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ID:7613581

大小:48.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21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1页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2页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3页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是在学生具有比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

2、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第4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

3、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本节课的优点: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我把“摞数学书”设为例题教学,在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2、利用教学情境,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

4、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有趣”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愉悦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3、引入操作活动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书的本数越多,叠

5、成的书就越厚▲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第4页▲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课的概念,教学反思《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4、从观察中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

6、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在合作中感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6、坚持数学是美丽的。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我都力求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7、数学是美丽的,不是枯燥的。(二)本节课的不足:第4页1.没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小组合作这种有效教育的新学习方式下,我看到了优秀生的长足发展。比如在这节课当中,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到了灵魂作用。但是,我也看到了有个别孩子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他们变成了“边缘人”。评价学生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及时六年级学生虽然已长大,但是竞争意识还是有的,教师应及时的表扬或指出不足,这样对孩子长远的发展和帮助是巨大的。本节课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及时,学生积极性不大。(三)小结:如果这节课让我重上一次的话,我会扬长避短

8、,更好地把握课堂和学生。第4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