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

ID:73327410

大小:100.3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11-30

上传者:老李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1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2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3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4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5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6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7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8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9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2 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2非连续信息文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命题趋势】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核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总结错误类型,找到答题要领,答题时注意锁定答题区位,对读原文和选项,找到不同之处。【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C.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D.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二、【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三、【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考点详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常见设错方式1.说法太过绝对。与文本内容相比,题目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如使用“只要……就……”的句式、使用“就能够”“没有必要”“无须”等词语,造成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内容有偏差。 2.强加各种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复句关系来看有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但一个语段(句群)中的每个语句之间未必都有这种复句关系,也可能只是解说、诠释等。而选项故意把原文中的两个无关联的句子加上复句关系,造成强加关系的错误。3.偷换概念。命题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相关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改变、调换或混淆,以此来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选项时,要注意比对原文,看选项的陈述对象与原文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4.以偏概全。选项往往会把局部的内容当成全部的内容、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把事物或概念的一个角度当成所有角度、用个别代替一般等,使考生判断错误。5.遗漏限制性成分。一个语句的定语、状语等是对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一个短语中的修饰限制语是对中心词进行限制的,转述一句话时如果忽视了表示范围、频率、程度等修饰限制语就会造成语句意思的变化。【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B.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D.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100年,古罗马人在浴室、厕所等公共场所的地面下方和墙体内部建造出为室内加热的设施。这种设施以烧火产生的热烟和热气为热源,热烟和热气经过浴室地面下方、墙体内部和拱顶内部的一排排瓦管,从地面徐徐上升,通过流动散发热量,逐步加热地面与墙体,产生热循环。这种设计被视为中央供热的雏形。在我国北方,类似的取暖技术被称为“火墙”和“火地”,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兴乐宫遗址中就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河北观鸡寺大殿内火地的铺设情况: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内部连通,从屋外房基侧面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采用火墙和火地相结合的形式供热,最典型的就是紫禁城。紫禁城内的很多建筑有火墙,就是将宫殿中的墙壁建造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殿外的房基里设有添火炭的炭口。一到冬天,专职的司炉太监就会将烧好的炭倒进炭口,温暖的热烟就会顺着夹墙火道加热整个房间。故宫内的火地结构主要由工作坑、炉膛、主烟道、支烟道、排烟道等几部分组成。工作坑的位置一般在建筑前檐外的阶条石内,也有在走廊内或山墙处的。工作坑通常是方形的,深约1米,平时用木板盖上,用时掀开木板,人可下到工作坑里烧炭。工作坑与炉膛相连,一般靠近床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取暖效果。炉膛的形状有长方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一般用生铸铁制成。炉膛上方是经受最高温的地方,所以会安放一块特制的铸铁方砖,以增加抗热强度,防止因局部过热而烧塌地面,引起火灾。炉膛后部是一条斜坡状的主烟道,利于热烟迅速通过。主烟道两侧分出若干条支烟道,左右对称,使热烟流动到各处,最后从排烟口排出。火地施工难度系数大,需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极易引起建筑下陷,所以只有少数帝后起居的宫殿内建有火地。乾隆皇帝最爱待的养心殿三希堂就设有火地。(选自张品秋的相关文章)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罗马时期,中央供热的形式得到快速发展。B.火墙的做法很简单,秦宫建筑中就已大量出现。C.火地结构设计合理,为故宫整体采暖提供便利。D.火地的施工难度很大,不可能在民间推广使用。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二 19世纪早期的欧洲出现了以锅炉为热源、以蒸汽或热水为热媒的集中供暖。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把一条输送高压蒸汽的管道铺设到了自己家里,并用焊接钢板制成了散热器。试验成功后,瓦特又扩大规模,将其安装在了一家纺织工厂里。这样,瓦特就成为暖气的先驱者之一。后来,法国出现了最早的热水供暖系统。从那以后,蒸汽供暖和热水供暖成为集中供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19世纪中叶,铸铁散热器即最早的暖气片被俄国人发明出来。随后,暖气片的材料也从铁质发展到钢质、铜质、铝质等不同类型。暖气片的制作成本逐渐降低,实用功能强,成为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的冬日福利。在19世纪末,这股暖气风潮被引入了近代中国,北京东交民巷的一些外国公使和外国企业开始在其驻地建筑中安装暖气设备。到了1910年前后,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新建筑也纷纷安装了暖气设备取暖。暖气刚刚来到中国时,被称为热水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自产煤的数量上升,大城市的煤源逐渐充足,从而解决了采暖所需的燃料问题,为暖气的推广提供了能源保障。暖气采暖干净、均匀、持续,与传统的烧火取暖相比,优势不言而喻。于是,热水汀在北京和上海的政要公馆、知名企业、豪华酒店、高档公寓等西式建筑中流行起来。上海的礼查饭店、汇丰银行、电报大楼,北京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地方,均安装了蒸汽采暖设备。在当时,上海是全国暖气事业最发达的地区。有文献记载,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设备安装企业都从事暖气安装业务,暖气工程技术也非常先进。不过,暖气的普及只是在西式建筑中,对于那时的普通大众来讲,暖气还是时髦和奢侈的象征。1932年冬末春初之际,鲁迅住在上海,其子周海婴起了疹子,鲁迅专门找了一家有蒸汽采暖的旅馆,不料这家旅馆虽然有采暖设备但是当时并没有蒸汽供应,住店费用却比一段旅馆要贵,鲁迅因此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说,这钱算是白花了。(改自张品秋的相关文章)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瓦特发明蒸汽机后,又发明了热水供暖系统。B.早期的暖气片形式多样,材质单一,成本极低。C.充足的自产煤资源,为我国暖气推广提供保障。D.热水汀采暖优势明显,迅速普及于中西建筑中。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销售模式,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实现商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当前,疫情对各消费行业冲击的时间跨度很难准确预测,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逐步发生改变。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网络平台正积极布局直播、社群营销等线上新零售。直播已成为电商平台的新赛道,除了淘宝、快手和抖音,京东、苏宁易购等也迅速投身于直播带货中。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供应链也变得日益完善,在专业的组货、仓储管理、配送团队配合下,消费者最快一天就能收到货。直播带货异军突起,不仅让网络平台找到了新赛道,也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新舞台。疫情之下,直播甚至成为一些行业启动复工的钥匙。众多房企都在直播间开展“云卖房”,一些购物中心的手表、珠宝、服饰、化妆品商家都开通了直播间,有的商家销量因此飙升数倍。一些地方政府正着手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传统商贸企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直播带货正在吸引更多优质平台、企业、产品及公众人物参与,线上直播销售正步入常态化并形成新趋势。互动性强、亲和力强和消费黏性强的直播带货,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衣食住行娱乐等行业看到了新机遇。直播带货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正在激活消费一池春水,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取材于樊大彧的相关文章)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对传统网购,直播带货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缩短生产运输与收货的时间。B.依托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直播带货正吸引更多企业、平台以及公众人物的参与。C.直播带货不仅可启动某些企业的复工,还可助推“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模式的建立。D.直播带货互动性强、亲和力强和消费黏性强,给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提供了新机遇。【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更宣告了中国开启建造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地在太空生活,靠货运飞船实现推进剂和消耗品的补充,可以通过航天员进行设备维修与更换而延长寿命或改变、扩充功能,堪称太空定居点。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空间站工程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舱则是第三步发射的首个航天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掌握了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还成功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了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取材于崔爽等人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我国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是以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为标志。B.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具有补充推进剂和消耗品的功能。C.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九十年代启动至今,已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D.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发射了多艘飞船,有多名航天员完成了太空之旅。材料二空间站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核心舱是第一个上天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的部分,之后所有的舱段都将以此为起点进行叠加。天和核心舱除配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外,还满足了航天员初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从居住区到科研区一应俱全。天和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来,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来。长度超过五层楼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不仅活动空间大,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也得到更好保障。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长时间的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这也能够降低氧气的补给需求。硬件之外,“太空之家”的软件也不在话下。在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此外,舱内情景照明可由手机APP控制。天和核心舱不仅配上了手机,可以实现在轨航天员之间通话,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实现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另外,还有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取材于付毅飞等人的相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和核心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和核心舱不仅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还有能满足科研所需的物质条件。B.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较以往大大增加,能更好地补给航天员所需物品。 C.天和核心舱设计了可再生的生命保障系统,水和氧气可以直接循环使用。D.天和核心舱为航天员配置了日常所需的用品,如生活用具、通讯设备等。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成了空间实验室,正在对航天员驻留太空进行验证。B.载人航天工程的历次发射都是通过“神舟”系列飞船来执行各项任务的。C.天和核心舱很宽敞,长度超过五层楼高,宽度与火车和地铁的车厢相当。D.在天和核心舱内,航天员与地面的人员之间可进行双向的视频对话交流。材料三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乘着火箭拔地而起,载着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把中国人的身影的在了浩瀚太空。空间站并非是来回地球的航天器,要建空间站,就要先拥有用于运送人员的天地往返运输器。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此外,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如航天员突发疾病,空间碎片或流星击穿航天员生活的压力舱舱壁等。这时就需要航天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飞船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因此很适宜作为“救生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可支持3名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在空间站停靠期间也作为“救生船”,用于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地面。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继续优化,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第一次载人飞行经验,科研人员对飞船做了适当的改进,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已经能搭载两名航天员,飞行时间也延长至5天。神舟系列飞船最大的变化在神舟七号、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七号增加了出舱功能,神舟八号完成了交会对接。神舟飞船全都具备天地往返功能。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的主要功能是把人送入近地轨道,人在飞船上生活和工作。从神舟八号开始,神舟飞船作为载人运检飞船基本定型,之后不再做大的改动。它可以和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进行对接,然后把人员送到航天器里面去,航天员完成预定任务后再乘坐飞船返回地面。(取材于《人民日报》)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为以后的航天员积累了飞行经验。B.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虽然载人飞行成功,但在技术、功能上并不成熟。C.航天员在空间站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可借助神舟飞船逃生并返回地面。D.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优化,神舟八号作为往返天地的载人运输器基本定型。 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介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神舟飞船这三个航天器及其功能。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10题。材料一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我国也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的国家。21世纪初,随着嫦娥探月工程立项,中国人意识到向另一颗星球进发的时代正在到来。2010年,8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的综合论证。2016年1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正式立项。2016年8月,我国首次公布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2020年4月,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命名规则也透露出,火星探测只是中国未来将要进行的行星探测的起点,其他行星也将迎来中国的“客人”。自1960年人类探索火星的征程开始,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代表了目前火星探测的四种主要类型,中国的任务是环绕、着陆和巡视,一次实现三个目标,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时前所未有的。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经过近6个半月的飞行,“天问一号”经过近火制动顺利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成为中国首颗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2021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首辆火星车注命名为“祝融”。“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的过程,经历了一个所谓“死亡八分钟”。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轨道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的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接下来,就是堪称生死考验的“死亡八分钟”。着陆巡视器先后经历了三个减速阶段——气动减速段、伞系减速段、动力减速段,之后进入悬停避障段,在距离表面100米高度处将速度减为0,达到悬停状态,同时避开下面的障碍物;最后,着陆巡视器在缓速下降段中依靠着陆支架降落在火星表面。在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轨道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通信中继。(取材自鞠强的《通往火星的旅程》)注:火星车:全称火星漫游车。人类发射的在火星表面行驶并进行考察的一种车辆。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成功实施火星着陆任务,标志着我国进入太空探索新时代。B.“天问”指的是中国以火星探测为开端的行星探测任务。C.“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意味已经实现了环绕的探测目标。D.我国首个火星着陆巡视器指的是“祝融号”火星车。 7.根据文意,下列不包括在“天问一号”“死亡八分钟”过程中的一项是()A.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B.减速为0之后悬停。C.避开火星表面障碍物。D.依靠着陆支架降落。材料二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机智号火星直升机在火星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这是历史上第一架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飞行的动力受控飞行器。与一般被送往其他星球的探测器不同,机智号本身没有搭载科学仪器,不承担科学任务,它只是作为一台测试设备,验证在另一颗星球上进行有动力受控飞行的可能性。火星表面重力约为地球表面重力的三分之一,大气的密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很难提供足够的升力。火星的白天能够接收到的太阳能大约只有地球上能接收到的太阳能的一半,而火星的夜晚,温度会降低到零下90℃。火星距离地球遥远,而通讯信号的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飞往火星的时间要比去月球长得多,是以“月”而非“日”来计的,随着探测器深入越来越寒冷的太空,到达火星时阳光的强度只有地球的一半。机智号直升机在火星表面成功起飞将进一步扩展人类探索火星的视野,为探索增加一个空中的维度,可以作为登陆火星的航天员的侦察兵,携带小型的科学载荷,或者调查悬崖、洞穴、深坑以及其他航天员难以抵达的研究目标。(取材自鞠强的《在火星上飞行队直升机》)8.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为火星探测器必须增加的特殊的改进措施是()A.为各种科学设备加大升力。B.要为电子器件穿上保护罩。C.准备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板。D.需要装备高强度通讯设备。材料三 “祝融”的名称据说是这样来的。黄帝时有一个叫黎的孩子特别喜欢跟火亲近,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他把火的各种用途,传递给了百姓。黄帝封其为火正官,说:“黎,我给你取个大名,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表达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亮的向往,我国探月工程大抵也因此得名为“嫦娥工程”。而“夸父计划”是中国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由三颗卫星组成,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太阳活动导致的地球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球极光分布等。夜晚,北方的天空由七颗亮星连袂组成的酒斗形状——天枢、大漩、天矶、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这就是北斗七星。很早时候,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就能根据黄昏时北斗斗柄的不同指向来确定时节,无数人像诗人杜甫在“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之一)中描写的一样,按照它的方向寻找家的方向。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计划,使中国拥有了世界上继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系统之后第三个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球服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暗物质探测团队——“悟空”号团队,通过中国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深杳孤寂的宇宙,执着找寻疑似暗物质踪迹。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连问了苍天172个问题,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天问一号”承载着中国航天的光荣与梦想,继续代表人类向宇宙发问。还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有一个月球车叫“玉兔”,有一种深海探测器叫“蛟龙”,有一种海陆双栖大飞机叫“鲲鹏”……这些科学成就的背后,印满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奋斗的身影:被誉为嫦娥向导的铺路人叶叔华,曾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持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其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如今94岁的她,依旧住在六十几平房子中,每天一个人去天文台食堂吃饭。“悟空”号的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范一中带领团队在2018年一次观测中,接收到的数据量突然锐减,用来寻找暗物质的火眼金睛,几乎失明了。在那之前,悟空已经在浩瀚太空中,寻找到了28亿个高能粒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经过19个小时不眠不休的排查、抢修,最后终于成功恢复了数据。中国人的浪漫和精神一步步把神话,变成现实。古人对广袤宇宙发出浪漫叩问,数千年后的我们在一一回应。而故事,还在继续。精神,永不灭,向天,问不休。(取材自罗发财的相关文章)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黄帝为表扬黎的功劳,封其为火正官,可以推测火正官就是专门管理火的官员。B.暗物质探测卫星叫悟空,不仅代表科学家的赤诚,也说明暗物质发现难度极大。C.最后一句“故事”是指人们的奋斗历程,“问不休”是指人们对科学的不断探索。D.我国只有在航天器命名的方面,才既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又能代表民族精神。10.根据以上三个文本中所涉及的中国航天器命名特点,假如征求水星探测器的名称,你会如何命名它?请写出名称,并阐述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5题。材料一网络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促使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发生变化,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选择的多样化导致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鉴于屏读的日益普及,并对纸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对纸读与屏读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过比较研究。所谓纸读,即纸质阅读,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方式,是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目前仍然占据阅读的主流地位。自造纸术诞生以来,纸质阅读就成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是因为纸读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纸读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是屏读不可企及的。触翻、听声、闻香、视读、品味是纸读的五感。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介质,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装帧精美的纸质书刊给人美的享受。二是阅读的舒适性能给阅读者带来宁静感,从而抑止浮躁,养成人的书卷气质。书本的温润厚重能让人趋于理性,从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纸质书刊更能打造一个安抚社会浮躁心灵的文化空间,给人以阅读过程的文化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纸质书刊的公信力和权威度相对较高,要读那些内容深刻、震撼心灵、提升境界的高品质书刊,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许多读者依旧首选纸读。屏读就是屏幕阅读,是一种电子阅读。屏读是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等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更重视学习时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交流。屏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从纸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屏读方便快捷,读物来源极其丰富、渗透率高,内容获取、存储、摘录与整合方便,并可与他人即时分享与互动。在屏读时,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都消失了,阅读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读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屏读快捷、互动、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优势,也要在长篇幅的文章阅读、深度阅读、沉淀自我时拿起一卷钟爱的书籍。在数字环境中,为了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扩充知识,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迥异的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性的同时通过深度阅读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力。纸读与屏读,不是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取舍,而是因时因地的巧妙平衡。(取材于杨光的相关文章)1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纸读目前仍然占据着阅读的主流地位。B.纸读能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愉悦体验。C.纸读能给读者带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D.纸读内容深刻,更能提升读者的境界。1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屏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屏读是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B.屏读让人们拥有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C.屏读能即时与其他读者进行分享互动。D.屏读不受时空限制,促进了全民阅读。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读者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比例上升明显。屏读与纸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方便快捷、低碳环保,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海量资料瞬间呈现;屏读的视觉效果也日益精美,图文并茂加上动画视频,比印刷出来的铅字更吸引眼球。有些电子阅读器正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屏读的兴起忧心忡忡。阅读研究专家通过对网络读者行为分析后认为,屏读主要是略读或者浅层阅读。读者倾向于浏览、一次性阅读、选择性阅读,长此以往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屏读的来源是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纸读的来源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是作者和编辑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文字准确性等优势。如果阅读一则新闻,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里提供充足的资讯;如果阅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逻辑缜密的知识,还是徜徉于书页中更为舒畅。假如传递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身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取材于王欣的相关文章)1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屏读的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吸引读者。B.长期屏读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的能力。C.人脑对纸上和屏幕上的信息处理过程一致。D.屏读与纸读各有其特点,并非非此即彼。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信息激增导致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发生改变。 B.纸读中的内容可信度相对较高能吸引许多读者。C.喜欢屏读的读者一定会超过喜欢纸读的读者。D.电子阅读器能模拟出翻书的声音和书籍的气味。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屏读与纸读这两种阅读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