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杨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杨毅) 1新中国成立后XX市河流治理历史回顾XX地处海河北系中上游,永定、潮白、北运三大河系贯穿全境,另有部分支流分别汇入大清河和蓟运河。历史上,XX地区“十年九灾”,早涝交替。为了除害兴利,新中国成立后,XX市在河道上游兴建水库85座,不同程度地治理数十条河道,总长度约1000km。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城乡发展创造了条件。自1950年起,XX市治河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初步治理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建成了官厅、密云等大中型水库12座,兴建了永定河引水和京密引水等城市引水工程,疏挖了运潮、凤港、
2、城北等跨流域分洪减河。而对城市和郊区河湖水系和排水河道只进行了初步治理,且标淮偏低,排水标准仅5—10年一遇。
(2)以防洪除涝为主的大规模整治时期(20世纪70-80年代)。“63·8”海河大水后,XX市在“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与津、冀协同作战,先后整治了温榆河、北运河、凤河等东南郊排涝工程。修建了斋堂、大水峪、西峪等中型水库及几十座小型水库。“75·8”河南大水后,在对水库进行防洪复核加固的同时,进行清河治理,潮白河下游堤防的增高加固,使其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直接威胁XX安全的永定河左堤按最大可能洪水进行设防。
(3)河道开发性综合整治时期(
3、20世纪90年代)。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和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城乡结合、多方治水和服务社会的实施方针。自1991年春开始,先后治理了潮白河、凉水河、永定河以及城区的护城河、通惠河,并且带动了京郊20余条河道的全面整治。1998年为解决城市河湖水系水污染问题,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的宏伟目标,城市水系建设和改造迈入综合治理的高速轨道。
2旧的治河模式存在弊病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摇要
50多年来,XX市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从总体上看,符合地区自然规律,适应各个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成绩很大,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得到防洪抗旱的相对安全
4、保障的同时,人们发现,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的干扰过分严重。水系污染、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等重大问题相继发生。
(1)过分强调依靠工程措施抗拒和驯服洪水,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纵观XX市河流治理工作,主流是依靠各种工程措施对洪水进行约束和疏导,其主导思想是与洪水斗争并战而胜之。人们用堤防将河流、洪水束缚在一个指定的空间,不允许其泛滥,从经济角度看是有利的。但由于人们在建设堤防、大坝等水利工程时,很少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补偿措施,于是便出现了由于水库、堤防的存在,而破坏河流、水陆连续性,使沿河湿地消失,沿岸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河流自净能力不断退
5、化等问题。
(2)盲目填没河流,使其硬化、渠化,导致雨洪增大。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出现了人水争地的矛盾,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水面积急剧减少。加上河道在治理中被裁弯取直,河岸被硬化衬砌,变成人工渠道。致使一方面,河流天然调蓄功能萎缩,产汇流规律改变,雨洪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补充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加重了内涝机率的发生。
(3)河流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河流是各种水的收集归宿,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的开发利用,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致使雨虾等生物基本绝迹,一些对人类有益
6、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外,自90年代起人们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进入21世纪人们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由此,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为顺应这一需求,首先在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中引入了新理念。
(1)规划设计应体现多方需求、多目标和多功能。根据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在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方面从单一目标治理逐步过渡到区域性多目标治理。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河
7、道建设,其核心是以水利工程为载体,推动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或改善。在实现原有防洪、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恢复自然丰富的河流,确保清澈、丰富的水质和水,恢复当地特有动物和植物的生境、提高河流的自净功能等生态目标。做到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三者的统一。
(2)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体现个性化河流治理。在XX高度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工作的传统内容应随之扩展。由于河道既是城乡基础设施也是城乡景观组成的一个相关部分,所以,当河道流经有特殊开发需求地区时(如旅游、休闲地等),就应及时将河道景观设计融合在水利规划设计中。根据