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

ID:7722497

大小:37.5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2-23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_第1页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_第2页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_第3页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_第4页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创充老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以包拯一生的座右铭为开场之语,通过叙述史事的方式,真实再现了一个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以民为本,集清官、忠臣、名探于一体的包公形象。   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德行。包拯之父包令仪,乃北宋进士,后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历史上北宋特别是宋

2、仁宗时期,风清气正,社会和谐,其儒学之风盛行,仁、义、忠、孝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包拯父子。包拯青少年时代,“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可见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就刻苦读书、品学兼优。影片中,叙述了包拯学生时期,家乡一位富人邀请他与同窗好友李姓同学一起赴宴,李姓同学欣欣然欲前往,而包拯却不为所动,认为,“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可见,良好的家风,让他为官前就确立了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包拯29岁时考取了进士甲科,被委命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

3、到安徽,在知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希望包拯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守丧期满,包拯才复出做官。如此忠孝之人,必然注定事业上的不平凡。   良好的家风之外,成就一代忠臣清官包公的,还有人生的两次际遇。一是他的老师刘筠。包拯23岁时,与时任庐州知州的刘筠相遇,并得到刘筠的赏识。刘筠为人刚毅正直,嫉恶如仇,为包拯在以后的从政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二是当朝皇帝宋仁宗。历史上的宋仁宗他不仅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却“律己私,修内而安外。”有仁德之君,则成就刚正之臣。包拯正是在这种政治清明的

4、社会环境下,在以后的为官道路上一方面敢于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另一方面,则亲民爱民,努力做一位“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清官好官。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就这样,包拯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努力践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之志。面对贪官,他屡屡犯颜直谏,哪怕唾沫星子飞溅当朝皇上一脸,自身难保,也在所不惜。“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陈州折变”,严惩贪官污吏,绝不姑息;面对民情,他明察秋毫,容不得半点冤情留人间。“断牛舌案”、“匿金案”,“断冷清案”,朗朗乾坤,日月可鉴,百姓福康,才能心安,倾听民

5、意,廉泉相涌;面对家事,他以身作则,清心直道。亲戚犯法,秉公处理,虽喜爱一方端砚,却断然拒绝他人相赠,终是两袖清风,。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初“矢志不渝”的“明志”,让包拯时刻警醒,时刻不忘自己是为国尽忠、为民尽职的公仆。而正是因为包拯的清正廉明,才使他受到当时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更成为一代名垂千古、受人崇敬的清官。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良好家风,德行传承。从家训可以看出,包拯对后世子孙要求十分严格,其后世子孙亦严袭家风。包拯长子包意因家

6、中贫因、生病等原因而早逝,二子包绶在包拯去世时才5岁。当朝皇帝宋仁宗前往吊唁,见家中如此凄凉,不免一阵心酸。“包拯之后,唯绶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静自首,不苟求进”。“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见伦比。”包拯子孙以清贫的一生续写了包拯家风。而深厚的家训文化,不仅影响着包拯的儿子、孙子,更为世世代代的包家人所传承、铭记,直至千年后的今天。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每位官员自身的修养影响着家人、社会甚至一个国家。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清心一曲延千年。我想,《千年包公》纪录剧不

7、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忠孝、爱民、公明、清廉的包公,更因“清心直道”的包氏家训所传递的道德理念、处事法则、精神力量,对于历朝历代,尤其是当前发展中的中国,对于当代每一位为官为政者,又或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吧。 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在众多名宦的家训中,如此简短直接的文字实属罕见。这37字的家训出自大名鼎鼎的包拯之手。   包拯为官26年(1037-1062),清正廉洁、不附权贵,将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贯彻到底。在对亲眷子女的教育上,包拯非

8、常严苛,也正是这样一种以身作则、严以持家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清廉官员的典型。   民间传说包拯出生在贫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嫂子抚养长大,这与历史事实不符。其实,包拯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包令仪曾做过惠安知县、掌管山泽苑囿之事的虞部员外郎、陪都南京留守等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