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01550
大小:34.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2-11
《法院如何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法院如何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针,人民法院参与综合治理责无旁贷。最高法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好各项审判工作,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它的职能作用,就是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审判活动来治理社会,所以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就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审判工作与综合治理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面的关
2、系。法院的各项审判活动,都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把各项审判活动抓好了就是最实际最具体的参与了综合治理。人民法院如何更好一服务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落实领导责任制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人民法院对此应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始终把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来抓,将其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切实加强领导,并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法院院长作为第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综治工作的组织、部署和督促、检查,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3、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主管院长具体负责,抓好各分管工作的落实,并亲临审判第一线指挥;各个业务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审判任务的完成。要把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必要条件。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进一步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二、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在刑事审判工作中,一是要突出重点,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尤其是对本县多发性的盗窃
4、、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给予及时有力的打击,确保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二是要严把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认真贯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做到宽严相济,罪刑适应,罚当其罪。对那些社会危害小、影响不大并有自首、立功及悔罪表现的偶犯、初犯,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依法从轻从宽处理,对确有悔改表现,依法符合缓刑条件的则判处缓刑,积极分化瓦解犯罪分子,争取更佳的预防效果。三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办案速度,提高办案效率,确保案件快审快结,震慑犯罪。尤其是“严打”案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快
5、立快审快结,保证“严打”的社会效果。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刑事审判中的调解力度,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刑事自诉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审理中,要尽力调解结案,促其全额或部分赔偿,使受害方的损失尽快得以弥补,化解矛盾和积怨。 三、积极调解疏导民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消除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 在民事审判中,注意突出为民排难解纷功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妥善化解社会生活中各类纠纷和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向文明、和睦的方向发展。一是做好关键案件的审理,积极调处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注重审理好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且容易引起矛盾激化、
6、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承包等各类敏感性案件时,要依法及时优先慎重处理。要对该类案件高度重视,做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案情,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动向;要精心组织审理,在审理中加强说理说法,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依法做好调解息诉工作;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果断依法采取措施,防止矛盾的激化;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多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联系,寻求协助。二是贯彻“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多做调解说服工作,努力化解当事人的矛盾。不断强化审判人员的调解意识,从立案、庭前
7、准备、庭审直至宣判前的各个诉讼环节,只要当事人有调解意愿、案件存在调解的可能性,都尽可能采用合理方法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三是妥善处理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人身及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注重发挥乡村社调解组织的作用,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疏导教育工作,注重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营造邻里友好和睦的社会环境。四是妥善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拖欠农民工工资、追索劳动报酬等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案件,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使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得到实现,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认真审理行政案件,及
8、时化解“官民”矛盾,促进依法行政 在行政审判工作中,认真履行司法审查职责,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案件的协调,根据合法、自愿、公平原则,组织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调解决行政争议,及时化解“官民”矛盾,增强行政机关与群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形成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互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