性不愿意和一个患过精神疾病的4321人约会。12.一旦知道一个人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大多4321数人就不会很认真地考虑这个人的意见了。表3病耻感应对量表下面表中共有27句话,是想了解您对于精神疾病的真实想法,请您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根据是否同意每句话的说法,分别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下划勾“√”。非常不非常条目同意同意同意不同意1.如果你有一个近亲曾经患过精神疾病且接受4321过治疗,你会建议他不要把这些告诉别人。2.如果你患了精神疾病在接受治疗,你会担心4321某些人发现你的治疗情况。3.如果你因为精神疾病接受过治疗,最好对此4321保密。4.一个人没有理由隐瞒其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123459 事实。5.由于社会对待精神病人的消极态度,你会建4321议这些患者对他们的疾病保密。6.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4321的人将不得不隐瞒他曾经住院治疗的历史。7.你支持家里的其他成员对你的精神疾病保4321密。8.你认为一个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现在已经康复4321的人,不应该告诉别人他过去患病的经历。9.在你初次和别人见面时,你会特别努力隐瞒4321自己曾经接受过精神病治疗的事实。10.如果你认为你认识的某个人对精神病人持4321有消极的看法,你会躲开他。11.应该组织一些工作场所,让那些曾经患过精4321神疾病的人能够在一起工作。12.对你来说,与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友好相4321处较容易。13.如果一个人知道你曾经接受过精神病治疗4321而轻视你,你会躲开他。14.你发现,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在与那些同4321样也患过精神疾病的人往时,压力会小些。15.假如你的一个朋友患了精神疾病,你会建议他在闲暇时间多和那些同样也患有精神疾病的4321人呆在一起。16.你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和那些同样也患4321有精神疾病的人在一起时,会感到最舒服。17.你和那些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人有很多共4321同之处。18.接受过精神疾病的治疗后,你发现你会教育432160 他人作为一个精神病人到底意味着什么。19.你愿意参加一个有组织的活动,教给公众更多有关精神病治疗的知识,对寻求精神科医生4321帮助者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一起讨论。20.如果你认为一个朋友与你相处时,因为你曾经接受过精神病治疗而感觉不舒服,你会主动4321向他解释你的治疗情况。21.当一些人说一些诬蔑精神病人的话时,你会4321告诉他们你不同意他们的看法。22.你认为,当诬蔑精神病人的行为发生时,最好是反驳这些诬蔑行为而不是忽视它,对这些4321行为要指正出来是很重要的。23.你认为,最好是帮助你周围的人了解精神病4321治疗是怎么回事。24.如果你觉得一个老板因为雇用了一个曾经接受过精神病治疗的人而感到不自在的话,你4321会尽力让这个老板理解大部分患过精神疾病的人都会很好地工作。25.你没有遇到过其他精神病人由于患病所经4321历的问题。26.大多数曾经到医院治疗过精神疾病的人与4321你所遇到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27.你和大多数精神病人是非常不同的。432161 表4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下面表中共有7句话,是想了解您对于精神疾病的真实想法,请您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根据是否同意每句话的说法,分别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下划勾“√”。非常不非常条目同意同意同意不同意1.你所能依靠的人不能理解你患上精神疾病的4321经历,对此你时常感到失望。2.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一个精神病医院的患者到4321底是什么样的。3.大多数人不知道患上精神疾病会是什么样。43214.曾经在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经历总会让你与他4321人有隔阂。5.对于你来说,只有患精神疾病的人才能理解4321你。6.曾经患过精神疾病,让你感到自己和别人非4321常不同。7.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的经历让你感到羞耻。4321表5非理性信念调查请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以下问题,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括号里划勾“√”。1.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2.自己必须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3.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惜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该歧视和排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62 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4.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6.人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他们的发生。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8.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9.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0.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2.患病后人生将从此灰暗,没有希望。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3.当你遭遇失败时,会认为自己非常差劲,并不再尝试相同事件。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63 附录B活动内容评分表大家好,今天的小组活动圆满结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面是我们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想要了解小组活动是否真的给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认真的填写,每个选项后选择您对应的分数,下面画对号(√)即可,请写下你们的真情实感,感谢大家的建议,期待小组活动带给大家的改变。内容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数活动情况活动氛围情况活动进度安排情况活动内容与自己的符合程度活动内容设计的满意程度活动对自己的帮助程度组员表现情况自己在活动中的投入度自己在活动中的分享程度自己的进步程度对自己的表现满意程度社工表现情况社工对活动的熟悉度社工与组员良好互动的程度社工对自己的帮助程度对社工的满意程度6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