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

ID:7780248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25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_第1页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_第2页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_第3页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三农”问题的本质温铁军教授于1995年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在1996年发表的《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三农”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产业的问题、农村是聚落的问题、农民是“人”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成因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但是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口问题。二、人口与“三农”问题的关系人口与“三农”问题本来是两个问题,但是在我国,二

2、者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源。站在人口学的研究视角,马克思曾在1853年所写的《强迫移民》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迁移“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以此来审视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民人口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的并存现象。学者于学军指出,“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地区或时期,是指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有效地供养现存的人口,造成人口过剩,而过剩

3、的人口又制约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压迫人口”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指制度本身要求发展生产力,需要减少过剩的人口,以便达到人口和经济的协调。“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人口过剩,劳动力也过剩,解决起来规模大;再加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就更加困难和复杂。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一)综述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路在哪里?把社会学家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是体制

4、和政策问题。解决的措施有破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身份的不平等、彻底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及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村的倾斜等。樊纲教授综合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显然,这一工作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市场信号告诉人们去哪儿,政府则为人口流动创造环境,让人们去该去的地方。著名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帕金斯(DwightH.Perkins)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篇论文中就曾指出,中国如果能够成功地把2.

5、15亿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的话,那么中国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亚洲的经济巨人。(二)几点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严格执行“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镇化速度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方针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1.稳定低生育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说到底,就是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口总量的减少。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市。如此下去,农村人口将继续增加,将会减慢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速度,也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农村人口与计划

6、生育是绝不能放松的。但中国的人口减少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所以中国的“三农”问题在此之前只能是暂时缓解,而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就人口总量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学者李建新就坚决反对单纯的“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的观点,坚决反对所谓200年后的人口目标,即200年后中国人口降至学术视点NORTHERNECONOMY713~5亿。其反对的理由:一是对于我国人口总量统计数据及对生育率准确性的质疑;二是一般学者往往用“分母效应”分析人口数量问题。“分母效应”隐含着一个不真实的前提,即作为分母的人口数量,其数量规模对经济发展、资源环

7、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往往被夸大了。李建新为此主张不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并强调以放宽和放开二胎来达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最佳结合。2.人口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已经成为整个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要解决前文提到的农村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现实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增加土地,要么减少人口。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只有减少耕地上的农民数量。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8、及“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等主张。这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学者于学军提出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就地城镇化,在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人口城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