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

ID:77207877

大小:3.08 MB

页数:52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1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2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3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4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5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6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7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8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9页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K14密级:公开索取号:硕士学位论文?-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研宄生:王雪梅指导教师:邹翔副教授培养单位:历史文化学院一级学科:历史学二级学科:世界史完成时间:2017年4月3日答辩时间:2017年6月3日 曲阜师范大学研宄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V)-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0论文《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论文中除□/硕士0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王f轉曰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V)-《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0学□/硕士0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位论文。本论文的研宄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7作者签名:曰期:vqAm导师签名:日期:紹<(/(? 摘要摘要17-19世纪的英国,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经历了从17世纪前的宗教神学观到17、18世纪的世俗精神病观,再到受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宗教和世俗观念双重影响的精神病观这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影响了人们对精神病和精神病人的态度和治疗方式。纵观英国精神病观的发展历程,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中一直都存在着一种“异相”与“罪”观念,这种观念将精神病人异化为人类社会非正常的存在,这种解释上的异化又造成了英国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排斥。17世纪之前,精神失常对英国人来说属于超自然范畴,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与治疗都来源于宗教。6世纪之前,受原始宗教的影响,精神病被认为是妖魔附体的结果,当时的治疗方法是用有魔力的护身符和符咒来驱魔。6-16世纪,①基督教在英国占据统治地位,此时的精神病病因仍是妖魔附体,只是此时的“妖魔”不再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而是基督教中的撒旦。宗教是治疗精神病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主要采取精神疗法或信仰疗法,民间落后地区仍采取附有符咒的药物治疗方法。16-17世纪,精神病的病因从撒旦附体造成的灵魂堕落,演变为撒旦的阴谋——受撒旦引诱造成的精神、道德堕落。这一时期的病因解释上虽加入了世俗观念,但社会上的疯人接受的治疗仍是宗教治疗,医生也大多是牧师。可以说,17世纪以前,英国的精神病观都是一种宗教神学观。在传统的精神病观中,疯人的身份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成为超自然“异相”。精神病被认为是人遭受邪恶入侵所导致的,但不管是亵渎神灵、违反宗教信条,还是精神、道德堕落,都是因为犯了宗教“罪”。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都来源于宗教,二者同根同源。17-18世纪,人们从社会角度来认识精神病,认为疯人贫困、没有工作能力,人们的精神病观进入世俗层面。这一时期的疯人,先是被当成游手好闲的懒人,后来被视为“兽性疯人”,在对疯癫的病因解释上,正统医学占据了主流地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生理障碍的物理疗法。无论是劳动社会之外的“异相”——懒人,还是人类社会之外的“异相”——兽性疯人,疯人都成为威胁人类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种邪恶存在,疯人因此负有一种“罪恶”。人们因对正常社会秩序的追求而囚禁疯人,将疯人摒除在正常社会活动之外,这更巩固了疯癫的“异相”观念。可以说,这一时期疯癫的“异相”与“罪”观念相辅相成。18世纪中后期,人们对疯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将疯人当成“野兽”,而是当成病人看待。由于17、18世纪正统医学在治疗精神病上的无能为力和基督教文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人们对精神病病因的认知①此时统一的英国并未形成,这里指早期的英国——英格兰。I 摘要呈现宗教和医学解释相共存的局面。此时对病人的治疗既采取医疗措施,又相信病人只有得到上帝的仁慈才能痊愈。这一时期,疯人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但其身份是病人,仍是正常人中的“异类”。精神病因其特殊的疾病烙印而成为一种耻辱,一种难以启齿的“罪”恶。本文拟对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进行考察,探究人们对精神病认知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同的精神病观下,人们对精神病人的态度与治疗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讨论不同社会认知下精神病人的处境与身份角色定位,并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关键词:精神病观,英国,社会,医学II AbstractAbstract17-9centuryBritish,people'sawarenessofmentalillnessexperiencedfromthereligiousconceptofthe17thcenturytothe17thand18thcenturysecularpsychosis,andthentothelate18thcenturyandthebeginningofthe19thcenturybythereligiousandsecularconceptsofdualeffectsofpsychosisthesethreestagesofdevelopment.Differentcognitionaffectspeople'sattitudesandtreatmentofmentalillnessandpsychiatricpatients.ThroughoutthedevelopmentofpsychosisintheUnitedKingdom,thereisalwaysa"heterogeneous"and"sin"notioninthepsychosisofBritishsociety,whichalienatesthepsychiatricpatientsasanabnormalexistenceofhumansociety,thealienationofinterpretationalsocausestheBritishsocietytothepsychiatricpatientsexclusion.Beforethe17thcentury,mentaldisordersfortheBritisharesupernaturalcategory,people'sawarenessandtreatmentofmentalillnessarederivedfromreligion.Beforethe6thcentury,bytheimpactofprimitivereligion,mentalillnessisconsideredtheresultofdemonpossessed,whenthetreatmentistouseamagicamuletandspelltoexorcism.6-16century,ChristianityintheUnitedKingdomoccupythedominantposition,thistimetheetiologyisstilldemonpossessed,butthistimethe"demon"isnolongertheoriginalreligionofthespiritsbutChristianityinSatan.Religionisthemainforceinthetreatmentofmentalillness,thisperiodmainlytotakepsychotherapyorbelieftherapy,folkbackwardareasstilltakethecurseofthedrugtreatment.16-17century,theetiologyofpsychosiscausedbySatanpossessedthesoulofthefall,evolvedintoSatan'sconspiracy-bySatanlurecausedbythespiritofmoraldegradation.Althoughtheetiologyofthisperiodontheinterpretationofthesecularnotion,butthetreatmentofthemadmanisstillreligioustreatment,doctorsaremostlypriests.Itcanbesaidthatbeforethe17thcentury,theBritishpsychosisisareligiousviewofreligion.Inthetraditionalpsychiatricview,theidentityofthemadmanwithmysticism,becomesupernatural"outofphase."Psychosisisconsideredtobecausedbytheinvasionofevil,butwhetheritisblasphemy,violationofreligiouscreed,orspirit,moraldegradation,areguiltyofreligious"crime."Traditionalpsychopathologyinthe"heterogeneous"and"sin"concept,arederivedfromreligion,bothhomologous.17-18century,peoplefromasocialpointofviewtounderstandmentalillness,thatthemadmanispoor,thereisnoabilitytowork,people'spsychosisintotheIII Abstractsecularlevel.Thisperiodofmadman,firstaslazylazy,andlaterberegardedas"animalmadman",intheexplanationoftheetiologyofmadness,orthodoxmedicineoccupythemainstreamposition,thetreatmentofmentalillnessismainlyforphysiologicaldisordersOfphysicaltherapy.Whetheritisoutsidethelaborsociety"outofphase"-lazy,orhumansocietyoutsidethe"heterogeneous"-animalmadman,madmenhavebecomeathreattothenormalorderofhumansociety,aevilexistenceHavea"evil".Peoplebecauseofthepursuitofnormalsocialorderandimprisonedthemadman,themadmanexcludedfromthenormalsocialactivities,whichismoretoconsolidatethecrazy"heterogeneous"concept.Itcanbesaidthatthisperiodofcrazy"heterogeneous"and"sin"conceptcomplementeachother.Inthelate18thcentury,people'sattitudetowardsthemadmanchanged,nolongerthemadmanasa"beast",butasapatient.BecauseoftheincompetenceoftheorthodoxmedicineinthetreatmentofpsychosisandtheinfluenceofChristiancultureonBritishsocietyinthe17thand18thcenturies,theendofthe18thcenturytothebeginningofthe19thcenturyshowedthatthecognitionofthecauseofmentalillnessshowedacoexistenceofreligionandmedicine.Atthispointthetreatmentofpatientsnotonlytakemedicalmeasures,butalsobelievethatthepatientcanonlygetthekindnessofGodcanbecured.Duringthisperiod,themadmanreallybecomeamemberofhumansociety,butitsidentityisthepatient,isstillthenormal"heterogeneous".Mentalillnessbecauseofitsspecialdiseasebrandandbecomeashame,akindofhardtosay"sin"evil.Thispaperexaminesthesocialpsychiatricoutlookinthe17thto19thcenturies,exploresthecausesofchangesinpsychiatriccogni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attitudesofpsychiatricpatientsandthepracticeoftreatment,andthediscussionofdifferentsocietiesThestatusofthementallyillpatientandtheidentityoftheroleofpositioning,andrelatedissuesontheirownpointofview.Keywords:psychosis,English,society,medicineIV 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目录............................................................................................................................1绪论............................................................................................................................1(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7(四)研究方法.....................................................................................................8(五)创新之处.....................................................................................................9(六)概念界定.....................................................................................................9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11(一)宗教神学影响下的精神病观...................................................................111.原始宗教影响下的精神病观....................................................................122.基督教影响下的精神病观........................................................................13(二)精神病观的世俗化倾向...........................................................................14(三)英国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171.宗教神学观下的“异相”与“罪”观念................................................172.“异相”与“罪”观念的世俗化转向....................................................17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19(一)17、18世纪世俗社会影响下的英国精神病观......................................191.大禁闭........................................................................................................192.“兽性疯人”观念....................................................................................223.疯人的处境................................................................................................25(二)世俗精神病观下的“异相”与“罪”观念...........................................28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30(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精神病观的嬗变............................................301.对精神病的新认知....................................................................................302.新精神病观下的病人处境........................................................................33(二)新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36结语..........................................................................................................................39参考文献......................................................................................................................41后记..........................................................................................................................451 绪论绪论(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及鉴往知来,长期以来我们的史学工作者热衷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历史的主体——人自身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传统的历史研究对人类的生存状况的考察主要是从比较明显的事件,诸如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变动、外交谈判、瘟疫等大事件入手,考察英雄伟人在其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界出现了微观史和新文化史转向,历史研究的内容更加多样性,物质、语言、身体、表象和记忆都都成为他们考察的对象。新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和主题,也突破了只有某种人拥有历史,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可能进入历史的狭隘精英史观,把各色人等都纳入了历史观察的视野,打开了历史研究的另一扇门。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多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而精神病人正是这样一群人。精神病人因为罹患精神病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活动之外,是新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于精神病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但涉及精神病人本身,也涉及到医学、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政府职能,甚至性别等广泛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这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发展领域。在西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有关疯癫的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1970年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精神病学和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病学家本身的权威性有限,另一方面是各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投资也相对较少。1970年后,有关精神病课题的相关研究,欧美学者出版了大量的相关著作。这主要是因为1945年后,精神医学寻求重建威信,而福柯对疯人院的批判性评价以及1960年出现的反精神病学运动,预示了学界对精神病问题的重视。1970年后的许多医疗社会史著作,都是对福柯著作中批判性的回应。国外的精神病课题研究中,有通史性著作、理论性著作以及相关主题性研究的著作。欧美学者对精神病主题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以及丰富的史料。对英国精神病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疯人院和疯癫进行的,其中对疯人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英国政体、社会制度、英国经济状况、英国商业化的发展、医生群体,以及病人的家庭关系等角度进行阐发;对疯癫的研究,主要从医学、文学、宗教、性别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精神病观为研究主题,探究影响精神病观形成的1 绪论复杂社会因素,精神病观对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精神病观、精神病人和社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国内学者对英国精神病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英国精神病的专著,涉及英国疯癫的论文也主要是关于疯人院的。针对国内这一领域尚缺乏系统研究的现实,以17-19世纪英国的精神病观为研究视角,不仅对丰富英国史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弥补国内、国外关于英国精神病研究的缺失也大有裨益。据估计,全球共有3.5亿名抑郁症(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到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而抑郁症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第二的疾病。虽然对抑郁症已有较为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一些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可见对精神病的治疗效率是极为低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病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精神病的病理学原理及其描述和分类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议;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疾病抱有偏见,对有效的治疗手段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或轻或重),精神疾病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选择精神病作为研究课题,就是要正视这一存在于我们身边而被忽视的、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疾病。英国是欧洲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选择英国作为研究对象极具代表性。17—19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发生了几次大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医疗进步毋庸置疑,在医疗专业化和现代医学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在往科学的方向发展,但人们对精神人的态度和治疗并没有明显进步,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精神病治疗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对英国精神病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学术层面来说,对17-19世纪初的英国精神病观研究,对我们加深对英国的了解,全面把握英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更多关注疾病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英国史和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对引起国内学者对精神病这一研究课题的注意,为广大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有重要意义。从现实层面来说,英国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不仅取决于医生和医学的发展,家庭、政府和疾病观念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研究对引起我们对精神疾病的注意,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观念影响行为,对英国精神病观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今时今日的精神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对更妥善地应对精神疾病问题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绪论(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精神病的相关研究,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问世,且涵盖的研究面较广。除了相关的疯癫理论著作,还有许多涉及疯癫的通史性和主题性研究著作。这些成果中虽然没有关于英国精神病观的研究,但对英国精神病院、精神病治疗等的相关研究,以及关于疯癫的相关理论著作为本文研究精神病观和社会、医疗的互动,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和有益的观点。理论性著作,例如:艾伦·英格拉姆和米歇尔·法拨(AllanIngram&MichelleFaubert)的《18世纪写作中的疯癫的文化建构:表现疯癫》(CulturalConstructionsofMadnessinEighteenthCentury①Writing:RepresentingtheInsane),为本文的精神疾病观的写作,提供了灵感和有益启示。主题性研究,西方学者对英国疯人院的研究,论文中对疯人院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涉及到医学和社会的许多方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史料。这些著作主要有:夏洛特·麦肯齐(CharlotteMacKenzie)的《富人的精神疗养:泰斯赫斯特私立疯人院的历史,1792—1917》(PsychiatryfortheRich:A②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探究了1792-1917私立疯人院繁荣发展的原因,提供了1792-1917年,关于英国疯人院和当时社会、医疗以及病人家庭的诸多史料。格雷厄姆·穆尼和乔纳森·雷纳茨(GrahamMooney&JonathanReianrz)编的《透风的墙:对医院和疯人院探访的历史性看法》③(PermeableWalls:HistoricalPerspectivesonHospitalandAsylumvisiting),这是本论文集,书中所编辑的文章,以研究英国的医院和收容院为主。除了英国,此书也涉及到了对中国、南亚、美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的医院和收容院探访。其中的第九章,伦纳德·史密斯(LeonardSmith)的《管理者的自律:参访与英国疯人院,1750—1850》(“TheKeeperMustHimselfbeKept”:VisitationandtheLunaticAsyluminEngland,1750—1850)一文,指出视察对疯人院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涉及的英国公、私疯人院改革的相关史料,对本文的写作大有裨益。约瑟夫·梅林和比尔·福赛斯(JosephMelling&BillForsythe)的《疯④狂,机构和社会,1800-1914》(Insanity,InstitutionsandSociety,1800-1914),集①AllanIngram&MichelleFaubert,CulturalConstructionsofMadnessinEighteenthCenturyWriting:RepresentingtheInsane,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②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③GrahamMooney&JonathanReianrz,PermeableWalls:HistoricalPerspectivesonHospitalandAsylumvisiting,NewYork:Amsterdam,2009.④JosephMelling&BillForsythe,Insanity,InstitutionsandSociety,1800-1914,NewYork:Routledge,1999.3 绪论中于对疯人院的制度化及其原因探究。此书也是论文集,内容涵盖面广,不仅包括对英格兰的疯人院的研究,还包括苏格兰、爱尔兰以及英印度殖民地疯人院问题的研究。其中斯科尔为疯人院数量的增加,提供了经济学的解释,为本文证实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经历了根本改变,提供了历史事实。赖特则阐述了家庭在疯人离开疯人院中所起的重要影响,其他章节还涉及了疯人委员会对疯人的管理、市民观念对医学实践方式的影响等问题,揭示了疯人院所涉及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此书中家庭、社会对疯人的处置所反映的对疯人的态度,为本文的精神病观与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马琳A.雅瑞恩(MarleneA.Arieno)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狂人:精神疾病—十九世纪中叶英格兰的社会流行病学》(VictorianLunatics:ASocialEpidemiologyofMental①IllnessinMid-NineteenthCenturyEngland),作者从医学的发展与疯人院制度化的关系入手,认为医疗专业化为疯人的治疗提供了可能,因此刺激了政府采取官方措施解决疯人问题的倾向。这显然并非唯一原因,但此文视角独特,令人深思。苏珊·皮多克(SusanPiddock)的《他们自己的空间:19世纪英国、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疯人院古迹》(ASpaceofTheirOwn:TheArchaeologyof②NineteenthCenturyLunaticAsylumsinBritain,SouthAustraliaandTasmania)介绍了以英国疯人院为模本的19世纪英国和其殖民地的疯人院建筑。疯人院建筑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特点,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社会对待疯人态度的不同。这些著作都为本文18-19世纪英国精神病观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西方学者的主题性研究,除了疯人院的相关研究,关于疯癫的研究著作也较多。探究疯癫成因的,如杰里米·施密特(JeremySchmidt)的《近代早期英国的宗教、道德哲学与疯狂》(ReligionMoralPhilosophyandMadnessinEarly③ModernEngland),此书从宗教文化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了忧郁的形成和治疗受宗教、文化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影响。西方的医疗文化是宗教文化和科学哲学的折中,此书对分析宗教文化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形成和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意义。关于疯癫的治疗和精神病医生的相关研究,如乔纳森·安德鲁斯和安德鲁·斯卡尔(JonathanAndrews&AndrewScull)的18世纪伦敦对失④常者的管理(ManagingLunacyinEighteenth-CenturyLondon),从医疗与患者关①MarleneA.Arieno,VictorianLunatics:ASocialEpidemiologyofMentalIllnessinMid-NineteenthCenturyEngland,Albuquerque:theUniversityofNewMexico,1984.②SusanPiddock,ASpaceofTheirOwn:TheArchaeologyofNineteenthCenturyLunaticAsylumsinBritain,SouthAustraliaandTasmania,SouthAustralia:FlindersUniversity,2007.③JeremySchmidt,ReligionMoralPhilosophyandMadnessinEarlyModernEngland,Burlington:AshgatePublishingCompany,1977.④JonathanAndrews&AndrewScull,ManagingLunacyinEighteenth-CenturyLondon,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2001.4 绪论系角度进行研究,介绍了18世纪的疯人和精神病医生的世界,是一部详细介绍英国精神病医生医疗实践的著作。R.A.休斯顿(R.A.Houston)的《18世纪英国的神职人员和疯狂的护理》(GlergyandtheCareoftheInsanein①Eighteenth-CenturyBritain),则从宗教文化的传承者牧师这一角色入手,对牧师担任疯人医生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指出牧师不仅担任心灵治疗师,随着医学发展还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其对牧师社会角色转变的研究为其他学者提供了可资②借鉴的经验。明仁铃木(AkihitoSuzuki)的《家内的疯狂》(MadnessatHome),此书从家庭角度对疯人进行研究。分析了家庭成员在家人是否有精神疾病问题的诊断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书在资料选取上采用了社区记录、疯人委员会记录,翔实可信,但因资料多是关于中上等阶级的记录,此书的分析、结论只适用于中、上等阶级。这些著作为本文的精神病观中的疯癫病因与社会文化、医学之间的关系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除了相关主题的研究,英国的疯人在18世纪前,没有自己的社会身份,国家对其的处置从来都是和穷人、流浪者相联系,因此研究济贫法和济贫院的相关著作,也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大量十分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乔纳森·瑞那茨和伦纳德·施瓦茨(JonathanReinarz&LeonardSchwarz)的《医学和济贫院》(Medicine③andtheWorkhouse),此书研究了新旧济贫法下济贫院内的医疗和患者。在第一部分的第五节介绍了1815-1860对济贫院疯人的管理,认为国家对疯人的管理政策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了疯人在社区、济贫院和疯人院间来回移动的管理模式,丰富了英国的疯人院管理研究。林恩·浩伦·李斯(LynnHollenLees)的《陌生人的团结:英国济贫法和人民,1700—1948》(the④SolidaritiesofStrangers:theEnglishPoorLawandthepeople,1700-1948),是一本研究英国济贫法及其民众比较全面的书。但此书的重点是不同时期的济贫政策及其贫民状况,但在“国家对穷人的特别治疗”一节中有提及国家对精神病人的政策及疯人院的状况。托马斯·麦凯(ThomasMackay)的《英国济贫法史》(AHistory⑤oftheEnglishPoorLaw),详述了英国济贫法的前因后果,对理解英国的济贫政策和了解英国社会状况提供了翔实的史料。①R.A.Houston,‘GlergyandtheCareoftheInsaneinEighteenth-CenturyBritain’,CambridgeUniversity:ChurchHistory,Vol.73.NO.1(Mar,2004).②AkihitoSuzuki,MadnessatHome,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6.③JonathanReinarz&LeonardSchwarz,Medicineandtheworkhouse,NewYork:universityofRochesterpress,2013.④LynnHollenLees,theSolidaritiesofStrangers:theEnglishPoorLawandthepeople,1700-1948,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⑤ThomasMackay,AHistoryoftheEnglishPoorLaw,NewYork:PalgraveMachillan,2003.5 绪论与国外相比,国内对英国精神病的相关研究较少,只有部分对疯人院和疯癫的研究。研究疯人院的论文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赵秀荣老师的《19世纪英国①私立疯人院繁荣原因初探》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疯癫认识的态度改变、疯人院在政府法令规范下自身的调整与改善以及国王乔治三世发疯四个方面介绍了19世纪私立疯人院繁荣的原因。赵秀荣老师的《17-19世纪英国关②于疯人院立法的研究》,对17-19世纪英国疯人院的立法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英国疯人院立法从禁闭到要求有医学证明才能进入疯人院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大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人权的保障。如果从法令本身来看确实如此,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法令要求入精神病院者要有医生的证明,但不能保证医生的证明信是可信的,因此,这一结论过于乐观。再有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彭兴涛的硕③士论文《1800-1845英国公立疯人院的建立》,文章的重点在于分析1840-1845英国公立疯人院建立的原因。作者从政府法令、市场经济、改革者的推动、医学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上文所列论文主要是专门针对疯人院的研究,关于疯癫的研究也为疯人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和理论依据。例如张胜洪在《理解疯癫:④后精神病学的视角》一文中通过将疯癫置于当代学术语境中,从后精神病学的视角对疯癫的日常生活表述、人性反思、文化逻辑与治疗实践的演进进行探讨,并认为一种治疗现实的演变是基于一种“文化逻辑“的演变。此文虽不属于精神医学史研究,但其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国内关于精神病研究的著作大都是译著性质。优秀的理论性译作有刘北成、⑤杨远婴翻译的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此书是反精神医学运动的代表作。福柯认为疯癫是社会构建,根本不存在。此书的史料有明显的截取类缺点,且其以法国为分析蓝本,并不适用于他国。在时间上,此书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写到了19世纪,涵盖面广,既系统地论述了疯人的社会意向及其意向的演变,也论述了不同时期医生与病人、疯癫与理性的互动关系。此书作为疯癫类专著,逻辑性强,不仅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其中的辩证思维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影响。颜宜葳翻译的美国历史学家伯纳姆的《什么是医学⑥史》,作者从治疗者、病人、疾病、知识的发现与传播以及医学和健康与社会的互动五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无论治疗者、病人、疾病还是医学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对理解医学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通史性著作有张钰、①赵秀荣:《19世纪英国私立疯人院繁荣原因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②赵秀荣:《17-19世纪英国关于疯人院立法的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③彭兴涛:《1800-1845英国公立疯人院的建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④张胜洪:《理解疯癫:后精神病学的视角》,《医学哲学》2012年第2期。⑤(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⑥(美)伯纳姆著,颜宜葳译:《什么是医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绪论①徐鑫等人翻译的英国医学社会史教授罗伊·波特的《疯狂简史》,按时间梳理了英国精神疾病演变的历史。此书为疯癫所划分的历史阶段,对本文英国精神病观演变时间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除上文提到的直接相关的译著外,还应注意的有:陈仲丹、周晓政翻译的弗雷德②里克·F·卡特赖特和迈克尔·比迪斯的《疾病改变历史》,此书在第十章暴民癔症与大众暗示中对疯癫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张大庆翻译的罗伊·波特的《剑③桥医学史》,此书从疾病、医学、医院以及药物等多方面进行编著,涉及医学史的多个方面。书中将“精神病”作为单独的一章,论述了从希腊人对“发疯”的认识到现代心理医学对精神病的研究,为本文的精神病观研究提供了医学视角④的相关史料。钱乘旦主编的《英国通史》,对了解英国经济社会背景有重要意⑤义。姚燕、周慧翻译的卡尔格·德克尔的《医药文化史》、李本富、李曦著的⑥⑦《医学伦理学十五讲》、张大庆的《医学史十五讲》和余新忠、杜丽红主编的⑧《医疗、社会与文化史读本》等,这些著作对英国的疯人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以上研究成果,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多是对英国疯人院的研究或是关于疯狂的著作,对精神病的研究多是从医学史角度出发,研究疯人作为患者与医生或医疗的关系,或是从社会史角度出发,探究疯人院与社会医疗、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专门针对精神病观及其与社会各因素互动关系的研究。选择精神病观这一研究主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疾病观的形成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丰富精神病这一主题研究的内容,拓展英国疯癫研究的新领域。(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英国17-19世纪英国的精神病观的演变。通过对这一阶段英国精神病观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影响英国精神病观形成的因素,以及不同精神病观下,英国疯人的生存状况和具有的不同社会角色。重点把握不同时期,英国精神病观建构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原因,从而认识到精神病观对①(英)罗伊·波特著,张钰等译:《疯狂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②(英)卡特赖特、比迪斯著,陈仲丹等译:《疾病改变历史》,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③(美)罗伊·波特著,张大庆译:《剑桥医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④钱乘旦:《英国通史》(第一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⑤(德)卡尔格·德克尔著,姚燕、周惠译:《医药文化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⑥李本富、李曦:《医学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⑦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⑧余新忠、杜丽红:《医疗、社会与文化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 绪论英国疯人、英国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分为三节,分别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分为三小结。第一节介绍宗教神学影响下的英国精神病观。第二节介绍英国宗教神学精神病观的世俗化倾向。第三节介绍英国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第三部分共分二节,主要介绍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第一节介绍世俗社会影响下的英国精神病观。第二节介绍世俗精神病观下的“异相”与“罪”观念。第四部分共分二节,主要介绍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对精神病的新认知及其影响。第一节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精神病观的嬗变。第二节分析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新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通过对英国17-19世纪英国精神病观的研究,得出结论,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升华。可以看到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精神病观的变化,疯人的社会角色和生存状况的不同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但应看到疯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被赋予的社会角色和意义不同,但疯人从来都是被社会排斥的对象。社会及其文化造就疯癫,又以自己的方式治疗疯癫。当今社会,精神疾病频发,树立正确的精神病观对病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四)研究方法1、运用叙述和分析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在向读者展示历史事实的同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对不同时期的精神病观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解释,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历史现象与文化、社会的联系。2、对于这一时期原始资料的运用。例如,《理查德神甫回忆录》等。3、运用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精神病观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时,既从社会、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综合考量,也注重17、18世纪与19世纪的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疯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与处境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4、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入手,将历史学研究与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相结合,探讨社会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宏观上把握英国精神病观演变的总体概况的同时,实现对英国社会更为深入地探索和思考。8 绪论(五)创新之处本文的写作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选题的创新,国内没有专门研究精神病观课题的专著。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对精神病课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医学社会史角度出发,意识形态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还没有出现。本文拟从意识形态角度,结合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医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具体结合英国历史印证英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对其精神病观的影响,使精神医史的研究从社会史走向思想史,研究的视角从关注社会走向关注社会、思想的互动关系。(六)概念界定精神病:精神疾病在19世纪之前被称为精神失常(持久、自发性的精神活动异常,外在表现为胡言乱语、伤人、自伤、幻想等),人们对精神失常的通俗叫法是疯狂或疯癫,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文中在论述19世纪之前的精神疾病问题时采用其通俗叫法。精神病在现代医学中包含的类型颇多,本文研究的精神病包括忧郁症、躁狂症、癔症等。人们将各类的精神病人混称为疯子、疯人,材料的缺乏,使作者难以区分精神疾病的类型,而且本文是精神病观研究,因此本文在研究时并不区分精神疾病的类型,但在写作时会根据史料采用具体的不同精神疾病名称进行称呼。精神病观:文中的精神病观主要指英国社会对精神病的认知,即对精神病的病因、病理学分析,也包括对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态度。比如17世纪前,英国社会对精神病的病因分析主要依赖于宗教解释,这种精神病观属于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传统精神病观下的英国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宗教治疗,通过宗教仪式拯救病人的灵魂,病人被视为灵魂遭受邪恶入侵的存在。17-18世纪,英国的精神病观发生了大的改变,对病因的解释上,宗教影响微弱,正统医学占据主流地位,认为是机体障碍导致的。这种医学化的解释,使精神病人开始接受正统医学的治疗(主要是用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精神病观受医学和宗教的双重影响,精神病人被视为病人,接受医学治疗,但也接受宗教的信仰治疗。英国社会:文中所说的英国社会包括英国上层人士和普通民众。17世纪前,英国社会上层对精神病人的应对主要是将其驱逐或监禁,以维护社会秩序。普通民众对精神病人的应对主要是将其禁锢在家里,有条件的会对病人采取宗教疗法(信仰疗法或用有符咒的药物)。17-18世纪,英国社会上层对精神病人的应对9 绪论从强迫劳动到监禁,但都不涉及医学治疗,普通民众有条件的会对精神病人采取医学治疗手段,下层民众仍采取将疯人监禁在家的应对措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上层开始将疯人当成病人对待,国家建立了大量疯人院以收容和治疗疯人。普通民众也注重疯人的治疗,但只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异相:区别于社会主流的一种非正常的形象与存在。本文主要指将精神病视为异类的解释,比如,英国传统精神病观中将精神病看作是鬼神附体,将精神病视为超自然异类——鬼神。17-18世纪,精神病人实现了向自然界的回归,但英国社会将精神病人视为人类社会的异类——兽性疯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将精神病人纳入人类社会,但仍是人类社会的异类——“病人”。10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相比于经济、社会制度、科技的发展与变迁,文化和观念的变迁更具有滞后①性。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是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这种精神病观在英国社会由来已久,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宗教内涵略有不同。英国人对精神病的认识,6世纪前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是妖魔附体的结果,对精神病的治疗方式则是利用巫术驱魔。6-16世纪的英国处于基督教的统治之下,这一时期的精神病病因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被认为是邪恶入侵造成的灵魂堕落。只是此时的邪恶不再是妖魔,而是基督教中的魔鬼——撒旦。对精神病的治疗则是通过基督教的信仰疗法,拯救病人的灵魂,但传统巫术中带有符咒的药物仍被使用。16-17世纪的英国精神病观中,精神病的病因被认为是撒旦作祟引起的道德思维混乱。这一时期,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病观从宗教神学观开始向世俗化层面发展,撒旦作祟一说仍来源于宗教观念,道德、思维混乱则是世俗层面的因素。宗教对英国精神病观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英国精神病观中“异象”与“罪”的观念,这种观念随着宗教思想对精神病观的影响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英国精神病观中的“异象”与“罪”观念最初来源于原始宗教观念中的宗教“罪”与神秘主义的超自然“异象”观,在16世纪,宗教观念中的宗教“罪”转变为世俗层面的社会“罪”——道德堕落。16-17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是带有世俗化倾向的宗教神学疾病观,但17世纪之前的英国精神病观都是一种宗教神学观。(一)宗教神学影响下的精神病观英国对精神病的传统认知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罗马入侵英国之前的不列颠没有留下书面文字,但巴斯等地发现的符咒说明罗马统治之前,传统巫术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公元前55年罗马入侵不列颠,罗马的统治带来了不列颠的罗马化和基督教的传入,不列颠只有地方精英被罗马化了,小镇和乡村仍是不列颠本土宗教的圣地所在,本土宗教和罗马宗教混合的趋势表现的并不明②显。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迁居英格兰使基督教文明一度湮灭。公元6世纪,基督教再次传入英格兰,才实现了英格兰的基督教化。可以说,6①滞后性:文中所说的文化和观念的滞后性,主要是指英国精神病观的演变过程中,主流社会对精神病的认知和下层民众对精神病的认知不同步的现象。以英国传统精神病观为例,英国6-16世纪的精神病观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社会上层对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基督教的信仰疗法,但民间仍在使用原始宗教的巫术疗法。这种滞后性导致了英国精神病观的演变时间期较长,以及两种精神病观相互交叉存在的现象。②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第一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页。11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世纪以前的英国精神病观主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这一时期,人们将精神病看作①是鬼神附体,精神病被赋予超自然主义色彩,是源于自然崇拜——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1.原始宗教影响下的精神病观早期人们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对精神病的病理学原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但人们总是会为身边的情况作出符合自己认知和理解能力的解释。比如说: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依赖大自然,对自然的强大充满畏惧,但又想征服自然,便认为自然是看不见的强大生命(也就是我们说的鬼神),并认为通过敬拜和求告可以获得佑护(让自然顺从自己)。因此当早期的精神病出现的时候,知识的匮乏使人们无法理解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出现,对早期的人们来说,精神病和大自然一样属于神秘之物,便将它和同样不可知的大自然联系起来,便有了鬼神附体之说。这种早期的鬼神附体的精神病观可以说是来源于早期的宗教(虽然当时人们并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自然崇拜。早期的疾病治疗是由巫医担当,早期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极具原始宗教意义。巫医们画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面部妆容,在仪式上大声叫嚷、念驱魔咒语、自我陶②醉般的舞蹈、殴打昏迷中的病人以祛除侵入身体的魔鬼。这种驱魔治疗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宗教形式——驱魔形式,无论是面部妆容、咒语还是舞蹈都是仪式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无论是恐怖的面部妆容还是在仪式上大声叫嚷,其目的说明了人类对鬼神——精神病的恐惧,巫医们是想通过这种他们认为让人恐惧的方式吓退鬼神,以达到摆脱精神病的目的。直到今天,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某些尚处于原始部落生活阶段的民族中的巫医仍然遵循着这种驱魔仪式。从这种鬼神附体的精神病观和驱魔的宗教式的治疗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精神病在早期的人们眼中具有的恐怖形象——妖魔,因此精神病患者不仅恐怖而且邪恶。认为精神病患者受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力——魔鬼所支配,而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诸神和魔鬼的意愿决定的(人们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思想的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良知和选择陷入无能为力的窘境。同样是宗教神学影响下的精神病观,英国基督教化之后,人们的精神病观与之前相比有所不同。①自然崇拜: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这种自然崇拜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精神病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这样一种未知的存在,因此当时的人们将精神病和神秘的大自然联系起来。②(德)卡尔格—德克尔著,姚燕、周惠译:《医药文化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页。12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2.基督教影响下的精神病观公元6世纪,基督教再次传入英格兰,这时的基督教影响了英格兰的东南部和北部地区。664年,惠特比宗教会议使英格兰各王国的教会处于一个大主教的领导下,实现了英格兰教会在组织上的统一。再经过西奥多等大主教的努力,英格兰实现了基督教化。从6世纪-16世纪,英国的精神病观是基督神学宗教观。西罗马衰落后,一系列的瘟疫肆无忌惮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医学处于无助的境地,历史环境为神秘的基督教教义兴起做好了准备。基督教宣扬身体的疾病只能靠神来治愈,并通过福音书中的事例来证实:耶稣通过祈求天父上帝的帮助,①给予了人们不可思议的治疗。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康斯坦丁大帝认可了基督教,随之而来的是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加上基督徒遵循上帝的教诲,把医学看作是慈善事业,相比于世俗医生那种收费的做法,教士作为医生(在中世纪的英②国,最早的知名医生一直是牧师。)更受人们尊重。尽管这时医学技术和一些外科技术仍然有着值得重视的进步,但世俗医生的地位越来越低,教会的胜利为疯狂的超自然解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督教是欧洲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不仅塑造了欧洲社会的行为规范,对欧洲的社会思想也有重要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对医学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兴起后,宗教教义更加明确,人们的鬼神说有了依据。同样是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这一时期人们仍然视精神病为鬼神附体,只是这时的鬼神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基督教中的邪恶之神撒旦。在治疗方法上,驱魔具有了基督教的宗教仪③式,人们采用涂圣油、祈祷和双手触摸的方式进行治疗。无论是原始宗教下的鬼神附体的精神病观,还是基督教影响下的精神病观,都是一种宗教神学观。与原始自然崇拜时期的精神病观相比,基督教的精神病观有更系统的依据,比如病因上是撒旦附体,在治疗方式上也是通过宗教特有的祈祷等救赎方式驱赶邪恶,拯救灵魂。而原始宗教影响下的精神病观中的鬼神,没有明确的指向,治疗方式也不统一,既有符咒、药物,也有献祭等。16-17世纪,英国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因文艺复兴的影响,而发生新变化。这一时期,人们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人们对精神病的解释开始具有社会层面的认识,英国的精神病观开始向世俗化发展。但这一时期的精神病观,并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仍属于宗教神学观。①(英)玛格塔著,李城译:《医学的历史》,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年,第49页。②(英)玛格塔著,李城译:《医学的历史》,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年,第62页。③(英)玛格塔著,李城译:《医学的历史》,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年,第49页。13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二)精神病观的世俗化倾向文艺复兴波及英国较迟,16-17世纪的英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有了社会和人自身层面的考虑,在病因的解释上,加入了世俗化的病因——思维、道德混乱。但人们并未摆脱宗教的桎梏,仍将精神病的病因归咎于撒旦作祟。这一时期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也加入了自然疗法等非宗教治疗措施,但受宗教神学的影响,人们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主要是从宗教角度寻求灵魂救赎。英国16-17世纪的精神病观,虽具有世俗化色彩,但仍是宗教神学观,体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过渡性特征。①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主张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宇宙和人类。众所周②知,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上帝之说不屑一顾,而对普罗塔哥拉斯来说,人类是万物的尺度,秉承这个原则,他们想将疯狂从鬼神界分离出来,并使其人性化。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并为非理性下了明确的定义,即人们在欲望或激情的影响下经历的道德冲突,但是他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专注于自身的疯癫,但人们对疯人的认识仍无法摆脱教会教义的影响。受宗教和文艺复兴的双重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受撒旦引诱造成道德、思想混乱的精神堕落的精神病观,这种精神病观既属于宗教神学观,又包含着世俗化层面的因素。精神堕落的精神病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们仍认为疯癫预示着撒旦的统治、预示着灵魂万劫不复的堕落。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麦克白夫人的医生说:“一个疯子不需要医生,而只需要上帝的赐福”,这是被上帝惩罚而失去理性的③例子。这表示人们仍然认为疯子能从宗教信仰中获救,疯癫的原因是灵魂的邪恶与堕落。另一方面,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疯癫的邪恶进入道德层面,不再是上帝的惩罚,而是受撒旦的引诱造成的思想、道德层面上的错误和缺点。这一时期,因思想、道德堕落(如通奸)而被冠上疯癫罪名的例子比比皆是,疯癫有了世俗化的诱因和解释。疯癫的罪名虽没有脱离宗教诱因,但有了人性的病因,人性的道德层面的病因给了精神病世俗的治疗依据。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疯癫的黄金时期,之所以称之为黄金时期,一方面是由于疯癫虽仍是人们所熟知的这个世界的超自然异相,但有了可理解的现实病因—①自然主义:一种哲学思想,广义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一般指那些主张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思潮。这里指将精神病纳入自然界的范畴,从人类社会角度为其寻找病因,使其脱离宗教解释。②普罗塔哥拉斯: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一下子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③(英)罗伊·波特著,张钰等译:《疯狂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68页。14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精神堕落(思想、道德的混乱),疯癫的病因有了现实的依据,人们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对病因有了新的认知,对精神病的治疗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放逐,一种是囚禁。无论是放逐还是囚禁,这一时期社会对疯人的态度比较宽容,疯人的处境相较17、18世纪被监禁的疯人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当成病人对待的疯人而言都更加理想化,这一点将在之后两章详细论述。放逐疯人,据说是为了让疯人厘清思绪,找回理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相信,疯人是接近于真理的人,疯癫被认为是人寻求自身真理的一种方式。疯癫成为获得知识的奇异途径,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术仍带有神秘玄奥的因素,如当时人们认为瘟疫爆发和蔓延的原因,在于星体的方位不吉利。丢勒1484年制作的木刻也表现出了一种看法:土星、木星和火星在天蝎座①汇合而污染空气,造成了当时的梅毒流行。而疯癫由于病理学尚不明确,而且未脱离宗教神学的影响,仍具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疯癫被认为是与上帝对话交流,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种方式,疯人的胡言乱语被当成是天启。其次,当时的经院哲学科学被斥为虚假的学问、荒谬的知识,因而疯癫反而被文艺复兴时期的②学者看成可能的知识的真理。就像《使徒行转》中劝诫的那样:“渊博的学识③令人疯狂。”,学者们纷纷发了狂,智者反而变得愚蠢。最后,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和思索的价值,使人们坚信自己的头脑,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于是放逐成为追寻真理、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驱逐是指有些城镇将疯人驱逐出城镇,对他们实行流放。这种驱逐既是对疯人的一种社会排斥,也是对疯人的一种治疗方式。说是排斥,是因为有些穷疯人会在空旷的农村或城市流浪,这些疯人被市政当局逮捕并托付给船工,他们被带走,远离城镇,并确保他们永不再返回。这种背井离乡的驱逐,使疯人的家乡摆④脱了他们,确保疯人不再在城墙下徘徊,以减少他们对社会造成的恐怖威胁。这种措施的目的是让他们与社会隔离开来,所以说是一种社会排斥。说是治疗,是因为这种驱逐是一种朝圣旅行。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多数城市都有专门的疯人拘留所。这些被逮捕的疯人会得到城市或医院的资助,去圣地朝圣,⑤最先集中收容疯人的便是圣马蒂兰·德·拉尔尚、贝桑松和吉尔等圣地。因此,这种驱逐往往成为疯人通过朝圣,去寻找自己的理性的一种宗教治疗活动。肯普①(德)卡尔格—德克尔著,姚燕、周惠译:《医药文化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6页。②《使徒行转》:《圣经》新约的一卷书,记载了耶稣基督复活、向门徒显现、升天后,他的使徒们传道殉教的事迹。③(英)罗伊·波特著,张钰等译:《疯狂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76页。④(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页。⑤(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页。15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于1393年生于英格兰,在精神失常一段时间之后,她曾到耶路撒冷、罗马、德国和意大利去朝圣,并且将这些经历及感觉记录在她的《马热丽·肯普之书》。①另一方面,人们将疯人交给船工,是相信水域、大海的净化作用。航行使人面对不确定的命运,在水上人只能完全听凭大海支配,对生活在海上的人来说,信仰是一只坚实的锚,只有扬起精神的风帆,才能借助上帝的呼吸安全到达港口。航行成为疯人重新寻求对上帝信仰的一种方式,所以说这种驱逐是一种宗教信仰治疗。福柯认为驱逐是对疯人的一种变相囚禁。他在《疯癫与文明》中说到:“疯人被囚禁在船上,无处逃遁。他被牢固束缚在有无数去向的路口,是旅行的囚徒。”福柯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这并非社会驱逐疯人的初衷,这种囚禁也只是暂时的,毕竟,驱逐给了疯人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些疯人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当他们下船时,人们不知他来自何方,当他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便脱离了疯人的身份。在中世纪的叙事诗《特里斯丹与伊瑟》中,装成疯子的特里斯丹命令船夫把他送到康沃尔的岸边。当他来到国王马克的城堡时,这里的人们都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人们只把他当成远方的客人来接待,②直到有人发现他是疯子,才再次把他投入大海。疯人或许因此而不断迁徙,但也因此而过上一种轻松自在的流浪生活,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有一段新的开始。相对于驱逐,还有一种治疗方式,那就是真正的囚禁。这一时期被囚禁的病人有两种:一种是被看管在家里,由家人照顾,这是当时被囚禁的主要方式。被囚禁在家的精神病的治疗,在医学上大多采用自然疗法,即良好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偶尔给些适当的药物以调节体液平衡。他们也会观看“宗教表演”,③以求助于上帝或圣徒恩典。这是一种神的感化仪式,这一宗教式的治疗归因于这一时期的病因并未与宗教完全脱离。另一种被囚禁的病人大多是穷疯人。他们有的没有被托付给商旅或香客队伍,有的虽被市政当局交给船工,但有时水手们刚刚承诺下来,转身便又把这些招惹麻烦的乘客打发上岸。这些疯人大多被集中④关在城镇监狱,他们的食宿都从城市财政中开支。但是,他们并未受到医治,精神病人只是被囚禁起来。这种集中囚禁在17、18世纪成为对待疯人的普遍方式。英国这一时期的精神病观,无论从病因解释上,还是治疗手段上,都主要依赖宗教教义,仍属于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①(美)罗伊·波特编著,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0页。②PatrickLegueut,TristanetIseut,Bossuat:CreatespaceIndependentPublishingPlatform,2014,pp.219-222.③(美)罗伊·波特编著,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0页。④(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7页。16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三)英国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和态度,无论是从原始社会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还是世俗观念占统治地位的17、18世纪的精神病观,甚至于正统医学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的精神病观,始终无法脱离的两个主题思想便是“异相”与“罪”。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两个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又有不同的思想内涵。1.宗教神学观下的“异相”与“罪”观念从原始宗教影响下的原始社会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精神病都是这个世界的异相。无论是将病因理解为鬼神附体,还是将病因理解为撒旦作祟,都显示了人们对精神病的畏惧,对这种超自然的社会异相的畏惧。这种“异相”观与畏惧来源,一方面与宗教相关。在对精神病的传统理解中,这种疾病并非随机发生,它有目的地针对特定的人、家庭或者部落,作为对其罪恶的惩罚。因为在患病的传统观念中,疾病被看作个人、社会、宗教信仰和行为的结果,疾病是对①轻慢祖先、违反教规、忽视礼节、亵渎神灵等过失的报复和惩罚。另一方面,这种畏惧根源于当时的正统医学的无能为力。普通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巫医和教士对精神病则束手无策,所以精神病借助神灵成为超脱于自然的存在。精神病的神秘色彩决定了它相较于其他疾病的特殊性,无论是早期治疗中的仪式、咒语和祭品,还是中世纪的祈祷、安抚和禁食,无不体现了精神疾病治疗手段的宗教性。这种宗教仪式性的治疗手段,强化了精神疾病的“异相”特征,使精神疾病的异相观念根植于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中。在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中,“异相”和“罪”的观念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欧洲向来把疾病与罪联系在一起,而精神疾病的“异相”观念和宗教紧密相连,精神疾病的病因自然被归为宗教之罪。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对精神疾病的宗教治疗都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净化。通过各种宗教仪式,使神灵息怒,得到神灵的宽恕与庇佑,净化心灵,达到治疗灵魂的目的。这种医治灵魂的治疗并非医学意义上的治疗,而是宗教罪人通过宗教仪式来实现祛罪化,即祛除疾病。2.“异相”与“罪”观念的世俗化转向文艺复兴时期,精神堕落的精神病观,在病因上仍受宗教的影响,被归于撒旦的阴谋。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精神病人的病因不光是单纯的超自然因素——撒①(美)罗伊·波特编著,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17 一、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旦的阴谋造成的,还有人自身层面的原因——思维、道德混乱。思维、道德混乱的病因分析,说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病的社会层面和人本身层面的疾病诱因,英国的精神病观开始向世俗化层面发展。病因上加入了世俗的道德观念,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也有了现实社会层面的考虑。英国的精神病观虽仍是一种宗教神学观,但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开始有了新的内涵,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对精神病病因世俗化认知的发展,带来了对精神病人治疗手段的世俗化。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虽然未完全脱离宗教治疗方式,如观看宗教表演和朝圣等,但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世俗的治疗方式。丰塔农(DenysFontanou)是蒙彼里埃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其《论内脏疾病治疗的三部著作》中提出,躁狂(精神疾病的一种)是由黄胆汁之类的刺激性温热体液侵袭刺激大脑及其脑膜所引起。①在这一理论中,思想、情感及行为的异常就归因于感觉器官(大脑)的问题,②因此,调节体液平衡的自然疗法在这一时期颇为流行。人们对精神病的治疗不再只是拯救灵魂,对精神病的治疗手段和观念,从医治灵魂向医治肉体过渡。世俗层面的病因分析和治疗手段,降低了人们对精神病的畏惧,精神病的超自然“异相”观念开始削弱。此时的精神病“异相”开始进入世俗层面,精神病人成为不遵守社会道德和戒条的社会异类。以粗野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其情感冲③动,会被认为得了躁狂症。如普拉特在他著的《实用医疗手册》一书中写到,④一位女士得了躁狂症,因为她以低劣的语言和姿势请男人与她性交。由此可见,人们认为躁狂症是行为过度——不符合一般道德的疾病。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病的宗教“罪”也开始进入道德层面,这时的罪恶是因为违反了道德规范和戒条,是思维和理智的混乱,而不是冲撞神灵导致的鬼神附体和灵魂邪恶。在对精神病人的处置上,无论是将他们投入监狱,还是将他们放逐,这种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和对待社会上犯了罪的人的方式一致。可以说,人们对精神病人的看法由妖魔演化为世俗的罪犯。无论是放逐还是集中囚禁,都是市政当局对精神病人采取的社会措施,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病人态度的世俗化发展。英国精神病观的世俗化倾向,在17、18世纪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无论是对病因的认知,还是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与控制都离不开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民间,神秘主义的治疗方式仍在使用,但这一时期的精神病观基本脱离了宗教神学的影响。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也实现了从宗教神学观向世俗社会观念的转变。①(美)罗伊·波特编著,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5页。②JohnLocke,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xford:ClarendonPress,1975,p.160.③普拉特:即费利克斯·普拉特尔(1536-1614),瑞士病理学家,蒙彼里埃医学院教授,认为躁狂症是由某种体液过量引起的。④(美)罗伊·波特编著,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5页。18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17-18世纪,英国跟欧洲大部分国家一样,对疯人采取禁闭政策。17世纪的英国将疯人视为穷人并关进教养院、劳动院等禁闭场所,进行强制劳动。由于疯人难以管束,18世纪,英国对疯人采取新政策,将疯人从劳动的穷人中分离出来。这些疯人仍被关押起来,被当做野兽对待,此时被关押的疯人的地位等同动物。被私立疯人院和家庭关押的疯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镣铐、监狱和地牢是这一时期被监禁疯人的共同遭遇。即使有些疯人得到家人的慈悲,他们接受的治疗也于病情无益。这一时期,人们对疯人的认知和态度由宗教神学观进入世俗层面,人们的精神病观受宗教的影响已经较小,人们开始从社会角度看待精神病,对精神病人采取的措施多是出于社会需要的考虑。这一时期的精神病观仍受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的影响,但此时的“异相”与“罪”观念有了社会层面的含义和概念解释。(一)17、18世纪世俗社会影响下的英国精神病观17、18世纪,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经历了从宗教神学观向世俗社会观的转变。这一时期,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疯癫,认为疯人贫穷、没有工作能力、①无法与社会群体相融合,疯癫开始被列为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出于经济原因和社会防范原因,社会带着对游手好闲的厌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疯人实行禁闭。这一时期,不合群的疯人脱离了正常人的世界,人们对疯人的认识具有了动物观念,疯人被称为“兽性疯人”,疯人被视为“野兽”。血液循环论的提出,医学的巨大进步,这一时期对疯人主要采取医学手段进行治疗。但无论是让疯人变得孱弱的放血、通便疗法,还是其他的让疯人放松的疗法,主要是为了驯化疯人的兽性。1.大禁闭17-18世纪号称是理性的时代,疯人因其不理性而被禁闭。在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大批疯人居民被囚禁,这些人中有疯子、精神错乱者、神志恍惚者、痴呆者和不能自制者。除了疯人,犯了非理性过错的人,也会被囚禁起来,这其中包括道德败坏者、自杀未遂者、亵渎神明者、放荡的人等。从登记簿看,人们对疯②人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分。对社会来说,疯人和贫民等同,和游手好闲者等同,①赵秀荣:《17-19世纪英国关于疯人院立法的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19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是这个社会危险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取缔游手好闲时,疯人也被包括在内。(1)禁闭所的产生17-18世纪,对疯人实行监禁的现象在欧洲具有普遍性。1620年,德国在汉堡开设了欧洲第一个教养院,其他的是在该世纪下半叶开设的。18世纪,这种禁闭所大量增加,18世纪末,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建立了大量监禁场所——“医院、拘留所、监狱”。这些禁闭场所被用于收容穷人,不论其性别、年龄、籍贯……出身,不论其身体状况,即不论健壮或伤残、患病①或正在康复、病情能否医治。这些禁闭所,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它们对所有穷人行使全权,包括命令、管理、商业和惩治的权利。即使这里所说的医院也不是一个医疗机构,其功能和目标与医疗关系不大。当时的英国医院是救济院和贫民所,这些机构的医疗职能并不占首要位置。比如,约克郡的圣伦纳德医院,②在它的账单上有购买油灯、油、蜡烛等的费用,但却没有购买药物的记载。医院是用来收容穷人的机构,它只是接纳自愿来的或被政府和司法机构送来的人,③为他们提供食宿,仅此而已。在英国,禁闭的起源更早。1575年,英国颁布了一项关于“惩治流浪汉和救济穷人”的法令,规定每个郡至少建立一所教养院。17世纪初又出台新规定:④凡未在自己辖区建立教养院的治安法官,要罚款5英镑。这种教养院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们往往被所依附的监狱合并,而且,这种措施也从未扩展到苏格兰。但劳动院则在英国获得了成功。1697年,布里斯托尔的几个教区联合建立了英国第一所劳动院,1703年在伍斯特建立了第二所,其后,在普利茅斯、诺⑤里奇等地也相继设立了劳动院。到18世纪末,英国建了126所劳动院。在禁闭起源之初,使禁闭成为必要的因素是什么呢?(2)大禁闭流行的原因禁闭首先是一种行政手段,在禁闭兴起的社会原因上,福柯将其归于治安的需要,认为这种贯穿于17、18世纪欧洲的现象是一种“治安”手段。理由是:1656年,法国创立总医院,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制止“成为一切混乱根源的行乞和游手好闲”。福柯认为这是为消灭失业、行乞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无疑,这种说法有可理解的现实依据,毕竟,英国最初建立教养院的目的,也是为了“惩治流浪汉和救济穷人”。但作者以为,大禁闭流行的原因除了治安需要,还有其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0页。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7页。②赖海清:《浅析18-19世纪英国的志愿医院》,南京:南京大学,2012。③LynnHollenLees,TheSolidaritiesofStrangers:TheEnglishPoorLawsandthePeople,1700-1948,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p.52.④赵秀荣:《17-19世纪英国关于疯人院立法的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⑤(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1页。20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经济原因。1618-1648,欧洲发生了三十年战争。战争使流民(穷苦农民、士兵、失业工人等)的数量成倍增长,行乞和游手好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7世纪还发生了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危机使失业、贫困问题更加严重,英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1630年,英国设立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和指示”,建议将乞丐、流浪汉以及一切以游手好闲为生而不为合理的工资工①作的人,投入教养院。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危机发生时,这些禁闭所都被用于收容失业者、懒汉和流民。英国的第一批教养院就是在一次全面经济衰退时期开设的,而且出现在最工业化的地区。禁闭所收容游手好闲者,的确发挥了防范骚扰和起义的社会治安作用,但这说到底是社会经济问题引起的,禁闭所是在解决经济恶化带来的社会动荡和失业问题。在经济衰退时期,禁闭所为失业的人提供工作。英国1610年的法令建议②所有的教养院附设磨坊和织布、梳毛工作间,以使吃救济的人有事可做。所以说,禁闭所也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社会手段。禁闭所的流行有其经济原因的另一个有力证明是:禁闭所在17—18世纪的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仍在发挥禁闭作用,并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功能。在经济状况良好时,禁闭所不仅禁闭不工作的人,它们还给禁闭者提供工作,让他们对民③族、社会有所贡献。在就业充分和工资高涨时期,这种经济功能尤其明显,因为它为社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1651年,英国经济形势恢复正常以后,禁闭所里的强壮劳动力仍被最便宜地加以利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禁闭所居民都被强制劳动,监狱、感化院里的人几乎不干活。17、18世纪的禁闭,不单是指社会对穷疯人的监禁,也包括家庭对疯人的囚禁与禁锢。这一贯穿社会各阶层的禁闭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在福柯看来,大禁闭兴起的思想原因是隐藏罪恶。理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允许各种无理智自由地展示于光天化日之下。但到了17、18世纪,收容所成为隐藏罪恶的一种手段,毕竟为了家族或宗教的名誉,而将一个人送进禁闭所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如果禁闭在思想上是为了隐藏罪恶,非理性在号称理性时代的17、18世纪也是一种罪恶,而在理性时代展示非理性的代表——疯人非常流行。因此,在笔者看来,17、18世纪大禁闭的流行的确满足了部分人隐藏罪恶的需求,但直接的思想动机则是为了惩治罪恶。17世纪的所有文献都提到,懒散压倒了一切恶习,这一时期,游手好闲被①ThomasMackay,AHistoryoftheEnglishPoorLaw,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3,p.10.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7页。③SamanthaWilliams,Poverty,GenderandLife-cycleundertheEnglishPoorLaw,NewYork:TheBovdellPress,2011,p.35.21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视为万恶之源。根据古典时期的观念,游手好闲是最恶劣的行为,因为它像在伊①甸园里那样等待着上帝的照拂,而人类自亚当以来已无权提出这种要求。自从②人类堕落以后,宗教就把劳动视为一种苦修,指望它具有赎罪的力量。在圣·安③④布罗斯看来,游手好闲的生活是人类对上帝的第二次背叛。因此,禁闭也是为了惩治不劳动这一罪恶行径,并通过禁闭下的强制劳动来消除这一社会恶习。大禁闭成为对社会进行道德改造的一种行政手段,这样就赋予了大禁闭和强制劳动以道德意义。说到底,这是社会为禁闭和强制劳动所寻求、制造的道德意义,社会文化是映衬着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是被社会制造出来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社会需要人们积极劳动、创造财富,以迎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手好闲才被斥为一种罪恶。惩治游手好闲的罪恶,这一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中的“禁止户外救⑤济”这一条款中得到极端体现。2.“兽性疯人”观念⑥这一时期,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从宗教神学观走向世俗化,精神病的意象也从传统精神病观中的“鬼神”、“妖魔”转向世俗世界里的“动物”、“野兽”。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宗教化意象是来源于人们对精神病的未知和恐惧,而依托于宗教精神的想象和解释,此时的精神病观主要来源于思想领域。世俗化的精神病观从哲学思想领域来说,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只是此时的疯癫意象开始脱离超自然的鬼神面孔,进入自然界领域,宗教精神病观中的撒旦的邪恶成为自然决定论中的兽性的隐秘威胁。从世俗社会领域来说,这一时期惩治游手好闲的罪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兽性疯人观念给了社会用行政措施对疯人进行禁闭的道德、伦理保障意义,监禁疯人成为一种伦理实践和道德训诫。对疯人的监禁和展览则夸大了疯癫的兽性异相,疯人仍然被排斥在人的角色之外,成为人们眼中的“野兽”和“怪物”。(1)疯癫的宗教哲学疯癫在宗教的世界里经历了从非理性的智慧到赎罪的教训的转变。人们对疯癫从赞美转为既赞美又惩治,人们对疯癫态度的转变和这些围绕着疯癫进行的奇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51页。②人类的堕落:指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后,被逐出伊甸园,堕入尘世。③圣·安布罗斯:罗马人,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米兰大主教。④第一次背叛是偷吃禁果。⑤“禁止户外救济”:实行院内救济,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得到救济,接受院内救济者不再拥有选举权,以示对济贫者在政治上的一种惩罚。⑥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里指想象的精神病形象。22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异的活动,不仅跟社会的发展与转变相关,与不同社会下的文化特点更是密不可分。最初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这个世界的耻辱,是愚昧和疯癫的体现。当欧洲被基督教征服时,这种十字架上的疯癫,成为肉身显灵的上帝的智慧。鲍须①②埃在《圣贝尔纳赞》中就说到“基督已成为我们智慧的顶峰”。此时疯癫成为上帝旨意的一种显示,是尘世间的人所不能辨认的智慧,疯癫因其和基督的理性和智慧紧密相连而受到赞美。到了理性时代,基督教本身有了更加世俗化的解释,疯癫演化成为基督受难的一种形式。圣保罗的经文《哥林多前书》中写道:“哦,我的主,你喜欢成为犹太人眼中的耻辱,异教徒眼中的疯癫,……。”在这种解释中,基督是自己决定让自己在信徒眼中成为一个疯人。疯癫成为上帝在其肉身中所承受的最低人性,基督借此表明在人身上没有任何非人性是不能得到救赎的。此时的理性已被等同于上帝的智慧,基督教的理性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自身组成部分的疯癫。死亡是人类生命在时间领域的界限,疯癫是人类生命在兽性领域的界限。正如基督的死使死亡变得圣洁,最充分体现兽性的疯癫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也变得圣洁。因为疯癫是基督受难的一种形式,所以正承受它的人成为一个受尊敬和同情的对象。基督教这种疯癫的兽性意识,为后来把疯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做了准备。疯癫的自然化为禁闭所关押疯人,站在道德高度对其进行训诫提供了依据。人们对疯癫呈现出既赞美又惩罚的矛盾状态。(2)疯癫的社会哲学疯癫的社会观念经历了从超自然观念到自然化观念的转变。无论是疯癫的超自然观念还是自然观念,疯癫的社会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响。宗教虽然影响了疯癫的社会观念,疯癫的社会观念因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又与宗教观念相异,从而对宗教观念产生影响,两者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理性时代,科学力求使疯癫立足于自然机制中,人们力求在一种完整的自然中认识自己。早期的西方文化并不认为动物参与了自然的理智和秩序,在这种观念里,动物属于一种反自然的存在,是以其狂乱威胁着自然秩序的消极否定方面。但基督教的兽性观念使动物失去了其否定力量,动物开始成为从自然向人的理性③之间的一种积极进化形式,人则被视为其兽性的自然存在。西方人认为自己作为一种理性动物生活着,疯癫开始走进自然观念,疯癫只是人完全处于自己的自①鲍须埃:雅克-贝尼涅·博须埃,1627—1704,法国主教、神学家,以讲道和演说闻名。②此处转引自(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71页。③AllanIngram&MichelleFaubert,CulturalConstructionsofMadnessinEighteenthCenturyWriting:RepresentingtheInsane,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p.18.23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然状态(本性),人的疯癫不再具有另一个世界(超自然世界)标志的价值。这种疯癫的自然化观念,在理性时代形成一种认识,即最彻底的疯癫是人与自己兽性的直接关系,毫不涉及其他,也无药可救。这种意识使疯人开始脱离人的观念,被当成“野兽”对待,也泯灭了基督教对疯人的同情与尊重,形成了理性时代对待疯人的极端与冷酷。(3)“野兽”与“疯人”这一时期,宗教信仰和社会观念中的兽性疯人观念,形成了“野兽”的疯癫意象。人们认为疯癫是人的理智紊乱使之回归兽性,疯癫是人的野兽化身。这种兽性疯人观念使人们像对待“野兽”一样对待疯人,这集中表现在展览疯人和对狂暴疯子的极端残酷上。与此同时,对待疯人的冷酷实践,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兽性疯人观念。在这种相互影响下,疯癫的兽性面孔不但没有减轻人们对疯癫的恐惧,反而将疯癫置于一个可以无所限制地狂乱的不可预知的自由领域。展示疯子是中世纪的一个非常古老的风俗。中世纪被市政当局囚禁的疯人,他们的食宿都从城市财政中开支。疯人塔装有栅窗或许是市政府为了向城镇纳税人证明他们在管理疯人上有所开销,而故意让被监禁的疯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展示的是“疯人”,到了17、18世纪,展示疯人更像是让人们观看具有奇特生理机制的动物。疯人的“兽性”观念给了人们以残酷的方式对待疯人的理由。米拉波(Mirabeau,法国演说家)在《英国游记》中写道,比赛特尔的疯人“像稀有动物一样”展示给“愿意付一个硬币的大傻瓜”看。据一份1700年提交(英国)国会下院的报告说,伯利恒医院在每个星期日展览精①神病人,参观费为一便士,展览收入每年高达近四百磅。观看疯人成为公众娱乐的一种消遣,有些管理员还因善于使疯人表演舞蹈和杂技而闻名,疯癫成为一种景观。这种展览疯人的做法,说明人们没有把疯人当人看,而是把疯人当成是兽化的怪物。这一时期,人们对疯人非人道的冷漠不仅表现在像展览动物一样展览疯人上,也表现在禁闭所对待疯人的残酷方式上。在英国南部的一个劳动院,单人囚室中的妇女均赤身裸体,当时气温很低,夜间温度达到零下18度,她们躺在稀疏的麦草上,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在这种极端的实践活动中,愚钝的疯人疯癫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野兽”般的耐寒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增强了人们的“兽性疯人”观念,一般人都相信,疯人身上的兽性,能使疯人像“野兽”一样忍受②饥饿、高温、寒冷和疼痛。17、18世纪人们对待疯人的方式,超出了最冷酷的人性,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一时期的疯人不是病人,甚至不是“人”,①NedWard,TheLondonSpy,London:ColleaguesPress,1993,p.167.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7页。24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而是“野兽”。3.疯人的处境17、18世纪,监禁制度贯穿于整个社会。疯人要么被集中囚禁在社会禁闭所,要么是被禁锢在家里。社会禁闭所里的疯人,以公立疯人院的疯人处境最糟糕,这些疯人大多是穷人,无论是家里人还是社会对他们都没什么同情心。私立疯人院的疯人处境也好不到哪儿去,17、18世纪的私立疯人院仍接收大量穷疯人,只有少数有富裕亲人给付大量治疗费的疯人能得到不错的照顾。被禁锢在家里的疯人和被囚禁在社会禁闭所的疯人处境差不多,除了一些富裕家庭的疯人能得到不错的照顾,大部分家庭对疯人的处置和禁闭所差不多。这一时期,即使得到治疗的疯人,家庭和社会对他们采取的治疗措施,对他们的病情也没有多大的帮助。(1)监禁疯人人们虽不是17世纪才开始囚禁疯人,但这个时期人们才开始把他们和一大批被认定属于同类(17世纪是游手好闲者,18世纪是无工作能力者)的人“禁闭”和“拘留”在一起。人们开始通过对游手好闲的谴责和由劳动所担保的社会内涵中来认识疯癫。17世纪,疯人并没有自己的身份,而是被视为游手好闲者中的一员。英国1601年颁布《济贫法》,此法案关注的重点是穷人和失业者,并没有专门论及疯人。但当时的英国90%的疯人都是穷疯人,因此疯人被不加区分地和穷人一样适用于济贫法,疯人和穷人一样被送进救济院、收容院、劳教所、监狱、感化院等场所。最初,疯人同其他人一样,也要服从强制劳动的规章。但在工作间里,①他们明显地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没有工作能力,不能跟上集体生活的节奏。18世纪,人们发现必须为精神不健全者提供一种特殊制度。18世纪初,人们开始承认贫穷疯人与流浪汉、乞丐、游民的不同,并在1714年的流浪法案中有所体现。1714法案豁免了流浪疯人的鞭刑,只适用于其他流浪者,疯人有了自己的社会身份。18世纪40年代,英国出台了专门针对疯人的法案——《1744年法令》,这是第一部对疯人进行管理的法令,对疯人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禁闭。法案写道:“那些丧失心智的疯人被允许四处走动是危险的。”因此,“在发现疯人的地方,只要有两个或以上的治安法官签字及盖章批准,这些人就应该被送到警察、教区执事或当地的济贫官那里去,以确保这些人被锁在②安全的地方……。”18世纪的疯人因其劳动能力的丧失,获得了与穷人和游手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52页。②赵秀荣:《17-19世纪英国关于疯人院立法的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25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好闲者相区别的社会身份,但也意味着被劳动社会所彻底遗弃。劳动社会利用自己的道德权力和社会权力,驱逐不能劳动的疯人,将他们划归到另一个世界——禁闭的世界。在禁闭的世界里,疯人被无理由地从日常生活中排除,被监禁、被暴行和恐惧警戒。无论是私立疯人院,还是公立机构(教养院、劳动院、疯人院、济贫院、监狱等),这些监禁疯人的地方大多没有窗户、缺乏温度、衣服和床,食物单调而匮乏,疯人被含蓄地制裁,通过用链子和其他形式的严厉限制来监禁疯人。一般人都相信疯子不需要保暖御寒,因为疯人身上的“兽性”赋予疯人某种免疫力,①就像大自然赋予野兽某种免疫力一样,使他们免受疾病的伤害。兽性疯人的观念不仅带来了人们在对待疯人方式上的格外残忍,还引起人们对疯人兽性可怕形态的恐惧。特别危险的疯子会受到某种方法的约束,如在伦敦的伯利恒疯人院,一个狂暴的女人,被捆住手脚放在猪圈里。发作平息后,她被捆在床上,身上只②盖一条床单。允许她稍微行动时,也是带着特制的手铐和脚镣。可以肯定,这是一种为对付疯子狂乱发作可能造成的威胁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但是,这是从兽性发作的角度来考虑的。兽性的狂暴有一种隐秘的威慑力,好像它潜伏在人的体内,在某个时刻会突然展露出来。所以即使疯人比较安静,不那么使人感到恐惧,他们也被关在大小不同的病室。志愿检查员希金斯在参观约克收容所的时候,就发现病人大都被困在一个并不大的房间活动。这种近似于虐待式的监禁主要针对穷疯人,私立疯人院的部分疯人会因其家属的慷慨而受到优待。17世纪后期,私立疯人院的业主已经开始宣传自己在治疗疯癫中的技能和病房的舒适度,以此吸引疯人家属将自己的疯亲戚送入私立疯人院。18世纪早期的私立疯人院管理人员更是强调自己的环境像家庭一样舒适,并承诺会给病人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饮食。但相对舒适的环境,比如独立的单人病房,只提供给能付得起高额费用的家庭。教区负担的私立疯人院内的穷疯人的费用一周是③一先令,而私人负担的病人的费用一周是一几尼,这只是膳食和住宿费用,如果要求更大的住处,个人服务人员或者是被视为奢侈食物的橘子、姜饼等,都需要额外收费。药、酒和洗衣服务等有时也要单独收费。18世纪一个无法治愈的④疯人居住在私立疯人院,个人需要负担的年金最少是50英镑。这种有私人付费的病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他们也无法逃脱监禁的命运,只是他们受到的①AnneDigby,‘ChangeintheAsylum:TheCaseofYork,1777-1815’,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Vol.36,No.2(May,1983),pp.218-239.②(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5页。③几尼是英国旧币,值一镑一先令。④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p.14-16.26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生理监禁相对温和。相比于对付穷疯人的铁链和镣铐,私立疯人院一般用约束衣来控制富裕的疯人,使用约束衣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730年的私立疯人院。家里的疯人和禁闭所的疯人遭遇有相似的模式,下层社会和低收入家庭里的疯人一般被家人锁在家里,较少接受治疗,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但当家里的疯人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时,疯人的家人愿意花大量的储蓄来寻求病人的康复,有些低收入家庭甚至会用全部的储蓄。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家庭一般会给家里的疯人请一个服务人员,照料疯人的日常生活,并请家庭医生为他们治疗。当他们①的行为不可控制时,才会把他们送进私立疯人院。这一时期的疯人处境,主要取决于疯人家庭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无论是将亲人囚禁在家,还是将他们送去私立疯人院或是有执照的疗养院,他们的疯亲戚都能有不错的生活条件。反之,无论亲人是否为他们花钱,结局注定是一场悲剧。低收入家庭因给精神失常的家人采取治疗手段或请佣人而陷入贫困的情况并非罕见。(2)疯人的治疗17世纪的英国是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的时代。威廉姆·哈维提出血液循环说,1660年还建立了旨在促进科学发展的英国皇家协会。这一时期科学手段和身体、器官的功能、特性表现相连,人们开始探求精神病的器质上的病因和明显特征,这一时期对反常行为的研究被称为官能心理学。②18世纪,体液理论被先进的解剖科学家修正。荷兰解剖学家布尔哈维认为,机体是一个腔道和脉管纵横交错的网络,贮存、输送和调控着体液。健康被解释为液体在血管中的运动状态,而疾病被认为是由液体流动被破坏或阻滞引起的。这发展了古老的体液学说的平衡理论,并通过机体机械论得以解释。这些器官功③能的运行被官能心理学家修正,将器官的障碍和精神混乱相连。因此这一时期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生理障碍的物理疗法,医生们想通过解决生理器官上的障碍,治疗精神疾病。这种治疗对真正的精神疾病并没有什么效果,这一时期在治疗疯癫上颇具盛名的医生不过是通过自己的一些方法驯服了疯人。无论是私立疯人院还是疗养院,禁闭所对疯人采取的治疗手段和疯人的家庭医生并没有多大区别。18世纪有些疯人院或疗养院的业主也是家庭医生,比如:①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p.15-18.②体液理论: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病理学说,认为疾病皆因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混合失衡而产生,健康的根本在于体液平衡。后来盖伦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在生命的各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下,某种体液或本原性质起主导作用,也会影响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③JonathanReinarz&LeonardSchwarz,Medicineandtheworkhouse,NewYork:UniversityofRochesterPress,2013,p.62.27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①门罗、福克斯以及乔治三世的私人医生威利斯等。这一时期的医生对疯人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放血、催吐、节食、通便等物理治疗手段,目的在于调节疯人的体液平衡,以达到治疗疯癫的目的。但这种在当时被视为正统的医学治疗手段对治疗疯癫病没有多大效果,只是这种手段使疯人变得孱弱,因而更好管理。这是弱化疯癫,而不是治疗疯癫。治疗疯癫的方法在劳动院、济贫院、公立疯人院等禁闭所的穷疯人身上并未实行,因为这些地方的主要宗旨是隔离或“教养”。但在公共禁闭所和正统医学之外,对疯癫的治疗在这一时期的个别人的实践中,更能体现18世纪的兽性疯人观念。18世纪中期,苏格兰北部的一个农夫因能治疗精神错乱而名扬一时。他的方法是像使用牲畜、仆人一样使用疯人,让他们从事最艰难的农业劳动,他②们稍有反抗便会遭到毒打,直到他们完全屈服。于是疯癫被治愈了。在这种治疗中,不是疯癫被治愈了,而是兽性被压制了,疯人被完全当成了野兽。17、18世纪,疯癫褪掉魔鬼的面具,变成了野兽的面孔。那些被监禁的不再是精神错乱的人,而是某种狂暴的野兽,医学很少关注极端的疯癫,因为人们相信疯人的兽性只能用纪律和残忍来驾驭。对疯癫的限制、惩罚中,人们对疯癫的领悟是它最极端的形式——野兽的真相,并从疯癫的兽性中推导出这样一种观念,即疯癫的种种形态可以归因于动物生命的伟大构造。这种观念和实践的相互推动,在18世纪的英格兰形成一种关于疯癫的有影响力的观点,即视疯人为一种动物、野兽,而不是人。(二)世俗精神病观下的“异相”与“罪”观念英国传统的疯癫观念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在传统的宗教神学精神病观中,疯人因其神秘的超自然性而成为世俗社会的“异相”。17、18世纪,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疯癫观念受世俗社会影响较深,疯癫的“异相”观念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疯人不再是超自然的“异相”,而成为人类社会中的“异相”。17世纪,人们尚未认识到疯人与普通流浪汉的区别,而将二者都视为游手好闲的懒散者。这一时期疯人没有自己明确的身份,只因其脱离劳动,而成为劳③动社会中的异类。18世纪,人们认识到疯人与普通流浪汉的不同,并从法律上给了疯人属于自己的社会身份。但疯人的身份在宗教和社会的解释中,逐渐脱离①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12.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8页。③指1714法案,此法案豁免了流浪疯人的鞭刑,将疯人与其他流浪者区分开来。28 二、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人类社会,进入自然界,成为兽性疯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教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异化,为寻求自身的发展,教义有了更社会化的解释。基督教将基督的疯癫看作从兽性到理性的进化阶段,疯癫不再是神秘的显圣方式,而是人对动物本性、对自然的一种回归,这为疯癫脱离超自然“异相”观念打下了基础。社会科学对疯癫的自然机制追求和人类学解释,与宗教的兽性疯人观念相契合,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兽性疯人观念。此时,疯人摆脱了超自然的“异相”观念,但又进入人类社会的“异相”观念。英国传统的精神病观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将疯人的罪行归于宗教罪。17—18世纪,疯癫观念进入世俗社会层面,疯人的“罪”恶观念随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17世纪,人们将疯人看作游手好闲的穷人而惩治其“懒散”,疯人此时的“罪”恶是从社会角度来说的,即不劳动的恶习。这种不劳动的恶习,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受到社会的斥责,这主要是从社会经济方面考虑的。18世纪,人们认识到疯人和其他流浪者的不①同,承认他们缺乏劳动能力。疯人脱离了正常的社会劳动,被劳动社会所抛弃。在宗教和社会所发展的兽性疯人观念中逐渐脱离人类社会,成为动物界的一员。此时疯人的“罪”恶,主要来源于他们隐藏的邪恶的兽性打破了劳动的规章,随时可能破坏劳动社会的秩序,这主要出于社会治安方面的考虑。无论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治安角度,疯人都因其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而背负“罪”恶。无论是17世纪游手好闲的疯人,还是18世纪的兽性疯人,他们都因脱离正常的社会劳动,而成为社会异类,成为世俗社会的“异相”。这种社会“异相”身份使疯人具有不稳定性,成为威胁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疯人因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而背负“罪”恶,又因其“罪”恶而受到社会的排斥。17、18世纪,人们对稳定社会秩序的追求,成为监禁疯人的思想动因,这种监禁又深化了疯人的“异相”身份。这一时期,疯人观念中的“异相”与“罪”思想是相辅相成的。相比于英国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在宗教层面的同根同源,17、18世纪,英国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基本脱离了宗教的影响,在社会层面呈相辅相成的态势。随着医学的继续发展,疯人脱离了“野兽”的身份,重新回归人类社会,但依然是人类社会中的异类——病人。精神病人的“罪”恶,则发展为其疾病的耻辱性烙印。①ThomasMackay,AHistoryoftheEnglishPoorLaw,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3,p.36.29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17-18世纪,英国精神病观中的病因解释依赖于医学,这比传统精神病观中将病因归因于宗教“罪”有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医学的继续发展和进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又实现了宗教解释的回归,呈现出医学解释和宗教解释并存的现象。精神病人的身份从传统精神病观中的“妖魔、17、18世纪的“野兽”,回归人类社会。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把疯人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只是,疯人是病人,成为人类社会正常人中的“异类”。医学的进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疯癫的遗传特性,疯癫因其耻辱性烙印而成为一种隐藏的“罪”恶。这一时期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相比于传统精神病观和17、18世纪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更具有隐晦性。(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精神病观的嬗变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对疯癫文化的一致性有所转变。身份上,疯人从被视为恐怖主题的野生动物,到逐渐地被视为人——病人。在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上,18世纪前期占主导地位的医学解释,也因医治效果欠佳和宗教思想重新回归而受到冲击。但得益于18世纪前期医学专业化的发展,正统医学观念已深入人心。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的英国认为这主要是商业化的罪恶——道德纪律的松弛造成的,这一观点使旨在重塑社会道德的福音教派在英国迅速传播开来。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正统医学和福音教派的影响,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呈现出医学和宗教思想并存的现象。1.对精神病的新认知18世纪中后期,肯定疯人仍具有人性的社会新思想出现,为从医治“兽性”到医治人的精神混乱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精神病医学有了新的发展,医生们也开始探求治疗疯人的新方式,医生们的医疗实践推动了医学观念的转变。慈善事业的发展和人道主义思想在英国社会的传播,也为人们“兽性”疯人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1)病人身份的转变18世纪初,1714年法案给了疯人属于自己的身份之后,在英格兰对疯癫一种普遍的流行观点是视疯人为“野兽”,即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疯人等同于动物的传统范例,在18世纪中期被一个信念挑战:虽然疯人理性混乱,但他基本人性并未受损。联想主义心理学约翰·洛克认为疯人本质上并未丧失理智,不30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①认为疯人的思想全是错误的。疯人没有丧失理智的思想十分重要,因为理智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标志,这代表了疯人仍保有人性,而非无理智的动物。这一思想为人们改变对疯癫的态度,使疯人脱离“动物”身份,重归人类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18世纪,英格兰精神病学开始关注通过根除错误的思考习惯,控制疯人的反社会行动。这表示在医学界的观念里,人们认识到疯人保有自由意志,并有配合治疗的能力。1751年洛克医院作为公共慈善机构,是医学界改变对疯癫观念的一个早期表示。洛克(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也是一个医生)②医生认为,疯人是感觉混乱,但疯病可以像其他病一样被治疗。威利斯对乔治三世的成功治疗,增强了民众对利用医学手段治疗疯癫的信心。这一乐观的治疗观念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收容院和私立疯人院的发展。18世纪末,图克建立约克疗养院,实行人道主义改革,认为应该将疯人看成病人而不是罪犯,要解除他们的手铐和脚镣,疯人从医学角度获得了人类身份——病人,从而实现了向人类社会的回归。这一时期,不光疯人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人们对精神病的病因也有了新的解释。(2)精神病观的新发展18世纪后期,人们的医学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17—18世纪可以说是医学的大胜利时代,在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上,医学解释占绝对主导地位。到18世纪末,福音教派被英国中产阶级所接受,在接受基督教价值观的同时,人们也接受了宗教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这一时期,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呈现宗教解释和医学解释共存的状态。17、18世纪也被称为启蒙时代,受科学发展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病因上,18世纪前期,宗教对医学的影响微乎其微,人们笃信正统医学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18世纪前期,在对疯人的极端实践中,疯人所表现的兽性特征——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们相信疯人具有动物一样的生理机制,这推导出一种机械心理学,即认为疯癫是源于动物生命的伟大构造。而这一时期解剖学的突破性发展,更巩固了官能心理学的主流地位。精神病的病因被归于生理机能障碍,在治疗方法上,生理治疗成为治疗疯癫的主要方式,大都无差别地用泻药、催吐剂、放血等物理疗法。当时的医学界认为这对治疗疯人是有疗效的,但这只是降低了病人的活力,使病人不那么暴力、麻烦。这一时期对疯人的治疗,更多地不是医治疯癫,而是控制疯人的“兽性”。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医学界虽然将疯人看作“病人”,但对疯人观念的改变并未带来医学治疗手段的变革。医学界仍认为精神疾病有其①AnneDigby,‘ChangeintheAsylum:TheCaseofYork,1777-1815’,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Vol.36,No.2(May,1983),pp.218-239.②AnneDigby,‘ChangeintheAsylum:TheCaseofYork,1777-1815’,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Vol.36,No.2(May,1983),pp.218-239.31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生理学病因,并继续采取物理治疗手段治疗疯人。18世纪前期的医疗专业化发展,已经使医疗观念深入人心。但社会的嬗变带来了精神病观中宗教解释的回归。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的觉醒,商业化的增长和道德纪律的松弛,使道①德重建成为必要。福音派认为道德再生只能通过基督教,这能提供社会需要的道德引领,使人们的精神重生。新生的资产阶级感觉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够稳固,支持福音派批判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奢侈和放荡。福音派认为疯癫是由放荡和奢华的生活引起的,认为疯癫是由人类社会中不自然的东西激发和维系的,通过质朴的生活,回归自然,就能接近上帝,从而治疗疯癫。这种返璞归真疗法,体现了福音派热爱家庭生活和道德严谨、自律的价值观。但疯癫不总是由奢侈、放荡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继承、厄运和上帝的旨意,从这一角度看,疯人成为上②帝的债务人,只有得到上帝的仁慈才能康复,因此,疯癫不是总能康复。19世纪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在中产阶级广泛流传。基督教价值观的回归,使人们重新重视对灵魂的治疗。受宗教和医学的双重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精神病观,呈现道德治疗和医学治疗并重的趋势。在治疗手段上,人们既采取道德治疗手段,医治灵魂,也采取医疗手段,医治病体。这对精神病人和英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宗教与医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受医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认为精神病既有其生理病因,又源于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给人类的苦难。这种宗教和医疗思想并存的精神病观,带来了人们在精神病治疗手段的变化。这一时期,心理疗法还没有独立出来,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正统医学也开始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医生已经开始采用劝诫等方式帮病人恢复平静。基督教的道德治疗也不否定医学的治疗价值,这一时期的宗教与医学在共存中相互妥协。19世纪中后期,受医学和宗教的双重影响,人们对精神病的治疗,采取生理治疗和灵魂治疗并重的方式。注重灵魂治疗的一个有力的证明是,18世纪末图克在约克疗养院发展起来的道德治疗,他鼓励病人自我控制,对病人进行道德引导。这种道德治疗在18世纪末不断发展,许多有执照的疯人院都有日常祈祷③会。19世纪早期的疯人院中,伦敦疯人院还为病人配备了一个小教堂。这时的①福音派:强调个人承诺,重视基督和圣经的权威。18世纪末19世纪初,福音派上层从宗教信仰理论出发,将各种关怀工人阶级的思想付诸实践,在推动工厂改革、学校教育、贫困救助等方面给下层劳动者带来了福音,福音派的思想和行动在英国公共生活中逐渐占据了核心地位。②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28.③SusanPiddock.ASpaceofTheirOwn:TheArchaeologyofNineteenthCenturyLunaticAsylumsinBritain,SouthAustraliaandTasmania,SouthAustralia:FlindersUniversity,2007,p.87.32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教堂并不在疯人院建设计划内,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宗教在对疯人的治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820-1830,道德治疗在疯人的治疗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1845年的英国国家疯人院计划里,其中一条是要求疯人院要有配备一个独立的教堂,这说明人们已经把宗教作为精神病人精神康复的官方手段之一。但这种道德的纠正治疗并不否认医学对疯癫的治疗作用,譬如,让病人服苦药,但这并不只是生理治疗,因为心灵和肉体都需要清洗。可以说宗教包容了医学,但新精神病观下,医学对宗教的妥协则更加明显。18世纪前期,正统医生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生理障碍导致的,采用医学手段可以治愈。但实际上,当时的医学对疯人的治疗效果并不佳。以私立疯人院对①疯人的治疗为例,2/3的病人在私立疯人院待的时间不超过六个月。这种病人的转诊,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原因,但主要是因为治疗的无效。因为无经济负担的家庭也会在经历治疗失望之后,将亲人送往公立疯人院、其他有执照的疗养院或是将病人接回家。这种在治疗实践中的失利,使正统医学不得不向道德治疗妥协,虽然医学界仍相信精神疾病有其生理病因,并认为放血、呕吐、清洗疗法有利于控制病人的病情,但18世纪末的医生们也鼓励病人进行日常运动,在花园劳作或是写作,以保持精神愉悦。这种宗教与医学治疗并存的精神病观,既体现在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手段上,也体现在病人自己的治疗观念中。在这一时期的基督教文化里,回归自然是接近上帝的方式,18世纪的英国诗人库伯在经历抑郁时,就采用返璞归真法,坚持②每天从事园艺。虽然他笃信基督教精神病观,相信只有得到上帝的仁慈才能得以康复,但重视道德治疗并不代表摒弃医疗治疗,他也寻求医生的帮助。他拜访科顿医生,寻求治疗建议,并接受医生的放血治疗,同时服用医生给他开的药。③这一时期,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的改变,对精神病人的处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新精神病观下的病人处境18世纪前期,请家庭医生给家里有精神问题的亲人治疗疯病比较常见,中上层阶级只有在疯亲戚的行为不可控时,才会把他们送往私立精神病院。被送进私立精神病院的病人大多不会在精神病院长久居住,当家人失去治疗希望后,就会对他们做出别的安排。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将有精①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19.②J.King,WilliamCowper,Durham:DukeUniversityPress,1986,pp.88-9.③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28.33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神问题的亲戚送进精神病院成为一种趋势,但这种变化与新的精神病观并无直接联系。(1)穷疯人的处境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精神病人的处境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因素,而这种社会因素有些甚至与人们的新精神病观相悖。以新精神病观中的宗教观念来说,精神疾病成为上帝的旨意。那么以善良和周到对待疯癫,才是病人家属和疯人院业主接受上帝意愿的方式,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以穷疯人为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确成立了更多、更大的疯人院。这些疯人院大多是私立疯人院,院内也收容了一些穷疯人,但穷疯人从来都不占主导地位。19世纪初,当收容院改革者批评私立疯人院对疯人的虐待时,大多数业主采取的应对方式,不是改善①疯人的处境,而是将穷疯人送往公立疯人院。私立疯人院对疯人的驱逐,也可能是1808年英国颁布《郡疯人院法令》,要求各郡建立公立疯人院,疯人有更多的容身之处。但这一法令并没有涉及对疯人提供任何治疗的规定,而且郡疯人院的建立也非常缓慢,这就使本来就不那么舒适的公立疯人院条件更加糟糕。可以说,无论是公立疯人院,还是私立疯人院,“虐待”穷疯人从来都不罕见。无论是在医学思想主导的精神病观下,还是在受宗教和医学双重的精神病观下,穷疯人的处境都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富裕疯人的处境比穷疯人要好很多。18世纪末19世纪初,将有精神问题的亲人送往私立精神病院,在中上等阶级中成为一种新趋势,而这与新精神病观下的疯癫解释并无直接联系。(2)富裕疯人的离家趋势18世纪前期,有条件的家庭为了寻求病人的康复,而选择将患有精神疾病的亲人送往疯人院进行治疗。但当家人觉得治疗无效时,大多数家庭不愿意亲人②在疯人院长久居住。因为18世纪早期,对疯人使用残酷的手段是被允许的。比如威利斯在治疗乔治三世时,就采取了让国王挨饿和抽打的手段,并获得了其他③皇室成员的准许。当家属认为病人已经失去治愈的希望时,如果让亲人继续长期居住在疯人院,遭受这种既暴力又残忍的伤害性治疗方式,会造成病人家属的内疚。另外,英国1774年才颁布法案,要求疯人院必须要有执照。在此之前,关于执照的发放问题,帕吉特认为应该将经营执照颁发给医疗从业者,没有医疗④执照的本杰明·福克纳则认为医学资质和经营权应该分开。公众对疯人院资质的争论,造成了家属对疯人院资质的怀疑和不信任。当时还有一种流行的医疗观①A.Scull,Museumsofmadness,London:AllenLane,1979,p.141.②DavidWright,MentalDisabilityinVictorianEngl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nc,2001,pp.23-46.③R.Hunter&I.Macalpine,GeorgeIIIandthemadbusiness,london:AllenLane,1969,p.15.④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16.34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①点,即让病人脱离熟悉的环境,有利于病人病情的康复。这种医学观点得到了一些疯人院业主的极端实践,他们拒绝让病人家属和朋友探访病人,这种行为也造成了病人家属对疯人院的排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将有精神问题的亲人送往私立疯人院成为一种趋势。1807-1819,有经营执照的私立疯人院数量增加了两倍,从45所增加到89所。1819年的准确数据显示,在中等阶级中,200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将自己有精②神问题的亲人监禁在私立疯人院,并且这种趋势在不断扩大。这种将精神病患者与家庭相分离的趋势,更多地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人们的精神病观。新的精神病观下,宗教价值观的回归,让人们相信精神疾病虽是上帝给人们的苦难,但有其睿智用心。这种观念下,精神疾病的康复不再只依靠医疗手段,也依赖于上帝的旨意。这种宗教解释使病人家属相信,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可以康复。新精神病观下,病人家属将亲人送进精神病院,不再单纯是为了寻求精神疾病的康复。如果只是寻求疾病治疗,宗教疗法中倡议的返璞归真法在家庭环境中反而更容易实现。由此,笔者以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富裕精神病人处境,受新精神病观的影响较小,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经济水平和商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精神病人脱离家庭提供了物质条件。到19世纪初,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一半用于饮食和家庭服务,租金和税金分别占1/8和1/5。这其中有30%可以用于教育费用、度假和健康上的花费。体力劳动家庭也有1/8的家庭收入用于健康和娱乐的花费。一个家庭要负担的私立疯人院的费用每年是50英镑左右,这对中产阶级家庭来说并不算高。中等阶级的收入,一年在50英镑到400英镑。一个家③庭的收入如果能达到每年150英镑,就可以负担私立疯人院的费用。这种商业化的发展,为精神病人脱离家庭提供了物质条件。对和谐家庭生活的追求,是影响精神病人处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商业化也带来了个人主义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加上福音派重视家庭生活的价值观的传播,形成了基于爱和经济商业利益的个人家庭关系。这一时期的人们更重视家庭生活,除了福音教派的影响,更多地是因为人们相信,相比于外面世界的冷酷和商业化,家庭是一个温暖舒适的港湾。但精神病人大多比较冷漠、多疑、吵闹或④是暴力,这破坏了他们与家人的感情,也毁了家人对和谐家庭生活的期待。中产阶级大多在工厂工作,他们工作的地方既吵闹又肮脏,对工作比较繁忙又疲累①AnneDigby,‘ChangeintheAsylum:TheCaseofYork,1777-1815’,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Vol.36,No.2(May,1983),pp.218-239.②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p.14-5.③J.Burnett,Ahistoryofthecostofliving,London:Penguin,1969,p.361.④GermenE.Berrios,TheHistoryofmentalsymptoms,UK:UniversityofCambridge,1996,p.75.35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的他们来说,家是远离工作,享受平静和舒适的场所。让有精神问题的亲人在私立收容院接受长期治疗,成为释放家庭压力,确保家人享受与期望一致的平静的①家庭生活的不二选择。18世纪中后期,私立疯人院鼓吹的道德治疗和像家一样舒适的环境,也成为吸引病人家属将病人送往私立疯人院的重要因素。18世纪前期,私立疯人院已经在鼓吹自己有家一样舒适的环境,以暗示家属病人会得到好的照顾。但这时的宣传,更多地是指居住条件。19世纪末,私立疯人院所鼓吹的自己像家一样舒适的环境,则带有人性化色彩,指病人会得到家人一样的照顾。在1777年成立的约克疗养院中,图克把“家庭”引进休养院,他认为“家庭”是与引起疯癫的“环境”相对立的环境,幻想疯人能被仿造的家庭(收容院)所同化,而使“家庭”发挥一种解除精神错乱的作用。他建立了一个模拟家庭,将疯人比作孩子,将收容院的管理者比作明智的家长。他提倡道德治疗,即认为疯癫能够通过劝诫得到控制。暴力的疯人也会被隔离或是被穿上约束带,但疯人的表现要是有进步,作为一种奖励,疯人就会被邀请和业主家庭一②起进餐,这也是疯人回归家庭的一种方式。约克疗养院被人道主义者推崇,他们宣称会建立这样一个机构:病人会接受最人道的治疗,并有机会恢复健康。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适用于他们的道德和医疗治疗,给他们提供细心周到的照顾。管理者还在1813公布了疯人院的一条新规则,称恶劣地对待病人的服务人员和③雇工应被开除。私立疯人院的改革实践,改善了公众对疯人院的印象。家一样舒适的环境和家人一样的照顾,减轻了病人家属的内疚,使付得起钱的家庭,愿意让自己的疯亲戚长期住在私立疯人院。这一时期,病人家属将病人送去私立精神病院,不是为了治疗病人,而是为了远离精神混乱的家人所带来的困扰。(二)新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基督教价值观迅速回归。究其主要原因,是根植于英国社会中的宗教文化的渗透与转移。因为在科学的时代里,即使是不信教的英国人,也不会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宗教根植于英国社会文化中一样,“异相”与“罪”观念也根植于英国的精神病观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有所变迁与异化,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更具隐晦性。这种隐晦性发展,主要是由于英国的精神病观呈现社会化发展趋势。①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20.②A.Scull,Thedomesticationofmadness,MedicalHistory,1983,27:233-48.③AnneDigby,‘ChangeintheAsylum:TheCaseofYork,1777-1815’,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Vol.36,No.2(May,1983),pp.218-239.36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精神病观中,福音教派占据和正统医学同样重要的治疗地位。在宗教的疾病观中,疾病从来都是和“罪”恶观念相联系的。传统精神病观中的“罪”直接来源于宗教罪(16世纪前是违反宗教信条,16-17世纪是违反宗教道德),而福音教派对疯癫的“债务”解释,更像是对商业社会中的经济罪的宗教阐释。精神病人的“债务”是无法偿还的,只有得到债权人(上帝)的怜悯与仁慈,赦免其债务,病人才能康复。在这种宗教阐释中,与其说上帝赦免的是病人的债务,到不如说是赦免病人的“罪”,因为“罪”只能得到惩罚或是赦免,债务除了被赦免,有其它可以偿还的方式。除了教义上,人们对待精神病的方式,也体现了人们精神病观中的“罪”恶观念。18世纪早期,人们的病耻感已经比较明显。大多数家庭会选择请家庭医生来家里给病人治病,而不是去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精神疾病医生的帮助。这种试图隐瞒精神疾病的行为,正是一种病耻感的表现。18世纪后期,公众对乔治三世疯癫的讨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病耻感。但无论从宗教教义上,还是从医学上,人们开始认识到精神疾病的遗传性。资产阶级新贵会因为害怕亲戚的疯①癫危及他们的婚姻机会,而隐瞒自己的家族病史。这种病耻感正是精神疾病“罪”恶观念的一种表现。患病的人及其家属,将精神疾病当作一种“罪”恶,而不敢宣之于人,好像自己及其亲人犯了罪,而要将其隐瞒下来。这种“罪”的观念,不像传统精神病观中的“罪”恶观念那么鲜明。宗教教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世俗社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贴近世俗社会中的价值观念,这种异化使英国疾病观中来源于宗教的“罪”恶观念更具隐晦性。不止“罪”恶观念,这一时期,英国精神病观中的“异相”观念的隐晦性发展,更为明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精神病人在身份上实现了向人类社会的回归。但英国精神病观中的“异相”观念并未就此消失。从图克所发展的道德治疗模式中可以看到,精神病人被当成“病人”对待,他们被隔离在疗养院里,仍与正常人的社会和生活环境相分离。疗养院和精神病院成为专属于疯人的世界,疯人成为社会上正常人、明智的人中的另类。在法律上,疯人没有公民的权利,他们的处置权在家属和疯人院管理者手中。疯人虽然回归了人类社会,但却仍受到人类社会的排斥和另类对待。这种将疯人当作社会“异相”的对待方式,与基督教本该同情受苦的疯人的教义相悖。英国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来源于宗教思想,但像宗教教义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逐渐内化,而更具社会性。这种观念也因其社会化发展,而更加隐晦。从传统的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到17、18世纪的兽性疯人观念,再到18①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19.37 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病观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病人观念,英国的精神病观呈现社会化发展趋势。虽然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精神病观实现了宗教价值观的回归,但人们对待疯人的方式则呈现明显的社会性。英国精神病观中的“异相”与“罪”观念,也因其社会化含义而更加隐晦。38 结语结语精神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虽然人们一直在与精神疾病相抗争,但疗效并不明显,相反,病人的数量却与日俱增,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以英国为例,英国精神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人们精神心理状况的恶化,以致产生疯癫。其中,宗教引起的疯癫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天主教通过人们对彼岸世界的恐惧而激起人们的强烈情感和恐怖意象,这种谵妄信仰,鼓励人们产生幻觉,常常引发疯癫。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最受人尊敬①的医生(主要是牧师),主要通过抚慰病人的宗教绝望情绪,治疗忧郁症。除了宗教,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环境也是造成精神疾病问题的重要诱因。②1807-1890,英国精神病人的比率增加了26倍。精神疾病已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隐患。除了社会因素导致的真正疯癫,社会也制造了虚假的疯癫。英国早期精神病人的具体数量虽暂无可考,但数量较少,15世纪上半叶,被认为是疯人聚集地③的纽伦堡,登记在册的疯人只有63人。但18世纪,疯人数量迅速增加,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1744年法案规定,只要有两个或以上的治安法官签字及盖章批准,疯人就可以被关押起来。这种证明不是依赖于医生在诊断疯癫上的专业经验,而是取决于治安官的财政和在证明费上的利益。这种错误的监禁在18世纪比较常见,1740年的一本匿名的小册子上记载:有几个没有疯的人被送进疯人院,妻子为了和情人在一起,而将丈夫送进疯人院……;丈夫为了和妓女享乐而将妻子送进疯人院……;孩子为了在父母死去之前挥霍财产,而将父母送进④精神病院;亲戚也会为了邪恶目的将同族送进精神病院。在医学发展迅速的18世纪,社会和医学的进步,不但没有给人类的精神疾患带来福音,反而社会制造“疯人”的现象更加普遍。这种虚假的疯癫,是我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有效治愈精神疾病的一大阻碍。从英国精神病观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到,英国的精神病观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宗教文化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宗教观念与教义在塑造英国人的社会观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宗教思想根植于英国社会①JeremySchmidt,ReligionMoralPhilosophyandMadnessinEarlyModernEngland,Burlington:AshgatePublishingCompany,1977,p.49.②MarleneA.Arieno,VictorianLunatics:ASocialEpidemiologyofMentalIllnessinMid-NineteenthCenturyEngland,Albuquerque:theUniversityofNewMexico,1984.③(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5页。④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p.16.39 结语和文化观念中。但随着社会的科学化发展,社会世俗思想观念,尤其是商业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人们的精神病观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宗教观念共同影响着英国精神病观。精神病观对精神病人的处境和治疗影响巨大。宗教神学观下,精神病人被认为是妖魔附体,人们采取宗教仪式对他们进行驱魔,宗教神学观下的精神病人并没有接受真正的治疗。世俗精神病观下,无论精神病人是被当做游手好闲的穷人,还是兽性疯人,疯人都处于被惩治的状态。当他们的身份是游手好闲的穷人时,社会强迫他们劳动;当他们是兽性疯人是,他们在监禁中自生自灭。17-18世纪,精神疾病被认为是生理障碍引起的,因此他们接受的治疗都是有助于疏通生理障碍的物理治疗。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精神病人被当做“病人”时,他们才开始享受病人的待遇,接受治疗。这一时期英国的精神病观既受世俗的精神医学的影响,又受福音派宗教思想的影响,因此精神病人既接受医学治疗,也采用宗教的返璞归真疗法。可以说精神病人的处境和治疗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看法——精神病观。无论是宗教神学的精神病观,正统医学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病观,抑或受医学和宗教双重影响的精神病观下,精神病对于人类社会,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异化、被排斥的状态。这种异化和排斥,并非英国所独有的现象。精神疾病的遗传性和康复的不确定性,让精神疾病有别于其他疾病。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排斥主要表现为语言上和行动上与精神疾病撇清关系,比如在联姻时,如果对方家族有患疯病①的人,他或她会将这个家族排除在配婚对象之外。患者本身也因病耻感参与到隐藏疾病、排斥疾病的行列中来。这种对精神病的异化和排斥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如今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排斥仍来自于社会对其异化的恐惧,只是这种异化,主要是来自于媒体(电视、电影、图书、杂志)对其狂暴性和极端性的艺术加工②与宣传。这种恐惧和排斥造成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失语,这种失语主要表现在避谈、隐藏精神疾病。这种对精神疾病的失语,影响了人们求医的积极性和康复的可能性,使精神疾病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正视精神疾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正视我们精神病观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转变观念,人们才能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上迈出新的一步。①(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189页。②李丽华,王小平:《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进展》,《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年第一期。4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中文书籍[1]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第一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2](德)卡尔格·德克尔著.医药文化史[M].姚燕,周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英)玛格塔著.医学的历史[M].李城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4](英)罗伊·波特著.疯狂简史[M].张钰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法)米歇尔·福柯著.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美)罗伊·波特著.剑桥医学史[M].张大庆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美)阿瑟·克莱曼著.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M].方筱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余新忠、杜丽红主编.医疗、社会与文化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美)伯纳姆著.什么是医学史[M].颜宜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英)卡特赖特、比迪斯著.疾病改变历史[M].陈仲丹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1]李本富、李曦著.医学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张大庆著.医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二、中文期刊、论文[1]赵秀荣.17-19世纪英国关于疯人院立法的研究[J].世界历史,2013(5).[2]李丽华,王小平.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进展[J].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1).[3]赖海清.浅析18-19世纪英国的志愿医院,南京:南京大学,2012.[4]张胜洪.理解疯癫:后精神病学的视角[J].医学哲学,2012(2).[5]郭家弘.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活动探析[J].学海,2011(2).[6]赵秀荣.19世纪英国私立疯人院繁荣原因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4).[7]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8]韩翔.从《疯癫与文明》解读西方文明框架下的疯癫[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41 参考文献2012(1).[9]邹翔.从《疯狂简史》看罗伊·波特的精神医学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1(2).[10]蒋天平.西方文学中的疯癫现象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6).[11]马汉广等.福柯论疯癫话语建构及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2]周颖.精神病医院建筑的相关基础研究[J].中国科学,2010(9).[13]沈瑜君、王立伟.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2).[14]范桂高.英国精神病治疗费用研究[J].国外医学,1997(1).三、英文书籍[1]A.Scull.Museumsofmadness.London:AllenLane,1979.[2]AkihitoSuzuki.MadnessatHome.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6.[3]AllanIngram&MichelleFaubert.CulturalConstructionsofMadnessinEighteenthCenturyWriting:RepresentingtheInsane.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4]B.S.Rowntree&G.R.Lavers.PovertyandtheWelfareState.London:Longmans,1951.[5]BrianAbel-Smith&PeterTownsend.ThePoorandthePoorest.London:bell,1965.[6]CharlotteMacKenzie.PsychiatryfortheRich:AHistoryofTicehurstPrivateAsylum,1792-1917.NewYork:Routledge,1992.[7]DeborahA.Stone.Thedisabledstate.America:Templeuniversity,1984.[8]DavidWright.MentalDisabilityinVictorianEngl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nc,2001.[9]E.P.Hennock.BritishSocialReformandGermanPrecedent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10]GermenE.Berrios.TheHistoryofmentalsymptoms.UK:UniversityofCambridge,1996.[11]GrahamMooney&JonathanReianrz.PermeableWalls:HistoricalPerspectivesonHospitalandAsylumvisiting.NewYork:Amsterdam,2009.[12]JonathanReinarz&LeonardSchwarz.MedicineandtheWorkhouse.NewYork:UniversityofRochesterPress,2013.[13]JonathanAndrews&AndrewScull.ManagingLunacyinEighteenth-CenturyLondon.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2001.[14]JeremySchmidt.ReligionMoralPhilosophyandMadnessinEarlyModern42 参考文献England.Burlington:AshgatePublishingCompany,1977.[15]J.Burnett.Ahistoryofthecostofliving.London:Penguin,1969.[16]JonathanReinarz&LeonardSchwarz.Medicineandtheworkhouse.NewYork:universityofRochesterpress,2013.[17]J.King.WilliamCowper.Durham:DukeUniversityPress,1986.[18]JoseHarris.UnemploymentandPolitic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2.[19]JosephMelling&BillForsythe.Insanity,InstitutionsandSociety,1800-1914.NewYork:Routledge,1999.[20]JohnLocke.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xford:ClarendonPress,1975.[21]LynnHollenLees.theSolidaritiesofStrangers:theEnglishPoorLawandthepeople,1700-1948.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22]M.G.Hay.UnderstandingMadness:SomeApproachestoMentalIllness,1650-1800.NewYork:UniversityofYork,1979.[23]MartinJ.Wiener.ReconstructingtheCrimina.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24]MarleneA.Arieno.VictorianLunatics:ASocialEpidemiologyofMentalIllnessinMid-NineteenthCenturyEngland.Albuquerque:theUniversityofNewMexico,1984.[25]NedWard.TheLondonSpy.London:ColleaguesPress,1993.[26]PaulPierson.DismantlingtheWelfareStat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27]PatrickLegueut.TristanetIseut.Bossuat:CreatespaceIndependentPublishingPlatform,2014.[28]PeterTownsend.PovertyintheUnitedKingdom.London:Penguin,1797.[29]PatThane.InfantCareinEnglandandWales,1870-1930.London:MichaelJoseph,1966.[30]R.Hunter&I.Macalpine.GeorgeIIIandthemadbusiness.london:AllenLane,1969.[31]SeebohmRowntree.Poverty:AStudyofTownLife.London:Macmillan,1901.[32]SusanPiddock.ASpaceofTheirOwn:TheArchaeologyofNineteenthCenturyLunaticAsylumsinBritain,SouthAustraliaandTasmania.SouthAustralia:FlindersUniversity,2007.[33]SamanthaWilliams.Poverty,GenderandLife-cycleundertheEnglishPoor43 参考文献Law.NewYork:TheBovdellPress,2011.[34]ThomasMackay.AHistoryoftheEnglishPoorLaw.NewYork:PalgraveMachillan,2003.[35]W.H.Beveridge.Unemployment,aproblemofIndustry.NewYork:AMSPress,1969.四、英文期刊[1]AnneDigby.ChangeintheAsylum:TheCaseofYork,1777-1815[J].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Vol.36,No.2(May,1983).[2]A.Scull.Thedomesticationofmadness[J].MedicalHistory27:233-48(1983).[3]E.M.Brockbank.Manchester’sLeadintheHumaneTreatmentoftheInsane[J].BritishMedicalJournal,2(1993).[4]J.S.Bolton.TheEvolutionofaMentalHospital-Wakefield,1828-1928[J].JournalofMentalScience,LXXIV(1928).[5]MichaelE.Rose.TheAllowanceSystemUndertheNewPoorLaw[J].EcomomicHistoryReview19:3(1966).[6]M.A.Crowther.FamilyResponsibilityandStateResponsibilityinBritainBeforetheWelfareState[J].HistoricalJournal25:1(1982).[7]R.A.Houston.GlergyandtheCareoftheInsaneinEighteenth-CenturyBritain[J].CambridgeUniversity,ChurchHistory,Vol.73.NO.1(Mar,2004).44 后记后记在曲阜师范大学的三年,我的导师邹翔对我来说,是我进行学术研究的精神导师。她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严师,也不会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但她指引了我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向,也给了我足够的学术研究空间。我的毕业论文能如期完成,除了导师的帮助,在我读研的前两年,专业课老师在我的研究课题选择和学术研究上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这里,除了感谢老师们给我的学术研究提供的帮助,我也要谢谢我的师姐和身边的朋友,谢谢她们陪我度过了三年的读研时光。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