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29961
大小:32.4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11
《谈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现代科学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现代科学价值 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主要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过程。儒家认为,荣辱观以修身为基础,《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反省内求,反省内求是知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是“行已有耻”,即要有羞耻心。《孟子·尽心上》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没有耻辱之心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怎样理解这种耻感文化呢?古人云:“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土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土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羞耻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起点,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就会面临信
2、仰的缺失和道德的崩溃。是否知荣辱,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公民文化、民族精神的兴衰。“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他把“耻”作为治国的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如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又是何等的警策危言!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堕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法
3、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土大夫之耻谓之国耻。”“无耻”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在一些古籍中常见到一些文句,以“耻”来反思自己言行的不足与相悖。如《左传》中说:“耻不能据郑也”,《礼记》中说;“耻名之浮于行也”、“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德而无其辞”和“耻有其辞而无其德”等等都在检讨立身行事的缺憾。历代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之于治国平天下,小之于检点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 儒家强调修身为本,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4、。在儒家看来,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如果能够做到“行已有耻”,家庭就会和睦,天下就会太平。儒家强调道德动机的修炼,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往往过于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为仁由己”,而忽视了社会体制和国家治理状况对人们道德观和荣辱观的影响。 在儒家的学说中,荣辱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渗透着荣辱的问题。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够尽心照料父母,可是却去做辱没父母名声的坏事,使父母蒙羞,这同样被视为不孝。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名声是与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礼记·内则》说,“父母虽没,将为善,
5、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意思是说,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一定会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坏事,但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一定不会去做。在《礼记·祭义》里,把“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都看作是“灾及于亲”、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门庭的不孝行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是荣、是辱的后果,这是劝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荣耻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应的要求也越高。 儒家荣辱观的旨意并不局限于“修身”,“齐家”,不局限
6、于个体人格的养成,其更为宏远的旨意在“治国”,“平天下”。《论语·宪问》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家政治清明,你拿着俸禄;国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变它,照样白吃俸禄,就是耻辱,因为你没有社会责任心。《论语·泰伯》也有类似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政治清明,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过着贫贱的生活,这是你的耻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你的耻辱。此外,官员要忠于职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务。《论语·子路》说,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土”?孔子把“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
7、君命”作为士的条件之一。个人的荣辱,总是与国家的荣辱息息相关的。因此,不使国家的声誉受到影响,历来是荣辱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就像不同时代的道德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阶级的共同性一样,基于某种利益的共同性而形成不同集团之间的价值共同性也可以促成荣辱观的共同性。“儒家荣辱观的原生态虽然表现为特定社会集团的道德价值观,后来被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价值观,但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为各种社会集团所普遍认同,从而演变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的道德价值观,并至今仍有一
8、定的价值。” 其一,传统儒家荣辱观把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符合个体道德品质塑造和社会道德风气养成的规律,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实质上是指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