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08875
大小:34.1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2-11
《煤炭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煤炭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文章从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入手,通过对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等信用风险5个方面的成因分析,结合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关键词:信用风险;煤炭企业;客户资信;授信管
2、理 煤炭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文章从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入手,通过对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等信用风险5个方面的成因分析,结合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关键词:信用风险;煤炭企业;客户资信;
3、授信管理 信用风险是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在当前“信用危机”等不良市场环境下,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煤炭企业面临价格混乱、信用控制不严格、应收账款管理松散、绩效考核不合理,甚至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销售利润被大量侵蚀等现象,这一切源于企业缺乏规范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因此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风险管理控制滞后,对增加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造成
4、信用风险损失的根本性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
5、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 “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由于客户信息收集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市场环境的限制,造成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客户信息或占有过多虚假的客户信息。这种企业和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交易双方的不平等,过高的信息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导致了交易风险损失。
6、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信用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交易结算当中。在许多行业中,赊销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趋势。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赊销业务管理中仍沿用传统销售管理方式,赊销业务授权不合理,对赊销总量上缺少计划和控制;在具体业务受理和审批手续上不合理,缺少统一的信用政策和科学的授信管理制度,因而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应收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用方式的普遍应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
7、少对应收账款合理比重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和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在事后管理,即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使用的手段无外乎是财务记录和欠款催收。这种将管理重点放在事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弊病。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缺少有效的控制,前清后欠,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国内一些企业领导者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在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认识上的不足,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了企业
8、风险控制职能的缺失,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信用风险中的重要一项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两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可见对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风险,并不一定是每个具体业务决策部门或岗位认识到的风险。另外,一些重要部门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