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

[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

ID:77327550

大小:70.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1-24

[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_第1页
[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_第2页
[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_第3页
[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哲学]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哲学教育的不景气,乃至于衰落,如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有两个:其一,由于人们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本性的误解,把哲学等同于知识,把哲学教育等同于知识灌输,从而导致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异化;其二,源于近代以来的工具理性思维的扩张,表现为人们对工具主义和效率主义逻辑的崇拜。所谓工具主义,指一切东西都只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手段;所谓效率主义,指尽可能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亦即利益最大化。要而言之,前者出于现代人的实用主义心态,后者则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前者重合用,后者重合算二者的结合对哲学人文科学,乃至

2、整个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重申哲学教育的必要性,重塑人们对哲学教育的正确认识。一、非哲学与非哲学教育之弊顾名思义,哲学教育就是关于哲学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哲学教育以哲学为内容,而哲学则以哲学教育为实现形式。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然而,在一个日益功利化、实用化的世界中,哲学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哲学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源于哲学的不可或缺性。就哲学而言,其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源的关系,表现在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自在的存在者,而且还是一个追求意义的、自为的存在者。格言说,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哲学家则

3、说,人的存在需要精神,而精神必定有所超越。超越什么?超越自身的物质存在。从物的角度定义人,如人是某种动物,甚至某种机器,无疑降低了人作为人的尊严。对意义的追求表明,人不仅是一种具有超越维度的存在者,而且自身就是意义世界之源,因为本然世界不存在意义的问题,意义与人无法分离。当然,在追问世界的意义的同时,人还追究世界之真。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由于纯粹的好奇心的驱使,人不断逼问事物的原因第一困。所谓第一哲学正是这种非功利的、彻底的追问和反思的结果。可见,以彻底的反思为特征的哲学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的。哲学教育无用论和取消论不仅是对哲

4、学的误解,也是对哲学教育的误解.哲学教育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哲学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尤其是大学教育中包含的哲学教育,而广义的哲学教育,则除了学校的哲学教育外还包括社会上各种渠道的哲学教育,如来自家庭、朋友、社会学术团体、大众传媒、因特网等的哲学教育。二者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前者是学院化的,后者是社会化的;前者是系统性的,后者是分散性的;前者是理想主义的,后者是现实主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可以视为实践广义哲学教育的典范,而某些哲学教授们则亳无疑问是实行狭义哲学教育的代表。有趣的是,苏格拉底坦然宣称自己无知,而这些哲学教授们不但自信有

5、知,而且还手握真.知。与此相对照,苏格拉底把对话看作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哲学教授们则视灌输为不二法门。不得不说,哲学教育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与此有关。这些教育者们忘记了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须知道,哲学教育也只是人的整个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既不能代替后者,亦不可凌驾于后者。把哲学教育等同于意识形态教育,把哲学教育等同于宣讲教条,其结果只能使哲学失去自己的本性,从而使哲学成了非哲学。哲学之所以成为非哲学,哲学教育之所以成为非哲

6、学教育,还在于一些人不了解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特点。哲学的特点是批判性教化性以及创造性。哲学教育亦复如此。首先,哲学具有批判性。批判性可以说是哲学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哲学的批判性表现在自己不断质疑自己,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这一点既与科学不同,也和宗教不同。宗教强调信,而不允许怀疑,所以是无疑不疑。哲学则是一种大怀疑主义。哲学就是把本来很稳定坚实的东西都变成问题。科学虽然也提出问题,但是其问题都是原则上可以回答的问题,而哲学上的问题则无法达到定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总是寻求答案,哲学则不断提出问题。哲学的批判性保证了精神的永不枯竭。其次,哲学具有教化

7、作用。通过中西哲学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教化的目标是求善,并且以诚意正心之类的自我道德修炼为手段。这样的认识使得中国哲学将求真从属于求善。而西方哲学教化的目标是求真,它以理性的培植为教化的手段。这样的认识使得西方哲学将求善从属于求真,强调理性的规导。]哲学的教化性保证了精神的自我维系。第三,哲学还具有创造性。叶秀山先生指出,惟有哲学一定要创造没有创造就不是哲学,哲学处于创造创始、原始处。这意味着,哲学不仅要从有到无,而且还要从无到有。其中,从有到无是解放的维度,从无到有则是开显创造的维度。哲学的本性使它总是求新、求异、求变,一句话,求自由创造。哲学

8、的创造性保证了精神的永不止步。对于哲学教育来说,其批判性的品格表现在哲学教育始终以培养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